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ppt

    • 资源ID:5461632       资源大小:300.54KB        全文页数:72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ppt

    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石初军,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八佾第三是对社会的诊断,找出病根里仁第四是孔子开的方子,君臣佐使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仁,就是方子中最主要的君药,仁是体,礼是用,仁是根本,礼是表象,直追根本。凡二十六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处,上声。焉,于虔反。知,去声。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1、里仁为美里一解:人们居住的地方为里,如邻里之间的里居住在仁者所居的地方,是为美不择处仁者之里,随意而居,安得为有智者。中人易染,遇善则善,遇恶则恶。千金置宅,万金买邻孟母三迁广义而言,交友,求配偶,皆须择仁。二解:居义,孟子云,仁,人之安宅也。人贵能择仁道而处2、择不处仁,焉得知?知:通智,智慧。,仁者:仁者不忧,静,山智者:智者不惑,动,水智者是仁者的基础,先成为智者,再去追求仁者 前后脉络这是里仁第四的总纲重要启示劝学篇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滫xi:泔水,已酸臭的淘米水,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乐,音洛。知,去声。约,穷困也。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谢氏曰:“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非有所存而自不亡,非有所理而自不乱,如目视而耳听,手持而足行也。知者谓之有所见则可,谓之有所得则未可。有所存斯不亡,有所理斯不乱,未能无意也。安仁则一,利仁则二。安仁者非颜闵以上,去圣人为不远,不知此味也。诸子虽有卓越之才,谓之见道不惑则可,然未免于利之也。”,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约,穷困也。困顿。乐,富贵,快乐。朱注: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不仁之人,不可以久处贫困。久困则为非。不按本分,献媚讨好,偷鸡摸狗等等。不可以长处富乐,长富则骄奢淫佚,自甘堕落。2、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安仁:安居仁道之中。利,犹贪也,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仁德的安于人,智者则追求仁。,仁者安仁,仁者天赋仁厚,为仁无所希求,只为心安理得,否则其心不安。是为安仁。知者利仁,智者知行仁为有利于己而行之也。交友必须知其仁与不仁,不仁者无论贫富皆不可交。中庸篇曰: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重要启示1、仁,如核桃仁,桃杏皆从此生长2、仁,是一种心境,一切人事可大可久者,皆从此心生长3、人之所以为人,在心不在境4、心不仁,不可以久安5、要想做到安人,先从利仁开始做,先做智者,再达仁者,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皆去声。唯之为言独也。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1、好ho、恶w,皆去声。2、唯之为言独也。只有,唯独。卫灵公篇曰: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子路篇曰: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的喜好人,也能真心的厌恶人。,礼记大学篇曰: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重要启示1、君子评判的标准,公,论天理,行中正2、小人评判的标准,私,讲人欲,行邪僻3、天下小人多,君子少,一般人看问题都是站在个人立场上4、仁者安人,智者利仁,公理只有一个,不会变,所以能安,私理有千万个,无所适从,故不能安。,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杨氏曰:“苟志于仁,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1、苟,一解,诚也。二解,如果。2、志者,心之所之也。存心于仁。3、恶一解:w,厌恶,憎恶联系上文: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诚然能志于仁者,便无所憎恶之人。志于仁者,能以仁厚待人。遇好人,固然能以善心待之。遇恶人,亦能以善心劝之改恶向善。所以,一个人果然志于仁,即无所恶之人。,二解:恶,作恶事、做坏事弟子规: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如果一个人立志求仁,便不会存心作恶事了。重要启示1、中国人治社会的根源2、先论存心?3、先论法律?,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恶,去声。不以其道得之,谓不当得而得之。然于富贵则不处,于贫贱则不去,君子之审富贵而安贫贱也如此。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恶,平声。言君子所以为君子,以其仁也。若贪富贵而厌贫贱,则是自离其仁,而无君子之实矣,何所成其名乎?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造,七到反。沛,音贝。终食者,一饭之顷。造次,急遽苟且之时。颠沛,倾覆流离之际。盖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然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1、富贵贫贱富者,财多。贵者,位高。乏财曰贫。无位曰贱。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欲:想要的3、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以正确的方法、途径得到富贵,不接受4、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恶:厌恶、讨厌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以正道去摆脱贫贱,也不接受君子贵在守道,得道即得乐,富贵亦乐,贫贱亦乐,富贵贫贱、穷通祸福都不能易其志、动其心。述而篇曰: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孙奇逢四书近指:人初生时,祇有此身。原来贫贱,非有所失也。至富贵则有所得矣。无失无所得,有得有所失,故均一非道。富贵不可处,以其外来。贫贱不可去,以其所从来。孔子乐在中,颜子不改其乐,全是于此看得分明,故不为欲恶所乘。