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一自考第六章人员素质测评.ppt
第六章 人员素质测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作用、原理和原则,理解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步骤,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一)人员素质测评的概述-1识记人员素质测评的相关概念2领会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原理、类型、原则和发展历史,(二)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 1识记(1)心理测验的定义和特点(2)能力倾向的概念(3)能力倾向和能力的异同(4)人格测验的相关概念(5)面试的特点(6)面试的主要内容(7)评价中心的含义和特点(8)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9)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概念2领会(1)心理测验的分类(2)智力测验(3)能力倾向测验(4)人格测评的主要形式(5)面试的技巧(6)文件筐测验的概念和形式(7)无领导小组讨论的优点及对题目的要求(8)管理游戏3应用(1)面试的设计(2)无领导小组讨论的设计,(三)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1识记素质测评的实施程序2领会实施测评的要领3应用实施素质测评的程序(包括各个环节),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人员素质测评的方法。本章难点:人员素质测评的实施。,地矿部公开选拔副司(局)长 1996年9月14日至20日,人事部考录司运用人才测评技术中的评价中心技术帮助地矿部公开选拔3名副司(局)长。从28名应试人员中,通过基础知识综合笔试、专业知识笔试、无领导小组讨论、文件筐技术、结构化面试、工作汇报情景模拟、管理角色自我测验等测评技术,选出了2名优秀人才。地矿部领导指出,这种测评方法是干部选拔方法上的一场革命,是全面深入了解干部管理能力的好办法,要在地矿部内坚持和推广。考试结束后,中组部、人事部和地矿部对此次选考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准备推广这种好的做法。应试人员也一致认为这种选考方法是考察干部的一个新路子、新方法,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不仅重知识、表现,而且重潜力、发展,是以往的选考方法所无法比拟的。点评:从案例中可以看出,人员素质测评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应用于我国行政人员的甄选过程之中。由于这种方法的科学性,使得测评的结果获得极大的认可,而且还要在地矿部内进行推广。为什么此种方法会获得广泛的应用,是本章重点将要探讨的问题。在现代管理中,人力资源被视为最重要的资源。组织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素质决定着组织未来的发展高度。人员素质测评就是测评组织所需的和目前拥有的人力资源的素质特征。通过人员素质测评做到人岗匹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避免人才的浪费。,第一节 人员素质测评概述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一)素质的含义 素质是指个体为完成某项活动与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条和基本特点,是行为的基础与根本因素。它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身体素质是个体在运动、劳动和日常活动中,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主要包括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心理素质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二)素质的冰山模型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David Clarence Meclelland)于1973年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素质冰山模型。所谓冰山模型,就是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划分为表面的“冰山水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水下部分”。其中,“冰山水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外显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水下部分?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和动机,是内在的、难以测量内隐的部分。它们不太容易通过外界的影响而得到改变,但却对人员的行为与表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素质的冰山模型,如图6-1所示。,图6-1 素质的冰山模型,(三)素质的洋葱模型 美国学者R博皿特兹(Richard Boyatzis)对麦克利兰的素质理论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出了“素质洋葱模型”,展示了素质构成的核心要素,并说明了各构成要素可被观察和衡量的特点。