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分配研究》PPT课件.ppt
中国初次分配问题研究对中国劳动份额波动的考察,张车伟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主要内容,引言国内外对劳动份额变动问题的研究我国劳动份额变化趋势分析劳动份额变化的中外比较基本结论与讨论。,1.1 引言,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伟大成就,但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结构性问题:经济结构失衡,国际收支结构失衡,储蓄消费结构比例失衡等等。结构性失衡会影响经济增长吗?结构性失衡与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特征。短期内难以改变,会阻碍经济增长吗?结构性失衡的后果: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能力,导致国际争端和摩擦,影响国内和谐、稳定和公平。结构性失衡与初次收入分配:鸡生蛋还是蛋生鸡?,1.2 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挑战,目前基尼系数高达0.45,超过了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水平。产业间、行业间、体制内外的收入分配不公平进一步扩大了收入差距,使得收入分配格局出现“两极化”倾向。初次收入分配不合理,劳动者收入增长缓慢。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的要求。,1.3 需要研究的问题,我国初次收入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出现了怎么样的波动?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劳动份额的波动具有何种特征?发达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中劳动报酬份额是如何波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劳动报酬份额是如何波动的?我国劳动份额波动与国际经验相符还是例外?如何认识我国劳动份额的变化?,2.1 文献的回顾,初次收入分配: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厂商将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获得产出(商品和服务);同时,各要素获得相应的回报:资本获得利息,劳动获得工资,土地获得地租,这就是国民收入的功能性分配(function distribution,亦称为初次分配),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人们通常使用劳动报酬(如工资和薪水等)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度量。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对生产要素的分配产生了浓厚兴趣,李嘉图更是将探索收入分配规律视为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政治经济学的首要问题。,2.2 劳动份额的相对稳定性,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英国在1880年最终实现了工业国的蓝图,美国、德国、法国以及日本等国也完成了工业化。在这100年中,生产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步,工业化国家的人均资本、人均产出、经济结构、人口分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人均产出为例,1870年到1950年,西欧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增长了1.5倍,美国增长了2.9倍,加拿大增长了3.4倍,国民收入中各要素的分配似乎也应该出现相应的变化,但实际上,英美等国国民收入中劳动报酬的比重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并没有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周期的更替而大幅波动。卡尔多特征事实:凯恩斯(1939)发现,1920-1935年间,英国和美国的劳动份额都以平均线为中心随机波动,且两国的差距也比较稳定,他认为英美两国劳动份额的差异可以用垄断程度及基础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卡尔多(1961)也观察到了这个现象,卡尔多直接将劳动份额的长期稳定性视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征事实。,2.3 历史上劳动份额的波动,在经历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沉寂之后,劳动收入份额在1990年代又重新引起了经济学家的注意,因为发达国家劳动收入比的运动发生了变化。5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中期,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比有所上升,之后则倾向于下降,到2005年,劳动收入比下降到60年代的水平以下。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发达国家劳动收入比情况出现了泾渭分明的变化,英语系国家的变动幅度较小,其他国家的变动幅度则大得多:从50年代后期开始,在经历了比较显著的上升之后,欧洲大陆国家的劳动收入占比大致在1978年达到顶峰,之后便持续下降,英语系国家(英国、美国、加拿大等)下降过程显得更缓慢、更平滑。日本则在80年代达到顶峰之后,维持在高位水平。