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验收报告.docx
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验收报告临床重点专科名称:心血管内科专科负责人:11项目起始日期:20XX年01月20XX年12月XX大学XX医院填写日期:写日年04月10日一、项目承担科室基本情况XX大学白求恩XX医院心血管内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XX省卫生厅重点专科、XX省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卫生部XX省冠心病介入质量控制中心、卫生部冠心病、心律失常、先心病介入治疗培训基地、XX大学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中华医学会认证的国家胸痛中心、国家药理基地、XX省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于2014年8月正式成立为XX大学XX医院心血管病医院。现任XX大学XX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XX教授是我国著名心血管领域专家。兼任XX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XX省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主任委员、XX省卫生信息学会远程心电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冠心病介入治疗专家组主席团成员等多个学术组织重要成员。心血管科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医术精湛的专家教授及世界先进的诊断治疗设备。科室现有医生41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9人,博士研究生19人,硕士研究生21人。心血管内科拥有一流的病房设施和医疗设备,包括心血管门诊、心血管功能检测室、心脏康复治疗室、心血管实验室、心血管病房(包括CCU监护病房)以及国内先进的心血管介入导管室,配有世界先进的大型心血管造影系统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如冷冻消融仪、旋磨介入治疗仪、OCT、三维标测导航系统(CARTO及Ensite)、血管内超声、FFR等。心血管内科在心血管危重症及疑难疾病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率先在XX省开展了项目齐全的心脏介入治疗技术,使各种疑难、复杂的心脏病患者能够得到高水平的治疗,为XX省介入心脏病学领域的领头科室。科室年收治病人1万余人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占60%以上。每年心脏介入检查和治疗5000余例次,其中冠状动脉支架(PCI)3000例,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治疗500例,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治疗100例。24小时急性心梗“绿色通道”服务,为及时疏通血管、挽救心肌、抢救生命提供保障。我科也是省内最早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单位,已在国内颇有影响。目前已经形成特色,尤其在疑难危重,以及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桥血管病变、完全闭塞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紧急介入治疗等领域都处于国内领先的水平。心血管内科对于CTc)病变开通成功率高达90%以上,在国际上处于先进水平。我院还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药物球囊、IVUS、OCT、FFR冠脉定向旋切、旋磨和旋吸术等技术。多次应邀在国内多个省市、地区及日本等做学术报告与经验交流,并作为仅有的几家医院特邀在北京、沈阳等国际会议上行介入手术直播演示,并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心血管科注重学术交流,博采众长,科研实力雄厚,承担国家十二五子课题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吴阶平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卫生厅科技成果奖,XX省科技进步奖10余项,科技成果奖及医疗成果奖若干项等。主编及参编高水平学术著作20余部。与国际上的著名院校和专家保持密切交流,曾先后邀请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多国的知名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作学术报告、研讨问题,以提高我科的诊治和科研水平。随着科室队伍不断壮大,学术地位的不断提升,也起到省内辐射带动作用,我科室还每年定期召开大型学术会议,参会人数可达2000余人次。心血管内科高水平全方位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区域辐射作用、信息化的集预防、诊断、治疗、科研、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心血管重点专科,建成国内知名的心血管诊疗中心、教学培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研攻坚中心及健康教育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心血管领域都有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二、项目概况主要包括项目原定的建设目标、项目进度及考核指标。一项目原定的建设目标及考核指标项目一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早期诊断体系的建立1、20XX年1月-20XX年6月成立调研小组,初步构建调研网络、流行病学数据库。2、20XX年7月-20XX年12月培训调研相关人员,设计调研方案。3、2013年-20XX年针对35个市进行心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资料收集。4、2016年,完善流行病学数据库,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利用学术会议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5、20XX年-2016年,组织省内专家前往社区及农村义务讲解心血管疾病预防及诊治相关知识,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省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实施情况。项目二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心血管疾病优化治疗体系的建立1、20XX年-2013年,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网络初步构建及相关人员培训,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图像数据库。