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美国教育转型看我国新课改由来.ppt
透视美国教育转型看我国新课改由来,-都是计算机惹的祸东辽县教师进修学校张臣,开首语,当以计算机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尤其是微机进入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以美国为中心的教育转型正在引发着一场极为广泛且极其深刻的世界性的教育变革。我国以浙江先行并推向全国的“综合课程改革”即;新课改,国际大背景是什么?对我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有必要透视美国教育的转型看我国新课改的由来。分以下七个问题予以一一探究:一、精英教育从何而来?二、为什么999人陪1人读书?三、科学家为何走向市场?四、芯片到底是什么东西?五、困境中反思些什么?六、看一看世界上都有谁跟得快?七、对我国教育提出的三个挑战是什么?(代结束语),第一个问题:精英教育从何而来?,这里有6个关键词:1、原子弹(1945年8月);2、“伴侣号”(1957年10月4日)3、“探险1号”(1958年1月31日)4、尤里、加加林(1961年4月12日)5、“阿波罗计划”6、“新科学教育运动”,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让999个人陪1人读书?,1、有必要了解的两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创业者奥而森、安德森2、精英教育高难度的课程使美国的孩子厌学3、60年代美国“越战”陷入泥潭反战热潮高涨“四说”(1)、美国的企业界说:“科学应该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2)、教育界说:“教育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3)、民主运动的声音说:“教育应该让所有的人在教育中得到好处!”(4)、反战的声音说:“二战结束后,国家应该走出战争阴影,回归生活!”4、1969年美国兴起“有效教育运动”为所有人在教育中得到好处而呼吁(1)、一本被世人叫好的书反映的是大众对精英教育的质疑约翰为什么不会做加法?。(2)、一个著名的质疑:“为什么要让999个人陪1个人读书?”以牺牲大多数人为代价的教育是不明智之举。,第三个问题:科学家为何走向市场?,1、晶体管用“无形的手”打造出了科技企业家 这里的5个关键词是:(1)、贝尔实验室(2)、国富论(3)、英特尔(4)、硅谷(5)、微电子产业革命2、美20世纪70年代由精英教育开始返回大众教育(1)、美国微电子技术发展计算机社会广泛应用需要大量相关人才迫使教育改变方向;(2)、标志性事件“回到基础”的运动。,世界第一颗晶体管,贝尔实验室研制的世界第一台有声电影放映机,第四个问题:芯片到底是什么东西?,1、美微电子产业革命的4个大事记(1)、1971年,英特尔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四位元微处理器,只有指甲大小的芯片已是微电脑的心脏(目前“中国芯”也已问世)。同年,美国微电子新闻首次把斯坦福大学附近正在创造奇迹的这片谷地称为硅谷,此后硅谷响彻世界(中国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被誉为中国的“硅谷”)。(2)、1974年,位于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市的无名小公司设计出全球第一台微型电脑。他们并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大公司,但可谓是奇迹。(3)、1975年,美国比尔.盖茨出现。当时他年仅20岁与22岁的保罗.艾伦放弃学业(哈弗大学尚没毕业),来到阿尔伯克基市开了一家小公司,开始为微电脑开发软件,这就是日后闻名世界的”微软”。成为拥有500亿美元资产的世界首富。(4)、1977年,当年刚上大学就被“劝退”的后来当上了苹果公司的老总乔布斯,推出苹果二型电脑,成为美国新经济时代的第一个亿万富翁。2、美国政府的几项重大的举措两年内四个文件出台(1)、1983年,发表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中学:关于美国中等教育的报告;为21世纪而教育美国人(2)、1984年,发表赫拉斯折中方案:美国中学的困境,矿石收音机上的晶体管、中国芯,美国斯坦福大学硅谷,五、困境中反思些什么?,1、对精英教育理论的质疑与新教育理论的提倡(1)、在美国“行为主义”理论遭质疑(2)、提倡“构建主义”理论(3)、提倡“后现代主义”理论(4)、美国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口号是:“Hands on!”即:“动手!”2、反思后的出路和国家行动(1)、研制美国21世纪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计划美国2061计划(2)、1986年,发表了明天的教师、为21世纪培养教师、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报告(3)、1993年,美国实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克林顿政府“网络新政”3、美国第三次教育变革浪潮的精髓及核心理念即探究的过程,第六个问题:看一看世界上都有谁跟得快?,第一位跟进者日本1、1985年1996年历经10年,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令打破工业化教育模式的“同口径、同规格、标准化”。2、1987年政府批准发布了教育改革推进大纲,1996年日本教育审议会发表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发展方向即日本称之为“生存能力”。第二位跟进者英国1991年,英国发起“课余俱乐部运动”,引入社会实践活动,1992年,在小学开设“设计构想”课,引入“探究”式。1994年,组建师资培训暑,培训新型教师,英国企业联盟发表确保21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1995年,英国发表竞争力:帮助企业取胜白皮书,提出加强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新措施,期间英国教育部更名为:教育就业部。