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夫美学原理.ppt
,现代美学原理,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云南省精品课程 课件,李健夫教授,第一章 美学方法论的转变与美学科学体系的建构,第二章 审美活动发生原理,第三章 审美意识建构与构成原理,第四章 审美意识发生至强化的原理,第五章 生活审美、艺术审美与自然审美互动原理,第十二章 生命冲动至价值冲动的超越原理,第十一章 审美价值发生展开与实现的原理,第六章 自然审美原理,第七章 审美心理交流原理,第八章 审美以主体性为根据的原理,第九章 审美以文化主体为依托的原理,第十章 审美主体确定原理,第十三章 美学超越发展原理,现代美学原理,绪 论,第一章,普罗米修斯的解放,关于美学研究方法,分析,抽象,综合,具体整体,“具体总体被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美的规律”与“人的尺度”,马克思时代,发展上限,美学观念,人本主义,自然主义,人文尺度,当代,恩格斯“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当代美学高度,历时总览,历史高度,共时态,美学高度,古希腊人文思想文化的形成,古希腊民主时代,美学高度,生活,文化,科学 民主,创 造,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现代,时间,第一节 科学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提出的科学整体方法,是通过作为能动主体的人,站到人类历史的高度,整体把握人类生存事实的完整的科学方法。整体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指导意义:对美学研究的思维与理论体系建构的指导意义,对美学科学原理研究的指导意义。,美学研究的整体方法:即主体对世界作整体掌握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对于对象过程作整体把握,对主体自身进行整体塑造,而且要研究把握人类主体与世界的整体关系。,科学整体方法强调的是主体,是人掌握世界,而不是世界控制人;是肯定人类自身发展的自觉意识与认识世界、掌握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万物的主动性。,马克思的整体方法是通过作为能动主体的人而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有机统一的完整的科学方法。,美学必须走科学探索之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自身怎样在人与自然统一的关系中开拓了辉煌的历史行程,走向人类生活大系统的完美。,美学是一门以科学方法和态度,从人本身的人性需要必然性和自然合理性出发,探讨、深究人类生命活动、生存开拓、生活实践和审美创造等多方面的原理,指出合乎人自身充分发展的条件,设计人类发展的合乎理想而又可行的道路和可能的目标。美学是一门人类自身健全发展和完美实现的大学问。,1、,美学是包容了现实与理想、既是充分现实的又是高度理想的、自然与人本在发展中统一学科;是立足于现实研究,立足于科学的哲学、各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而又超越现实研究和各门学科的、追求整体综合和完美建构文化体系的构造设计的科学。,第二节 美学方法论的重大转变,1、旧方法机械论和历史唯心论的危害。2、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的统一,上升到科学整体方法。3、科学整体方法与科学主体论美学体系。,现代科学主义思潮与方法的影响,人本主义思潮的启示,两大思潮的会合,最终集中到对人类主体的科学研究上面。马克思的整体方法将“两论”统一起来,达到对人类主体研究的系统化、完整化。,西方两大哲学思潮的合理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相统一,就在一个新的思维高度上,出现了当代科学整体方法,这就有了对于人类主体研究的动态过程的整体的考察与把握。这一方法使美学研究获得了新的生机,诞生出科学主体论方法与科学主体论美学。,科学整体方法(科学主体论方法)模式 美学高度,历史总体把握,主体 人本,自然 科学,现实总体把握,科学主体论美学,它应用科学方法,既是求实与实证的,又是逻辑的;既是系统的,又是有机辩证的;既是物质事实的写照,又是精神的运行;既有静态的分析,又有动态的描述;既是一定状态的描述,又是过程的整体综合。总之,它是对人类审美与创造活动过程作动态的、辩证的、整体的过程研究把握。,第三节 科学主体论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意义,1、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核心和主要原理。,2、美学科学原理体系的陈述序列。,3、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建构的意义。