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保险经济理论》PPT课件.ppt

    • 资源ID:5463893       资源大小:431.50KB        全文页数:154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保险经济理论》PPT课件.ppt

    1,保险经济与保险发展理论,一、保险经济学理论 二、保险发展学理论,2,一、保险经济理论,(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 1、保险供给(1)含义:保险供给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内,各种形式的保险经济组织以商业保险形式向社会提供保险保障的总额。保险供给可以行业承保能力来表示,它是各个保险企业承保能力的总和。保险供给包括质和量两方面的规定性。,3,(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保险供给的质是指保险企业所提供的各种不同的保险品种,以及每一具体保险商品品种的质量高低。保险供给的量既包含全社会保险供给的总量,也包括保险企业为某一保险品种所提供的经济保障的额度。,4,(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2)影响保险供给的因素:在有保险需求的前提下,保险供给受以下因素影响:保险费率:正相关关系;互补品、替代品价格;保险技术;,5,(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保险业可用资本量因监管机构对设立保险公司一般有最低资本要求,行业可用资本量越大,可能设立的公司数量越多,这有利于供给增加。在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下,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实力,资本额越大,承保能力和偿付能力越强,可能提供的保险商品的规模也越大。,6,(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现有保险企业的数量和类型对保险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同的企业组织形式,供给能力不同。一般股份有限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规模较大,保险供给能力较强;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的供给能力较低。第二,企业组织的结构性差异影响供给结构。如在寿险公司数量多、实力强的市场,寿险产品的供给一般大于非寿险产品。,7,(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第三,销售网络的数量和布局对供给的影响。销售渠道数量多、分布广、布局合理,有利于提高销售能力。保险业资本利润率若保险业资本利润率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意味着投资者投资保险业可获得较多的投资回报,从而有利于吸引外部资本流入,促进供给增加。,8,(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监管政策和监管水平在严格的经营行为监管模式下,保险公司的产品类别、条款、费率厘定、销售范围等受监管机构控制,企业自主性较小,这使供给能力受到较大限制。在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模式下,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及产品结构等由市场决定,企业灵活性大,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供给能力。,9,(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保险市场的完善程度。完善的保险市场有利于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和市场主体行为的规范化,对增加保险有效供给有利。偿付能力。是指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 101条:保险公司应当具有与其业务规模和风险程度相适应的最低偿付能力。保险公司的认可资产减去认可负债的差额不得低于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数额;低于规定数额的,应当按照国务院保险监督管理机构的要求采取相应措施达到规定的数额。,10,(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A.实际偿付能力(实际资本):是指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的差额。认可资产: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资产。认可资产适用列举法。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基金、保单质押贷款、买入返售证券、拆出资金、现金、其他投资资产、融资资产风险扣减、应收保费、应收分保账款、应收利息、预付赔款、存出分保准备金、其他应收款、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其他资产、独立账户资产。,11,(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其他资产:指保险公司的材料物品、低值易耗品、待摊费用、递延资产、抵债物资、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以及其他无法归入本报表独立项目的各类资产。独立账户资产:指保险公司根据投资连结保险合同的约定而设立单独进行资金运用和核算的投资账户中的资产。投资连结保险投资账户内的投资资产,有市场价格的,应以市价计价。,12,(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认可负债:是保险公司在评估偿付能力时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所确认的负债。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未决赔款准备金、长期财产险责任准备金、寿险责任准备金、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预收保费、保户储金、应付保户红利、累计生息保单红利、应付佣金、应付手续费、应付分保账款、预收分保赔款、存入分保准备金、应付工资和福利费、应交税金、保险保障基金、应付利润、卖出回购证券、其他负债、独立账户负债、或有负债。,13,(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独立账户负债:指保险公司根据投资连结保险合同的约定而设立单独进行资金运用和核算的投资账户,保险公司应按合同的约定将与该投资账户相关的责任确认为独立账户负债。或有负债:指保险公司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如未决诉讼、未决仲裁、债务担保、可能补交的税款等。如果预期该义务最终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则应确认为认可负债。,14,(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B.偿付能力标准(最低资本):最低资本:是指保险公司为应对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依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财产保险公司应具备的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中数额较大的一项:最近会计年度公司自留保费减营业税及附加后1亿元人民币以下部分的18和1亿元人民币以上部分的16;公司最近3年平均综合赔款金额7000万元以下部分的26和7000万元以上部分的23。