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社会学理论.ppt
西方社会学理论,绪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19世纪30年代孔德创造“社会学”一词。一、社会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与现代无产阶级出现 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间斗争加剧二、促进西方社会学理论产生的理论前提(一)、古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 打破旧的宗教观念,反对神创世界。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二)、社会契约论自愿订立契约建立国家 如:霍布斯,洛克(三)、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自由、平等、财产私有是自然法的灵魂 如: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四)、苏格兰启蒙思想社会是客观过程,是经济、社会和历史的产物。如:亚当斯密、休谟(五)、实证主义与圣西门“工业社会观”社会以生产为基础,三、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一)、英国功利主义传统 是社会学功能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交换论的基础(二)、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 社会生活受自然法支配,可用科学的方法揭示。(三)、德国历史主义传统 不主张社会发展的普遍原则,研究特定社会的特定文 化与历史,以实现对该社会特有精神的理解。(四)、美国实用主义传统 讲求实用,强调个人价值,关注解决都市问题的具体 方案。如;芝加哥学派,四、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特点(一)、微观宏观的整合古典时期:宏观微观相结合 涂尔干:宏观社会事实对微观个人行为的影响 齐美尔:客观文化,主观文化的关系20世纪20-30年代 库利,米德微观 帕森斯宏观80年代后的整合 诺贝特艾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二)、能动性结构性的整合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三)、理论的综合 20世纪90年代开始将两种或更多不同理论进行综合,相互汲取和承认对方的理论观点。,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社会学从哲学中分离,成为独立的经验学科孔德,斯宾塞,涂尔干,齐美尔,马克思韦伯,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17981857)1839-1842实证哲学教程完整阐述了实证主义理论体系1851-1854实证政治体系(4卷)提出“社会静力学”,“社会动力学”,一、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一)、实证社会学的提出1、实证的含义(知识研究的是)(1)真实:智慧所能及的,非虚幻神秘(2)有用:改善现实境况(3)肯定:建立和谐一致(4)精确:知识与现象的性质相协调(5)相对:知识具有相对意义,2、科学的等级体系(1)神创阶段(虚构阶段)追求事物终极原因,寻求绝对真理(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基于抽象的实体概念,寻找关于本质的绝对知识(3)实证阶段(科学阶段)寻求现象之间的经常联系,3、“社会学”的提出实证的方法运用于数学-生物学-社会学社会学:研究人类社会秩序与进步的一般法则(二)、社会秩序论实证政治学中将社会学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静力学: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求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静力学在逻辑上包含两部分内容:1、人性结构在人性结构中寻求社会秩序根基,维持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人性三重性:情感-人性利他主义发展过程 活动-军事至工业社会 智力-唯物主义至实证主义2、社会性质结构家庭:家长调节社会:政府调节、宗教、语言、所有制、社会组织,三、社会变迁理论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一)历史过度的根本原因:社会各部门的矛盾,包括政治经济和才智方面,才智最重要。社会变迁的三个阶段(由智力的发展阶段而定):(1)军事阶段:智力的神学阶段(2)过度阶段:智力的形而上学阶段(3)工业阶段:智力发展的实证阶段,(二)影响历史变迁的其他因素除以上理性因素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政治活动对进化仍有影响。不足:脱离了生产,将智力、理性的发展作为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立足于唯心主义基础之上。,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1851年社会静力学 第一部社会学专著1852进化的假设系统阐发了社会进化思想1858按进化论构思统一各门学科的“综合哲学”,(一),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唯实论社会学原理提出“社会有机体”著名论断。1、社会与有机体同样有生产性,结构性,功能性和相互依赖性。