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社会心理学(咨询师培训).ppt

    • 资源ID:5370833       资源大小:1.69MB        全文页数:149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社会心理学(咨询师培训).ppt

    1,社 会 心 理 学,心理咨询师培训,2,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简史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第一节 概述,3,第一节 概述,社会心理学,社会学,文 化人类学,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和参考书.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4,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侧重于心理学的定义 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F.H.奥尔波特,1924)研究内容:个体行为如何受他人存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G.W.奥尔波特,1954)影响的形式:现实存在的影响;想象存在的影响;隐含存在的影响,5,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2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界定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应以群体心理为基础。本书的定义是: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6,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1.社会行为 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它包括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群体的决策行为。B=f(P,E)(勒温,1936)B:行为 P:个体 E:个体所处的情境 f:函数关系,7,第一节 概述,第一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2.社会心理 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相关,还与其过去的经验和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是内外关系,相互影响。,8,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动机和情绪Social motive and emotion,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态度Attitudes,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利他行为Altruism,群体心理Group,应用爱情、婚姻、家庭,侵犯行为Aggression,个体,社会交往,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群体,9,第一节 概述,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三阶段)哲学思辨 经验描述实证分析 启蒙期 形成期 确立期,10,第二单元 社会心理学简史 一哲学思辨阶段(启蒙期)-古希腊世纪上半叶 知识点:人性的争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二经验描述阶段(形成期)-世纪中叶20世纪初 在观察的基础上,对人类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分析。催生作用的学术思潮:(1)达尔文的进化论(2)德国的民族心理学(3)法国的群众心理学(4)英国的本能心理学(5)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 三实证分析阶段(确立期)-始于20世纪20年代,第一节 概述,11,一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 3伦理原则,第一节 概述,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12,二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观察法 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搜集资料的方法。自然观察和参与观察(二)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三)档案法,第一节 概述,第三单元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13,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一社会学习论(班杜拉)1社会学习论简述 试图用行为主义解释人们社会行为的学说叫社会学习论。行为主义主要的理论假设是,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2学习的机制:联想、强化、模仿 3观察学习(替代性学习),第一节 概述,14,二.社会交换论(霍曼斯)主张从经济学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重点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1.成功命题 2.刺激命题3.价值命题 4.剥夺满足命题5.侵犯赞同命题,第一节 概述,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5,第一节 概述,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三符号互动论1.代表人物:早期代表布鲁默、库恩等;现代代表霍夫曼。2 基本假设:个体对事物的行动以该事物对个体的意义为基础;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是事物本身;个体可通过主观解释对事物赋以意义或修改其意义3.主要观点 主张从与他人处于互动关系的个体的日常情境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16,四精神分析论 1/早期精神分析论的主要观点(弗洛伊德)意识与潜意识 力必多(性本能);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生本能与死本能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第一节 概述,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7,四精神分析论 2/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瑞士.荣格)集体无意识概念“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第一节 概述,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8,四精神分析论3/新精神分析论的观学(霍尼、弗洛姆、埃里克森)1)霍妮的“文化因素”论:强调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影响。2)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第一节 概述,第四单元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19,社会化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 自我、身份与自尊,第二节 社会化和自我,20,第一单元 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前提: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先于个体存在。