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docx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精神,按照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目标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以下简称“诊改”),特制订本规划。一、建设基础是县职教中心的牵头学校,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湖南省卓越中职建设学校、湖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全国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学校,2009年被确定为“教育部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作联系点”,应邀参加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并作经验介绍。先后有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等十余家媒体对学校进行报道,近百个职教考察团来校参观学习。通过项目引领,学校完成了行政事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德育教育等管理制度和部分标准的修订,加强了工作过程管控:并持续完善一整套教师业务考核体系及中层管理人员任务考核体系,实现了工作布置、检查、反馈、考核的基础链条搭建,建立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湖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湘教发(2014)50号)文件精神,以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精细管理为载体,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构建基于“大数据中心及质量管理监控平台”的常态化、网络化、全覆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改工作机制,激发学校各层面追求质量的内生动力,培育、形成学校现代质量文化,促进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全力把建设成为“省内著名、国内知名”的卓越中职学校。(二)办学思路1 .以产教融合机制建设和现代学徒制、中高职衔接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推进学校改革创新。2 .以实践型高素质教学团队为动力,以重点建设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为重点,推动学校全面发展。(三)目标任务1 .总体目标遵循全面质量管理(TQM)理念,在保证基本办学方向、基本办学条件、基本管理规范基础上,建立学校教学诊断制度,构建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及质量控制系统,推进自主诊改机制运行。利用三年时间,阶梯递进,到2021年,完成学校五横(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纵(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建设,实现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常态化、周期性的自主教学诊改,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2 .具体任务(1)落实学校办学主体责任,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项目(诊断要素),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建立学校常态化、周期性自主诊断、持续改进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2)搭建校本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管理系统,实现学校、市、省、国家四级架构下的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为学校教学工作自主诊改、人才培养工作质量报告编制提供数据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学校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办公能力,实时掌握、及时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况。(3)进一步完善学校现有内控管理制度、流程、机制,从企业需求出发,逐步建立学校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及学生发展等层面健全,集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服务支持、监督控制环节,网格化、多层面、多维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4)树立质量立教意识,在学校文化体系建设中,强化质量文化建设。形成优秀的学校质量文化氛围。以诊改工作促进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以优秀的质量文化确保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三、建设内容(一)建立“五纵”质量保证系统1.决策指挥系统(1)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中的引导、促进作用,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供思想保障。贯彻依法治校,依照章程办学,进一步完善内部权力运行机制,保障学校健康发展。(2)推进制度标准化建设。以学校章程为基础,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全面梳理学校已有规章制度,按照建立“五横五纵”质量保障体系要求,重新归类,建构内控体系。学校层面,修订完成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质量监控、校企合作等方面制度。制订教学诊改管理制度、工作制度、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制度。专业层面,修订完善专业开发建设制度与流程、专业质量评价制度。制订诊改制度、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制度。课程层面,修订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课程开发等制度。制订课程诊改制度、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制度。教师层面,修订完善教师聘用、教学常规、教学评价、工作考核、师资培养等制度。制订师资队伍诊改制度、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制度。学生层面,修订完善学生素养培养、日常行为规范、班级管理与评价、毕业考核、学校与家庭和社区共同育人等方面制度。制订学生发展诊改制度、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制度。1 3)建立完善内部质量保证领导组织机构。建立学校一职能部门一责任岗位三级质量保证和诊改组织体系。成立由校长任主任,校内教师代表参与的质量保证委员会,负责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和自我诊改的组织领导和运行实施。校长是学校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是诊改运行的直接指挥者。质量保证委员会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和自我诊改工作的常设职能部门,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与运行、质量年度报告编制、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上报等工作。教务处是人才培养质量生成的核心部门,行政职能处室是质量提升的保证部门。对照现有职责,明确各职能处室在“五纵”系统中的归属。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由各职能处室的各项具体工作质量保证。针对某项具体工作,各职能处室在“五纵”系统中的归属会发生变化。职能处室依现有工作职责负责本处室的质量管控,设置由处室负责人任组长的质量保证小组。处室负责人是处室质量保障的第一责任人,每位处室成员都是各自岗位的质量责任人。职能处室应完成本部门制度建设(包括目标体系、标准体系等)、自我诊改工作。教务处应完成专业(课程)质量年度报告、质量分析报告等。教务处下设16个教研室,是教研室质量工作的关键责任岗位,负责专业(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进行学生学业情况调查分析,保证课程实施质量。