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导论上复习ppt.ppt
社会工作概论,复习专题,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工作既是一种助人活动,也是一门学科,属于应用社会学的范围。本课程根据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着重讲授国际上较为成熟的社会工作知识、理论和方法,介绍我国社会工作的实践以及社工理论研究的进展,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为从事社会服务做准备。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做到如下几点:(1)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和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用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知识来看待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实现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统一;(2)要处理好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关系,做到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并重;(3)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的关系。社会工作强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和助人方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检验、被强化。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安排上应注意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实习)的结合,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忌局限于课堂教学。本课程可以安排在本科低年级。,框架,第一编 什么是社会工作1、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2、社会工作的功能第二编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与理论3、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4、社会工作理论第三编 社会工作方法5、社会个案工作6、社会小组工作7、社区工作8、社会行政,第一章 什么是社会工作,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三、社会工作的发展(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早期的社会工作多采用救助和治疗模式,后来发展成治疗与预防相结合、救助与发展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四、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传统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家族集团式结构及文化未能产生专业社会工作。1949年之后中国形成行政性、半专业化社会工作。,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领域,一、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扩大(一)社会工作的领域的涵义 社会工作领域分为理想和实际的两种,社会问题分为宏观社会问题和社会性问题。(二)社会问题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 人们认识的变化、社会变迁促使社会工作领域扩大。二、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一)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 社会进步的涵义;“大同”思想。(二)生活质量的提高与社会工作领域的扩大“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三、社会工作的领域(一)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特征分类 按生理特征分类;按社会特征分类(二)按困难类型分类(三)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 救助性、帮助性、发展性社会工作,第三节 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一、社会工作的定义(一)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过程论;艺术(技巧)论(二)社会工作的一般性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服务的关系。二、社会工作的结构(一)作为社会行动的社会工作过程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的互动过程,其中包含了他们对对方行动及互动过程的理解。(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是利他性服务的提供者,受助者(也称工作对象或案主)是服务的接受者,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助人活动是服务的传导者。三、社会工作的类型(一)社会工作形态的变化 社会工作经历了从非专业化向专业化的发展过程(二)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 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第四节 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工作的学科性质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二、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同社会学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最初孕含于社会学之中,有时被称为应用社会学。在社会工作的发展中,社会学的视角、理论和方法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的分析工具。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它逐渐独立于社会学。三、社会工作与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的任务和过程与受助者的心理状态及态度有关,20世纪203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受到社会心理学的重要影响。四、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 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与权力分配、社会政策有密切关系。社会工作在制度层面上要为社会弱势群体争取合法地位和权力。(二)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二者关系集中体现于福利经济学对社会工作的影响。福利经济学认为社会财富更多地应用于福利事业是社会财富效用的最大化。,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功能,第一节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一、社会工作者的特征(一)什么是社会工作者(二)社会工作者的一般特征 认同社会工作价值、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一)助人过程的特征 帮助他人获利、合作过程、不对称互动(二)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助人活动的发动者、推进合作、提供服务。三、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服务提供者、工作对象的支持者、合理行为的倡导者、社会工作过程的管理者、福利资源的获取者、社会政策的影响者。,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功能的涵义与类型(一)功能的涵义(二)功能的类型 终极功能与中间功能、功能与反功能、显功能与潜功能二、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一)助人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功能(二)社会工作的救难、解困和发展功能三、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意义(一)社会秩序及其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 社会秩序的涵义,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看社会秩序,社会秩序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正常生活的条件和获取福利的制度化途径。