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研究方法》PPT课件.ppt
,第一讲 会计研究方法概述,一、会计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会计需要研究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研究会计活动的主体,即从事会计活动的人,包括研究会计人员认识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存在的周边环境;另一方面是研究会计活动的客体,即研究某一个具体单位经济活动的规律,或者某一类经济活动的共同规律。,无论是对会计活动主体的研究,还是对会计活动客体的研究,实际上都有多种的研究方法,而这些研究方法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一)哲学基础 哲学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它探求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会计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联系的活动,作为会计活动的主体要作用于会计对象,需要通过会计人员的头脑来认识、了解、掌握会计活动的规律性,这就要求依靠科学的认识论,运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二)经济学基础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经济科学。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其经济学基础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属于经济学的理论,如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二是属于管理学的理论,如管理学、公司理论等。,以经济学为基础研究会计问题,一直是各国会计学家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采用的方法。例如,美国会计学家米勒提出的会计模式的划分,即将会计模式划分为宏观经济模式、微观经济模式、独立范畴趋向和统一会计趋向四种基本会计模式。,所谓宏观经济模式,就是认为公司的经济目标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因果关系和效果关系,也可以说公司的经济目标与国家的经济政策之间存在某种协调一致的要求,使得会计在宏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在宏观经济模式下,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基本单位,应该在执行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经营目标的最优化。,在会计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会计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地都会受到各派经济理论的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有时是直接的,有时是间接的,甚至直接影响到会计的账务处理。,管理学方面的理论对于研究会计问题可以说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例如,对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关注的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必须同时研究公司治理结构,而公司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委托代理理论和信息经济学。,(三)自然科学基础 在谈到自然科学对会计影响时,需要强调数学对于会计方法所具有的作用。马克思曾经指出,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除了数学之外,还有信息技术。例如,目前普遍采用的会计信息系统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我国财政部积极推行的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二、会计研究方法的分类 规范研究方法 会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 现代研究方法,归纳法 演绎法 传统研究方法 伦理法 社会学法 经济学法,事项法 现代研究方法 系统法,采用规范研究方法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规范会计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实证会计理论。,第二讲 会计理论的规范研究方法,一、规范会计研究的特点 采用规范研究方法所形成的会计理论称为“规范会计理论”。,“规范会计理论”是一套关于“应该是什么”的系统知识体系,旨在通过一系列基本会计原则、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从逻辑高度概括或指明最优化会计实务是什么,进而指导会计实务、实现会计实务的规范化。,规范会计研究的主要特点:(一)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即把一定的评价标准作为研究的对象或讨论的基础,再根据这种标准分析现象。(二)规范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带有主观性和不可重复性。,二、传统研究方法 1.归纳法概念和特点 归纳法是指对大量事项进行观察、计量、分类,从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归纳法的基本特点:通过对大量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然后科学的加以归类,从概括出一般性的概念或结论。,2.归纳法的基本步骤(1)观察并记录全部的观察结果;(2)分析并将全部观察结果进行分类;(3)从观察到的分类结果的相互联系中推导出会计的一般概念和原则;(4)对推导出的会计一般概念、原则进行验证。,3.归纳法的优点和缺陷 归纳法的优点:(1)归纳法不受预定模式的约束;(2)理论概念或结论建立在观察大量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法的缺陷:(1)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以偏概全;(2)归纳法形成的理论最大限度的认可现行实务。,4.归纳学派的代表作 按照美国会计学会1977年发布的会计理论与理论认可报告的观点,归纳学派的代表作包括:(1)哈特菲尔德(Henry Hatfield):会计学原理与问题(Accounting-Its Principles and Problems),1972年;,(2)桑德斯(Sanders)、哈特菲尔德(Hatfield)、莫尔(Moore):论会计原则(A statement of Accounting Principles),1938年;(3)吉尔曼(stephen Gilman):会计中的利润概念(Accounting Concepts of Profit),1939年;,(4)佩顿()、利特尔顿():公司会计准则绪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Accounting Standards),1940;(5)利特尔顿():会计理论结构(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heory),1953;,(6)格雷迪(Paul Grady):企业公认会计原则汇编(Inventory of 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ARSNo.7,1965年;(7)会计原则委员会第四号报告(APB Statement No.4):“企业财务报表编报的基本概念和会计原则”(Basic Concepts an Accounting Principles Underlying Financial Statement of Business Enterprises),1970年,(8)井尻雄士(Yuji Ijiri):会计计量理论(Theory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1975年。