,15,(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综合赔款金额为赔款支出、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分保赔款支出之和减去摊回分保赔款和追偿款收入。人寿保险公司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和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之和。长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为下述两项之和:投资连结类产品期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1和其他寿险产品期末寿险责任准备金的4。,16,(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保险期间小于3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保险期间为3年到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风险保额的0.15,保险期间超过5年的定期死亡保险和其他险种风险保额的0.3。风险保额为有效保额减去期末责任准备金。短期人身险业务最低偿付能力额度的计算与财产保险公司一致。,17,(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C.偿付能力管理保险公司在任何时点实际偿付能力(实际资本)额度低于最低偿付能力额度(最低资本),公司法定代表人、精算责任人、财务负责人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应及时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其实际偿付能力额度达到最低偿付能力额度。,18,(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偿付能力充足率:即资本充足率,是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的比率。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状况将保险公司分为下列三类,实施分类监管:不足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充足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在100到150之间的保险公司;充足II类公司:指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50的保险公司。,19,(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对于不足类公司,中国保监会应当区分不同情形,采取下列一项或者多项监管措施:责令增加资本金或者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限制商业性广告;限制增设分支机构、限制业务范围、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责令转让保险业务或者责令办理分出业务;,20,(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责令拍卖资产或者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限制资金运用渠道;调整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接管;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监管措施。,21,(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在70以上的公司,中国保监会可要求该公司提出整改方案并限期达到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要求,逾期未达到的,可对该公司采取要求增加资本金、责令办理再保险、限制业务范围、限制向股东分红、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限制经营费用规模、限制增设分支机构等必要的监管措施,直至其达到最低偿付能力额度要求。,22,(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在30到70之间的公司,中国保监会除采取前款所列措施外,还可责令该公司拍卖不良资产、责令转让保险业务、限制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和在职消费水平、限制公司的商业性广告、责令停止开展新业务以及采取中国保监会认为必要的其他措施。对偿付能力充足率小于30的公司,中国保监会除采取前两款所列措施外,还可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对保险公司进行接管。,23,(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D.监管指标 财产保险公司:a.保费增长率(本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上年保费收入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1060。若经营期不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则指标值为999。,24,(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b.自留保费增长率(本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上年自留保费100其中,自留保费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分出保费,各项目的口径与会计报表中对应项目的口径相同。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1060。若本年为开业年度,或上年自留保费为零、负数或者上年经营期不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则指标值为999。,25,(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c.毛保费规模率(保费收入分保费收入)(认可资产认可负债)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大于900。若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之差为零或负数,则指标值为999。,26,(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d.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变化率(本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上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上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100其中实际偿付能力额度认可资产认可负债,公式中的认可资产应扣除年度内增资、接受捐赠等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金额。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1030。