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构成物质奥秘课件教师培训.ppt
第四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本单元主要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的计算、物质的多样性等内容。知识结构如下:,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单元概述,物质组成的表示:,化合价,元素符号,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这部分教材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通过对该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物质变化的客观性和复杂性;初步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兴趣。这些内容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终生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也是以后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基础和工具;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由于该内容集中了较多的基本概念,这对启蒙教学来说,会给初学者带来一定的困难。相对于前面所学的知识来说,内容比较抽象,学习过程中更要发挥想象力。,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熟悉的日常现象、实验等生动的情景,将逐步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首先将认识到物质是不连续的、是可分的,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由此形成有关物质构成的微观概念,并运用这些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其次,随着学习和探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生还将了解到原子也是可分的,并引出元素概念。在掌握了元素符号和化合价、化学式的书写,知道了无机物、有机物之后,就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对物质进行描述和更本质的认识并对物质的多样性有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使学生又能从量的角度进行相关的计算。,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教学要求的比较,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原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但它本身还有复杂的结构,还可以再分。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原子核虽小,但它仍有复杂的结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由于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带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显电中性。原子核的半径约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电子就在相对很大的空间内作高速的运动。2.理解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原子的真实质量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所以采用原子的相对质量来做为原子质量的新的衡量标准。,学习目标解读,课题1 原子的构成,重点、难点分析,1.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及该知识的应用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从分子的概念开始。确认分子的存在是思维进入微观世界、从本质上解释物质变化及其宏观现象的第一把钥匙,是以后认识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前提。从分子可分为原子,引出原子的概念,从逻辑顺序上自然过渡到再到离子的形成。最后,得到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构成关系,为后面各部分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本部分概念较多,所学内容又很抽象,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概念的形成过程,达到能正确使用即可,不要过多的对知识进行扩展。2原子的构成是教学重点 该内容主要讨论了原子的组成。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作为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依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建立一个形象的原子结构模型是至观重要的。,教学的基本程序,(一)原子的概念 1课堂教学引入 建议1:问题引入“在分子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它的分子起了变化,变成了别的物质的分子。这个过程从微观上是怎样进行的呢?建议2:问题引入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那么分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建议3:实验引入教师讲解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实验,然后提出问题:氧化汞受热后发生的是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了哪些新物质?从这个事实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2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形成原子概念,认识原子的特征,能从微观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原子和分子一样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所学内容十分抽象,学生不易接受。这要求我们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多使用直观教学手段。可指导学生看硅原子的照片;可将电解水、氧化汞受热分解等实验的微观实质制作成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还可请学生们观看一些有关原子知识的资料片。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总结出原子的定义、原子的特征和化学变化的实质等内容。为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设计“原子和分子比较”表格让学生填写。,教学设计:,(二)原子的构成1 课堂教学引入 建议1:问题引入分子很小,它却可以在化学变化中分成原子,那么原子可不可以再分呢?建议2:史实引入1906年,荚国科学家卢瑟福做了著名的粒子散射实验,即让一束平行的射线穿过极薄的金箔时,他发现穿过金箔的粒子,有一部分改变了原来的直线射程,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转,还有极少数的粒子(大约一万个中有一个),好像遇到某种坚实的不能穿透的东西而被折回。你知道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吗?通过本内容的学习,我们就能很好的解释该现象。建议3:讨论引入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想象中的原子的样子,然后通过学习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异同点。2“原子的构成”知识的学习 提前三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的材料收集情况。上课后再布置学生自学课本中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原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让部分学生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如果有条件,还可组织学生观看描述原子结构的录像片,使学生在观看、分析、思考中在头脑中建立原子结构的微观模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填写教师提前准备好的一些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三)“相对原子质量”的学习 该部分内容的学习首先使学生明确:原子虽然很小,但有实际质量,人类使用现代科学仪器可以精确的测算原子的质量,例如一个氢原子的质量为1.6741027Kg等。然后让学生进行一次实际计算,例如计算12345个氢原子的质量,使学生体会到利用原子的真实质量,书写、记忆、使用都很不方便。