这种差异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有关1960年代以来OECD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情况参见:Harrison,Effects of Globalization on Labors share。有关不同类型国家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情况的解释参见:blanchard。,2.4 有关我国劳动份额变化研究,国内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规律,二是引起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原因。国内研究者普遍认同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出现明显下降的观点,不过,不同学者对其下降幅度存在不同意见。白重恩(2008)用全国的劳动者报酬除以净GDP(总GDP扣除净间接税)比例来表示劳动收入份额,经过计算,他认为中国1995年劳动收入份额为59.7%,2006年下降为47.3%,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李稻葵(2009)和则用劳动者报酬除以总GDP表示劳动收入份额,发现中国劳动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53%下降到2006年的40%左右。,2.4 我国劳动份额下降的原因,早期研究集中于工资会是否侵蚀利润的争论上。戴园晨和黎汉明(1988)发现国有企业的劳动定价(工资制度)方式导致了生产成本中工资比例的上升,利润比例的下降,从而工资侵蚀了利润。另一些学者,如唐宗焜(1995)则认为资本所得的减少并不是由于工资份额的上升,而是由于利息份额的上升,而国有企业的资本利息又最终由控制国有银行的国家所获得。近期的相关研究集中于产业结构、资本和劳动的谈判力量、经济制度改革等方面,其共同点是认为劳动收入占比变动与经济发展过程和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白重恩等人(2008)认为,1995-2004年之间中国劳动份额的下降中有50%是统计口径的调整造成的,约30%是产业结构转型造成的,剩下的是国有企业改制和垄断的程度变化造成的,并没有证据表明这个变化是由于劳动力的话语权减少。李稻葵等利用简单调整后的联合国雇员报酬数据,发现从国际范围内劳动份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U”字型关系,而中国正处在“U”型曲线的左边,意味着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仍将继续降低;接着,通过对工业部门微观调查数据回归分析,他们发现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谈判力量的变化也是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原因。注:西方学者在研究OECD国家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时,主要采用了OECD的统计数据及各国的国民收入帐户,一般不使用联合国的数据,只有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份额问题时,才使用联合国数据,主要的原因是联合国数据中,劳动收入仅包括公司雇员的劳动报酬,而不包括自雇者的劳动报酬。据李稻葵,其采用的调整方法是在联合国数据的基础上将自雇者的所有收入(包括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土地收入)都加入到劳动报酬中。参见:李稻葵、刘霖林、王红领:GDP中劳动份额演变的U型规律,经济研究2009年第1期。,2.5 国外劳动份额的波动表1:美国和英国1860-1940年的劳动份额 单位:%,1850年-1950年间,英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围绕在40.3上下随机波动,标准差为1.9,美国则围绕在75.1上下波动,标准差为2.1,变动都很小 注:1指普通工人工资占国民收入的比重,2指国民的劳动者报酬(包括普通工人的工资,也包括自雇者、企业家的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3的数据时间为1924年。,2.6 美国1870-1950年的一些经济和社会指标,左图列出了美国1870-1950年的劳动收入比和人均GDP、城市化水平、农业产业结构的数据。以1870为基期,到1950年,美国人口增长了近3倍,人均GDP仍然增长了3倍多,城市化水平提高了1.5倍,农业产业的比重下降了82%,但劳动收入占比仍然围绕着平均线上下波动,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动明显小于其他变量。资料来源:人均GDP和农业变化来自吉尔伯特菲特,吉姆里斯著,美国经济史,司徒淳、方秉铸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年,373页-385页;城市化水平来自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658页。,2.7 发达国家的劳动份额为何能够保持长期稳定性?,新古典经济学中,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假如不存在技术进步(或技术进步为中性),要素收入取决于其边际生产率,要素之间的分配仅取决于要素间的边际替代率,与要素价格无关,若要素的边际替代率保持不变(或者接近于1),劳动收入占总产出的比重将保持稳定。若存在技术进步,要素分配还取决于技术进步的类型(劳动节约型或者资本节约型),资本节约型(劳动扩张型)的技术进步将有利于劳动的分配,保持劳动份额不至于下降,而劳动节约型(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将导致劳动份额的下降。