2、2013年-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网络试运行。3、2014年-2016年,根据网络试运行情况,进行体系优化。4、20XX年-20XX年,扩大心血管专科规模,扩大心导管室规模及配套设施建设。5、20XX年-2016年,心血管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完善高层次心血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加强心血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规范化心血管疾病诊治流程,开展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工作。项目三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心血管疾病信息化体系的建立1、20XX年-2014年,构建心血管疾病患者信息数据库,并将数据库嵌入HiS系统;培训专职数据分析人员。2、2014年-20XX年,建立基于互联网电子数据库平台的随访体系。3、20XX年-2016年,建设远程医疗平台。项目四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人才培训平台的建立1、20XX年-2013年,设立培训教研室,制定培训制度、目标、计划、内容及考核方案,设立专项培训基金。2、2013年-2016年,建立心血管专科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基地相关设备,召开继续教育及培训相关会议,面向XX省及周边招收培训学员。项目五以重点专科为主导科研平台的建立1、20XX年-2013年,设立科研启动基金,并成立管理委员会,完善专科实验室建设。2、20XX年-2016年,继续主干研究方向,并以现有研究成果作为前期工作,争取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20XX年-2016年,每年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增加交叉学科内容比例,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4、20XX年-2016年,将学术成果,加以评估,申请专利,走转化医学的道路。(一)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年门诊人次及年出院人次:门急诊人次有序递增,预约门诊人次达到就诊总人次的30%。出院人次数每年递增5%,手术人次数每年递增7%,疑难危重病例数每年递增5%,平均住院日控制在7天以内。扩充高素质医疗护理队伍:根据亚专科发展需求,培养和引进高素质护理人才,提高护理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护士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改善现有的病房条件,扩大床位数(212张280张)。配合医院新区的建设,建立和国际一流接轨的现代化数字化病房,具体利用有限电视网络、宽带局域网、互联网、多媒体、嵌入式计算机等多种技术,让患者在病床边得到更周到细致的服务,获得全新的数字化服务,同时简化医生工作。由现有的2个心血管专用导管室扩建为四个配套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国际一流心血管科专用导管室。随着我院新住院部的建成,将完工和新开工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添置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并拟建立辐射全省的心血管疾病信息库,加强与兄弟医院及下级医院的信息交流互动,使每一位就诊的患者都拥有一个电子化的健康档案,以便使每个医生都能够及时获取患者的健康记录信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性。继续开展患者健康教育俱乐部,并建立随访门诊,定期安排患者健康教育课程,分别为门诊和病房患者及家属提供义务健康教育和咨询,推广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一级及二级预防。建立具有先进水平的集远程诊疗咨询、网络化疾病管理、医疗信息数据库及动态统计于一体的交互式网络服务体系。完成从技术模式到服务管理模式的转变,实现面向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和基层患者的远程医疗服务,使患者在社区医院或远离中心医院的乡镇医院就能够方便、及时、低成本地得到高水平的、常态化的医疗诊断、治疗和心血管疾病管理服务。(二)医疗质量管理依托我校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新一轮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改革,促进附属医院住院医师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总结以往规范化培训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新的培训要求,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把学历培养的质量关,逐步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点的培训过程管理体系及质量控制和监管模式,培养一批理论基础厚、实践技能强的住院医师,夯实名医培养工程的基础。重点强化医护人员“三基三严”训练,定期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考评,以切实提高我科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设立心血管专科病人服务中心,推进学科平台信息化建设,优化专科门诊诊疗预约制度,改进门诊及住院部医疗场所布局,规范指示标识等措施,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就医环节,缩短等候时间,提升病人满意度和窗口服务水平。协助省卫生厅加强我质控中心在冠心病介入领域质量控制的职能,深入开展XX省冠心病介入治疗质量控制工作。参与全省各地区各级医疗机构专业人员的质量标准培训及落实工作;深入各级医疗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和考评;对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提出修正意见;协助组织有关专业质量控制的继续教育及科研工作。合理控制专科医疗费用增长,适应医保改革要求,全面实现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认真制定和实施单病种诊疗规范,通过合理使用高值耗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等手段,落实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治疗,配合医保预付制度的实施,实现医疗费用,特别是医保费用的合理化,减轻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三)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高层次心血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加强心血管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学历中青年技术骨干培养资助机制,为中青年技术骨干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发展空间。