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翠梅弘光科技大学老人福利与事业系.ppt
梁翠梅 弘光科技大學老人福利與事業系,藝術治療在老人族群之應用(二)(研究分享)藝術治療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對護理之家住民的影響。研究參與者為台灣中部海線某醫院附設護理之家的8位住民,成員平均年齡84.75歲。治療團體每週聚會一次,一次60至90分鐘,連續進行九週。研究者根據觀察記錄與攝影記錄進行質性資料分析,分析過程透過三位專業人員以三角測量法建立資料分析之信效度。分析過程分為案例內分析、跨案例分析兩階段進行。在案例內分析部分,八位參與者在九次團體中的身心靈呈現狀態,都分別以個案素描、研究發現、整體印象三個面向撰寫呈現。當個案文本清楚顯現之後,研究者再透過整體性鳥瞰與描繪,從個案分析顯現之文本進行跨個案分析,比對八位成員之間的異同,寫成跨個案報告。最後研究發現以案例內分析、跨案例分析、整體發現三個面貌呈現。並依據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以回饋教學、實務與未來研究。,關鍵詞:失智,老人,藝術治療,超個人心理學取向,心靈療癒,壹、緒論貳、文獻探討叁、研究方法肆、研究發現伍、研究結論與建議,壹、緒論,一、研究動機二、研究目的三、名詞界定,三、名詞界定,(一)失智老人(二)超個人取向(三)藝術治療(四)心靈療癒(五)輔助療法,貳、文獻探討,一、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三、失智老人特質與需求,一、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一)超個人藝術治療在老年族群之應用(二)當老年遇見超個人和表達性藝術治療,(二)當老年遇見超個人心理議題 和表達性藝術治療,(1)老年生活層面的一般性議題(2)老年心靈層面的存在性議題,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一)常見的老人藝術治療三種作法(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健康老人部分(三)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失智老人部分,(一)常見的老人藝術治療三種作法,(一)常見的老人藝術治療三種作法(續),(二)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 健康老人部分,1.暖身階段2.創作階段3.統整階段,1.暖身階段,(1)暖身過程宜正視跨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善用與老年文化相關的催化素材。它包括兩個系統來源:巨視系統 微視系統(2)善用與老年文化相關的催化素材與老年文化相關的催化素材團體初期 團體中期 團體後期(3)其他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創作素材(4)回收媒材再利用,以貼近老人世代的儉樸觀與環保意識,2.創作階段,活動一:緣起緣滅催化議題 進行方式 修補型 唐突型 複製型 覆蓋型 拋棄型 掩藏型 延展型 創造型 分享與討論,2.創作階段,活動二:意外與收穫催化議題:進行方式:接龍畫學習面對意外 合作畫學習接受意外,2.創作階段,活動三:過去/現在/未來催化議題:進行方式,2.創作階段,活動四:生命的回顧與統整催化議題進行方式,(三)超個人藝術治療團體活動設計失智老人部分,感覺辦別部份舀取練習部份灌注動動部份擠壓活動部份精細動作活動部份環境照顧部份個人照顧部份配對活動部份排列活動部份團體活動部份,5.其他注意事項,(1)骨質疏鬆、脊椎退化、關節炎或關節僵硬(2)肌肉收縮的力道和速度逐漸減弱(3)神經傳導物的改變和血流量的減少(4)肺部失去彈性(5)肌肉、骨骼、神經功能衰退(6)假牙和味蕾細胞的退化造成味覺遲鈍與喪失(7)視覺的退化(8)聽覺的退化(9)心血管動脈變厚和硬化,三、失智老人特質與需求,(一)失智老人認知層面的變化(二)失智老人非認知(精神)層面的變化(三)失智老人情緒層面的變化(四)失智老人生理層面的變化(五)與失智老人相處的態度(六)與失智症老人溝通的技巧,(二)失智老人非認知(精神)層面的變化,1.妄想(delusion)2.錯認(misidentification)3.幻覺(hallucination)4.其他精神行為障礙,(三)失智老人情緒層面的變化,1.臨界失智期2.失智初期3.失智中期4.