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ppt
(2010江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溜索阿城 一个钟头之前就听到这隐隐闷雷,初不在意。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然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肯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时并不觉得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第九节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小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子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纷走到牛队里卸驮子。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用力飞快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并不理会,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一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赶紧倒上去抓住。猛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撒手,看脚底板!”方才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回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试题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答:_解析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视觉、听觉”比较容易,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俯望怒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答案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试题2】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答:_解析文章中的牛之所以充满恐惧感,就是因为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此属侧面表现。而人物刻画方面的作用则包含两方面,一是“战战兢兢”的“我”,这是映衬;二是勇敢无畏的领队和汉子们,这是反衬。在答题时注意不要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面。答案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考查要求:分析小说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考查重点:人物、环境、情节、主旨。考查题型:主观题。小说往往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现实生活,它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就是要通过对小说特征的深悟去把握作品所反映的生活本质。,小说的表现手法很多,塑造典型性格的写作方法包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小说创作用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以描写其他人物来衬托、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常见的还是用直接描写方法塑造典型性格,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让人物在矛盾斗争中说话、行动、神情变化、心理活动,能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产生直接的感染力量。小说的叙述故事情节,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顺叙是基本的叙事方法。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叙故事情节。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既要着意体会作品具体运用倒叙、插叙方法的表现力量,又要把倒叙、插叙部分,还原于发生的时间顺序之中,展现出故事情节和矛盾斗争的发展进程,把鉴赏故事情节和鉴赏典型性格统一起来。需要注意的是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最后尚需提到的是环境所展示的世态风情不仅仅只为塑造人物服务,还有它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文本阅读,找出作者表达主题的方法,体 悟小说艺术特征,以此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三段式: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地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即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 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 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 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 性题目时,一定要设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 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3用术语: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 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 比、象征、反衬等等;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 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 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 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2010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注】洗碑:刻碑。【试题1】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答:_解析要概括景物特点,关键在于看描写什么景物、对象或其中哪个侧面,其次看这些景物的共同特征,特别注意动词和形容词,然后再归纳。文中画线句中,那山是春时的;那春阳是暖融融的;那枯草是冒出青青的芽子的;并且那芽子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张力的。所以这些景物共同的特征是有生机,有活力,生机盎然。景物的作用主要考虑景物对情节的作用,对人物的心理作用,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对小说主题的作用等方面。文中景物对情节的作用是该景为下面罗永才心理变化提供动力,生机勃勃的景物唤醒了罗永才的生命意识,对情节发展起推动作用,对人物的作用是一方面烘托了罗永才此时的颇不宁静的心理,另一方面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对他有所启发,对罗永才后来的心理转化起关键作用。对主题方面的作用主要暗示了生命有厚味,生活有春意;人要达观地看待世事,要乐观地看待生活。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试题2】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答:_解析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通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值得注意的是本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如果只把自己的观点定位在“平常人的寻常事”,虽也是探究,可能得分不高,因为这种答案本身就说明了该生的阅读鉴赏和探究水平的低下。答案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述的是平常人的寻常事,但体现了作者深刻的人性思考和人文关怀。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显示了对底层人物命运的关注;用暖笔、亮笔来写人生的痛苦,看似沉重,实则蕴含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引导人们直面生活的挫折和艰难。