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海淀期中考试讲评.ppt
2017年海淀高三语文期中考试,2017.11,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8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描述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一项是(2分)A是诸多河流的发源地 B海拔高于印度板块C西面依山,东面傍水 第二段:随着青藏高原的崛起,华夏腹地进入山地的怀抱,形成了西面依山、东面傍水的地缘优势。D北缓南陡,西高东低,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是用于说明青藏高原作用的一项是(3分)A天然屏障 B怀抱 C冲天石堡 D青春 第五段:从此,延绵数千年的海上、陆上两条丝绸之路将再次焕发青春。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青藏高原环境恶化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自身生态环境不稳定 B对环境价值的认识有局限 C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 D江河源头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 第四段:森林的乱砍滥伐,使江河源头的水量减少,泥沙量剧增,加之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中华母亲河出现了季节性断流现象。,4根据材料二,下列论述不能为青藏高原环境治理提供借鉴的一项是(3分)A山林薮泽之利,所以与民共也。虞之,非正也。(谷梁传)山林薮su(湖泊)泽之类应该与民共有,与民同享。鲁成公筑囿以为虞(娱)猎之地,是夺民利,是不正确的。B数罟不入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数罟(c g),细密的鱼网。细密的鱼网不放入大塘捕捞,鱼鳖就吃不完。C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伐木和种树要同时进行,这样山林就不会光秃,百姓也有生活用的木材。D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吕氏春秋)抽干池水,捉尽池鱼。比喻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打算。,5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字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3分)A横亘:横卧,横跨;“亘”读作“gn”。B逶迤:连绵不绝;读作“wi y”。C堪忧:特别忧虑;“堪”字含义与“苦不堪言”的“堪”相同。堪忧:令人担忧。堪,kn 1.能,可以,足以:不堪设想,堪当重任;2.忍受,能支持:难堪。不堪一击。D滥伐:过度砍伐;“滥”字含义与“陈词滥调”的“滥”不同。,6根据材料三,下列对“第三极国家公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将是全球最大的国家公园 B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对应的信息区域:今夏,中国政府将对青藏高原开展最大规模科考,除了中国科学家,还有来自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科学家。信息比对:多国科学家一起进行科考活动,并不意味着就是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由多国政府联合开发 错误类型:无中生有,张冠李戴。C尚未最后划定边界 D意在保护生态环境,7建立“第三极国家公园”的可行性受到质疑,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质疑理由的一项是(3分)A管理面临挑战 B经济活动受到限制 C影响原住民生活 D超出科学研究的能力 对应的信息区域:研究人员认为,是否设立公园或许已超出科学范畴。错误类型:偷换概念。,8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青藏高原对我国的重要意义。