概念: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是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早期社会化 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 两个层面1、社会视角: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2、个体视角: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1,第一单元 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内容 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遵守社会规范 树立生活目标和人生理想 社会角色养成,22,第一单元 社会化,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约13-25年。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23,第一单元 社会化,四、社会化的载体 家庭: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学校:是早期社会化的重要载体。大众传播媒介: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的影响相对扩大。参照群体:为个体的态度、行为与自我评价等提 供比较与参照标准。,24,五.社会化分类,1,语言社会化,2,性别社会化,3,道德社会化,4,政治社会化,25,第一单元 社会化,五、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从掌握语言开始,全部社会化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26,五、社会化的分类性别社会化: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按性别角色规范的过程。性(生物学差异),如遗传、性腺与外生殖器、内分泌、副性征等。性别(人格差异),两性在人格方面的差异。如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性别角色(社会行为),社会对男女两性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与社会文化相关。,第一单元 社会化,27,五、社会化的分类道德社会化: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步内化,成为自身道德命令的过程。内容: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第一单元 社会化,28,五、社会化的分类政治社会化:个体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爱国意识发展的阶段:国家形象:国歌、国旗、领袖抽象国家观念:国家、政治群体国家组织系统:国际舞台的角色、国际责任,第一单元 社会化,29,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而角色是地位的外在表现。,30,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先赋角色,成就角色,二、社会角色的分类,31,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32,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33,4 自觉角色与不自觉角色 根据人们承担角色时的心理状态不同,分为自觉角色(如演员)与不自觉角色(男/女)。,34,三、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35,第二单元 社会角色及其理论,四、角色失调内容:角色冲突:角色间冲突(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不同角色之间)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的不同要求之间存在矛盾)。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36,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 1自我的概念 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我 客我 镜我 2自我概念的功能 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解释经验 决定期待,37,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 3.自我的结构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理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反思的自我,38,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 生理自我(0-3岁)社会自我(3-14岁)心理自我(青春期成年),39,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二身份 1身份的定义 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2身份的特点 客观性 主观性 多重性 稳定性 契约性,40,第三单元 自我、身份与自尊,三自尊 1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2.自尊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詹姆斯:自尊成功/抱负 3影响自尊的因素 亲子关系模式 行为表现(成绩)的反馈 选择性参与和扬长避短 根据相似性原理进行社会比较,41,237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有()。A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 B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 C人们能理解社会规范 D人们能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 238社会化的载体包括()。A参照群体B学校 C家庭D.大众传播媒体,42,48“性别”表示()。A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 B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 C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D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43,239道德社会化包括()等方面。A道德观念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D道德判断49()不是爱国意识的发展阶段。A国家形象阶段B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C国家意识阶段D国家组织系统阶段,44,240教师的角色用于()。A成就角色B规定性角色 C表现型角色D不自觉角色,45,242角色扮演过程包含()等要素。A.角色期待 B.角色冲突 C角色领悟D角色实践,46,243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 B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 C是个体对自已存在状态的认知 D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47,59自尊是个体对其()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A社会角色 B.自我 C成功与失败 D.价值 248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A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B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 C是一种高级需要 D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的自我满足感,48,250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A家庭中的亲子关系 B行为表现的反馈 C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D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49,社会知觉 印象形成和印象管理 归因,第三节 社会知觉与归因,50,第一单元 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 也称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以及社会人际关系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二、社会知觉的范围 1.