,1850-1950年间,由于美国和英国劳动与资本要素的边际替代率接近于1,劳动份额对时间的变化接近于零,加上技术进步也倾向于劳动扩张性的技术进步,劳动份额便能保持相对稳定。在实证研究中,早期研究更多从行业间的变动(internal shift)解释长期稳定性问题,即劳动份额的相对稳定性来源于产业间的转变效应的抵消。,2.8 垄断会导致劳动份额下降吗?,19世纪末期,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逐渐为垄断资本主义取代,自由竞争市场的工资决定理论逐渐演变为垄断加成价格理论。Calecki(1939)建立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收入决定理论。他认为,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垄断决定了劳动份额。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总流通中资本利息和薪水(企业家、管理者的收入)的相对比例近似等于平均的垄断水平,即加成价格(markup pricing)。由于劳动份额等于1(国民收入)减去总资本和总薪水的比例,它与厂商在产品市场上的垄断程度呈反向关系,即垄断程度越高,劳动份额可能越低,反之亦然。,垄断会导致劳动份额下降吗?(续),以1880-1935年英国的劳动收入占比情况来看,1880-1913年,由于厂商的垄断能力增强,资本的回报上升,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9%;1913-1935年,虽然厂商的垄断力量有所加强,但由于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下降,垄断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作用被抵消,劳动收入占比得以保持稳定。但一些早期的实证研究表明厂商的垄断对劳动收入占比没有显著影响。John Moroney 和Bruce Allen研究了美国27个行业的劳动收入占比情况,采用各行业中四个最大公司的集中度(four-firm concentration ratio)测量厂商的垄断程度,发现劳动收入占比与垄断之间没有系统联系在所有27个行业中,只有5个在统计上负相关,而还有一个正相关,说明垄断力量难以解释劳动收入占比的变化,用工资率表示的要素比率却有较强的说服力。,2.9 工会会导致劳动份额上升吗?,工人阶级于1848年登上历史舞台,工会逐渐形成与发展,导致劳动力要素市场的垄断,工资得到增长。厂商因为担心价格上涨会削弱其竞争力,可能不会将工资增长的全部份额都转移到加成价格,而宁愿接受一个较低的利润水平。因而,工会可以影响企业的垄断程度,导致利润向工资的分配(特别是在加成价格很高,厂商有能力支付较高工资时),劳动份额得以提高。但如果工资谈判是整个产业的集体谈判,或者工资增长非常迅速,以至于蔓延到整个产业时,单个公司对竞争力削弱的担心会下降,增长的工资可能全被计入加成价格,工会对劳动份额的影响程度相应下降。这样,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需求曲线的弹性:如果劳动需求曲线不变,工资的增长毫无疑问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的上升,因为只有部分的工资增长转移到价格里面;但如果经济中出现了普遍的工资增长,劳动的需求曲线向上移动,工资增长不一定带来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森勒尔(N.JSimler)用各行业集体谈判合约所覆盖工人的比例作为工会化程度的指标,研究了工会组织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他发现工会力量与劳动收入占比并不存在显著的正关系,工会虽然会导致名义工资的增加,但并不必然导致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由于真实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当且仅当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比平均生产率增长得更快时,劳动收入比才会增加,而且,雇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资本替代劳动和选择劳动节约型的生产函数或者单位产出值来对抗工会组织和工资的增长,降低工会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2.10 发达国家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劳动份额经历了先升和后降的过程;同时,英语系国家的变动幅度较小,欧洲大陆国家的变动幅度较大。针对这种新情况,国外学者从石油冲击、高涨的失业率、资本国际化、贸易国际化以及全球化的角度展开了影响劳动份额变动的实证分析。,3.1 计算我国劳动份额:数据来源,现有研究的数据主要来自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1952-2004年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历史资料,后者直接包括收入法计算的1993-2004年各地区、产业的国民收入分配数据,一些研究者据此计算,认为中国的劳动份额出现下降。中国统计年鉴统计指标解释中,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对于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和经营利润不易区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这说明,中国统计年鉴中的劳动者报酬不仅包括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还包括他们的资本性和土地收入。我国自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之后,农村普遍采取家庭经营的生产方式,农民多属于个体劳动者,城市也存在相当数量的个体户,这些劳动者的收入中有一部分不是劳动收入,而是资本性或土地收入。