(6分),参考答案:是我国南部边界地带的天然屏障;使我国拥有了地缘优势;使西藏天然成为我国的一部分;护卫“一带一路”经济安全;有独特的高原生态环境价值(保护用水供给);能为未来提供战略储备。评分标准:每点1分;其它答案视合理程度给分。,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郑大纯墓表 闽县郑君讳(古时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际熙,字大纯,为人介节而敦谊,勤学而远志,年三十六,终于举人,而士知其生平者,靡弗思焉。君初为诸生(明清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家甚贫,借得人地才丈许,编茅以居,日奔走营米以奉父母,而妻子食薯蓣y,君意顾充然。邻有吴生者,亦介士,死至不能殓。君重其节,独往手殡之。将去,顾见吴生母老惫衣破,即解衣与母。母知君无馀衣,弗忍受也。君置衣室中趋出。,闽县郑君,名际熙,字大纯,为人节操卓异,处事厚道重友情,勤奋好学而志向远大,享年三十六岁,功名终止于举人,知道他生平的士人,没有谁不思念他。郑君刚得中秀才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就向别人借来了仅一丈大小的土地,筑成茅草房后居住,他每天为炊米奔走来奉养父母,妻子吃山药,郑君却觉得很满足。邻居吴生,也是耿介正直的人,死后没钱入殓。郑君看重他的操守,独自前去亲手安葬他。将要离开的时候,看见吴生的母亲年老憔悴,衣服破旧,就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送给吴生的母亲。吴生的母亲知道郑君也没有多余的衣服,不忍心接受,郑君把衣服放在屋中,快步走出去了。,君既中乡试,将试京师,行过苏州。或告之曰:“有闽某举人至此,发狂疾,忽詈l大吏。吏系之,祸不测矣。”君瞿然曰:“吾友也!”即谢同行者,步就其系所,为供医药,饭羹至便溺皆君掖y之。适君有所识贵人至苏州,求为之解,某始得释。君即护之南行,至乍浦,乃遇其家人,君与别去。于是君往来苏州月馀,失会试期,不得与。,郑君考中举人之后,将要去京城参加会试,路过苏州。有人告诉他说:“有从闽地来的举人到此,突发疯癫之病,大骂当地官吏。官吏把他抓了起来,恐有不测之祸。”郑君吃惊地说:“这个人是我的朋友啊!”立即告别同行者,徒步来到关押那个人的地方,为他准备医药,从吃饭到便溺,都是郑君操持帮助。恰好有郑君所认识的显贵之人到苏州,郑君请求帮忙免除这位举人的刑罚,他才被释放。郑君立即护送他南下,到了乍浦,遇到他的家人,郑君才与他告别离开。因为这件事,郑君往来苏州一个多月,错过了会试日期,没能参加考试。,郑君的文章高蹈脱俗,他在乾隆二十一年中举。同考龙溪知县阳湖的吴某看到郑君的文章非常高兴,把他列为考中者的第一名。等郑君见到了吴君,吴君说:“我不必见您,看到您的文章,就知道您一定是德才出众的人。然而也只能到此为止了,您的文章格调太高,终究不能和庸俗愚昧之辈争福禄。”郑君从此以后遇上三次会试,一次是因为朋友的缘故没来得及赴考,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郑君心中不愉快,就不再参加考试,去掌管漳州的云阳书院,回来的时候在龙溪拜谒吴君,最终在龙溪去世。,君文章高厉越俗,其乡举为乾隆丙子科。同考知龙溪县阳湖吴某得君文大喜,以冠所得士。及君见吴君,吴君曰:“吾不必见生,见生文,知生必奇士也。然已矣!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君自是三值会试,一以友故不及赴,再绌于有司。君意不自得,遂不试,往主漳州云阳书院,归谒吴君于龙溪,遂于龙溪卒。,郑君有个弟弟字大章,年少时与郑君共同学习,兄弟二人共同承担生活的艰辛,长大之后和郑君同样有名。郑君去世八年之后,大章考中进士做编修。去年,我和大章一同编纂修订四库全书。大章每日见到我,总像是有话要说但又止住了。今年秋天,我因病请假,大章凄然地说:“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我的兄长看不上当代人的文章,而在追念仰慕古人文章方面,就会忘记休息和吃饭,放弃交际应酬之事,来探求那些文章的深意。可惜没看见您的文章,否则我的兄长一定会很喜欢的。现在我的兄长去世十四年了,您又将离开,怎能得到您的文章为他作传呢?”,君有弟字曰大章,少与君同学,同执家苦,长而同有名。君殁八年,大章登进士为编修。去年,余与大章同纂修四库全书。大章日见余,每如欲有言而止。今秋,余疾请假,大章乃凄然曰:“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吾兄鄙夷凡近人,而追慕古人,则忘寝食、弃人事,以求其文之用意。惜乎不见君文,吾兄必爱之也。今吾兄没十四年矣,君又将去,安得君文传之?”,我为此感到悲伤。