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Z发明问题解决理论浅谈-节本.ppt
沈世德 主编秦小璐 制作,1,TRIZ法简明教程,本书成书背景本书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本书内容精华摘要各章节内容详细介绍,内容概要,2,发明创新是有规律可循的。研究表明,人的发明创造能力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强弱,不完全取决于遗传特性,是可以后天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本书成书背景,3,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是发明创新的灵魂德国:普适性设计方法美国:公理设计日本:质量功能分布前苏联:TRIZ法,本书成书背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到目前为止,TRIZ法理论被认为是最全面、最系统地论述解决发明创造、实现技术创新的新理论,被欧美等国学者称之为“超发明术”,是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创新设计新思路。TRIZ法(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挖掘和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提高创新意识,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本书成书背景,5,6,关于加强创新方法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科发财2008197号,指导思想:加强创新方法工作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自主创新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需求。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多方参与,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立足国情、注重实效。重点群体:面向企业、科研机构、教育系统。重点工作:大力推进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工具的发展。,本书适用人群:对发明创新感兴趣或希望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广大读者。本书使用方法:读者可先从头到尾浏览本书,在标注的难点处可直接跳过,回头再看。跟随本书,由浅入深地学习解决实例。为了便于TRIZ法的传播,配套制作了本PPT,对本书的核心内容进行了概括,读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修改,将其作为演讲的辅助材料。,本书适用人群及使用方法,7,TRIZ法理论的来源,本书内容精华摘要,8,TRIZ法理论的基本体系结构,本书内容精华摘要,9,本书内容精华摘要,发明问题创造的等级划分,10,TRIZ法问题解决流程,本书内容精华摘要,11,TRIZ法技术与产品进化规律,本书内容精华摘要,12,TRIZ法解决矛盾的流程,本书内容精华摘要,13,物理矛盾空间分离时间分离条件分离整体与部分分离技术矛盾39个通用工程参数,40条发明创新原理,本书内容精华摘要,14,物质-场模型分析所有技术系统的作用是实现某种功能,所有的系统都可分解为由两个物质(S1,S2)和一个场(F)三个基本元件组成,本书内容精华摘要,15,物质场模型工作流程,本书内容精华摘要,16,ARIZ算法流程,本书内容精华摘要,17,第1章 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第3章 技术系统进化及其模式分析第4章 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解决原理第5章 物质-场模型分析第6章 ARIZ算法简介第7章 TRIZ法的产生和发展,分章节详细介绍,18,“TRIZ”一词是俄文“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首字母缩写,英文名称为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一整套体系化的、实用的发明问题解决方法。