(1)规模体积增大(2)复杂社会在机构上比简单社会更脆弱。,2、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的不同之处,(1)要素的联系程度与构造,生物:构成是实在的,统一有形的。组成部分的位置固定。,社会:构成是分散,无形体的。组成部分相对固定,(2)联系模式,生物:有生命力的物质。物理,化学的作用,社会:依赖符号。情感、语言、艺术、思想,生物:精神系统有意识,社会:所有单位都有意识,通过管理系统调节整合,(3)意识层次,生物系统:营养、循环(分配)、调节(神经)社会有机体:营养(生产),分配循环(商业、交通、银行),调节(管理机构和政府)。工人农民,商人,资产阶级同时存在由社会有机体的本质所决定。(二)、社会进化论1、什么是进化?(早期的思想)同质到异质,持续,无倒退,不间断的直线运行。,2、成熟时期思想社会学原理(1896)(1)社会进化过程受先前社会与新社会环境影响,出现发散现象,即倒退。(2)人类进化的原动力:优胜劣汰,物竞天择。民族优劣划分等级,盎格鲁撒克逊人是优等的。人应随外部环境而适应环境,适应的民族为“善”,不能适应的为“恶”人或社会通过道德方面进化达到最高级形式。培养个人的社会性,是培养“最适应社会者”的道德感。,第二章 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18581917)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1895 实证社会学的方法论纲领 自杀论1897是实证研究的典范。宗教生活的基本形 式1912,一、社会学研究方法(一)、涂尔干的社会观社会唯实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 体。尽管由无数个人联合而成,但社会本身是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社会整体观其个体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社会学的研究方向:不涉及个体层次,只研究社会层次。,(二)社会学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社会事实:一种思想或行为通过某种方式或过程成为多数人的共同思想和行为时才获得社会事实的性质。与纯粹个体事实的区别:1、外在性:对于法律、风俗、道德、语言、宗教、货币 制度我们并非生来了解,只有通过教育和法律履行这些义务。2、强制性:对个人有约束力。3、普遍性: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整体基础之上,由社会整体所塑造和形成的一种特殊力量,使人们不得不产生的同样的思想和行动才被称为社会事实。两类社会事实:属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属集体存在方式的形态学(解剖学)事实,如人口地区分布,住房交通。,(三)、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观察社会事实的原则:将社会事实看做“物”价值中立,根据外部特征下操作性定义,足够客观性的感性材料()区分正常现象和病态现象的准则标志普遍性()划分社会类型的标准 将社会现象放入一定的社会类型中考察,再判断这种社会现象是病态还是正常的。社会形态学()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则 解释社会学1、某一社会事实的存在必须根据其他社会事实解释,而非用个人意志。2、寻找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再分析其功能。(1)从先于它存在的社会事实中寻找(2)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社会内部环境包括A、形态学事实:以物质密度为标志B、生理学事实:以动力密度为标志(3)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若两种关系始终处于同样的关系下,而且总是同时以某种方式发生变化,那么有理由假定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第二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分工论 社会团结与分工理论一、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一)机械团结(集体意识是精神基础)1、存在于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2、个人意识受集体意识支配3、制裁性法律(二)有机团结(分工是物质基础)1、存在于现代发达社会,建立于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之上。2、人与人相互依赖感强,个人意识增强。3、恢复性法律,二、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集体信仰和情感的总和。三、社会分工的功能建立团结感分工的种类1、常态分工:表现为职业的专门化,社会异质性增强,各部门依赖性增强。2、变态分工:(1)失范分工: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对新角色的规范模糊。(2)强制分工:规定未与事物的真实状态相呼应,表现为外部强制。导致社会不平等。如阶级之间(3)不协调分工:不适当的分工组织出现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驾驭大部分个人,表现强大的社会强制力,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二)社会分工的原因人口增加导致社会密度和社会容量扩大,社会物质密度增加:人口数量增加,道德密度增加:个人沟通,交往、贸易联系强度增强,专业化水平提高,促进合作和依赖,第三节:自杀论1897年 对社会现象进行社会学式系统理论研究的典范。