失智後期,(四)失智老人生理層面的變化,1.喪失小動作能力2.喪失大動作能力3.無法抬腿,喪失行動的能力,容易跌倒 骨折4.坐不穩,坐著也會跌倒5.臥床時間越來越長,容易長褥瘡6.無法順利控制喝、吐、咳等基本維生動作,(五)與失智老人相處的態度,1.把焦點放在他的能力與長處。2.安排規律作息 3.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他做他想做的事 4.失智者原本會做的但現在不會做,您可以先提示他、帶著他做 5.了解失智者過去背景及生活經驗 6.維護失智者尊嚴 7.沒有兩位失智者是一模一樣的,請尊重每一位失智者的獨特性。8.耐心、愛心很重要,但總有不夠用的時候;請照顧者接受自己的情緒和限度,好好照顧和愛護自己,(六)與失智症老人溝通的技巧,1.用接納態度面對失智者 2.說話時看著他們3.一次只說一件事4.將複雜步驟分解為幾個簡單步驟5.調整說話速度,避免提高音調6.提供簡單選擇如吃飯或是吃麵,給失智者足夠時間反應。7.若失智者能接受的話,可藉由擁抱或觸摸來表達愛和關懷。8.多說你可以9.常叫他的名字以及說出照顧者的姓名10.控制噪音的影響11.避免和失智者爭辯,叁、研究方法,一、研究設計二、研究參與者三、研究程序,二、研究參與者,(一)簡易心智狀態量表(MMSE)依據MMSE評量結果,本研究參與者有三位輕度,五位中度。(二)工具性日常生活量表(IADL)依據IADL評量結果,本研究參與者有一位正常,七位重度依賴。(三)老年人精神抑鬱量表(GDS)依據GDS評量結果,本研究參與者有六位情緒正常,兩位有憂鬱傾向。,三、研究程序,(一)2008進行文獻探討與產學對話(二)預編團體活動庫(三)確定團體帶領者(四)訓練觀察員(五)邀請團體成員(六)開展藝術治療團體,進行資料蒐集(七)形成性評量(八)資料分析(九)確定信效度(十)撰寫研究報告,肆、研究發現,一、案例内分析(within-case analysis)二、跨個案分析的發現(Cross-cases Analysis),(一)阿嬤A 1.背景資料,A91歲。喪偶。不識字。依據院方施測紀錄顯示A輕度失智,重度失能,無憂鬱傾向。大部分時間以輪椅代步。外貌清潔整齊,皮膚白裡透紅,有點微胖,平靜開朗,但比起一般住民更在意別人的注意和關心。A自陳自幼即罹患紅斑性狼瘡,一路都備受家人疼愛與保護,在娘家與夫家皆然。A能聽與說國、台語,但習慣以母語(台語)溝通。A從原先的排斥參加團體,到後來主動開心地參與團體,並教觀察員說台語。觀察員常常在大廳大動作地、誇張且搞笑地邀請A參加團體時,A會笑得合不攏嘴,開心地進入團體。特別邀請,有助於A參與的意願。A參與團體,熱情維繫不久。A很容易在創作中停手、放棄和沮喪。A剛進入團體時,常常等待和觀望,跟媒材互動的動機不高,在治療師引導時,才會一個邀請一個動作。A害羞而我執,樂趣的焦點在食物。A的作品以食物的關注最明顯。談論食物的烹調與滋味,也是女性老人溝通的通關密碼。在自製彩沙一單元裡,A主動創作,但專注的時間短暫。A在團體中因感冒發燒缺席兩次。整體而言,A透過積極密集的引導,可短暫地開啟自我引導(self-direct)式創作。大部分時間,A以觀察式學習與參與為主。,(一)阿嬤A 2.有關A的研究發現,(1)A在藝術治療團體中,媒材催化聯想。藝術創作過程會喚起往昔記憶。而食物為其生活視界的焦點。(2)A對於作品無所依戀,不想保留與擁有。著重實際的生活層面,覺得藝術創作很浪費。對於抽象的生命意義不感興趣,能夠產生往昔記憶的喚起,但無法對抽像象徵產生創造性聯想。(3)A的心理需求簡單明瞭不拐彎。對於喜歡的藝術治療活動會力挺,說話直率不怕得罪住友。對於不喜歡的活動,採取沉默觀望的方式參與。情緒很容易加溫,也很容易冷卻。A到了老年不再那麼社會化,也不會想要討好或取悅他人。身體不適時,會堅持早退。(4)A對活動缺乏信心,從我怕我不會,變成不想開始。缺乏嚐試新鮮事物的動機與勇氣。有時會藉著否定活動的意義,來維繫自己的自尊。一旦有機會成為主角,被肯定,會很開心。(5)A常常在團體中模仿與配合集體行為,並會以另類方式參與團體(譬如僅耳朵的參與、僅眼睛的參與、或者僅身體的參與等等)。若治療師予以積極鼓勵,可激發A創作動機與行動。,(一)阿嬤A 2.有關A的研究發現(續),(5.1)A會先觀察他人,才動手。(5.2)A的另類參與用耳朵參與(5.3)A的另類參與用眼睛參與(5.4)A的另類參與用出席來表徵參與,身體在,但人陷入昏睡。參與的動力是關係的連繫,而非藝術創作。,(一)阿嬤A 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A的整體印象,A因認知功能的退化,自我效能感低落,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即使創作這種非常自由,無所謂對錯的事,A的動機也不高。