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总论》PPT课件.ppt
2023/7/9,1,中 药 学,2023/7/9,2,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化学制品和生物制品。(利于区分西医、民族医药),“中药”含义,2023/7/9,3,药物的来源:植物占绝大多数,使用最为普遍 动物(鹿茸、地龙、蜈蚣)矿物(石膏、朱砂、赤石脂)化学制品(铅丹、轻粉、升药、机制 冰片、人工牛黄等)生物制品(神曲、半夏曲),2023/7/9,4,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23/7/9,5,本 草“药物以草为本”“药之众者,莫过于草,故举多者,言之本草。”神农本草经“按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直云本草者,为 诸药中草类最众也。”五代时期韩保昇本草(古称):古代记载药学的专著(中药学)。如中华本草,2023/7/9,6,2023/7/9,7,中药学的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和中药学基本 理论知识(性能、炮制目的、配伍关 系、用药禁忌等)。2.掌握130余种常用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特殊用法;并了解其来源(指一味药品因品种不同而效用有别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2023/7/9,8,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各时期的代表性著作),主要炮制方法、用量、用法4.熟悉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5.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收及其它炮制方法。6.了解80余种较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余药仅供参考。7.具备识别常用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2023/7/9,9,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2023/7/9,10,一、中药的起源:源于生活实践 神农 血余炭 乌梅 山楂,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作者已无法考证(不是一人之作),托名神农,成书于东汉末年,约公元二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实用性强),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023/7/9,11,(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于南北朝,约公元500年,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分类)。剂型、鉴别。,2023/7/9,12,2023/7/9,13,炮炙论:南朝刘宋时期雷敩著,叙述药物通 过适宜的炮制,可以提高药效,减轻毒 性或烈性,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 法,并提出在炮制药品前,应注意区别 混淆品。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三)隋唐时期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作者李勣、苏敬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2023/7/9,14,2023/7/9,15,新修本草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日本曾有“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比欧洲最早药典早800多年),(四)宋、金元时期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作者唐慎微,首刊于公元1108年,载药1558多种,药后附有方剂以相印证,有学术、实用、文献价值。,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蒙古刻本,2023/7/9,16,(五)明朝时期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15181593),成书于明代(公元1578年),公元1596刊行,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贡献。百科全书,2023/7/9,17,2023/7/9,18,滇南本草:15世纪中期,兰茂以调查和搜求云南地区植物药为主,辑成滇南本草,为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性本草。,2023/7/9,19,六、清朝时期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成书于清代(公元1765年),初刊于1803年,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本草求真,作者黄宫绣,成书于清代,公元1769年,载药521种,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2023/7/9,20,七、民国时期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成书于1935年,全书约200万字,收录词目4300条,既广罗古籍,又博采新说,且附有标本图册,受到药界之推崇。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丛书。,2023/7/9,21,解放后,中药学发展的概况:中药大辞典,江苏新医学院,成书于197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自1953年出版第一部药典以来经过多次修订,已出版过八部(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目前每5年修订一次,最新版本为2010年。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2023/7/9,22,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特点:地域性强。