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201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透镜及其应用》.ppt

    • 资源ID:5398733       资源大小:1.38MB        全文页数:36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201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透镜及其应用》.ppt

    ,201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结构,厚,薄,会聚,薄,厚,发散,1透镜分为两类:,考点一 透镜,中间_,边缘_的叫凸透镜,对光有_作用;,中间_,边缘_的叫凹透镜,对光有_作用,温馨提示: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并不是一定会聚到一点上!而是指光线通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更靠近主光轴。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不是一定不会聚到一点上!而是指经过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比原来的入射光线更远离主光轴。,2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做凸透镜的_,它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_。,不变,焦点,焦距,凸透镜有两个实焦点,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考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2f,2f,u=2f,u=f,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心,规律总结:焦点F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2F处成_实像_实像的分界点,即: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像也_;物距增大,像距_,像也_。成虚像时:物距减小,像距_,像也_。物距增大,像距_,像也_。,放大,缩小,增大,变大,减小,变小,减小,变小,增大,变大,温馨提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总结“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一定要理解(熟记!应用这一规律可以解答凸透镜成像变化类题目。,1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_、_的_像这个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_相当于光屏。2幻灯机、摄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_、_的_像这个原理制成的幻灯片是_,银幕是光屏,为使观众看到正着的像,幻灯片要_。3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_、_的_像要使看到的像大些,应让放大镜_。,缩小,倒立,实,胶片,倒立,放大,实,物体,倒着插,放大,正立,虚,远离物体一些,考点三透镜的应用,4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像成在视网膜_。近视眼要用_矫正。5远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_,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像成在视网膜_。远视眼要用_矫正。6显微镜的目镜、物镜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物镜成_、_的实像,目镜成_、_的虚像7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成_、_的实像,目镜成_、_的虚像。,强,前方,凹透镜,弱,后方,凸透镜,倒立,放大,正立,放大,倒立,缩小,正立,放大,太长,太厚,太薄,(2011吉林)如图所示是微型手电筒所用的小灯泡,小灯泡前端的A部分相当于_,对光有_作用,凸透镜,会聚,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其应用解答时应注意微型手电筒与普通手电筒的不同小灯泡前端A部分相当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 用微型手电筒用相当于凸透镜的A部分代替普通手电筒中的凹面镜起到聚焦作用,考点一:透镜,下图是几种光学器材的示意图,其中对光起发散作用的是(),D,(2011河北)让一束平行光经过一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所示),小明用此透镜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物体距透镜5cm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B当物体距透镜15cm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C当物体从距透镜20cm处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时,所成的像逐渐变小,D,考点二:凸透镜成像规律,解析:从图示装置看出,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0 cm,当物体距离透镜距离为5 cm时,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此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距透镜15 cm时,即物距在f2f之间,此时成一个倒 立、放大的实像;当物体在2f以外时,物体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 像,且物距越远,像越小;当物体从2f向透镜靠近时,像在变大,同时像距也在变大,所以D选项不正确,A、B、C选项均正确,D当物体从距透镜20 cm处向透镜的方向移动时,要得到清晰的像,应使光屏靠近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一架照相机镜头的焦距为15 cm,要在底片上成清晰的像,人与镜头的距离应_30 c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底片上的像是_像(填“实”或“虚”).,大于,实,(2012昆明)在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前25 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那么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可以得到的是()A烛焰倒立、缩小的实像B烛焰倒立、放大的实像C烛焰倒立、缩小的虚像D烛焰正立、放大的虚像,A,(2010菏泽)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的图是_,能正确表示近视眼矫正方法的是_,解析:本题考查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图A是近视眼的矫正方法,图B是远视眼成像情况,图C是近视眼的成像情况,图D是远视眼的矫正方法,C,A,考点三:透镜的应用,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远视眼成像情况和远视眼矫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A图甲和图丙B图乙和图丙C图甲和图丁 D图乙和图丁,D,(2012沈阳)(双选)小丽佩戴200度的远视眼镜来矫正视力,针对这一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B远视眼镜的镜片是凸透镜C透过眼镜看小丽的眼睛,看到她的眼睛变大了D透过眼镜看小丽的眼睛,看到她的眼睛变小了,BC,(2011广州)如图所示是投影仪成像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_(填“等大”“缩小”或“放大”)、_(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平面镜的作用是_ 如果图中h40 cm,则凸透镜焦距不可能小于_cm.,改变光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放大,倒立,20,物体通过凸透镜可以在光屏上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下列哪个光学仪器应用了这种成像原理()A照相机 B放大镜C幻灯机 D汽车后视镜,C,解析: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的原理,而平面镜只是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使射向天花板的光呈现在屏幕上方便成像要使物体能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必须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两倍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f40 cm2f,即20 cmf40 cm,则焦距不可能小于20 