素质洋葱模型中的各核心要素由内至外分别是动机和个性、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价值观、态度、知识、技能等,如图6-2所示。,图6-2 素质的洋葱模型,个性是指个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指引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内在动力;自我认知是指个人对于自身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认识,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以及和这种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规范;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总看法;态度是个体对待客观事物所持有的一种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知识是指个体在某一领域所拥有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技能是指个体运用知识完成具体工作的能力。所谓洋葱模型,是把胜任素质由内到外概括为层层包裹的结构。越向外层,越易于培养和评价;越向内层,越难以评价和习得。犬体上,“洋葱”最外层的知识和技能,相当于“冰山水上部分”;“洋葱”最里层的动机和个性,相当于“冰山水下最深的部分”;“洋葱”中间的自我认知与角色等,则相当于“冰山水下浅层部分”。洋葱模型同冰山模型相比,本质是一样的,都强调核心素质或基本素质。对核心素质的测评,可以预测一个人的长期绩效。相比而言,洋葱模型更突出潜在素质与显现素质的层次关系,比冰山模型更能说明素质之间的关系。,(四)人员素质测评的含义 人员素质测评(Personnel Quality Evaluation)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和手段对被测评者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过程。人员素质测评包括“测”和“评”两层含义。“测”指测试,是以量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测量。“评”指评价,是以定性化的方式对人的能力水平及倾向、个性特点和行为特征等进行评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人稳定的素质特点主要包括能力因素、个人风格因素和动力因素。从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上述几方面的因素的确在人的职业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人员素质测评理论对人的能力因素、个人风格因素和动力因素进行测量和评价是客观可信的。对个人而言,人员素质测评有利于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可以帮助被测评者选择适合自己豹职业,结合现代职业人应具备的素质制定合理的未来发展计划,不断适应现代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对组织而言,人员素质测评可以帮助一个组织有效地选拔和合理地利用人才,做到才尽其用;通过帮助员工了解他们自己的素质,帮助他们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这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二、人员素质测评的作用(一)人员素质测评是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对被开发者采用教育、培训、调配、使用和管理等有效方式,塑造和发掘特定群体或个体的内在素质和潜能,以期提高其质量和利用效率的过程。人员素质测评对组织的人力资源开发具有导向作用。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和主要目标是人力素质的形成和人力潜能的发挥。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之前,必须对被开发者的智力、能力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项素质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各种人员素质测评方法对人的能力、个人风格和动力等各方面的素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个人素质各方面的指标,以便掌握一个人在哪些方面的素质比较强,在哪些方面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以及在素质的各个方面的一些典型特点。在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时候,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二)人员素质测评为招聘选拔提供科学的评价技术与工具 人员素质测评作为一种新型的识别人才的方法体系,通过科学的评价技术、严密的测评过程和客观的评分标准,对被测评者素质的结构形式、成熟程度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性测评,以判断其能力类型与未来岗位要求的契合程度。在员工招聘工作中,人员素质测评主要是用来挑选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人的业务能力、外显行为和浅层心理,可以通过书面材料、面试观察等途径进行了解,而人的深层心理、人的潜能则犹如深海中的冰山,再高明的专家仅凭面试也只能窥探冰山的一角。