一、自杀的定义:凡是当事人自己采取直接或间接的,积极或消极的行为,达到了预期死亡结果的情形。自杀率:自杀者在某一群体或某一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二、自杀的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社会原因导致的自杀:(1)利己型自杀:低度的社会整合,个人主义膨胀(2)利他型自杀:高强的社会整合,社会组织高度聚合。(3)失范型自杀(“动乱”型自杀):社会秩序,个人生活秩序的破坏。(4)宿命型自杀:集体力量对个人超强控制整合程度低时利己型、失范型自杀率高整合程度高时利他型、宿命型自杀率高,第四节 宗教和知识社会学,一、宗教宗教的特殊性和本质:将世界区分为神圣事物和世俗事物。含义: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仰和仪式是宗教第一个构成要素。,教会是另外要素。宗教的起源:宗教意识产生于社会环境 宗教是符号系统功能:社会团结的力量,二、知识社会学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知识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受社会结构的制约,反映该社会类型。社会相对于个人处于优先地位但是:过分夸大宗教的作用,有历史唯心论倾向。将宗教与社会等同引导出宗教永不消亡论。,第四章 西美尔的社会学理论,将社会交往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社会与个人的双重关系:社会是超越于个人的复合体。社会是个体互动和交往形式的总和。社会产生于个体间的互动过程。社会学的问题领域:一般社会学(普通社会学)纯粹社会学(形式社会学)哲学社会学,第二节 形式社会学,一、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形式社会非涂尔干想象的实体,而是种过程。社会的本质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受到康德哲学影响。将互动的内容和形式分开。社会交往形式即社会交往方式。按雷文的归纳齐美尔的社会交往形式可分为:合作、竞争、联合、秘密等基本社会互动形式。国家、教会、家庭、军事组织等作为体制化结构的形式 社交、体育活动、游戏等自主的游戏形式 艺术、政治、科学、宗教等社会本身的一般形式。,统治:一位领导统治,多元统治,客观原则下进行的统治 对物体(偶像)的屈服时尚:是个矛盾的过程,既要与别人相似(同化),又要有区别(分化)。底层破坏高层时尚的象征意义时,他们用新时尚。二、社会类型将交往涉及的个人角色行为划分为不同类型。穷人:被别人援助,有权得到援助的人。是种权利义务关系。相对贫困化。陌生人:距群体既不太远,又不太近的人。潜在的流浪者。陌生人是种特殊的互动形式。,三、社会几何学受康德哲学影响,运用数学基本概念二人:直接互动,群体性质取决于个人性质,无其他结构影响。三人:出项独立的社会结构,角色而危及个性发展。群体规模扩大有助于个人自由发展但会产生危及个性的问题。社会互动的距离货币哲学事物价值由其与行动者之间的距离决定。太远或太近都无价值。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那些通过努力,并且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得到并能够得到的东西。,四、资本主义文化的矛盾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各种矛盾暴露。一、客观性与个性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矛盾是文化的客观性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间的矛盾。货币的文化分析:货币的出现使人与人的交往成为物与物的交往,道德情感因素被排斥。使劳动者和劳动产品分离,劳动仅为谋生手段。人与人的交往具有目的性。精于计算使整个社会关系都朝向非人格化的方向发展。,二、社会与个人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个人必须在社会中生活而不能与他脱离,同时又与社会相对立。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客观结果,人们感到文化客观性的压抑,但又不得不接受他。齐美尔论述的中心是交换关系非生产关系因此其分析是含蓄、不明确的。不能揭示文化矛盾的历史特征和社会本质方面的原因,归结为精神和心理上的矛盾。文化越发展心理发展越衰退的悲观看法。,第三节 文化社会学,文化悲剧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客观文化:人类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宗教、哲学、科学、伦理、艺术)主观文化:行为者生产、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已内化的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文化悲剧的实质:个人能力无法跟上客观文化的步伐而受控于自己创造的世界。产生的根源:分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化社会分化引起互动形式的根本性变化群体组成原则从有机标准转化为理性的标准。,分化的影响:负面:个人在不同群体中承担的角色冲突。正面:促进个性多样化,创造力的发展。三、货币哲学价值:人们创造事物使自己与事物分离,寻求克服距离和摆脱困难的手段。(困难越大,手段越有价值)货币:为商品交换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是人类互动的一种形式。