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章节道家文化.ppt
第四章 道家文化,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家。”李约瑟先生说:“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道家为百家所从出。”“道家之学,实为诸家之纲领。”,第一节 道家文化的渊源与流变,一、道家思想产生的原因,二、道家思想的发展脉络 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先秦老庄汉代黄老之术魏晋玄学,第二节 先秦道家,一、老子思想 史记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一)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道“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道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老子关于“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2.道是生育万物的本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淮南子原道训:“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辰以之行。”,(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揭示了天地万物的运动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2.揭示了事物的存在是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3.对立转化的运动规律和循环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窪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出生入死。”“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三)自然无为、致虚守静、柔弱不争1.自然无为基于“道法自然”和“反者道之动”(循环论)的认识,老子提出了“自然无为”。“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中一个最重要的观念。“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百姓皆谓我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林希逸先生注曰:“天地无容心于生物,圣人无容心于养民。”钱钟书说:“刍狗万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非天地忍心而不悯惜。”,2.致虚守静“致虚极,守静笃。”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道家思想是“以虚无为本”。其一是“虚空能容”;其二是“谦虚敛藏,不自满,不自是”。“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清静为天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清静”的基础是“无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即使是治理国家,也应该是“清静无为”、“无为而治”,正如老子所说:“治大国,若烹小鲜。”韩非子解老:“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而重变法。”,3.柔弱不争老子说:“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美好者,不祥之器也。”“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四)小国寡民和绝圣弃智“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以道化民,以德教民,以功劝民,以力率民,尚争,尚政,尚让,尚自然,二、庄子的思想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言汪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狐豚,其可得乎?自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一)对老子“道”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所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大宗师:“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渔夫:“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二)追求自由逍遥的人生,2.理性对待人生,做到圣人无情,3.淡化彼此是非,万物等量齐观,4.做到无己无待,精神逍遥自在,(三)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齐物论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四)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返朴归真,无为而治 胠箧:“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鐍,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鐍之不固也。然则乡之所谓知者,不乃为大盗积者也?”,(五)养生保命的处世哲学 庄子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第三节 西汉初年的黄老学派,一、汉初黄老之术的盛行 汉书记载:“当孝惠、高后时,百姓新免毒蠚,人欲长幼养老,萧、曹为相,镇以无为。从民之欲而不扰乱。”“汉兴,以黄老治天下,自曹参始。”汉代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曹参。关于统治思想的确立问题,汉代初年进行了“汤武革命”的辩论。,二、黄老学派的思想内涵(一)淮南子中的黄老之学 1.对“无为”论的积极改造 淮南子自觉地肯定了于“无为”中求“有为”的老子真义。指出老子的无为实际上是因势利导:“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工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水之用舟,沙之用鸠因高为田,因下为池。”,2.对道家早期君臣关系论的继承和发展 关于君臣关系,早期道家的一般认识是“君无为,臣有为”。淮南子继承这一思想,并将其改造为“君制臣,臣事君”。主术训中反复指出:“夫人主之所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以群臣辐奏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自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3.对“处静尚俭”的帝王心态的发挥 淮南子认为,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严刑峻法无济于事,提出:治理天下,以“神化为贵”。所谓“神化”就是指君王以自己的精神风范去感化臣民。“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多争。”“清静无为,则天与之事;廉俭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俭则民不怨。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人主好高台深池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4.淮南子还发展了老庄的养生理论 泰族训:“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5.淮南子对世界的起源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 天文训:“天坠未形,冯冯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始。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清妙之合专易,重浊之凝竭难,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又说:“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6.因时而变的社会历史观淮南子氾论训说:“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圣王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扣门求水,莫弗与者,所饶足也;林中不卖薪,湖上不鬻鱼,所有余也。故物丰则欲省,求澹则争止。秦王之时,或人俎子,利不足也;刘氏执政,独夫收孤,财有余也。”,(二)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对黄老之学的学术评价1.黄老之学有吸纳百家的开放性“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黄老之学思想简要,易知易操“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3.黄老之学主张“究万物之情”,坚持“因物与合”的认识路线。它不固执己见,不墨守陈规,能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第四节 魏晋玄学,一、魏晋玄学概说(一)玄学和清谈所谓清谈,实际上就是辩论,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宇宙、人生、历史、政治、社会、伦理无所不包。他们将最精粹的思想,通常就是道家思想,用最精辟的语言表达出来。由于这些名士以周易、老子和庄子“三玄”为谈资,故名玄学。所谓玄学,简言之,就是玄远之学,以精辟之言谈玄远之理。,(二)玄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汉代末年和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苦难、政治混乱的悲剧时代。金钱万能、卖官鬻爵、统治阶级奢侈腐朽。,(三)魏晋玄学的发展概况魏晋玄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前期是何晏、王弼 中期是阮籍、嵇康后期是向秀、郭象,二、魏晋玄学的基本思想(一)以虚无为本的“贵无”思想何晏认为,“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之为事,由无以成。”王弼则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作为宇宙万物本体或依据的,只能是“无形无名”的“道”:“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不温不凉,不宫不商,听之不可得而闻,视之不可得而彰,体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尝。”从“贵无”的思想出发,主张恬淡虚无,自然无为。所谓“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二)越名教而任自然 难自然好学论中说:“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以道德为师友,师阴阳之变化,得长生之永久。任自然以托身,并天地而不朽。”“越名教而任自然”就是要超越虚伪的名教而任自然的真性情。,(三)乱世精英,死守善道 孔子曾经有一段名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向秀说:“富贵天地之情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当求之以道义。”世说新语记录当时人们对陈蕃的赞扬:“言则士则,行为士范。”汤一介先生说:“魏晋玄学虽然企图调和儒道,但它实质上仍然是沿着道家老庄思想发展的,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儒家哲学所追求的是道德上的理想人格;同样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道家哲学所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这两种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四)得意忘言,得意忘象,辩名析理,第五节 道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一、道家文化的自然观(一)天道自然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对天和天道的阐述,首先表明天道的法则是自然运行的法则,而不是人为的法则。天道无私:“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道均平:“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二)万物自然(三)天人合一,二、道家文化的社会观(一)法自然以无为而治(二)任自然而具超越精神(三)任自然而具批判精神 司马迁认为庄子是“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庄子胠箧:“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第六节 道家文化与中医养生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流派中,道家文化与中医学的缘分最为密切。“道家思想从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一、道家道论与中医养生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二、道家动静论与中医养生 在动静问题上,道家是主静的。老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管子心术指出:“天之道虚,地之道静。”,三、道家形神论与中医养生庄子天地指出:“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嵇康养生论:“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上古天真论:“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吕氏春秋尽数所说:“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四、道家天人合一论与中医养生 庄子大宗师:“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五、道家的超越精神与中医养生(一)对物质欲望的超越“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二)对生命欲望的超越老子:“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庄子大宗师:“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总而言之,道家养生的根本在于以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来调养心性,调养心神。要调养心性、心神,就必须做到“少私寡欲”。因为:私欲 情志 精气 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