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高二语文同步课件:3-2渔父苏教版必修.ppt
哲思短章跳棋人生 一日,与一老者下跳棋,连下几局,都是我输。老者沉吟了一会儿,郑重地说:“你在下棋中就是因为多了一个防范别人的心眼,总是担心我的棋子走得太快,于是处处设防、处处拆桥,结果耽搁了自己棋子的行程。而我一心放在自己棋子的前进目标上,你设置的障碍,反而激起了我冲破障碍的勇气。”在别人的道路上设置障碍,结果因阻碍别人,而最后阻碍了自己。,修身名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赏读:全天下的人都污浊,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只有我是清醒的。,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楚辞渔父 赏读: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干净才戴上;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干净才穿上。怎么可以用洁净的身体去承受污秽的东西呢?汶汶,玷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楚辞渔父赏读:沧浪的水清澈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污浊的话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屈原离骚赏读:既然不能和他们一起实现理想的政治,我只好走彭咸那样的路。此句表现屈原为实现美政而不惜一死的精神。美政,屈原心中的理想政治。彭咸,殷朝的贤大夫,因直谏其君不听,投水而死。,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作品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楚辞等。,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2写作背景 屈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对社会、对人生,都有自己一种很美好的看法,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他遭到流放,实际上是他奋斗遇到了挫折、遇到了失败。渔父就是以楚国处在危机当中、屈原的事业处在挫折当中这样一个困厄的境地为背景创作的,它表现的是屈原内心的一种矛盾和在矛盾面前他最终的一个抉择。,3审美视窗屈原,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颗忧郁的灵魂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象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有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总有多少无奈都托流水寄怀究竟你愿长久躺在今世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预习作业1通假举要 渔父见而问之曰(_通_,_),父 甫 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行走,交往,交际,动转,游览,游学,全,举动,拔,被攻占,发动,拿,尽,举起,语气助词,表疑问,结交,亲附,待,给,连词,和,同,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变成,判断词,是,介词,表被动,认为,介词,给,名词作动词,敲打,名词作动词,歌唱,形容词作名词,洁净的东西,这里指高洁的品德,拘泥,执著,脸色,形体容貌,行为高出于世俗,5文言句式与翻译(1)屈原既放。()译文:_(2)是以见放。()译文:_(3)自令放为?()译文:_(4)游于江潭。()译文:_,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被动句,屈原被放逐以后。,因此被放逐。,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在湘江一带行走。,被动句、宾语前置句,(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译文:_(6)行吟泽畔。()译文:_(7)遂去,不复与言。()译文:_,定语后置句,哪里能用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他在)水边边走边唱。,省略句,(渔父)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6名句默写(1)举世皆浊我独清,_,是以见放!(2)_,而能与世推移。(3)世人皆浊,_?众人皆醉,_?(4)吾闻之,_,_。_,受物之汶汶者乎?(5)安能以皓皓之白,_?(6)沧浪之水清兮,_;沧浪之水浊兮,_。,众人皆醉我独醒,圣人不凝滞于物,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何不其糟而歠其醨,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可以濯吾缨,可以濯吾足,而蒙世俗之尘埃乎,结构图示,主旨归纳 文章通过描写屈原和一个渔父的对话,表现了屈原内心的矛盾和在矛盾面前自己的最终抉择。刻画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风亮节,赞颂了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的高贵品质。,重点突破,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运用语言进行描写外,还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提示,如何理解课文渔父中渔父所歌内容的含意及作用?,提示这是一种比喻的手法,“沧浪之水”比喻社会状况,“濯吾缨”“濯吾足”的不同变化是根据水的状况而定的,这是一种灵活的生存方式,渔父离去、不复与言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同时对屈原的形象形成反衬,衬托出屈原形象的高大,德行的高洁。,提示这篇课文虚构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实际上是自问自答,揭示了屈原内心的矛盾。社会既然如此,我何苦那么执著呢,我也有能力去适应它;适应它我的处境就会好起来,至少我不会处在一个危险的境界里,这是一个声音。可是另一个声音也同时在说,我的社会理想,我的政治理想,还有我自己人格的追求,不能为一时的名利,或者是外界的诱惑、压力所动摇,我要坚持。