再结合我们生活中用吨作单位表示一粒麦粒的质量不方便,我们选择了一个与其实际质量接近的单位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想到可选用一个新标准来衡量原子的质量。这样使将一个很抽象的定义变得易于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形成后,要及时进行练习、巩固,还可再进行对比,计算12345个氢原子的质量,从中体会引入相对原子质量后的简洁。,学习目标解读1.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构成人体的这些物质中主要的构成物质是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酶、核酸等,而在这些生物有机化学物质中C、H、O、N就是最主要的元素,占人体总质量的95%以上,其中氧元素约占人体的65%,碳元素约占人体的18%,氢元素约占人体的10%,氮元素约占人体的3%。氢、氧元素主要以水的形式存在于体内,其余的氢、氧元素则与碳元素一起存在于体内的有机物中;氮元素主要存在于组织蛋白质和核酸中。,2.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化学元素的名称都是用一个汉字来表达的。有些是沿用已有文字的,如金、银等;有的是根据已有的字,改变或增加偏旁而成为化学专用名称的,如碳、磷等;有的是意译的,如轻气等后来又演变成氢仍保持原字的读音。元素名称一般是按偏旁字来读音,这样就有助于同学们的记忆。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必须熟练掌握的化学用语。如果元素符号记不住,直接影响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因此对初学化学的学生必须严格要求,不仅要记住,而且要会读,书写正确。课本要求我们记住常见的27个元素的名称和元素符号。,课题2 元素,3.知道元素的分类 元素可分成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三大类。元素中文造字是有规律的,从它们的偏旁就可以知道它们属于哪一类元素,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有“石”字旁的是固态非金属元素,有“气”字头的是气态非金属元素,有“氵”字旁的是液态非金属元素。只有汞例外,通常它是液态金属元素。,4.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种元素都有一个编号,大小恰好等于该元素原子的核内质子数目。这个编号就是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一格。每一格均包括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因为原子序数与元素符号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我们根据原子序数就可以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相应的元素,并可获得与其有关的其他信息。5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 学生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后,已经具备了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能力,认识到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破裂、原子重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稍加引导,他们可以很容易的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6.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学习化学的目的是能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某些问题,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会根据食品或药品的规格计算其用量,与我们学过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关系非常密切。学了相关知识后,学生应具备这种能力。教师也应加强对学生在此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能学以致用7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有机物和无机物 在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里,几千万种物质不但其表面上是形形色色、无限多样的,而且还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这些变化既包括物质的三态变化,也包括后续章节将进一步较深入研究的化学变化。随着元素概念的产生、原子分子论的确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化学自身的发展,使人们能够从宏观和微观认识两方面正确认识物质世界的奥秘。千变万化的万物原来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从组成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会使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和研究变得简单、方便、有条理,易于把握。这就是我们研究这个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意义所在。,重点、难点分析元素和元素符号是教学的重点 元素是联系微观和宏观的桥梁和纽带,不管是分类研究物质,还是归类学习原子,都离不开元素。元素也是学习化学用语和应用化学用语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元素符号是学习化学的基础,不能很好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教材中一次性给出了27个元素符号,造成学生记忆困难。,教学的基本程序,由“五行学说”引入本课题,提出“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的悬念。,1提出元素的定义,引导学生根据元素的定义,得出判断同种元素的依据是原子的核电荷数,并使其形成“元素是一个描述原子种类的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的观点。2了解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较大的元素及其存在;认识氢、碳、氧、氮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知道迄今已经发现的元素种类只有100多种。3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简单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定义、结构及意义,使学生能够根据原子序数找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举出几种具体的元素,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能在元素周期表中得到这种元素的其它相关知识。,1展示写有27种常见元素的元素序号、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的幻灯片。以其中两种元素为例,讲解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及用法。注意强调元素符号的写法。2在认识常见27种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的简单分类,总结出元素符号的意义。,能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教学设计:(一)元素1课堂教学的引入建议1:问题引入我们每天都在食用“加碘食盐”、“铁强化酱油”这里的“碘”、“铁”指的是什么?建议2:广告引入“妈妈,我们缺锌。”这是某品牌的补锌口服液的一句广告语,广告中的小朋友说他缺锌,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朋友所说的“锌”指什么吗?建议3:情境引入市售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成分如下(mg/L):硒:0.013;锌:0.00162;钠:18.4;钙:4.69。这里的硒、锌、钠、钙指什么?建议4:问题引入战国时代我国形成了“阴阳五行”说,认为土与金、木、水、火杂成百物,宇宙万物都是这五种东西组成的。目前人类已知的三千多万种物质真由上述“五行”组成的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了解该知识。2“元素”概念的形成 鉴于元素概念应用时常常与原子相混淆,教学时,宜从“该物质含有什么分子该分子里都有什么原子这些原子分别属于什么元素所以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入手,则能降低难度。这部分知识有些需要教师的讲解,如元素与原子的关系。有些适合学生的自学,如元素的种类和在地壳中、人体中的分布等。教学中要注意分散难点,讲解与练习结合,比如在元素概念教学之后可以马上进行的练习:在电解水实验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什么分子?这些分子分别由什么原子构成?这些原子分别属于什么元素?