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大团结共筑中国梦.ppt
,民族大团结 共筑中国梦,引子:从“民族”和“中华民族”说起 民族的定义:近百年来,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民族定义先后有梁启超所翻译介绍的布伦齐里的“八要素说”、孙中山的“五种力说”和斯大林的“四个基本特征说”。上述定义均有可取之处,亦有缺陷与不足。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对民族定义的表述体现了创新和发展。2005年5月,第三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中华民族”一词是我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梁启超先生于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这篇文章中提出的,所以“中华民族”一词存在的历史到今年不过百余年。,梁启超1902年提出的“中华民族”还只是一个民族的概念,就是指“汉族”。之后,随着民族危亡的日渐加重,我国国民尤其是一些有识之士越来越认识到民族团结对共御外辱的重要性,经过梁启超、杨度、章太炎、孙中山、李大钊等先贤的阐发,“中华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政治和国族的概念: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统称。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的概念也逐渐为近代以来的政府所认同,深入人心,成为团结海内外各族中华儿女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从“中华民族”词语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看,这个概念本身就含有民族团结的精神。,一、我国的民族状况 1、我国的民族数量。现阶段,经过识别和确认,我国有56个民族,除人口最多的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2、我国少数民族识别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的民族成份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民族识别,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经过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和科学研究,这一阶段首先认定了(包括历来公认的)蒙古、回、藏、满、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黎、僳僳、佤、拉祜、高山、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羌、撒拉、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保安、裕固、塔塔尔等38个少数民族。,第二阶段:从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在第一阶段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把民族识别工作引向深入。本阶段对上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的所剩族体名称(183个)进行逐一研究,新确定了15个少数民族,即土家、畲、达斡尔、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名为德昂)、独龙、京、毛难(后改名为毛南)、门巴;同时,将普查中自报的74个族体分别归并到已确定的53个少数民族中。,第三阶段:从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这一阶段中,1965年认定了西藏珞瑜地区的珞巴族,1979年认定了云南基诺山的基诺族。至此,我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增加到56个。通过这3个阶段的民族识别工作,确认了我国共有56个民族。,3、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截至目前,全国分别设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其中自治旗3个),合计面积达646.9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64.3%。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8%以上。自 治 区 成 立 时 间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1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你知道吗?1、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壮族 2、我国世居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哪个?云南省 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3、哪个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散居全国、分布最广的民族?回族 4、哪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知识呢?,二、长治的民族状况 根据2009年的统计,我市现有民族35个: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壮族、苗族、藏族、土家族、纳西族、彝族、白族、羌族、侗族、布依族、黎族、普米族、傈傈族、畲族、锡伯族、维吾尔族、瑶族、佤族、达斡尔族、仡佬族、鄂温克族、土族、傣族、景颇族、哈尼族、拉枯族、阿昌族、水族、仫佬族、哈萨克族。根据2009年的统计,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22449人;满族912人,蒙古族356人、朝鲜族109人、壮族66人、苗族37人、藏族19人、土家族79人、纳西族6人、彝族39人、白族56人、羌族6人、侗族18人、布依族20人、黎族204人、普米族21人、傈傈族32人、畲族4人、锡伯族2人、维吾尔族5人、瑶族9人、佤族2人、达斡尔族2人、仡佬族6人、鄂温克族1人、土族8人、傣族7人、景颇族4人、哈尼族13人、拉枯族1人、阿昌族1人、水族1人、仫佬族2人、哈萨克族2人。,从时间上看,长治市的回族于1408(明永乐六年)开始定居长治,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市历史最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清朝时期,满族开始定居长治。其他少数民族在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不同历史时期相继来到长治定居。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市的少数民族同广大汉族同胞始终紧密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为长治的解放事业、建设事业和改革开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治的回族群众组织了长治回民抗日义勇队,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终究形不成合力,形不成强大的国力团结就是力量歌曲,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兄弟倪墙,外御其侮。讲的就是团结的重要性。一个家庭,兄弟姐妹团结,家庭就会蒸蒸日上。一个团体,成员团结一心,团体就会蓬勃发展。一个国家,各民族团结奋进,国家就会繁荣昌盛。,比如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元朝将居住在当时中国境内的人分为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包括原来蒙古各部的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西域以至留居中国的一部分欧洲人;第三等是汉人,包括契丹、女真和原来金统治下的汉人;第四等是南人,指南宋统治下的汉人和西南各民族人民。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和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战争不断,人民流离失所,最终元朝只存在了98年。清朝实行的则是歧视防范、怀柔安抚并重的统治策略,提出“满汉一家”的口号,保留汉人的文化传统,开科取士,确立孔子为文圣人,关羽为武圣人等。视蒙古族为同盟,多与之联姻,许多蒙古贵族跻身统治集团行列。在西藏设立噶厦作为地方政府,派出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相等,督办西藏事务,并建立金瓶掣签制,监督达赖、班禅及大寺院活佛的转世,主持其坐床典礼,以避免受蒙藏贵族的操纵。驻藏大臣代表中央行使地方主权,稳定了西藏政局,防止了外来势力的入侵。在对待回族以及伊斯兰教的态度比较温和,对回族及伊斯兰教“偏之以恩。这些政策最大限度地团结了各民族力量,成为清朝延续275年的重要基石。,四、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民族政策 建国以来,我们党和政府在民族工作中逐渐形成了“三个离不开”和“四个认同”的思想。“三个离不开”是指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思想深刻揭示了我国各民族团结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是正确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加强民族团结的行动准则。,“四个认同”是指对祖国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文化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其中,“对祖国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历史悠久的中国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国,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与共,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我国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保持各民族文化形态丰富性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了联系紧密的文化整体,这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深刻认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认同”意识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进步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以中原地区为核心,汇聚成为统一、稳固的中华民族。各民族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之后,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错杂居、共生互补的格局。绢马互市、茶马互市和西汉王昭君出塞、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典型的例子。在各民族共同开拓祖国的疆域、共同捍卫祖国的统一、共同推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特征逐渐形成,并不断强化。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认同”意识生动反映了我国各民族发展谁也离不开谁的实际,是对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各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我国各民族在发展中各有优势、互补共济。