A身體不舒服時,仍願出席團體,跟大家同在,她以另一種在場的方式參與。A害羞而顯得自我耽溺,負向觀點和負向思考多於正向,樂趣的焦點在食物,作品多與食物有關。A不太能自我肯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感覺,對死亡的議題排斥。不願想也不想談。大體上來說,A參加藝術治療團體的意願中等,比較習慣以旁觀的方式參與。藝術治療對A的影響不大,超個人取向意題不適用於A,但是小團體方式可以促進A非口語層面的人際互動。,(二)阿公B 1.B的背景資料,B 88歲,喪偶。未接受過正式學校教育。中度失智,重度依賴,有憂鬱傾向,一半的時間以輪椅代步。B自我期許很高,所以不太能面對與適應失智的窘況。常使用否定活動的價值來維繫自己的自尊。B習慣以自身的節奏來取決要做的事,有較強烈的自我主張,不會輕易跟隨團體流程的人;身材高大的B,坐在輪椅上,看起來很無奈,常常皺著眉頭,懷著批判和否認的態度看這個世界。B的兒子很有成就,而且很孝順。幾乎每天下班後都會步行來醫院,陪伴父親用完晚餐再離開。我們每次離開醫院時,都可以看到他們父子坐在一起的畫面,這時候可以看到B比較開朗的樣子。B年輕時務農,擅長編織竹籃,生活困苦,但很用心栽培孩子,子女都很有成就。T很看重他人的看法,很想維持自己的尊嚴與價值感。在藝術治療團體中,當治療師邀請B參與活動時,B一貫的模式都是搖頭拒絕,退到團體外面觀望。等到他觀望一陣子搞清楚狀況後,B會用自己的節奏靠近團體,治療師若敏覺於此,適時地邀請,B便會順水行舟加入創作。B喜歡唱歌與竹編,B對於這兩項媒材進行的創作會主動投入。,(二)阿公B 2.有關B的研究發現,(1)B強調實際的生計與生活面。認為藝術不實用,是沒有用的事情。創作選擇不會髒的顏色。年輕時受過戰火洗禮,愛惜物資。(2)B的興趣源自年輕時代的喜好與專長。B喜歡唱台語老歌、編竹籃和園藝,拒絕不熟悉、實驗性的活動。(2-1)B喜歡唱台語老歌(2-2)B喜歡竹編(2-3)B喜歡園藝(2-4)B拒絕不熟悉、實驗性的活動。,(二)阿公B 2.有關B的研究發現(續),(3)藝術媒材和創作過程可以催化B的聯想(3-1)火車喚起B的回憶(3-2)澳洲之旅是B珍惜的回憶(4)B有批判的特質,喜歡唱反調、不是為了攻擊他人,而是為了掩飾自己的無助與害怕失敗。通常B只用眼睛和嘴巴參與創作(表面上裝做沒興趣,但會用眼尾參與,或指導OB2如何作。),(二)阿公B 2.有關B的研究發現(續),(5)光采的過往對照現在的失智與失能窘況,B對失智老人的新身分一直適應困難,希望成為團體焦點,有強烈希望被重視的心理需求。週圍人士對B的關注會讓B微笑。(6)B生理狀況形成的不適與不安,讓他特別注意時間。(7)B不想擁有作品與禮物,是怕無力照顧,所以乾脆不接受。,(二)阿公B 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B的整體印象,B有很高的自我期待,也把自己放在一個高的心理位置上。對於新的事物,都以排斥抗拒不以為然拒絕。很可能用此來掩飾內在的害怕失敗。B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但子女都很有成就,B對於人生有一種看透之後的悲觀,他的口頭禪是啊沒用啦那個沒有用啦在人際關係和學習新事物上,B呈現一種被動、認命、不得已的無奈。對於自己一向擅長的歌唱,也開始感到力不從心、而自我否定。B常常因為怕出糗,而拒絕開始。B分享最多的一次是在沙盤擺置活動,B講了許多既往生活的經驗。B對生命意義與生死議題沒有興趣,仍然想結交老伴。就B的過往經驗與團體表現來看,適合B的輔療活動有沙盤、竹編、歌唱、園藝和動物(狗醫生)。,(三)阿公C 1.的背景資料,C97歲。喪偶。中度失智,生活可以自理,情緒穩定。部分時間以輪椅代步。以年齡來看,C是護理之家最年長者,但以心靈來說,工作人員公推C最年輕。C非常隨和、自在、快樂。大部分時候,他都用清澈、炯炯有神的眼光、微笑地注視人。雖然全口無牙講話不清楚,但C善用肢體語言輔助表達。C最常比的手勢就是對著人豎起大拇指(稱讚別人)、真摯地稱讚他人你很棒、你很好或者謝謝你。也會常常以YA(V)的手勢微笑著跟人打招呼。C的目光充滿了生命力、慈愛與智慧。喜歡閱讀書籍的他花很多時間在報章雜誌的閱讀上。C與年輕人相處時,不會偏執地把焦點放在一己身上,大部分時候他都在感恩、讚美身邊的人事物。C願意接受他人的愛,也時時給出他的愛。C表示此生很滿足,隨時都可以無憾的離開。大部分時間C都活在平靜裡,視死亡為生命的一部分。,(三)阿公C 2.有關C的研究發現,(1)C開放地參與藝術治療團體,動作敏捷,常比其他成員早完成創作,完成後會耐性地等待其他成員完成。