货币的影响:促使人们精于计算,抽象思考 推动社会理性化发展促进信任,增强人与人的互动国家与中央政府出现,保证社会稳定个人有更多选择自由,人际关系,促进人生观变化。,第五章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第一节 社会学的方法论一、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社会行动(具有某种动机的行动者。行动者的行动必须与行动者以外的他人发生某种关系,即以他人行动为取向。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意义)。社会学的研究任务: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说明。1、理解的确定性基础:理解的方法,如逻辑和数学2*2=4,有高度确定性。重新体验的方法,如移情和艺术欣赏。2、操作类型上看:主观主义的直接观察和解释性理解(P114)。,二、因果多元论主观恰当性: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特定目的的认知程度。因果恰当性:事情的先后顺序,事情出现的概率,可用数字表示。社会科学无规律,只有具体的因果关系,规律有必然性,具体因果关系有“客观可能性”三、价值中立1、价值判断是从伦理文化和哲学观点中推出的实践判断。科学中的价值中立是研究过中摆脱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科学领域外的问题,不能靠科学解决。,不要将关于事实的科学分析与关于事实的评论混淆。2、选择研究课题和确定社会科学的研究目标:课题选择和确立离不开价值的指导,研究过程中价值中立研究目标:对个别社会现象蕴含的文化意义作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四、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为研究社会和解释现实的概念工具。是种主观的思维建构。有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因而不同于经验事实。对繁多的经验进行整理后突出经验事实中的共性,使之成为典型的形式。,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何近代形态的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非其他文明中?理性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企业和家庭,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在法律上的分离。合乎理性的簿记方式与自由劳动组织相关的理性资本主义。一,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区别:劳动者具备高度自觉性和责任感,劳动是天职。资本主义企业家具备理性,为事业而生存。,二、新教伦理路德职业观:由上帝安排的工作加尔文恩宠论和预定论:现世的成功是受上帝恩宠的标志。上帝的选民清教禁欲主义:抛弃了基督教“出世的禁欲主义”(如苦行)而 主张“入世的禁欲主义”(劳动是增添上帝的荣耀)新教共同特征:信奉天职观和入世禁欲主义伦理观 体现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亲和性。宗教让位于世俗的功利主义。,第七章 功能主义理论,第一节 理论来源来源于古典社会学:孔德,斯宾塞,涂尔干来源于社会人类学:拉德克里夫布朗 功能统一性:社会整体是个功能统一体,各部分相互协调,无不可调节的冲突。马林诺夫斯基 功能普遍性:功能普遍存在于任何文化现象中。功能不可缺少性:任何文化现象都有其独特的功能。,第二节 帕森斯的抽象功能主义,帕森斯(19021979)Parsons,Talcott美国社会学家。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1902年12月13日生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斯普林斯,1979年5月8日卒于德国。1920年入美国阿默斯特学院学习,1924年获文学士学位。后赴欧洲,先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复又转到海德堡大学研究经济学和社会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在哈佛大学从事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先任哈佛大学经济系讲师,从1931年开始在社会学系讲授社会学,1944年成为社会学教授,1946年出任社会关系系主任,1973年退休。曾于1949年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社会行动的结构1937社会系统1951,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的问题。一、社会行动理论(唯意志的行动观)行动基本特征:意志性,目标导向。行动是朝向目标的动作。手段目的框架单元行动的要素包括:行动者作为行动主体的个人 目的未来目标 情景目标实现的环境因素,包括条件(无法控制)和手段(可控制和利用的工具性要素)规范需遵循的社会标准,二、社会系统(一)、制度化:处于一定地位的行动者(角色)间互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这种模式受规范的调节和文化模式的影响。制度化了的角色关系构成社会系统。通常所说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一种特定类型,是指对环境具有较高程度的自给自足性的社会系统。除社会外社会系统还包括哪些在其环境中自给自足程度不那么高的二人组合关系、小群体、家庭及各类组织等。,(二)、模式变项 用来说明行动者的行为取向特征,又称一定情境下人们的角色选择的类型。