,(二)演绎法 1.演绎法的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般而言,演绎法是指由一定的基本概念或一般的前提出发推导出个别性的结论。就会计理论研究来说,演绎法是指从一定的会计基本概念出发推导得出能指导会计实务的准则及相应的会计方法程序的研究方法。,演绎法的基本步骤包括:(1)对会计学科的少数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讨论和界定,以其作为前提命题,它是采用演绎法的前提条件;(2)根据前提命题进行推导,从中得出结论;,(3)对推导出的结论进行检验证实,以确定结论正确与否;(4)用得到验证并确认为正确的结论去指导具体会计实务。,演绎法与归纳法相比较,其推理过程恰好相反。归纳法的推理过程:个别(具体)一般 演绎法的推理过程:一般的前提 个别性的结论,2.演绎法在西方会计理论构建中的主要逻辑思路 演绎法在西方会计理论构建过程中,主要有两种逻辑思路:,(1)以会计假设为前提的逻辑思路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的一般原则 具体会计准则,这种逻辑思路的特点是:以来自外部客观环境的会计假设作为前提命题,强调客观环境对会计的影响制约作用。,(2)以会计目标为前提的逻辑思路 财务会计目标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要素 会计确认、计量与报告的标准 具体方法程序,这种逻辑思路的特点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主观需要出发,把财务会计目标作为发展和制定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最高层次的概念,强调会计信息对决策的有用性。,从上述两种基本的逻辑思路,可以将演绎法的推导过程概括为以下基本步骤:第一步:确定会计的基本假设或目标;第二步:说明基本假设或目标对财务会计的指导作用;,第三步:根据既定假设或目标,推导出相关的基本原则或基本概念;第四步:以基本原则或基本概念指导会计准则;第五步:规定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3.演绎法的优点及缺陷 演绎法的优点:可以保持相关概念的内在关系,使理论构建具有逻辑严密性。,演绎法的缺陷:(1)推导结论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前提命题,如果前提命题错误,则很可能整个理论都将是错误的;(2)采用演绎法所得出的结论和具体的方法程序,一般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演绎学派认为,采用演绎法推导形成的方法程序,要比实务中所应用的方法程序更好,实务就是应当按照理论所指明的方向发展。,4.演绎学派的代表作 按照美国会计学会1977年发布的会计理论与理论认可报告的观点,归纳学派的代表作包括:(1)佩顿(W.Paton):会计理论兼论公司会计的一些特殊问题(Accounting Theory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Corporate Enterprise),1922年;,(2)坎宁(J.Canning):会计学中的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Accounting),1929年;(3)斯威尼(H.Sweeney):稳定币值会计(Stabilized Accounting),1936年;,(4)麦克尼尔(K.Macneal):会计的真实性(Truth in Accounting),1939年;(5)爱德华兹(E.Edwards)与贝尔(P.Bell):企业收益的理论与计量(The Theory an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1961年;,(6)莫立兹(M.Moonitz):会计基本假设(The Basic Postulates of Accounting),1961年(7)斯普罗斯(R.Sprouse)与莫立兹(M.Moonitz):试论企业广泛使用的会计原则(A Tentative Set of Broad Accounting Principles For Business Enterprises);1962年;,(8)钱伯斯(R.Chambers):会计、计量与经济行为(Accounting,Measurement and Economic Behavior),1966年;(9)美国会计学会(AAA):论基本会计理论(A Statement of Basic Accounting Theory),1966年;,(10)FASB:财务会计概念构架(Statement of Financial Accounting Concepts,No.1-7),1978-2001年。,(三)伦理法 伦理法又称道德标准法,是通过制定处理会计信息和编制财务报表应遵循的道德标准,作为建立会计准则或理论体系依据的一种研究方法。,美国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将道德标准概括为“公正、真实、正当和无偏见”。“公正、真实、正当和无偏见”是指会计报告不受不正当的权势或偏见的影响,客观、实事求是地揭示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也意味着对那些与报表以及事实的公正展示有利害关系的单位或个人的不偏不倚。,基本内容体现在三个方面:(1)处理会计信息的整个过程,对一切利害关系方面都必须一视同仁,不能有远有近;(2)财务报告中的一切数据和指标都必须是所反映主体经济活动客观、真实的陈述,不能有丝毫的主观美化或歪曲;(3)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该是对客观经济活动的真实反映,就会计信息本身而言,它应该是公正的、不偏不倚的。,1941年,美国会计学家斯科特(D.R.Scott)在其论著中提出:(1)会计程序必须公平地对待一切利益集团;(2)财务报告应保持真实和准确(3)会计数据应当是公允、无偏见的。,伦理法最核心的思想是真实和公允。具体地说,由于会计信息面对众多的信息使用者,不同会计程序的选择、不同的信息列报方式,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后果,即:在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却损失另-部分人的利益。因此,它要求财务会计在信息生成和报告中,能做到公允、公正、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在公允或公平的具体实现方式上,存在两种不同意见(1)要求财务报表及相关事实的列示和报告上,对所有利害关系人和集团要做到不偏不倚,按公允的标准编制财务报表;(2)要求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济事实,应该是真实、准确的,不如此,最终的信息报告很难保证公允。,伦理法更多的是为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奠定了思想观念的基石,它对会计准则的形成和最终的财务报告,并没有太多的影响。