若本年或上年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零或负数,则指标值为999。,27,(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e.两年综合成本率两年费用率两年赔付率两年费用率(本年和上年的营业费用(减摊回分保费用)之和本年和上年的手续费(含佣金)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分保费用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营业税金及附加之和本年和上年的提取保险保障基金之和)本年和上年的自留保费之和100两年赔付率(本年和上年的赔款支出(减摊回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分保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之和本年和上年的追偿款收入之和)(本年和上年的自留保费之和本年和上年的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之和本年和上年的长期财产险责任准备金提转差之和)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小于103。,28,(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f.资金运用收益率 资金运用净收益本年现金和投资资产平均余额100资金运用净收益投资收益利息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冲减短期投资成本的分红收入利息支出卖出回购证券支出投资减值准备。投资收益、利息收入取自利润表;买入返售证券收入是指公司从事买入返售证券业务,融出资金而得到的利息收入;卖出回购证券支出是指公司从事卖出回购证券业务,融入资金而发生的利息支出;,29,(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投资减值准备是根据认可资产表编报说明的要求提取,同时未在利润表的“投资收益”项目中反映的那部分投资减值准备。本年现金和投资资产平均余额(上年末现金和投资资产本年末现金和投资资产)2 相应数据取自认可资产表中的“现金和投资资产小计”项目的“账面价值”。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小于3。,30,(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g.速动比率速动资产认可负债100其中速动资产指认可资产表中的“现金和投资资产小计”项的净认可价值,认可负债指认可负债表中的“认可负债合计”的金额。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大于95。若速动资产为零或负数,则指标值为999。,31,(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h.融资风险率卖出回购证券(实收资本公积金)100其中卖出回购证券为认可负债表中的“卖出回购证券”,实收资本为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营运资金)”,公积金等于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和“盈余公积”两项之和。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大于50。,32,(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i.应收保费率 应收保费保费收入100本指标的应收保费指认可资产表中“应收保费”的账面价值中账龄不长于1年的那部分应收保费价值。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大于8。j.认可资产负债率 认可负债认可资产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小于90。,33,(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k.资产认可率 资产净认可价值资产账面价值100其中资产净认可价值和资产账面价值分别等于认可资产表中“资产合计”项的“本年净认可价值”和“本年账面价值”。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小于85。,34,(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寿险公司:a.长期险保费收入增长率(本年长期险保费收入上年长期险保费收入)上年长期险保费收入100长期险保费收入是指1年期以上的人寿保险、健康险、年金等人身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其中包括进入投资连结产品投资账户的那部分保费收入。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080。若本年为开业年度或者上年的经营期不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则指标值取999。,35,(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b.短期险自留保费增长率(本年短期险自留保费上年短期险自留保费)上年短期险自留保费100短期险是指1年期以内(含1年)的寿险、健康险和意外险。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1060。若本年为开业年度,或上年自留保费为零、负数或者上年经营期不满一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则指标值为999。,36,(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c.实际偿付能力额度变化率(本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上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上年实际偿付能力额度100认可资产应扣除年度内增资、接受捐赠等非经营性因素的影响金额。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1030。若本年或上年的实际偿付能力额度为零或负数,则指标值为999。,37,(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d.险种组合变化率各类险种保费收入的占比变动的绝对值之和险种类别数100各类险种保费收入的占比变动的绝对值之和(|某类险种的本年保费收入所有险种的本年保费收入之和某类险种的上年保费收入所有险种的上年保费收入之和|)。,38,(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目前的险种类别数为8: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保险、个人年金、团体年金、长期健康险、个人短期意外和健康险、团体短期意外和健康险。若公司实际经营的险种类别数小于8,则以实际数计算。在本指标中,投资连结保险的保费收入不包括进入投资账户中的那部分保费。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大于8。,39,(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e.认可资产负债率 认可负债认可资产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小于90。f.资产认可率 资产净认可价值资产账面价值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小于85。,40,(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g.