5、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去仁,舍弃仁恶乎:恶,读平声,作何字讲。乎,是语助词。君子舍弃仁,何得成名为君子。君子希望成贤成圣,必须行仁。君子行仁,未能完全至于仁,首须能近乎仁。恕道,刚毅木讷,皆是近仁。力行近乎仁。孝弟忠信,近乎仁。近仁即能至于仁。不近仁,则远仁,远则去仁,不能成其为人所称的君子。,6、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一句谈如何近仁终食之间:吃一顿饭之间。造次:急遽,仓卒。造次就是仓卒二字的转音。皆是迫促不暇之意。颠沛:偃仆。颠沛流离。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则须经常保持仁心,虽在一食之间,亦不能去仁。造次必于是,急遽时,其心亦必在仁。颠沛必于是,在偃仆之际,即是遭遇危险,甚至面临死亡之际,其心亦必在仁。此为君子须臾不可离仁之义。,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好、恶,皆去声。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好仁恶不仁者,虽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盖人之气质不同,故疑亦容或有此昏弱之甚,欲进而不能者,但我偶未之见耳。盖不敢终以为易,而又叹人之莫肯用力于仁也。此章言仁之成德,虽难其人,然学者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但用力而不至者,今亦未见其人焉,此夫子所以反复而叹惜之也。1、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恶,皆去声。好仁者:喜好仁德的人恶不仁者:厌恶不仁德的人一解:两人说二解:一人说,一人心中有好有恶 均可,2、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尚:通上,加好仁者,无以尚之:真正喜欢仁德的人,没有比仁德更好的事情了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远离不仁,洁身自好3、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好人者、恶不仁者虽然不可见然或有人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于仁,则我又未见其力有不足者。盖为仁在己,欲之则是,而志之所至,气必至焉。故仁虽难能,而至之亦易也。中庸:力行近乎仁,4、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盖,疑辞。或许有之,谓有用力而力不足者。我未之见也。有二解承接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言语过峻承接我未见力不足者。符合夫子温文尔雅倾向于第二解此章三言未见第一:成德之未见第二:用力之未见第三:用力而力不足者之未见,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吴氏曰:“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一解:党,类也。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人的过失,各分党类,君子有君子之过,小人有小人之过,观其过失,便知道他仁还是不仁了。,汉书外戚孝昭上官后传曰: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由不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故曰观过知仁。二解:孔安国注:党,党类。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为仁矣。人的过失,各有其类,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农夫不能耕田,是其过失,若不能文书,则非其过。观人之过,能随类而责,不求备于一人,则知此观过之人是有仁心之人。若不依类而责,例如责农夫不能文书,则知此观过者是不仁之人。故云观过斯知仁矣。三解:党,朋党。相助匿非曰党。有所亲比谓之党。述而篇陈司败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人的过失,由于偏护其亲友。故云,人之过也,各于其党。偏护出于私情,以私害公,故为过失。,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1、道者,事物当然之理。天地宇宙人生的道理2、死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从容面对生死儒家的生死观:生顺死安、乐天知命佛家的生死观:超越生死,3、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 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人生最重要的任务:求道,新序杂事一篇曰: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管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善。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也;不见,戚戚也。虽然,吾终无得也。其过不细,必亟遣之。”令尹曰:“诺。”明日,王薨。令尹即拜管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反其本性,共王之谓也。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身不寤者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程子曰:“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道不同、不相为谋读书人既言学道,而又以恶衣恶食为耻,可见其心仍在名利,志实未立,故不足与之谈道。子罕篇曰:子曰:衣敞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儒家:超功利,追求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不被外物所累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适,丁历反。比,必二反。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比,从也。谢氏曰:“适,可也。莫,不可也。无可无不可,苟无道以主之,不几于猖狂自恣乎?此佛老之学,所以自谓心无所住而能应变,而卒得罪于圣人也。圣人之学不然,于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然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一解:适d、莫m 适:专主也。春秋传曰“吾谁适从”是也。莫:不肯也。无可无不可,二解:适d、莫m 适:通敌,敌对莫:通慕,爱慕三解:适d、莫m 适:亲莫:疏四解:适d、莫m 适:厚莫:薄五解:适d、莫m 适:这样莫:那样,比:从也。