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杂剧常识》PPT课件.ppt
元代杂剧常识,元代杂剧概念,元代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戏剧样式。它的最初出现大致是在金末元初,其间它经历了从不完备到完备的发展过程。杂剧体制的完备、成熟并开始兴盛起来是在蒙古王朝称元以后。到了成宗元贞、大德年间,杂剧的创作和演出进入鼎盛时期。杂剧最初流行于北方,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遍布河南、河北。受方言的影响,它有不同的声腔流派,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杂剧声腔有中州调、冀州调和小冀州调。这种北方声腔的剧种,很快流行于全国。,产生条件,元杂剧的兴起和繁荣有多种条件和因素:前代各种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杂剧形式上的各种借鉴,众多文人参预戏剧活动促进了剧本创作的繁荣,很多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有助于杂剧的兴盛。当时戏剧演出的广泛,上自宫廷,下至平民社会,观赏戏剧演出成为一种娱乐习惯,演出的商业化带来的竞争性,也是杂剧兴盛的原因之一。而从文学剧本方面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涌现了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作家。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这种身份和社会地位,决定了他们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也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成就的普遍提高。,发展阶段,元杂剧的发展可分为三期:初期,自蒙古灭金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十一年(12341294)。中期,自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元年至元文宗图帖睦尔至顺三年(12951332)。晚期,元顺帝帖睦尔统治时期(13331368)。初、中、晚三期,杂剧创作在地域上的变化,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自的特点。元代杂剧创作主体的分析。对元杂剧创作影响最大的两类作家。关汉卿,元代浪子文人的代表,“四折一楔子”的形式,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楔子本义是木器榫合处为弥缝填裂而楔入的小木片,在元杂剧中它所起的是绵密针线或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本四折的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赵氏孤儿五折,秋千记六折,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吴昌龄的西游记六本二十四折。,音乐曲调方面,元杂剧以北方音乐为基础,采用的是北曲联套的形式。每一折用一个套曲,每一个套曲一般都连缀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牌组成。每折一个套曲,常见的是第一折用仙吕,第二折用南吕,第三折用中吕,第四折用双调。少数剧本的各折,也有使用其他宫调的。在每一宫调之内,各有数十支曲牌。曲词就是按曲牌填写,一折之中的每支曲牌都压同一韵脚,不可换韵。有时又有向其它宫调借用一支或几支曲牌的情况,称为借宫。,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旦包括正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搽旦。正旦:歌唱的主要女演员。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末包括正末、小末、冲末、副末。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杂是除以上三类外的演员。有孤(当官)、驾(皇帝)、卜儿(老妇人)等。,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徐渭南词叙录:“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单宇菊坡丛话:“北曲中有全宾全白。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科介,也称科范、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汉宫秋“雁叫科”。,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他的悲剧窦娥冤“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王国维语)。1958年,关汉卿被提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白朴:白朴的词流传至今一百余首,大多以咏物与应酬为主;其作品歌词典雅,属于文采派,代表作梧桐雨 马致远:名作有汉宫秋 郑光祖:倩女离魂是他的代表作,是一部爱情剧,取材于唐人传奇说离魂记,对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有一定的影响。,杂剧剧本组成,杂剧剧本的组成,包括唱(歌唱)、白(道白、对白)、科(动作、表情)三部分。唱即歌唱,除由一个脚色从头唱到底外,还有脚色不变,主唱人物可换,这叫做改扮或倒扮,约占13。一人主唱可集中力量刻画主要人物,使之形象鲜明。白即宾白,由于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可分诗对宾白、教语宾白及类似顺口溜的宾白等,语言质朴,长于叙事。科,包括的内容较为广泛:做工,元人称手儿,后世称为身段,如做悲科、做拔斧砍旗科。武功,如筋斗、抢背、刀枪剑戟之类的功夫,多为做战科、混战科。剧中穿插的歌舞,如梧桐雨剧中的做舞科、魔女作歌舞劝酒科,因有表演动作,故列入科内。效果,如雁叫科、内傲风科,当时没有效果一词,所以也包括在科中。检场也放在科里,想来元杂剧没有专职检场,由零碎脚色兼作,如做掇桌儿科、卒子做托砌末上科等,但主要内容还是做工和武功两个方面。,戏曲角色名称的由来,历来众说纷纭。一个比较普遍的说法是:“旦、末、净、杂”是用“反喻”取名的,这其实是个很老的传说,早在杂剧、传奇流行的时代就有了。“旦”指旭日东升。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杂则是饰演杂乱角色。,“旦”指旭日东升。而旦角表演的是女性,女属阴,故反名为“旦”。“净”,即清洁干净,而净角都是大花脸,看起来很不干净,不干净的反面就是干净,因而名“净”。末:年纪较大男性 末 行 简称“末”。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杂则是饰演杂乱角色。,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