短期险两年赔付率(本年和上年的赔款支出(减摊回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分保赔款支出之和本年和上年的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之和本年和上年的追偿款收入之和)(本年和上年的短期险自留保费之和本年和上年的短期险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提转差之和)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小于65。,41,(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h.盈余缓解率(摊回分保费用分保费用支出)(认可资产认可负债)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2525。若认可资产与认可负债之差为零或负数,则指标值取999。,42,(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i.资产组合变化率 现金和投资资产中各项目净认可价值的占比变动的绝对值之和现金和投资资产的项目种类数100现金和投资资产中各项目净认可价值的占比变动的绝对值之和(|某资产项目的本年净认可价值现金和投资资产本年价值某资产项目的上年净认可价值现金和投资资产上年价值|)。,43,(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按照现行认可资产表,纳入本指标计算的资产项目种类数为10:银行存款、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企业债券、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基金、保单质押贷款、买入返售证券、现金、其他投资资产。没有股权投资的保险公司,以9作为指标计算的分母。独立账户中的资产不参与本指标计算。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小于5。,44,(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J.投资收益充足率资金运用净收益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业务准备金要求的投资收益100其中,资金运用净收益与财产保险公司的同名监管指标的计算项目相同,但不包括独立账户中各项投资资产所产生的资金运用净收益。,45,(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业务准备金要求的投资收益(不同评估利率的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的期末责任准备金相应的评估利率)。上述有效寿险和长期健康险的责任准备金按照认可负债表中寿险责任准备金和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的相同口径计算,不包括计为独立账户负债的那部分准备金。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125900。,46,(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k.融资风险率 卖出回购证券(实收资本公积金)100 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不大于50。,47,(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l.退保率 退保金(上年末长期险责任准备金本年长期险保费收入)100本指标值的正常范围为小于5。,48,(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业务容量比例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当年自留保险费,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四倍。保险公司对每一危险单位,即对一次保险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范围所承担的责任,不得超过其实有资本金加公积金总和的百分之十;超过的部分,应当办理再保险。,49,(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2、保险需求(1)含义保险需求指在一定的费率水平上,保险消费者从保险市场上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保险水平数量表(单)。保险需求的表现有两方面:物质方面的需求:约定的风险事故发生并导致损失时,能够获得经济补偿;精神方面的需求:投保后转嫁了风险,消除了精神上的紧张和不安。,50,(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2)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A.风险因素B.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增长速度。保险需求量与国民收入水平及其变动正相关,但相关性在寿险业与非寿险业间存在差异。寿险需求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长率关系密切;非寿险需求则与沉积的国民财富量及其增长率相关。,51,(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C.一国经济体制的类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生老病死、风险损失等都由国家保障,根本不需要商业保险的存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竞争使风险无处不在,社会再生产迫切需要保险的保障和补偿职能。保险成为社会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D.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程度对寿险和医疗保险需求有较大影响。社会福利水平越高,居民对医疗、养老等险种的商业性需求越少。,52,(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E.保险商品价格价格一般与需求负相关,价格上升,需求降低;价格下降,需求增加。F.利率利率对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保单预定利率变动对费率的影响上。如市场利率下降会引起保单预定利率调低,产品费率会相应上升,使短期内需求减少;反之亦然。,53,(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利率变化引起各类金融资产相对价格的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的资产选择,导致对保险的需求发生变化。如市场利率下降,可能促使消费者更多地以保险替代储蓄作为未来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使保险需求增加。G.科技进步一方面它提高了人类抵御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使一些风险因素减小或消失,抑制了相应的保险需求。,54,(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了很多新的风险,也将一些不可保风险转化成可保风险,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保障和补偿需求。H.政治稳定性政治环境直接关系到国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不稳定的政治环境,会促使人们寻求控制风险、减小损失的途径,激发额外的保险需求。