如果直接将个人的生产经营收入也计入劳动收入,中国第一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便高达80%以上,考虑到中国目前的情况,这个数据高得有些离谱,比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收入占比高出1倍。,3.2 计算我国劳动份额:存在的问题,劳动收入是劳动者通过劳动所获得的报酬,通过土地、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获得的收入不应计入劳动收入。使用统计年鉴数据计算劳动份额一般都是按照统计局对劳动报酬定义把城乡个体劳动者的收入都归入劳动报酬。因此,直接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劳动者报酬及相关数据来计算劳动份额,有悖于劳动者报酬的内涵,也不符合国际上计算劳动份额的惯例。要真正了解我国劳动份额的真实状况需要按照国际惯例对原始数据进行调整后进行计算。,3.3 未调整直接计算的我国劳动份额,左表中,全国总劳动份额先升后降:1978-1984年间,劳动报酬份额轻微上升,之后缓慢下降,自1995年起下降更明显,到2007年,劳动份额下降到39.7%,比1990年(53.3%)下降了13.4个百分点,下降幅度高26%,我国以往研究的结论由此而来。从各产业劳动份额的变动来看,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劳动份额有一定波动,但总体上比较稳定;第二产业的劳动份额在1978-1998年间持续上升,1999-2003年则逐渐下降。注:2004年以来,劳动者报酬的统计口径发生细微变化,笔者按照同一统计口径计算了2004-2007中国总的劳动报酬份额,分别为43.15%、43.25%、42.59%和41.77%,劳动份额仍然出现明显下降。,3.4 直接计算结果反映了劳动份额的真实变化吗?,直接计算结果似乎可由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来解释,并不必然意味着劳动份额的下降:由于第一产业的劳动份额远高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平均超过1倍),在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随着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其劳动收入在全国总劳动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进而导致全国总劳动份额的下降。这种未经调整的劳动者报酬数据并不能真正反映中国劳动份额的变动情况,它严重高估了农业部门的劳动份额,进而高估了全国的劳动份额,特别对早期劳动份额的高估程度更严重。,3.5 数据的调整,劳动份额的内涵:按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统计资料的解释,雇员报酬作为对雇员核算期内所做工作的回报,是企业付给雇员的现金或实物报酬总额(但不包括任何由雇主支付的,按工资和薪金征收的税,如工薪税)。在具体计算劳动报酬时,一个现实问题是一些劳动者不是雇员,而是自雇者。自雇者被定义为在其中工作的非法人企业的唯一所有者或共同所有者,包括所有完全为自给最终消费或自给资本形成而单独或共同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自雇者得到的经营收入是混合收入,只有部分属于劳动报酬,其余的属于资本性收入或土地收益。在计算劳动报酬份额时,应该从自雇者的经营收入中剔除其资本性收入和土地收益。一直以来,欧美学者在劳动份额的测度方面存在诸多争论,关键问题是究竟如何计算企业家和自雇者的劳动收入。在早期一些研究中(凯恩斯,1939;布朗和哈特,1959),劳动报酬计量范畴较窄,仅指普通工人的工资(wage),不包括自雇者的收入,也不包括技术工人和管理者的薪水。随着企业家数量的逐渐增加和人们劳动报酬观念的变化,企业家和自雇者劳动收入的计量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关注。通常的计算方式是将企业家和自雇者的收入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劳动和资本。乔根森(1954)将企业家收入的2/3划归劳动报酬,1/3划归资本性收入,这种做法被广泛接受。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国民统计帐户资料较完善,劳动份额统计也较准确,而发展中国家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统计资料,劳动者报酬往往仅包括雇员的劳动报酬,不包括企业家和自雇者的劳动报酬。戈林(Gollin,2001)认为这是导致发达国家的劳动报酬份额高于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比例较高(多数人是自雇型的家庭劳动者),且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工商业部门也存在大量自雇者,仅包含雇员报酬的测度方法严重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份额。经他调整后的数据表明,如果考虑发展中国家自雇者的劳动报酬,其与发达国家的劳动份额差距明显缩小。,3.6 计算劳动份额的调整方法,从理论上讲,“扬方法”能够较准确地计算出自雇者的资本性收入和劳动收入,但在具体计量中,扬方法需要具备基本两个条件,一是详尽的微观数据资料,包括劳动者(雇员和自雇者)的收入、所在行业、性别、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和工作时间等;二是劳动力市场条件,如果劳动力市场分割严重,自雇者的收入函数与雇员的收入函数差异较大,自雇者与性别、年龄和教育等相同的雇员的收入差距较大,用扬方法计算出来的雇员劳动收入便难以表示自雇者的劳动报酬。乔根森方法主要依据其对美国企业家和自雇者收入的测度,对工业化国家具有较强指导意义,但在将其应用到中国劳动份额的计量时需要谨慎对待。