四川:黄连、川芎、附子、川贝母;江苏:薄荷、苍术;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广东:广霍香、陈皮、砂仁,第一节中药的产地,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和贮藏,2023/7/9,23,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 中药的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对中药的质量好坏和疗效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份含量最高时进行。如园参中人参皂甙含量的季节变化 月份 1 4 6 8 10 12 人参皂甙%7 10.1 20.3 22.6 16.2 7.8 故采收应在69月为宜。,2023/7/9,24,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植物类药物采收 年分、月分、时辰可能有影响到药材的质量 全草类:多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连根拔起(茵陈蒿幼草入药)。叶类:多植物生长茂盛、花蕾将放或盛开时进行 艾叶(冬桑叶)花类:在花正开花时进行,或含苞欲放时摘取花蕾 槐花、玫瑰花(红花),2023/7/9,25,果实种子类: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青皮)根和根茎类:一般在于秋末或春初采集(农历二、八月)。“春宁宜早,秋宁宜晚”三七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桑白皮、地骨皮(肉桂)“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虽有药名,终无药实”“当季是药,过季是柴木”。茵陈,2023/7/9,26,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阿胶宜冬,鹿茸宜春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2023/7/9,27,第三节中药的贮藏,一、中药质变主要表现:1、虫蛀:指中药及其饮片有被蛀蚀的现象。人参、党参、款冬花、薏苡仁、乌蛇2、霉腐:指药物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了霉菌。牛膝、天冬、白术3、泛油(泛糖):指药物中所含挥发油、油脂、糖类等,因受热或受潮而在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和返软、发粘、颜色变浑,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杏仁、柏子仁,2023/7/9,28,4、色泽变化:是指药物的天然色泽起变化。半夏受潮5、气味变化:是指药物固有的气味在 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麝香、薄荷、丁香6、质地变化:是指有些药材软硬的异常变化(失水干裂、枯脆、发酵膨胀等)。叶、花、胶类中药因失水而干裂发脆7、形态的变化:某些熔点比较低的固体树脂类药物及一些胶类药物,受潮后粘连成结块。阿胶、樟脑,2023/7/9,29,8、融化与潮解:是指固体药物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9、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芒硝二、储存时间长,药效降低 人参、石菖蒲,2023/7/9,30,二、中药的贮藏养护方法,1、干燥处理贮藏 2、密封贮藏 3、吸潮养护,如炒米贮存人参,木炭、生石灰等 4、化学药剂养护,如硫黄熏蒸吸潮、杀虫 5、气调养护,2023/7/9,31,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炮制(炮炙)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人参(生晒参)原药材一般修治整理 部分药材特殊处理,2023/7/9,32,第一、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半夏、川乌第二、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醋制延胡索、蜜炙麻黄第三、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需要。生地黄熟地黄 荆芥(辛温)-荆芥炭(苦涩平)第四、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磁石、牡蛎第五、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用量准确 第六、矫臭、矫味,便于服用。酒制乌蛇,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2023/7/9,33,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陈嘉谟.修治(修制)纯净:保证药物质量。挑、拣、刮、筛、刷 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2023/7/9,34,.水制 洗,淋,泡,润,漂,水飞。润:便于切制。漂:去腥味、盐分、毒性成分。盐附子、紫河车水飞:使药物细腻,内服易吸收,外用少 刺激。非水溶性矿物质或动物贝壳 飞朱砂、飞雄黄,2023/7/9,35,.火制 炒,炙,煅,煨,烘焙。,炒:便于粉碎、煎煮、服用、缓和药性,减轻毒性、副作用,增强疗效。清炒(黄、焦、炭)、固体辅料炒(沙炒穿山甲)炙:改变药性,增强疗效,减轻毒性、副作用,引药入经。加液体辅料(酒、蜜、醋、姜汁、盐水)伴炒煅:猛火-使药物酥脆易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煅(磁石)间接煅(血余炭、棕榈炭)煨:(面裹、纸裹、隔纸)置火灰中/直接煨-去油、减毒、增效。肉豆蔻 烘焙:微火-干燥而利于贮藏或粉碎,2023/7/9,36,.水火共制 煮,蒸,燀,淬 煮:减毒,增效 蒸:改变药效,稳定药物质量 清蒸桑螵蛸、酒蒸大黄 燀chn/潬(shn)药物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即取出-便于干燥、贮藏,去掉非药用部分或有毒部分。马齿苋干燥,桃、杏仁去皮 淬:明煅后入冷液中-易于粉碎、煎煮、制剂,2023/7/9,37,.其它制法 制霜:种子压去油,或经过物料析出细小结晶后的制品 巴豆霜、西瓜霜 发酵:产生新药 神曲、淡豆豉 发芽:产生新功效 谷芽、麦芽,2023/7/9,38,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不足发病 阴阳失去平衡 病阴阳偏盛偏衰 外邪内侵“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治病原理:以药性之偏来纠正病性之偏,调整脏腑功能,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之恢复平衡。