面试交流的感性认识辅以人员素质测评量化技术的理性分析,再针对职位特点对人才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则可以比较全面地评价人才的素质,做到知人善任。利用人员素质测评可以为企业把好招聘关,为企业招聘到合适的员工。(三)人员素质测评为人岗匹配提供基本依据 现代组织是一个内部分工明确,各个部门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且不同的部门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有很大区别的系统。所以,组织中员工的素质就会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使具备不同素质的人员都能得到合理的安置,就需要对员工的素质进行测评,以能力和岗位相匹配为原则,对员工进行合理的配置。一方面通过工作分析确定从事每项工作所应具备的素质类型和素质结构;另一方面以人员素质测评为依据,全面了解每个人的素质状况,将每一位员工安排到适合自己的岗位上,以做到人岗匹配,最大程度发挥员工的潜能,避免人才的浪费。,三、人员素质测评的原理(一)个体差异原理 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受遗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使得个体在身体特征和心理特征上显示出彼此各不相同的现象。个体的素质差异不仅表现在生理、性别和外貌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心理上。心理差异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个性倾向差异,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fLtt界观等方面的差异;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差异,包括能力、气质与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由于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所以不同人就会对同一工作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或表现为不同的工作要求具有不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来承担。换一句话说,执行某一种性质的工作,只需要适当的某种能力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使工作越做越好。正是由于个体间的素质存在差异,才使人员素质测评显得十分有意义。如果个体不存在差异,那么人员素质测评就会失去其存在价值。所以说,个体素质差异是人力资源素质测评存在的客观基础。(二职位类别差异原理 职位类别是指采用一定的标准,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社会职业进行全面、系统地划分与归类。我国的职业分类体系将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和l883个细类。每一种职业都是依据工作性质的同一性,并考虑相应的能力水平进行分类的。所以,组织中不同类别的职位所承担的工作内容、工作责任、难易程度以及能力水平要求等,在客观上是不尽相同的。也就是说,不同的职位在客观上是存在差异的。人员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岗位选拔合适的人员,实现人岗匹配。在进行测评的时候,要依据岗位的具体要求来测评员工,考察员工是否具备岗位所要求的素质和能力。,不论何种职务或岗位,都需要具备与其相符合的特殊能力。不同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不仅在质的方面不同,而且在量的方面也有差异。所以为了提高组织效率,不仅需要确定该种工作所需要的特殊能力及其分量,而且需要经过各种特殊能力的心理诊断以确定职工是否适合从事这项工作。(三)测量与评定原理 测量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个体的素质进行定量化的描述,并最终得到关于个体的素质特征的得分情况;评定则是对有关人员素质的价值大小的主观评判。客观描述应以客观的行为和数据为依据,不得掺入个人主观因素和偏见;主观评判则以客观描述为依据,也不得掺入个人主观因素和偏见。因此,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在客观行为和事实的基础之上,否则,主观评判就将成为主观主义的判断。(四)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原理 定量测评是指通过一种数字符号显示人员的素质特征。所谓定性,就是对人与事的特质进行鉴别和确定。定性所注重的通常是“质”的方面,而不是“量”的方面。但作为科学合理的定性,必须以定量为客观基础。因此,在进行人员素质测评时,必须将定量测量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四、人员素质测评的类型 按照测评的目的和用途,可将人员素质测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配置性测评 配置性测评是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人岗匹配为目的。实践表明,每一种工作职位对任职者都有一个基本的素质要求,当任职者的能力、兴趣和价值观恰好与职位的要求相吻合时,可以达到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效果。配置性测评具有以下特点。I针对性 针对性特点体现在整个测评的组织实施与目的测评。配置性测评是以所配置岗位的工作要求为依据,寻找合适的应聘者,整个测评过程都是围绕这个目的而开展的。2客观性 客观性特点主要体现在测评的标准E。配置性测评必须以工作分析所确定的岗位的客观要求为标准,不能主观制定。