但也会增加保单价值的不确定性,降低居民对本国保险企业履约能力的信心,居民会转向境外保险企业购买保险。,55,(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I.国民保险意识国民保险意识与保险需求正相关。一般地,在保险市场比较成熟的国家,保险普及度较高,国民保险意识较强,在同等收入水平下,保险需求较大。J.宗教文化传统宗教传统对保险需求的影响在中东地区表现明显。伊斯兰国家认为保险与伊斯兰教义相违背,这种看法抑制了该地区的保险需求,使这些国家保险市场很小。,56,(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K.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L.其他因素居民的风险偏好、储蓄倾向、一国城市化程度等因素对保险需求都有影响。偏好风险的人保险需求较低,习惯储蓄的人更愿意接受寿险产品,城市中产阶层越大,对寿险的需求越大。,57,(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3)保险需求弹性A.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定百分比的收入变动所引起的保险需求总量变动的百分比。保险需求收入弹性=D/DY/Y。由于保险需求与收入正相关,故收入弹性的值一般大于0,多在0到2之间。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成果,综合保险需求的收入弹性约等于1.35。,58,(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如非寿险需求的收入弹性发达国家为1.14,发展中国家为1.75。这说明当保险总量达到一定规模后,由收入所引起的需求增长幅度会逐渐下降。不同险种的收入弹性也存在一定差异,如智利火险的收入弹性为3.04.0,水险为2.02.5,车险为2.8。,59,(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B.保险需求的价格弹性一定百分比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保险需求的价格弹性=D/DP/P。由于需求和价格负相关,故价格弹性的值一般小于0,多在0到-2之间。不同国家需求的价格弹性不同。以火险为例,德国工业火险为-0.2-0.3,日本为-1.0,智利为-0.91.2。,60,(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不同险种的价格弹性也不同。如智利火险为-0.9-1.2,水险为-1.0,汽车险为-0.8。C.保险需求的利率弹性 保险需求的利率弹性是指一定百分比的利率变动所引起的需求变动的百分比。保险需求的利率弹性=D/DI/I。从总体上看,保险需求量一般和利率负相关,故其值一般小于0.,61,(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D.保险需求的替代弹性指与保险商品相似或相近的产品一定百分比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保险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若以Ps表示替代产品的价格,以Ps表示替代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则保险需求的替代弹性=D/DPs/Ps。若替代品价格上升,则消费者的需求下降,对保险商品的需求会相应上升;反之亦然。故替代弹性的值一般大于0。,62,(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3、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的关系 保险需求决定保险供给,保险供给总是追随保险需求,但在一定条件下保险供给也能创造某种保险需求。(1)保险需求决定保险供给 A.保险需求是保险供给产生的必要前提和原动力 从根本上说,保险需求是制约保险供给的最基本因素,任何保险供给都是适应保险需求而产生的,没有对保险的需求,就不会也没有必要产生保险供给。,63,(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从保险供给主体的规模和数量,到现有保险产品种类结构与新产品的创新、保险营销渠道及模式等都离不开保险需求的引导,保险需求是保险供给的前提、动力、依据和发展方向。B.保险需求总量决定保险供给总量由于风险的可变性,一方面可能出现原有风险数量增加和程度的增强;另一方面可能连续不断地出现新的风险。两种情况都使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总量增大,从而使社会的保险需求总量随之扩大。,64,(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风险和风险损失所引起的保险需求不断扩大和发展,要求保险供给主体应依据保险需求情况,相应增加保险供给(包括保险供给主体数量、承保能力和保险商品数量),扩大承保业务范围、扩展承保空间范围等。但如果无视保险需求规模而盲目扩大保险供给量,则一方面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造成保险市场竞争加剧,甚至出现恶性竞争,引起保险市场秩序的混乱。保险供给总量应与保险需求总量相适应。,65,(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C.保险需求结构决定保险供给结构和模式供给主体的组织形式、类型结构及其所提供的保险商品种类结构应与保险需求结构相适应。保险产品结构与保险需求结构相适应。保险公司应依据消费者的风险转移要求、支付保费的能力和保险意识水平等推出那些消费者既能买得起又能最大限度满足风险保障要求的保险品种,并随着保险需求变化进行保险产品的创新 从长期看,保险供给应在保险总量和保险结构上与保险需求保持平衡。,66,(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2)保险供给对保险需求的影响作用 保险供给能力强对提高保险需求具有促进作用:保险企业的类型和数量多,保险供给数量和品种丰富,这有利于更好地满足投保人的需要,激发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需求。承保技术的提高有利于扩大保险需求:数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保险精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产品定价更为公平合理,这有利于提高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积极性。,67,(一)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理论,在消费者保险知识少、保险意识淡薄、未能成为真正的理性“经济人”的保险发展初级阶段,保险供给具有导向作用。,68,(二)保险商品价格理论,1、保险商品理论价格:纯费率和附加费率两部分构成。2、保险商品市场价格:保险商品市场价格以其理论价格为基础,是理论价格的现实表现。市场价格是供求关系及其结构的集中反映,并围绕理论价格上下波动。,69,(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1、保险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是指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价值规律要求等价交换;供求规律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之间供给追随需求并互为影响的关系;竞争规律的本质是优胜劣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金流动,使社会总供求保持相对均衡。