当年我的同乡方苞宗伯和他的兄长百川先生至友至爱,百川去世之后,方望溪宗伯成为显贵。我家乡的前辈都告诉我说,方望溪宗伯同别人说话,一谈及百川,总是痛哭流涕。现在大章与他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大纯的学问品行都卓越,虽然生前不得志,为其墓做表应该可以勉励后人。我不畏惧写文章,(但担心不能传达郑君大纯的品格),大章彰显哥哥风度的想法(不能实现),就更可悲了。郑君无子,他的诗文集叫浩波集,大章为他刻版发行。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写。,余为恻焉。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吾乡前辈皆告余:宗伯与人言,一及百川,未尝不流涕也。今大章何以异是!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乾隆三十九年十月,刑部郎中桐城姚鼐撰。,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君置衣室中趋出 趋:疾走 B即谢同行者 谢:辞别C君自是三值会试 值:遇上 D百川死而宗伯贵 贵:看重【试题分析】“贵”在句子作谓语中心语,是动词。这个句子是一个紧缩复句,一个“而”字揭明了前后间的关系是转折关系。原语境:昔吾乡方望溪宗伯与兄百川先生至友爱,百川死而宗伯贵。百川死了而朋友宗伯却变得尊贵,“贵”可以解释为“变得尊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靡弗思焉 余为恻焉 代词语气助词 B虽奔走营米以奉父母 以求其文之用意 介词,表目的C长而同有名 每如欲有言而止 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D余固不惮为辞 大章为镌行之 动词,写,做介词,替,给,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A终于举人 终于成为举人 B君意顾充然 郑君却觉得很满足 C再绌于有司 两次被官吏排除在外 D世好文者多矣,莫若吾兄 世上喜好文章的人很多,没有谁比得上我的兄长【试题分析】一定注意古汉语的双音节词,一般都是古今异义词,如:虽然、其实、于是“终于”是“终+于”,“终”是“终止、结束”的意思,作全句谓语。“于”是介词,和后面的构成介宾结构,属于补语。这句话的意思是:他的功名终止于举人。,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5分)生文品太峻,终不可与庸愚争福。(3分)你的文章格调太高,终究不能和庸俗(平庸)愚昧之辈争福禄。评分标准:“文品”“峻”“庸愚”作答正确,各1分。今大章何以异是!(2分)现在大章与他(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评分标准:“何以异”“是”作答正确,各1分。,1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回答姚鼐为郑大纯撰写墓表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大章的诚挚恳求和对兄长的深厚情意让姚鼐感动;大纯学行卓越,为其撰写墓表可勉励后人。评分标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原文:大纯学行皆卓然,虽生不遇,表其墓宜可以劝后人。余固不惮为辞,而大章之志,则亦益可悲矣。君无子,其诗文日浩波集,大章为镌行之。,14.郑大纯的学行符合论语中“君子”的标准,请从下面两则中任选其一,并结合上文相关内容加以分析。(6分),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司马牛)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颜渊),解说题目:对论语引文的理解卫灵公里有对道和贫(食)的对举,说明君子应有的态度是安贫乐道。这个“贫”里包括物质层面的清贫,根据本篇文章内容,也可以包括境遇的困顿。颜渊原文中强调“行为无过失或过错,因而内省不疚”,本文郑大纯的事迹并无过失更无过错,学生可以从“君子不忧不惧”的对象、内容,或君子追求道而无愧于心、心怀坦荡等角度看待、评价大纯的“不忧不惧”。关于道:人品孝道、仁道(推己及人)、友道学品(文品)都是贯穿安贫的大背景,一是物质清贫,二是境遇困窘。,评分标准:君子标准给2分,事例+分析4分(事例2分,分析2分)。,示例:君子的标准是追求知识与道德情操,而不在意自己的物质上的贫困与吃住的简陋。