继续加强高层次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投入和激励机制,并给予政策、经费上的倾斜。建立高学历中青年技术骨干科技项目研究资助机制和人才培养数字信息平台。分析和把握人才储备信息,对杰出的后备人才给予个体化的培育政策,促进人才的脱颖而出,协同相关部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目前我科人才梯队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及学历结构已经日臻完善,在未来五年将着重培养带领学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领军人才及优秀临床复合型顶尖人才。进一步实施人才梯队建设,培养多名能带动学科持续发展和梯队建设的亚专科学术带头人。积极推动优化疾病分组,进一步优化科室目前亚专科建设。目前的亚专科有:冠心病专科、高血压专科、心律失常专科、心力衰竭专科、脂代谢专科、结构性心脏病专科(先心病及瓣膜病)。进一步细化亚专科,优化运转模式。加强亚专科学术带头人的学科带头作用,低年资医生主张到各亚专科医疗组轮转,掌握各疾病特点,根据特长及人才梯队建设需求,循序渐进开展亚专科。利用与美国哥伦比亚心脏病中心、加拿大渥太华心脏病中心、日本兵库大学、德国巴德贝尔卡心脏中心长期持续的合作基础,每年拟选送3-5名优秀人才到上述中心进修学习半年以上,全面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国际视野,成为学科的骨干,促进学科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接轨。未来5年内培养硕士研究生导师5-8名,培养博士研究生导师3-5名。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0-20名,招收博士研究生2-6名。同时加强对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管理、教育工作,保证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达到国家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顺利获得研究生学位。(四)科研水平提升加强国家级项目的申请,加强科研的深度广度,提高项目档次,从而提高在国内相关领域的科研实力和地位。预计今后五年申报国家级项目570项,省部级项目15一30项,局厅级项目1530项,申报国家或省级科技进步奖5-10项。在我科现有科研方向的基础上,精心选择科研项目,尤其是以应用开发为导向的临床科研项目,将过去比较偏重于某项单项技术的攻关转变为按照国家对科研的要求,普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项目,提高原创能力。将过去的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技术为基础,兼顾心血管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且以此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持续积累,为国家决策部门提供XX省心血管重大疾病的详实、准确信息、。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国际交流,参与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支持与国际知名大学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和联合实验室。与我科的客座教授加拿大心脏病研究协会主席渥太华大学心脏病中心EelWard(TBrein教授以及日本兵库医科大学循环器内科的舛谷元丸教授加强联系,定期输送科室优秀人才前去学习观摩。每年发表高水平SCI文章5-8篇,在国内顶级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20篇,出版专著3部。鼓励与国外合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由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向数量与质量并重方向转变。依托我院现有的中心实验室相关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心血管实验室设备,增加科研项目的类型,实验室科学研究定位于以医学基础研究为主,重视学科交叉,主动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之路。积极发挥转化医学的重要优势,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总体医疗水平。打造一个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免疫学、流体力学和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着重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研究型实验室。(五)临床技术发展提高急危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降低病死率。我科在国内率先采用MOT(基质金属蛋白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血栓素B2)测定,用于冠心病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开展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无创诊断技术。推广PAS疗法(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应用,预防及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左主干、分叉病变、支架内再狭窄等疑难病例的介入治疗;增加高精尖的起搏器治疗的比例,包括心肌再同步化CRT治疗心力衰竭、ICD治疗室速等现代起搏治疗;提高复杂性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水平,如心房颤动及器质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可降解支架材料的研制及优化;大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逐渐成熟腔内带膜支架的置入技术。开展疑难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提高心脏瓣膜病的介入治疗水平,并逐步开展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充分利用血管内超声及血流储备分数等新型设备指导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提高治疗质量。