戈林的第一种方法即是中国国家统计局使用的方法(即本文所指的未调整的方法和数据),把自雇者的所有收入都计入劳动者报酬,该方法对那些缺乏自雇者收入数据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一定修正意义,但明显忽略了自雇者的资本和土地性收入;戈林的第三种方法假定自雇者的劳动报酬与雇员的劳动报酬相同,这显然不适用于中国。,资料来源:根据相关文献整理,具体见参考文献。,3.7 我国劳动份额的调整,我国的劳动收入数据有三个地方需要调整。一是农民的劳动收入,自1978年以来,我国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者,其部分经营性收入来自资本和土地,但国家统计局将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全部划归劳动报酬。二是城镇个体劳动者的经营收入,国家统计局将个体劳动者的经营收入也全部计入劳动者报酬(2004年之后又全部计入资本性收入)。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过程中,城市个体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把个体经营者的全部收入都算作劳动报酬的方法也会高估中国总劳动份额。三是企业家的收入,一般认为国有企业的总裁、大公司的总经理等企业家类型的劳动者收入获得混合收入,将企业家收入全部计入劳动报酬也可能高估中国劳动份额。但考虑到这部分收入在总劳动报酬中的份额相对很小,且相关数据难以获得,本文遂不讨论企业家的收入。,3.8 我国劳动报酬份额的调整,农民劳动报酬的调整:从1978年到1992年,农民纯收入来源分为从集体统一经营中获得的收入、从经济联合体获得的收入、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及其他收收入(其他收入包括借贷性收入等,不属于劳动报酬)。调整方式是混合收入的2/3归劳动所有,1/3归土地和资本所有。自1993年起,农民纯收入来源的统计口径变为劳动者报酬、家庭经营收入和其他收入,集体统一经营收入和经济联合体收入从收入统计项目中消失了。这里仅按上述方式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做调整。城镇个体经营收入的调整:用城镇人均个体经营收入乘以城镇人口,便得到城镇总的个体经营收入,然后乘以1/3,便得到城镇居民的资本和土地性收入,扣除资本和土地性收入即可得到劳动报酬收入。,3.9 调整后我国劳动份额,3.10 调整前后对比:总劳动份额,为调整劳动份额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调整后劳动份额总体展现出比较稳定变化趋势,19178-1990轻微上升,1991-1996年加速上升,1996之后额轻微下降,2002年之后则加速下降,但直到2006年,中国劳动份额仍约等于1978年的水平。,3.11 调整前后对比:农业劳动份额,农业部门的劳动份额与非农部门劳动份额的差距明显缩小,由调整前的相差1倍逐渐缩小到相差不到1/2。由于农民的家庭经营收入在农业劳动者报酬中占据较大份额,而城市个体经营者的经营收入在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劳动者报酬的比重较小,因此,从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剔除资本和土地收入的做法对农业劳动份额的影响要远大于从工业和服务业劳动者报酬中剔除城镇个体经营收入对非农劳动份额的影响。,3.12 调整前后对比:统计描述,整前后各种劳动份额的统计性特征表明,无论是全国总的劳动份额,还是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劳动份额,调整后都有所下降,并表现出更大的稳定性。调整前,农业劳动份额的均值为85.43%,调整后的均值下降到52.28%,整整下降了32.15个百分点。如果不对全国总劳动份额进行调整,以前研究的结果是可靠的: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总劳动份额的均值为54.05,存在一个显著(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的下降趋势,且每年下降0.25个百分点(b=-0.25,)。但在调整自雇者的经营收入之后,全国总劳动份额不仅均值下降为41.85,其下降趋势也消失了(b值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由于其相关数据并不能真正代表劳动者报酬,国内以往相关研究的结论也不能真正反映中国劳动份额的波动事实。,3.13 劳动份额趋势的简单检验论文利用时间序列的趋势变量来研究中国劳动份额的变动趋势问题,模型设定为:(1)st是t时期的劳动份额,t在1978年等于1,2007年等于30,a,b是参数。检验结果见表6。表6:劳动份额的时间趋势检验结果注:*表示1%的显著性,括号内为标准差。,4.1 劳动份额的国际比较,1国际数据来源及时间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仅用当前横截面的劳动份额数据无法展开深入讨论。结合中国经济增长的阶段和特点,这里选择两类国家:一类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与中国相似阶段的发达国家;另一类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来进行国际比较。根据各国工业化时间(可比性)和数据的可获得性,各国劳动份额数据的时间为:英国1850年-1924年,美国1850-1920年,日本1900-1960年,加拿大1920-1970;中国1978-2007年。,注:数据时间与表中的时间有细微出入,1为第二、三产业合计.表8表明,各国不同时间段上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的变动与1978-2007年的中国具有一定可比性。例如,1840年,美国三大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4.6%、24.2%和31.3%,1925年下降为11.2%、41.3%和47.5%,与中国2007年的经济结构比较接近;1860年,美国城镇化为20%,到1920年为51.2%,其变化也类似于中国1978-2007年的情况。