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DIC的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

    • 资源ID:5427346       资源大小:233K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DIC的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

    DIC的诊断和治疗,浙二医院血液科,一、DIC的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被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的综合征,二、DIC的主要病因,严重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螺旋体/真菌,恶性肿瘤:白血病/淋巴瘤/恶组/癌播散,病理产科: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高 症/子宫破裂/胎盘早剥,手术创伤:大手术/体外循环/骨折/烧伤/蛇咬伤,医源性疾病:药物/肿瘤放化疗/溶血性输血反应,全身系统疾病:恶性高血压/肺心病/ARDS/坏死性胰腺炎/重症肝炎/急进性肾炎/酮症酸中毒/SLE/溶贫/GVHD等,三、发病机制,血液高凝状态,广泛血管内凝血,消耗凝血因子,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PLT粘附聚集,PLT减少消耗,继发性纤亢进,Fib降解,FDP,低纤维蛋白质血症,血液低凝状态,抗凝作用,促凝物质入血或其它因素,DIC相关的原发疾病凝血系统活化广泛的纤维蛋白沉积 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微血管血栓形成 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因子缺陷 器官衰竭 出血,DIC的进程,人类卵黄囊旋回培养中造血岛,四、临床表现,症状与体征具有高度可变性,基本症状,出血(多部位性),低血压或休克(不明性),栓塞(广泛性),溶血(微血管性),人骨髓CD34+c-Kit low 细胞(LTC-IC),四、临床表现,DIC特殊体征,出血点,紫癜,血泡,周围性紫癜,爆发性坏疽,外科伤口出血,外伤伤口出血,静脉穿刺部位出血,动脉渗血,皮下血肿,DIC微血栓所致的终末器官功能紊乱,皮肤 70肺 50肾 50垂体后叶 50肝脏 35肾上腺 30心脏 20,器官系统 发病率(%),五、实验室检查,1、消耗性凝血障碍(PLT及凝血因子),1)PLT,2)PT延长,3)Fib,4)ATIII含量及活性,5)血浆因子VIII:C活性,五、实验室检查,2、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1)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生FDP明显,3)3P实验+,4)乙醇胶实验+,5)D-二聚体,Pre-DIC(DIC前状态),DIC前的高凝状态,即指存在DIC的诱发因素和凝血-纤溶异常,但尚未达到DIC的确诊标准,其临床表现往往不突出,有赖于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DIC诊断标准2001年全国第七届血栓与止血会议标准,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如感染、恶性 肿瘤、病 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有下列2项以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符合下列条件,1)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2)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3)广泛性皮肤和粘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 疡形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衰竭,4)抗凝治疗有效,1)PLT100109/L(白血病、肝病50109/L)或进行性,2)Fib1.5或4.0g/L(白血病1.8/肝病1.0)或进行性,3)3P+/FDP20mg/L(肝病60)/D-二聚体正常4倍,4)PT/3S(肝病5S);APTT/10S,5)AT-III活性60%或蛋白C活性,6)血浆纤溶酶原抗原(PLg:Ag200mg/L),7)因子VIII:C50%(肝病必备),8)FT-180ng/L/凝血酶调节蛋白(TM)正常2倍,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实验室异常,肝病合并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1、血小板50109/L2、纤维蛋白原1.0g/L3、血浆因子:C活性50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6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白血病并发DIC实验室诊断标准,1、血小板50109/L或呈进行性下降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8g/L。3、血浆因子:C活性50。4、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s以上或呈动态性变化。5、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60mgL或 D二聚体水平升高。