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主义.ppt
1,國立臺中教育大學97學年度第2學期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教育哲學第16週課堂導讀報告,當代教育理論重建主義、未來主義及教育的無政府主義 指導教授:黃隆民 老師 班 級:行碩1A 報 告 人:陳真美NER097111 報告日期:2009/06/02,2,目 次壹、前言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 一、重建主義的起源 二、重建主義的發展參、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 一、中心思想 二、代表人物(一)布來彌德(Theodore Brameld,1904-1987)(二)康茲(George S.Counts,1889-1974)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 一、教育目的 二、課程規劃 三、教材教法 四、學生特性 五、教師角色 六、學校功能與定位,3,目 次伍、未來主義的起源與發展 一、未來主義的起源 二、未來主義的發展陸、未來主義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概述 一、杜佛勒(Alvin Toffler 1928-)柒、未來主義與教育 一、杜佛勒的教育觀點 二、杜佛勒未來學在教育上的啟示 三、未來主義教育思想興起之原因 四、未來主義的教育共同目標之歸納 五、未來主義的教學方法,4,目 次捌、教育的無政府主義:反學校宣言一、形成背景二、伊利希的教育思想(一)伊利希思想的哲學基礎(二)伊利希的教育思想特點三、伊利希(Ivan Illich)的反學校化教育理論(一)反學校化的理由(二)對學校化教育的批判(三)反學校化的教育替代方案玖、結語拾、問題探討參考文獻,5,壹、前言,重建主義(Reconstructionism)是在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成為一種教育思潮以後再發展出來的一種教育思潮。一個社會的發展,要其進步必須改變,也就是進步代表著改變。重建主義的哲學所包含的思想為:社會是需要經常的重建或改變,以及社會的改變包括了教育的重建與將教育使用於重建的社會(詹棟樑,1995)。重建主義顧名思義是顯現出,社會有其缺點或有許多問題存在,需要重建,才能使其更完善。另一種概念為:為了理想,為了使未來更好,對目前的社會應該改變,使配合未來的發展(詹棟樑,1995)。,6,而未來主義的學者與重建主義有相當多的特點。不過,未來主義並不強調學校能引導社會變遷。他們只是希望人們能先有充分的準備,以便以明智的方法處理日新月異的世界(簡成熙,2002)。至1970年止,教育學者大致同意,二千五百年來,以及近一百五十年來的各種教育改革中,學校教育對啟智大眾的功能所在。然而1970年代卻另有一種教育方案超出了教育改革的範圍,進入教育革命的領域。首先是由伊利希(Ivan Illich)出版沒有學校的社會(Deschooling Society)一書發其端(簡成熙,2002)。,7,我們就當代教育理論中的重建主義、未來主義與教育的無政府主義反學校宣言的發展背景、代表人物等來做介紹。,8,一、重建主義的起源 重建主義的思想起源受到以下三點:(一)歷史演變(二)實驗主義的指引(三)社會與經濟的影響。以下我們就重建主義的起源作更深入的了解:(一)受歷史演變的影響:重建主義的理念是透過歷史的演變所形成的,最初是柏拉圖(Plato,427-347 B.C.)的理想國(Republic),他勾勒出一個真正由教育的實行所建立的新社會與美好社會的國家,具有重建主義哲學的色彩。到了中古世紀神學家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e,354-430 B.C.)也是理想主義者,他在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一書中提出:人的靈魂勝於物質,人要對未來懷抱信心,世界上將會建立理想的社會體系。到了18、19世紀孔德(Comte,Auguste;1798-1857)、聖西蒙(Saint-Simon,1760-1825)等社會學家,透過社會思想的不同形式主張社會的重建。至今日更有許多團體想改變這個世界,提出了消滅種族歧視、貧窮與戰爭(池易釧,無日期)。,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9,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重建主義的觀念曾以多種形式在歷史中存在。1.柏拉圖思想2.斯多葛派的哲學家3.基督教哲學家4.烏托邦社會主義5.共產主義6.現代的重建主義基本上是實用主義式的,10,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二)實用主義(實驗主義)哲學的指引:重建主義的思想可以說是美國實驗主義哲學的一個分支,實驗主義的精神是科學的,其知識被視為解決問題的工具;實驗主義的社會理想是民主社會的建設,而其教育觀是個人經驗的繼續改造、轉換與重組。