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自制版.ppt
赵普“半部 治天下”,罗大经鹤林玉露载: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论语,名著导读论语,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达尔文、培根、阿奎纳、伏尔泰、康德。缔造世界文化的“四圣”孔子、穆罕默德、耶稣、释迦牟尼,孔子,名著导读论语,名著导读论语,4,教学目标:,1、学习论语,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2、通过阅读和鉴赏,识记其中的重点语句。,名著导读论语,2023/7/3,名著导读论语,5,“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 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获奖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孔子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名著导读论语,艰难的童年(1-15岁),贵族出生,长相奇特:孔子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代,是商朝的宗室。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孔子诞生于鲁国昌平乡内“尼丘”山,生而圩顶,成年后生长九尺有六寸。幼年丧父,少而好学:3岁时,父亲叔梁纥去世,享年69岁。其正妻施氏大权在握,19岁的孔母无法在孔家立足,带着孔子和孟皮,回到了娘家曲阜城内阙里,过着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受人歧视的艰难生活。,青年时期(15-27岁),阳货拒孔:15岁有志于学。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是年,鲁国卿大夫季孙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货拒之门外。至宋学礼:受打击之后,孔子便至宋国学习殷商之礼,并期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昭公赠鱼:20岁有子,鲁昭公赐孔子鲤鱼,故命其子为鲤,字伯鱼。,第一次受挫,第一次被重视,名著导读论语,壮年时期(18-50岁)之教学生涯,创办私学:27岁时,孔子开始创办私人学校。学生上至贵族子弟,下至商人、穷人,渐渐慕名而来,名声渐扬。出逃齐国:35岁时,鲁国卿大夫驱逐昭公,孔子逃自齐国,虽受齐景公重视却不得重用。两年后回国,继续授学。,第二次受挫,名著导读论语,壮年时期从政生涯(51-55岁),一路高升:51岁出仕,由中都宰升至小司空,再到大司寇,行摄相事。政绩显著:为官五载,使得鲁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还让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土地。被迫离国:齐景公赠送鲁定公及上卿160匹马和80名美女,致使鲁国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失望至极,离开了祖国。,第二次被重视,第三次受挫,名著导读论语,晚年时期(55-73岁),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推行儒家学说,希望受到重用。此后14年,东奔西走,多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千古绯闻、丧家犬)回国修书:68岁回到鲁国,虽享受国老的待遇,但仍不得重用,故退而专注教学修书。5年后卒。,名著导读论语,凡人孔子,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名著导读论语,平凡但不平庸 孔子人格魅力,立志:十五而志于学,以“仁”为己任,终身贯之,知不可为而为之。,好学: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安贫乐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1、整理六经:删,定,赞易经,修,以传先王之道。,圣人孔子历史贡献,诗经,尚书,礼记,乐记,春秋,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2、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3、创立儒家学派:通过孔子的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名著导读论语,万世师表 道贯古今,百代馨香 德配天地,名著导读论语,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名著导读论语,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开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人,身通六艺者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三千,七十二,名著导读论语,流芳百世,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通,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 董仲舒,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论语,杨伯峻论语译注,名著导读论语,25,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和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合称为“四书”。,语录,门人,再传弟子,大学,中庸,孟子,名著导读论语,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记录的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还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另:每章的篇名都取第一句话的开头两个字。,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名著导读论语,一、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为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名著导读论语,1、仁的思想,一、血缘亲情之爱:即“孝悌”,这是“仁”的内涵的核心。二、仁者爱人:推己及人,要把父母子女之爱推广到一切人。三、个人品性:时时以“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即可以转化为人的内在的品质和性格,成为君子。四、理想境界:孔子最称道的个人品德莫过于“杀身成仁”,孔子的最高社会理想则是“天下归仁”。五、仁和礼:克己复礼”为仁,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守礼或合乎礼。,名著导读论语,思想主张一言以蔽之:克己复礼为仁,理想人格:君子,名著导读论语,30,孔子认为“仁”的标准包括“恭、宽、信、敏、惠”。,恭恭敬,子曰:“恭则不侮”。宽宽和,子曰:“宽则得众”。信信用,子曰:“信则人任焉”。敏敏锐、敏捷,子曰:“敏则有功”。惠恩惠,子曰:“惠则足以使人”。,名著导读论语,31,“仁”句锦集,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行:贯彻、执行;其:推测语气,大概、应该。)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斯:那么;令:伪善;鲜:少)子曰:“知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勿施于人,仁者乐山,名著导读论语,“仁”句锦集,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治理;齐:约束;格:修正)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环绕),名著导读论语,“仁”句锦集,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济:帮助;病:忧虑;达:宽容、旷达;譬:比喻、比方。),己欲达而达人,名著导读论语,2、“孝”的思想,“孝”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孔子认为孝悌是仁之本,所以中国历来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孔子主张“孝”,一是要合礼;二是要有真情实感。认为孝不仅仅是养,更重要的是敬。孔子主张的孝道有历史局限性,一旦孝与仁之间出现冲突,依据事亲为大的原则,不惜以牺牲“仁者,爱人”为代价,来确保父慈子孝的至高无上。,名著导读论语,百善孝为先,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曰:“父在,观其志;();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悌:敬爱兄长),父没,观其行,名著导读论语,3、“礼”的思想,“礼”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仁”是礼的最根本精神内容。孔子以“仁”释“礼”,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著导读论语,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事:实践;斯:此)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著导读论语,二、教育思想,把教育作为“安邦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以文教来感化百姓,主张德育是首位。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授知识侧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并且注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规律的指导。,名著导读论语,德育为首:温、良、恭、俭、让,启发式教学,名著导读论语,名著导读论语,40,学习态度: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规律: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殆:危险。),名著导读论语,名著导读论语,41,学而无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郁结于心,憋闷;悱:想说不无法说出。),名著导读论语,2023/7/3,名著导读论语,42,三、处世思想,名著导读论语,名著导读论语,中庸思想,中庸思想是孔子立身行事的最高标准。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庸”,中庸就是不偏不倚的平常道理。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淫:放纵;质:质朴;文:文饰;野:粗野。),名著导读论语,名著导读论语,孔子论处世,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谅:诚信;便:善于;辟:走邪道;佞:巧言)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友直,友谅,友多闻,血气方刚,见贤思齐焉,名著导读论语,名著导读论语,孔子论做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戚戚:忧愁、烦恼)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著导读论语,论语其他名句锦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5.(曾皙)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名著导读论语,片段欣赏,颜渊、季路言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盍:何不;敝:使破旧;裘:皮袍;伐:夸奖;施:表白。),名著导读论语,片段欣赏,孔子论富贵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处:接受;去:离开,逃避。),名著导读论语,0岁 襁褓2岁 孩提 8岁 总角 13岁 豆蔻: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15岁 及笄:笄j,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知识拓展,16岁 二八 20岁 加冠、弱冠 30岁 而立(而立之年)40岁 不惑(不惑之年),名著导读论语,50岁: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 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70岁:从心之年,古稀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90岁:上寿 100岁:期颐,名著导读论语,论语课堂练习,补充下列名句:1._,思而不学则殆。2._,_,是知也。3.三人行,_ _,择其善者而从之,_。4.岁寒,_。5._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_;_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_。6.其身正,_;其身不正,_。,学而不思则罔,必有我师焉,则其不善则而改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富与贵,不处也,不去也,贫与贱,不令而行,虽令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