TRIZ法理论基本思想为:大量发明创造所包含的基本问题和矛盾是相同的,只是技术领域不同而已,将先前发明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进行提炼和重新组织,形成一种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可以用来指导后来者的发明创造、创新和开发。,第1章 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19,TRIZ法理论的来源,本书内容精华摘要,20,TRIZ法是一种基于知识的方法TRIZ法是面向人的方法,而不是面向机器的TRIZ法是系统化的方法TRIZ法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法的特征,21,TRIZ法理论的基本体系结构,本书内容精华摘要,22,TRIZ法问题分析工具矛盾冲突分析“物质-场”分析 ARIZ算法需求功能分析基于知识的问题解决工具40条发明创新原理 76个标准解效应知识库,第1章 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23,TRIZ法问题解决流程,本书内容精华摘要,24,TRIZ法中的科学思想和思维矛盾对立与统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是辩证看待矛盾的科学观点。矛盾的解决是推动系统进化的唯一途径。,第1章 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一),25,TRIZ法中的科学思想和思维系统论系统相对环境独立,与环境有一定的边界,保持稳定。系统得到输入量,经过处理,向外输出输出量。系统内部有功能组元和物理组元,物理组元是功能组元的载体,组元间网络状的联系和互动构成复杂而有序的系统,以达到最终有目的的改变输入量的目标。系统与环境之间有互动,系统则有自适应性来维持系统自身的稳定。,第1章 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二),26,TRIZ法中的科学思想和思维逻辑三法比较分类法归纳法分析法,第1章 TRIZ法基本思想和体系(三),27,发明创造的等级划分,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28,技术系统所有实现某个功能的事物可称为技术系统。一个技术系统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执行自身功能的子系统。子系统又可以分为更小的子系统,一直到分解为由元件和操作构成。一个整体技术系统,由于研究的需要也可以视为更大环境下的子系统,系统的更高级系统称为超系统。,第二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29,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技术成熟度与时间的关系,30,技术产品进化S曲线,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31,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族,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32,例:计算技术及其器件的发展第一轮S曲线,使用珠算,十进制占统治地位。第二轮S曲线,使用计算器。第三轮S曲线 使用计算机 进入二进制时代,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33,概念区别:技术进化S曲线&产品进化S曲线产品有退出期,技术只有成熟没有消亡。,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34,技术进化S曲线的运用确定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的阶段指导企业研发方向,研发策略预测未来市场和产品,提前进行战略布局案例:人人网的发展,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35,系统进化多维S曲线,第2章 专利分级与系统进化S曲线,36,例子:远距离信息的传递,系统进化多维S曲线,37,企业战略的选择技术方向的选择专利的布局消费者习惯的培养,多维S曲线的运用,38,技术系统进化模式技术系统进化有其自身固有的模式,充分理解和认识这些模式,能够使设计人员尽快发现新的核心技术,提升关键技术,使今天设计明天的产品变为可能。,第3章 技术系统进化及其模式分析,39,模式一 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式二 增加理想化水平模式三 系统不均衡发展导致矛盾出现模式四 增加动态性和可控性模式五 技术集成以增加系统功能模式六 系统元件的匹配与不匹配模式七 系统由宏观向微观进化模式八 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技术系统进化八大模式,40,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为产生、成长和成熟三个阶段,而相应的产品的生命周期为产生、成长、成熟和退出四个阶段,统称为S曲线。