以偏纠偏,第四章 中药的作用,2023/7/9,39,治疗作用:中药(发挥治疗作用)的功效中药的 副作用:指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作用 不良 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 麻黄 作用 毒性反应:指药物对身体的损害性 反应,2023/7/9,40,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是对中药治疗作用高度概括的表现形式。明.贾九如药品化义首次提出“力”,清代明确提出“功效”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 包含祛邪、扶正、调整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等方面的内容。2.对症治疗功效治标 是指能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某些症状,具有减轻痛苦,防止病势恶化的意义。,2023/7/9,41,3.中药的预防功效:中药烟熏、洗浴、佩带或内服。吴茱萸、苍术、佩兰4.中药的养生保健功效,如灵芝、何首乌等,2023/7/9,42,第五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性能(偏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性能性状中药的性状(物理特征):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鸡爪黄连,“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质,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盖人得天地之和气以生,其气血之性,肖乎天地,故以物之偏性投之,而亦无不应也”。“凡物之生于天地间,气性如何,则入于人身,其奏效亦如何”。-清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2023/7/9,44,.四气(四性)概念:寒(甚于凉,大寒)凉(次于寒,微寒)热(甚于温,大热)温(次于热,微温)平 不凉不温之谓,但按药性皆偏之理,实仍有偏凉或微温,不过其寒热偏性不显著而已。四气: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第一节 四气,性质基本一致(属阴),四气,性质基本一致(属阳),2023/7/9,45,2.来源:药物,正常机体发生的反应,如西瓜、生姜对疾病的疗效,知母、石膏治热证-寒凉性附子、干姜治寒证-温热性,3.作用及意义:寒凉性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热证、阳证;温热性药: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 寒证、阴证。平性药:药物寒、热之偏性不明显,作用平和。,2023/7/9,46,4.四性与药物功效的关系()四性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的关系。()四性只反映药物性质的一个侧面。,2023/7/9,47,5.说明:.四性实质是寒热二性。.每种药物只能有一种性(单一性),非寒则热。.药之寒热是相对病之寒热而言,只能反映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基本倾向,并不说明药物的具体作用。药之寒热病之寒热 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用药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D.四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化(如与炮制有关)天南星-胆南星,2023/7/9,48,第二节 五味,五味的概念:指辛(辛辣、麻胀、特殊气味、芳香气味)甘、酸(包括涩)、苦(火焦味)、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淡附于甘)和涩味。,2023/7/9,49,第二节 五 味含义“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本经 辛辛辣、麻胀感觉,芳香气味。酸包括涩(即味涩、性涩)。甘甜味。五味 苦包括火焦味。咸 淡淡而无味“本草不言淡,淡附于 甘”实际是甘味最淡薄者(余甘 之味),淡附于甘,甘淡并称。,2023/7/9,50,2.五味确定的依据:(1)实际滋味(2)五味的作用反推其味(即药物作用的标识)葛根(甘、凉)发汗解肌(甘、辛、凉)玄参(苦、甘、微寒)软坚(苦、甘、咸、微寒),2023/7/9,51,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五味的作用及意义:,2023/7/9,52,(1)辛味:(气虚、多汗、出血、阴虚阳亢等慎用),发散表邪表证,解表药。麻黄祛散风邪外风证及外风引动内风证。祛散风湿风湿痹证,祛风湿药(苦)祛散湿邪治湿阻中焦证。化湿药。行气治气滞证,行气 木香、沉香、陈皮行血治血瘀证,活血药味多辛。宣通肺气治肺气不宣之咳嗽。芳香开窍治窍闭神昏证,开窍药。,散,行,辛,2023/7/9,53,(2)甘味:(部分味甘质腻的药物易助湿满中,脾虚湿困者宜慎用),补(补养)补益,治虚证,补虚药多甘。和(调和)和味 蜂蜜、甘草 和中 消食药 调和药性 甘草缓(缓急)缓急止痛,甘草、饴糖。缓和药性 十枣汤解毒解食物、药物中毒。,甘,2023/7/9,54,(3)苦味:泄:通泄用于小便不利,大便秘结等证;泻下药 降泄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及肺气上逆之咳喘;代赭石、杏仁 清泄火热上炎,神燥心烦目赤口苦等证。燥:燥湿湿证苦能坚阴之说。似清泄,泻火存阴 适用于虚火(阴虚、气虚、气陷者慎用),苦寒燥湿热 三黄苦温燥寒湿 橘皮、厚朴,2023/7/9,55,(4)酸味:有实邪者慎用 五味子,收敛止汗治虚汗证。收敛止血治虚证出血证敛肺止咳治肺虚久咳。涩肠止泻治久泻久痢。涩精止遗治遗精遗尿。,涩,敛,酸,2023/7/9,56,(5)咸味,能软软坚散结治瘰疬、瘿瘤、痰核等能下泻下作用治大便秘结证。芒硝(6)淡 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证。,2023/7/9,57,(7)涩:能收敛固涩用于滑脱证。与酸味作用相似(但不尽相同,酸能生津,酸甘化阴等皆是涩味药所不具备的作用。),2023/7/9,58,性能的味与性状的味两者统一 黄连只表示性状的味(真实滋味)山楂(酸)指导处方滋味只表示性能的味,无真实滋味 代赭石,2023/7/9,59,3气与味合参,结合功效: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药性和药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作用,二者合参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物的作用和性质。