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题·郑州版.ppt
以微型课题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冯卫东(,蝴蝶振翅:一个精彩初显的故事说运作麻雀解剖:一则具体而微的案例说要素抽丝剥笋:一些必须辨明的问题说品质沙里世界:一片有待开发的风景说生成殊途同归:一脉分而后合的溪流说研究拾级而上:一条可达高处的便道说升格,蝴蝶振翅:,一个精彩初显的故事(说运作),道德经:“合抱之木,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16日发表我市海安县白甸小学王存宝微型课题,教育研究的“快乐便桥”一文。,在“九五”、“十五”期间,尽管我都参与或主持了省市级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但我仍对“微型课题”情有独钟,“忙里偷闲”先后完成了近二十项“微型课题”的研究。,我钟爱微型课题,至少有四点理由:微型课题以自己为对象,为自己而研究。微型课题以行动为引领,为行动而研究。微型课题以经历为载体,为经历而研究。微型课题以表达为需要,为表达而研究。,虽然微型课题的开口小,仅能触及新课程的某一点,甚至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细节,但丝毫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因为它是在完成量的囤积,它能让新课程理念烙上“我”的印记,这是教师所需要的教育科研,也是教师能完美操持的教育科研。,海安县白甸小学“微型课题”研究“宣言”,“破解贴身的教育难题,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蕴积灵动的教育机智。”“以追问领跑,用尝试助跳,增智慧涵养,升成长品位。”,海安县教科室主任陈萍主持江苏省“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全市各地各校热情响应“海安会议”精神,积极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毗邻海安的如皋市更是后来居上,“微型课题”研究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内涵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助推力。,集中开题,集体“会诊”,引导学生自编数学题的实践研究,在两代人的“对话”中培养学生“感恩心”的研究,经典文学篇目教学“留白”艺术研究,高考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技巧研究,学生自主性专题班会课对优化班风的效能研究,南通市(含下属县、市、区)在运作“微型课题”研究方面的几点做法或许对其他地方教育科研工作会有所启发:1,点上发现经验,面上加以推广。2,行政大力推动,学校着力管理。(制度保障、奖惩跟上、机制促进个人研究与合作研究)3,课堂作为依托,活动提供平台。4,允许存在差异,鼓励多元发展。,1979年12月,气象学家洛伦兹在美国科学促进会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飞。细小的因素与看似完全不相关的巨大复杂的变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因果关系,这就是蝴蝶效应。如果王存宝老师就是那一只“蝴蝶”,那么他的“振翅”是不是也能引起一场教育科研乃至教育质量发展的“龙卷飞”呢?,麻雀解剖:,一则具体而微的案例(说要素),教师“口头禅”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实施简案研究缘起:我在做教师时,发现自己经常不经意间就冒出一两句“口头禅”,如“是不是”、“对不对”,等等。,到市教科研中心后,在各地听课时,我发现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有的纯粹属于教师个人的语言习惯;有的出于心理方面的原因,譬如在紧张焦虑之中,最容易口不择言,经常无意识地冒出一些毫无意义的词句;有的其实还表现了教师内心深处的教育理念,譬如,听一位新教师上一堂高中语文课,她许多次说出诸如“你给我”,“给大家X分钟”之类的话,这或许能说明,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等新课程理念对她来说还“春风不度玉门关”。