主要技术变化,则S曲线发展核心技术变化,则进入新一轮S曲线。,模式一 技术系统的生命周期,41,理想化定义一个技术系统,从某一起点向最终结果进化,是一个逐步理想化过程。理想化解决问题流程对经验事物进行抽象设立理想模型模拟其实验过程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考察、评估解决效果。理想化是真实物体存在的一种极限状态,只能够无限的接近但是不能达到。,模式二 增加理想化水平,42,理想化分类:局部理想化,全局理想化。局部理想化:对于选定的原理,通过不同的实现方法使其理想化。全局理想化:对同一功能,通过选择不同的原理使之理想化。,模式二 增加理想化水平,43,加强:通过参数优化、采用更高级的材料、引入附加调节装置等加强有用功能的作用。降低:通过对有害功能的补偿,减少或消除损失和浪费,采用更加便宜的材料、标准零部件等。通用化:采用多功能技术增加有用功能的个数。专用化:突出功能的主次。,局部理想化的四个模式,44,取消子功能。在不影响主要功能的前提下,去掉中性的及辅助的功能。取消子系统。如果采用某种可用资源后可省掉辅助子系统,一般可降低系统成本。改变原理。改变已有系统的工作原理,可简化系统或使过程更为简便。例子:大块物体的移动(详情见本书),全局理想化的三个模式,45,理想解具有自身的特点:消除原有系统的缺点;保留并发展原有系统的优点;不导致系统的复杂化;不导入新的缺点。,理想化程度评价,46,法则1:去除辅助功能法则2:去除一些元件法则3:识别自服务法则4:替换零部件法则5:改变操作原理法则6:利用资源,理想化法则,47,第一步:描述需要改进的专门技术系统的现有性能;第二步:描述某个性能的理想化设想;第三步:根据个人经验和理想化设想从上述已抽象出来的六种理想化法则中选定几种法则;第四步:把第三步选定的法则具体化到专门具体的技术系统,并根据理想化的四个特性来判定其解的有效性。,理想化实现步骤,48,跳高比赛,理想化实现案例,不同跳高姿势与相应世界纪录,49,一个完整的技术系统应由动力装置、传输装置、执行装置和控制装置四个部分组成。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薄弱环节将使整个系统性能的提高受到限制。例子:自行车;短板理论,模式三 系统不均衡发展导致矛盾出现,50,提高柔性模式柔性子模式的进化过程:刚体单铰链多铰链柔性体液体、气体场。提高可移动性模式提高可控性模式,模式四 增加动态性和可控性,51,摩尔定理集成电路的发展组合音响将收音机、磁带机、VCD集成为一个多功能系统3G手机将视频、音频、通信、上网等多功能集中一体,模式五:技术集成以增加系统功能,52,系统元件可采用匹配也可不匹配来改善系统功能,消除负面效应。匹配:系统中的主要元件应有相同的工作寿命,从而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不匹配:为了避免关键零部件的损坏,常常设置一些薄弱环节,如电气装置中的保险装置。,模式六 系统元件的匹配与不匹配,53,模式七 系统由宏观向微观进化模式八 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智能化程度,现代最常见的技术系统进化模式,54,矛盾的概念技术系统进化过程就是不断解决系统所存在矛盾的过程。,第4章 物理矛盾与技术矛盾解决原理,55,矛盾的分类,56,物理矛盾定义:指为了实现某种功能,一个子系统或元件应具有某种特性,但该特性出现的同时会产生与此相反的不利或有害的后果。物理矛盾的表现:系统中有害性能降低的同时导致该系统中有用性能的降低系统中有用性能增强的同时导致该系统中有害性能的增强,物理矛盾,57,常见的物理矛盾,58,空间分离:将矛盾双方分离在不同的空间,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时间分离:将矛盾双方分离在不同的时间,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条件分离:将矛盾双方在不同的条件下分离,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整体与部分分离:将矛盾双方在不同的层次分离,以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物理矛盾解决方法,59,60,物理矛盾解决案例-交通问题,交通问题1,在十字路口,汽车必须很快通过,又必须等待不通过,构成物理矛盾。时间分离原理:设置红绿灯。空间分离原理:建立交桥。交通问题2:在快车道上要建公交汽车停车站,但停车站影响交通,不要建停车站。