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总论》PPT课件.ppt
中 医 妇 科 学总 论,人人享受生殖健康成为全世界共同奋斗的目标,生殖健康是生殖的系统、功能及过程中体质、精神、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没有任何的生理以及心理上的疾病或不适,涉及到生命的整个过程。其内容包括了与生殖有关的疾病防治,计划生育与优生优育,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及绝经期保健,涵盖了从围产期到老年期的各个阶段,以及生殖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状态。,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定义,定义,、,医学影像学,西医妇产科学解剖学西医内科学,医学遗传学生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中医妇科学,范围,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辨证、治法、预防常见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断、辨证论治与预防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产科生理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特色和优势: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病种特有,经、带、胎、产、乳,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面有优势和特色。内治突出“调”:调补脏腑、调理气血、调治冲任督带、调养胞宫、调控生殖轴。外治重视局部。强调节欲以防病。,中西医学的科学基础框架比较,中西医的学科特点比较,整体 实验医学 近代科技(从内)系统 模式生物 分析、分 分层 器官 局部 西医学 形体结构 尸体解剖 离、鉴别 方法 组织 静止(实证)细胞 群体 分子 人体 切入点 对象 方法 模型 理论 特点(概念)脏腑 病人 观察、类 层面 气血 整体 中医学 功能状态 推、求道 方法 经络 动态 正常人 病因 个体(从外)病机 临床医学 古代科技 证候,人是一个复杂体,受到社会环境、自然规律,以及这些因素对机体的多维影响,中医药既是完整的诊疗体系,又是完整的思想文化体系。国际医学界也开始把亚健康状态、生存质量的评价引进疾病的疗效评估中。中医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也是当今世界上作为一个体系能够保留为最完整的传统医学系统。其强调个体整体平衡的调节,也强调因人而异,辨证施治”。,陈竺部长认为,“现代系统生物医学为中、西医两大医学的会聚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台”,“事实上中医的基本概念与现代生命科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中医的“阴阳平衡”与现代生物学、“天人合一”与“环境医学”、中医的“辨证施治”与“药物遗传学”等等。,中医妇科和西医妇产科优势互补,中医妇科学以整体观念为指导,主要从宏观角度系统地研究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与特有经、带、胎、产、杂五大类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表现以及辨证论治的理法方药等。,西医妇产科学从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微观角度研究妇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组织与胚胎结构,女性生殖生理(包括性周期的变化和调节、妊娠生理和诊断、正常分娩、正常产褥等)、女性生殖系统的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方法,以及妇女保健、计划生育等。,研究体系,中医妇科和西医妇产科优势互补,中医妇科学属于内科系统的临床学科,治病以采用天然药物内服为主,也配合药物外治和针灸疗法等。,西医妇产科学属于外科系统的临床学科,除了采用化学药物进行的药物内治法外,同时也采用手术疗法(包括借用仪器和器械辅助的物理疗法等),产科则更多采用技能性操作的助产手法或手术疗法。,治疗途径,中医妇科和西医妇产科优势互补,中医妇科学对功能性疾病如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月经病、慢性炎症和某些病因不明的妇科疑难杂病的治疗具有整体调理、灵活施治、毒副作用小的优势。,西医妇产科学对器质性疾病擅长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对功能性疾病尚有作用专一明确的激素类药物可以采用。,优点,中医妇科和西医妇产科优势互补,中医妇科学治病手段和给药途径比较单一,在妇科疾病的手术治疗、生理产科和病理产科的手法和手术处理方面是弱项,不具有优势,甚至在产科方面几乎接近萎缩而基本上被西医产科学所取代。因此,中医妇科学在学科分化上是一门尚不完全独立的临床学科。,西医妇产科学用激素治疗的个体差异和副反应较大,其远期疗效总体上不如中医妇科学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采用的天然药物疗法。,缺点,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 内、外生殖器第二节 邻近器官及血管、淋巴、神经第三节 骨盆第四节 骨盆底的结构与生理,外生殖器,阴阜大阴唇 小阴唇阴蒂,前庭球 前庭大腺 尿道口 阴道口及处女膜,外生殖器,外生殖器,毛际(阴阜):阴毛反映肾气的盛衰。阴户:阴道口;又称廷孔、四边。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均指阴道口。功能:御外邪的第一道门户;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出口;合阴阳的入口;娩出胎儿、胎盘的关口。,内生殖器,阴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内生殖器,阴道 上宽下窄 后壁长 皱褶、横嵴 弹力纤维,内生殖器,阴道(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位置: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 与西医解剖学一致 功能抵御外邪“自洁”作用(PH4.5,3.8-4.4)排出月经的通道阴阳交媾的器官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反映阴液之盛衰及“阴道炎”的病位,内生殖器,子宫形态与位置:形状、体积、子宫腔容量、分部(子宫体、子宫底、子宫角、子宫颈),内生殖器,成年妇女子宫体子宫颈=21子宫峡部:其上为子宫颈管的解剖学内口,其下为组织学内口子宫颈管及其外口:子宫颈阴道上部与阴道部宫颈外口柱状上皮与鳞状上皮交界处是宫颈癌的好发部位宫颈刮片是宫颈癌普查的常用方法之一,内生殖器,子宫的生理功能产生月经孕育胎儿娩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畸形子宫和阴道,子宫畸形分类,内生殖器,子宫的组织结构子宫内膜功能层(2/3)基底层(1/3)子宫肌层子宫浆膜层,内生殖器,子宫韧带圆韧带阔韧带主韧带宫骶韧带,内生殖器,输卵管间质部峡部壶腹部伞部,内生殖器,卵巢 重量:5-6g 大小:4*3*1 皮质 髓质,胞宫、子宫、胞脉、胞络,胞宫:是女子特有内生殖器官的概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等,其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出纳精气 通脑髓 联五脏 主司子宫行使其功能,子宫:中医固有之名称,形如合钵,似倒置的梨形,位于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前邻膀胱,后为直肠。