(1-1)C開放地參與藝術創作(2)C樂意與年輕人互動,會開放地欣賞成員作品,也樂於分享自己的作品。(2-1)C樂意與年輕人互動(2.-2)C很會欣賞他人(3)C是個自我肯定的人。能夠表達自己需要的,並婉拒自己不想要的。(3-1)C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要(3-2)C會委婉地拒絕自己不想要的,(三)阿公C2.有關C的研究發現(續),(4)C隨時利用空檔做運動,C很得意自己的身體狀況。(4-1)C隨時放鬆自己做運動(4-2)C很滿意自己的身體狀況(5)C很滿足、也很滿意自己的一生。覺得此生無憾,隨時可以走。(5-1)C滿意自己的一生(5-2)C覺得自己隨時可以走,(三)阿公C 2.有關C的研究發現(續),(6)C擅長使用肢體語言以輔助口語的表達(7)C平常喜歡閱讀書報,在製作生命會繪本時,我們提供了大量的雜誌,C最喜歡的是健康和旅遊類的雜誌。(8)C隨和又隨順,動靜自如。(9)C不再想要擁有物質的紀念品。但是對於精神的激勵與肯定,則很珍惜。,(三)阿公C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C的整體印象,97歲的C對自己的一生滿意又滿足。他給自己的一生打90分。不求完美,而求知足。C的生涯也有低潮,喪偶那年也曾有過輕生念頭,後來時間療癒一切。自我評語是無憾,隨時可以準備走。C是個具有赤子之心,又充滿生命力的長者。目光清亮有神,喜歡隨時做個小運動。C擅長以肢體語言,表達正向意念。他經常做的手勢有拍拍肩膀、摸摸頭、豎大拇指、比YA、鼓掌。很能帶給他人快樂。不過他比較喜歡跟年輕人這麼溝通,跟老年朋友,他安靜而少互動。C喜歡動態的音樂律動或者輪椅上的舞蹈。C是團體中少數坦然談論生死的人。並且抱持正向態度。C正向肯定自己的過去,對未來也持正向盼望。他已經是個無憾無畏的人。研究者發現藝術治療活動可以催化C談論較多自己的生命故事與看法。超個人取向的藝術治療團體在C的97歲進駐,非常適切。年輕與異質文化的注入,讓C免於機構化。C的存在(Being)亦對團體成員有照亮(Enlighten)的效果。,(四)阿嬤D 1.D的背景資料,D在失智臨界邊緣,因輕微中風與臗股手術,生活功能失常,重度依賴,以輪椅代步,情緒溫和穩定,是位經歷諸多世事無常之後趨向達觀的智者。D算是女性身材中高大者,但因病磨身形消瘦,D全口無牙臉頰凹陷,但兩眼充滿了慈悲的光輝,經常綻放親切溫暖的笑容,會主動關心他人。D樂意接受擁抱並回以擁抱,對週遭的人滿是感恩和讚美。但是D有時候也會流露小小的哀愁,她會讚賞B的兒子每天來探視,同時又有一些羨慕。D對於自己會在機構終其一生的事實,從有點無奈但現再已安然接受。D在藝術治療團體中的參與態度是誠摯且認真的,D總是用心地參與每一次的創作,D的作品中常出現孫女與其飼養的小動物,D對孫女和動物的感情深厚。D是一個不囉嗦,不以自己為中心的人。她的話語精簡而智慧。她的表情,不似典型的老人般肅穆或無神,大多數時候她都像一個少女般輕柔優雅,這種特質與她病弱的外貌無關,而是舉手投足收放進退間自然流露出來的一種氣質。D受過高中教育,年輕時在海南島擔任公務人員,出國旅遊多次,會講日語、英語和國、台語,閱讀對D來說是生活重要的消遣。在團體中,D是少數可以深度自我揭露與談論生死的人。,(四)阿嬤D2.有關D的研究發現,(1)D堅強而溫柔。中風過的D不輕易求助,創作的過程專注融入。D的創作過程本身就像一件行動藝術。年近九十,心中仍然驚喜不斷。(1-1)D有如純真的孩子,看見新事物會驚喜(1-2)中風過的D不輕易求助。個性堅強而溫柔。(2)D憶起過去,最辛苦的時光也最快樂。(3)D短期記憶力明顯衰退,但聯想力和創造力依然旺盛。,(四)阿嬤D2.有關D的研究發現(續),(4)D溫馨回憶的焦點是孫女和寵物(4-1)D心繫孫女(4-2)D懷念飼養過的動物5.D投射內在的需要於生命繪本的選圖與剪貼本中(5-1)D欣羨B有孝順的兒子(5-2)食譜勾起D的居家回憶 6.中風曾經讓D有求死意念,目前安於現狀。D會對特定的人(譬如H)揭露死亡意念,表示時間到就會離開。,(四)阿嬤D 2.有關D的研究發現(續),7.D會主動對團體工作人員表達歡迎,並與住友互動。(7-1)D主動歡迎工作團隊(7-2)D會正向鼓勵團體其他成員(7-3)D會友善地與環境和他人互動(7-4)D具有感恩與正向思考的態度(8)D即使在病中,也保持正向思考與開放學習的態度。(8-1)D相信一個圍牆如果能超越,那就可以很好!(8-2)D保有個人自主性(8-3)D開放地學習,(四)阿嬤D 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D的整體印象,D在第四次團體聚會中提及中風的歷程,並揭露兩年前因中風而有輕生的意念。現年八十六歲的D,不害怕死亡到來。