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一系列问题的研究,不仅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二)元素符号1课堂教学的引入 建议1:讲述引入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国际上采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些符号。建议2:史实引入用幻灯片展示19世纪道尔顿用各式各样圆圈饰以不同图案或字母代表各种化学元素,组织学生讨论它的弊端,引入元素符号的教学。2“元素符号”的教学 使学生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及其表示的意义,记忆27种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为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记忆元素符号的竞赛。应及时对本知识加以考核、巩固,为化学式知识的学习奠定牢固的基础。,(三)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将已知的100多种元素按原子序数科学有序的排列起来所得的表,叫做元素周期表。因为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元素周期表的知识要求不高,所以教师没有必要在这里给学生将此内容进行扩展,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只要使学生能够根据原子序数找到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就可以了。为巩固所学知识,举出几种具体的元素,让学生进行练习,并能在元素周期表中得到这种元素的其它相关知识。,学习目标解读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分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粒子,本单元之前学生刚刚形成微观粒子的概念,空间想象力较差,对认识分子是突出的障碍。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时,表现出较强的记忆能力,尤其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抽象则半信半疑。因此要从宏观体会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空间想象来理解分子。原子知识是物质结构知识的核心。学好原子,有助于加深理解分子的知识,同时也是揭示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原子得失电子后变成离子,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叫阴离子,阴、阳离子可以通过电子得失的方式和原子之间互相转化。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2.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了解离子的形成,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互相转化,介绍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一些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状况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原子和离子之间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带负电的微粒是阴离子,带正电的微粒是阳离子。,课题3 离子,重点、难点分析1.离子的形成是教学重点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通过得失电子的方式转化成离子,离子也可通过得失电子的方式转化为原子。这个过程与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原子结构的关系等知识点是一个整体,故该知识贯穿整个内容,成为教学重点。为能实现教学目标,本内容不宜拓宽和加深,达到了“基础”和起到“桥梁”作用就可以了,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分析推导的思维方法。,2.核外电子排布观念是教学难点 核外电子的排布是原子结构理论知识的继续和深化。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上表现出来。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比较抽象,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也不能引入电子云,这就要求学生学习时必须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除了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外,还可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制成课件进行直观教学。,教学基本程序,教学设计:1课堂教学引入建议1:动画引入展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然后引入课题:刚才我们看到了以前没有认识到的一个过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获得有关的知识。建议2:实事引入利用某妇女在洗衣服时因洗衣机漏电造成触电身亡的事例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湿手接触电器容易触电?”,然后进行氯化钠溶液的导电性实验,造成认知冲突,引出离子的形成过程。同时使学生形成这样的认识:“自然界的事物都有趋向稳定的趋势。对于原子,既然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的结构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那么不具备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就会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使原子带电形成离子。”建议3:问题引入我们知道,构成原子的粒子有质子、中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绕原子核在一定空间内作高速运动。那么像钠原子这样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它们的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有什么规律?建议4:设疑引入虽然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所了解,但我们对核外电子的运动一无所知。那么核外电子的运动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知识。,2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和离子的形成 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应以学生阅读教材自学为主,不适合引入太多的媒体手段,因为与此知识相关的资料片大多以电子云方式讲解核外电子的排布,这些知识的引入会使学生的知识产生混乱,不利于课堂教学。这些知识又很零碎,给教师的讲解带来一定的困难,所以应采用学生自学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方法,也可采用竞赛抢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可提出如下问题:核外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排布的?这样排布的依据是什么?能画出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了解其中的涵义各类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及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讲清核外电子排布知识后引入离子的知识时,学生是比较易于接受的,也容易理解离子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应指导学生学会:区别离子和原子;知道离子和原子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知道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离子的表示方法;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学习目标解读1.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化学式是常用的化学基本用语之一,它不但用来书写化学方程式,也是进行有关计算的依据,还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理解物质的认识方法,更是微观和宏观、质和量纵横交错的交汇点。该知识的引入,使学习化学的方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使学生的思维由语言文字的形象思维过程过渡到抽象的符号思维。在这个知识点中,不仅要学会化学式的定义,还要学会化学式写法、读法及表示的意义。