,3严格性 严格性主要体现在测评的标准和测评的过程中。标准的客观性说明了标准不能随便制定的,这恰好也体现了严格性的特点。过程的严格性是指测评必须按照科学的程序进行,不能随意改变测评的程序。(二)选拔性测评 选拔性测评是根据职位的需要,以选拔优秀人才为目的的测评。当某一职位的应聘者的数目过多,需要从中进行挑选时,就需要采用选拔性测评。选拔性测评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测评的区分和选拔功能。选拔性测评是以区分和选拔优秀的人才为目的,它是一种相对性的测评,是将优秀求职者和一般求职者区分开来,以便于选拔。(2)测评标准具有刚性强。选拔性测评强调区分不同素质、不同能力的求职者,那么对人的要求就非常严格,非常精确。一旦标准制定,不管其合理与否,都必须严格执行。(3,测评指标的选择具有灵活性。选拔性测评的指标允许有一定的灵活性,它以客观、便于操作及相关性为前提,甚至可以是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与测评标准不相干的指标。,(4)测评结果多以分数或等级的形式呈现。(三)开发性测评 开发性测评是以开发员工的素质为目的的测评。人的素质具有可塑性与潜在性。有些人也许并不具备某方面的素质,但可能具有发展这方面素质的潜力。如何发现这些人的潜力呢,这就是开发性测评的目的。开发性测评的特点如下。I勘探性 所谓勘探性是指开发性测评对人力资源带有调查性,主要了解总体素质结构中,哪些是优势素质,哪些是短缺素质,哪些是显性素质,哪些是潜在素质,哪些素质有开发价值等。2配合性 所谓配合性是指开发性测评,一般是与素质开发相配合进行的,是为开发服务的。3促进性 所谓促进性,是指开发性测评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评定哪种素质好,哪种素质差,哪种素质有,哪种素质无,而在于通过测评激励与促进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与进一步提高。(四)考核性测评 考核性测评又称鉴定性测评,是以鉴定与验证某种素质是否具备或者具备程度大小为目的的素质测评,经常穿插在选拔性测评与配置性测评之中。它具有以下特点。(1)测评结果主要是给想了解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人或雇主提供依据或证明,是对求职者素质结构与水平的鉴定。(2)它侧重于求职者现有素质的价值与功用,比较注重素质的现有差异而不是素质发展的原有基础或者发展过程的差异。(3)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它测评的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素质表现的各个方面,是一种总结性的测评。(4)要求测评结果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考核性测评较之其他类型,更要求所作的评定结论有据可查,而且充分全面,更要求所作的评定结论能够验证有关的结果。,(五)诊断性测评 诊断性测评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素质现状或素质开发问题。在组织管理中常常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从人才素质测评方面查找原因,这就需要实施诊断性测评。诊断性测评具有以下特点。(I)测评内容精细、全面。诊断性测评的目的是查找问题的原因,测评时就如同医生问诊一样,任何细节也能不放过,故测评内容十分精细与深入。(2)测评过程寻根究底。诊断性测评一般是从观察现象出发,层层深入分析,综合考虑,直到找到答案。(3)测评结果不公开。其他各种类型的人才素质测评,结果一般都向有关人员公开;而诊断性测评的结果,只供内部掌握与参考。(4)测评具有较强的系统性。诊断性测评要求从表面特征与标志观察搜寻人手,继而深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诊断“症状”,由此提出改进的对策和方案。五,人员素质测评的原则 在进行人员素质测评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测评必须以人员的素质、能力、绩效等为客观基础,以被测评者实际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事件为依据,尽量减少甚至是排除测评者的主观随意性。(二)标准化原则 由于人员素质测评的结果很容易受到测评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在进行素质测评的时候就必须强调标准化。标准化原则主要包括程序的标准化、施测条件的标准化、测量工具的标准化和施测方法的标准化。(三)信度和效度的原则 测评的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即测验结果是否反映了被测者稳定的、一贯性的真实特征;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效度的前提条件,效度是科学的测量工具所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四)可行性原则 任何一项人员素质测评方案所需要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应为使用者的客观条件所允许。在进行可行性分析时,应考虑限制性问题分析、目标效益分析以及潜在问题分析。(五)可比性原则 人员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依据测评的分数,在不同素质特征的人员中做出选择。因此,在进行人员素质测评时要确保测评所得到的分数具有可比性,六、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一)西方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近代科学测验始于19世纪,最早是法国医生伊斯奎罗尔和舍加应用心理测验来检验人的心理缺陷。