与西医解剖学子宫相同 功能:(1)主行月经,分泌带液(2)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内经称之“奇恒之府”,胞宫、子宫、胞脉、胞络,胞 脉 隶属于胞宫的血脉 将阴血下注于胞宫,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素问:“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胞 络 胞宫的脉络或网络联络之义,系于肾。或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作用 素问:“胞络者,系于肾”诸病源候论:“胞络损伤则令阴挺出”,子 门-子宫颈口,功能:预防外邪入侵的第二道关口排月经、泌带液、娩出胎儿的通道,骨盆,骨盆的组成骶骨尾骨髋骨髂骨坐骨耻骨,骨盆关节骨盆韧带骶结节韧带骶棘韧带,骨盆分界,骨盆类型女型男型类人猿型扁平型,骨盆底,外层-浅筋膜与肌肉层 球海绵体肌、坐骨海绵体肌、会阴浅横肌、肛门外括约肌中层-泌尿生殖膈 尿道括约肌内层-盆膈 肛提肌及其筋膜,邻近器官及血管、淋巴、神经,卵巢动脉子宫动脉阴道动脉阴部内动脉,第二章 女性生殖功能的周期性变化与调节,卵巢功能,卵巢的功能生殖功能:产生卵子并排卵内分泌功能:分泌女性激素,卵巢的周期性变化,卵泡的发育及成熟排卵黄体的形成及退化,卵泡的发育及成熟,始基卵泡窦前卵泡窦状卵泡成熟卵泡,排卵,排卵 时间:下次月经来潮前14日黄体形成成熟黄体能分泌雌、孕激素黄体寿命约14日,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卵泡发育:第一高峰,黄体形成:第二高峰,雌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内外生殖器发育,增强宫缩 宫口松弛,增强阴道酸性,宫颈粘液结晶呈羊齿状,促进子宫发育内膜增生,雌激素的生理作用,雌激素 孕激素,子宫肌子宫内膜宫颈输卵管阴道上皮外生殖器第二性征卵巢下丘脑、垂体代谢,子宫肌子宫内膜宫颈输卵管阴道上皮乳房下丘脑、垂体代谢体温,协同作用 雌激素促使女性生殖器官和乳房的发育,孕激素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使它们发育,为妊娠准备条件 拮抗作用 表现在对子宫的收缩,输卵管的蠕动、宫颈粘液的变化、阴道上皮细胞角化和脱落,以及钠、水的潴留与排泄等方面,基础体温表,雄激素的生理作用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影响对机体代谢功能的影响,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增生期分泌期月经期,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其它部位的周期性变化,阴道粘膜宫颈粘液 输卵管,宫颈粘液结晶检查,结晶(+)(+),H-P-O轴的相互关系,下丘脑GnRH腺垂体生殖激素FSH、LH、PRL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雌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卵泡发育:第一高峰,黄体形成:第二高峰,对下丘脑垂体有正负反馈调节,卵巢和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其他内分泌腺功能对月经周期的影响,甲状腺肾上腺胰腺,第三章 女性生殖生理,女性各期生理,素问上古天真论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以“七”为期划分,女性一生分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老年期,第二节 女性生理特点,女性的生理特点:经、带、胎、产、乳产生机理:脏腑、天癸、经络、气血与胞宫的协调作用 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月经生理带下生理妊娠生理产育生理哺乳生理,一、月经生理,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以月为期,经常不变。(一)生理表现:初潮:14岁(11-16岁)绝经:49.5岁(45-55岁)周期:28-30天(7天)经期:3-7天经量:50-80 ml 经色:暗红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定义,特殊月经现象:并月、居经、避年、暗经、激经生理性停经:妊娠期、哺乳期 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二)月经产生的机理,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脏腑与月经天癸与月经气血与月经经络与月经胞宫与月经,1.脏腑与月经,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以肾为主导。肾藏精,主生殖肾为天癸之源肾为冲任之本肾为气血之根肾与胞宫相系肾与脑髓相通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肝-“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在月经的产生中,肝血下注冲任,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的调节。肝经又通过冲任督脉与胞宫相通。冲脉:三阴交 任脉:曲骨 督脉:百会,肝肾的关系,同居下焦肝与肾 乙癸同源 水能涵木 子母之脏 肾藏精,肝藏血,精血互生为月经提供物质基础 肝主疏泄,肾主闭藏,一开一合共同调节,使子宫藏泻有序,经候如常,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中气,具统摄血液、固摄子宫之功脾 胃互为表里 肾先后天互生,源泉不竭心 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又通过胞脉与胞宫相联;心肾相交;心主神明 肺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参与月经的产生与调节,2.天癸与月经,天癸男女皆有,源于先天,藏之于肾,靠后天脾胃水谷精气的滋养天癸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 对女性,天癸随肾气的盛或虚,通过调节冲任、胞宫,主宰月经的潮或止以及司生殖,2.天癸与月经,童幼时期-天癸“甚微”,不能使冲任二脉充盛,故无月经;青年及成年时期-“及其既盛,精血乃旺”,月经始潮并潮之有时;更年期及老年-天癸将竭,冲任脉虚衰,故形坏而无子。