,“口头禅”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它有不少消极作用,如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容易导致学生分心或者造成他们厌烦的心理;使教师教学形象有所损害总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研究目的或意旨:通过研究,使“口头禅”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与矫治,进而更好地改进课堂教学面貌,彰显教师的教学风采。,研究方法:一是调查法。听不同年级、年龄、学科教师的课共不下于20节,除采用一般听课方法,还随时记录上课教师“口头禅”的具体语词、频次、易发情境等,然后进行归纳,力求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二是访谈法,也可以是“沙龙法”。征询访谈对象对“口头禅”现象的看法,和他们商讨改变的策略,等等。有时还可以举办小型论坛,集体“会诊”。,三是文献法。可以通过“google”、“baidu”两个搜索引擎,先以“口头禅”,再以“口头禅 心理”、“口头禅 教师”、“口头禅 课堂教学”、“教师 语言艺术”等为关键词,努力找到最多的有效信息;还可以到学校图书馆,查阅演讲学、演讲与口才等书刊,其中一定有相关材料。,四是“实验法”。如果有条件,可以与心理老师等一起进行一些“实验”。如,一位心理医生请一个口吃严重者故意把话说得更结巴,结果一周后久治难愈的口吃现象大大减轻。仿此,亦可用“实验”,请“口头禅”重的教师故意多说,看此种不同一般的心理暗示能否起效。,研究程序:先调查,后访谈;再结合运用文献法和“实验法”,对“口头禅”现象进行多视角、多方位和多层面的观察、分析、比较,基本弄清一般成因、易发或多发情境等规律性的问题,然后寻找、总结、概括应对办法或策略,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预计要用半学期时间。,研究预期成果:除实现优化教师言语行为、改进课堂教学面貌等目的,还可以写作、发表数篇文章,如从优化心理入手,矫治教师“口头禅”现象、教师“口头禅”与教育理念解“禅”:让教学语言“一身轻松等。,微型课题(“研究方案”)应有“构件”(要素):具体的对象指陈 现实的触动描述(研究缘起)鲜明的意旨表达 可行的方法设计 清晰的程序勾勒(研究路径)大致的成果预期,“微型课题”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建构和确立的“具体而微”的研究课题。,“微型课题”往往会用到一般课题研究中常用的一些研究方法,但又相对简单,不追求方法自身的严密性;它与实践操作或行为改进紧密互动,又有机融合,更注重过程本身;它不强调研究的学术性、规范性,较为自由,是一种平民化或草根化的研究样式,因而不(一定)需要教育或学校行政以及科研机构的认定,倡导自主、自立、自为、自用;它服务于教育实践者的日常工作,但又在实践的反思、经验的积累中养成理性智慧,以此指导和改进研究者将来的工作,抽丝剥笋:,一些必须辨明的问题(说品质),微小 不是中观的,更不是宏观的,一般也不是细小的、即时的;而是视域、论域、切口、角度等都比较小。正例:中学语文课堂合作“边缘人”现象研究小学中年级学生阅读摘抄实效性的研究等。反例: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由感知历史到感悟历史的实践研究,还如初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法的实验研究高中物理“问题导学、自主探究、交流讨论”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成型 可以由点及面,推而广之,可以“类型化”。反例:一道平面几何题的多种解法研究;正例:课堂提神用什么招怎样夸孩子最有效。因为是“成型”的,是对“类问题”的研究,因此必须予以持续关注。,应时 不滞后,不落伍,说今天的话,而不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正例:“好孩子”情感障碍个案研究。(李镇西爱心与教育:面对“优生”,教师在深感“幸运”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优生”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绝不亚于对其他学生的教育。)反例:小学生“无私”品格培养的个案研究。,回归生活的德育课程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生活的四个价值维度,即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为课程的基本框架来确定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标准。,叶澜:“我们不可能要求在我国每一个人都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要求,但必须要求每个人都应具有公德。”