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主体段落写法.ppt
议论文例证主体段落的写法(例证段),“在语言表达中,段落是至关重要的。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不重视段落的训练,这是不少学生写不好文章的重要原因。”张志公,我们先来看一篇完整的议论文:,成功背后的秘密 文章中的第二、三、四段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对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议论文例证主体段落(即 例证段)。议论文例证段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呢?,一、议论文例证段的构成,例1: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盖茨在自己的乐土上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引领世界电脑行业的发展,并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盖茨正是因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才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06全国卷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议论文例证段的构成,例2: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上中学时,他因为考试不及格,所以老师要他留级,同学们也讥笑他,对此,他并没有悲观丧气,而是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后来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出国留学时又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得到了老师的好评。获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从事实验胚胎学的研究近半个世纪,成为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试想,如果童第周当初气馁了,不思进取,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如果他没有刻苦学习的精神,可能至今还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无知凡人呢。,思考:这两个优秀段落在结构层次上有什么共同特点?,A、表述观点:句。提出本段的论点。,B、叙述事例:句。引述事例论据。,C、议论分析:句。分析事例,得出结论。,两个例证段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这两个段落为我们写作优秀例证段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式!,二、议论文例证段的写作章法,A、表述观点 例1: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依附的枝头,生命才能达到极致。例2: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刻苦的精神。思考:比较这两个分论点,它们在句式有什么共同特 点?,结论: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旗帜鲜明地表达观点。,练习一,请以“勤”为话题,拟写一个例证段的观点句(即论点句),字数不限。(除观点句外,还可适当增加阐释、引申观点的句子。),参考:勤能补拙。/勤奋是成功的保障(或必要条件)。/勤奋出天才。,B、叙述事例 例1: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本是哈佛大学的一名学生。然而当他感觉到大学所教的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时,便毅然离开学校,从事自己喜爱的电脑设计工作。盖茨在自己乐土上创建了世界著名的微软公司,引领世界电脑行业的发展,并积累了世界上无人能比的巨额财富。思考:这部分共3句话,这3句话分别叙述了什么内容?,结论:引述事例一般要几句话,内容要围绕分论点,交代人物的基本状况、行动和行动的结果。(Who+What+How),练习二,请为刚才所表述的观点句(分论点)拟写一个事实论据,内容包括人物的基本情况、行动及行动的结果。,参考:(以观点句“勤能补拙”为例)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见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於成了著名的京戏大师。,C、议论分析 例1:盖茨正是因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所以才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思考:这句话是如何分析评价盖茨的?,结论:挖掘盖茨成功的原因。这种方法叫因果分析法。,找准因果关系写作关键:,本段论点,事例结果,原因:“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结果:“成就如此辉煌的人生”,例2:试想,如果童第周当初气馁了,不思进取,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思考:这句话是如何分析评价童第周的?,结论:从反面对他进行了假设,并推导出不成立的结果。这种方法叫做假设分析法。