对自我的知觉 2.人际知觉(对他人、群体的知觉)3.对行为原因的知觉,51,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一)认知者的经验(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用“图式”来解释(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称为图式。),新事件输入,对此事件有无主动图式?,产生推理 存储事件 存储推理,长时记忆,关于事件的输出信息,寻找相应的图式,图式是否存在,创新图式,没有,否,是,52,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自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三)认知者的情绪,53,第二单元 印象的形成和管理,一、印象及其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形成有关人或事物概念,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54,第二单元 印象的形成和管理,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加法模式 平均模式 加权平均模式 中心品质模式,55,第二单元 印象的形成和管理,四印象管理 1.印象管理的概念 又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2.印象管理的策略 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投人所好。,56,第三单元 归因,一.归因的概念 指的是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的性质或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归因的维度)1内因与外因 2稳定性归因和易变性归因 3.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57,第三单元 归因,三.控制点理论(罗特)根据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的不同解释,将人们分为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与外控者对待事物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58,第三单元 归因,四.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寻找某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的恒定联系(海德)2折扣原则:如果还存在其他看起来合理的原因,那么某一原因引起某一结果的作用就打了折扣。(凯利)3协变原则:特异性信息 共同性信息 一致性信息(凯利的三维理论),59,案例:玛丽为什么对小丑的表演发笑,60,第三单元 归因,五、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的影响 2.自我价值保护 3.观察位置 4.时间因素,61,61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为基础的。A人际沟通B情景判断 C社会知觉D人际知觉 251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的知觉。A.环境 B自己 C.群体 D他人 252()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A行为原因 B人际知觉 C自我知觉 D环境知觉,62,255图式的作用包括()。A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 B.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C影响记忆 D影响能力 253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等。A情绪 B兴趣 C动机 D经验,63,82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现实生活中,个体要为他人、公众与社会所接受,其行为表现必须符合社会对他的()。A印象定位B角色期待 C基本规范D评价标准83印象管理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互动的双方都知道对方在不断地观察、评价自己,所以个体往往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辞、表情和行为等,以期给对方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A影响力B情感过程 C.社交技巧 D信息加工,64,89可控性原因表明个体通过主观努力可以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对可控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更可能对行为做出()的预测。A准确B变化 C稳定D系统90对不可控因素的归因,使人们较可能对未来的行为做出()的预测。A较准确 B变化 C可控D不可控,65,262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个体归因时遵循 的主要原则有()。A不变性原则 B折扣原则 C情感一致性原则D协变原则 265根据凯利的三维理论,个体在归因时需要的信息具有()。A规律性B特异性 C共同性D一致性,66,社会动机概述 主要社会动机 社交情绪,第四节 社会动机和社交情绪,67,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一、社会动机的定义 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由人的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人的社会动机是其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活动性 2指向功能:选择性 3维持与调节功能,68,三、动机过程,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69,第一单元 社会动机概述,四、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70,第二单元 主要的社会动机,一亲合动机 1概念: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也叫合群动机,是人际吸引最低的层次。2亲合起源于依恋 3亲合的作用 满足个体的某些社会性需要 获得信息 减轻心理压力 避免窘境,71,4影响亲合的因素情境因素 情境压力越大亲合动机越强情绪因素恐惧情绪越强烈,亲合倾向越明显高焦虑者亲合倾向较低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恐惧时的合群倾向要比他们的弟妹们更明显,而且是按出生顺序递减。,72,二成就动机 1定义:个体追求自认为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 状态的动机。2.抱负水平:个体从事某中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73,3.影响成就的因素 目标的吸引力 成功与失败的主观概率 个体施展自己才干的机会 4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 家庭教养方式 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74,三权力动机 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有两个:社会控制的需求和对无能的恐惧。四侵犯动机 1定义: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2侵犯的构成:伤害行为、侵犯动机、社会评价,75,3.侵犯的原因(对攻击行为的理论解释)本能论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和洛伦茨挫折侵犯学说(多拉德)侵犯往往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的强度同目标受阻程度之间是正相关。抑制侵犯的强度同预期的惩罚强度呈正比例关系。社会学习论(班杜拉)侵犯行为是习得的。(联想、强化、模仿),76,4.侵犯的影响因素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自我控制力社会角色与群体:去个性化大众传媒的影响,77,五利他动机1概念 利他行为:不期望得到报答自觉自愿帮助他人 助人行为:需要或接受报酬2.