重建主義大部分的學理來自實驗主義,不過重建主義的時間焦點是放在未來而不是像實驗主義則是放在現在,此外,實驗主義的教育是偏重個人經驗的生長與重組,而重建主義的教育則是偏重於社會經驗的重組與改造。不只如此,重建主義對於學校角色功能的看法正與傳統學校之角色背道而馳。傳統學校認為是被動地傳遞文化遺產,而重建主義則認為學校應該主動地引導社會改革(徐宗林,1992)。,11,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三)受社會制度與經濟的影響:在19201930年之間,有許多移民進入美國,使得美國的社會在人性方面產生巨變,過去傳統的美德已面臨考驗。到了1930年代美國的經濟又發生大恐慌,人們的生活受到嚴重的影響,致力思索重建社會經濟,於是重建主義從此開始崛起(池易釧,無日期)。,12,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二、重建主義的發展 重建主義的崛起與美國社會和時代背景以及杜威的教育思想有關,而其影響與後來的發展有以下四點:(一)經濟大恐慌的影響下 20世紀1930年代是危機的十年,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普遍地不景氣;極權主義在歐洲與亞洲興起,美國社會的成長也呈現疲癱之勢(簡成熙,2002)。美國觀察家們也發現1930年代的經濟恐慌並不在於食物或各種物資生產的匱乏,而是如何將這行物資予以合理分配。當此之時,美國的商業部門已呈現部分的麻痺政府對這些經濟脫序的現象竟然束手無策。,13,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而1920年代至1939年代正是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方面的重建並不順利,政治秩序失調引發經濟上的變動,美國無倖免下,其人民的生活頓時受到極大的影響,所以在恢復社會秩序的殷切盼望下,人們企盼社會、文化、經濟以及教育重新建立起秩序(徐宗林,1988)。,14,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二)社會制度的破壞下 20世紀的美國社會受到工業技術高度發展的影響,促使社會產生劇烈的改變,這種劇變使得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念受到空前的考驗。其次,戰後大量移民湧入美國,使美國社會制度、文化亦隨之發生巨變,而處在這樣一個變動的社會中,1920年代的杜威教育思想受到了猛烈的攻擊而有了分裂的趨勢,是因為杜威的實驗主義偏重個人經驗改造或重組,而此種爭論的由來出自於一個單純的問題,即學校是否應該致力於社會變遷上?這一問題是實驗主義哲學派的鼓吹者康茲(George S.Counts,1889-1974)所提出,而康茲在1932年發表了一系列動人的演說,後來集結成學校敢於建造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嗎?(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一書。因此,重建主義者提出用教育促使人們對社會與文化的價值適應(徐宗林,1979)。,15,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三)未來社會的期盼下 20世紀的美國,在一般人心目中是一個社會較為開放、政治較為民主、經濟較為繁榮、教育較為普及的國家,是人們嚮往的移民環境。但是,深入去探究美國的社會,它仍舊顯露出許多社會問題,如種族衝突、貧富差距、價值的混亂等。這些社會的弊病讓一些識見高遠的人士燃起為理想社會建構幸福遠景的希望,紛紛提出個人未來理想社會的藍圖(陳昭樺,1999)。,16,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四)杜威思想的影響下 重建主義是繼承進步主義的,是對進步主義做哲學上的重建,故亦是一種變化的哲學;其起源於1920年美國實驗主義哲學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一本哲學的著作哲學的重建,(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池易釧,無日期)。此外,杜威雖然沒有用過重建主義一詞,但是在杜威的思想裡,是可以找出一些他對未來社會的期盼,他在民主主義與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一書中提出了教育即重建的看法,即教育的生長觀念與以下兩種教育思想不同:一種主張教育就是從內部將潛在的能力展開;另一種主張是教育從外部進行塑造工作。在他看來,教育是經驗繼續不斷的重組和改造,但杜威指涉的範圍並不廣泛,未曾提及社會文化的重建(徐宗林,1988)。,17,貳、重建主義的形成背景及發展,一種思想的盟芽或多或少與其社會現實和時代背景有關,而重建主義的思想根源於美國,是受到美國當時社會情況的影響,也就是上述所談到的經濟大恐慌、社會制度破壞以及未來社會的期盼,而也因為這些因素的影響,造就了重建主義之後的發展,當然,重建主義在杜威思想的影響之下,可以說是杜威對社會進步觀念的延伸,也就是希望將社會運用在教育上,以下我們將繼續介紹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以期對重建主義作更深入的認識。