,整体方法运用过程,思维整体高度,整体视界,整体分析,整体认知,整体评价,整体思维,整体设计与创新,科学主体论美学的最大贡献和主要理论核心:,用科学主体论方法研究人的审美意识组织的形成,以及审美意识组织展开的内感外射心理交流运动的不断扩展,从而促进人类越来越高的审美与创造。这是贯穿人类全部创造史的人文事实。,1,美学科学原理体系建构的意义,1、从人的生理及心理方面看,人的生理上追求生理的完美,要求生理上的健全,健美、长寿、身材适中和五官端正俊美。人的心理要将意识和能力系统化,形成强大的心理涌流,指向心理建构的完美。,2、从生命与生活方面看,人的生命通过意识作用,自然要追求某种意义和价值,生命要通过自身的活动去体现多方面的能力和功能。在生活方面相应出现多方面的拓展,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两方面有了日益丰富的内容;人类生活发展也自然追求越来越高的美学指标。,演说家,3、从哲学与人类学方面看,现代哲学不应远离人生,而应贴近人生,为人生的完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人类学也应描述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学规律,揭示人类生存的美学特征。,4、从文艺学和创造学方面看,文艺学的规律主要是审美规律;文艺学始终追求着审美理想指标,力求达到新的美学价值高度。创造学也必然是追求着设计创造的完美。,5、从社会学和史学方面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按照历史的规律和人类的意愿理想来看,社会总是追求自身的和谐与发展;历史也追求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提高,史学研究也自然体现着一定的美学价值指标。,6、从文化与教育方面看,科学主体论美学引导人生达到生存文化的整体和谐境界;可以形成科学性与主体性统一的整体教育观念。,现代美学是一门立足于人本身而对人进行科学探索与整体塑造的真正的人学,它具有多方面的人生意义和学科意义。,思 考:,1、参考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有关论述,联系实际充分讨论科学整体方法。,2、联系实际论述马克思的科学整体观点与方法。,3、简述19世纪以来美学研究的重大转折。,参考书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李健夫教授,第二章,现代美学研究的起点与对象审美活动发生原理,美学研究的起点或对象是人的审美活动,深入地说是研究人 的审美意识系统的运动。,审美心理活动原理,是将审美与创造活动研究作为美学主要任务的现代美学体系的第一原理。,第一节 美学和文艺学的千古之谜,一、“美是什么”和“艺术是什么”命题分析,二、“美”、“艺术”的所指内涵,(一)对“美”字的误解,(二)审美感性对理性的诱惑,(三)审美情趣的多样性和多极性,(四)对“美”或“艺术”不能作定性研究,“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是错误命题,导致美学研究的千古迷误。,古希腊柏拉图的美论,亚里斯多德把美看成实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美是抽象理式,是神圣的上界的真正实体。,“最高的美就是家里钱多,身体好,全希腊人都尊敬,长命到老,自己替父母举行过隆重的葬礼,死后又由子女替自己举行隆重的葬礼。”(柏拉图否定的审美探索之一:生活审美),理性与情感具有对立性或不相容性,在这层性质上,二者是互相淹没互相消长的。情感过强则冲击理性,使之淡化或丧失;而理性过强也会压抑情感,使之弱化或处冷静状态。,情感和理性的外射符号也具有对立性或不相容性。对于情感词语不能以理性词语来作出解释从而使人体验到情感,而只能对情感过程作描述来表现和传达。,审美活动因主体与对象构成的心理交流、内感外射的关系不同而有千差万别,不能认为所有审美感受都可一字而蔽之为“美”,就是美 的感受中也常夹杂有别的感受。,“美”与“艺术”,与审美感受相关,主要是一种过程,而不是圆整的实体,是一个复杂的审美意识组织系统运行,而不是某种静止的僵死物。,美是不定概念,艺术也是不定概念,那么要给不定概念作出确定的解释就是徒劳。,美、审美感受、艺术,指的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心理的现象;是一种系统运行的心理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象、感、情、理、意、欲、理想等等心理要素协同作用,在心理上组织成一个不断交流运动的系统审美意识系统的运行过程。,第二节 新的研究起点审美心理活动,一、审美心理活动的本原意识发生与积累,二、审美意识发生的基础,三、人类意识的实质,在审美中,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都被组织到审美意识中,与对象形象发生互动、互渗关系以至于交融一体,物我化一,从而形成新的审美意识体系,孕育新的创造。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形成丰富的意识结构也就是有着复杂的组织机理和巨量的意识集团的 心理组织整体,并且作为一个意识中介体,推动整个心理世界与外界进行内感外射 的心理交流运动,构成审美心理交流系统。,人的心理是过程,人的意识是过程的积累。而积累又不是堆积,它是作为过程在头脑中被记录下来的。