继续完善急救反应体系并培养一支精干的救治队伍,扩大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绿色通道的覆盖范围,提高救治成功率。(六)辐射作用的发挥加强质控中心工作,作为XX省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能延伸,在制订行业准入制度、专业技能培训、业务指导以及参与行政部门管理等方面均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与XX省内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为各级医院提供业务指导,定期到基层医院进行业务培训。积极举办各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扩大学科影响力;以多种方式吸引、培养进修医生,培育潜在的医疗资源。重视进修医生的吸收、培养、教学工作。继续加强对下级医院的对口支援,为当地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解决当地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的基本技能培训,对医疗卫生管理人员的卫生管理培训,对广大人民群众防病知识的培训;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将新的技术与方法传授给对口支援单位。借助远程医疗系统,通过音、视频交流,传授经验及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帮助基层医院医师拓宽诊疗思路,规范诊疗程序,获取最新医疗信息和诊疗技巧。为下级医院提供一个学术发展和临床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平台。可在我省现有医疗资源分布不变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我省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能力,从而实现我省基层心血管疾病诊疗服务体系建设的跨越式发展。举办地区及全国学术会议,扩大影响,更新知识。以我科为国际国内交流节点,构建学科交流平台,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时刻把握最新的医疗动态。在此次国家重点学科申报的契机下,同时伴随着我院新内科住院部的建成,我们科将抓住机遇,在23年内完成人才梯队的培养计划,在3-5年内组建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逐步完善科研开发队伍及硬件建设。力争将XX大学心脏病中心办成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心、教学培训中心、信息交流中心、科研攻坚中心及健康教育中心。同时加强与心外科的技术学术上的交流合作,发挥心脏中心的作用,成为国内知名的心脏中心。二原定项目进度项目一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早期诊断体系的建立1、20XX年1月-20XX年6月成立调研小组,初步构建调研网络、流行病学数据库。2、20XX年7月-20XX年12月培训调研相关人员,设计调研方案。3、2013年-20XX年针对35个市进行心血管疾病(急性冠脉综合征、高血压、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资料收集。4、2016年,完善流行病学数据库,将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利用学术会议平台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实现信息共享。5、20XX年-2016年,组织省内专家前往社区及农村义务讲解心血管疾病预防及诊治相关知识,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省内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实施情况。项目二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心血管疾病优化治疗体系的建立1、20XX年-2013年,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网络初步构建及相关人员培训,建立心血管疾病介入图像数据库。2、2013年-2014年,急性心肌梗死网络试运行。3、2014年-2016年,根据网络试运行情况,进行体系优化。4、20XX年-20XX年,扩大心血管专科规模,扩大心导管室规模及配套设施建设。5、20XX年-2016年,心血管专科人才梯队建设,完善高层次心血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加强心血管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规范化心血管疾病诊治流程,开展心血管疾病临床路径工作。项目三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心血管疾病信息化体系的建立1、20XX年-2014年,构建心血管疾病患者信息数据库,并将数据库嵌入HiS系统;培训专职数据分析人员。2、2014年-20XX年,建立基于互联网电子数据库平台的随访体系。3、20XX年-2016年,建设远程医疗平台。项目四以重点学科为主导的人才培训平台的建立1、20XX年-2013年,设立培训教研室,制定培训制度、目标、计划、内容及考核方案,设立专项培训基金。2、2013年-2016年,建立心血管专科培训基地,完善培训基地相关设备,召开继续教育及培训相关会议,面向XX省及周边招收培训学员。项目五以重点专科为主导科研平台的建立1、20*年-2013年,设立科研启动基金,并成立管理委员会,完善专科实验室建设。2、20XX年-2016年,继续主干研究方向,并以现有研究成果作为前期工作,争取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20XX年-2016年,每年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增加交叉学科内容比例,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20XX年-2016年,将学术成果,加以评估,申请专利,走转化医学的道路。三、项目执行情况根据项目既定的建设目标、项目进度及考核指标,目前项目执行情况及考核指标完成情况。项目一我科成立了流行病学调研小组,考虑到东北地区为高盐饮食聚集区,再者考虑到资金成本及行政干预等因素,因此决定选择以高血压病流行病学调查为主,同时辅助调研其他心血管病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方窠。先后组织我科医生进行了多批次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培训,培训出了一批业务扎实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先后在农安县、通化市东昌区、通化县、辽源市、长春市二道区、松原市、XX市、白城市等地区开展了调查,并于20XX年底完成相关调查。目前,相关数据正在分析和整理中。通过这次流行病学调查,不仅提升了我科流行病学调查的水平、丰富了流行病学调查的经验,同时,也将对XX省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有一个非常好的了解,对于医疗卫生政策及资金的倾斜提供了方向。