这两种声音,化为两个形象,就有了屈原和渔父的这番对话。,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矛盾的心情的?,文章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旨的?,提示文中除了屈原这一形象之外,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渔父这一形象的作用就在于衬托屈原,与之形成对比。在两个人的人生态度、人生道路与人生结果的对比中,自然显现了主旨。文章采用对比的方法成功地表现了主旨。本文至少包含两个方面的对比关系。一是两条人生道路的对比屈原坚持入世,渔父乐在出世。屈原从社会着眼,坚持入世,而那个假设的淈泥扬波、糟歠醨者虽也是入世,但二者目的、态度截然相反:一个是明辨是非、高洁自奉,而且至死不渝;一个是是非不分、随波逐流,乃至浑水摸鱼。两相比较,孰高尚孰鄙陋亦是不言而喻。,二是两种结果的对比屈原积极入世深思高举,结果却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渔父消极避世、钓鱼江滨,反而能身心自由,鼓枻高歌,欣然自乐。这两种情景的对比,恐非意志特强者难以自持,然而屈原却不但能够矢志不移,而且执意于以身殉国,这样,他那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的崇高精神,就在层层对比中显得更加璀璨夺目。,1文本审美(1)运用对话刻画人物形象。本文语言空灵轻妙,故事性强,生动传神。尤以对话见长。(2)运用对比突出人物形象。本文中的渔父形象与屈原的形象形成对比,在对比反衬中突出了屈原的崇高品质宁愿葬身鱼腹,也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2写作迁移【角度一】择生与择死 同是中华杰出人物,为什么屈原和司马迁,一个要死,一个却不惜忍辱而活?对此问题,你如何看待?请写一段文字,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示例】择生与择死 屈原之死,是他作为政治家面对不可挽救的狂澜的唯一坚持。“人生自古谁无死”、“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之于生死,中国自古已有确认之标志。中国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时候,很重视死之权利,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选择死亡,将死看作一种意志与尊严的使命。屈原是在他政治理想破灭后,紧紧地拥抱着诗的理想而去的。这死,亦是一种决裂,与以往从事的“政治”的决裂,与终生所爱的诗章同归。这是历代美的理想之追求者的最好结局。,死,可以明志;生,则可以践志。当死临到司马迁头上,他选择生。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出于公心,为李陵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直谏烈臣;但司马迁认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于此。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记,为中国撰写第一部大型纪传体史书。屈原择死,司马迁择生,都是崇高的。他们择生择死的思考世代延传,这种思考,构成了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隆起的脊梁。,【角度二】汨罗江畔寻屈子 余光中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学习完这篇课文,会有怎样的感受?请你以“汨罗江畔寻屈子”为题写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示例】汨罗江畔寻屈子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雨无情地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我听到了他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他的宏愿与梦想,他的热情和忧患。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漫漫古典情】,吊屈原赋 尚记两千年前,贾公过长沙,自慨命运之不济,悒郁思索,而做斯赋。竟有同命相似之感叹,其悲叹人才之不为用,而忠言不被纳之意,盖与君之所行谬矣。命吾于考场之上,端午佳节,重做斯赋,以吊先生之灵。呜呼,君虽为楚王之同姓,其血缘之亲,可谓近矣,君累世为官,与楚王之忠心,可谓昭然也,然竟为世人所不容,被君王黜免,终于郁郁而沉于汨罗矣。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一旦被疏,不复被用,虽心系楚国,胸怀天下,岂不枉然。,余叹其感情之无用焉,君临天下,当以理为重,奈何信奸谗之语,而疏远信臣忠义之士也,怀王不用汝计,终招患祸,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惟惜其不以事理相推,而竟以感情之草草行事也。故天下之成就大事者,莫不恪守理,而自制于情也,人情莫不好悦己者,而恶直言者也,故庄宗虽有天下而终自戮于伶人之手,其沉溺于私情使然也。夫奸谗当道,以美色诱之,丝竹乐之,财物乱之,使其远正直而近谗邪,虽已似日之昏昏,而不自知,至于祸已至矣,乃有悔色,岂不晚哉?,人情有远近,而缘有亲疏,而公理无远近,正道无偏邪,君于九天之上,可忆及昔日否,子兰之流,力劝怀王之秦求和,终使怀王之魂留他乡,子兰岂不为楚王之亲近哉,有骨肉之亲,却不能远谋,有远谋之臣,未有骨肉之亲,情理相较,于情于理,竟何如哉!怀王屈理从情,终至斯地,虽有天地为其悲惜,然留笑柄于青史矣。君沉汨罗,去今两千余载矣,夫两千余载之中,屈理而从情者,不可尽数,今日光华闪耀大地,然此事仍无有断绝之时,余作此文,毕汝可知,展汝之盛德,示汝之才华,以警戒世人,使其屈情从理。如此,则官不贪;如此,则民不奸;如此,则百姓之福,享用不尽矣。,怀王于冥冥之中,定当后悔不迭,特以为情乃理之末,而理为情之始也。理从情而家不立,则国不治,则天下难平;情从理,则行路之人,可为骨肉之亲;邂逅之人,可助成大事,岂不如此哉?点评 立意切题,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精辟;全篇用文言文写就,且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出雄厚的古汉语功底;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乃历年来很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