班主任是学生管理质量工作的关键责任岗位,负责本班级学生发展的自我诊改工作。学校承担各级建设项目,开展专项建设等,相关负责人是该专项工作的关键责任岗位,负责该项工作的质量保证与诊改工作。2 .质量生成系统(1)构建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每个专业联系一所高等职业学院,实现中高职衔接,充分发挥高职学院的指导作用,培养高素质创新型技术人才。(2)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立足地方、着眼全国,选择与本专业对接的国内名优企业或行业标准制定者开展深度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高产业契合度,实现校企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积极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深入开展学习、签署、践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全员、全方位、全程”的三全育人模式,注重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适应相关技术技能岗位要求、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技兼备的现代职业人。3 .资源建设系统(1)保持办学经费的稳定增长。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继续争取经费支持,加强财务收支活动的宏观调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政府办学优势,争取各种教育经费和财政补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建设,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加强技术服务、职业培训等服务工作,提高办学经济效益。(2)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学校教师准入机制、教师培养机制、评价考核和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一支“名师引领、骨干支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教师队伍。4 .支持服务系统(1)建立行政管理质量保障机制。根据部门职责,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细化各岗位职能职责,完善各个管理层级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标准,把质量管理职责任务落实到处室、系部及岗位。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服务自主评价方法,提升各项工作服务质量。(2)建立财务支持保障机制。在充分调研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层面需求的基础上,科学配置财力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加大向教学一线的投入力度,设立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发展专项经费。(3)建立教师资源保障机制。在充分调研教师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完善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章程和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争取学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更大的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真正实现全员聘用和绩效工资制度,完善教师培训体系,为教师阶梯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4)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成立安全办,负责全校安全工作,健全各类安全管理制度,签订各类人员安全责任书(如班主任安全责任状、任课教师安全责任状等);定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抓好师生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自救技能的教育,开展安全应急演练、强化师生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和大型活动安全管理;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消除校内外的各种安全隐患,杜绝由于学校管理不善造成的师生伤害事故;认真做好师生矛盾排查调处和危险物品收缴;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工作的管理,杜绝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增强防火、防盗、防电、防毒、防流行性传染病、防交通事故、防地质灾害、防打架斗殴等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安全和无事故发生,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及良好的校园治安环境。(5)建立生活保障机制。充分调研教师和学生需求,进一步改善师生生活设施和条件。严格执行国家资助政策,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资助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完善各项资助制度,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落实了免学费政策,及时足额发放国家助学金、奖学金,切实减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生活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按照上级有关政策,不断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5 .监督控制系统(1)推进数据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以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的数据统计发布机制,对各项工作梳理,实现工作结果数据化,构建管理数据源库。依托数据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源头采集、实时采集,定期汇总分析发布,逐步建立数据化管理机制。(2)建立质量预警机制。建立质量事故管控反馈机制,制定质量事故分类、分等的认定管理办法,对质量事故处理及时有效;建立学校质量事故投诉受理机构,制定质量事故投诉、受理、反馈制度;建立过程信息监测分析机制与质量事故预警制度,定期开展质量事故自查自纠,形成质量事故管控常态化管理反馈机制。进一步完善常规督导、专项督导、随机检查、工作通报等质量控制机制。(3)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要求,构建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进行控制,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保障学校经济活动健康运行。(4)建立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发布学校教育质量年报等制度,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对学校各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质量进行分析、诊断,查找问题,制定整改措施,推进工作质量的螺旋提升。(5)建立工作作风监督机制。加强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积极探索和建立严明纪律、转变作风的基本制度和长效机制,健全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完善约束机制,确保纪律作风建设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工作作风。(二)落实“五横”质量保证主体责任1 .学校层面(1)建立常态化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以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为基础,开展教学诊断和改进,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通过诊改,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建立起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校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每年持续推进教学工作诊改工作,变中求进、进中求新、新中突破。