整体和部分分离原理:在快车道上以部分占用慢车道的方式建弧形公交停车港湾。交通问题3,道路上应有较多的汽车,但汽车太多交通阻塞。基于条件的分离原理:规定单号车单日上街,双号车双日上街。,土地爷的哲学一个欧洲鞋业公司遇到的难题燃灶燃气输入控制(详情可见书中对应章节),物理矛盾解决案例,61,技术矛盾表现在一个子系统中引入一种有用功能后,会导致另一子系统产生一种有害功能,或加强了已存在的一种有害功能;一种有害功能会导致另一子系统有用功能的削弱;有用功能的加强或有害功能的削弱使另一子系统或系统变得复杂。,技术矛盾,62,4个分离原理与40个发明创新原理的对应表,分离原理与发明原理关系,63,TRIZ技术矛盾及其矩阵,64,步骤一 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步骤二 根据TRIZ,表述矛盾。采取某项措施时,矛盾对中的一个参数变优,另一个参数变劣。步骤三 对照工具,得出解法。在矩阵表中寻找该矛盾对的解决办法。步骤四 针对问题,构思设计。回到具体技术系统,解决具体问题。,65,技术系统矛盾解决步骤,66,技术矛盾案例1开启果壳,分析:取杏仁时必须去壳,现用锤砸或用机械方式压碎。制造性能好但产品的形状不好。查39个通用工程参数,得出32(制造性能)和12(形状)之间有技术矛盾。TRIZ法求解:查3939 矛盾矩阵,得出可用的发明创新原理为1(分割),28(机械系统的替代),13(反向)和27(用低成本不耐用的物体替代贵而耐用的物体)。分析改进的具体技术方案:分割意味要把壳完全分开,机械系统的替代意味要用另一种系统,反向意味应从里向外加力。在密闭容器内加入高压空气,突然降压,杏仁内的空气膨胀,立刻打开杏仁壳。为了得到高压,可用高压空气,也可加热容器使气压升高。类似的技术问题:开鸡蛋壳,开蚕豆壳,开核桃。,67,TRIZ技术矛盾分析,68,技术矛盾案例1开启果壳,分析:取杏仁时必须去壳,现用锤砸或用机械方式压碎。制造性能好但产品的形状不好。查39个通用工程参数,得出32(制造性能)和12(形状)之间有技术矛盾。TRIZ法求解:查3939 矛盾矩阵,得出可用的发明创新原理为1(分割与切割),28(机械系统替代),13(反向)和27(用廉价而寿命短的代替昂贵而寿命长的)。分析改进的具体技术方案:分割意味要把壳完全分开,机械系统的替代意味要用另一种系统,反向意味应从里向外加力。在密闭容器内加入高压空气,突然降压,杏仁内的空气膨胀,立刻打开杏仁壳。为了得到高压,可用高压空气,也可加热容器使气压升高。类似的技术问题:开鸡蛋壳,开蚕豆壳,开核桃。,69,矛盾解的得出,1.分割与切割原理13.反向功能原理27.用廉价而寿命短的代替昂贵而寿命长的28.机械系统的替代,70,技术矛盾案例1-开启果壳,分析:取杏仁时必须去壳,现用锤砸或用机械方式压碎。制造性能好但产品的形状不好。查39个通用工程参数,得出32(可制造性)和12(形状)之间有技术矛盾。TRIZ法求解:查3939 矛盾矩阵,得出可用的发明创新原理为1(分割与切割),28(机械系统的替代),13(反向)和27(用廉价而寿命短的代替昂贵而寿命长的)。分析改进的具体技术方案:分割意味要把壳完全分开,机械系统的替代意味要用另一种系统,反向意味应从里向外加力。在密闭容器内加入高压空气,突然降压,杏仁内的空气膨胀,立刻打开杏仁壳。为了得到高压,可用高压空气,也可加热容器使气压升高。类似的技术问题:开鸡蛋壳,开蚕豆壳,开核桃。,71,技术矛盾案例2-家用燃气灶改进,说明:有燃气灶发明人长期关注家用燃气灶具,经过几年艰辛努力,申请并获得发明专利。根据该专利生产的燃气灶具,具有加热效率明显提高和受外界影响较小如刮风时仍能正常燃烧的两大优点。现采用TRIZ法分析,能否通过有序的创新思路得到相同或类似的结果。,72,升降定位式燃气灶,73,步骤一:分析问题,发现矛盾,如图所示,家用燃气灶具和锅是一个小型技术系统,在功能域层面:燃气燃烧产生热量,热量传导到锅和抵御外界干扰三项功能。在物理域层面,由被加热的锅,支锅的支架,燃烧火焰和燃烧器四部分组成。物理域的四大部分保证功能域的最优实现。在现有燃气灶中,燃气的燃烧一般比较充分,不必做大的调整。1,由于锅底的形状和大小不同,锅底接触火焰的程度不同,影响加热效率。2,并且家用燃气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外界环境气流会影响火焰的稳定性。3,外界环境气流会带走一部分燃烧热。应该在这三个方面提出创新措施。,74,升降定位式燃气灶,第一对矛盾:现有结构锅底与燃烧器的距离随锅底的尺寸和形状不同而变,火焰不能以最优的方式把热量传给锅。查TRIZ,得到通用工程参数32(可制造性)和22(能量损失)之间构成矛盾对。第二对矛盾:燃气灶的火焰长,外界气流影响火焰的稳定,造成系统对环境有害因素的高度敏感和火焰静尺寸变化的矛盾。是通用工程参数30(物体外部有害因素作用的敏感性)和4(静止物体的长度)之间的矛盾。第三对矛盾:燃气灶是开放的技术系统,环境里空气会与系统内热气进行交换带走热量。从而构成35(适应性及多样性)和22(能量损失)的矛盾。