,70,(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保险市场机制运行条件(1)市场活动主体要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不同主体经济利益的差异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内在动力。(2)市场价格可根据供求状况并围绕价值自由波动,价格能反映供求关系的对比和变化;(3)市场供求的规模和结构主要由价格调节;,71,(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4)资本等要素可以在行业间和地域间自由流动。社会资金仅依据利润率的高低决定是否投资保险业,不存在行业进入壁垒和退出限制。保险市场机制:将市场机制引入保险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保险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72,(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在不同的保险市场环境中,保险市场机制正常运行所需要的各项条件的完善程度不同,市场机制各构成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及其作用的结果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保险市场结构。,73,(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2、保险市场结构 保险市场结构是反映保险企业之间垄断与竞争关系的概念。市场结构是决定行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而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是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和进入壁垒。,74,(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1)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框架 1959年,经济学家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确立。该理论的主体框架是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即所谓的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SCP框架。其中,特定的市场环境决定市场结构,市场结构决定企业市场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75,(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因果关系可以为政府制定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进入壁垒。,76,(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市场行为:保险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而根据市场环境情况采取相应行动的行为。包括定价行为、促销行为及企业组织行为的调整等。市场绩效: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由一定市场行为产生的价格、产量、成本、利润、产品质量和品种以及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最终经济成果。保险产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77,(2)保险市场结构的分析思路 经济学上,考察具有垄断力的市场结构,有三个因素被认为最重要:较高的市场集中度、较高的最大公司市场份额和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是反映一个行业市场垄断程度的重要指标。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家大多认为,市场集中度达到一定高度便可能产生垄断势力,而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性越强。美国产业经济学的主要学者之一谢勒尔教授指出,当最大的四家厂商控制了全部市场的40%或更多时,便很可能出现寡头垄断行为。,(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78,(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如果一个大公司在市场上占有40%以上的市场份额,又没有规模相近的竞争对手,便成为支配企业,那么该支配企业就可能更有效地控制市场,操纵价格,形成垄断势力,获取高额利润。支配企业的市场份额越高,其所处行业的市场越接近纯粹垄断市场。产品差异度:产品差异是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它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从而在竞争中取胜。,79,(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市场进入壁垒:即是指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的难易程度。一般市场集中度高和具有支配企业的行业进入壁垒就高,尤其是一些需要国家特定许可的行业进入壁垒较高。,80,(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81,(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3)市场集中度指标市场集中度是产业组织学中用于衡量产业中不同规模的企业分布,描述产业中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指标。其意义在于将其作为判别产业组织垄断、竞争程度的指示器。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垄断程度越高,反之亦然。衡量市场集中度的量化指标有多种,分为绝对集中度指标和相对集中度指标。,82,(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绝对市场集中度 绝对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经营的集中程度,一般通过市场上最大几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按绝对集中度指标划分的市场结构,能直观地看出同类产品产业垄断、竞争程度的总体水平。最早运用绝对集中度指标对产业的垄断和竞争程度进行分类研究的是贝恩教授。贝恩指数:CRn 用在某个规模指标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该指标的累计市场占有率来计算,以CRn表示规模上前n位的企业的累计市场占有率。,83,CRn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Xix产业第i位企业的生产额或销售额、资产额、职工人数;N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84,最常用市场集中度是CR4和CR8。贝恩将集中类型分为6个等级,形成贝恩指数,见表1所示。根据贝恩的研究,该产业即为不同程度的寡占型结构,其中当,且该产业内的企业总数在20家以内时,该产业就处于寡占I型。绝对保险市场集中度是指保险市场经营的集中程度,一般通过保险市场上最大几个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的多少来衡量。,85,表1:贝恩市场集中度等级指数,86,(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相对集中度相对集中度指标是反映产业内企业的规模分布状况的市场集中度指标,能确切地反映产业各企业间的垄断、竞争程度。