D跟每一個人都相處和氣,但只會對特定的人(B、C和H)講深層的心事。D關心H的看法。H是個講話會突然斷訊的人,但總可以簡潔適切地回應D的心情。D讚賞 B有孝順的兒子,似乎內在也有一種被關愛的需求待滿足。D是團體中改變最多的一位,尤其是人際關係與情緒。D在第五次團體以後就會活潑地用手勢YA來拍照並與觀察員打招呼,之前的她拘謹而害羞。D對日語的記憶力幾乎沒有衰退,在團體中常常充當翻譯,幫忙講解日語歌詞的意涵給治療師和觀察員聽。年近九十的她,對生活仍舊保有好奇和驚喜,對每一項藝術治療活動都願意享受與融入。團體進入後期,D的表現也越來越開朗,D可以自然地表露她的感情與赤子之心。對於中風後自殺不成活下來,D的解釋是命不該絕。既然死期未到,就要繼續好好活著。D說現在都看開、過去了。D滿足於目前的生活,同時也不害怕死亡,D說時間到就會離開。對於生死坦然面對。,(五)阿嬤E 1.E的背景資料,E今年74歲,是團體中最年輕也最有活力的一位。重度失智,喪偶,食衣住行依賴他人照料,但身體健康、活動力強,喜歡到處遊走,坐不住。話不多,固執。不喜歡靜態的團體,在照顧員殷切邀請和鼓勵下斷斷續續參加團體,常在團體中進進出出。E通常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會考慮團體是否在進行中。常常上個廁所就忘了團體還在進行。想吐痰,門一推就吐,不會考慮時機地點。工作人員說E有攻擊性,但在團體過程中未曾出現過任何攻擊行為。E對所有媒材的反應普遍淡漠,對跟人互動的活動也沒有興趣。E在團體開始時,才入住該護理之家兩個月,是入住年資最淺,與住友的關係淡漠疏離。,(五)阿嬤E 2.有關E的研究發現,(1)自我主見強(1-1)按照自己的節奏參與團體(1-2)選擇用眼神參與(1-3)遊走民族(1-4)E覺得無聊就會自行脫隊(2)經常性的自我感覺疏離(3)衛生習慣差,無自我規範意識與能力,(五)阿嬤E 3.統整以上,得到E的整體印象,E好像是一個快樂的失智者,身體沒有失能,但食衣住行的生活功能喪失,多由他人提醒和照顧。E有點像個任性好動的少年,隨性做自己,彷彿是個不理會規範準則的74歲Teenager。不喜歡動腦筋和靜態的活動。E常常逛團體,來一下,就不見蹤影。最後乾脆不出席。E沒有完整的參與團體,治療師跟E的接觸幾乎是在團體外。治療師跟E最深刻的接觸就是擁抱(治療師認為擁抱也是一種表達性藝術治療,而且可能是最具療效的做法之一)。,(六)阿嬤F 1.F的背景資料,F今年83歲,喪偶,中度失智,有重度聽力障礙,生活功能亦呈重度依賴,無憂鬱傾向,有糖尿病,常靠輪椅代步,但有時會自己行走。每當攝影焦鏡頭轉向F時,F會更有意識地展現自己有趣可愛的一面。F童心未泯,喜歡布偶,經常抱著她的維尼小熊一起合照。F天性樂觀、開朗,對藝術治療的興趣很高,積極參與每一次活動,未曾遲到、早退與缺席。F是一個返老還童者。F年輕的時候是一個裁縫師,對於美有獨到的直覺。F很能享受以藝術為媒材的創作活動。F在捏塑和畫畫上展現了精彩的創造力,是個有創意,又樂於表達的人。幾乎每一次的媒材都引起F高度的興趣、熱情和參與意願,而且每次都有豐富的作品產出。唯一例外的一次是做生命繪本,F不斷地沮喪地說又不識字,看什麼雜誌,做什麼故事書!但是邊唸邊做,一邊蒐集圖片一邊編輯,還要口述故事。最後在志工幫忙打字和書寫下,完成了屬於F自己的繪本。,(六)阿嬤F 2.有關F的研究發現,(1)藝術治療活動會引發早期回憶回憶會帶出情緒,多半不是此時的情緒。而是當時情境脈絡中的情緒。(1-1)回憶帶出F許多情緒,多半不是此時的情緒。而是當時情境脈絡中的情緒。(1-2)F最懷念的角色是裁縫工作。(1-3)F在製作生命繪本時非常用心,像個設計師樣,會先找一堆圖,再一一比對,構圖滿意之後,才黏貼。(2)F的創作三部曲:否定觀望接受。(2-1)F在否定階段的表現,(六)阿嬤F 2.有關F的研究發現(續),(2-1-1)F認為文盲是一道閘門,將她與有用的人區隔開來。F抗拒對任何以書形式呈現的媒材與創作。F很怕因不識字會出糗。(2-1-2)F對口述歷史最後能形成自己的繪本紀錄,並沒有興趣。過程是否能被自己充分掌握、控制以及理解,才是F看重的。(2-1-3)F常強調公平性。完美主義,擇善固執。(2-1-4)F否定的態度與不被尊重有關,(六)阿嬤F 2.有關F的研究發現(續),(2-2)F在觀望階段的表現隱含生氣的情緒(2-3)F在接受階段的表現(2-3-1)F需要讚美和鼓勵(2-3-2)F經過掙扎,仍會開放地嘗試。(3)藝術創作階段平行地映現了F的人格特質強烈的我執(3-1)F很在意被尊重的感覺,並會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六)阿嬤F2.有關F的研究發現(續),(3-2)獨特的幽默語彙與孩子氣的搞笑方式是F爭取團體焦點的方式。