,示例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小说,罗永才最终摆脱丧妻之悲,主要是受到王石匠和老山民的影响以及大自然的启迪。王石匠的淡定、老山民的坚忍,分别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他们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了罗永才,从而使得他发现了春回大地的可爱,人间生活的温暖。示例三:这是一篇艺术上颇为精致的小说。结构上,以碑贯穿全文,讲述了罗永才四次前往山王庄的故事;同时,洗碑的故事又嵌在春夜的回忆之中,首尾圆合,别致精巧。语言看似平实,实则富有表现力,如用一连串的短句描述王石匠的动作,表现出王石匠的淡定从容,极富神韵。,一、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 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二、叙述方式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 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三、描写 描写的种类很多,按对象不同可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按描写的方法与风 格不同可分为白描和细描;按角度不同可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1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2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 然环境:社会环境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风俗民情、人 际关系的描写,自然环境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气候以及花草树木等 场景的描写。在高考试题中,对自然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是分析其表达作用。可 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思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揭示 社会本质特征,为人物的出场提供广阔背景。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起铺垫、照应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暗示小说的主题。,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它是最主要的描写手段,从人或物的本身着笔进行 描写。直接描写着眼点是本身的情、状、声、态、色、香等等。苏轼诗云:“横 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生活的内涵是丰富复杂的,明言直语往往不 能尽述其意。一般说来,正面描写常受事物定势框架的限制,而侧面描写天地广 阔,无所束缚。所以尽管正面描写是描写的主要手段,但有时还必须进行侧面描 写,正如茅盾所说:“要考虑到读者必有的想象力,在正面描写以外,还要辅以 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对象周围的人物、事物 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使对象更为鲜明、突出,从而获得独特艺术 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的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 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著名的汉乐府民歌陌上桑对罗敷外貌美的描写:“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作者意欲极写罗敷之美,却未对罗敷的美貌作任何正面的描写,而是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把读者的联想向篇外延伸、扩散,从而间接构成了极为活跃的视觉艺术效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正是寒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仍旧迎着朔风回来。看那雪,到晚却下得紧了”,这是从正面入手,直接突出雪大风猛;“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间草亭已被雪压倒了”,“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是从侧面入手,通过写草屋的摇振、倒塌,火种的浸灭来间接突出风雪之猛烈。作者用的就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对雪景的描写可谓一绝。,4白描与细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 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它重在以形传 神,不重形似而求神似。后来人们把这种写意的技法引进写作。白描的作品,没 有过多的风景描写,没有过长的人物对话。不抽象地描绘人物的心理,不琐碎地 摹写人物的装饰。对话、心理、环境和服装,都紧扣在人物的行动性格上。绝对 避免浮夸,要求简练。一切描写叙述都在显示着人物的个性,绝不模糊或遮蔽人 物的形象。同时,从人物情节出发,找到最能表现其个性的行为特征。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 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鲁迅先生非常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如藤野先生中关于藤野先生的一段介绍: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语言简洁,印象深刻。细描。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相对于白描,细描也可以称为工笔,如阿累的一面写鲁迅就比鲁迅写藤野又细一些:“他的面孔黄黑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新凤霞的傻二哥则写得更细腻,把一个卖药糖的劳动者“傻灵傻灵”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从他穿的衣服、使用的用具、吆喝前的准备、吆喝的声调、吆喝的内容到他对顾客和邻里穷哥们儿的态度都细细写来,写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善良、勤快、乐观,穷而有志的年轻人的性格和形象。,5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是以个别表现一般艺术规律在文学描写中的具体表现,是个别和一般的 辩证统一。什么是点面结合呢?所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 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面结合就是“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点”,可以突出 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深度 又有广度地反映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最充分地表现思想,抒发感情。在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描写技巧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例:学校的大操场上热闹非凡这里正在进行着田径运动会。看,投掷区,手榴 弹不断地飞上蓝天,落向远方;跳高场上,运动员们一个个精神抖擞,腾空而 起;沙坑前,选手们一个比一个跳得远操场上到处是紧张的比赛,到处是热 烈的掌声。,在这些比赛中,最吸引人的是长跑比赛了。跑道上,选手们已站在起跑线上做好了准备。只听“啪”的一声枪响,他们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向前跑去。这时,跑道两边的观众早已围起了厚厚的人墙,大家一边鼓掌,一边使劲地给本班的同学鼓劲:“加油!加油!”在这此起彼伏的掌声、呼喊声中,运动员们争先恐后,你追我赶,一会儿,他们的距离就渐渐拉开了。我班的张小平落在了后面。同学们看到这情景,都急得直跺脚。跑第二圈时,只见张小平的头发向后蓬着,两手使劲地摆动,撒开双腿,奋力向前追去。一会儿,他追上了一个,接着又追上了几个,很快,就跑到了第二名。这时,我们可激动了,我们有的在跑道边跟着跑,有的挥舞着双手使劲叫喊,有的拼命地拍手 最后一圈了。这时的张小平满脸通红,豆大的汗珠从额上不断地滚落,可他咬紧牙关,使出全身的力气加快了脚步,很快就跑到了最前面。近了,更近了!五米,四米只见他瞪圆双眼,像小老虎一般,“蹭”地向前一冲,好,撞线了!我们蹦啊,跳啊,差点疯了。,这个片段中的“点”“面”各指什么?(“点”指张小平,“面”指观众。)如果光写全体人物不写个别人物或者只写个别人物不写全体人物好不好?为什么?