西方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是从心理测验起步的,到19世纪80年代以后,以高尔顿、卡特尔、比奈为代表的学者对人员素质测评做了大量的研究。高尔顿(Galton)是英国的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在研究遗传问题的过程中,他认识到有必要测量那些有亲缘关系和没有亲缘关系的人们的特性,以确定其相似程度。他设计了许多简单的测验,企图由各种感觉辨别力的测量结果来推估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此外,高尔顿还是应用等级评定表、问卷法以及自由联想法的先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Cartel)早年在德国留学,师从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冯特。1888年,他在英国剑桥大学任职期间,与高尔顿过从甚密,深受高尔顿的影响。回到美国后,编制了几十种测验,包括测量肌肉力量、运动速度、痛感受性、视听敏度、重量辨别力、反应时间、记忆力以及类似的一些项目。此外,他还编制了著名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简称”16PF”。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采用通过观察多种简单的行为活动来检测构成智力的各个因素,从而了解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奈一西蒙量表,成为了智力测验的创始人。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使用团体测验选拔军人是人员素质测评在人事方面的第一次成功尝试。到了20世纪50年代,心理测量学家们在实践中评价求职者的“岗位适合度”,开始重视人职匹配,通过面试、投射测验等一系列测评方法,得到了被测评者的素质特点和能力水平,再与岗位要求相对应,挑选岗位适合者。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职匹配测评在许多大公司开始应用,使得测评对象不仅仅是以普通员工为主,而且扩展到中高层管理人员。近几十年以来,随着测评工作更加专业化,西方出现了许多专门提供人员素质测评服务的公司,他们把人员素质测评技术应用到人力资源开发的各个领域中去。,(二)我国现代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 人员素质测评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就普遍存在。但是,那时候的测评只有定性的评价,没有对人员的素质作一个定量的描述,因而还称不上现代意义上的人员素质测评。在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人员素质测评始于20世纪801年代,目前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萌芽阶段 从1980年至1988年,我国在心理测验的应用主要局限于教育领域,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应用很少,在组织领域中的应用就更加少了。而且,当时仅有少数心理学家和测评专家开始在社会经济领域中开展人员素质测评的应用研究。这一时期的人员素质测评的发展还处在萌芽时期。2初步应用阶段、1989年至1992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开始建立。至1992年底,全国29个省,国务院3个部门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人员素质测评方法以补充人员,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使得人员素质测评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我国在高级官员的任职中也开始借用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由于这种选拔方式客观公正,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3繁荣发展阶段 从1993年至今,我国各地纷纷建立人才市场,人才交流日益密切和繁荣,从而促进了人员素质测评的快速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人才价值尺度(如学历、工作经验和职称等)并不能客观准确地反映人才的价值,所以必须借助于人员素质测评。随着人员素质测评的应用不断扩大,新的人员素质测评手段不断发展,从事人员素质测评研究和服务的机构也不断增多。所有这些都象征着我国人员素质测评事业已到了一个繁荣发展阶段。,第二节 人员素质测评方法(一)心理测验的定义和特点 心理测验产生于对个体差异鉴别的需要,广泛应用于教育、企事业人员的挑选与测评。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编制了许多心理测验。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心理测验有比奈一西蒙(Binet-Simon)智力测验、斯坦福比奈(Stanford Binet)儿童智力测试、罗夏墨迹测验(Rorschach Inkblot Method,简称RIM)、默里(CDMorgan)与摩根(HAMurray)的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Test,简称TAT)、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innesota Multiphasic Personality Inventory,简称MMPI)、艾森克(Eysenck)人格测验(EPQ)、卡特尔(Cartel)16因素人格测验、皮亚杰(JeanPiaget)故事测验、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两难故事测验、雷斯特(JRest)测验等。