1、情感中立性-情感性 互动双方是否要求感情色彩 如律师与委托人,母子2、自我取向-集体取向 考虑自身利益还是集体利益 如商业关系,公众福利3、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互动中遵循的规范标准是否受团体界限影响普遍主义:行动者同任何其他人的互动中都遵循同样的规范性标准。如医生和病人 特殊主义:行动者因人而异地改变自己的行动标准。如母子,4、成就性-先赋性 成就,品质 如医生与病人,家庭关系5、专一性-分散性 互动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宽窄和清晰度。专一性:相互间的义务是狭窄的,并被明确限定。如雇佣关系。分散性:双方全部人格投入到互动关系中,相互给予和取得的满足是广泛不受限定的。如朋友关系,滕尼斯:公社 社会特殊主义 普遍主义分散性 专一性情感性 情感中立性先赋性 成就性集体取向 自我取向,(三)行动系统与社会系统:AGIL模型,行为有机体系统:从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 适应Adaptation,人格系统:目标导向Goal attainment,文化系统:潜在模式的维持 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社会系统:整合 Integration,系统运行状态是否稳定,不仅取决于它是否具备满足一般功能需求的子系统,而且还取决于这些子系统之间是否存在曾跨越边界的对流式交换关系。社会系统交换媒介适应功能 目标获取 整合 维模货币 权利 影响或赞同 价值承担和声望三、新社会进化论 20世纪60年代后受批判,发表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1966,社会进化的普遍性社会进化的方向:适应性的增强,克服环境阻力达到目标的能力增强。,社会进化的四个特征:1、分化:结构单一、功能多样的单位或子系统,分解成为结构复杂、功能专一的两个或更多的单位或子系统2、适应力提高:社会单位的资源增加,束缚减少3、包容:包容新的单位和结构4、价值普遍化:发展出新的价值系统进化的三阶段:原始阶段(系统结构简单),中间阶段(语言文字的使用),现代阶段(达到了容纳,价值普遍化),第三节 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默顿,RobertKingMerton(19102003),美国社会学家,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10年7月5日出生于美国费城的一个工人家庭。1931年获坦普尔大学学士学位。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师从社会学家P.A.索罗金、T.帕森斯和科学史家G.A.L.萨尔顿,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3年。19391941年在图雷因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1941年后到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47),吉丁斯讲座教授(1963)。曾任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理事(19521975),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社会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哲学、社会学、社会研究协会会员和主席(1968),东方社会学会主席(1969),美国科学院院士,科学社会学研究会主席(1975),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著作有: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大众见解(1946)、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1949)、站在巨人的肩上(1965)、理论社会学(1967)、科学社会学(1973),以及与他人合著的住房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研究(1951)、官僚制文选(1952)、现代社会学(1959)、建立科学评价体系(1978)等。,解释经验材料又可被经验材料检验的中层理论一、对传统功能主义的批判1、对“功能统一性”假设批判:强调冲突性,非协调无冲突。2、对“功能普遍性”假设批判:有反功能、无功能非仅有积极功能。3、对“功能不可缺少性”批判:某些功能是社会群体为维持生存必须满足的,是“功能的不可缺少性”。某些文化形式对满足社会功能要求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是“结构的不可缺少性”。传统功能论中两者被混淆,4、传统功能论中“主观动机”和“客观后果”的区别没有被强调,而只从主观动机角度考察功能问题。默顿:应发现各种行动后果的集合性质,从而揭示建立在这种集合性质基础上的各种基本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些基本制度往往与世俗主观动机无太大关系。,二、功能分析范式范式:一套严格的(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其作用是确立明确清楚的假设、概念、命题、提供准确标准化的语言。1、功能分析的项目和机制明确的研究对象。项目通过机制产生可观后果。2、可观察的后果可分为:显功能:被人们设想到和认识到的客观后果。潜功能:未被人们设想到和认识到的客观后果。3、功能的性质:正功能:促进系统的适应和调适的后果。反功能:削弱系统的适应和调适的后果。推翻功能普遍性假设(积极作用)。,4、功能接受者:某一项目的特定后果发生后影响的系统范围和受它影响的群体界限。