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篇道义是不变的,以之为准绳掌握了不变的道,才能因时、因地制宜,通权达变孔子曰:昔者周公事文王,行无专制,事无由己。身若不胜衣,言若不出口。有奉持于前,洞洞焉若将失之,可谓子矣。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诛赏制断,无所顾问,威动天地,振恐海内,可谓能武矣。成王壮,周公致政,北面而事之,请然后行,无伐矜之色,可谓臣矣。故一人之身能三变者,所以应时也。韩诗外传卷七,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篇,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怀,思念也。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1、子曰:“君子怀德怀:思也(尔雅释诂),思念也(说文),思念者,不忘之思也(段注),德(惪):形声。从彳(ch),惪(d)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道之得于心谓之德。道在人心,对道身体力行就是德。直:会意。小篆字形,从L(yn),从十,从目。徐锴:“L,隐也,今十目所见是直也。”本义:不弯曲,与“枉”、“曲”相对。十只眼睛都注视着你心里最隐秘的地方,是否从道义出发,是否有德。君子随时随地都怀想着德,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居处必择仁里。,2、小人怀土土:舒适、安逸之地、有利可图之地,一旦占有,便不肯迁徙,把住不放。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3、君子怀刑,刑:礼法规矩,典刑,包括刑罚,不能单指刑罚4、小人怀惠。惠:小恩小惠,眼前小利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中庸怀德,谓存其固有之善。怀土,谓溺其所处之安。怀刑,谓畏法。怀惠,谓贪利。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尹氏曰“乐善恶不善,所以为君子;苟安务得,所以为小人。,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放,上声。孔氏曰:“放,依也。多怨,谓多取怨。”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1、子曰:“放于利而行,放:一解,依仿,依靠,做任何事情都以利益为出发点放:二解,放纵,放纵自己在谋利上。2、多怨。怨:一解,我怨恨他人怨:二解,别人怨恨我程子曰:“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1、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礼让:礼是针对双方而言,内和,外敬,表现在己就是让。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老子38章)平等:理想化的概念,属阳谦让:具体的操作方法,属阴不知谦让,嘴上追求平等之人,基本上都是自傲、自是、自伐、自夸、自矜,目中无人之人。,为国:治理国家何有:言不难也。有什么困难的呢?2、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担夫争道六尺巷的故事(清代大学士张英,桐城人,子张廷玉)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用礼让,则用争斗,你争我夺,永无宁日,礼让是相互的,上下、前后、左右对等,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不以礼,臣事君不以忠。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人之所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兄弟无礼,不能久同。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chun快,迅速)死?”故礼不可去也。晏子春秋外篇秦汉以后,尊君卑臣,失去了礼让为国的精神现在社会,一味以平等、自由为手段,极尽竞争之能事,自由、平等了不可得,且越走越远、世风日下。,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知”原作“矣”,据清仿宋大字本改。1、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患:害怕,担心位:职位,官位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所,用的意思。用以立于其位的德能、本事。,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莫:不定代词,没有人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程子曰:“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篇自求多福诗经大雅文王之什文王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是命运的主人钱穆:此章言君子求其在我,不避位,亦不汲汲于求位,若徒以恬淡自高,亦非孔门求仁行道经世之实学。,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参,所金反。唯,上声。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贯,通也。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而已矣者,竭尽而无余之辞也。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或曰:“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于义亦通。程子曰:“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违道不远是也。忠恕一以贯之:忠者天道,恕者人道;忠者无妄,恕者所以行乎忠也;忠者体,恕者用,大本达道也。此与违道不远异者,动以天尔。”又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又曰:“圣人教人各因其才,吾道一以贯之,惟曾子为能达此,孔子所以告之也。曾子告门人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亦犹夫子之告曾子也。中庸所谓忠恕违道不远,斯乃下学上达之义。”,1、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乎!参乎者,呼曾子之名而告之。吾道一以贯之。贯,串,通。我所行的道义,只有一个主题,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实可汇通,归于一贯。2、曾子曰:“唯。”唯者,应之速而无疑者也。直接答应,不再问,曾子自认为已经明白孔子的意思。3、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子出。孔子有事离座暂出。门人:孔子之门人何谓也?也通邪、“耶”,疑问词。