阿纳斯塔西(Anastasi)对心理测验所下的定义比较确切: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这个定义说明心理测验有以下五个特点:(l)心理测验是对行为的测量。这些行为主要是心理的而不是反射性的生理行为(打喷嚏、呼噜等),是外显行为而不是内部心理活动,是一组行为而不是单个行为。(2)心理测验是对一组行为样本的测量。即所测量的行为组是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任何个体在不同时间、空间与条件下的行为表现是不尽相同的,如果所测评的行为抽样不同,那么得到的结果就会不同。(3)心理测验的行为样组不一定是真实行为,而往往是概括了的模拟行为。如投射测验中的答题行为不是真实的行为,而是一种间接的行为反应。(4)心理测验是一种标准化的测验。所谓标准化,在这里指测验的编制、实施、记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的一致性。这是测验的内在要求。因为要使测验的最后结果具有可比性,那么测验的条件必须具有等同性或统一性。(5)心理测验是一种力求客观的测量。(二)心理测验的分类 心理测验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一般分为两大类,即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具体如图6-3所示。认知测验测评的是认知行为,而人格测验测评的是社会行为。认知测验又可以按其具体测验对象,分为成就测验、智力测验与能力倾向测验。成就测验主要测评人的知识与技能,这是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测评;智力测验主要测评认知活动巾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是对认知过程或认知活动的整体测评;能力倾向测验是对人的认知潜在能力的测评,是对认知活动的深层次测评。人格测验按其具体的对象可以分成:态度、兴趣与品德(包括性格)测验。,心理测验成就测验(例如:斯坦福成就测验)认知测验卜十智力测验(例如: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倒如: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兴趣(例如:爱德华爱好测验)态度(例如:利克特态度量表)性格(佣如:卡特尔16因素测验)品德(例如:雷斯特道德测验)图6-3 心理测验的类型,1认知测验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认知测验的方法。(1)智力测验。智力是指人认识世界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起基础作用或保障作用的能力的总和,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思维能力等各个方面。韦克斯认为:“智力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理智地思考以及有效地应付环境的整体的或综合的能力。”韦克斯勒(Pavid Wechsler)编制了一个适用于成人的智力量表。于1939年初次发表,并不断实施和修订,于1955年再次发表。韦克斯勒量表测量的年龄范围从16岁到64岁。整个量表由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组成,如表6-1所示。前者包括常识、理解、计算、相似性、记数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后者包括数字符号、完善图片、积木设计、图片排列、物体装置5个分测验。因此,实际测验后便可得到三种智商:语文智商、作用智商和平均智商。表6-1 韦克斯勒量表的内容,目前,国外流行的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和韦克斯勒量表。这些量表的不断使用和修订,已经取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成果:第一,初步确定了不同智力水平的智商区间和占总人口的百分比。第二,证明了智商数与受教育程度之间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这说明,人的智商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的遗传因素,也取决于后天的智力投资,智力投资是智商开发的有效手段。第三,证明从事不同复杂程度职业的人们存在着群体智力差异。这说明不同性质职务对人智力发展起不同的促进作用。第四,基本上确定了智力的发展速度。人的一生中,20岁之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2030岁时智力发展缓慢上升并逐步达到高峰30一60岁一般处于稳定状态,其中操作测验中偏重于动作反应和时间反应的项目j智商略有降低;而对偏重心智活动方面的测验项目,智商不仅没有降低,甚至有某种程度的上升。60岁以后开始下降,70岁以后则出现急剧下降。(2)能力倾向测验。能力倾向是一种潜在的素质,是经过适当的培训或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下完成某项任务的可能性,而不是当时就已经具备的现实条件。换言之,能力倾向是指一个人能学会做什么,即一个人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潜力如何。能力倾向与才能不同。才能是经过学习训练而实际具备的能力,能力倾向是未接受教育训练所存在的潜能;才能是事业成功的现实条件,而能力倾向是事业成功的可能条件。能力倾向测试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行政能力倾向测试,它是我国公务员录用考试中一个重要科目。