是录像、录音、录感觉与感受、录情感与意念等等方面的同时协同进行。,这种多维协同记录在目前只有人的心理能够办到。对于这种过程,我们把它称为意识组织过程,它在心理上形成一个多因复构的意识组织整体。,第三节 新的研究核心审美意识组织,一、审美意识组织的完整态,二、审美意识组织、组织的测度,三、美学研究的核心,四、审美意识组织体的构成,五、研究审美意识组织的意义,审美意识组织的完整态 有丰富的生活审美意识,这是自我第一级超越。,有丰富的艺术审美意识,这是自觉状态的艺术审美意识。,产生自觉的理想审美意识,以实现对自我的第二级超越。,构成审美意识体系。由生活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和理想审美意识共同构成审美意识的有机组织整体。,审美意识组织、组织的测度 审美意识,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不够稳定的意识组织。在审美之前,它是已有的意识积累,是审美的准备;在审美中,它是一切参与了审美活动的意识,是审美的基本因素和动力;在审美之后,是一种在心理上自觉组织起来的意识组织机体;在审美内创造过程中和艺术表现中,它又是表现的内容、动力、手段和目的。,组织,即事物整体的组织,是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世界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方式;是符合事物本身的必然性和自然性的生成机制、运动过程和总体状况。同时,组织又是一种力作用关系,包括自组织和外力的组织、力作用过程和对外显示的功能。世界无不由组织因、组织力、组织态和组织功能统一而成。,组织的测度:一定组织有多方面的测度,主要有力度、量度、质度、合度等。组织的力度,即组织个体所具有的内在凝聚力、内部作用力和影响外界的功能效应;量度,即量的数学尺度;质度,是品质评价,即事物内质的优劣、完善程度;合度即内部要素结合的协同性、对立统一性和整体性(系统性)的程度,即组织所达到的完整性的高度。对事物的分析有多种测度。,美学研究的核心审美意识组织,物质产品,艺术形态,社会行为,内受,外射、创造,审美意识组织,(历代审美意识流程),客观自然界、社会界,外射,内受,审美意识组织的构成 审美意识,是由生活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和理想审美意识构成的审美意识体系。其中具有多系统、多层次、多因素、多流向、多功能和多效应等等复杂机理。,审美意识组织研究的意义(一)人本意义:人的本质关键在于人的意识组织的确定性。,(二)人的生存意义:人的生存要进入自觉自主的状态,才能获得生存的意义。,(三)科学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研究人、重视人、发展人,从而提高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促进社会历史向符合人类本性需要的方向发展。,思考:,1、为什么说“美是什么”这一命题是错误的?,2、审美意识是怎样出现的?,3、为什么要研究审美意识组织体的构成?,参考书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有关内容,第三章,审美心理建构工程审美意识建构原理,第一节 神秘的艺术创造心理,人们审美认识的结果,集中表现于创造活动中,特别是艺术创造活动中,艺术家的审美与创造是美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马克思说的“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方式,包括艺术家对世界的审美过程和艺术创造表现的过程。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精神活动过程。,第二节 审美活动中意识建构的特点,一、生活审美意识的特点 二、作家或艺术家掌握生活的特点 三、审美与认知的本原区别,艺术家在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活动中所掌握的生活,最终要在艺术家头脑中结晶为意识集团,即生活审美意识。它的形成过程、内部因素及其结构方式都不同于认识意识或科学意识。,生活审美意识总体特征,劳动中的妇女,生活审美活动中意识建构的特点(即审美反映与科学认知反映的区别),1、从掌握的对象范围看,要反映以人为主体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世界。审美反映或艺术反映不同于认知反映,审美反映是艺术家或审美主体按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对人生世态或自然景物的有选择的创造性反映,艺术作品反映的人生并不是一般意义的人生,而是有审美趣味的人生,这是审美反映论与哲学反映论的根本区别。,2、从反映对象看,艺术家掌握的对象只能是审美对象,要在心理上构成审美意识世界,即“第二世界”或“第二自然。”,3、从反映性质看,艺术家的反映是审美性质的而非科学性质的反映,只强调审美价值而不强调科学认知价值。,4、从反映结果看,审美反映在心理上生成审美意象并构成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意识内在地支配着人的审美与创造。