20XX年参与了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牵头的“心行动项目“,门诊就诊患者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受到广大患者的好评及主办方的肯定,并于20XX年6月获得了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颁发的”心行动项目“调研最佳单位。每年至少组织了20次以上的专家义诊或讲座活动,前往基层医院、社区、农村、老年公寓义诊或讲解心血管疾病预防及诊治相关知识,增强患者及居民对疾病预防及早期就诊意识(如农安县医院、抚松县医院、公主岭市国文医院、松原市中心医院、白山市中心医院、辉春矿务医院、伊通县医院、XX市中心医院、XX市人民医院、磐石市医院、前郭县医院、四平市中心医院等20余家医院),同时指导基层医疗单位的心血管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继续推进了我科冠心病会诊俱乐部的建设,每月固定在科内举办患者健康教育讲座3-4次,截止目前参加患者或家属5000余人次,强化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消除了很多患者的误区,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项目二:己成功利用重点专科、省心血管主任委员所在科室及胸痛中心的优势,联合长春市120及省内多家兄弟科室,利用新兴互联网通讯平台(微信)成功的建立了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快速反应体系。做到怀疑或明确的心梗患者,通过微信平台上传心电图即可指导诊断及做好开放心梗绿色通道的准备,缩短了胸痛患者的诊治时间,简化了流程,有效缩短了梗塞血管开通的时间,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以该模式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于20XX年9月成功的通过了中华医学会胸痛中心认证,被授予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单位。目前心血管内科已经制订了详细胸痛诊治流程,目的在于尽可能缩短患者就医时间,最大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尽可能的提高胸痛的诊治水平,挽救患者生命。20XX年建立心电远程监测系统,成立胸痛中心(中华医学会胸痛中心认证),借助远程医疗系统,通过音频、视频、新媒体平台的交流,传授经验及解答各种疑难问题,帮助基层医院医师拓宽诊疗思路,规范诊疗程序,获取最新医疗信息和诊疗技巧。为下级医院提供一个学术发展和临床医护人员继续教育的平台。在我省现有医疗资源分布不变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我省广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控能力。我科还计划在进两年内将与我院有协作关系的基层医院也纳入至该远程诊疗中心,基层医院通过该系统将病员的临床心电资料上传至我科,不但能够减少基层病员路途往返,方便病人就医,降低费用,并且通过该平台提高了基层诊断水平,减少漏诊和误诊,为抢救病人争取宝贵的时间。同时,基层医院可共享我院的专业资源,对基层医院的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20XX-2OXX年期间,我科为了保障患者得到更优质及时的医疗服务,对心血管内科疗区病房、门诊重新装修,改善了病房条件和环境,优化了各病区病房的配套设施,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利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专用资金和我院配套资金,心血管内科引进了血管造影注射系统、旋磨介入治疗仪、数字化血管影像管理、OCT等多种高端诊疗设备,并升级血管内超声仪器功能模块iLab软件系统,增购1台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在科研方面院领导班子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与支持,经与我院中心实验室协调,成立了专门的心血管实验室,一方面依托我院中心实验室的相关配套设施,另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科研人员,并在2013年购进多种实验相关耗材,为开展更深一步科研项目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心血管内科现可基本达到临床及科研方面需求的高水平的科研平台。为心血管内科承担的多项国家重点项目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同时,目前我科己建成了比较完善的亚专科体系,形成了以各亚专科团队为单位的科室全面快速均衡发展的态势。其中有以XX及李淑梅教授为核心的冠心病亚专科团队(包括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以杨东辉教授及张基昌副教授为核心的心律失常亚专科团队(包括起搏电生理、心律失常射频消融)、以费瑜教授为核心的脂代谢亚专科团队、以张静教授为核心的心力衰竭亚专科团队、以陈丽娟教授为核心的高血压亚专科团队、以王智慧副教授为核心的结构性心脏病亚专科团队(先心病及瓣膜病)。心血管内科积极进行引进人才工作,引进高层次临床人才是加快科室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引进人才的重点是科室临床急需并在短期内又难以培养的具备专业特长的高层次人才,加快科室学科建设及人才梯队的合理构建。近两年引进优秀的博土、硕士毕业生5名,并进行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使他们迅速掌握心血管科及相关科室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2013年引进基础医学博士2名,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在人才引进的基础上构建心血管内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具有国际先进的电生理、细胞分子生物学等优势技术平台,以及符合国际标准的SPF级实验动物中心,目前开展了包括microRNA与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新型支架工程多个科研领域的科研项目。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与重点专科发展相匹配。20XX年以来,作为全院首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示范病房,提倡人性化的护理服务,不断转变工作观念,改变传统排班方法,采用“CARE”即全程、连续、弹性、责任排班模式,重塑护理流程,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到患者分级,护土分层,责任到人,保证为患者提供无缝隙的护理服务,夯实基础护理。每个病区设立23个“流动护士站”,本着“离重患最近,离有需求的患者最近”的原则,为患者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护理措施,缩短护患之间的工作和心与心的距离,真正实现“双心”护理。同时采用PDCA管理模式完善护理各项规章制度及流程,应用品管圈方法不断提升和改善护理质量。