,刘铁芳守望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教育并不是让人变得不平凡,它恰恰就是要以平凡的态势让人首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能像平凡人、普通人那样生活的“人”,而不是“神仙高人”,更不是高智商的“机器人”。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正向 反例:合理使用“心罚”的研究。正例:小学语文试卷人性化设计的研究。关于“心罚”课题所谓“心罚”,顾名思义是对儿童心灵的处罚、惩治、摧折,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柳斌同志则反对用故意给学生心灵带来伤害的言语或行为进行所谓“挫折教育”的做法,可见,“心罚”本身就不“合理”,自然无法去“合理使用”。(学校,不要成为“人生苦难的起点”),拓展思考微笑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教师应该经常微笑着面对学生,一位中学生在假如我是教育部长的作文中提出,要开除那些“不会微笑”的老师。微笑是人内心深处美好情感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因此,“应用微笑”的说法值得置疑,因为这时候它已经由一种情感“异化”成一种手段,已经有了很强的刻意性、“寻利性”、庸俗性;而在难以“奏效”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演变成雷霆大怒,急风暴雨。,陈桂生教授关于善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爱”的表示,如非出于公心与善意,而作为“感情投资”,夹杂讨好学生或其他不良动机,不但得不到学生尊重,某种“作秀”表现甚至会成为学生笑柄如果刻意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即使成为“教育秀”,博得了校长、上司的欢心,也难骗得学生的眼睛。,关于“试卷人性化设计”课题 不要仅仅停留和满足于对“温馨提示”一类话语的思考。,可行 反例:幼儿心理特征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某硕士生的毕业论文题目与之恰恰相同;正例:农村小学如何开好家长会。,深度 不是“深刻”,但提倡追求深刻。我倡言“把微型课题研究也作为一种学问来做”。,关于“怎样夸孩子最有效”:昆体良:现时流行的一种最坏习惯是所谓“恭维”,即不管是好是坏,学生们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互相喝彩,这是一种不合适的、戏剧性的、与纪律严格的学校不相容的习惯。此外,它对于学习还是一个具有破坏性的敌人。因为如果不管说了点什么就立即得到暴风雨般准备好了的赞扬,在他们看来用心和勤奋就完全是多余的了。,陈桂生“赏识教育”平议:廉价的叫好,比唠唠叨叨的批评好不了多少,它同样会使年轻人心烦。真正不可抗拒的批评,是不轻易的批评。同样,真正有力量的夸,是难得的夸。,“幸福的家庭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好的课题一定兼具以上六个方面微小、成型、应时、正向、可行与“深度”,可能还有更多方面 的“品质”,缺一不可;这些“品质”,既体现在课题选择,也体现在方案设计、具体实施中。不成功的课题未必兼具与上述品质相反的各种缺点,但至少有其中的一种缺点,而每一种缺点都是“致命”的。,沙里世界:,一片有待开发的风景(说生成),郁达夫:“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中说人情。”钱锺书谈中国诗、中国画时打过一个比方:“从飞沙、麦浪、波纹里看见了风的姿态。”,微型课题应该是方寸之内可驰骋的篆刻,应该是尺锦犹见“上河图”的苏绣,应该是碧水倒映蔚蓝天的清溪一个转瞬即逝的细节,一句无意有心的话语,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一幕淡而有味的情景,都可以牵出一个韵味无穷的微型课题。,例1:1,圆明园的毁灭教例(使我想起“课堂等待问题”);然后注意有没有其他关于“等待”的问题 2,珍珠鸟教例;3,张咏梅与李庾南老师的例子 于是有了课堂“等待”问题研究。(“生成”方法:由一点引发,再运用相似律,进行联想,或在事件之间进行勾联,使原本点上的“个问题”得以类型化,成为面上的“类问题”。),关于英语课堂“等待”的几点思考 一、在学生心情焦灼、陷入滞涩状态时不必机械地等待。二、在学生故意捣蛋或搞笑时不要被动地等待。三、在学生思维偷懒、语言搪塞时不要静止地等待。四、在学生的认知困难暂时无法克服时不要盲目地等待。