,18,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以下我們將介紹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以及其代表人物,先從重建主義的一般思想以及思想特質來了解其中心思想,接續下來將探討重建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布來彌德以及康茲,以期對重建主義有更完整的認識。,19,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一、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 以下,我們就重建主義的(一)一般思想(二)思想特質,來對其中心思想有更深刻的了解:(一)重建主義的一般思想 從哲學思想派別的淵源來說,重建主義是美國實驗主義所衍生出來的一支思想,而實驗主義則是來自實用主義的哲學,從布來彌德(Theodore Brameld,1904-1987)的著作中,也不難發現他受實驗主義的影響,而布來彌德也認為重建主義接受了一些進步主義者的意見,如:重建主義接受進步主義者的觀點是有其重要性,同時也認識到重建主義對進步主義學者的受益不淺,尤其是在個別經驗方面為甚。以下就重建主義的思想中提出論點來作說明以期了解重建主義的思想(徐宗林,1988):,20,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1.自然與經驗:重建主義者認為經驗是相當廣泛的一個詞,不限於個人認知的一個層面而已,經驗涵蓋了生命活動中的一切,像是事物、理想、感情、思想、個人的、社會的、地球的種種變動,都在經驗的層面裡。而重建主義者所提到的自然是現實的、實在的、非預先設計的,其認為人類經驗的世界,不是空泛的觀念世界,故自然的範圍是科學實驗所了解的範圍。不過重建主義者雖然重視經驗,但跟進步主義學者不同的是重建主義學者較為重視團體經驗,也就是文化的因素,因為個體經驗的成長不是發生在真空環境中,而是發生在社會環境中,所以個人的經驗與社會的經驗是相輔相成的。,21,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2.經驗的社會性:重建主義在哲學問題的思考上採納了實驗主義學者的一些論點,就哲學的本體論而言,重建主義者與實驗主義者一樣,都是以經驗作為真實的存有。在知識論的問題上,重建主義者所重視的是團體的認知、判斷、作為以及感受上的重要性。在價值論上,重建主義者主張價值並非完全由個人來決定,社會所決定的價值層面較個人為多。另外,重建主義者認為促進社會進步是重建主義者的崇高理想所在,也就是社會是先於個人的主張。3.追求目標:重建主義學者認為人在其有關的各項生存活動上,是致力於各項目標的達成,不論個人是否有意地或無意地意識到。而重建主義者認識到了人類在其繼續維持生存的同時,必須依賴於知識才能達成目標的實現,此種論點一方面肯定了人類求知的慾求是伴隨生存上的需要,另一方面確信解決或滿足此等需求是有賴於知識的作用。,22,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4.社會自我實現:重建主義者認為價值不是先驗性的存在,而是依附在個人及社會團體之需求的滿足上,因此,重建主義者認為價值不是絕對的,價值是會隨著價值的情境而有所變動的,而價值也是人類經驗活動中的一個層面。重建主義者將價值擴大到個人以外的社會層面,其認為價值有著社會與文化的涵義、有著非個人所能完全決定的一些價值層面。也就是說,重建主義學者肯定了社會對價值決定的勢力。重建主義學者將社會自我實現列為價值階層中的最高層,認為社會自我實現是重視個人及社會團體需求之最大滿足,而所謂社會自我實現就是自由的擴充,其所不同於傳統哲學家的地方是重建主義學者並不接受消極的自由意義,即免於社會的干預、免於匱乏、恐懼等,重建主義學者所強調的自由是積極的自由。,23,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二)重建主義的思想特質 以下將介紹重建主義的思想特質,有以下六點(徐宗林,1988):1.前瞻性:重建主義的焦點是放在一個理想社會的建立,由於現有社會的種種缺失與弊端,人類應該充分地利用已經建立起的社會、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科學知識,致力於未來理想社會的締造。重建主義者不像以往的烏托邦學者只有狂熱的妄想,而沒有實際的經驗,另外,重建主義學者重視科學的實驗精神、求知方法,故能對未來社會的重建提出較具建設性的方案。2.科學性:重建主義學者所秉持的信念不是奠立在直覺的、虛幻的認知上,它有紮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並運用生物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學科建立起來的知識來建立他們的信念。,24,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3.文化性:重建主義學者認為社會的重建是有賴於文化的重建,而文化的重建與發展是不能沒有教育的協助與推動,這讓重建主義學者了解到教育是文化活動中的一個有力的執行者,社會、文化與教育是有著密切的關連性。4.