(3-3)F喜歡成為舞台的中心(3-4)F的我(身分)、我的(財產)很清楚。(3-5)F對主客位置與所扮演的角色非常清楚,同時有強烈的自尊心,很怕被笑話。(4)F記憶的流失無損於創造力的發揮(4-1)F常忘了兩分鐘前的對話,同一個問題可以在五分鐘內問三遍。,(六)阿嬤F 2.有關F的研究發現(續),(4-2)F創造力豐富(5)F的視聽能力影響其創作意願和媒材偏好(5-1)F有糖尿病,嚴重影響視力。當視覺障礙無法被同理時,F會生氣。(5-2)視力影響F參與意願與創作樂趣(5-3)因視覺障礙,F無法命名圖片,而非認知限制。(5-4)F對時間非常敏感,焦慮錯過甚麼。,(六)阿嬤F 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F的整體印象,F的我(身分)、我的(財產)、我要(權力)、我有(權利),很清楚。在人際互動中能區分主客,F每個禮拜都回兒子家,把護理之家當寄宿學校,把自己當過客,並沒打算要在這裡終老。F大部分時候都像孩子般容易興奮,尤其大家焦注在她身上的時候。F很喜歡成為攝影機的焦點,當鏡頭對著她時,她會刻意地搞笑和表現,有如一個爭寵的孩子。F會主動與E和A談話,其他成員則互動較少。由於F願意嘗鮮、享受創作,藝術治療適合F。F尤其喜歡黏土沙畫、沙箱、裝置藝術等觸覺型媒材語創作,這個可能跟F視力聽力不佳有關。F希望他人的目光都在自己身上,當F稍被疏忽或冷落時,F就會鬧情緒。也或許就是由於F這種好惡分別、情緒起伏大、容易生氣也容易快樂的特質,讓他擁有活躍澎湃的情緒能量,促使創作可以源源不絕、流暢豐富。F雖然短期記憶力嚴重衰退,但是創造力非常豐富。畫作還會出現外星人、沙箱有白馬騎士遊世界。F不喜歡談論死亡,也不在意生命意義。雖然有糖尿病、白內障、重聽,不影響 F活在沒有記憶的當下,做為一個快樂的人。,(七)阿嬤G 1.G的背景資料,G輕度失智,重度依賴,有輕微憂鬱傾向。G喜愛看電視,每天都會鎖定八點檔的連續劇,準時在重播時段早上、下午、及晚上觀看,同一齣戲碼,一天要看三次才過癮。從G講述劇情的表情可知,G入戲很深,劇情的發展已成為她最關切的事。但也因為佔據電視節目的時間較長,與住友有些紛爭。G在機構中和F感情較好,但G話不多,大部分是F負責說、G負責聽。治療師和G對談,G也都用幾句簡單話語帶過。G在團體中的反應漸少,與團體後期腦積水有關。團體進行過程中,G常因昏沉和嗜睡而缺席。G因頭腦病變,退化的速度很快,團體後期,大部分時間都在昏沉中。藝術治療期間,G的健康情況不佳。不主動講話也不太喜歡作回應,開口說話的次數越來越少,而且相當沒有元氣。經由T和G的談話中才得知,原來G前陣子生病了,還尚未完全康復。社工員還表示,G的頭腦似乎有受傷,所以退化的速度非常快,真的可以很明顯感覺的出來,G的雙手似乎使不上力,需要多鼓勵和協助她做手部關節的運動,以防狀況越來越惡化。,(七)阿嬤G 2.有關G的研究發現,(1)對於被指導、非自主一事,G感到很無奈,覺得自己像小孩。(2)G缺乏創作與學習的動機和動力,稍遇挫折,即言放棄。(3)G因生理因素常陷入昏沉,墜入睡眠(4)G覺得活動無趣味也無意義(5)生理的不適與睏倦影響G的情緒與參與動機(6)G習慣以觀看參與代替實作參與(7)G缺乏互動意願(8)因認知退化,G無法指認和命名(9)許多事對G而言都已不復記憶,往事如煙,隨風散盡,(七)阿嬤G 2.有關G的研究發現(續),(10)G無法數數(11)G無意停留在記憶裡(12)對G而言活動難度太高,沒有成就感,缺乏動機創作(13)G偶爾會有外物是肢體延伸的錯覺(物我不分)(14)G腦力不濟導致的低自我概念(15)適度引導,可催化G的參與意願(16)G對許多事物都沒感覺,不依戀。,(七)阿嬤G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G的整體印象,腦水腫讓G退化很快。G在團體中常常陷入昏沉,呈不在場狀態。G記憶清倉得最徹底。她的頭痛也影響她享受創作的樂趣。在藝術治療團體自發的創作變成了被動的做手工(G會等待他人引導,一個指令一個動作)。換個觀點想,她的緩慢與凝重就是一種自我呈現(Self presentation)、一種表達(Expression)。而G以她自己獨特的步調與節奏做為她自己過程即療癒。治療師本身是超個人的、且存在的。治療師所蘊釀出來的氛圍,便也是超個人的、存在的。這種回歸自性的存在狀態,即使再病弱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內在的安在。,(八)H阿公 1.H的基本資料,H中度失智、生活功能重度依賴、情緒則很穩定。73歲的H話很少,總是說自己不會說話,聽別人講就好。H講話常常講了半句,就凍結住。H最喜歡唱的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即使打了大字報,也唱不完全。