,审美反映与科学认知反映的本原区别:,首先,审美反映发生于人类的审美冲动,受制于人类共同的审美需要;而认知反映则发生于认知冲动,受制于人类共同的认知需要;,其次,审美反映在集体无意识方面属于审美的集体无意识活动,它潜在地贯穿于人类心理史;在意识方面属于审美意识影响下的自觉审美创造活动。而认知反映则与认知的集体无意识和认知的理论相关。,第三,审美反映的心理机制与认知反映不同。审美反映以最初映象为基础,经过审美趣味的选择,在心理上创造出审美意象;而认知反映则是在认知目的引导下深入对象,进行分析、对比、综合、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抽象思维活动。,第四,审美反映的创造心理活动与认识反映的理论构想不同;前者表现为文学艺术作品,后者表现为科学性成果。,第三节 审美经验积累混沌中的求索,一、审美的心理能力审美感受力 二、审美经验阶段:审美定位、审美定向、审美定质、审美定性、审美定形 三、审美经验结构的基本单位意象情像结构(简单意象),审美感受力:它是审美经验积累的积极主动的心理能力,是审美主体感受对象对于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契合程度;艺术家则有优雅的审美情趣和崇高的审美理想发生作用,将审美对象摄入心灵,对象同时就发生了审美化、理想化和艺术化。它是人的想象创造力的表现。,审美经验形成的五个阶段(五个特点),1、审美定位:以社会生活体验为现实基础。2、审美定向:以审美理想和情趣为内在尺度进行审美选择。3、审美定质:以具体人物事物特征和生活内容为感受基质。4、审美定性:以审美感受和情感倾注对象从而规定印象的审美特性。5、审美定形:审美感受、情感与特征银杏交融而形成稳定的倾向结构。,审美定位与审美定向 审美定位,是艺术家或审美主体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为现实基础,进一步展开审美活动。审美定向,指艺术家或审美主体审美的内在的选择,即以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为内在尺度,在混乱的感觉世界里实现审美注意的定向化。审美定向主要是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的选择。,审 美 定 质,艺术家在审美定向之后,紧接着就是确定审美对象的实质,即要把握一定的人物事件特征和本质,获得独特的印象。,审美定性,审美活动要在定质的条件下进一步规定主体对于对象审美把握的特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触物生感,情感体味,寓情于象,意象定性,审美定形,在审美定性的基础上,审美主体要进一步将审美印象构制成较圆整较完善的内心创造物,即使之定形为稳定的情象结构。,A、它是一种有机整体结构;B、它有新的功能和性质;C、它是审美意识建构的基本单位。,意象:分复杂意象和简单意象,这里说的是简单意象,即情象结构。它有三方面的特点:,陶渊明与菊,一、审美意识系统的复杂结构 二、艺术家整体掌握生活的审美理解 三、具体思想的含义与地位 四、整体形象(或审美意象系统)的认识 五、审美意象系统的分析 六、“意”和“境”的分析,第四节 审美意识系统的形成 跃向理性的有序结构,艺术家掌握生活中审美理解的特点,第一,艺术家整体掌握生活的审美理解,是结合自身经验的具体理解,1、艺术家对生活中个别人物的理解,是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在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主从统一关系上掌握现实中具有发展过程的人物整体,在头脑中形成个别人物的形象系统。,2、艺术家对事件的整体理解掌握,也要抓住事件的本质特征,在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主从统一关系上掌握丰富多样的社会生活事件。3、艺术家的思想是形象具体的思想,它是形象运动过程自然演示出来的事理。形象是思想的直接外壳,语言则是思想的间接外壳。,第二,在理解掌握对象整体的同时,还要对于对象作出可靠的审美判断,形成稳定而顽强的情感态度倾向。,1、审美判断的直觉层次与理性层次。2、稳定的情感态度的形成。3、整体形象或审美意识体系的形成与内涵。4、审美意象结构分析。5、意境分析,“意”和“境”的含义和关系。,思考:,1、审美活动与认知活动有什么本原的区别。2、简述审美经验阶段的五个心理特点及心理结晶。3、审美理解或具体理解的方式如何?具体思想有何重要意义?4、怎样认识“整体形象”或审美意识体系?、5、分析意象结构,“意”与“境”的关系和涵义。,参考书目: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2、黑格尔美学第一巻,商务印书馆,1981年 3、中国历代文论选,黑格尔,第四章,创化不息的意识潜流 审美意识发生至强化原理,李健夫教授,第一节 心界至强的涌流,生活审美意识在心理上具有强大的心理奠基作用,它对认识与审美具有潜在的规定性效应。,生活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和理想审美意识,是构成艺术家心理内部审美意识的基本部分。,我所创造的人物,是写出人们应该具有的那种样子。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主张:要写出“一个人实有的样子”。