(通师二附吴冬冬基于“儿童立场”的小学数学“课堂等待”策略研究),美国学者罗威(Rowe)通过有关等待时间延长的实验发现,在那些把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令人可喜的变化:1,学生回答的平均时间增长;2,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和正确程度提高;3,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减小;4,思考之后回答的现象增加;5,从事实推论得出的论述增加;6,学生的提问增加;7,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例2-14,金湖县课堂观察即时生成的微型课题:2,课堂有序发言生态的构建研究 3,扩大关注域,达成课堂公平的实践研究 4,教师细节体态语的优化研究 5,小语课堂中知人论世“度”的把握研究;,6,守成应变:课堂板书效度问题研究7,教师“化零为整”式提问策略研究8,语言品味中培养与强化“差别感受性”的途径研究9,聚焦透视、以简驭繁的教学策略研究10,回应学生精彩发言的“理答”艺术研究,11,对自我课堂进行“瘦身”的策略研究;12,数学课堂附带道德意义问题的研究;13,教师“接球”的情智问题研究14,设置辨误情境、提升思维含量的策略研究。,商城小学数学课:下棋、找2、5的公倍数。找一找:“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最小公倍数是几?”1,学生对学习内容前置性认知程度与教师对教学步骤跨度调节的关系研究;2,熟悉内容“陌生化”处理的策理研究;3,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策略的引导研究;(教师列举了另外一种找公倍数的策略)4,小学数学教学“去情境”的时机与程度把握研究;(6与9的公倍数是否可以让学生离开符号情境,用“心灵”去感知?杜威说,心灵是一个动词。让数学课挺起学科的脊梁。)5,基于课内习得内容的学生问题自我生成引导策略研究。(“带着来”的也能“带得走”),石港小学:1、课前游戏“有效性”问题研究;2、“新概念”即时引入中巧设认知台阶的问题研究;3、课堂“设问”观照生活真实性的问题研究;4、课堂“设问”观照儿童伦理的问题研究;,5、“点对即止”隐含教学弊病的现象及其对策研究;6、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自主设计开放式问题的“度”与“渡”;以上三年级数学课统计,7、倾听学生理由、完善“理答”行为的策略研究;8、培养学生“差别感受性”的方法多样性问题研究;9、“句群完型”中例句“起点”适切性问题研究;10、结课阶段教师“完美呈现”的教学价值与教学改进研究。以上四年级语文珍珠鸟,文登实验小学杨昱婷老师执教玲玲的画:1,“途中正读”中的“圆融”艺术研究;(包括不让学生“晾”在一边)2,“课后践诺”的时机把握、伦理价值等问题研究;一生说:“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样)”3,“非游戏教学的游戏化”实现学科功能的问题研究;(杨老师提出“智慧玩耍”。),4,名优教师课堂“示弱”艺术研究(杨老师执教低年级,还可以适当注意“退一个身位”。)5,朗读教学中“重音”选点观照学生个性特征及个人体验问题的研究。(杨老师说:“哇的一声和哭,到底重读哪一个字,都无所谓。”我觉得,也要适当注意“逻辑重音”问题。)6,杨昱婷识字教学艺术研究(生活识字,如“奖”字/利用多种策略,集中识字,如“玲”、“叭”、“趴”、“糟”/学生自主创“法”识字,如“糟”,等等。),殊途同归:,一条分而后合的溪流(说研究),“微型课题”研究不是经院式研究,就一般情况而言,也很难划入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尽管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态度人们还不尽一致,但就它是一种“草根化研究”,可以说业已形成了较为广泛的共识。,那么,什么是“草根化”?我们的理解是这样的:它是一棵草,而不是名卉贵木,能植入或自然生长于寻常百姓家的庭院乃至田头,表现出极强的大众性、普适性、可生性;它要牢牢扎根于实践或现实的土壤,实践怎样,现实如何,对此它必须紧密观照,敏捷反应,适当完善;它的目的在于“化”,即通过优化教师内蕴,而优化教育生态,优化师生生命质量。,但“草根化”不等于(至少不“全等于”)“通俗化”,它也可以开展得十分精致,颇有深度,甚至表现出理性智慧和理论思维的较高品质。如,如皋市柴湾镇陈庄小学吴美玲、刘培梅老师的多动障碍儿童的特点及矫正策略的个案研究等。这就有了关于实践取向和“学问”取向的分野。“万类霜天竞自由”,个人认为,这两种乃至更多种取向都应得到尊重,都可以加以践行,都能够获得实现。