利他行为的原因 社会生物学的观点:并非人类特有(物种延续本能)社会规范论的观点:交互性规范(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与社会责任规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3.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 外部因素: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时间压力;对象的特征 利他者的心理特征:心境;内疚;人格 利他技能,78,第三单元 社交情绪,一、社交焦虑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二、嫉妒 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三、羞耻四、内疚 人类良心情绪的“内核”,79,105()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A社会动机 B.社会态度 C价值观D社会知觉269影响亲和的因素主要有()。A情境因素 B情绪因素(恐惧、焦虑)C出生顺序 D智力,80,271关于一个人的抱负水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就动机强弱 B以往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 C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成就是有差异的 D个体的抱负水平与成就动机是一种倒U型关系273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主要包括()。A目标的吸引力B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 C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D个体的情绪状态,81,272培养儿童成就动机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A家庭教养方式 B正确的价值观 C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D社会化是否顺利进行274引起权力动机的因素大致包括()。A社会控制的需求B对无能的恐惧 C嫉妒情绪D本能,82,275侵犯的构成包括()因素。A伤害行为B侵犯动机 C敌意D社会评价280嫉妒情绪的特点包括()。A针对性 B.持续性 C对抗性D普遍性,83,第五节 态度,态度的形成态度的转变态度测量,84,第一单元 态度形成一态度的概念 1定义: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2.特点:内在性:属于内在的心理倾向;对象性(针对性):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易改变。,85,3态度的成分 认知成分(C,cognition)情感成分(A,affection)核心 行为倾向成分(B,behavioral tendency)4.态度与行为:复杂5.态度与价值观,86,二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三态度的属性 1.方向 2.强度 3.深度 4.向中度 5.外显度四态度的形成 1.依从 2.认同 3.内化,87,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一、态度转变模型(霍夫兰德,1959),88,二态度转变理论(三个)1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费力最小原则”,P,X,O,+,+,+,汤姆,赞成同性恋,老师,P,X,O,+,P,X,O,+,P,X,O,+,-,-,-,-,-,-,P,X,O,+,+,-,P,X,O,+,-,+,P,X,O,+,+,-,P,X,O,-,-,-,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89,2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的原因:逻辑的矛盾;文化价值冲突;观念的矛盾;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较少失调:改变或否定认知因素的一方;引起或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 3社会交换论 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90,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一、态度量表二、投射测验三、行为反应测量,91,28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态度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B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的 C个体赋予态度对象的主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对象的客观价值 D价值观不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92,134个体倾向于发展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这是态度的()功能。A工具性 B自我防御 C价值表现D认知135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这是态度的()功能。A工具性 B自我防御 C价值表现D认知,93,138任何态度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态度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A最稳定B最难预测 C最小 D最大139对畏惧与态度转变关系的研究表明,()信息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A低程度的畏惧B中等程度的畏惧 C高程度的畏惧D任何程度的畏惧,94,28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分心一定会削弱说服效果 B.预警一定会促进态度转变 C.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被说服者根据直接经验形成的态度不易转变 D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的接受者不易转变态度140重复与说服效果呈()关系。A线性BU型曲线 C随机D倒U型曲线,95,291关于认知失调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可以减少失调 B.个体关于自我、环境和态度对象都有许多的认知因素,当各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C.认知失调给个体造成心理压力,使之处于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D文化价值冲突是认知失调的原因之一,96,海德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可简称为()模型。(A)POX(B)B=f(P,E)(C)TIRO(D)ABC态度概念的ABC模型中,B是指()。(A)认知成分(B)行为成分(C)情感成分(D)行为倾向成分一般来说,()频率的信息重复,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A)高(B)中等(C)低(D)偏高,真题,97,海德的态度转变理论是()。(A)角色理论(B)认知失调论(C)平衡理论(D)社会交换论对于态度转变的P-O-X模型,正确的说法包括()。(A)P-O之间的关系最重要(B)P-O联系为肯定时的平衡为强平衡(C)P-O关系为否定时的平衡为弱平衡(D)P-O关系为否定时的不平衡为强不平衡,真题,98,第六节 人际沟通,沟通的结构与功能 体语沟通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 人际吸引 人际互动,99,第一单元 沟通的结构与功能一、沟通的概念 沟通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与大众沟通的最重要区别是有无媒体的中介。,100,二、沟通的结构 147()不是沟通结构模型中的基本要素。A信息B障碍 C背景 D认知,101,三沟通的功能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感情分享的工具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5.