,87,A.赫芬道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赫芬道尔指数是反映市场集中度的综合指标,简称H.I指数。赫芬道尔指数表示所有企业在给定市场中所占市场份额(即个别产量与市场上总产量的比值)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为:X市场总规模;Xi第i个企业的规模;N该产业内的企业数;Si二Xi/X第i个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88,(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当市场由一家企业独占时,H.I=l;当所有的企业规模相同时,H.I=l/N。产业内企业的规模越越接近,且企业数越多,H.I指数就越接近于O。赫芬道尔指数倾向于一种急剧偏向低值的分布,除非垄断势力不均匀,采用赫芬道尔指数很容易看出市场份额的变动差异。如果用保费收入表示保险企业的产量,则计算出的赫芬达尔指数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出各市场主体占据保险市场份额的均衡状况。,89,90,(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B.洛伦茨曲线表明的是市场占有率与市场中由小到大企业的累计之间的关系,即产业内全部企业的市场规模分布情况。当某一特定市场上所有企业的规模完全相同时,洛伦茨曲线与均等分布线重合;曲线越偏离对角线,企业规模分布不均匀的程度越大。,91,图:我国保险行业的洛伦茨曲线,92,(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C.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基尼系数等于均等分布线与和洛伦茨曲线之间的面积与以均等分布线为斜边,以横轴为直角边构成的三角形面积之比。基尼系数在0与1之间变动。当为0时,所有企业规模完全相等;反之,基尼系数越大时,意味着企业规模分布越不均匀。,93,(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不同类型的保险市场结构下,反映的保险市场的垄断、竞争关系及态势不同。而保险市场的垄断、竞争关系不同,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保险市场模式。,94,(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3、保险市场模式有完全垄断模式、寡头垄断模式、垄断竞争模式和完全竞争模式四种类型。在不同的保险市场模式下,市场机制运行因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并对保险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95,(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1)完全垄断保险市场模式 市场上只有惟一一家保险公司,不存在其他竞争对手,保险市场完全由这家保险公司所操纵的市场模式。在完全垄断型保险市场上,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运行受到极大的限制。,96,(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特征:只有一家保险供给主体,市场上既没有竞争,也没有可供选择的保险人,保险商品的种类和数量完全由这家保险公司控制,这家公司当然也是保险商品价格的制定者,凭借其垄断地位,这家公司可以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得垄断利润。,97,(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从总体上讲,完全垄断型保险市场模式不利于保险业的发展。垄断市场环境使市场缺乏竞争和活力,使保险企业缺少创新的动力和压力,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在完全垄断市场中,消费者只能被迫接受保险公司制定的超过保险商品价值的垄断价格,处于不公平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购买保险商品的欲望,降低保险有效需求。,98,(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2)寡头垄断保险市场模式 或称寡占保险市场,是指保险市场上只存在少数相互竞争的保险公司的市场模式。常见的寡占市场模式是保险市场上存在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大小不一的保险企业,其中有两家以上的少数企业在市场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各企业间相互竞争。,99,(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特征:在寡头垄断保险市场上,保险商品的种类、数量及价格的确定是在企业间进行的一个持续的多阶段动态博弈过程。某一保险公司的保险市场行为(主要指保险产品的设计、定价和销售)取向和结果还依赖于其他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100,(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新进入市场的公司的险种设计、产品定价等必然要参照市场已有公司同类产品的价格水平、市场销售状况及投保人认知程度。在经营过程中,保险公司还需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状况和其它竞争对手的险种、价格等及时调整本企业的产品结构及价格。,101,(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与完全垄断市场相比,寡头垄断市场模式更有利于保险业的发展。保险供给主体数量大大增加,虽然市场集中程度仍然很高,但各企业间相互竞争。竞争赋予保险企业创新的动力和压力,进而推动保险企业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竞争有利于保险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经营效率的提高。,102,(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3)垄断竞争保险市场模式 在市场上存在大量保险企业,且大小保险企业并存,少数大保险企业占有大量市场份额并在市场上取得垄断地位的市场模式。,103,(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特征:最明显的特征是市场进入壁垒低、保险企业数量众多且提供差异性的保险商品。由于企业之间产品有差异,市场上某一企业的市场行为(尤其是产品的定价)取向和结果较少依赖其他保险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就是说,保险公司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自身产品的数量和价格,即通过改变其有差异的保险产品的销售量调整该产品的价格。,104,(三)保险市场机制与保险市场模式,对保险业具有推动作用:市场上保险公司数量非常多,垄断程度低,竞争比较充分。价格和产品是重要的竞争手段。价格仍然是重要的竞争手段,保险公司必然会千方百计改善经营管理,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进而降低其产品的销售价格,以自身的价格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同时提高企业乃至整个行业

    注意事项

    本文(《保险经济理论》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