(2)提升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水平。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的基础作用,促进我校进一步加强数据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完善预警功能,提升学校教学运行管理信息化水平。(3)树立现代质量文化观。以“质量即是中职生命”、“质量需要三全保障(人人重视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现代质量文化为引领,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完善质量标准体系,促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 .专业层面通过三年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完善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架构,确定专业质量保证目标体系,完成专业质量保证标准体系、制度体系,依托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专业建设常态化、周期性的自主诊断,推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1)组建专业质量保证工作委员会。组建由校内各专业负责人、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相关部门人员和相关合作企业人员构成的专业质量保证工作委员会,负责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整体设计与相应的考核诊断改进,负责制定学校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政策,以考核专业教学与相关行政各部门工作的绩效和质量。制定委员会工作制度,定期召开委员会工作会议,把握专业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的方向和进度,保证诊改工作的正常有序运行。(2)构建专业质量保证目标体系。制定专业发展三年发展规划,制定专业建设标准,保证规划实施的可行性及专业结构不断优化的可能性;确立专业建设的目标和标准,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发展、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专业质量保证相关要素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置规范的、科学的、不断调整优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专业定位、专业师资、课程教学、实训保障等四个维度,采集专业发展信息,结合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库,订立专业发展及调整的标准,形成专业发展目标体系,建立常态化专业诊改机制,促进校内专业设置根据产业发展动态调整。(3)建立专业质量保证标准体系。根据专业质量保证目标体系确定标准体系。依据职业教育主要服务地方经济的原则,专业建设应根据地区人才市场需求确定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通过专业教学优势来联合企业培养毕业生的综合就业能力,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课程质量体系标准。由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委员会主导编制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文件编制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和专业质量诊断标准。校内13个专业通过调研建立本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和课程标准建设,各教研室按照专业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案进行考核性诊断,对照一系列标准自我改进。(4)建立专业质量保证体系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专业开发建设制度与流程、专业质量评价制度、制定诊改制度、工作流程、考核评价等制度。开发多元评价指标,使学生、家长、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方参与专业质量评价。积极进行专业发展的外部评估和认证,促进专业自诊自改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校企融合程度、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增强重点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成效和影响力。(5)建设专业质量保证体系智能平台。利用我校现代信息管理平台为支撑,紧扣课前、课中、课后教学三环节,实施课程教学质量诊改在线跟踪。通过先进的信息化设备,进行学生日常考勤,检查学生出勤率,并将反馈意见定时推送。任课教师制定课程教学检测标准,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实施检查,将学生课堂检测结果信息定时反馈推送。对于课程评学,可采用每月评学模式,依据课程考核标准,检查学生对学习课程知识点的接受程度,并将评学信息反馈推送。设置课堂教学预警阈值提醒推送,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诊改,联动教、学、管状态分析及监控预警。同时利用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就业率、月收入、自主创业率、核心知识重要度与满意度、基本工作能力重要度与满足度、核心课程有效性、社会服务贡献度、国(省)内影响力等质量控制重点进行信息的实时抓取和更新,开展专业内部质量自控、学校层面的专业质控考核,积极开展内部评价。3 .课程层面(1)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调整,使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衔接紧密,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进一步明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学生实际,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课岗证相融合课程体系。(2)课程内容和结构调整。按照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标准。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工作任务和项目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每个专业加强2-3门核心课程建设,争取使所开的专业课程都实现理实一体化,使整个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前瞻性、规范性、实践性和应用性。(3)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建立学校教师准入机制、教师培养机制、评价考核和社会服务激励机制,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加强专业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推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的提升和优化,推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使专兼队伍日趋合理,打造一支“名师引领、骨干支撑、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双师教师队伍。(4)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根据课程特点,积极探索符合职教规律,符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实训实习项目,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库,积极有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设施设备技术含量高,具有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的实训实习基地,健全和完善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4 .