,利用农村资源节约化学实验成本的研 究 市教研室组织化学新教材评优课活动,课题为“酸碱指示剂的探究”,其中有一个“学生活动与探究”,要找到合适的制取酸碱指示剂的花瓣和果实成了问题,只得从城里花店购买鲜花来做实验。事后想:如果每次做实验,实验用品都花钱买,将根本无法承担其中的花销。于是就想到寻找化学实验替代品。把这些实验的设计和教法拿到组内进行研究,并申报利用农村资源节约化学实验成本的研究。,可以替代鲜花来制取酸碱指示剂的物品很多。将花儿的颜色的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让他们放学之后去寻找。学生带来很多植物的叶、花、果实。接下来带领大家将它们按实验设计的要求一一进行初步实验,果然发现它们都可以作为制取酸碱指示剂的替代品。再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对教材中实验设计过程进行改进,并进行分组探究实验。,进行CO2制取实验时,布置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做制取CO2的家庭小实验。通过查阅资料,大家发现生活中常见的小石子、鸡蛋壳、贝壳等主要成分都含有碳酸根离子,可以用来替代大理石和石灰石,平时吃的食醋中含有的醋酸可以代替盐酸。他们设计了小石子与食醋反应、鸡蛋壳与食醋反应、贝壳与食醋反应、小苏打与食醋反应等多组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制取得到CO2。,改进后的实验设计让课堂回归农村生活世界,打破了课程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不再让学生机械地“照方抓药”,使学生摆脱了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实验过程变繁琐的演示实验为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既便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又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并发现化学实验替代品,既加深了学生对农村大自然的感情,又解决了农村实验经费不足的困难。新学年申报新的微型课题利用家庭小实验提高农村初中生化学实验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关于“亲情语文”教学中人道主义“悖论”的思考与研究 南通市“名师之路”征文活动中,如皋一位老师的文章把窗儿打开 让阳光进来引起我的思考,于是有了这个“微型课题”。,康的日记摘抄:“朱老师,从你走进六(3)班的第一天起,我就觉得你像我的那个人!真的!可惜,我从来不敢提那两个字!每当你说起给你女儿买这买那的时候,我总是莫名其妙地激动,总感觉我就是你的儿子,你就是我的那个人。老师,怎么办?帮帮我吧,马上就要教到写那个人的作文了,我怎么办?我没有呀,真的,我没有妈妈!从来都没有!班上没有一个人知道,你是第一个!秘密,求你为我保守,永远老师,如果你是我的妈妈多好!”,首先,注意积累教材或教学案例:教材还如爱如茉莉、甜甜的泥土等等。课堂如,一位青年女教师借班上作文课,题目是我的父亲母亲,要学生进行细节(或局部)描写。,其次,认真思考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除没有给予特殊个体或群体以特别关爱之外,至少还有两点:一是有的主题(包括表现手法)较为陈旧(如甜甜的泥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二是一味凸显父母“恩重如山”,脱不了“成人中心”的老套,甚至多少带有一点旧的伦理道德的痕迹。,然后,尽可能多地搜集将来可以作为立论论据的事实或理论信息。如,关于“天下父母都一样(勤劳、仁爱等)吗?”我就读到如下材料:在大学英语课上,外教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我的妈妈第二次上课时(大家)得意地看着老师,等待夸奖。老师却很沉重,她用一种悲悯的眼神看着大家,说:“我想不明白,你们的妈妈怎么都是一个样子?都是勤劳的、贤良的、忍辱负重的?你们的妈妈没有偷懒的时候?没有贪婪的时候?没有内心欲求?没有自己的表达?这些你们怎么都看不到?”(现代教师读本教育卷),再如,关于传统伦理道德中“成人中心”取向的批判,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说:“生出子女,对于子女当然也算不了恩。前前后后,都向生命的长途走去,仅有先后的不同,分不出谁受谁的恩典。”“对于子女,义务思想须加多,而权力思想却大可切实核减,以准备改作幼者本位的道德。”