郑大纯整日奔走事奉父母,自己一家妻子儿女吃食简陋,他仍觉得安乐而满足,有一心治学,安贫乐道的精神。后来他为同乡的病而错过会试,也可见他心中追求道德至关重要。对君子的解读正确,2分;事例符合观点,分析有说服力;4分。示例:不为中第而改变文风,改变心中的“义”,不再应考,体现了他注重情操而非物质享受;君子忧道不忧贫是告诫人们要关心是否言行符合仁、礼,并不担心生活是否贫苦,郑大纯不顾自己是否贫穷,将衣服给丧子的老人穿,替人尽孝道,行心中大义。对君子分析充分且有一定深度,第二点分析稍有欠缺。可以给6分。,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注释】问遗:赠与。绍缭:缠绕,装饰。拉杂:堆集。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高:同“皓”,东方发白。,译文:我所思念的人,就在大海的南边。我拿什么赠给你呢?这是一支玳瑁簪,上面装饰有珍珠和玉环。听说他有二心,心里伤悲,拆碎它。捣毁它,烧掉它!烧掉它,风把灰尘扬起!从今往后,不再思念你,我同你断绝相思!当初与你约会时,不免引起鸡鸣狗吠。兄嫂也可能了知道此事,哎听到屋外秋风声里鸟儿飞鸣,情绪更乱,一会儿天亮了,我就会知道该怎么做的。,这是汉代铙歌十八曲之一。铙歌本为“建威扬德,劝士讽敌”的军乐,然今传十八曲中内容庞杂,叙战阵、记祥瑞、表武功、写爱情者皆有。清人庄述祖云:“短箫铙歌之为军乐,特其声耳;其辞不必皆序战阵之事。”(汉铙歌句解)本篇就是用第一人称,表现一位女子在遭到爱情波折前后的复杂情绪的。开头五句写其对远方的情郎心怀真挚热烈的相思爱恋:她所思念的情郎,远在大海的南边。相去万里,用什么信物赠与情郎,方能坚其心而表己意呢?问遗,犹言赠与。她经过一番精心考究,终于选择了“双珠瑇瑁簪”。“瑇瑁簪”,即用玳瑁(一种似龟的动物)那花纹美观的甲片精制而成的发簪。“双珠”,谓在发簪两端各悬一颗珍珠。这在当时可谓精美绝伦的佩饰品了。然而女主人公意犹未足,再用美玉把簪子装饰起来,更见美观(绍缭,缠绕之意)。单从她对礼品非同寻常的、不厌其烦的层层装饰上,就可测出她那内心积淀的爱慕、相思的浓度和分量了。这几句写物寄情,以少总多,表达已言简意丰,情调复缠绵悱恻。,可惜天有不测风云,晴光滟敛的爱河上顿生惊涛骇浪,爱情的指针突然发生偏转,“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出了这场风波及其严重后果:她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真如晴天霹雳!骤然间,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悲痛的心窝燃起了愤怒的烈火。她将那凝聚着一腔痴情的精美信物,愤然地始而折断(拉杂),再而砸碎(摧)三而烧毁,摧毁烧掉仍不能泄其愤,消其怒,复又迎风扬掉其灰烬。“拉、摧、烧、扬”,一连串动作,如快刀斩乱麻,干脆利落,何等愤激!“从今以后,勿复相思!”一刀两断,又何等决绝!非如此,不足以状其“望之深,怨之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评语),“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相思”句较上文“勿复相思”之果断决绝,口气已似强弩之末。盖“相思”乃长期的感情积淀,而“与君绝”,只一时愤激之念,二者本属对立而难统一,故此句实乃出于矛盾心情的叹惋,大有“剪不断,理还乱”之意蕴。循此绪端,自然生出“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的回忆和忧虑。“鸡鸣狗吠”“喻风声布闻。”(诗比兴笺)易林随之既济:“当年早寡,孤与(宇)独居;鸡鸣狗吠,无敢问者。”即指鳏夫与寡妇夜间来往,惊鸡动狗,已露风声。此处亦谓女子忆昔与郎幽会往来,不免风吹草动,使兄嫂备悉隐情,而今若断绝,居家将何以见人?对兄嫂又如何解释?所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隙穴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下)加上始乱终弃的严重后果,自然使她不无顾虑和动摇。何况那“鸡鸣狗吠”中幽会的柔情蜜意时刻,仍然顽固地在牵动着她那旧日的缕缕情思,使她依依难舍呢!“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肃肃”,形容风声凄紧;“晨风”,即晨风鸟。诗秦风晨风:“鴥彼晨风,郁彼北林。未见君子,忧心钦钦。”晨风鸟即雉,朝鸣以求偶。“飔”,闻一多训为乃“思”字之讹,言晨风鸟慕类而悲鸣。“高”,音、义皆同“皓”,指东方发白,天将欲晓。二句写女子在悲叹中但闻秋风阵阵凄紧,野雉求偶不得的悲鸣不时传来,使她更加感物共鸣,相思弥甚,犹豫不决。