,4、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尽己之谓忠;中心为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忠也。对己,对内,为体恕:推己之谓恕;如心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恕也。对人,对外,为用诚: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篇行:看得见的方法,不是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中庸忠恕不是道,道是什么?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卫灵公篇禅宗:拈花微笑世尊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程子曰:“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淳熙八年(1181年),朱熹知南康军,二月,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朱熹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习。陆九渊讲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听者都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朱熹也当即离座向众人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并再三表示“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陆九渊年谱)又请陆九渊书写讲义,将讲义刻于石以作纪念。,陆九渊讲学盛况:学者辐揍,时乡曲长老,亦俯首听诲。每诣城邑,环坐率二三百人,至不能容,徙寺观,县官为设讲席于学宫,听者贵贱老小,溢途巷。从游之盛,未见有此。(陆九渊全集卷36 陆九渊年谱)1、喻,犹晓也。通晓,明白。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用心不同,故其所晓了亦异。2、义者,天理之所宜。3、利者,人情之所欲。孟子:义利之辨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义之间也。孟子尽心上篇,君子非义无以生,失义则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无以活,失嗜欲则失其所以活。故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又曰:君子思义而不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淮南子缪称篇象山先生:辨志人之所喻,由于所习,所习由于所志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第十四 君子:上达求道小人:下达,顺习气,计利害,求利冯友兰先生: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天地境界,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大学,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悉井反。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胡氏曰:“见人之善恶不同,而无不反诸身者,则不徒羡人而甘自弃,不徒责人而忘自责矣。”1、见贤思齐焉贤:贤人。君子、贤人、圣人,越来越高。齐:平等,齐头并进。体现谦恭的精神。2、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不贤:不贤之人。不一定是坏人。内:向内求,非向外求自省:自我反省。曾子:一日三省,思齐:愿己亦有此贤自省:惧己亦有此不贤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 重要启示1、所遇之人,无论贤不贤,对自己都有益2、心量不宽之人:见贤忌惮之,见不贤讥轻之3、读古人之书,也要见贤思齐,不仅仅是当下的,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几,微也。微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父母也是凡夫,亦有过错让父母进步也是为人子的责任。孔子反对愚忠愚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些话不是圣人讲的,不要把民间庸俗论调混同经典,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孔子不对。孔子趋出,以语子贡曰:“乡者君问丘也曰:子从父命,孝乎?臣从君命,贞乎?三问而丘不对。赐以为何如?”子贡曰:“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夫子有奚对焉?”孔子曰:“小人哉!赐不识也。昔万乘之国有争臣四人,则封疆不削;千乘之国有争臣三人,则社稷不危;百乘之家有争臣二人,则宗庙不毁。父有争子,不行无礼;士有争友,不为不义。故子从父,奚子孝?臣从君,奚臣贞?审其所以从之之谓孝之谓贞也。荀子子道篇,1、事父母几谏。几:微也。又说,初见端倪义。几谏: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微言讽劝,下气、怡色、柔声2、见志不从,又敬不违,见志:表达自己的意志、意见不从:父母不听从又敬不违:照常态度恭敬,不违逆父母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3、劳而不怨劳:忧劳,担心父母继续犯错的后果,忧心操劳不怨:不抱怨,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礼记内则篇弟子规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重要启示父子家人相处要有情有义,情义都要尽到,不能顾情不顾义,或是顾义不顾情,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1、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健在时,做子女的不要出去远游游:游学、游宦、从军、经商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2、游必有方。方:一解:方位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曲礼上篇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范氏曰:“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方:二解:安顿父母之方钱穆:读者于此等处,当体谅古人之心情,并比较今昔社会之不同。不当居今笑古,徒自陷于轻薄。,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胡氏曰:“已见首篇,此盖复出而逸其半也。”道:父母身上的美德。学而第一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弟子各记孔子之言,而详略不同学而第一:言观人之法里仁第四:言孝子之行,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知,犹记忆也。