實踐性:烏托邦式的幻想是不存在重建主義之中,故重建主義學者秉持著實驗主義的認識理論,對理論是從實踐中產生,經由實踐而予以驗證的說法深信不疑。因此,重建主義是理論和實際相互結合的。,25,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5.目的性:重建主義致力於社會、文化的重建工作上,而其目的就是利用科學所發現的相關知識,致力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改善;重建主義者的理想是要讓人的生活更愉快。重建主義是屬於重建性的烏托邦(the utopias of reconstruction)而不是逃避性的烏托邦。6.危機性:重建主義者在覺悟到人類在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時光裡,竟接連的發生兩次世界大戰,而戰爭的結果使社會秩序蕩然無存,文化瀕臨絕亡,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各國競相發展核子武器,這讓重建主義學者深思核子戰爭可能帶來的威脅,以及世界未來人類文化的綿延,因而有重建社會和文化的構想,目的是使人類文化免於戰後所帶來的浩劫。,26,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二、重建主義的代表人物 重建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布來彌德以及康茲,以下我們將分別介紹他們在重建主義上的思想以及其影響:(一)布來彌德(Theodore Brameld,1904-1987)在將重建主義建構成一個更充分發展的教育哲學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是布拉梅德。1.布拉梅德將重建主義看成是一種危機哲學,不單是教育方面,也是文化方面。他看見人類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條路通往毀滅,而另一條通往救贖,假若人們努力的話。2.他將重建主義看成一門價值觀、終點與目的的哲學。雖然他對於我們應該採取哪一條路徑具有確切的想法,但他指出他無法確定我們將會採取哪一條路徑。,27,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3.根據布拉梅德,人們正遭逢著大眾的混亂與現代文化中的矛盾。在它們的控制下,一方面是一個無限善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是一個毀壞的可怕能力。他相信,人類必須建立生存的清楚目標。人們必須放棄狹隘的國家主義偏差,並以一種全世界的意義來擁抱社群。這將包括世界政府與世界文明,在其中所有種族、所有國家、所有人種與所有主義的人們都在一個和平世界的共同目的下結合在一起,團結在國際秩序的旗幟之下。,28,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4.一個哲學的主要活動,是對這個世界統一的重要目的之不同概念意義加以探究。人們需要一種民主價值的定位,在這個定位中,人在他引導自己,以及在和其同 伴的關聯性下管理自己的能力中,相信自己。而就世界政府方面,將包含主要的政策制定與避免少數族群的批判。,29,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不論歐、亞,在戰火洗禮後都需要努力於社會的各項重建工作,從布來彌德看來,人類有賴於教育經營其社會的重建,其中尤以文化及價值觀念方面的重建最為首要。布來彌德深深地體會到,一個社會的重建,重要的是其文化的重建,倘若文化崩潰了、失落了,社會的重心也就為之喪失了其文化的重建工作,物質的、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等,都不見得能為社會大眾帶來什麼幸福的生活。因此,布來彌德便認為他所提倡的重建主義哲學,實在就是人類危機當中的一種哲學,需要更深的體認,來面對人類文化上所顯示的危機(徐宗林,1992)。,30,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重建主義認識到人類所生存的世界,就是一個自然中種種事物發生而人類需要經驗的世界。人類的經驗來自於人類所存在的自然世界,而人們從各種交互活動的情境中,產生了經驗,這些經驗涵蓋在人類的思想、情感、理想、作為等中,也可以說涵蓋在人類的社會經驗中(徐宗林,1992)。由於布來彌德強調的不是個人經驗而是社會的經驗,因此,他將社會經驗的內涵,以文化一概念來涵蓋之,將文化視為社會生活經驗的來源(徐宗林,1992)註1。,31,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布來彌德了解到社會的生命是先於個體的生命。在個體知識的構成上,個體知識不應視為個人心智活動的結果,因為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是經過社會文化中的濡化過程而逐漸形成的。社會經驗亦不是個體經驗的堆積,而是眾多人心智合作下的產物,因此,社會經驗不能說是屬於哪一個人的,它是屬於社會全體的(徐宗林,1992)。