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内容决定于胜任国家行政机关工作需要的一些基本的能力素质。根据国外公务员考试一百多年来的经验和国内近十几年公务员考试的基本情况,以及有关专家多年的研究,目前我国行政职业能力倾向的测验内容确定为五大部分: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言语理解与表达以及资料分析。如表6-3所示。表6-3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的内容结构,2人格测验 人格是一个抽象而笼统的概念,其含义由于理论派别的不同而不同。广义的人格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气质、性格及其他行为差异的混合体,这些方面的特征决定了个体的整体特征。狭义的人格界定为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部分,包括需要、兴趣、性格等特质。人格测评的主要形式有量表法、投射法、作业法。、(1)量表法。量表法又可以分为自陈量表法和评定量表法。自陈量表法是人格测评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它依据所测评的人格特征编制客观问题,要求被测评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或感受去回答问题,以此衡量个体特征。评定量表法是由测评者根据评定量表进行评价,将观察结果系统化和数量化的一种测评法。评定量表通常是由一组描述个体特征或特质的词或句子组成,要求测评者经过观察对被测评者的某种行为或特质做出评价,因此评定量表法可以说是观察法和测评法的结合。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法在我国使用的最为广泛。卡特尔认为人格基本结构元素是特质,特质是从行为推出的人格结构成分,表现出特征化的或相当一致的行为属性。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六大类: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征和环境形成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卡特尔以其特质理论为基础采用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以及因素分析统计法,经过二三十年的研究,确定了16种人格因素,如表6-4所示。16种人格因素是各自独立的,不同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个性。,(2)投射法。投射法是向测评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刺激情境,让被测评者在不受限制的情境下,自由表现他的反应。测评者通过分析被测评者的反应来推断其人格特征。投射法依据目的、材料、反应方式、测评的编制和实施、对结果的解释方法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林赛(Lindzey)根据被测评者的反应方式将投射测评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联想法,要求被测评者说出某种刺激(如单字墨迹)所引起的联想,如文字联想测评和罗夏墨迹测评。第二类是构造法,要求被测评者根据他所看到的图画,编造一套含有过去、现在和将来等发展过程的故事,通过故事的内容,探测被测评者的人格特征,如莫瑞编制的主题统觉测评。第三类是完成法,向被测评者提供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或辩论材料,要求被测评者自由补充,使之完整。根据被测评者完成的倾向,探测被测评者的人格特征。第四类是选排法,要求被测评者根据一定的准则(如意义、美观等)来选择项目,或者作各种排列,根据这些选择和组合来推断其人格特征。第五类是表露法,要求被测评者以某种方式(如绘画、游戏、心理剧等)自由表露他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些表现探测人格特征,如画树测评。(3)作业法。作业法最早由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佩林(EKrapelin)编制,他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由“连续加法的计算法”而得到的作业曲线。该方法于1902年问世以来,被广泛运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是内田勇三郎心理测评。这种测评法内容简单,通过对作业曲线的分析,就能得到被测评者各种心理特点的大量信息,从而对被测评者的性格、气质、智力等作出全面的诊断。在日本,由于内田勇三郎及其开创的日本精神技术研究所的长期研究和大力推广,内田勇三郎心理测评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医疗、司法、企业管理等许多领域,成为一个相当有名的心理测评。面试(一)面试的特点 面试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手段,由表及里测评应试者素质的一种方试。与其他人员素质测评的形式相比,面试有它的独特之处。l对象的单一性 在集体面试中79个应聘者可以同时位于考场之中,但面试者不是同时分别向不同的应聘者提问,而一般是逐个提问逐个测评,即使是面试中引入辩论、讨论的方式,评委们也是逐个向应聘者提问观察的。这是因为面试的问题一般,测评的内容主要应侧重于个别特征,同时进行会相互干扰。2内容的灵活性 由于单位时间内面试对象的单一性,因此对面试的具体内容就有调节的自由性。面试的问题虽然事先可以设计一番,准备很多的试题,但是绝不是向每个应聘者都提同样的问题,按同一的步骤与内容进行。实际中面试的问题可多可少,视所获得的信息情况而定。面试的时间可长可短,但就目前一般情况来看,面试时间大约30分钟,所提问题10个左右为宜。