,(四)社会学法 社会学法强调会计信息要能反映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影响,或者说,强调会计信息要能反映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根据社会学法,对现有的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的评价,都要以依据它们的规定所的编制的财务报告对社会各个集团利益的影响进行评价。,社会学法总体指导思想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要有助于“社会福利决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假定已经存在一种“既定的社会价值”,可以用来作为建立会计理论的标准。,社会经济会计(social economic accounting)的基本目标是要鼓励在自由市场经中运行的企业,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其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明确企业的“社会成本”(social cost)和“社会贡献”(social benefit)。,总的来说,社会学法是把会计理论构建中的公正概念扩展到社会福利方面,而且强调会计技术和方法的社会应,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财务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它要求,应以依据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的规定所编制的财务报告对社会各个集团利益的影响对现有的会计原则、准则和程序进行评价。但是,应用社会学法构建会计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五)经济学法 经济学法是指构建会计理论时,将不同会计方法、技术的选择置于会计所在经济政策的影响下,使会计政策、会计程序和会计方法既能反映经济现实,又能与经济结果衔接。,经济现实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情况。经济结果主要指其应体现一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预期目标。,从描述性或规范性观点看,经济学法和前述社会学法相类似,所不同的是,经济学法将“公正性”从“社会福利”扩展到“社会总体经济效益”。作为一种描述性方法,它着重说明会计程序对经济计量和经济活动的影响。,三、现代研究方法 现代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事项法、系统法。(一)事项法,1969年,美国会计学教授乔治.H.索特(George H.Sorter)在美国会计评论上发表了构建基本会计理论的“事项法”一文,明确提出了“事项法”或称“事项论”的观点,并阐述了以事项法的思路为基础所形成的基本会计理论。,“事项”是指“任何可用一种或更多基本计量单位或基本特征表现出来的经济活动”,即是指那些可以观察到并可以通过会计事项表现其特征的具体活动、交易和事项。,索特将现行的会计报告模式称为“价值法”,他通过与价值法的比较阐述了事项法的基本思想:,第一、两种方法的前提假设不同,导致提供不同类型的会计信息。“价值法”假设使用者的需求是确切己知的,且通过会计理论能够推断出使用者所需的有效决策模型。“事项法”则假设使用者的需求是广泛的,其决策模型难以确定。,第二,对会计报告中的数据整合程度要求不同。价值法下会计报告提供的是对过去的经济活动进行推理得出且经过了多次整合的数据。事项法认为面对需求不同的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不知道或可能不可知道决策模型的情形下,较少的整合更为恰当。,第三,会计计量属性不同。价值法主要关注企业的最佳收益和资本价值,为保持收益和价值的内在一致性且便于核实验证,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事项法认为会计事项可用多种特征来描述,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仅反映了其市场交易这一特征,对于环境变化或预测等的特征则不能有效反映。因此,事项法的支持者主张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多栏式的会计报告,使得不同的事项在不同的栏目中报告,以减少会计计量上的偏差或错误。,事项法对研究会计理论的贡献在于:它为研究者在研究会计理论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标准会计理论”。这个标准会计理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记录所有会计数据的会计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促进这个系统的发展。,事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1)选择什么信息予以展示的标准很难界定,因而不能使会计理论得到充分的开拓;(2)不断扩大信息的范围,难免会给信息使用者带来有效选择和利用的困难;(3)如果说事项计量一定比事务的计量更可检验,或者说事项特点的展示一定比所选事项的展示能导致更好的预测,还缺乏充分的依据。,(二)系统法 系统是指为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会计理论研究的系统法就是将系统理论原理和方法引进会计理论构建中。,按照系统法原理,任何一个系统中,都存在若干个小系统,每个小系统都有自己的构成要素和具体目标,同时也有使各自系统正常运行和发挥功能的不同方法。,系统法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同时认为,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素是整体中的要素,如果将要素从系统整体中割离出来,它将失去要素的作用。,系统法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地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在系统法原理下研究会计理论的过程中,中外学者至少要在下述四个方面达成一致:第一,采用系统法时,必须正确处理系统研究方法中的因果联系,而且应首先确定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范围。,第二,根据系统原理,若系统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就应注意研究系统构成结构,当研究会计理论时,必须首先研究会计系统是由哪些相互联系或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还要搞清楚这些要素的层次关系。,第三,在研究每个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时,首先要明确该系统的目标。因为系统目标既决定该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又决定该系统各个要素应如何相互作用并推动整个系统的运行和实现预期目标。当我们研究会计学时,也首先应明确会计目标,并把会计目标作为首要概念来研究,这样才能研究出会计理论的完整体系。,第四,会计作为一个系统,它处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必然受一定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会计系统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会计系统是个动态系统,它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