(二)社会工作维持社会秩序的方式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通过预防问题保持社会秩序,通过参与制定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四、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之间关系的理解(一)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的一致与冲突(二)社会工作对助人与维持社会秩序关系的处理,第三节 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一、实施社会工作的一般过程 实施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接触问题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终结二、实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一)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涵义 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是一个社会提供福利服务的基本方式,包括福利服务提供者的组织模式、受助者求助模式、资源获取模式和服务提供模式。(二)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 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政府、民间结构和社区共同体提供福利服务的方式。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行政化的组织模式和行政性、半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模式。三、社会制度对实施社会工作的影响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受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的影响。,第四节 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一、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及特点(一)我国体制改革的内容(二)我国体制改革的特点 整体性、渐进性、非同步性、计划性与自发性二、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对发展社会工作的要求 社会服务社会化和人们对高水平生活质量的追求促进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三、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组织模式(一)我国社会工作组织模式的路径依赖 我国的改革采取了渐进策略,在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领域则表现为传统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的路径依赖。(二)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 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安排,社会工作的制度创新受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两方面的影响。(三)转型期我国社会工作的提供模式 不同模式并存,不同专业水平的服务并存,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倚重。,第三章 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第一节 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一、价值和社会工作的历史演化(一)早期社会工作实践中的价值观 把救助看作施舍,是对受助者的怜悯(二)正式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同情和怜悯(三)专业社会工作中的价值观 人道主义、平等意识二、价值和社会工作的总体界定(一)价值对于社会工作的意义 高登斯坦的观点,理想的社会工作者认为价值是其生命意义的全部,实际社会工作者与之有别。(二)价值、知识与技术 价值与知识的关系;价值与技术的关系三、社会工作中的反价值操纵、家长作风,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一、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一)新教伦理与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实质,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价值理念;人道主义的内容;基斯鲁卡斯的HPU的基本假设(二)社会福利理念 社会福利的描述定义 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美国社会工作操作定义的价值叙述、比斯台克的表述、泰彻的表述之间的异同三、西方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矛盾(一)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对立(二)不同学派之间的价值观争论 功能学派与治疗学派的差异(三)政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在价值观上的矛盾 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工作者的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而机构是二者之间的中介。三者之间在价值观上既有一致又有矛盾。(四)社会工作价值在从理论转向实践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例如自我决定的原则,第三节 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方法论(一)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原材料 西方的社会工作价值体系、中国古代社会福利理念、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二)建构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和方法 在上述三种价值体系(观念)基础上的借鉴创新、批判继承、综合发展,例如爱人、助人二、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一)专业价值 敬业、接纳、自决、个别化、尊敬人(二)专业伦理 包括社会工作者的行为举止、伦理责任(对当事人、对雇佣机构、对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三、中国社会工作价值的教育 价值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第四章 社会工作理论,第一节 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一、社会工作需要理论社会工作理论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的各种理论知识的总称。轻视理论出于两种“误区”:过分夸大社会工作所处理问题的特殊性,对理论的概括范围的过高追求。社会工作的个别经验与理论知识是相互补充的。二、理论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功能解释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与原因,设定社会工作过程的工作目标,提出有效的实务工作方法、技巧和模式,第二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从理论角度看,西方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大体经历过七个阶段:调查阶段、精神分析学阶段、精神分析学派与功能主义学派并立阶段、获得阶段、盘点阶段、“理论统一”阶段、理论归类阶段。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一)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社会工作的理论 涵义,二者之不同与联系。(二)皮拉利思的社会工作理论三层次划分模型 宏观理论、中观理论与实践理论,第三节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一、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 佩恩的分类及各流派的基本内容:心理分析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标签理论;人文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权理论、女权主义理论。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归类 李康特(Recomte)的理论构造的哲学性背景假设和专业性背景假设;大卫豪关于社会工作理论的四范式模式:功能主义的、解释论的、激进人文主义的、激进结构主义的。