天癸是肾主生殖最直接的精微物质 月经的产生 和周期的调节,3.气血与月经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来源于脏腑。气血和调,经候如常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血为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脉也。凡其源源而来,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泻于肾,以灌溉一身,妇人则上为乳汁,下归血海而为经脉。,4.经络与月经,循行路线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冲脉者,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上行于脊柱之内,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其上者,渗诸阳,其下者,并行于少阴之经,渗三阴。难经:冲脉者,起于气冲,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之。任脉者,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向前上行于毛际,沿腹内,到达咽喉部,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进入目眶下。与肝脾肾三经分别交于曲骨、中极、关元。督脉者,起于胞中,下出于会阴,向后行于脊柱内,上至巅顶,分别与肾脉、心脉相通,得肾中命火温养,得君火之助,故为阳脉之海。与任脉相通。带脉始于季肋,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4.经络与月经,功能作用冲为血海,渗三阳,渗三阴,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海,广聚脏腑之血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之阴液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又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状态,5.胞宫与月经,胞宫受肾、天癸、气血、冲任督带的调节,主司子宫的藏泻。血海满盈,满而自溢,血溢子宫,月经来潮 小结:综上所述,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与胞宫,是月经产生机理的要素和生理基础。其中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其中心环节,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任脉通-精血津液旺太冲脉盛-聚脏腑之血,月经产生机理,肾气盛,天癸至,任通冲盛,冲任二脉相资血海按时满盈,血溢胞宫月经来潮,气血,脏腑,经络,月经产生机理,肾气盛,天 癸 至,任脉通太冲脉盛,胞宫,肝,脾,心,肺,督脉,带脉,血溢子宫,月经来潮,气血和调,气血和调,(三)月经周期的调节,月经期(阴血下泻),经后期(阴长),经间期(重阴则阳),经前期(阳长),1.月经周期节律,2.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经间期(14 15天):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经前期(15 28天):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2.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天人相应说肾阴阳转化说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脑(心)肾天癸冲任胞宫说,二、带下生理,定义:广义:带脉以下之疾 泛指妇产科疾病(“带下医”)狭义:女子阴中流出的液体“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一)带下的生理现象,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特点:无色、无臭,质粘而不稠 初潮后较明显,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作用:润泽、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二)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脏腑与带下 肾者水脏,主津液,“盖白带精之余也。”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升清津液与带下 带下源于津液,经络与带下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液。督脉总督诸阳,主温化阴液。带脉约束诸经,“带脉通于任督”胞宫与带下 景岳:“盖白带出自胞宫。”血证论:“带脉下系胞宫”故带下的产生是在肾气、天癸作用和脾气健运下,受任脉所司,督脉温化,带脉约束,布露于胞宫,润泽于阴窍的生理现象,三、妊娠生理,妊娠: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一)妊娠机理:“男女媾精”前提: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胞脉、胞络正常条件:男精壮,女经调。时机:“两精相搏”合于“的候”,(二)妊娠生理现象停经脉滑,尺脉按之不绝早孕反应乳胀、乳晕着色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四、产育生理,预 产 期:末次月经(首日)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一)临产现象 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 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二)分娩:胎儿和胎衣从母体阴道娩出的过程见红:分娩发动离经脉(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子门渐开胞衣破,浆水出胎儿娩出胎衣出,新产后与产褥期生理特点,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产后一月为小满月,产后三月为大满月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生理特点:多虚多瘀生理现象 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 子宫缩复,小腹阵痛 泌乳 恶露,五、哺乳生理,乳汁为气血化生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7天内分泌初乳,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哺乳期1012月为宜,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