,找准假设关系写作关键:,假设的条件:“气馁”“不 思进取”,论点的对立面,推导出的结果:“他能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吗?”,事例结果的对立面,练习三,用因果分析法或假设分析法对刚才所拟写的事实论据进行分析,要求紧扣起始句(分论点),特别注意找准因果关系或假设关系。,参考三:这说明,即使是天资不足的人,只要有勤奋的精神,也是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化拙为灵的。,参考一:正是因为梅兰芳勤学苦练,日积月累,才弥补了他的不足并化拙为灵,成了一代京剧大师。,参考二:假如当初梅兰芳懈怠于学习,没有比别人更勤奋的练习,他还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并化拙为灵、成为一代京剧大师吗?,完整例证段展示,勤能补拙。梅兰芳年轻的时候去拜师学戏,师傅说他生着一双死鱼眼睛,灰暗、呆滞,根本不是学戏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资的欠缺没有使梅兰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奋。他喂鸽子,每天仰望长空,双眼紧跟着飞翔的鸽子,穷追不舍;他养金鱼,每天俯视水底,双眼紧随着遨游的金鱼,寻踪见影。后来,梅兰芳那双眼睛变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闪闪生辉,脉脉含情,终於成了著名的京戏大师。这说明,即使是天资不足的人,只要有勤奋的精神,也是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化拙为灵的。说勤,表述观点,叙述事例,议论分析,小结:规范例证段的写法,1表述观点:分论点一般是一个简洁的陈述句,要鲜明准确。2叙述事例:引述事例一般要几句话,内容要围绕分论点,交代人物情况、行动和行动的结果。3议论分析:分析事例要与观点结合起来,常用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以上是单则事例的例证段。其基本结构是:表述观点叙述单则事例议论分析 拓展:如果要列举多则事例为论据,那么,这样的例证段又该如何写呢?,多则事例的例证段的基本结构:表述观点叙述多则事例议论分析 很明显,这与单则事例的例证段是一样的。,多则事例的例证段1,(表述观点)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叙述多则事例)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唐太宗视民如子,垂拱而治,那是因为他对百司之职了如指掌,胸中有安民治国平天下的策略,于是百姓安居乐业。岳武穆统帅“岳家军”,屡战金兵,频频告捷,那是因为他有严明的军纪,旅进旅退,赏罚分明,于是金人喟然而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毛泽东同志率工农红军,以持久之战打退日本侵略者,那是因为制定且严格执行了“三大纪律八项主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于是日伪不得不缴械投降。(议论分析)以往凡有所成就的人和集体,无不严于律法,以成文的规定来约束。因为他们知道在绝对自由之下的惰性将急剧膨胀,只有在适当的管束之下,人才能发挥出潜在的能量,做出一些有益的事情,多则事例的例证段2,(表述观点)靠奋斗冲破“埋没”的压力。(叙述多则事例)古今中外,许多取得了重大成就的人,很多都遭受过“埋没”的命运。爱因斯坦就曾被埋没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抓紧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埋没”在小店铺里,但他没有消沉,每天在做好营业工作后,抓紧一分一秒的时间,昼夜不停,寒暑不辨,刻苦自学,潜心钻研数学,终成著名的数学家。(议论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多则事例的例证段3,(表述观点)近墨者未必黑。(叙述多则事例)屈原身为楚国大夫时,整个官场腐化堕落,私己而误国,周遭一片墨黑。唯独屈原忠心耿耿,众人皆醉而他独醒,即使被小人陷害也不改其救国之志。宁可“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也不“以皓皓之白蒙世之温蠖”。包拯坐镇开封府时,权贵大臣贪污受贿成风,皇亲国戚徇私枉法为盛。而包拯却独保清廉,铁面无私。(议论分析)可见,近墨者变黑与否,关键还在于近墨者本人,在于他的人格、意志、判断力等。近墨者中的很大一部分,能“出污泥而不染”,自始至终不被周围不良事物左右。,三、课后作业,以“勤奋”为话题,写两段单则事例的议论文例证段,分别运用因果论证和假设论证的论证方法。每段300字左右。,王羲之墨池,王羲之东晋人,他创造了一种美观流利的书法字体,被人们称为“书圣”,他从七岁开始练书法。王羲之的家门口有一个水池,他每次练完书法都会在此洗毛笔。过了二十年,天天如此,他把门前原本清澈的水池都洗成了黑色。之后人们便把那水池成为“墨池”了。“墨池”的典故了。,凿壁偷光,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吕蒙读书,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苏洵发愤,苏洵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小时候很贪玩,直到二十七岁才认识到读书很重要,从此开始发愤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有一年端午节,苏洵从早晨起来就扎在书房里读书。他的妻子端了一盘粽子和一碟白糖送进了书房。将近中午时,夫人收拾盘碟时,发现粽子已经吃完了,碟里的白糖却原封未动,而旁边砚台上竟有不少糯米粒。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误把砚台当成了糖碟。正是凭着这种认真刻苦的精神,苏洵成为了文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