,从生活体验中直接获得的经验或意识总是顽强有力地扎根在人们的意识世界里,总要提醒主体不断地去回顾和反复体味,总在心灵中向主体的知觉证明它是确实发生过的事。,生活审美意识是艺术家心理世界里的审美意识建构的基础和主体部分。,生活审美意识是艺术审美意识发生的根据。,当我描绘那幅将被称之为格尔尼卡的画时,我清楚地表明了对那把西班牙沉浸在痛苦与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战集团的厌恶和鄙视。毕加索,第二节 意识潜流的强化,一、生活审美意识生成的特点,量的充实和组织强化,二、生活审美意识理性支柱的确立及质的强化,三、生活审美意识的内部形态及形态强化,一、审美意识的组织强化审美心境的发生;审美心境的含义;审美心境的作用,审美心境形成的十大心态观照者的地位,想象中的陶醉;超现实的距离,神游中的忘机;利害上的淡漠,境界中的忘我;物质上的无求,精神上的自由;趣味上的协调,理想中的创造。,1、观照者的地位,即审美主体超越于日常生活者的主动地位。2、想象中的陶醉,即想象在审美中进入审美境界的作用。3、超现实的距离,指与生活现实拉开距离,从生活的我上升为审美的我。,4、神游中的忘机,指精神在想象世界中畅游而忘记现实生存的种种压力。5、利害上的淡漠,审美中可以有间接利害感和轻度利害感的作用,但要排斥过强的利害感。6、境界中的忘我,指审美中移情于彼,出神入化,进入对象情景,分享对象的生活(或生命)。,7、物质上的无求,指审美活动是一种精神活动而非物质性活动,不可被物质欲求干扰。8、精神上的自由,指精神达到较完整审美主体状态时的自由王国中的审美自由,不是绝对自由。9、趣味上的协调,指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和理想与对象的协调或和谐。,10、理想中的创造,是指审美心境的指向,审美与创造具有同一性。,以上十个方面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形成审美心境,就会有这些方面的心理表现。,二、生活审美意识理性支柱的确立和质的强化 审美理解的意义:艺术家或一般审美主体的审美理解是领悟性理解,理性就表现于领悟活动中,并渗透于领悟过的审美意识之中。审美对象以多方面多层次的本质暗示给主体,主体又相应地从人物事件的复杂关系和过程中领悟到某些方面的本质。,审美理解的作用:艺术家领悟的理解,是组织和统领生活印象的主导,是生活审美意识凝集与建构的骨架。其中审美理解的强化就是提高审美意识凝聚力,从质的方面强固生活审美意识,确立其理性支柱。,三、审美意识的内部形态及其的强化 审美意识的内部形态是审美意识语言,审美意识语言大致有五个方面的特点(一)它在内心世界里的运动变化,以审美印象或审美意象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二)审美意识语言同声音符号语言形态不同。,(三)内部审美意识语言的广度、深度、力度、复杂性、多维性和模糊性是声音符号语言无法与之完全对应,也无法表现穷尽的。,(四)内部审美意识语言具有主体性、流动性、扩散性的多维结构,与声音符号语言的一维性不同。,(五)内部审美意识语言的心理力和力场,声音和符号语言无法直接模拟。,内部审美语言的强化,就是内部审美意识形态的表现性的强化。内部审美意识语言虽未表现,却要酝酿表现,在心理上加强表现性,使之整一地、明晰地呈现于心灵之中,构思、孕育、建构、熔铸,使之达到呼之欲出的程度。,第三节 审美意识中的心理力场,一、生活审美意识的控制作用,二、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的相互作用,三、艺术审美意识在心理上的作用,四、理想审美意识的创生及其特点,生活审美意识的控制作用 在审美意识系统内,还同时存在一个心理力场。生活审美意识系统的强化,是以意识因素为质地,以心理能力为动力或纽带的组织加强过程。,面对新奇陌生对象审美时,审美心理活动要经历一个审美经验程序;对熟知对象进行审美时,审美心理活动要经历审美体验程序。前者养成直觉能力,后者运用直觉能力。,生活审美意识对外来意识的强控制:这往往是生活审美意识的心理力场的集合力对于审美对象的直接判断即审美直觉判断,主要表现为心理能力的作用,并且能自行调整。,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的相互作用 生活审美意识与接受的艺术审美意识之间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结构差异,二者必然要发生结构的相扰和心理上的两大系统的交互作用。,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要发生力场作用关系,从而爆发创造力。,艺术审美意识对生活审美意识发生反控作用,促使生活审美意识模拟艺术审美意识的建构、体制及形态,进行自我调整,以备用于创造。,艺术审美意识在心理上的作用 能激发和增强主体的多种心理能力,使主体按生活审美意识提供的必然律和可然律去开拓广阔深邃的审美境界,创造理想的生活。,推动主体思考自己的生活,从更高的着眼点对生活重新作审美认识,加深感受和理解,使生活审美意识加强加深,趋于成熟的艺术表现。,可以使主体的生活艺术化或审美化,主体的思想感情受到熏陶,审美趣味和能力得到提高,心理结构和力场日愈强化。,可以激起强烈的创造欲,或进行创造设计,或模拟艺术作品的建构与表现方法技巧,对生活审美意识进行分解、选择、组织、加工、变形而创造出理想的作品。