一个群体是受益者另外一群体可能是受害者。推翻功能统一性假设:整个社会是某一功能的统一接受者。5、功能替代(功能选择):反对特定结构是实现系统功能要求的唯一项目的观点。推翻功能不可缺少性假设。功能替代范围多大?为什么一个特定社会选择某一项目而非其他项目去实现特定功能需求?6、结构性制约:社会结构的即成状态,即各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结构制约力量,规定着功能替代的范围,决定着对各替代项目的选择。,三、结构分析范式社会结构与失范1938科层结构与人格1939,社会学中的结构分析1975社会结构或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P187)四、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科学社会学之父”1942年,文章论科学与民主构成科学的精神气质的制度规则:1、普遍主义:评价科学研究成果的标准的普遍性2、公有主义:知识是共有财产。3、无私利性:科学家的研究目的是创新和发展非私利。4、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对任何理论和假设进行批判性分析考察,不轻信也不无端否定。,社会冲突论,6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通货膨胀,黑人运动,越战危机,第三世界兴起一、思想来源1、卡尔马克思:经济组织决定所有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在财产和生产资料上的占有关系是最基本社会关系);每个经济组织里都含有阶级冲突的成分;无产阶级受压迫逐渐产生阶级意识,以反对资产阶级剥削。,2、齐美尔 冲突论冲突是敌对本能的反映。群体间冲突越激烈群体内团结越紧密。冲突可促进社会整合。3、马克斯韦伯冲突起源于三个条件:权利、财富和声望的高度相关性,报酬的分配(被垄断),低社会流动率。领袖带领下建立的新等级体系中财富、声望、权利又高度相关时产生新的冲突。若新等级系统建立在法律和条例的平等基础上,绩效和能力成为人们社会流动的基础时冲突的可能性小。,二、撒播冲突论“催化剂”的米尔斯,美国社会学家,文化批判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生于1916年8月28日,卒于1962年3月20日。曾在威斯康星大学师从H.格斯和H.贝克尔,1941年获博士学位。长期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直至逝世。主要译著和著作有:韦伯社会学文选(与格斯合译,1946)、性格与社会结构(与格斯合著,1953)、白领:美国中产阶级(1953)、权力精英(1956)和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等。,受马克思和韦伯影响。最早对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将个人需要放在优先地位,批判现存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权利精英”power elite 美国经济、军事、政治机构中占据高位的财阀、军阀和政客组成或多或少结合在一起或统一起来的权利精英,决定着美国社会基本结构和趋向。普通大众处于异化世界中没有能力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真正地位。,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Ralf G.Dahrendorf,19292009.6.17)享年八十岁。德国社会学家,思想家,政治家。达伦多夫生于德国汉堡,曾在汉堡大学学习哲学和古典语言学,1952年从汉堡大学毕业后到伦敦经济学院攻读社会学,1956年获博士学位。曾在萨尔、汉堡、图宾根以及康斯坦斯大学任教。19671970年任德国社会学协会会长。1974年起任伦敦经济学院院长。达伦多夫是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早在1958年,就对功能主义提出批评,从变迁、冲突、诸要素对系统分化的作用以及暴力等方面对社会进行解剖。他认为现代阶级冲突的根源不是占有和不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而是权威的分享和排斥之间的矛盾。还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主要著作有社会冲突理论探讨(1958)、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冲突(1959)、走出乌托邦、社会人、阶级后的冲突、生活的机会等。,思考,冲突团体如何从社会结构中产生?团体冲突将采取哪些形式?团体冲突如何影响社会结构变迁?,对马克思冲突思想进行批判性改造,部分吸收韦伯、齐美尔观点。一、阶级划分根据是否拥有生产资料支配权,非是否占有生产资料。以权威关系取代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二、辩证的社会观:一致性,冲突性三、以权威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冲突理论1、冲突的根源特定的社会结构即阶级结构,这种阶级结构根据统治与服从之间的 权威关系来划分。权利:不顾反对把某人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权威:合法化的权利。社会组织是强制协作的联合体,是具有一定权威结构的群体。,2、冲突的形成潜在利益:由人们所承担的角色决定的客观利益,处于人的无意识状态。显在利益:人们所意识到的,并作为目标来追求的利益。以潜在利益为基础准群体技术保证,政治自由,准群体内部之间有沟通的可能程序和正式程序以显在利益为基础显群体冲突形成后通过制度化来调节。,3、社会冲突的程度强度:冲突各方面的能量消耗及卷入冲突的程度。