20XX年推行SBAR沟通模式进行急危重症患者的对接,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质量,保证患者安全,提升医护、护患满意度。在评定国家胸痛中心和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绿色通道工作中,护理组发挥了极大作用,医护人员的默契配合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20XX年、2013年我科承担2次西藏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救治工作,护士们克服了与患者的语言不通、生活习惯差异较大的难题,运用专科水准和贴心服务,得到行政管理部门和患者的认可与称赞。每周1次的患教会和ACS患者随访,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科室在提升护士业务能力和人才梯队培养工作一直常抓不懈,护理组制定了周密的层级护士培训计划,采用灵活的培训方式,优化考核方法,注重实效。每月举办全科护士大培训,结合护理工作实际问题,真正解决病人的问题,胜任临床护理工作,提升专业水平。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推举护士走上讲台,认真带教护生,做到放手不放眼,严把质量关。20XX年8月我科举办的省年会中,开设了护理经验交流会议专场,为护理同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邀请知名护理专家、业内同行优秀代表共同交流讨论医院护理质量评价、静脉输液管理以及护士专科能力培养等方面问题,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开阔了护士的思维和眼界,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努力提升护理团队科研水平,鼓励护士书写论文,提高护理人员的科研能力及积极性。护理组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I部,参编书籍2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项,院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专利2项,获校级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承办校级护理学继续教育项目2项。几年来,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优质的护理服务、精湛的业务技能,多次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和感谢信;连续四年分别被评为校、院优秀护理服务集体,多次被评为院明星单元,多人被评为长春市、XX大学、XX大学XX医院优秀护理管理者、优秀护士,赢得丰硕成果和众多赞誉。项目三利用重点专科资金,成功建立了数字化血管影像管理系统。建立了心血管疾病介入患者信息数据库,包括冠状动脉介入影像数据库、血管内超声数据库、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数据库、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数据库、心电生理及射频消融治疗数据库、起搏器治疗数据库。有利于患者的诊治及随访,同时也有利于相关科研的开展。设立专门人员(4名)对CTO病变及药物球囊治疗患者进行相关数据分析及随访,极大的加强了我科相关的临床科研能力。同时将相关结果及时通过文章、会议、媒体等多种途径进行发表,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认可。基于我科多年来在CTO及药物球囊应用领域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及业界的广泛影响力,XX教授受邀作为执笔专家参与了药物涂层球囊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编写,并主持编写出版了相关专著2部。在数字化血管影像管理系统的支撑下,我科建立了冠心病介入患者的介入影像信息数据库,为以后患者随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院HIS系统的支持下,我科开展了对于冠心病介入患者的随访工作,成立了以专门的随访小组,定期对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发随访以及宣教。为入院患者建立了一个电子化的健康档案,并为每一位手术患者建立围手术期影像数据库,以便使每个医生都能够及时获取患者的医疗信息,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的安全。每月在我科示教室举办患者健康教育讲座3-4次。利用远程会诊系统,多次为有需要的基层医院进行远程会诊。项目四心血管内科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评价和考核体系,科室制定了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要建立和健全科室人员的技术档案,将个人的技术自传、论著、考核考试的成绩、进修学习的鉴定、定期技术评定材料等列入档案内容,作为人才培养考核的重要依据。使心血管内科人才培养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心血管内科对高级职称人员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理论研修、学术交流及科研工作的力度。在学术交流和科研上,提倡国际、跨省、跨地区交流,鼓励与国际先进心脏中心合作,进行基础和临床交流协作。使其时刻追踪国际国内技术发展前沿,积极创造条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近两年先后选派我科青年骨干医生7名前往国内国外先进心血管病中心进行3个月以上进修学习,20余人次进行1-3个月的进修学习。每年科室安排10余人次参加国际重要的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如TCT、ESC、ACC、PCR等,安排100余人次参加国内高端水平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如长城会、CIT、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等,并IO余人次青年医师受邀在大会上进行学术报告。注重定期外请国际高水平介入专家来我科进行学术交流,目前与日本兵库大学心血管中心、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心血管疾病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心脏病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心脏病中心、美国德克萨斯州心脏研究所、美国肯塔基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台湾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等多个国际知名医学中心及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以确保我科心血管介入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每年上述交流均有10次以上。