,32,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布來彌德主張現代的社會文明充斥許多矛盾及混沌不明的因子,這種情形就如同同時將能量與破壞力操控於手中,稍一不慎即會走向毀滅的境地。因此其認為人們應建立正確清晰的目標,以在此一環境中具備求生存的能力。這些目標包括(詹棟樑,1995):1.建立世界一家的國際觀。2.透過教育的功能以使民主價值成為行為之指引。3.針對社會問題提出解決之道,進而建立社會新秩序。4.在教育方面要建立教育的重建哲學,透過教育力量進行社會重建工作,使社會能臻於一裡想狀態。,33,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二)康茲(George S.Counts,1889-1974)康茲的演講集學校敢於建造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嗎?(Dare the school Build a New Social Order?),其認為教育工作者應拋棄被禁錮的心靈,竭盡心力,在總體經濟制度與民主政治原則的基礎下,建造一個新的社會秩序,並且希望透過教育專業團體組織的力量,為廣大的人群造福(簡成熙,2002)。康茲與洛格(Harrold Rugg,1886-1960)所領導的集團,被人視之為前衛思想家(Frontier Thinkers)。他們的觀點可視之為杜威(John Dewey,1859-1952)對社會觀念的延伸註2,其呼籲學校應領導社會趨向更平等的社會,採取培養對新社會秩序忠實的途徑(佚名,無日期a)註3。,34,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首先是三場公開演講,發表於一個教育者的全國性社群,其中心的主題學校可有膽有力地震撼了美國教育者 康茲在1930年從蘇聯返回,在那裡他對那個國家的努力做了仔細的研究。目睹美國深陷在經濟大蕭條的社會混亂之中(一個情境,康茲認為是不可原諒且不必要的),他努力喚醒教育者他們在社會與文化重建上的策略性地位(劉育忠譯,2007)。,35,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教育者必須構設激進社會變革的計畫,並應用這些計畫。他對進步主義教育的進路表達某些不滿,批評它將自身等同於上流中產階級的自由心靈(劉育忠譯,2007)。,36,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假如進步主義教育要真誠地進步,它就必須將自身從這個階級的影響中加以釋放,直接了當地且勇敢地面對每一個社會議題,從它全然真實的所有面向來掌控生活,建立一個與社群的有機關係,發展一個現實主義的與全面的福利理論,形成一個對人類命運令人信服且具挑戰性的願景,並更無懼於強制與教化的妖怪。,37,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H.A.Osmon&S.M.Craver(劉育忠譯,2007)指出,康茲對學校應該為社會更新負起責任的論點,遭到狂熱的反對。他被批評與譴責為一個蘇聯(或共產主義)的同情者。批評者指出,學校,一個相對軟弱的機構,無法完成如此偉大的任務。然而,康茲的觀點並不只是局限於學校,他的激進主義走得更為深入。的確,他指出,學校不應該提倡任何一個改革,但相反的它應該給予我們的孩子一個座落於前方的可能性願景,並努力在願景的實踐中招募他們的忠誠與熱誠。對他來說,所有社會性機構與實踐應該都批判性的加以慎思,學校作為一個合理的手段,從中一個理性的慎思能夠被從事。然而,實際的改革必須是整個文化的並且是徹底的。,38,康茲的重要訊息是,雖然教育已經歷史性地被利用來作為人們引介其文化傳統的手段,但社會與文化的條件已經受到現代科學、科技與工業化的改變,以至於教育現在必須被用來作為一種重建新的文化模式與消滅社會罪惡的積極力量。他認為教育者應該放棄他們作為現狀支持者的安逸角色,承擔更為困難的社會改革者的任務(劉育忠譯,2007)。,参、重建主義的中心思想及代表人物,39,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教育重建主義學會(SER)成立於1969 年,以在一種更大的範圍來促進重建主義理想。由教育重建主義學會所發出的政策宣言,提出重建主義的二個基本目標:(1)民主地控制管理人類生活的決定;(2)一種和平的世界社群。,40,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教育重建主義學會:鼓勵領導者在學校與社區的實驗性教育方案上,運用重建主義價值觀。大多數的教育與社會改革途徑都是不適宜且過時的。人們等不及由大多數教育者所提倡的漸進性改革種類,特別是當人類的存在可能倚賴必需的立即性步驟,以使得社會更為人性化與具生產性。曾經允諾過許多事物的進步主義,似乎已經是一個建構性地處理當前議題的過時方式。人們現在擁有區分他們自身與所有地球表面現存創造物的能力,以及除非已經尋獲整合科技發展與人類權利最高原則的某種方法,所有的討論與協商將成為僅僅是口頭上的罷了。,41,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有兩項思想前提:一是社會不斷重組與改造,另一個是社會的改變包含教育的重建,並以教育重建社會(陳昭樺,1999),由此可知,重建主義企圖從教育、文化、社會的觀點,藉教育力量重建社會秩序(徐宗林,1988)。