性和味都属于性能范畴,只反映药物作用的共性和基本特点,因此不仅要性味合参,还必须与药物的具体功效结合起来,方能得到比较全面、准确的认识,便于指导临床应用。,2023/7/9,60,如同一苦寒药:黄连清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通泄,泻热通便丹参疏泄,活血化瘀,2023/7/9,61,4.说明:.每一种药物可有种或多种味.主要的味起主要作用.性味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有主次之分,2023/7/9,62,5.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与五脏的关系。1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属阳 酸、苦、咸属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素问 2五味与五脏的关系“夫五味入胃,各有所喜攻,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2023/7/9,63,辛先入肺肺气郁闭,以辛散之 五味所入 酸先入肝醋炒玄胡,入肝止痛(五脏所欲)甘先入脾米炒人参,补脾“久而增气,苦先入心物化之常也”咸先入肾盐炒杜仲 辛伤皮毛有害(五伤)酸伤筋“气增而久,甘伤肉夭之由也。”苦伤气(苦为心火之味,多则化火伤气)咸伤血,2023/7/9,64,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浮沉是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降出入理论 五脏的生理、病理),第三节 升降浮沉,2023/7/9,65,升升提、升阳(上升)作用趋向基本一致(向上、外 升浮并称)浮上行、发散(浮越),沉下行、通利(下沉)作用趋向基本一致(向下、里 沉降并称)降降逆、收敛(下降),2023/7/9,66,升浮,病位在上 在表,沉降,病位在下 在里,病势病势上逆,咳喘止咳平喘 呕呃止呕、止呃 肝阳上亢潜阳,里热证、里寒证清热、温里便秘泻下小便不利利水渗湿,升浮与沉降的作用:,表证发汗解表 头风痛祛风止痛 食停上脘涌吐,病势病势下陷久痢、脱肛、内脏下垂升阳,2023/7/9,67,.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升浮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沉降多具有酸、苦、咸之味和寒凉之性。4.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1)质地轻如花、叶,大多升浮“诸花皆升,旋覆独降”(2)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大多沉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2023/7/9,68,5.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如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酒大黄 荆芥 B.配伍(复方中):升浮药配较多沉降药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麻黄配石膏沉降药配较多升浮药,其沉降之性亦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大黄配解表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李时珍,2023/7/9,69,6.升降浮沉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呕吐、咳喘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涌吐 解表7.用药注意:“必先岁气,勿伐天和”春生夏浮秋收冬藏“升降浮沉顺之、寒热温凉逆之”,2023/7/9,70,1归经的概念:归归属 经脏腑经络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 作用部位。五走(入)归经的理论基础及依据:归经是以脏腑(三黄)、经络理论(羌活、白芷治头痛)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第四节 归经,2023/7/9,71,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1)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黄芩、黄连、龙胆草沙参、百合、女贞子(2)作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更好地发挥作用。膀胱经羌活、桂枝 胆经柴胡 肾经细辛、知母 肺经桔梗 腰膝关节牛膝,2023/7/9,72,4.须注意的问题 1运用归经理论,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综合关系,若单分经用药,治疗效果必受影响。“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徐灵胎 三黄、培土生金、木火刑金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非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引经、药引(盐、生姜、葱白、灯心草、红糖),2023/7/9,73,1.毒性的概念:(广义)毒性:指药物所具有的能治疗疾病的偏性。毒药:一切药物的总称(西汉以前)。“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周礼(狭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药:造成机体损害的药。,第五节 有毒无毒,2023/7/9,74,中药急性中毒治疗原则,.药物毒性的说明:A对毒药用来“以毒攻毒”,如用某些有毒药 解疮毒、抗肿瘤等。B对有毒药物应严格控制贮存、炮制、配伍、剂型、用药途径、剂量等,以免中毒。,2023/7/9,75,.配伍: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七情:指中药的单味使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2023/7/9,76,.七情的内容单行:即一种药物单独应用。