然而她又自信:只待须臾东方皓白,定会知道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陈本礼云:“言我不忍与君绝决之心,固有如曒日也。谓予不信,少待须臾,俟东方高则知之矣。”(汉诗统笺)如此,则“高”尚有喻其心地光明皎洁,感情热烈持恒之义。不过,这层隐喻之底奥,在字面上却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的,读者似乎亦拭目以待其下文。故庄述祖、闻一多皆以为上邪即本篇下文,应合为一篇。余冠英亦认为“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此说确实发人深省。,此诗的结构,以“双珠瑇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的爱与恨,决绝与不忍的感情波折,由大起大落到余波不竭。中间又以“摧烧之”、“相思与君绝”两个顶真句,作为爱憎感情递增与递减的关纽;再以“妃呼豨”的长叹,来联缀贯通昔与今、疑与断的意脉,从而构成了描写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层次清晰而又错综,感情跌宕而有韵致。其次,这首诗通过典型的行动细节描写(选赠礼物的精心装饰,摧毁礼物的连贯动作)和景物的比兴烘托(“鸡鸣狗吠”及末尾二句)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也是相当成功的。,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分),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狶!秋风肃肃晨风飔,东方须臾高知之!,有所思:气愤,果断,决绝,愤恨;伤感,痛苦,悲伤,苦痛;无奈,期盼又迷茫,不知所措,无助伤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怨恨,悲愤,愤恨,愤慨,哀怨;悲伤,伤感,悲恸,痛苦;释然,理智,释怀,洒脱,超脱,解脱;,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分),评分细则:1对两首诗歌的情感变化分析各3分,每一小点1分;2分别概括两位女子的情感变化,以下表述视为正确:有所思:气愤,果断,决绝,愤恨;伤感,痛苦,悲伤,苦痛;无奈,期盼又迷茫,不知所措,无助伤感;氓:怨恨,悲愤,愤恨,愤慨,哀怨;悲伤,伤感,悲恸,痛苦;释然,理智,释怀,洒脱,超脱,解脱;,示例:本诗中女主人公先是“拉杂”“摧烧”信物,表现了果决决绝的态度,有着愤恨之情。随后转向悲伤。彻夜未眠,可见关系虽然断绝,但心中仍然是悲伤的,面对未来茫然无助,不知所措。与有所思不同,氓中的女主人公先悲后静。显示不无怨愤地表达自己作为妇人的兢兢业业,却不被理解,进而独自品味悲伤,随后认清了对方背弃誓言的本质,“亦已焉哉”表达了对男子的控诉和冷静自省。说明:该考生文本梳理清晰,对文本的品读到位,概括准确,更重要的是,该生答案表述方面具有示范性:结合文本内容,分层做答,用词概括力强,没有冗余信息。,示例:本诗中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后,将亲手所做的饰品焚烧,迎着风散去,通过动作描写侧面衬托出女子的果敢决绝,后又直抒胸臆,不再相思,反映了悲伤的心境,最后在凌晨的秋风中听到鸡鸣,表达了对这份爱情既有期盼又很迷惘的心理情感。氓中女子在男子变心后,“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强忍悲痛,生出悲凉绝望之情;随后回忆往事,“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表达对变心的哀怨,“反是不思,亦已焉哉”道出了决绝中的一种解脱。说明:该答案内容丰富,概括了两位人物的情感发展中每一个阶段特征,显示出考生对文本全面准确的理解。作答结构清晰,表述完整,有示范性。,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B选项中,“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沉浸于爱恋的情态,没有显出犹豫的心理。这个女子是很有主见的,你看看她后面对负心汉的谴责,令人讶然。,16.“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试题分析】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前半句实写玉人寂寞了,哭了,后半句是形容她哭的情景的,非实写:如同梨花带雨。