3信息的符合性 与测验、量表等测评方式不同,面试对任何信息的确认,都不是通过单一的视、听、想等信息通道进行,而是通过面试者对应聘者的问、察、听、析、觉综合进行的。也就是说,对于同一素质的测评,既注意收集语言形式信息,又注意非语言形式的信息,这种信息的复合增强了面试的可信度。4交流的直接互动性 与笔试、观察评定不同,面试中应聘者的回答行为表现与面试者的评判是相连接的,中间没有任何中介转化形式;面试中面试者与应聘者的接触、交谈、观察是相互的,是面对面的;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也是相互作用的。面试的这种直接性提高了主试与被试间相互沟通的效果与面试的真实性,同时也了解了笔试中许多了解不到的信息,增加了人情味。此外,面试中应聘者与面试者发生的信息具有相互影响性。5判断的直觉性 其他的测评大多数是理性逻辑判断与事实判断,面试的判断却带有一种直觉性。它不是仅仅依赖于面试者严谨的逻辑推理与辩证思维,而往往包括很大的印象性、情感性与第六感觉特点。(二)面试的内容 从理论上来说,面试可以测评应聘者的任何一种素质,但由于素质测评除面试外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每种测评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扬长避短综合发挥,则事半功倍,否则可能事倍功半。实践中不是以面试去测评所有的素质,而是选择用面试去测评最适宜用它测评的内容。就一般情况来说,面试的内容主要包括仪表风度、知识点广度与深度、实践经验与专业特长、工作态度与求职动机、事业进取心、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分析判断与综合概括能力、兴趣爱好与活力、自我控制能力与情绪稳定性、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等。此外,面试时还要了解工作与生活中需要或亟待解决的问题,介绍本单位及拟招聘职位的情况与要求,讨论有关薪酬、福利、待遇等切身利益问题的解决方案,准备并回答应聘者可能要问到的一些问题。可按表6-5的方式,针对每个面试项目编制一些测评着眼点(要素)和准备一些问题或实施要点。表6-5面试问话提纲,(三)面试的方法技巧 面试的方法技巧,是指面试实践中解决某些主要问题与难点问题的技术,它是面试操作经验的积累。1如何“问”自然、亲切、渐进、聊天式的导人。无论哪种面试,都有导人过程,在导人阶段中的提问要自然、宽松,应该用一些刚遇到、刚完成的事情来提问,如“什么时候到的?家离这儿远吗?怎么来的?”等。提问应通俗、简明、有力。面试时的提问与谈话,不应使给应聘者带来误解的语言,不要用生僻字,尽量少用专业性太强的词汇;提问的内容、方式与词语,要适合应聘者的接受水平。问题的安排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面试的问题,一般都要事先准备好一部分,尤其是一些基本问题与重点问题。问题的提出,要遵循先熟悉后生疏、先具体后抽象、先微观后宏观的原则,这有利于应聘者逐渐适应,展开思路,进入角色。坚持问准、问实原则。面试提问的目的是通过应聘者对问题的回答,进一步考查其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以实现面试的目的。通过提问要探准、探实应聘者的素质及其优势与差异,而不是去问“难”、问“倒”(压力面试除外)应聘者。提问必须有利于挖掘应聘者品德与能力素质,有利于应聘者的经验、潜能与特长的充分展现,有利于应聘者真实水平的发挥。2如何“听”(1)要善于发挥目光、点头的作用。面试中,面试者的目光在倾听应聘者回答时,要恰到好处,轻松自如。俯视、斜视、直视应聘者,都将使应聘者感到紧张,从而产生一种压力,并使身心处于一种不自在、不舒服的状态中。(2)要善于把握与调节应聘者的情绪。在倾听应聘者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与调节应聘者的情绪,使之处于良好的状态,正常发挥。当应聘者回答问题过程中突然出现紧张、游动状态时,可以采用反复陈述对方的话或慢慢记录等方式,先稳定应聘者的情绪,待其冷静后再进入正题。当应聘者情绪过于低沉时,可以采取夸奖、鼓励、刺激等方法。(3)要注意从言辞、音色、音质、音量、音调等方面区别应聘者的内在素质水平。研究表明,一个人说话快慢、用词风格、音量大小、音色柔和与否等都充分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3如何“观”谨防以貌取人。之所以要谨防以貌取人,是因为在问、听、看三方面,由看获得的信息往往在人们评判中是先人为主的。任何人见面都是先看清对方的相貌才会问话,问话后才能听到声音,即使是老熟人也是这样。往往在应聘者未开口前便把他(她)与心目中的某类人归并在一起了。充分发挥感官的综合效应与直觉效应。笔试的判断是依靠大脑的思维分析与综合分析,而观察评定主要是靠视觉与大脑推断的共同作用,眼观则因为集问答、眼观、耳闻、分析于一体,因此各感觉有一种共鸣同感的综合效用,其中视觉效应尤为明显。这是其他测评形式所没有的。因此对于那些有丰富经验的面试者来说,要充分发挥其直觉的作用。然而直觉不一定是绝对可靠的。因此,直觉的结果应该尽可能获得“证据”上的支持,应该通过具体的观察去验证说明。4如何“评”选择适当的标准形式。面试测评的标准是一个体系,它一般由项目、指标与标度共同构成。项目规定所测评的性质、内容与范围;指标揭示所测素质的形式、特征与标志;标度规定所测素质的级别、差异与水平。分项测评与综合测评相结合。面试时测评的内容与感觉到的信息比较多。为了提高评判的准确性,进行分项测评是必要的。但是,由于对象的整体性与行为反应展示信息的辐射性,所以应该设计一个综合印象评判项目,对应聘者进行整体性的评判,这不但发挥了感官直觉的作用,而且也突出了多种感官综合共鸣的特点,有利于面试效果的提高。横观纵察比较评判。面试中有些素质本身模糊不清,难以揭示与把握,此时应采取横纵比较的方式,使几个应聘者同时位于考场,进行集体面试,通过应聘者之间的比较进行评判。横观是指不同应聘者在同一项目上的行为反应比较;纵察是指同一应聘者在前后不同问题上行为反应的比较。注意反应过程与结果的观察。面试与笔试的不同在于:它既要注意行为反应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