冲突是大,是小影响强度的因素:团体重叠程度权威关系与其他报酬分配的相关程度社会流动性烈度:斗争双方用以追求他们利益的手段。和平谈判,暴力影响烈度的因素:社会经济剥夺是相对剥夺还是绝对剥夺 冲突的调节即冲突的控制方式,若统治者明确承认冲突利益的存在,并提供表达的协商的机会与途径,那么冲突会减少。调节冲突的三个条件P205,4、社会冲突的结果(1)引起社会结构特别是权威结构的变迁所有统治人员更换 革命变迁部分统治人员更换 改革变迁被统治阶级的利益被结合到统治阶级的政策中 使统治阶级长久维持其权威的合法性。(2)衡量社会变迁程度的尺度:根本性:涉及统治阶级人员、政策或阶级间的全部根本关系的变化程度。与阶级斗争的强度有明显关系突发性:社会考察社会变迁的速度。与阶级斗争的烈度由明显关系揭露功能主义的片面性,西方社会仍有压迫和剥削,有助于了解社会统治策略。,科塞的冲突理论,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1913-2003),社会学家。科塞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他先于1933年流亡于法国,后于1941年移民美国。1975年,科塞曾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并任该会执委十年,后任学会理事。他还曾担任美国东部社会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社会冲突的功能,理念人、贪婪的制度、社会学思想名家、一束荆棘花、在美国的流亡学者等先后出版。他还积极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思想,在麦卡锡时代创办异议(Dissent,1954)杂志,至今尚存。,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冲突的功能是什么?冲突与变迁的关系?科塞与达伦多夫的冲突论比较,接受齐美尔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冲突在一定条件下有维护社会有机体的功能。一、冲突的根源p209 物质性原因:权利、地位、资源的分配不均 非物质性原因:价值观的不一致二、冲突的类型分析1、现实冲突与非现实冲突现实冲突:为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 突非现实冲突:冲突本身就是目的,2、紧密关系中的冲突关系越紧密,越压抑敌对情感。应注意敌对情感释放,否则冲突可能更激烈。如夫妻间紧密关系中不涉及参与者的整个个性(片面性关系)时冲突较少攻击性。如老同学,朋友间3、内群体冲突和外群体冲突 内群体冲突:发生在群体内部。对叛徒的暴 烈式反应,对异端分子更加怀有敌意 外群体冲突:发生在群体之间成员参与程度高的小战斗群体使外部冲突更激烈。,4、意识形态下的冲突 作为集体的代表参与的、以集体的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比个人目标为动机的冲突更激进。因为:高尚性 代表者认为自己是群体目标和权力的体现 对群体的威胁也是对代表者的威胁 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直接目标。如,马克思主义运动。意识形态下对立的双方追求同一目标时冲突双方有统一的因素。如,国共合作,三、冲突的功能1、群体内冲突的功能(1)冲突的性质:涉及核心价值观 社会结构毁灭 不涉及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结构有积极功能(2)群体的内部结构 全部人格投入 冲突使群体解体 部分人格参与 对社会结构有稳定和整合功能2、外群体冲突(1)对群体内部状态的影响有利于内部整合。在松散、开放的社会使规范获新生。(2)使有不同目的的联盟交互往来,构建更广阔的社会环境,3、安全阀制度冲突与敌对情绪是有区别的。在不毁坏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但社会仍有隐患。4、社会冲突与社会变迁现实性冲突,暴力冲突对社会变迁有积极功能。对功能主义的补充和扬弃。提出冲突是社会普遍的现象,有正功能。将解决冲突的方法制度化是开放社会结构的标志。,符号互动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的理论流派。“符号互动论”这一概念由赫伯特布鲁默1937年正式提出 第一节 理论背景一、苏格兰伦理学家的影响考察日常生活经验从中归纳出理论。亚当斯密“将一个人带入社会中,他立即便有了一面他所渴望得到的镜子,这面镜子就在与他一起生活的人的表情与行为之中。通过它可以检验我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得体”同情是人们设身处地站在他人立场上,从他人角度看世界。,大卫休谟 人们的评价,思想观点是人们间的一面镜子亚当佛格森 本能,与他人联系交往中习得的习惯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我的研究威廉詹姆斯(18421910)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以唯心主义史观和实用主义著称习惯通过经验学习到的和被经验修正了的行为。物质我(the material self)精神我(the spiritual self)自我 社会我(the social self):个人在其所 处环境中得到的公认。社会我是人 们之间关系的派生物 抽象我(the pure ego),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詹姆斯马克鲍德温(18611934)美国心理学家,现代遗传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儿童和种族的精神发展(1895),精神发展的社会观与伦理观(1897)对詹姆斯的观点作了修正,认为整个自我均起源于社会。