,理想审美意识及其特点 艺术审美意识与生活审美意识之间,意识的相互作用和自由组织,结构的相互掺和与自由设计,力场的相互冲激和自由扩张,心理空间的相互突破和自由开拓,就发生了无限的再生性,产生出无限多样的第三种审美意识的形态理想审美意识。,1、理想审美意识具有审美境界特征的多样性和情趣的多极性。,2、理想审美意识具有独立性和指向性。,3、理想审美意识是生活理想与艺术理想的统一。,4、理想审美意识对审美活动具有内在尺度的规定性。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要是审美与创造的尺度。,第四节 审美意识族概念的辨正与定位,一、生活经验与生活意识的涵义,二、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涵义,三、生活审美意识与艺术审美意识的涵义,四、理想审美意识的涵义,生活经验与生活已是的区别主要是不自觉状态与自觉状态,无序和有序的不同。,生活经验是任何人都具有的、在自然而然的生活历程中必然积累起来的未自觉意识材料,包括经历中自然获得的印象、感受、情感、认识、需要、各种习惯等等;它们处于无意识或半意识状态,是无序的、混乱或混沌的感觉和感觉的自然堆积(像建筑工地上堆积的各种建筑材料)。,生活意识是人们积累生活经验之后经过反思或自省而形成的自觉意识;它是生活经验的有序化、明晰化和系统化,是生活主体跃向自我意识主体的内心根据。,审美经验,是生活主体在日常生活中随意性审美而积累起来的经验性心理材料;这种积累是随意的、零散的、自然的和无意识的;每一个能够欣赏他周围人生与事物的人,都必然要在他的生活经历中积累下对人、物、事件、艺术等等对象的审美经验。,审美意识,是对审美经验作理解提升、整和组织而有序化的意识结构,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既有审美经验的丰富性、多样性,又有着理性把握的整一性和统一性;是杂多而整一、矛盾而统一、现象中藏本质、形象中含意蕴的有机整体。,生活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在对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自然事物和现象等等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识。,艺术审美意识,是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审美意识,或者说是经过文学艺术家按艺术规范作物化表现了的审美意识。,理想审美意识,是萌生或存在于心理世界而又进一步加工表现于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符合文学艺术家理想的审美意识。其特点是虚幻性、自由性、主观性和情感性。理想审美意识在主体心理上有着最活跃的性质、最广阔的境界、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最丰富的创造潜力,它为艺术与文学的创造提供了多种可能的选择和最基本的内涵因素。,难度概念:,审美心境,领悟,审美心境,是熔铸生活审美意识的熔炉,它是在审美娱悦的欲求推动之下,超越了现实利害关系的实现精神畅游的自由心境;在这种心境里,主体以审美情趣重新体味过的生活经历被审美化、系统化、自觉化和理性化。,领悟:审美主体以偶然现象的积累为基础,最初对现象不理解,随着现象或人物事件特征的积累增多,一旦发现一系列现象之间联系的主要线索,就恍然大悟,这就是顿悟。无数次的顿悟就构成领悟的阶梯,每一次顿悟都使领悟理解推进或上升一步,逐渐达到对人物事件的整体和高深的理解。,思考:,1、怎样认识生活意识的审美化?,2、审美意识语言有何特点?,3、艺术创造的内在依据是什么?,参考书目:,1、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2、郭绍虞等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3、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风骨”、“情采”、“隐秀”、“养气”、“物色”、“知音”等篇。,4、高觉敷主编西方近代心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审美心灵的激荡,第五章,生活审美、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互动互渗原理,对自然、生活、艺术三类审美对象的审美,是人类审美活动最基本的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审美构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如图所示:,生活审美、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的特点,第一节,(一)生活审美的特点,生活审美,是审美主体面对社会生活中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以及某些相关自然事物所进行的审美活动。,生活审美的特点主要是现实性和反思性。,生活审美的现实性,就是说这种审美是同社会生活的现实发展与主体自身的实际经历密切相关的,因而也就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发展环节与阶段进程(从外界现象到心理世界)等等相关,也与生活主体的现实需要、利害关系及生活理想愿望等等相关。