重建主義認為教育具傳遞文化的功能,不僅如此,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亦有賴於教育。布來彌德就積極強調教育在文化的重建上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以重建主義哲學觀點而言,教育是具秩序、歷程與目標的。秩序蘊涵歷程及目標觀念,而重建主義的理想目標就是社會自我的實現,文化的秩序帶給我們的新世界觀是由人文科學中獲得的,而此一觀點即是重建主義促進社會改革及創建新社會的依據(王連生,1974b)。以下,我們就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來了解教育對重建主義的影響:,42,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一、教育目的 重建主義主要教育目的是重建現代社會,以解除時代的危機。而其理想的教育目標則為社會自我的實現。重建主義者非但將此一目標當作美國社會與教育努力的方向,更希冀此一理想成為世界性的社會、文化的重建目標。易言之,世界性社會(world community)、四海一家的手足情誼(brotherhood)和民主(democracy)是重建主義者意欲透過學校教育的課程、行政、教學而實現的理想(Ozmon&Craver,1995)。,43,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者強調改變的需要。在引導出一種世界文化或文明的目標上,它是一個烏托邦主義者。然而,它也是具有彈性的,因為它認為由於在一路上發生的難題與障礙,目標可能在歷程中被加以修正。無論特定的教育目標為何,有一件事對重建主義者來說似乎是相對確定的;社會變革與社會行動都是必要的(劉育忠譯,2007)。,44,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欲實現此一目的,必須透過教育重建新人格類型,藉以改造人心,培養具有知識、技能、理想性格與態度的人,成為重建社會秩序,新文化理想的主要推動力(王連生,1974)。,45,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二、課程規劃 重建主義者認為學生將來必須進入社會學習並發揮所學,所以在選擇教育內容時,特別重視教材的時代性,及可獲致社會目標實現者,大致而言,課程教材的內容涵括下列四類知識:1.文化實體的知識與經驗(cultural reality):重建主義在教育上特別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密切關係,也特別重視個體有認識其自身文化實體的需要。故在課程上,擷取社會心理學、人類學、經濟學、政治學等知識。在課程的編選上則將種族、宗教等具爭議性的社會問題與知識納入(Wyne,1963)。2.文化重建計畫的知識與經驗(cultural reconstruction):教育是百年大計,經由教育的實施,可使下一代了解文化重建的重要性及其各項計劃。故在課程內容上,應提供學生有關社會已有組織機構及其所從事的文化重建工作。並藉由社會活動的親身參與,使學生學習到團體意見如何趨於一致(陳昭樺,1999)。,46,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3.達成社會重建方法的知識與經驗(means of achievement):社會與文化的重建需要運用各種方法,如心理的、科學的、社會的等。在執行重建工作的同時,亦須不斷地溝通、協商,並對問題本身有所了解。故學校課程應提供學生溝通技巧,及其應用科學等知識的能力(陳昭樺,1999)。4.尋求目標方面興趣的知識與經驗(goal-seeking interests):重建主義肯定人是追求目標的動物,故在教育上注重應培養學生追尋目標的興趣。如此,學生才能主動探索文化實體方面的知識、以及重建文化的知識與經驗,才能培養出有理想、有目標的學生(陳昭樺,1999)。,47,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今日教育一個最大的需求,是將學校以一種更廣大的觀點來加以觀看。這樣的運動不能只是簡單的生活適應運動、相關性、可信度或基本教育,因為這些只拖延了需要改變的觀念與機構。要具有有效性,這個運動必定是一個更激進的途徑,尋求通過各式各樣的方去,來改變現存的社會機構,包括學校,以讓它們對人類需要更具回應性的方式(劉育忠譯,2007)。,48,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三、教材教法重建主義者對當前在學校教育各層級所使用的大多數方法之批判:古老的方法強化現況潛在的傳統價值與態度。在這樣的狀態下,教師變成一個不知不覺的主體,確立著價值觀與觀念。潛在課程確立著教育歷程,學生被塑型成適應現存生活模式者。教師持續通過他們所使用的教學技巧與歷程來滋養與維持這樣的系統。,49,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三、教材教法 重建主義認為民主是最佳的政治體制,所以民主的過程應該表現在課程的教學上,其教學時所採的方式如下(陳昭樺,1999):(一)民主 教學時宜多給學生表達意見的機會,允許各種意見的存在,尤其是在面對具爭議性課題時,態度必須是包容的,允許學生公開檢視贊成或反對他的證據,然後公正地提出各種問題的解決辦法,最後方案的選擇應由全班學生共同決定。