中外各时期的劳动份额具有可比性.,4.2 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水平的变动,4.3 中国与相似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注:美国数据的时间为1860、1870、1880、1890、1900、1910、1920年,英国为1856、1860、1973、1890、1900、1913年和1924年,日本的为1900、1910、1920、1930、1950、1955、1960年,加拿大为1926、1935、1950、1955、1960、1965、1970年;中国为1978、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4.4 中国与相似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续),中国的劳动份额远远低于工业化、城镇化阶段的发达国家。1925年,美国劳动份额高达73.9%,是中国2007年的近两倍。从几个发达国家来看,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些国家的劳动份额维持在较高水平,如1850-1950的年的美国,1850-1900年的英国,特别是美国的平均劳动份额高达73%;有些国家的劳动份额处于逐步上升的状态,如1930-1980年间的日本(个别时间段有所下降)。从中外劳动份额之差的波动情况看,劳动份额之差也相对稳定。平均而言,中国劳动份额是美国的55%,日本的68%,英国的73%,加拿大的85%。,注:各国数据时间存在细微差异。1(西班牙)和2(韩国)的数据为1980、1985、1990-1997和2000-2004,3(中国)为1983-1997年的隔年以及1998-2004年的数据。,4.5 中国与新兴工业国家雇员劳动份额的比较 单位:%,4.6 中国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续),1983年,中国雇员的劳动份额为20%,西班牙为50%,韩国为40%,是中国的2.5倍和2倍。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工业和服务业逐渐兴起,1983-1993年间,中国雇员的劳动份额上升明显,之后则处于稳定状态,围绕在34%左右波动,而新兴国家的劳动份额或者呈现缓慢上升态势,或者保持在较高水平,导致中国与新兴国家的劳动份额存在长期的、明显的差距,到2004年,虽然中国的劳动份额约为36%,但与新兴国家的差距仍然普遍超过10%。,4.7 中国和美国相似发展阶段的分产业比较,4.8 中国和美国相似发展阶段比较(续),通过中美产业内劳动份额的比较,我们我看具体剖析中美劳动份额差异的来源。表11说明不同产业在中美劳动份额的差异起着不同的作用,农业有助于缩小差距,建筑与公共事业,起到中性作用,制造业和零售业明显提高了中美的差异。一个规律是中美劳动份额较接近的部门都是产值比重较小的部门,农业、建筑业和公共事业在美国和中国的比重之和都是21%,而那些劳动份额差异较大的部门的产值比例都较高,建筑业、制造业和零售业的比例总和在美国和中国达到74%。因此,中美劳动份额差距较大的产业的高产值比重是导致中美劳动份额差异的主要原因。,5.1 基本结论与讨论,未调整的劳动份额趋势呈现下降趋势,这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相关研究普遍的看法。但未调整的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情况。调整后的劳动份额数据表明,1978-2007年间中国劳动份额是相对稳定的,低于各行业内劳动收入份额的波动幅度。另外,由于农业的经济比重逐渐下降,非农部门比重上升,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产业间效应)不利于劳动份额,而由于1978-1998年间中国产业内劳动份额总体上有所有所上升,产业内效应有利于劳动份额。中国劳动份额大大低于相似发展阶段的发达国家,平均来看相差20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劳动份额也大大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平均来看地低15个百分点左右。中国劳动份额似乎陷入了“低水平陷阱”。,5.2 中国的劳动份额为什么稳定?,历史地来看,中国劳动份额变动趋势与其他国家一样保持相对稳定,这说明市场经济中决定劳动份额变动趋势的基本因素在中国和其他国家一样起作用,在这一点上中国并不是特例。资本和劳动的替代率保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白重恩等的研究表明中国工业部门的要素替代率接近1),导致劳动份额比较稳定。,5.3 我国劳动份额的低水平陷阱,我国劳动份额大大低于相似发展阶段发达国家的水平,也大大低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水平,似乎陷入了一种“低水平陷阱”,从国际上来看,中国似乎是个特例。劳动份额的“低水平陷阱”意味着初次收入分配严重不利于劳动者。,5.4 为什么我国劳动份额如此低?,在改革开放之前以至于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资本相当贫乏,为了增加物质资本积累,国家实行了以农补工的政策和压缩城市劳动者工资的方法,来增加资金积累,早期的低劳动份额与低消费、高积累的国家政策紧密相关。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劳动力市场逐渐开放,从理论上讲,在增量经济中劳动者工资受低消费、高积累政策的影响较小,劳动份额有所提升,但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化,资本对劳动的优势加强,又对中国劳动份额带来了不利影响,导致其自20世纪末以来有所下降。具体地说,全球化、技术进步的类型与劳动力市场状况等是导致低水平均衡陷阱的重要因素。