三、总结和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理论 总结中国社会工作理论的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径,第五章 社会个案工作,第一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与范围一、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一)诊断学派关于社会个案工作的看法汉密尔顿认为社会适应不良是“心理-社会”即内部与外部相互作用的结果。(二)功能学派的看法强调社会工作者(机构)对案主帮助的作用。(三)社会个案工作的涵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提供支持与服务,减轻和解决问题,增进福利。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发展历史(一)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是个案工作的起始阶段。(二)个案工作专业化与学科化阶段 1917年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一书是社会个案工作专业化开始,“研究-诊断-治疗”的助人框架。(三)精神医学对个案工作的影响(四)20世纪40年代社会个案工作的多元化发展,第二节 社会个案工作的理论模式与实务方法,一、危机介入模式(一)危机的含义危机是平衡稳定状态被改变的现象,也是一个过程。(二)危机介入技术开始阶段:收集资料、达成协议、建立专业关系;中间阶段:进一步搜集资料,寻找形成危机的原因,减轻案主压力;结案。二、任务中心模式(一)任务中心模式的内容及适用范围个案工作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它考虑个案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它主要应用于情绪问题、资源不足、角色困难等问题。(二)问题解决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的五个阶段。(三)任务中心模式的工作技巧倾听、抓住核心问题、协议、沟通与回应。三、心理-社会模式(一)心理-社会模式的内容将案主的心理状态、情理过程同其生活的社会环境结合起来考虑并进行工作的方法、人的内部心理世界、生活的外部社会环境。(二)心理-社会模式的框架针对问题(内部和外部问题)确定目标(改变人和改变环境),正确处理工作者与案主的角色。(三)心理-社会模式的相关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的成长(生命历程)理论。四、行为治疗模式(一)行为治疗模式的理论基础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外部环境,人的行为是通过反映外部世界、学习适应环境而获得的。有反应学习、操作学习、观察学习和认知学习四种学习形态。(二)行为治疗模式的工作技巧(三)行为治疗个案工作的框架适应问题-案主行为本身出现问题;工作目标要小而具体,可测量;工作者要运用资源与手段支持案主的行为改变。,第三节 社会个案工作在中国的实践,一、中国社会个案工作的经验 中国社会是“家本位”文化,家族(家庭)集团主义使得对人的帮助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直接帮助有需要的人,二是通过帮助家庭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二、社会个案工作的实践 中国的社会个案工作要考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架构的特点。,第六章 社会小组工作,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基本概念一、小组工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小组工作产生于工业化导致的社会问题,20世纪40年代成为专业工作方法。二、小组工作的定义 从治疗、发展及对团体的功能的角度下定义,社会小组工作可以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协助个人增强其社会功能,以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团体或社区的问题。三、小组的类型划分 以成员的参与程度、自由进出程度和工作目标划分的小组类型。,第二节 小组工作的理论和理论模式,一、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系统理论二、小组工作的模式 社会目标模式认为,社会系统与个人、群体是相互影响的,个人问题的解决必须通过社会变迁来实现。治疗模式以小组作为治疗的媒介,解决小组成员的问题。互动模式把小组看作一个互助系统。,第三、四节 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与过程,一、小组工作的发展阶段前属期阶段-权力和控制期-亲密期-分辨期-分离期二、小组工作的过程小组形成初期的沟通、小组形成中的规范的建立(社会控制)、小组成员的角色承担,提高小组凝聚力。,第五节 小组工作的原则与技巧,一、小组工作的原则(对小组及成员的)个别化原则、接纳、助人、鼓励参与、促进成员发展、合理制约二、小组工作的技巧(一)小组工作的一般技巧 建立关系、观察、组织小组、领导小组、沟通、参与小组、运用资源、评估。(二)促进沟通的技巧 选择适合环境、选择适合语言、提供合作目标、调整小组互动模式(三)组织会议的技巧 良好的开端、控制讨论进程、做好总结。,第七章 社区工作,第一节 社区工作的涵义与发展一、社区工作的发展历程(一)社区组织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社区工作包括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社区组织工作起始于19世纪后期的社区睦邻运动,20世纪60年代社区组织工作成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二)社区发展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倡导,首先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实行。1955年联合国提出社区发展的准则。二、社区工作的定义(一)社区组织的定义 工作方法论、工作过程说。(二)社区发展的定义 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的定义。(三)社区工作的定义三、社区工作的目标 任务目标与过程目标。,第二节 社区工作的理论,一、社区工作的基础理论(一)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如保守主义、多元主义、马克思主义、激进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等。(二)社会运动理论对于社会工作策略的意义二、社区工作的实施理论(一)社区工作的模式 罗斯曼的社区工作模式,地区发展、社会计划、社会行动、新的发展观。(二)社区工作的原则 联合国的社区发展原则。(三)社区工作的介入手法,第三节 社区工作的过程与技巧,一、社区工作的过程 建立关系(方法与内容)、收集资料(类型与方法)、制订计划(层次内容)、社区行动(内容与目标)。二、社区工作的基本技巧 社区调查与分析的技巧、建立及维系关系的技巧、动员与组织的技巧、活动程序设计技巧。,第四节 中国的社区服务工作,一、社会福利体系与社区服务工作 社区社会福利的涵义:以社区组织为依托、以自助-互助为基础,增进公共福利,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二、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 发展方向问题(福利服务还是商业营利)、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服务滞后。(二)对策 福利服务与商业服务分离,制定促进福利服务的政策;加强社区服务管理。,第八章 社会行政,第一节 社会行政的涵义与功能一、社会行政的涵义(一)什么是社会行政 基德内的实质性解释,崔克尔的过程性解释,定义。(二)社会行政与公共行政的关系二、社会行政的层次(一)社会政策的层次 政府的宏观政策和机构(组织)的微观政策。(二)社会行政的层次 宏观社会行政与微观社会行政,界定与联系。三、社会行政的地位与功能(一)社会行政的地位 社会政策的定义,社会行政对增进社会福利的意义,社会行政是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二)社会行政的功能 实现社会政策、促进有效服务、修订社会政策。,第二节 社会行政的内容,一、社会服务的计划 社会服务计划的过程模式,理性决策与有限理性决策。二、社会服务的组织 社会服务组织的结构,社会服务组织(机构)人员的招聘应该注意的问题。三、督导与激励(一)督导 督导的涵义及其对于社会服务的意义。(二)激励 社会服务机构中激励的特点,对组织成员考核评估的方法。四、协调与控制(一)协调 协调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运行的意义,程序性协调与工作性协调。(二)控制 两种控制观,组织控制中的吸纳机制。五、评估与报告社会服务机构评估的意义、报告(或交待)的意义。,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行政,一、我国社会行政的发展历史 古代的“九惠之教”、常平仓、义仓,民国时期的社会部。二、我国的社会行政体制 1949年后我国的社会行政机构的体系的结构;社会政策的实施模式-单位体制与行政体系的作用,社会行政的基本特点:依据统一政策、依*行政体系、借助思想工作。三、改革以来我国的社会行政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企业(单位)办社会”的状况及消极影响。社会行政体系的变化:政府角色的变化、非政府社会服务机构的发育与成长,社会行政性质的变化:由政治化向行政和经济相结合方向的转变。,考试题型(5种),不定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案例分析(共2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