《区域发展分析》PPT课件.ppt
第四章 区域发展分析,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一节 劳动地域分工与区域发展优势,一、劳动地域分工,1.概念:,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2.前提:,地域分工的必要前提是生产产品的区际交换与贸易,是产品的生产地和消费地的分离。地域分工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的规模随着产品交换和贸易的扩大而不断扩大。,二、关于劳动地域分工的五种经典理论模式,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二)大卫李喜图的比较成本说,李氏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如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三)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交换比率的变化将视两国消费者的倾向而自行调整,使从国外进口的商品总额,实足以出口,使贸易趋于平衡。只有在贸易平衡的交换比率下才是稳定的交换比率。,H-O认为,从一国范围来看,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内贸易的形成;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形成。生产要素分布不均,引起了相对价格差异;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又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加上汇率因素,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会引起商品绝对价格的差异;最后,导致区际和国际贸易的产生,因而绝对价格差异是贸易的直接原因。,(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所谓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其必要条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该劳动成果由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使生产地和消费地不在一个地方。地理分工可以分成两种情况:绝对的地理分工和相对的地理分工,三、区域发展优势,(一)优势的概念及类型,(二)优势的评判标准,(三)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所谓区域优势,就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主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包括社会、自然资源等)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区域优势具有综合性和时效性。,1区域发展优势的概念,(一)优势的概念及类型,2.区域优势的类型,(1)有形区域优势与无形区域优势(2)绝对区域优势和相对区域优势(3)局部优势与全局优势(4)空间优势与时间优势,(二)优势的评判标准,一个区域具备某种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条件,还不能认为是区域发展优势,这些有利条件必须和区域发展的政治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等结合起来综合评判。,(三)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为了综合评价区域生产发展条件,确定区域优势,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将各部门生产发展需要满足的条件与区域可能提供的条件进行逐条对比,然后加以综合。,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一、主导产业的意义,(一)主导产业的定义,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二)确定主导产业的意义,1作为国民经济中起支柱作用的产业部门,它们能带动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地增长。2主导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转变。,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作用。4增加价值。5出口潜力。6环境影响。,(二)竞争能力,1技术先进程度。2产品质量水平。3劳动生产率。4市场占有率。5利税效果。,三、主导产业的确定方法,(一)带动影响分析乘数分析(二)特尔菲法一一层次分析法(三)主成分分析法(四)从以下三个层次选择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可从定量、定性及综合分析三方面着手,下面介绍四种一般常用的方法:,(一)带动影响分析乘数分析,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2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的出现的诱导作用。3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乘数理论来分析。根据乘数理论,增加一笔投资,会带来大于这笔投资额数倍的国民收入,这个倍数即乘数。乘数是一种系数。用这个系数来乘投资的变动额,会得到投资所引起的区域收入的变动额。,(二)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特尔菲法(Delphi)又称专家调查技术,采用匿名反复进行,轮番征询不同专家的预测意见,最后汇总得出调查后的预测结果。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它是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算法。通常用来处理复杂系统中涉及到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系统机理不清难以精确化和定量化的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如主导产业的选择。,具体操作时,先将待选择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如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为确定下层元素对上层元素的贡献程度,由专家通过两两比较重要程度的方法,对各层子元素对上层因素的重要性一一给予评分,构成判断矩阵。,(三)主成分分析法,设研究某经济问题涉及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1,x2,xp)。对X作正交变换,令Y=UX,其中U为正交阵,Y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这就使得有可能从Y的主分量中选择主要成分,剔除对经济过程影响微弱的部分。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主导产业时,是在己选出的m个主分量Y1,Y2,Ym中,以每个主分量Yi的方差贡献率ai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Fa1Y1十a2 Y2十十amYm其中Yi(i=1,2,m)为第i个主成分的得分,当计算出每个样品(产业)的主成分得分后,可由主成分得分衡量每个样品在第i个主成分所代表的指标方面的程度及地位。,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1从国际、国内比较中选取那些在一定时期内,可能具有较高增长率的产业部门。2依据产业性质判断它们的发展,是否有利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3主导产业选择中区域经济条件的限制。,(四)从以下三个层次选择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区域发展中不可能出现一成不变的主导产业。各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最终要依地区经济条件为转换。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既可以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的产业,也完全可以是在上述范围属于衰退期的产业部门。,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一)优化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一、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及原则,(二)优化原则,1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的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投入产出表,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投入产出表以后,即可进行进一步的投入产出分析,并用于系统预测和系统规划。具体步骤如下:,产业结构的优化,可采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线性规划方法实现。,(一)因子筛选(二)优化模型的建立(三)计算结果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