cm.,1小王同学用光具座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蜡烛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蜡烛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以下操作可达到目的的是()A将凸透镜往上移 B将光屏往下移C将蜡烛往上移 D将蜡烛往下移,C,2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0cm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得一个清晰的、倒立的、放大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A10 cm B20 cm C15 cm D5 cm,C,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原理的光学仪器是()A投影仪 B照相机 C放大镜 D显微镜,B,4小明用凸透镜先后两次观察书本上的字,看到如图所示两种情景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图中成的是实像;乙图中成的是虚像B甲图中书本在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乙图中书本在凸透镜1倍焦距以内C甲图中凸透镜越靠近书本,所成的像越小;乙图中凸透镜越远离书本,所成的像也越小D甲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投影仪;乙图中成像规律可应用于照相机,C,5.如图甲是正常眼睛对光的作用情况,则图乙()A是近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是近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C是远视眼,应配戴凹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D是远视眼,应配戴凸透镜制成的眼镜矫正,B,1(2011黄石)关于透镜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B监控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C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实像D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总是放大的,A,2(2012东营)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 cm,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 cm、8 cm、10 cm和12 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A焦距为4 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12 cm的凸透镜,D,3(2012南京)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 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 cm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 D正立、缩小的虚像,B,4(2012德州)光的世界丰富多彩,下列光学器件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符合成像规律的是()A平面镜成像时,像、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B投影仪成像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C放大镜成像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D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A,5(2012济南)如图所示,人透过透镜所观察到的烛焰的像是()A实像,这个像能用屏承接B实像,这个像不能用屏承接C虚像,这个像能用屏承接D虚像,这个像不能用屏承接,D,6(2012铜仁)如图所示是利用航空摄影拍摄到的铜仁市碧江区一角,如果拍摄时所用照相机的镜头焦距是50 mm,则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应()A大于100 mmB大于50 mm小于100 mmC小于50 mmD等于50 mm,B,7(2012烟台)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放大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缩小的像,调节的方法是()A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B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C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D透镜不动,蜡烛靠近透镜移动,光屏靠近透镜移动,A,8(2012河北)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C投影仪能使物体在屏幕上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A,9(2012天津)(双选)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A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B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C蜡烛在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D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AC,10(2012莱芜)(多选)蒙蒙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中正确的是()A由于不注意用眼卫生等原因造成很多中学生患了近视,为了矫正近视而佩戴的眼镜是凹透镜B生物课上用来观察植物细胞内部结构的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普通的放大镜C用手机给同学们拍合影时,发现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画面,手机应远离同学D教室里用的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ABC,11(2013中考变式题)关于凸透镜:(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王聪同学先将凸透镜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_;,测量凸透镜的焦距,(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蜡烛火焰的高度不合适,在光屏上得到如图所示不完整的像,要得到蜡烛火焰完整的像,应将蜡烛向_调节;(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教室里的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_实像的原理制成的,上,放大,12(2011包头)(1)小强做光的色散实验,看到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光屏上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彩色光带,产生了一个问题:红光、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是否相同?于是他分别用红光和紫光平行于同一个凸透镜的主光轴射入进行验证a请你在下图中画出红光、紫光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图中F1、F2两点表示焦点)b小强得到的结论是:_,红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大,紫光对凸透镜的焦距小,(2)如图所示,小丽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适当移动在光具座上的蜡烛和透镜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缩小的像;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变,使透镜向_ 移动,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然后,保持蜡烛和透镜现在的位置不变,将原来透镜更换为一个焦距较小的凸透镜做实验,使光屏向_ 移动,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更换透镜前变_,蜡烛(左),凸透镜(左),小,13、医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可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汞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我们用它能看到汞柱被放大后正立的_像。,凸透镜(放大镜),虚,

    注意事项

    本文(2013年中考物理总复习课件《透镜及其应用》.ppt)为本站会员(牧羊曲112)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