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与效率的提高,102,四、人际沟通的分类 1、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2、上行沟通、下行沟通与平行沟通(信息流动方向)3、单向沟通与双向沟通 4、口头沟通与书面沟通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 虚拟沟通的进程主要由沟通者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来引导,103,五、沟通网络(一)正式沟通网络(全是双向的),104,(二)非正式沟通网络(全是单向的),105,第二单元 身体语言沟通 体语是非语词性的身体符号,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装饰、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等。,106,著名的公式:一句话的影响力=7%内容+38%声音+55%肢体动作,107,一、目光与面部表情 最能准确反映人的内心状况的体语形式是目光。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体语沟通方式。除了目光接触外,面部表情也是一种可完成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二、身体运动和触摸 身体运动是最易为人发现的一种体语。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108,四、人际距离(一)公众距离(1225英尺)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二)社交距离(412英尺)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三)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四)亲密距离(018英寸)亲人、夫妻之间的沟通和交往距离。,109,第三单元 人际关系的原则和理论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其特点是:个体性、直接性、情感性,110,二、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111,三、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 自我暴露程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自我暴露的程度,由浅到深,大致可以分为4个水平。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第二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等。,112,四、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 2.交换性原则 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已是有价值的,即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至少等于失。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对肯定自我价值的他人,个体对其认同和接纳,并反过来予以肯定与支持。4.平等原则,113,五、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 心理学家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FIRO,Fundamental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Orientation),其要点是: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情感需要。2、舒茨认为,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不能满足可能会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如精神崩溃。3、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主动包容式、被动包容式、主动支配式、被动支配式、主动情感式、被动情感式,114,162被动包容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A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B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D期待他人吸纳自己,往往退缩、孤独163主动支配式人际关系的取向是()。A期待他人引导,愿意追随他人 B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 C对他人显得冷淡,负性情绪较重,但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 D表现出对他人喜爱、友善、同情和亲密,115,172如果双亲对儿童既有要求又给他们一定自由,使之有某种自主权,会使儿童形成民主式的行为方式。这说明舒茨提出的()的重要性。A包容需要B自尊需要 C支配需要D情感需要,116,4、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5、舒茨的三维理论用于解释群体的形成时认为,群体形成经过包容控制情感的过程。6、根据群体整合原则,在群体分解时,要经过如下阶段:感情不和 失控难于包容。,117,第四单元 人际吸引 一、人际吸引的概念 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按吸引的程度可分为亲合、喜欢、爱情。,118,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熟悉与邻近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2、相似性3、互补性 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互补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互补的形式:需要、社会角色、人格。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 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安德森的研究,影响人际吸引的最重要的人格品质是真诚。,119,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一、人际互动的概念 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流、交往。人际互动在结构上强调角色互动。,120,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是合作与竞争。1、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称为合作。基本条件:目标的一致性、共识与规范、相互依赖的合作氛围。,121,2、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称为竞争。3、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是由多伊奇提出来的。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的含义包括:合作关系、竞争关系。,122,真题()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的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A、亲合 B、利他关系 C、依赖 D、人际吸引在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中,可视为相似性的特殊形式的是()A、熟悉 B、互补 C、邻近 D、竞争一般来说,人在()情感体验最为深刻。(A)身体运动(B)身体接触(C)目光接触(D)身体欠安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不包括()。(A)交换原则 B)平等原则(C)强化原则(D)相互原则,123,人际关系的特点包括()。(A)稳定性(B)情感性(C)直接性(D)个体性身体语言包括()。