入住一年來,妻子常常來看他,陪他走路、陪他聊天,H說太太來看他是他最快樂的時候。H在做生命繪本時表示,一生最難忘的回憶就是婚禮,和妻子有著深厚的感情。H雖然話很少,可是情感很豐富,常常用很少的字表達了很深的感情。在眾多活動中,H會透過歌聲、畫作和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H經常斷訊地進出兩個世界。好像是一個反騎賽馬的騎士,與自己的意識反向奔馳,不知是心靈釋放了意識、還是意識回歸了心靈,H常給人一種突然放空、沒來沒去的感覺。,(八)H阿公 2.H的研究發現,(1)H有一半時間不在這個時空裡(2)H思考的開關會突然切斷,陷入、卡住。(3)H的近期記憶快速流失(4)對H而言製作生命繪本,難度太高,也沒有動機。(5)H會無意識地重複他人的話語(6)H常會忘記此時進行中的事,(八)H阿公 2.H的研究發現(續),(7)H出現自由聯想式的斷句與沉默(8)H的招牌歌月亮代表我的心已淡出為背景(9)H仍舊喜歡年輕美好的事物,片段的回憶,雖不完整,但很美麗。(10)H偶爾會流露出凝練的智慧(11)H話語簡短,投射內在的平靜無所求。(12)H感情反應平淡,也無歡喜也無憂。,(八)H阿公3.統整以上,得到有關H的整體印象,H受過高中教育,曾經有過成功的事業。後來因為失智而住進光田。H的家就住附近社區,所以妻子時常來看他。聽說兒女也很孝順。H的表達會忘言和斷句。但是僅有的碎裂的半句話或幾個字,仍時常流露精鍊的智慧。治療師發現H發言時,C都會很專注地聽。雖然每次H講完半句就停住了,但是大家都喜歡H。這個溫和多禮偶爾迸發智慧語珠的人,對外在缺乏反應,感情顯得淡漠,但不是冷漠,而是無從反應、無法反映,常常講了上半句,下半句就不見了。上下之間,給人一種他在認真搜索和思考的感覺,可是就在那停頓的一下下,顯然有個開關被切斷,H遁入到另一個沒有概念的世界裡。只是霎那間,所有的念頭都煙消雲散,好像從來沒有開始過,也沒有發生過,如來如去,無來無去,徒留下旁邊還在等待下半句的人錯愕。H偶爾放空的狀態會無意識地重複他人的話,好像那些只是聲音,不含意義一樣。久了,治療師只預期聽半句話。剩下的半句,治療師聽不到。但是治療師也不會走開,會安靜的同在一會兒,好像H仍在說,好像治療師仍在聽。而H說與沒說的,治療師好像都聽懂了。藝術治療對於H可能太難了,譬如六頁的生命繪本,可以變成一頁即可的生命地圖。,二、跨個案分析的發現(Cross-cases Analysis),(一)團體成員對團體的反應(二)藝術治療團體整體發現(三)超個人取向之發現(四)其他發現:研究者的假性失智,(一)團體成員對團體的反應,1.團體成員型態不一,對團體的反應與其參與動機和開放程度有關,越開放的成員受惠越多。2.開放豁達的存在態度與命運無關,與智慧有關。3.初期失智者比中度與重度失智者憂鬱與低自我概念4.成員對人際互動需求不高5.成員在藝術治療團體中的獲益不是來自活動內容,而是來自團體過程。6.部分成員以不在場式參與團體,失智是老人告別娑婆的另一種方式,(一)團體成員對團體的反應(續),7.成員在團體中出現自發表現與慣性表現兩類行為。8.團體影響有正負兩面。9.成員在團體中發展出滿足關係連結需求的特殊 形式。10.老化引發的失智與憂鬱程度,影響成員參與團體的深度。11.住宿團體太緊密,沒有新行為演練的空間,(二)藝術治療團體整體發現,1.老人在藝術治療團體使用媒材之意願,與媒材之親和度有關。2.催化觸覺的媒材(譬如黏土捏塑)比借重視覺創作的媒材(譬如蠟筆繪畫)受歡迎。3.立體創作(譬如黏土捏塑與沙遊治療)對於感官刺激、方向確認以及三度空間之辨識和人際互動助益最多,間接緩解挫折感、迷惑感和憂鬱情緒。4.團體的發展階段影響團體的結構性,以及媒材與活動的介入形式5.老人在藝術治療團體中的呈現與其既往人格特質與生活經驗有關,(三)超個人取向之發現,1.成員呈現維生型、生活型、和存在型三種老化型態。2.三種老化型態與年齡和失智與否無必然關連3.存在型老人對於超個人取向的生死議題能夠開放溝通與分享4.成員感興趣的主題不只反映記憶與歷史,亦反映了他在Erickson階段任務與Maslow心理需求層次的心理位置,伍、研究結論與建議,一、結論部分二、建議部分,一、結論部分,(一)超個人藝術治療適合生命已完成統整者(二)開放的參與者可從治療團體受惠(三)我的溶解。(四)媒材影響團體治療效果(五)當治療師以活在當下的流動速率與品質失智式地存在時,治療師示範了純粹存在的可能隨順心能和悲智流動的生命之河,而非依附在認知建構出來的虛幻世界裡這種失智(lose mind)反而可以讓人活起來。(六)欲說已忘言(相洵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二、建議部分(一)對於未來研究的建議,1.