比喻句。,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6分)本诗写了对恋人的思念,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针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秋风肃肃晨风飔”句,运用叠词增强表现力,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也使用叠词,突出了春天的美好和盎然生机。,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君)直到夜郎西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4题。,19.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迥然不同:相差很大 B粗粝:粗犷 C铺陈:有层次地展现 D仪态万方:姿态特别大方【解析】“仪态万方”放置在语境中推断:爱丁堡无愧是“北方的雅典”,它气象阔大,仪态万方,丝毫不容轻亵“丝毫不容轻亵”,是说爱丁堡雍容优雅,令人肃然起敬,“姿态特别大方”则不能表达出这种意思。20.依据上下文,填入第段【】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纯正 诗意 B华丽 满足 C朴实 厌恶 D优雅 倦怠,2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借用宗白华的话意在强调,现代人面对山水自然要用心品味、感悟,努力找寻内心深处的情感。B第段画线的一组短句,勾勒出冷暖相谐的画面,描绘了苏格兰高地清新自然、辽阔壮丽的独特景象。C第段“荒谬的时间节点”的意思:时值八月,却仿佛置身于寒冬;身处现代,却好像置身于17世纪。D结尾处写南京的环境气候与苏格兰不同,“一虚一紧”反映出苏格兰之行给作者带来了深切的感受与思考。在沉默的无边无际的公路上,看到了苏格兰高地最美的一部分风景。高山,深林,疾风,劲草,大海,平原;云层那么低,那么厚,几乎压在山峦和平原之上,带着海洋饱满的水分,丰盈流动,变幻万端。只有置身于这样的场景,才能理解英国风景画家笔下的云层为何那样丰富;只有亲眼见到苏格兰的风景,才能理解这个民族为何那样坚忍强悍。,22.第段说“也许只有决然地将自己放置在一个有意无意的困境中,才能唤醒原初的遇见的感动”,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游历苏格兰时遇到了怎样的“困境”、产生了怎样的“感动”。(6分),答案要点:困境:旅途,漫长辛苦;气候,风大天寒。评分标准:每点1分,共2分。感动:看到苏格兰高地的风景,对苏格兰坚忍强悍的民族性格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动;在恶劣生存环境下,苏格兰产生了无数风流人物,这让作者感佩;爱丁堡典雅、得体、壮丽、辉煌的文明,苏格兰人拥有的勇士品格等,让作者震撼。评分标准:答对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分。,示例:(1)困境:旅程的漫长和辛苦(1分),气温的寒冷,城市的冷清。旅游旺季却游人稀少,海风很大(1分),海鸥的悲鸣和城堡的残垣断壁。(2)苏格兰让作者回归了一种慢生活脱离现实的惬意自在的方式。作者在苏格兰产生莫名的熟悉感与惊喜,刷新了想象。作者体会苏格兰民族的坚韧强悍。(1点)作者感受到苏格兰城堡残垣断壁背后的肃穆凛然的厚重历史感。作者体会道扭转人类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的伟大。(1点)作者体会道那种璀璨的文明和典雅之美。(1点),23.根据文意,说说第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听说苏格兰的城堡最值得看,于是千里迢迢去看斯通黑文城堡。在全球旅游旺季的八月,这里游人寥寥。城堡位于悬崖边的海岸上,早已沧桑遍体。还未走近它,就被海风吹得站不住脚。海边的峭石上,城堡孤零零的,脚下是北海的惊涛,一拍拍地咬噬着岩石。屋顶和墙壁早已倾颓,千疮百孔,城堡虽形销骨立,却坚忍、傲慢。据说这个城堡曾经挡住了英格兰军队十个月的围攻,保障了苏格兰的王权。多少金戈铁马远去了,眼前海鸥悲鸣、断壁残垣,视野尽处是幽深的苍黑的北海,漫天漫地,让人突然觉得,这才是从茫茫的历史深处吹来的悲风。