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知,犹记忆也。父母之年,不可以不常记在心2、一则以喜,喜其寿考3、一则以惧。惧其来日无多孩子大了,成人自立,父母也老了,孔子行,闻哭声甚悲。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皐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文选、长笛赋注引作吾少好学,周流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间吾事君,(文选注作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小绝之,(文选注作少择交游,寡亲友而老无所托。)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于是门人辞归而养亲者十有三人。(说苑敬慎篇文大同,作丘吾子。皋与丘鱼与吾声同。)韩诗外传卷九,以上四章都是谈孝心孝心即是仁心孝心:子能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孝矣。孝道是内外之基孝道是下手处孝道是根本、前提,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范氏曰:“君子之于言也,不得已而后出之,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人惟其不行也,是以轻言之。言之如其所行,行之如其所言,则出诸其口必不易矣。”1、古者言之不出,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古人轻易不肯出言2、耻躬之不逮也。耻:以为耻躬:身也,自身的行动逮:及也。达到。,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篇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宪问篇贞观政要慎终魏征上疏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鲜,上声。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尹氏曰:“凡事约则鲜失,非止谓俭约也。”1、约谢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谓约。”检束,收敛,不放纵,着实,不浮泛,不奢靡,不繁琐谨言慎行、不铺张浪费、简单不繁琐等等都是约约之以礼2、鲜少也。杨树达:务广者必荒。守约者得寸则进寸,得尺则进尺,故鲜失也。(踏实,不贪多,一步一个脚印),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行,去声。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胡氏曰:“自吾道一贯至此十章,疑皆曾子门人所记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1、讷迟钝,言语不能顺利出口2、敏敏捷,迅速谢氏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老子大音希声。(41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45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56章)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63章)不言而善应。(73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81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邻,犹亲也。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1、德不孤德:有德之人孤:孤独,孤独2、必有邻。邻,犹亲也。易经系辞上传: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易经 乾卦 文言: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君子义则有常,善则有邻。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君子其身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荀子不苟篇(又见韩诗外传卷一。)孔子之有七十二弟子,千载而下的学人,都是孔子之邻,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色角反。程子曰:“数,烦数也。”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1、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数shu:屡次,多次,引申为太过殷勤、周到,劝谏太过,至于繁琐,令人生厌,反而招致羞辱先进篇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君臣之交,以道,以礼,2、朋友数,斯疏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颜渊篇胡氏曰:“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范氏曰:“君臣朋友,皆以义合,故其事同也。”重要启示1、爱也要适当,恰到好处,否则过分了,会变成沉重的负担 2、距离产生美,谢 谢 大 家,我的联系方式:(需要讲稿者请发邮件)0791-7046581(办)0791-7046937(传真)13979130989 江西博客网 交大日新社区博客330013江西、南昌、昌北开发区双港东大道、华东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介绍几本学习论语的书1、学庸论语(采用阮刻十三经注疏本,论语并参酌程树德集释本);大字拼音本;儿童中国文化导读,作者:绍南文化编,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大字拼音本,晨读用的。2、论语别裁南怀瑾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普通读者的入门功夫,上下几千年尽在其中,百看不厌;3、论语新解钱穆著,三联书店,钱老夫子的毕生心血;4、论语讲义李里著,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年轻的长衫先生讲的论语,深入浅出;5、四书蕅益解(明)蕅益大师,网络上有,从佛法看儒门;6、论语心得于丹著,中华书局,美女的心得,美丽的心得;7、论语别裁(明)张居正讲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皇家读本;8、四书集注(宋)朱熹集注,最权威,最精辟,最成体系,无出其右。网上购书更方便、更丰富当当网、卓越网、淘宝网,

    注意事项

    本文(论语细讲之里仁第四.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