,生活审美的现实性,就是说这种审美是同社会生活的现实发展与主体自身的实际经历密切相关的,因而也就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发展环节与阶段进程(从外界现象到心理世界)等等相关,也与生活主体的现实需要、利害关系及生活理想愿望等等相关。,生活审美的第二个重要特点是反思性。这种反思是自我的审美反思或自审。它有异于艺术审美和自然审美的直觉领悟性。,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反思具有代表性,他们虽注意眼前所感,但更注意在审美反思中掌握某一阶段的生活,他们主要借助于回忆来复现那一阶段生活,然后在审美反思中充分地感受和理解它,使它在头脑中成为被深思熟虑过的整体,将它审美化、艺术化,以便进一步做出艺术表现。,人类生存具有多层次结构,是多种社会关系中的生存。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需要远远不足,而且不科学。他说的需要貌似有理,其实只是仅限于心理的冲动,每个正常人心理上都有;并未表明人生需要意识结构的重大差异。主体在生活审美中是由需要意识结构起着强有力的支配作用。这可以在艺术作品中看到证据。现实生活中的人不是只有简单需要,而是具有复杂的社会性需要意识结构,指向一定目标的实现;仅有心理上空洞的需要还不是现实的人。,审美反思中产生的伟大作品浮士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审美反思后自省自励的曹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将进酒 李白,审美反思后的豪情与超越,审美反思:审美主体或艺术家的审美反思,是通过对生活的审美性反思,把自己记忆中珍藏的经历开发出来,重新自觉地生活或体验一次,品味一次,把经历的社会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转化为审美意识,或构思为艺术世界。这对人生的超越具有重大意义。,(二)艺术审美的特点,艺术审美,也就是艺术欣赏(或鉴赏),它是一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心理感应和领悟理解活动。艺术审美是最复杂的审美活动。,艺术审美的主要特点,感应性(包括入境、体味、共鸣等),领悟性(包括直觉、体验、设身处地 类比等),整体性(包括对作者的生活感受、评价、情感态度、欲求、思想意图等等方面的综合理解),理想性(包括超现实性、想象再创造的随意性、审美理想和生活理想等),多层性(包括不同层次的审美,有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之别),艺术审美的感应性,就是进入艺术境界之后,以欣赏者之心感应作者之心或作品意蕴。,特点之一:艺术审美的感应性,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下),完形心理学认为经验是一个不可分析的整体,一旦分析为多种要素,经验就失去原来的性质与功能。德国完形心理学家苛勒指出了经验的整体性、有机性、顿悟性。“顿悟”就是以掌握的一项经验去解决类似的问题。,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郎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符号。理解艺术不是凭理性分析,“为了理解艺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全部条件就是反应敏锐。这主要是一种天赋资质,与创造才能有关,但二者不是同一事物。因为这是直觉的,所以也是不可言传的;但是,要自由地应用艺术直觉往往先要清除心理上的理性偏见,先要清除那些妨碍人们自然反应能力的虚假概念。”(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60-461页),艺术审美中的感应,是主体的生活感受、情感、欲求和意念等等因素与对象的相似或相同的因素的感应沟通和共振,也就是主体心理力场与对象中的心理力场(外化表现的力场)的沟通共振,这就是共鸣。,艺术审美的领悟性,就是审美主体对于艺术作品意蕴的领悟特点,分为渐悟和顿悟。领悟以审美主体的生活经验和审美经验为基础,是主体对自己的经验有了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艺术作品中表现的类似的经验的类推和相似把握。,特点之二:艺术审美的领悟性,艺术审美的第三个特点是理解的整体性。整体性包含着多方面性,是多方面性的整和,但不是多方面因素的相加;它包括生活感受和审美感受、情感态度和审美评价、生活欲求和思想意图、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等等方面的理解。它具有具体性、情感性、审美性、多因性、有机性和整体性,同时又包含着理性和理想性。,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事物是对立统一体,艺术也是这样:“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9页),艺术作品整一或圆整的要求:“悲剧是对于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伊利亚特“这首诗(和一些这类的史诗)的结构十分完美,它所模仿的行动非常整一”。