可怜的现代人,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那些更深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说起肃穆凛然的古堡,人们脑海中掠过的都是电影和小说的片段:一个中世纪的女子,凭海临风,衣袂飘飘,参考答案:现代人的旅程和思维(想象)已经模式化了(1分),人们肤浅地看待风景,很难对其承载的文化意蕴等进行感受、思考(1分),进而向内发现自己的深情(1分),隐含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1分)。评分要点:要答出“符号世界”“更深的感受进入不到心里”所指内容,“可怜的现代人”包含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评分细则:“符号世界”,结合第一段“图像文字规训”,“流水线”。结合第六段最后一句话整合出:现代人的旅程和思维(想象)已经模式化了。“更深的感受”,结合全文整合出:风景和景象背后的东西民族品格的认识,或对历史的思考,或对文明文化的感受。“似乎根本进入不到心里”,无法向内发现深情,不能唤起感动。“可怜”蕴含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批评(或者答出对现代人的同情或者答出担忧、忧虑均可)。1点1分。,4分示例“太久地生活在符号的世界”是指各种文字、书本、图像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好像人对事物有了固定的认识(1分);“更深的感受”是指亲身体味历史留下的遗迹(1分)和不同于书本、电影中景象所带来的震撼(1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被书本、图像禁锢而难以感受真实景象所带来的感动的悲哀(1分)。4分示例现代人太久的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被各种文字图像规训(1分),缺少感性的认识,面对历史遗存,难以沉浸其中,用心品味、感悟,(1分)只流于表面、肤浅,难以找寻内心深处的情感,唤醒内心的感情,(1分)表达了作者在被苏格兰古堡震撼感动后,唤起对现代人的浅薄的批判和感慨(1分)。,24.文章叙写了苏格兰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而标题却是“苏格兰的风”,请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6分),答案要点:文章以“风”为题,形象生动且意蕴丰厚(1分):“风”最能体现苏格兰自然环境苦寒的特点(1分),“风”代指苏格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扭转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2分),“风”喻指给在湿热环境中的作者带来思考和警醒的力量(2分)。评分细则:浅层义:“风”最能体现苏格兰自然环境苦寒的特点(根据文章第四段得出)。(1分)深层义:“风”代指苏格兰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扭转文明进程的风流人物(或者人物的风骨,建筑的风格风貌等,根据文章第四到第八段得出)。(2分)强调(喻指)苏格兰之行带给在现实中的(答出“南京的,湿热的,亲切熟悉的”等类似的内容,给1分)作者以震撼,感动,思考,深刻的印象。(根据文章结尾段得出)(1分)效果:文章以“风”为题,形象生动且意蕴丰厚。(1分),6分示例以“苏格兰的风”为题,含义丰富有文学色彩(1分,效果)。风最能代表苏格兰风疾的气候特点,疾风、海风、临风等词语多次出现,是本文的重要内容(1分,浅层义);风还有风情、风貌的意味,让人体会苏格兰民族的坚忍强悍、文明的璀璨(2分,深层义)。文章最后提到的风,意在表现旅行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影响,让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我有了一段美好的记忆。(2分影响,对我的意义),5分示例题目短而精炼,却能总结概括全文(0分不准确)。风存在每个角落,囊括了苏格兰所有景物。且苏格兰临海,海风大,风是苏格兰的特点(1分,风的浅层义)。风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从“历史吹来的悲风”蕴含着苏格兰的文化。借风写出了苏格兰厚重的历史;也通过风激发出了作者对苏格兰的喜爱与印象深刻。(2分,风的深层义)与结尾呼应,同南京的风对比,体现出对苏格兰的深刻认识(2分,结尾段对作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