儿童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投射阶段:差别区分 主观阶段:模仿别人的行为,体会与此行为相 联系的感觉状态 射出阶段:将上述感觉状态与人的概念联系 起来,因而得知他人也有感觉状态。,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约翰杜威(1859-1952)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也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刺激人们的感觉世界是一个最终要依赖于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特性的世界,当这些活动改变时,世界也在发生变化。符号互动论关于互动观点的精髓。以上理论都有明显唯心主义倾向,第二节 符号互动论早期代表人物,一、库利的“镜中我”强调主观世界的重要性,与涂尔干相对立。“反射的自我”或“镜中我”:个人所具有的自我感觉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所决定。三重含义或三个阶段:感觉阶段: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解释或定义的阶段: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自我反应的阶段: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对他人态度的敏感性只能在初级群体中形成,人性在初级群体中逐渐形成。,二、托马斯的情境定义情境定义处于客观环境与行为反应之间,是人们的主观经验因素。如果人们认定某种情境是真实的,那么这一情境就有真实的效果三、米德的符号互动思想乔治赫伯特米德美国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符号互动论创立者。符号互动论形成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1、机体具有心智的表现:常规姿态:一种姿态在发出者,接受者身上都引起共同的反应,即具备社会意义。想象性预演:将自己置于他人地位,解释事物,调整行动方案。,2、自我(自我反省过程)“主体我”I“自然我”:人的本能冲动,未经过社会化的、自然形成的我。“客体我”me“社会我”:经过社会化的我,是社会化的结果。儿童自我的形成发展过程:嬉戏阶段:儿童开始想象和扮演某个角色,学习以他人形象出现,学会从其他人的立场而非他们自己的立场看待世界。是自我开始形成的阶段。如,办医生,装大人群体游戏阶段:正式担负某种角色。如,垒球游戏,3、社会已组织起来的,通过一般的他人而得以规则化了的活动。社会制度和结构产生于个体间有组织与模式化的互动。社会控制,社会制度的维持,社会变迁都是通过心智和自我过程而实现的。,符号互动论基本假定主要有:人对事物所采取的行动是以这些事物对人的意义为基础的;这些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体与其同伴的互动,而不存于这些事物本身之中;当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他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这些意义。,符号互动论如何看待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关系?越轨行为如何产生?,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符号互动论,符号互动论成为强大的理论流派与功能主义、冲突论相抗衡。一、布鲁默美与符号互动论的发展1、符号互动论视角1962作为符号互动的社会论文客体无固定意义,意义是符号互动的产物,客体包括物质客体(桌子、汽车),社会客体(父母、官员),抽象客体(价值、权利、法律)2、社互动的结构与过程结构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参与了解释的过程。人们的行动以个人事先拟定的计划和意图为先导。共同行动:两个以上的人共同采取的行动。在共同行动中,处于不同地位上的人通过各自的解释、定义而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持续不断地过程。P255并非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决定人们的行动,而是社会结构和组织是互动的产物。,3、方法论原则理论建构的方法:通过第一手观察和参加一个群体达到对经验世界的认识。敏感性概念定义性概念而实际情况会变化,敏感性概念提供“何者相关”的一般概念。归纳法:从观察具体互动情境中抽象出一般命题。探索和检验p258定性分析对社会现象或事实的质的分析。,二、戈夫曼加的拟剧论1、莎士比亚:“世界是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前台表现社会化的自我 前台包括布景(如医生的手术室,听诊器)和个人门面(衣着、姿态、表情)后台表现自我中自发、本质的部分。地位越高后台同伴越少。剧组:剧组成员相互协作形成某一特别情境定义的表演。特点:互惠依赖,秘密社会,2、印象管理在他人心中塑造自己所希望的印象的过程。(别人观察人们时他们如何表现自己?)理想化表演: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一致的行为。神秘化表演:同观众间制造社会距离。补救表演:预防性措施,观众对表演者的保护措施,表演者和观众配合,观众有意忽视角色距离:一个人的所做与本性间的裂痕,个人与假定角色间存在差距。,三、标签理论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问题,上世纪70年代成为美国社会学界研究越轨行为的占统治地位的理论。埃德温勒默特1951社会病态、1967人类的越轨、社会问题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