對於未來研究議題之建議2.對於未來研究方法之建議,二、建議部分(二)對於老人實務工作的建議,1.以活在當下,建立新時代的心靈健康觀2.活動設計需要依循各自生命史量身訂做,幫助失智老人經驗成功3.以非語言訊息傳達關愛,輔助療癒4.一次提供多種媒材,由成員自由選擇5.實務工作者宜加強對失智之認識與同理6.療癒空間要能讓輪椅老人可以自由活動與出入,二、建議部分(二)對於老人實務工作的建議(續),7.有彈性的團體規範,接受並肯定老人以不同的型態參與團體8.配合老人智力與體力進行活動,幫助老人經驗成功9.宜以更小的次團體共同創作或分享,並輔以行為學派的家庭作業,增進情誼。譬如每天對三個人微笑、感謝或讚美。10.在療癒與適應間找到平衡點11.實務工作者宜接受高齡體驗訓練,親身體驗自己設計的活動,二、建議部分(二)對於老人實務工作的建議(續),12.多使用催化觸覺的媒材,進行立體創作13.可依循護理之家住民文化不同,提供多元輔助療法14.重視失智老人之靈性輔療15.以療癒(Healing)觀點取代治療(Cured)觀點。16.納入靈性按摩與擁抱治療17.增加對於失智老人家屬之服務,參考文獻,台灣失智症協會(2007)。失智症完全手冊。台北:健康文化。台灣失智症協會(2008)。依然精彩-輕度失智症之因應。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李淑珺譯(2007)。熟年大腦的無限潛能。Cohen,G.D.(2005)原著:The Mature Mind:The Positive Power of the Aging Brain.頁22-24。臺北市 張老師出版。林哲立等譯(2007)。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Jose B.Ashford,Craig W.LeCroy,Kathy L.Lortie等原著。台北:雙葉出版。邱銘章、湯麗玉(2009)。失智症照護指南。台北:原水文化出版。林麗嬋、高潔純譯(2006)。失智者的蒙特梭利活動。Cameron J.Camp原著。台北:新文京出版。梁翠梅(2010)。多元輔助療法在老人族群的應用。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1期。頁98-126。梁翠梅(2009)。藝術治療身心靈合一之道。台北:華都文化出版。梁翠梅(2007):契入高峰經驗之道以蘇菲轉為例探討動態淨心中的意識轉換。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七期,頁105-140。梁翠梅(2006)。高峰經驗根植於此岸的彼岸:談自我的實現與超越。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四期。頁81-117。梁翠梅(2005)。見的開啟與典範轉移:生之整體心靈諮商敘說性研究。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三期。頁188-230。陳明珍(2001)。老人生命回顧及懷舊團體工作手冊。內政部彰化老人養護中心出版。葉紋芳、蔡如婷譯(2006)。當父母老年失智。齋藤正彥原著。台北:日月文化出版。劉嘉逸、劉秀枝(2000)。阿茲海默症之非認知症狀。應用心理研究,第七期,89-103頁。劉金明、黃正平、蔡世仁、楊誠弘(1997)。阿茲海默氏失智症住院病患之錯認症狀。臨床研究。第17期。頁24-30。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參考文獻(續),Glasser,W.(1969).Schools without Failure.NY:HarperCollins Publishers。Kubler-Ross,E.&Kessler,D.(2006).On Grief and Grieving:Finding the Meaning of Grief through the Five Stages of Loss.NY:Simon&Schuster Publishing.Kubler-Ross,E.(1997).On Death and Dying.NY:Simon&Schuster Publishing.Loreck DJ,Folstein MF.Depress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In Depression in Neurological Disease(Eds.Starkstein SE&Robins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