教师层面(1)明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发展规划,各专业要制定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发展目标。(2)明确教师发展标准。科学制定教师发展标准,每三年对教师发展质量标准进行修订。(3)落实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根据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为师资建设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必需的外部环境、组织管理、资源支撑、经费等保障。(4)建立教师发展自主诊改机制。教师要对照教师发展标准,制定个人发展规划,自主诊改个人发展情况。学校加强对教师发展情况的监测和分析,及时指导改进,定期发布教师发展年度质量报告。5 .学生层面基于学生质量发展保证体系中个人和班级的两个维度,把个人评价、班主任评价、学生管理部门评价这三个模块按照工作开展类型分类,设置5个方面指标,开展德育工作,实现“三全”育人,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发展。(1)课程育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设置上,每一项能力训练内容都严格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课程教学内容及训练项目,要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突出基础课程服务于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语文课程中,授课内容为语文基础模块、拓展模块、职业模块,授课内容包括阅读与欣赏,口语交际训练、应用文写作、经典诵读、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开展体验式语文教学模式研究,并全面开启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使得语文教学既不偏离语文学科的特色,又能根据学校专业特点,更具有实用性。在数学课程中,依据法则、公式,正确地进行运算求解;结合生活的实例引进函数的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周期现象推广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和计算工具使用技能,结合生活实例引进数列,培养数据处理技能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在英语课程中,通过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使学生初步的英语应用能力,设置情景对话,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学习专业词汇并将其汇融入教学之中。德育课程通过让学生了解学校相关学生管理条例,将学生掌握的纪律、走路、语言、自习、就餐、请假等常规,使学生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努力践行,规范自己行为。了解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内容,能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做一名遵守学生管理规定的优秀中职学生。体育与健康课程融入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识内容,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跑、跳、投、支撑、攀爬、悬垂、腾跃等运动训练内容,根据汽车专业特点,增强学生对力量、小球、野外及新兴运动项目的训练内容。公共艺术课程是实施美育、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通过艺术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课程注重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丰富学生人文素养与精神世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学校各种社团实践活动,通过学习观摩、比较分析、感受体验、创作表现,学会欣赏、理解形式美与内涵美的统一,提高审美能力。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审美价值取向,发掘学生表现潜能,体验创造乐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分析、评价和判断能力。(2)文化育人。依据我校办学理念,结合校园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课题引领,引导各班建设具有专业特色和传统文化氛围的班级文化,逐步形成具有专业特色和浓厚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使校园秩序良好、环境优美,校园文化积极向上、格调高雅,提高校园文明水平,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用文化引领学生成长。(3)活动育人。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积极开展体验式德育活动,主要有如下六大活动:主题班会。开展的主题班会以“感恩教育”、“爱国爱校爱专业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企业文化学习”为模块,以年级为系列开展。技能竞赛和各种竞赛活动。技能竞赛有学校技能节、市省国家技能大赛,其它竞赛活动还有“文明风采大赛”、等各级各类部门组织的竞赛活动。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这里说的文体活动主要是指学校举办的“运动会”、“军训”、“艺术节”、各种形式的演练活动等,也包括各班自己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专业实践活动。专业实践活动是指各班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开展的各种实践活动,也包括专业见习、实习。开心学国学活动。编写开心学国学校本读本,并开展了“学国学”“读国学”“唱国学”“赛国学”“演国学”等系列活动,积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学生思政教育、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校主导、社团主体、校社结合、活动多元、自主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成立青山志愿者协会,引领学生积极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组建“青山”新媒体中心、“家电回春”义务维修队、“心灵港湾”留守儿童关爱中心、“绿色卫士”环保服务队、“青创”自强学社等21个不同特点、不同方向的社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活动锤炼自己的能力。(4)管理育人。积极推进学校治理现代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将我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贯穿于学校管理制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完善管理制度,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制定校规校纪,健全学校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治理行为,形成全体师生广泛认同和自觉遵守的制度规范。制定班级民主管理制度,形成学生自我教育、民主管理的班级管理模式。制定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制度健全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学校周边综合治理机制,对社会上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不法行为依法严肃惩处。明确岗位责任,班主任要全面了解学生,加强班集体管理,强化集体教育,建设良好班风,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各学科教师要主动配合班主任,共同做好班级德育工作。落实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修订),鼓励结合实际制订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引导学生熟知学习生活中的基本行为规范,践行每一项要求。关爱特殊群体。