总体上讲,汉族在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科学技术、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优势,而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地理位置重要,在诸多方面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比如,民族自治地方草原、森林、水力、石油、天然气、煤炭、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建筑等各具特色。因此,加快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把汉族地区和民族地区各自的优势和长处发挥出来,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实现互利共赢。,“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认同”意识是防范渗透、抵御分裂的有力武器。长期以来,达赖集团勾结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在西方敌对势力的支持下,境内外“三股势力”相互勾结,不断变换策略和手段,进行反动宣传,极力挑起事端、制造动乱,煽动民族对立、民族仇视,妄图从民族关系上打开缺口,以达到分裂祖国的险恶目的。因此,在长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我们要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认同”意识,筑牢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防线。,党和政府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有:一、民族平等团结 在我国,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异同,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国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不会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团结则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促进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在中国的宪法和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二、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政府解决民族问题采取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民族区域自治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极大地满足了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根据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一个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内单独建立一个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据它分布的情况在全国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单位的多个民族自治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 助和支持。二是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利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截至目前,我国有民族自治地方155个,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0个。,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尽一切努力,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国家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一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有40多个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7l;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84个自治县(旗)在西部,占西部地区总面积的86.4。云南、贵州、青海三个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虽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开发就是民族地区大开发,就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二是开展“兴边富民行动”。这一行动是国家民委落实中央提出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加快边境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举措。实施的范围包括分布在我国2.1万公里陆地边界线上的135个县(旗、市)。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培育县城经济增长机制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国“兴边富民行动”实际投入资金已达150亿元,兴建兴边富民项目数万个,2100多万人受益。三是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人口较少民族指人口在10万人以下的民族,全国有22个,总人口不足60万人。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这22个民族发育程度比较低。,青藏铁路,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把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状况看作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根据民族工作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二是注重实践锻炼,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在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国家有关政策强调,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的建设,切实做好防病治病和妇幼卫生工作,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等。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扶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文化事业,组建民族文化艺术团体,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繁荣民族文艺创作。,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各级人民政府要在财政方面扶持少数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编译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条规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第五,在大众传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发生。第六,尊重少数民族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我国是一个有着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国少数民族群众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众性的信仰某种宗教,如藏族群众信仰藏传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种宗教,如我国有10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即每个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一种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国有清真寺3万座。在西藏,有藏传佛教各类宗教活动场所1700多处。,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的正确道路。我们相信,随着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必将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必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我们长治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在经济上,大力扶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在政策上对少数民族经济给予了极大地倾斜和帮助,在用地、用水、办证、纳税上进行了优惠扶持。先后重建了回化厂,新建了两个清真食品加工厂;兴建了少数民族工业区,吸引了8个年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进驻,安排少数民族下岗工人3000多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于2001年将回族聚居的大西街改造建设成了干净、整洁、漂亮的民族团结大街;投资修建了象征民族团结进步的民族广场,有力改善和提高了回族群众的生活环境。少数民族聚居村壶关东黄野池村的扶贫成效明显,各种基础设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上,于2008年投资在城区小山头村的非耕地山陵建设了新的回民公墓等。,我市少数民族企业家、全国政协委员程田青,五、青少年应该怎样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少年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关系到中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青少年维护、促进民族团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认真学习民族知识和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的历程 要认真学习我国的民族知识,了解我国的民族数量、分布、特点、风俗习惯等,做到民族认知。要认真学习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发展的历程,树立新中国是在党的领导下由中华民族所包括的各民族人民共同建立、建设、发展的观念,做到民族认同。,二是认真学习党和政府的民族工作理论和民族政策 通过学习,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和“四个认同”意识,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优越性,自觉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三是要以实际行动自觉维护、促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去维护、去促进。青少年朋友要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自觉维护、促进民族团结。比如:要尊重少数民族同学的衣食习惯。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不发表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论。与少数民族同学交朋友,学习上互相帮助等。,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以实际行动维护、促进各民族团结大局,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