在临床实践上,派送人才去国际国内先进心脏中心(如日本、美国等)进修深造,提高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我科的标志性品牌为心脏病介入治疗,人才的培养按照介入方向进行规划、设计,逐步形成冠脉介入治疗团队、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团队、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团队。建立高学历中青年技术骨干科技项目研究资助机制和人才培养数字信息平台。心血管内科高度重视专科人才培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科室要求每人确定自身的业务主攻方向,逐步把精力转移到专科(专病)研究的方向上来。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专科理论的学习,全面掌握和熟悉本专业知识掌握,同时掌握本专业的现代医学知识及发展趋势。低年资中级医师进行各亚专科学组轮转,并确定专科方向。对中级医师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专项学习,确定个人介入方向。在临床实践方面要到国际国内先进心脏中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临床处置各种疑难病、多发病的实际能力。给予提供机会在国内、省内大型心血管会议进行发言,每年均有10人次以上。上述机会的创造,不仅提高了人才的自身素质,形成一个逐步提高在亚专科的学术影响的培养机制,向亚专科高层次人才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住院医师的培养上心血管内科具有切实规范的培养计划。要求每名住院医师强化基础理论,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定的课程设置。其次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求院内轮训和亚专科轮转相结合的办法,熟悉和掌握临床各科以及亚专科的基本技能。掌握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初步掌握心内科急危重症抢救方法,熟悉心脏病介入诊治技术。继续加强科室医技人才的培养。医技人才培养的重点是加强理论学习,熟练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并积极开展新技术,同时,要提高本专业的检查、检验水平,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重视和加强护理人员的培养。护理人员培养要突出“三基”训练,强化无菌操作的意识,同时要及时掌握护理工作的新方法,把基础护理、临床护理、生活护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和生活条件。20XX年-20XX年期间举办各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30余次;多种方式吸引、培养进修医生,培育潜在的医疗资源;4年间进修医师80余人次。通过对下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包括农安县医院、抚松县医院、公主岭市国文医院、松原市中心医院、白山市中心医院、辉春矿务医院、伊通县医院、XX市中心医院、XX市人民医院、磐石市医院、前郭县医院、四平市中心医院等20余家医院,会诊病人100O余人次。为当地人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解决当地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骨干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开展培训讲座50余次,指导介入治疗500余人次。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将新的技术与方法传授给对口支援单位。我科每年培养省内各级医院进修人员约20-30人,均由副教授以上人员带教。作为卫生部冠心病及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基地,每年招收10名学员。上述学员进修后均能在当地医院成为骨干力量甚至学科带头人,并能带动当地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成为重点专科以来平均每年至少邀请超过10名以上的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我院授课或进行手术演示。每年组织超过100人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如ACC,TCT,ESC,长城会,东方会,),掌握心血管领域最新进展及发展方向,提高我科培训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作为XX省心血管病学分会主委单位、XX省冠心病介入诊疗质控中心,每年通过举办心血管病年会、介入沙龙、XX省冠心病介入诊疗质控会议等高水平学术会议,促进与提高省内心血管内科医师的诊疗水平,以我科为国际国内交流节点,构建学科交流平台,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时刻把握最新的医疗动态。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基地,先后为省内IO余家医院培养介入医师20余人,帮助扶持5家县市级医院成立心脏病导管室,定期进行医师培训。先后举办IVUS、OCT、药物球囊等介入治疗相关培训班,参会人数5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XX省心脏病介入诊疗水平,获得省内同行的一致好评。项目五在完善及壮大中心实验室相关配套设施的基础之上,2013年构建并完善了心血管实验室,引进基础医学背景博士2名,一方面培养多名博硕研究生,另一方面培养临床及科研复合型人才,现已有2名临床青年医师全脱产进行基础科研研究,主动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之路。近4年间,共发表SCI25篇;承担省市级及国家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专利2项。心血管内科的科研方向目前主要集中在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研究及介入治疗应用。本项目围绕缺血性心脏病最棘手的心肌损伤问题和介入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进行研究,对缺血致心肌损伤进行机制研究,同时改进介入治疗相关器械,降低介入治疗手术的并发症和支架再狭窄发生率。为此开展了四项基础实验研究、五项介入相关器械改进和一项研发试剂盒。包括:(1)国内外首次对应激心肌损伤对miRNA进行分析和鉴定;(2)国内外首次探讨了miRNA-135asmiRNA-210、miRNA-30b在心肌损伤中的作用机制;(3)首次将生物可降解多聚物聚乙二醇一聚乳酸一聚谷氨酸(PEG-PLA-PGL)与具有内皮祖细胞捕获能力的CD34抗体接枝,最先制备出CD34抗体涂层的内皮祖细胞捕获支架,体内外实验证实该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促内皮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