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学习困难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等群体的教育关爱,完善学校联系关爱机制,设立“心翔”心理咨询室,及时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提供情感关怀,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三)搭建智能校园管理平台在教育部人才培养状态数据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依据学校标准体系和诊改工作流程,建设学校质量监测数据平台。对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进行即时采集数据、动态统计分析数据、及时评价反馈工作状态、及时预警。实现与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系统和省市平台相融合。根据诊改项目、要素、诊断点,设计数据平台的架构、指标、字段,建设学校管理运行信息化数据中心。与国家、省市监测平台互联互通、纵向贯通、横向关联。实现对过程性数据及时收集、统计汇总,反映学校的办学现状。同时建设学校的云计算平台,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展示关键数据,实时监测与预警,并推进学校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流程的改革。优化信息服务中心职能,设立数据管理中心。数据管理中心负责学校信息化校园建设,为学校信息化办公、信息化教学提供环境及技术支持;负责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管理工作;负责移动及在线学习平台。总体规划内容包括:在管理、教学、校园文化娱乐生活多个层面,为学校建立起面向教职工、学生、校领导、校友、公众及学生家长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使学校的信息化进程全面化、深入化。切实为学校提供高水平的服务,达到资源充分应用,信息充分共享,资源配置和管理手段更加有效便利,不仅有效地提高教学、管理和生活的水平和运作效率,而且从长远的应用和服务上,建立起完善的信息管理和运作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归纳起来,有以下八项目标:1 .构建统一的学校信息门户应用系统;2 .制定一整套适应我校的信息标准集;3 .建设数据中心的公共数据库及数据交换标准;4 .建成全校统一身份认证、授权和系统安全体系;5 .构建统一的基础应用开发平台,为后继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维护提供统一的技术保障;6 .利用开发平台改造、集成学校的业务管理系统,保障学校原有信息化投资内容;7 .建立、健全、完善包括一卡通、数字图书馆、虚拟实训室在内的教学、管理和校园生活服务功能;8 .建立信息中心的基本服务及虚拟校园功能。(四)建立质量改进螺旋的自主诊改运行机制1 .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模式按照“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框架,构建目标链、标准链、实施链、保障链、信息链,把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质量目标、标准、实施、保障、信息有机统一,层层衔接,相互反馈,落实责任,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2 .建立8字螺旋机制8字螺旋机制由静态和动态两个螺旋叠加而成。静螺旋,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即“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监测、预警、改进、设计、组织、实施、诊断、学习、创新、存储、改进”。诊断与改进在实施完成后进行,而主体因诊断、激励产生学习动力和创新活力,引发知识创新,形成自“目标”开始的、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改进方案。动螺旋,指的是在质量生成过程中根据实时监测到的数据,及时发出预警和即时跟进调控、改进的过程,一般不涉及目标、标准的调整。两个螺旋相交于“计划一组织一实施”环节,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互联互动、缺一不可。按照PDCA质量循环,建立层层递进、循环提升的质量改进机制。要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确保有效衔接,高效运转。(五)建立特色质量文化体系1 .通过精神文化质量建设,形成共同的质量价值观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建设好精神文化,能为学校质量提高提供动力和源泉。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优良传统,找寻文化根脉,提炼学校共同的质量价值观。2 .通过物质文化质量建设,打造学校质量文化环境先进的理念,校本化的办学愿景,需要我们踏踏实实去践行。为了物化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校园精神,学校必须倾力打造校园环境文化,营造优质校园生态。3 .通过制度文化质量建设,提供学校质量文化保障学校制度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对规范教育教学秩序,达成教育质量目标起着保障作用。加强学校质量文化建设,需要制度文化的保障。在学校质量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依靠全校人员特别是一线教职工,尽量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使学校质量文化达到最佳状态。4 .通过行为文化质量建设,构建学校质量文化载体师生行为是学校质量文化价值观内化与否的直接体现,也是学校文化的外显方式,它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教学行为、言谈举止、交流沟通等。四、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学诊改制度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框架,顶层设计学校教学整改运行机制,整体推进建设工作,梯次实施诊改机制。下设办公室,完成相应规划、计划编制,协调、督导建设工作进程。成立由校长任主任,校内教师代表(任期制)参与的质量保证委员会,负责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和自我诊改的组织领导和运行实施。校长是学校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是诊改运行的直接指挥者。设置质量管理办公室,作为学校教学质量保证和自我诊改工作的常设职能部门。(二)机制保障建立奖惩与问责机制。以学校组织机构绩效考核性诊断制度(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为切入点,对实施的各项工作结果、过程、达标情况进行考核诊断,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形成动力机制。明确实施方案中的各组织层级的职能与职责,制定具体工作标准,以此为依据实施履职测评,测评结果与部门绩效挂钩,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和出现差错的进行问责,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三)经费保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原则,继续争取经费支持,加强财务收支活动的宏观调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充分利用政府办学优势,争取各种教育经费和财政补助;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校建设,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加强技术服务、职业培训等服务工作,提高办学经济效益。根据诊改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分析实现目标任务所需的资源条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按照学校规划预算的经费,依据经费预算、使用制度,保证经费足额投入、合理使用,为目标任务完成提供资源保障。(四)技术保障充实信息中心,组织网络技术、智能设备、云计算、数字资源等技术力量,为诊改工作提供技术保障。组建由信息中心、数字媒体、后台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技术团队,负责学校信息化数据平台的规划、建设、运行维护工作,为诊改工作长期持续开展提供技术支承。(五)舆论保障各责任处室要组织系统学习本规划,深刻领会本规划在学校发展中的重大意义,提高对本规划的认识。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刊、宣传栏、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规划,使规划深入人心,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