,75,步骤二:根据TRIZ,表述矛盾,76,步骤三:对照工具,得出解法,第一对矛盾:查矛盾矩阵,得到解决矛盾的发明创新原理是19(周期性作用原理)和35(参数变化)。两个发明创新原理结合一起思考,可以得到锅底与燃烧器之间应该解决尺寸周期性变化时保持稳定距离的问题。,77,步骤三:对照工具,得出解法,第二对矛盾:查矛盾矩阵,对应解决矛盾的发明创新原理为1(分割与切割)和18(利用机械振动)。分割的原理在这里理解为把火焰分为细小区域,振动在此不适合。,78,步骤三:对照工具,得出解法,第三对矛盾:查矛盾矩阵,所示的解决矛盾的发明创新原理编号18,15,1,分别是振动,动态化和分割。振动在此不适合,分割可以把燃气灶系统和外界环境分离开来,而且应该是动态可变的。,79,步骤四:针对问题,构思设计,解决锅底与燃烧器距离变动的矛盾。采用发明创新原理19和35的组合,随锅底尺寸和形状的变动,锅底与火焰的距离基本不变。采用支架可移动或者火焰可移动的方法。本例的发明专利采用了燃烧器可随锅底升降的方法。解决第二对矛盾,应把火焰分割成细小区域,增加稳定性。用陶瓷红外燃料器代替普通燃烧器喷头,设置几十个小孔为燃烧孔,燃烧充分稳定。解决第三对矛盾,在支架上设置金属保温圈罩,随锅底变化可取用不同大小的保温圈罩。本例考虑操作方便,只采用了一件保温圈罩。,80,效果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长期努力得到的家用燃气灶的改进与短期采用TRIZ法得到的结果一致。而且还可以看出,TRIZ还提供了不同的改进方案,可以采用支架随锅底上下升降的方案;也可以采用保温圈罩设计成动态变形的方式。提供了进一步改进的思路。,81,评价,升降式燃气灶具的设计符合公理设计的第一公理,即独立公理。功能要求和设计要素实现了一一对应。A)保证燃烧稳定。应用蜂窝状红外燃烧器。该燃烧器由陶瓷块拼接而成,每块上有若干通孔,火焰分割成细小状态。B)保证锅底到火焰器的距离。应用可升降式的燃烧器,用杠杆重锤组合动作,用定距U环控制。C)减少环境干扰。应用一定型面的保温圈,分割燃烧系统和环境,达到提高锅底吸热量。本设计是否达到公理设计的第二条公理,即最小信息公理,有待进一步探索,意味着还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本创新原理图只完成了普适性设计方法中的第二步即方案设计。尚有整体设计和详细设计没有进行,对下面的设计工作,采用普适性设计方法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失重状态下的锤子消防服的改进免充气空心轮胎高压气、水管道除垢及护壁方法折叠嵌套拖鞋与折叠嵌套方桌自动伸缩的面板插座,其他技术矛盾解决案例,82,TRIZ认为,只有由三个基本元件有机组合在一起,方可形成一个系统和产生一个功能。三个基本元件中两个为物,一个为场。物不仅包括各种材料,还包括技术系统(或其组成部分),外部环境甚至可以是活的有机体。场可以是电场,磁场,光场,声场等。下图表示,场F作用在物S1上,物S1作用在物S2上。S1为主动,S2为被动,F为使能,它促使S1对S2作用,第5章 物质-场模型分析,83,有效完整系统模式不完全系统模式非有效完整系统模式有害完整系统模式描述物场模型的符号,物质-场模型的模式,84,物质-场模型的模式,完整系统的物场模型磁铁吸引铁片,有害作用的系统的物场模型汽车噪声扰民,85,1识别元件,定义模型中的三个要素2构建模型3从76个标准解中选择合适的解作为解决方案4进一步发展解,以达到系统的有效和完善5实现具体解6评价解的情况,探求另外可行解,物质-场模型工作流程,86,非物质-场系统(只包含一个组件)或者非完整物质-场系统(包含两个组件)应该建立完整物质-场。,物质-场模型解决问题的规则,87,把易控的、具有所需特性的补充物引入到系统,形成复合物场。,物质-场模型解决问题的规则,汽车防滑系统的物场模型,S1表示汽车行驶的路面,S2表示汽车轮胎,F1为发动机施加在轮子S2上的力场,88,如果不允许将其他物质引入系统,那么可通过引入外部环境中现有的物质,同时在外部环境中形成物场来解决问题。,物质-场模型解决问题的规则,电脑防辐射的物场模型,89,如果只需要最小的作用状态,但现有条件无法满足,则采用大的作用状态,再把多余的部分带走。,物质-场模型解决问题的规则,机械加工的物场模型图,90,如果需要得到对某种物质的最大作用状态,而条件不允许,那么可以把此作用状态作用于与之有关联的另一个物质。如果需要得到有选择的最大作用状态(只需要在特定区域发生最大作用,其他区域保持最小作用状态),那么作用场的选择可以是最大或者最小:如果场的作用是最大,那么需要集中其作用区域,并且对其他非作用的区域引入防护物质。,物质-场模型解决问题的规则,91,步骤1:定义系统的总功能步骤2:进行功能分解,并确定基本功能和核心功能;步骤3:建立系统的功能模型步骤4:确定待改进功能模型;步骤5:标准解分析;步骤6:提出新的设计概念;步骤7:解的评价。,物质-场模型解决问题的步骤,92,旧自行车车况改善问题的提出:自行车骑久以后,车况变差,骑起来费力。