“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还如,关于对“少数人”或弱者态度的问题,劳凯声教授曾谈到“学校功能发挥的弱势控制论”,认为“应使强者扶助弱者从而使弱者变强,教育在这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学者认为,弱者受到关注与重视的程度决定了社会或群体的文明水平。而(区别于宗教的)世俗的人道主义主张,“人道主义是少数人向多数人索要权利的过程”。(因此,以唤醒和弘扬人性为主题的“亲情语文”绝不能不尊重“少数人”或弱者的人性需求和心理安全需要。),最后,写成论文“亲情语文”中一个值得注意的“悖论”问题:首先,要在教材编选(或编写)上慎之又慎,如甜甜的泥土一类容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作用(以为“天下后娘一般黑”),也因而引起不少教者争议的文章不宜入选;而如对父母说声“我爱你”之类的命题,则宜用商榷语气,改为“你想对父母(或爷爷、奶奶等)说些什么心里话呢?请把它写下来”;,文本内容最好能与当下学生家庭生活的具体情景保持一定距离,提倡多选背影一类的经典名篇;建议选入一些表现新的伦理价值观或新型人伦关系(如父子之间、上下辈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篇目,如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等。,建议能在文本内容的表现维度上进一步多样化、丰富化,既有情感(“亲情”)的维度,也有精神、意志等的维度;既基于情感,又超越情感,以此彰显或唤醒奋发向上的人格力量,总之,取材的视域要更宽一点。,其次,在思之有理、言之有据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超越教材”,既可以对教材篇目适当更易;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指摘其中的不足,以培养其批判性、独立性思维。一位青年教师备甜甜的泥土一课,就采用了后一种方法,学生发现了本篇文章中的若干问题。可见,它已经超越了一堂常规“讲读课”的意义与价值。,再次,教师要充分尊重不幸学生的“消极自由”(即不做某件事的权利),允许乃至预先告知他们可以不学或不写,而不要在他们受伤的心灵深处再添加一道创伤。当然,更倡导对他们实行积极的人道主义“精神援助”,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走出心灵阴影,在一个博大的情感背景下,促成他们成为情感健康、心灵和谐的“新人”,拾级而上:,一条可达高处的便道(说升格),从微型课题研究出发,又努力走出微型课题的疆域,争取创生出有一定中观意义、对自己未来教育生涯具有长远规范与指导价值的(规划)课题。,一、掘深拓宽,微窗眺广景。部分微型课题本身就可以作为规划课题来研究,题目可以有所调整。例1,课堂“等待”问题的研 究 课堂“等待”问题的实践研究;例2,课堂有序发言生态的建构研究小学“倾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倾听教育”研究(通师二附生家琦优化情境助成小学生数学学习“概念转换”的实践研究),李希贵先生“听商说”:有一个说法我比较同意:如果你想在一个领域成为专家,有好的智商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想继续在这个领域里成为大家,必须要有好的情商但最近又有一个新的说法:如果你要再上一个台阶,再上一个层次,那你必须要有良好的听商倾听的能力。倾听能力不是单纯地上音乐课、美术课就能培养出来的。它是在合作当中、团队之中,通过大家的协商、合作、沟通、交流甚至妥协才形成的能互相尊重、合作共享的一种品质。这些我们可以把它归为听商。(关于合作:“整体涌现性”、“拼图法”、“教师不是专卖者,学习者成了相互间脚手架”、“互慧教育”,等等。),二、因势借力,撑杆尽力跳。例3,由感知历史到感悟历史的实践研究 例4,幼儿心理特征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三、相似联结,熔铸成“合金”。例5,由教师“口头禅”现象成因分析与矫治对策研究与语文课教师语体色彩的适切性问题研究生发开去,构建如教师课堂语言品格提高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例6,由课堂中优秀学生“晕轮效应”成因及优化处理的研究与“好孩子”情感障碍个案研究生发开去,构建如强化优生“心育”,促进正向影响的实践研究。,四、转换型态,“变脸”展风采。例7,课堂“提神”用什么招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奋点”的实践研究(“有效的笑声”/表达或言说方式的转型。)例8,课堂“静场”问题研究课堂节奏调控的实践研究(研究对象的扩展、转型。),至诚感谢大家,期待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