(A)面部表情(B)身体姿势(C)妆饰打扮(D)人际距离,124,第七节 社会影响,从众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125,第一单元 从众一从众的概念 在群体的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和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 是想象的;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以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3.从众行为是个体自愿而非强制性的。,126,二从众的功能 1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2个体适应的需要当然,从众毕竟是一种被动地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40.从众是一种()接受群体影响的方式(A)被动的(B)主动的(C)积极的(D)有效的,127,三、从众的类型,真从众权宜从众反从众,128,三从众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2避免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129,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一致性 2.群体凝聚力 3.群体规模的影响 4.从众者的人格特征与性别特征 5.情境的明确性,130,五、关于从众的实验研究1.阿希实验(1951)材料:18套卡片,每套2张,其中一张卡片上有一条线段(标准 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比较线段)。被试:7名被试,其中6名为实验者的助手(假被试),仅一名 真被试。任务:比较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程序:7名被试围桌而坐,真被试被安排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18套卡片依次呈现,头几次假被试回答正确。从第7套卡 片起,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选择。结果:在其他人作出错误选择的情况下 a.仅1/4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从未发生从众行为;b.15%的被试平均发生75%的从众行为(12次中有9次从众);c.所有被试平均有1/3的反应表现出从众行为,131,实验后的调查:为何从众?a.知觉的歪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b.判断的歪曲: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 数人比自己正确些,从而认为自己错了;c.行为的歪曲:承认自己看到的是对的,他人错了,但行为上 表现与别人一致。这不是真正的从众。2.阿希实验在中国被试中的重复(华东师大,1982)材料、程序与阿希实验一致,被试为30名大学生。结果:a.56%人次未发生从众行为,44%人次发生从众行为;b.有2名被试始终独立;有2名被试从头到尾从众;c.实验开始时,从众行为较少;随实验进展,从众行 为增多。,132,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惰化一、社会促进的概念 有他人在场(非竞赛的情况下),可以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1.结伴效应:如一起干活;晨跑;骑自行车;做作业等。2.观众效应:有他人在场观看,会对活动者产生刺激作业。如观众之于演员,啦啦队之于运动员。,133,二、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扎荣克(1965)实验:投蓝实验高水平选手:无旁观者,命中率71%有4名旁观者,命中率80%低水平选手:无旁观者,命中率36%有4名旁观者,命中率25%,提高动机水平,他人在场,促进简单熟练工作,干扰非熟练的复杂工作,134,三、社会惰化,社会惰化的概念: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群体的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会持续下降。社会惰化的原因:个人的被评价焦虑减弱,使个人在群体中的行为责任意识下降,行为动力也相应降低。解决社会惰化现象的主要方法是对各人的贡献单独进行测量,采用责任制。,135,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一模仿 1模仿的概念 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情况下,个体仿效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与之相同或相似。2模仿的意义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适应作用 促进群体形成3.模仿的发展4.塔尔德的模仿律,136,二暗示 1暗示的概念 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符号等对 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一定方式去行动或接受 一定的观点。暗示有别于劝说:暗示只要求接受现成的信息,不需讲 道理;而劝说需要逻辑推理或事实论证。暗示有别于指示:暗示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不诉诸 压力,不要求非接受不可。2暗示的分类 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 有意暗示与无意暗示 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暗示与反暗示,137,3.影响暗示的主客观条件暗示者本人条件:年龄、性别、知识、权威、地位等受暗示者的特征:年龄、性别、性格等。批判性强 的人不易受暗示,依赖性强的人较易受暗示,儿童、女性常更易受暗示。被暗示者所处的情境:困窘,缺乏支持者易受暗示,138,三社会感染 1感染的概念 感染是指情绪的传递或漫延。即一种情绪从一个 体传递到另一个体,或在一个大的群体中漫延开来。2感染的特点 双向性 爆发性 接受的迅速性 3感染的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两个人之间或直接接触的小群体 成员之间;大众传媒的感染;大型开放群体中的感染:循环反应、循环刺激,使整个群体情绪趋于一致和高涨。,139,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爱情 婚姻 离婚 家庭,140,第一单元 爱情一爱情的概念 1定义 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异性个体间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2特点 相异性:异性之间(狭义的爱情);成熟性:心理发展相对成熟时出现;高级性:高级情感;生理性:有其生理基础;利他性:以奉献为基本倾向。,141,二、爱情与喜欢,区别:依恋利他亲密,142,二爱情发展的阶段(社会交换论的观点)1取样与评估 2互惠:交换收益,并力求降低成本;3承诺:关系相对固定,开始一对一交往;4制度化:契约化、订婚、结婚等。三爱情的形式 1浪漫式 2好朋友式 3游戏式 4占有式 5实用式 6利他式,143,承诺(空洞的爱),激情(迷恋),亲密(喜欢),伙伴爱(亲密+承诺),浪漫爱(亲密+激情),糊涂的爱(激情+承诺),完美的爱(亲密+承诺+激情),五、斯坦伯格爱情三角形理论,144,第二单元 婚姻一婚姻的概念 1定义 婚姻是异性个体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 立的标志和基础。2婚姻的动机 经济 繁衍 爱情二夫妻关系的类型 1.爱情型 5.惰性型 2.功利型 6.失望型 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 7.一体型 4.建设型,145,第三单元 离婚一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1需求不满:自尊、性、情感、经济、休闲娱乐 等方面 2价值观不一致 3远离的“自我”:隔膜、疏远、不能进入“角色”4性差异二离婚 1离婚的概念 2离婚的原因(与离婚有关的因素),146,第四单元 家庭一家庭的概念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的。家庭的特点:1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2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3是一种最密切、最深刻的社会关系。,147,三

    注意事项

    本文(社会心理学(咨询师培训).ppt)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