知道各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的方法测定物质的组成后得出来的;每种物质都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还可向学生简单介绍化学式包括分子式、实验式、结构式等,以免学生学得过死,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2.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如果不是这个比值那么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个数比又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决定的,也就是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结构决定了原子之间按一定数目相互化合。而这个数目就表现出了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一种化学性质化合价。我们要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并能使用该知识书写化学式或利用化学式求出其中某元素的化合价。,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3.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根据化学式进行计算,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计算技能。除教材列举的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化合物中组成元素间的质量比、计算化合物中某组成元素的质量分数外,还应增加求一定质量的化合物里某种元素的质量的计算。有了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这一基础,只要稍加点拨这一质量分数的含义,在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根据化学式进行的计算,只需要比例、百分数等运算,对初三学生来说,数学运算是没有困难的。但学生在这类计算中往往也发生错误,其根源在于对化学式的含义、对化学式中的符号、括号、数字等的作用还不理解,教学中应加以注意。,重点、难点分析1.化学式是教学的重点 从学生的基础来看,并未接触过化学式,虽然前面学过元素符号,但学生还未完全掌握元素符号,又没学过化合价,缺少联想记忆的因素,因此,本课内只能靠死记硬背,这就给书写化学式带来很大的难度。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则是教学中的又一难点。在符号思维的基础上增加数学思维,对学生来说更加抽象,尤其是对化学式前的系数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表示原子个数的小数字的意义区分不开。,2.化合价是教学难点 化合价的内容比较复杂,它有正负之分,又有不变和可变之别,要熟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以及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是有较大难度的。为使学生掌握化合价的标记方法,及时反馈矫正,应设计练习题,投影展示。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亲自标记化合价达到基本掌握的程度。为便于学生记忆化合价,可将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编成口诀。,教学的基本程序,引入新课,化学式,化合价,化学式计算,了解化合价的涵义,并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掌握化学式及其涵义,能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1掌握利用相对分子质量的有关计算。2能读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并进行相应的计算。,(一)化学式1课堂教学的引入建议1:问题引入我们已经知道,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建议2:图片引入用幻灯片来展示以前我们接触过的物质的化学式,然后引入课题:我们以前用这些符号来表示一些物质,那么这些符号的含义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进行学习。建议3:问题引入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只根据名称不能确切的知道一种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物质的组成,而且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它为学习和研究化学带来了方便。今天我们就学有关化学式的知识。,教学设计:,2“化学式”的教学 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各物质的化学式是经过精密实验,测定其组成然后再经过推算得出来的。一种物质只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式与物质的状态无关。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化学式的意义,还要使学生明白每一个化学式中的数字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化学式前面的数字与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具有不同的意义。化学式的读法、写法是以后使用化学式的关键,教学中务必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切忌死记硬背。化学式的教学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式的学生来说,往往感到困难,容易混淆。为适应初中学生特点,可做一些分组的竞赛性练习,比如“根据水、氧气、氯化钠等物质的化学式,试一试谁获得的信息多?”;还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多媒体技术同步辅助教学,如使化学式的相应部分的画面闪动增加视觉刺激。,(二)化合价1课堂教学的引入建议1:纠错引入用幻灯片展示一些错误的化学式,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错误并改正,然后引入新课: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我们将掌握利用化合价书写化学式方法,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建议2:设疑引入某些化合物如:NaCl、MgCl2、Na2S、H2O其原子个数比分别为1:1、1:2、2:1、2:1,这是什么原因呢?建议3:情境引入先复习原子结构的有关知识,提出“是什么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的问题。再通过幻灯片展示某些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出原子之间形成化合物时其原子个数比有确定的数值,否则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那是什么原因呢?引入本节内容。,2“化合价”的教学 本部分教学内容要求了解化合价的涵义,能说出几种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运用化合价规律判断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或利用元素的化合价书写化学式。其中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的记忆比较困难,教学中可采用化合价标注小竞赛、编写常见元素化合价顺口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还应注重分散难点、讲解与练习相结合的方法,不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吃“夹生饭”。,(三)有关化学式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涵义、计算相对分子质量、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内容的教学,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为下面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作好了准备,同时也深化了对前面所学分子、原子、元素、元素符号等概念的认识和综合运用。在此要培养学生把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教学中应遵循有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好高鹜远,一定要注重讲与练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应用这些知识以化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如查看药品、食品等商品的标签或说明等,要求不高,但能帮助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受益终生,这在教学中应值得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