同年成立了全国家长教育协会。第三位跟进者韩国1、1985年设置了教育改革审议会,1994年实行大学综合评价制,实行教师资格有效期制;1996年取消了大学入学考试制度,喊出“废除考试地狱”的呼声2、废除了长达20年的严禁“校外辅导”的禁令,把分科改为综合课程,也引入社会实践课。第四位跟进者印度,1985年,开展了学校计算机扫盲,此举对印度如今成为世界计算机软件大国意义非凡。浙江省我国此次教育转型的先驱,第七个问题:对我国教育的三个挑战是什么?(代结束语),1、面对美国的教育转型对我们的挑战是什么?减加乘=?挑战一、在中国,国家想方设法为学生“减负”,而家长、学校却变着法儿的为学生“添负”。其大背景是什么?难道是家长狠吗?这一“减法”何时何途径才能实现。挑战二、在中国,没有完成工业化却需向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挺进,所需要的工业企业的生产者如何通过教育培养或曰“加工”出来?这一“加法”又应怎样完成。挑战三、在中国,跃入世界“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中,教育如何提升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需提升每一位学生有效学习能力,这又是一道“乘法”。面对我国经济特点与现状,我国教育的滞后性已明显表现出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国经济需两步并作一步走,即要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跨入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靠信息化推进工业化。我国教育除彻底转型别无选择。,2、从浙江先行者的尴尬看制约我国教育转型的三大瓶颈是什么?瓶颈一是师资资源:不是缺教师而是缺能胜任新课程的教师,即新教育的教师。况且现有的教师因体制等种种原因已出现职业倦怠症状,更是雪上加霜。针对我县需要探究的课题是:(1)、我县教师职业倦怠的症状、原因、解决的思路是什么?(背景、工作生存环境、管理、自身成长价值取向?)(2)、“一库双名”工程与所需新教师培养及其成长如何对接?(3)、如何激励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内驱力,造就出大批“用心”做教育乃至以从教为毕生最高“追求”的教师?(4)、如何实现教师进修学校的教研、培训、实际的三位一体及其三个转轨?(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转到以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的轨道上来;研、培转到以为一线教师教育教学服务的轨道上来;研、培重点转到以校为本的轨道上来实现教师成长与学校发展双赢)(5)、综合课程教师培养、打造对象、途径是怎样的?(6)、按新课程“以学论教”的新评价理念,如何探讨学生厌学的症状、原因、解决途径?如何开展各年段、各学科学生学习和发展障碍的“诊断”及其矫治的行动研究?(7)、如何以微格教学技术试点为切入进一步开展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诊断”及其矫治的行动研究?(8)、新课程下幼、小、初、高各学段如何有效衔接?,,瓶颈二是课程资源:计算机时代不同于蒸汽机时代,蒸汽机只能应用于工业生产,而计算机则无所不至进入机关、学校、千家万户且通过网络联系着五大洲四大洋及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联系着昨夜刚刚上网的新知识。如果教师、家长、学校仍然“谈网色变”,不主动培养学生去获取和综合运用的本领,学生走上社会就找不到“饭碗”,就无法生存。因此国家提出教材由“一统天下”改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为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利用拓展了广阔空间。在我县,教师新课堂上一个普遍的困惑是:教材知识难度降下来了,课本的厚度也随之变薄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我县课程资源开发需要解决如下课题:(1)、如何解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问题?(2)、教师如何结合本地自然、人文、经济等实际合理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填充”教材?(3)、学科教研员应怎样引领本学科教师开发本地教育资源为新课程学生发展、教师成长服务?意义是什么?(我校课程资源开发历史卷基本定稿)(4)、一校之长如何带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壮大发展服务?(5)、如何通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解决学生厌学和为当地家乡建设培养那“999个人”成为可用之才?,瓶颈三是评价制度:评价制度中最受关注的焦点是,中考和高考。那么还考不考?如何考?考的方式是什么?都不是问题而是它的导向功能。评价就是一种导向。评价制度如何将家长、学校、教师、社会、学生引导走出“精英教育”的阴影。引导教师观念更新,自觉转换角色,学生转换学习方式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对此结合我县的思考是如下几个问题:(1)、学校如何按新课程要求研制出适合本校的多数教师认可的评价标准?(2)、如何在贯彻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础上完善本校评价学生的办法,引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3)、教师进修学校各科教研员要组织本学科教师研制本学科教育教学评价办法是什么?(研究考试内容、考试方式、质量分析、引领课改)(4)、如何通过“一库双名”工程逐步完善对全县学校教师指导性的评价体系?目前,就浙江的课改及全国进入新课程方面,只是在教师资源和课程资源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且成果明显,评价制度明显滞后,却又是一关键性瓶颈急待突破。注:主要参考文献王宏甲2005年8月所著中国新教育风暴,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