如此,才能讓學生的知識與品格為重建社會文化之預備而盡量地發展。(二)說服 教師有責任說服學生關於重建主義的觀點是切近的、有效的,但其說服方法必須符合民主程序。故教師應具有說服力,所言必須有所本,才能使學生相信,而這種說服力包括知識與道德層面。由此可知,重建主義者一方面欲透過教學統一學生思想,如此社會與文化重建才能實現;另一方面也希望學生有個人獨立的意見。,50,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四、學生特性 重建主義者偏愛學生儘可能走出而進入社會,其中他們能夠學習並運用所學。布來彌德建議,一個學生時間的一半儘可能要花在傳統學校結構之外,在某些非學校的地方學習。傳統教室場景可能具有某些價值,但重要的是讓學生使用所學,而傳統學校並非對此有所鼓勵(劉育忠譯,2007)。,51,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學生不只是應該變得對其他文化有所瞭解的文化導向,他們也應該變得未來導向,並應該研究未來發展的計畫。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為未來社會的建構計畫,帶著對與人口、能源、運輸等等問題的些許認識。他們也可以訪問各種公共組織,在那裡未來的其他可能生活方式正在被實踐(劉育忠譯,2007)。,52,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五、教師角色 老師在康茲的筆鋒之下,應該要發揮其最大的力量。教師在教學中亦扮演重要、積極角色,因為教師所接觸的對象都是尚未踏進社會、不受社會污染,卻是日後社會組成份子的年輕人,所以教師應喚醒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意識,鼓勵他們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此外,老師也應該要要求學生質疑現狀,對富爭議性的宗教、社會、政治乃至教育問題探索,學生的社會意識就會被喚醒出來(簡成熙,2002)。,53,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希望的那種教師,是一位同時也是社會活動者的教育者。重建主義的教師將教育看成是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工具。首先,教師能夠讓他人認識問題的本質與範圍。其次,教師能夠建議一個人能夠為這些問題做些什麼。學生需要積極地投人解決不只是全世界的問題,也是他們本地社群的問題。,54,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者在一個道德原則上運作,訢說著教育能夠並且應該用來讓世界成為一個更具人性的地方。教師需要從被動性及害怕改變中釋放,他們應該關注並未普遍在教科書中被找到,或者成為學校課程一部分的批判議題。,55,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應該讓學生對他們所接受的知識更具批判性。波斯曼與溫知新(Charles Weingartner)建議教師提倡偵查坑圾(crapdetecting)活動,藉此鼓勵學生來批判性地檢驗他們在學校、大眾媒體以及從各種社會機構如教會與政府那裡所接受到的訊息。不是被動地知識的散布者,教師應該是分析與改變的促進者。,56,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者將所有的改變都看成是發生於民主框架之下。教師應該是一個學習的有用促進者,但關於學校教育的決定,以及它應該如何被使用,應該積極地納入學生,這是布拉梅德大力強調的。,57,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五、學校功能與定位學校承擔其責任,就好像他們承擔性教育、家庭經濟、毒品教育與許多其他任務一樣。學校是因其組織化與特殊化的結構,方得以滿足需求,他們可以做得比其他的機構更好。然而,學校基本上是維持不變的,而通過使教育更具相關性與可信賴性來讓社會進步的觀念,說的只是它可以變得與現狀的需求更相關,或者讓其對當前存在利益的投資更可信賴(劉育忠譯,2007)。,58,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堅持,學校仍然往回望而不是向前看。在1900年,我們動力的大約60%乃靠體力。今日,少於6%是手工,當科技已經變成人們生活的一大部分。教育很慢才處理到這樣的變化。現在的努力是加倍去面對未來的時代,當更大的改變可能發生。雖然這任務可能是很困難的,人們需要面對他們所不知道的未來的教育一個很可能比今日世界更複雜的世界(劉育忠譯,2007)。,59,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者,以一個道德的脈絡來看待我們所有的行動,因為人們所從事的每一件事情都對未來產生後果。他們相信,學校教育必須被導引到,替所有人造就更好的社會性結果之目標上頭(劉育忠譯,2007)。,60,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學者認為,學校很自然的會傳遞社會價值,而當今的經濟、政治是那麼的混亂,如果保守地任由學校傳遞這些價值,可能會危害了人類。