红蓝花酒 独参汤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全蝎配蜈蚣相使: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大黄配厚朴,2023/7/9,77,相畏:即一种药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生姜杀半夏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相反:即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甘草反甘遂,2023/7/9,78,第七章 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服药食忌。1配伍禁忌(相反):是指药物之间有相反的关系。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2023/7/9,79,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023/7/9,80,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2023/7/9,81,“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荊三棱;川乌草乌不认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治看顺逆,炮槛炙煿莫相依。”,2023/7/9,82,2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禁用药:剧毒药;药性峻猛;堕胎作用强,2023/7/9,83,(2)慎用药:活血祛瘀药:牛膝、川芎、红花、桃仁、姜黄、丹皮 行气药:枳实,枳壳 攻下药:大黄、番泻叶、芦荟、芒硝 温里药部分:附子、肉桂 性质滑利之品:冬葵子、滑石、薏苡仁,2023/7/9,84,3服药食忌:又简称食忌、忌口。一般原则:(1)忌防碍脾胃消化功能,影响药物吸收的食物:如生冷、辛热、油腻、腥膻、不易消化,有刺激性的食物。(2)忌食对某种病证不利的食物:如热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寒性病忌食生冷等。(3)忌食与所服药物之间存在类似相恶或相反配伍关系的食物。,2023/7/9,85,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1.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干品生药成年人一天的用量:一般 5-10g 较大 15-30g一两(进位制)克,一钱克,一分.克,一厘.克2.,2023/7/9,86,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2.确定剂量的依据:药物的性质性能,用药方法,患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2023/7/9,87,1中药的用法的主要内容:给药途径、应用 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2023/7/9,88,1.煎药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2.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 矿物质及杂质少,无污染。在生活上可 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2023/7/9,89,3.加水多少: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cm为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或有效成分容易挥发,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2023/7/9,90,4.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2023/7/9,91,5.煎煮火候及时间: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2023/7/9,92,6.趁热滤汁:药煎煮好后,应趁热滤取药汁。因久置后药液温度降低,一些有效成分会因溶解度降低而沉淀,加之药渣的吸附作用而有部分损失,因而影响疗效。7.煎煮次数: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煮三次,最少应煎煮两次。因为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2023/7/9,93,8.入药方法: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法中的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特殊方法的不同要求及意义:,2023/7/9,94,煎法中的特殊入药方法:先煎:是指矿石类、贝壳类及其他质坚的药物,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同煎。龟甲、鳖甲、自然铜、附子,2023/7/9,95,后下:是指药物的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发或破坏而不耐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薄荷、白豆蔻 包煎:是指对花粉、细小种子及研末的矿石类药物,宜用纱布或其薄布包裹后,再放入锅中煎煮。避免煎后药液混浊,或减少对咽喉和消化道的不良刺激。辛夷、旋覆花;海金砂、蒲黄,2023/7/9,96,另煎:是指对某些贵重药材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烊化:是对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害易煎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他药汁兑服。冲服:自然汁及入水即溶的药物,宜用煎好的其他药液或开水冲服。蜂蜜、芒硝,2023/7/9,97,3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需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空腹服:峻下逐水药、驱虫药宜晨起;饭前服:补虚药和治胃肠道疾病的药物;饭后服: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消食药睡前服:安神药、涩精止遗药、缓下剂 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服。,2023/7/9,98,服药多少:一般疾病服药,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服药冷热:一般汤药多宜温服。另外,用从治法时,也有热药凉服,或凉药热服者。此外,对于丸、散等固体药剂,一般都宜温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