,物质-场模型理论运用实例(1),自行车车况改善物场模型图,93,钢水混合器的改进问题的提出:钢水的高温使充当混合工具的叶片受到热腐蚀,表面融化,既影响了寿命,又影响了钢水的成分。,物质-场模型理论运用实例(2),改善后的钢水混合器物场模型,改善前的钢水混合器物场模型,94,运输系统的进化,物质-场模型理论运用实例(3),运输的基础物场模型,滚动摩擦改为滑动摩擦,理想化目标接近-磁悬浮,借用外力,95,ARIZ算法全称为Algorithm for Inventive-Problem Solving,是TRIZ中最强有力的解决发明问题工具,其目标是解决物理矛盾,专门用于解决复杂、困难的发明问题。ARIZ算法是TRIZ法解决问题的综合体现。,第6章 ARIZ算法简介,96,矛盾理论发明问题的特征是存在矛盾,ARIZ强调发现并解决问题中的矛盾。克服对问题的思维定势将初始问题转化为“缩小问题”(Mini-Problem)和“扩大问题”(Maxi-Problem)两种形式。系统变化方法强调应用系统内外和超系统的所有可用资源。集成应用TRIZ法中大多数工具。充分利用TRIZ法效应库和实例库,并不断扩充实例库。,ARIZ算法主导思想和观点,97,ARIZ算法的流程,98,ARIZ算法的特色ARIZ致力于克服思维约束ARIZ包含对理想解的思考ARIZ擅于利用资源。ARIZ算法的不足ARIZ算法的分析比较困难。复杂问题往往包含多个矛盾,很难一下子掌握得出主要矛盾ARIZ算法比较适用于解决详细具体的技术问题,对概念性设计和技术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不足。,ARIZ算法的特色和不足,99,问题提出:冬天气温低的地区遇到大雪,电线上会形成雪的堆积,容易压断电线,甚至压倒了电杆和电线铁塔。技术矛盾分析物理矛盾分析物质-场模型分析ARIZ需求功能分析-效应库总结、评价引申的效应应用谷物防虫害,ARIZ算法的应用,100,TRIZ法发展历程1956年1971年,提出技术矛盾和物理矛盾。40个发明创新原理和分离原理。提出技术系统理想化的概念。1969年 1979年,提出技术系统进化模式。1959年 1985年,提出ARIZ算法。1974年 1979年,提出76个标准解。1975年,提出物质-场分析模式。,第7章 TRIZ法的产生和发展,101,欧洲建有TRIZ协会,即Europaeische TRIZ Association,简称ETRIZ。德国的斯图加特工业大学,卡塞尔工业大学和伊尔玛瑙工业大学都开设TRIZ法的课程。在日本,三菱研究所在1998年开办TRIZ法培训班中国,国科发财(2008)197号文,文中三次提到要推广和应用TRIZ法。许多省份开展了TRIZ法培训,TRIZ法的发展,102,优点:具有开创性,结构性好,系统性强,能简便地得出解决问题的原理。内容全面可应用于几乎所有领域。通过培训,几乎人人可以学会。不足之处:提取具体问题的技术参数、建立模型,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TRIZ法主要适用于概念设计,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具体的度量。由于历史的局限,TRIZ法的各类工具中,鲜有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内容。需要不断的弥补和完善。,TRIZ法的评价,103,Rolf Herb/John Terninko/Alla Zusman/Boris Zlotin.TRIZ Der Weg zum Konkurrenzlosen Erfolgsprodukt,Verlag Moderne Industrie,1998檀潤华.创新设计-TRI: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赵新军.技术创新理论(RTIZ)及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俄根里奇.阿奇舒勒.创新40法-TRIZ创造性解决技术问题的诀窍.黄玉霖等译.成都:西南交大出版社,2004俄尤里萨拉马图夫.怎样成为发明家50小时学创造.王子羲等译.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黑龙江科学技术厅.TRIZ理论入门导论.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黑龙江科学技术厅.TRIZ理论应用与实践.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TRIZ参考文献,104,(美国)(欧洲)(德国)(奥地利)(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图书零售商)(中国亿维讯)(俄罗斯)(中国),TRIZ法参考网站,105,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