,5.5 全球化带来了什么?,理论上讲,国际贸易和资本的国际流动能促进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因为劳动密集型产品是发展中国家的相对优势所在,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扩张将导致发展中国家劳动需求的增长,收入分配向有利于劳动的方向发展,劳动份额可能提高。但中国劳动份额的变动情况并不完全符合此逻辑。自1993年后,中国资本品的进口比例一直维持在43%,资本品的出口比例从1980年的4.7%增长到2007年的47.4%。同时,中国贸易依存度也持续上升,到2007年,外贸依存度接近70%,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6 中国1980-2007年进出口中资本品的比例以及贸易依存度,自1993年起,中国资本品的进口比例达到43%,此后一直维持在大致相当的水平;而中国资本品的出口比例处于持续增长的过程,从1980年的4.7%增长到2007年的47.4%,增长了9倍多,虽然从2003年起,资本品出口比例的增速有所下降,但仍呈上升的趋势,表明中国资本品出口比例在将来一段时间内还将继续增长。同时,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也处于持续上升的过程,到2007年,外贸依存度接近70%。,5.7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劳动吗?,同时,各地政府为了GDP增长而展开吸引外资的竞争,可能导致竞次均衡状态的出现(race to the bottom)。当忙于GDP竞赛的地方政府意识到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有利于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时,可能出台一些不利于劳动保护,有利于资本收益的政策,以吸引资本进入本地,导致工人工资低于其劳动生产率,资本获得更丰厚的利息,劳动份额维持在低水平。其次,中国并没有出现有利于劳动的,高技能偏好的技术进步,而出现了有利于资本的,有利于低(无)技能劳动者的技术进步。这使得资本具有更强的谈判能力,还导致人力资本收益降低。2004-2007年的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的悖论反映出中国技术进步似乎正向两个极端发展,一部分经济是强资本扩张型的,这种技术进步不需要雇佣很多劳动力就可以满足生产的需要(一些重化垄断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另一部分则是强低技能偏好的,仅靠低成本竞争的技术进步(生产外贸、鞋、服装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两种技术进步都不利于劳动份额的提升。,5.8 低水平陷阱:劳动力市场视角,1990年中期尤其是1998年国有企业改革改革步伐加快后,中国经历了恐怕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裁员。1998-2002年,国有单位就业净减少4051万人,集体单位就业净减少2163万,短短5年左右的时间内,城镇部门有大约6000万人丢掉了工作。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使大批正规就业岗位被摧毁,新增就业一般说来缺乏最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保护,劳动力市场出现非正规化趋势。,5.9 工资保持了合适增长速度吗?,5.10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和职工实际工资比较,5.11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第二产业,5.12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第三产业,5.13 第二产业单位劳动成本变化,单位劳动成本是指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比值。这是一个衡量劳动实际成本的指标。,5.14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状况,5.15 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实际工资对比,这里的工资为全国工业企业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劳动生产率是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5.16 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单位劳动成本变化,5.17 不同国家单位劳动成本比较,5.18 中国与一些国家单位劳动成本比较,中国数据为1998-2006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平均值(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其它国家数据为1995-99制造业数据(资料来源,The world Bank,2000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5.19 中国初次分配的“低水平陷阱”之谜,什么因素决定了中国初次收入分配低水平陷阱?(体制、制度、经济转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初次收入分配:劳动份额低水平陷阱好事还是坏事?短期与长期的影响是什么?“低水平陷阱”是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吗?经济增长方式与初次收入分配“低水平陷阱”:哪一个是内生的?(效率问题与公平问题,政府应该干预公平问题,而不应该干预效率问题)经济发展的优先领域:提高劳动报酬份额,扩大居民消费。如何实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