所以,重建主義一反傳統學校靜態傳遞社會價值的角色,將學校視為改造社會的基石,此外,布來彌德等認為,學校不應該著重社會現狀的維持,而是要成為改造社會的積極力量,有秩序的將社會導入未來之中(簡成熙,2002)。重建主義者也並不認為單靠學校就能促進社會變遷,不過他們認為,學校是觸及整個社會生命的重要單位,因為學校所接觸的對象是尚未踏入社會,不受社會污染的年輕人,所以,學校對社會問題能夠保持超然的洞見,並能成為改造社會的擁護者與先驅(簡成熙,2002)。,61,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綜合上述,我們可得知重建主義為推動文化進步的一種力量,此外,George R.Knight認為重建主義在教育上正是要揭露人類文化所面臨的問題,並提出良善解決方案的共識,進而重建世界的文化,而重建主義的理想世界社會是由能夠合理處理個人目標的大多數人來控制(簡成熙,2002)。,62,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教育原理一、世界正處於危機之中,如果不能解決這些迫切的問題,人們必將走向毀滅之途。二、解決世界問題的唯一之途徑是建立一個計畫的社會秩序。三、正式教育是重新建造社會秩序的主導力量。四、教學方法必須建立在民主的原則之上,這基植於認可大多數人的智慧,行動必須以最能解決人類問題為歸依。五、結果正式教育是解決當代世界危機的方式它必須主動的教授有助於社會變遷的內容。,63,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重建主義認為人類正面臨著許多問題,諸如人口、污染、有限的自然資源、資源分配的不均等、核子毀滅、種族紛爭、國家主義、各種工業科技的誤用等,如果無法有效的解決,人類必然走向敗亡。重建主義認為這些問題是與當代極權主義、群性社會中個人價值的泯沒,以及忽略世界上多數的人們有密切的關係。世界正史無前例的面臨了經濟、軍事與社會的嚴重問題,已經到了無可忽視的地步了。,64,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由於問題是世界性的,解決之道亦然。唯有透過國與國之間的合作,才能將有限且不均的資源合理的分配,而裨益全世界人類。處在科技的時代,帶給世界很大的進步,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互賴性;卻也造成了文化遲滯(cultural lag),而無法適應新的社會秩序。,65,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我們可能在生活上已經進步到太空飛行的世紀,而價值與政治態度上,卻仍停留在馬車階段。我們處在世界的社會中,技術能力可能適足以破壞了人們的物質需求。只要國際間能放棄對物質資源的爭奪,而致力於合作,共謀全人類的需求,烏托邦是可能來臨的。在烏托邦的社會中,人們可以致力於使人類更美好。,66,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學校很自然的會傳遞社會價值,而當今的經濟、政治是那麼的混亂,如果保守地任由學校傳遞這些價值,不啻更危害了人類。重建主義一反傳統學校靜態傳遞社會價值的角色,將學校視為改造社會的基石。此時,學校的改造功能也更為迫切,因為人類隨時可能自我毀滅。,67,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布來彌德等對於教師的力量,以及其他教育人員對社會變遷的導進功能,深具信心。學校不應著重社會現狀的維持,而是要成為改造社會的積極力量,有秩序的將社會導入未來之中。重建主義並不認為單靠學校就能促進社會變遷。認為學校是觸及整個社會生命的重要單位,因為學校所接觸的對象都是尚未踏入社會,不受社會污染的年輕人。學校對社會問題能夠保持超然的洞見,並能成為改造社會的擁護者與先驅。,68,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認為民主是最好的政治體制。民主的過程應該表現在課堂教學哩,學生有權表達他對社會、政治、經濟問題之意見。布來彌德認為老師在處理爭議性的課程內容時,態度必須是包容的,他稱之為可辯護的偏見(defensible partiality),教師允許學生公開檢視贊成和反對他的證據,然後儘可能公正的提出解決方案供學生選擇。,69,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老師不可專注自己的觀點,他可以公開說明或辯護,直至大多數同學認可為止。重建主義似乎有一個預設,只要經過自由民主的討論,人們對於所遭遇的問題以及回應之道,都會有清楚的共識。有些觀察家認為,重建主義對於人的智慧與善意都有很大的信心,而這些信心可能是不切實際的信心(utopian faith)。,70,肆、重建主義的教育論點,老師在康茲的筆鋒之下,應該殫精竭慮,發揮其最大的力量。教育必須喚醒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意識,鼓勵他們去解決這些問題。老師要求學生質疑現狀,對富爭議性的宗教、社會、政治、經濟乃至教育問題探索,學生的社會意識就會被喚醒出來。批判式的探究與討論有助於學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