,1危险性评估:患者是否存在与DIC有关的原发疾病 若有:继续 若无:不使用本打分系统2行全面的凝血试验(PT、PLT、Fg、纤维蛋白的相关标志物)3检测结果的评分PLT(x109/L)(100=0,6s=2)Fg含量(lgL=0,lgL=1)4积分计算 5符合DIC诊断:每天重复打分 5提示非DIC:12 d后再行打分,ISTH的DIC诊断评分系统,七、鉴别诊断,临床常需与重症肝病所致凝血障碍及原发性纤溶症鉴别,DIC,重症肝病,原发性纤溶症,易见,多见,罕见,发生率,PLT计数,RBC形态,出血时间,3P实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或,正常,棘状、芒刺、碎片,正常,正常,延长,正常或延长,正常,+,-,+,轻度缩短,正常,明显缩短,VIII:C,减少,正常或,正常,按临床经过分型,1、急性型2、慢性型,急性型与慢性型DIC的不同特点,急性型 慢性型,基础疾病 感染、手术、创伤、病理产科、肿瘤、变态反应、妊娠过程 医源性因素 临床表现 微循环障碍、脏器功能衰竭严 以轻、中出血为主要表现,重、多见,早期较轻,中后期 可无微循环障碍及脏器功 严重而广泛 能衰竭病程 7日以内 14日以上实验检查 多属失代偿型 多属代偿型或超代偿型治疗及疗效 综合疗法、单独抗凝治疗可加 抗凝与抗纤溶联合治疗 重出血 有效转归 较凶险 多数可,临床分期,临床前期(前DIC)早期(高凝期)中期(低凝期)晚期(纤溶亢进期),八、治疗原则,1、原发病治疗、抗感染、休克、补充血容量、维持血压,2、抗血小板聚集及疏通微循环潘生丁及低右,3、抗凝治疗肝素,4、凝血因子、血小板补充PLT、新鲜冰冻血浆、纤维蛋白原,冷沉淀物,达标指征;PLT80109/L;PT1.5g/L,八、肝素抗凝问题,肝素应用指征,1、病因能及时去除,或疾病短暂自限,不需用或短期用,2、拟手术去除病因、防术中/后促凝物质入血,可短期用,3、DIC高凝状态、多发栓塞、多部位出血、顽固性休克,4、拟抗纤溶或补充凝血物质前,5、亚急性/慢性较安全,急性DIC伴血管破损或新创慎用.,6、促凝因素消除,凝血因子未再消耗,可不用,八、肝素抗凝问题,1、既往有严重遗传性或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等,肝素治疗禁忌症,2、有明显的出血倾向或潜在性出血性疾病,3、近期有咯血、呕血或黑便、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等,4、手术后短期内或有巨大的出血创面未完全止血者,5、严重肝病,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者,八、肝素抗凝问题,肝素治疗几点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2、经常查血PH,及时纠正酸中毒。补充叶酸及VitK,3、严密观察肝素出血的副作用(特别肾脏和消化道),4、监测肝素血中浓度,剂量尽量个体化,5、临床常以APTT(正常值405S)和CT为监护指标,以使前者延长60-100%,后者30分为最适剂量,八、肝素抗凝问题,肝素用法与用量,用法,用量,微剂量,小剂量,中剂量,大剂量,超剂量,1025mg/d,50120mg/d,121300mg/d,300mg/d,500mg/d,八、肝素抗凝问题,肝素的用法与用量,近年有人采用微量肝素治疗DIC取得较好疗效,方法:250-750U,q6h,试管法凝血时间 20分则停药,有作者主张采用皮下注射小剂量肝素(80U/Kg,q46h)安全有效,可减少出血危险性,无反应时仍可大剂量,低分子量肝素(分子量 10000)抗凝作用弱而抗栓作用强,用于预防和治疗慢性或代偿性DIC(75U/Kg.d)(急性或爆发性DIC仍选普通肝素),八、肝素抗凝问题,肝素疗效判定,项目,有效判定,出血倾向和一般情况,FIB,PLT,FDP,PT,FPA,AT III,改善,较治疗前 400mg/L,较治疗前 50 109/L,较治疗前 1/4,较治疗前缩短5S以上,转为正常,回升,八、肝素抗凝问题,停用肝素指征,诱发DIC的原发病已控制或缓解,临床上明显好转,PT缩短接近正常,Fib升至1.5g/L以上,PLT逐渐回升,凝血时间超过肝素治疗前2倍以上或超过30分钟,出现肝素过量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异常,八、肝素抗凝问题,如何判断肝素过量,2h内iv 100mg,观察4h,经补充凝血因子,出血无改善或加重,试管法凝血时间30分钟,应考虑肝素过量,2h内iv 100mg,经补充凝血因子,出血无改善或出现 新的出血部位或出血量增多,试管法凝血时间30分钟应考虑肝素过量,非紧急情况下监测血中肝素水平及试管法凝血时间,肝素过量如何处理,八、肝素抗凝问题,轻度过量,加大输注凝血因子或新鲜血用量及速度纠正,明显过量,用鱼精蛋白中和(1mg中和1mg),原发病未去除,诱因未得到有效控制,八、肝素抗凝问题,肝素治疗DIC无效的可能原因,病人出血表现明显,已进入DIC后期,DIC实验室指标不敏感,未早期确诊/确诊时病情严重,DIC进入继发性纤溶为主阶段,存在多种恶性循环,PLT大量破坏,PF4大量释放,PF4可中和肝素,DIC时患者血中AT-III消耗太多,肝素作用减弱,某些特殊蛋白酶(如蛇毒)引起的DIC,肝素无作用,LMWH为一组由标准肝素裂解或分离出的低分子碎片,各厂家产品分子量不一,但均在30006000之间。由于其具有某些药理学优势,近年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有取代标准肝素之势。,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与标准肝素相比,LMWH有以下药理学特点:,抗因子a作用更强,其抗因子a与抗凝血酶活性之比例为4:1,而标准肝素为1:1。一般认为抗因子a活性,与其抗血栓形成之能力密切相关;而抗凝血酶活性则与用药后的出血并发症有关 LMWH去除了部分与血小板结合之部位,因此用药后诱发血小板减少及功能障碍者相对少见 用量较小,对AT-的依赖性较低,且不诱发AT水平下降,此点在DIC治疗中特别具有重要意义,皮下注射吸收率高达90%,(标准肝素50%),抗因子a作用可持续24小时(标准肝素0.68小时),每日皮下注射一次即可满足抗凝治疗需要,用药方便;促内皮细胞释放t-PA作用强,促纤溶活性高于标准肝素,此对早、中期DIC治疗有利;与内皮细胞的亲和力较弱,诱发HITT者较标准肝素少;与鱼精蛋白结合速度较快,且结合后仍保持其抗因子a之活性;尚未见引起骨质疏松之报道。,LMWH药理学特点:,适应症及禁忌证:基本同标准肝素,尺度可适当放宽用法:预防 每日50100 IU/kg,一次或分二次皮下注射,疗程510天或更长。由于用药方便,在DIC预防中更为常用。但有限的资料尚未显示其疗效优势;治疗 每日200 IU/kg,分两次皮下注射,用药间隔时间812小时,疗程58天。临床有效率86.4%,疗效略高于标准肝素(P0.05),LMWH适应症/禁忌证及用法,谢谢!,

    注意事项

    本文(DIC的定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