他还进一步指出艺术作品有机统一的要求:“情节既然是行动的模仿,它所模仿的就只限于一个完整的行动,里面的事情要有严密的组织,任何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整体松动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页、25页、126页、28页),亚里士多德提出,歌德提出艺术应是“显出特征的整体”,“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同时他也强调人的整体性,“艺术作品必须向人的这个整体说话”,以人的整体感应艺术整体,这就构成了艺术审美的整体性。(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页),艺术审美的第四个特点是理想性。艺术审美的理想性是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往往超越现实、通过自由的再创造想象进入审美理想与生活理想的境界,获得较高的和丰富的精神享受。,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神”、“意”、“滋味”、意境、神韵、境界等,都表现了一种艺术理想或审美理想的追求,这是通过主体与对象双方的作用而达到的互通境界。,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戏剧为了符合人们的审美需要或理想,不仅在情节与结构的整一方面要作严格的构思表现,所写的人物和事件也应适当虚构,“把谎话说得圆”,“求其相似而又比原来的人更美”,“喜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坏的人,悲剧总是模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引自诗学诗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8-9页),艺术审美的第五个特点是多层性。艺术审美的多层性是指艺术审美由于作品水平不同和审美主体艺术素养不同而出现不同层次的审美,可分为低层次、中层次和高层次的审美活动。,凡高:农妇的靴,(三)自然审美的特点,自然审美的特点 人文性 外射性,在自然人性觉醒的状态里,在生活审美和艺术审美意识较丰富的基础上,人们不再把自然看成现实生活的附属陪衬物或生活条件之一;大自然的景物或自然现象作为一种有相对独立性的形象在人的审美意识领域出现,这时就产生了真正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然审美。,自然审美对象,宋 代 郭 熙 早春图,自然审美心理结晶的外化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西方启蒙文化影响下的摹写自然,由于对自然的发现与审美是从人对自身的发现和认识开始的,所以自然审美就有联系于人的自然本性特点和人文特点,以及人的审美意识外射为主的特点。,自然审美的本质特点是人文性。人文,就是人按照他自己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在发展中应当具备的主体性或主体精神。主体性或主体精神的自觉是自然审美的内在依据。,自然审美的另一特点是:审美意识的外射性,外射分为几个层次:,初步感受特征,外射表现,出现幻象或假象,内心创造表现,引起审美注意,(四)三类审美的互动关系,人类三类审美活动关系示意图,外界,审美欲求驱动,艺术审美(心理活动),生活审美(心理活动),自然审美(心理活动),互渗互动,互渗互动,互渗互动,艺术审美意识区域,生活审美意识区域,创意无限世界,理想审美意识区域,心理世界,无边界,无边界,艺术作品,表现,内化,外射,内化,社会事物,外射,内化,自然物,第二节,自然与生活的和光,1、人类与自然的一体性决定着人类生活与自然的统一关系。,2、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决定了自然审美与生活审美的统一关系。,3、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还决定着人类的生活审美与自然审美的同步性。,简单审美经验与复杂审美意识可作以下比较:,复杂审美经验,简单审美经验,2、有审美经验积累,1、有一定生活经验,3、有自然发生的审美感受,4、有审美情感和需要,5、有简单的直觉和领悟,6、与简单的生活需要有联系,7、有审美心境形成,8、有简单意念萌生,9、形成简单的审美意象,1、有丰富的生活经验,2、有较高审美素养,3、有多方面审美感受和审美评价,4、有稳定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5、有深刻的直觉和领悟理解,6、与复杂的生活理想相联系,7、心理上积累各种审美境界,8、有多种复杂的意念活动,9、构成庞大的审美意象系统,4、人类与自然的一体性,也决定了自然审美必然带有生命利害感。,首先,直接利害与间接利害对审美心境作用不同。,其次,适度的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