(都不好。因为只写全体,看不出比赛的具体情况,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光写个别人物,则反映不出整个场面的紧张、激烈的特点。)如果不把张小平作为重点,而随意重点描写其他任何人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在这场比赛中,张小平很突出,在他身上集中表现了运动员的争强意识和拼搏精神,具有代表性。),6细节描写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 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 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动的细节描 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需要注意的是,细致描写不等于细节描写,有的同学认为凡是描写细致的就是 细节描写,这是错误的。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它属于情节的范 畴;细致描写则是描写得仔细、具体,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讲的。细节描写 往往只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来刻画人物,并不需要 做过多的细致描写。例如: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曾两次写到警官奥楚蔑洛夫穿脱军大衣的细节:,当奥楚蔑洛夫听到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以后“把大衣脱下来”,他脱大衣不是因为天气热,而是“判”错了狗,急得他浑身冒汗。脱大衣的细节,既揭示了他猛吃一惊,浑身燥热的胆怯心理,也表现了他借此为自己变色争取时间以便顺风使舵的狡猾。这“脱”的细节,形象地勾勒出了这个狐假虎威、欺下媚上的沙皇走卒的丑恶心灵。当他训了赫留金一顿,忽听巡警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又立刻抖起威风。可又有人说:“没错儿,将军家的!”这时他大惊失色:“给我穿上大衣吧挺冷”这“穿”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奥楚蔑洛夫的心惊胆寒,他以穿大衣来遮掩刚才辱骂了将军而心里更深一层的胆怯,并进而为再次变色做准备。这里的一“脱”一“穿”,热而又冷,把奥楚蔑洛夫凌弱畏强、反复无常的丑态暴露无遗。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一个细节特别传神,小说中多处描写林教头身背一根花枪,花枪上挑着个酒葫芦,这两样道具很好地暗示着人物的性格特征,花枪是他与黑暗社会现实抗争的武器,而酒葫芦又是他用来麻醉自己得过且过甚至逆来顺受的一种处世态度。一直到最后,林冲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仇人,小说写道:“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庙前供桌上,将葫芦里的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这个细节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它表明林冲至此终于放弃对官府的幻想,彻底走上反叛的道路。,7衬托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 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正衬,即是用一种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 格式。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 想,一定会更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 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 的格式。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休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 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出森林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常言道:“红花虽好,也要靠绿叶扶持。”这句话很能说明衬托的道理。写文章亦如此,运用衬托这一技巧,会把所描写的对象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而衬托在具体运用中,主要又有两种类型。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A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 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鲁迅 故乡)这段文字描写了故乡荒凉、冷落、窒息的景象,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这里是以景衬情。B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 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 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 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动”与“静”本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动”显示出活泼的一面;“静”则显示出凝练的一面。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动”和“静”是可以沟通,可以相互映衬的。“静”如果有了“动”的气势,则“静”也就有了活泼的一面;“动”如果有了“静”的风度,则“动”也就有了凝练的一面。A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 的内心世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 静。(碧野天山景物记)该例用骑马穿行林间能听到马蹄溅起的水声,来衬托天山森林处人迹罕至、幽深 僻静。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 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衬托的方法还可以举出一些,如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B化静为动,以动写静。“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都是以动写静的手法,读来新颖别致。老山界中“除此之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 近的,极宏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 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这是以动写静的典范,恰恰是因为静极了,才听到 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恰恰因为听到了一般听不到的声音,才证明实在是静极 了。这样以动写静,描写的形象丰富而生动,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是不可多得的 佳句。,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写道:“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像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仍然是以动写静,反衬出“我”想看到社戏的心情之急切。C化动为静,以静写动。“雪白的飞泉高悬在碧峰之间”这一句,飞泉本来是动态的,因为泉流迅猛,视 觉感到的却是雪白一片,动凝成了静,静态的“悬”字乃是点睛之笔,使飞泉形 象传神,水流量大迅猛不言而喻。D动静结合。“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8对比 对比是把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格。对比可以截取两 件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相比较,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 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示得更加尖 锐。对比,从内容分,有两体对比、一体两面对比两种。(一)两体对比,就是把相反、相对的两种人物、两种事物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不过是苍蝇。(鲁迅战士和苍蝇)这两例,是两种人物的对比。例,通过对照、比较,更显得鲁迅先生的伟大,反动统治者的渺小,更能唤起我们爱憎的感情。例,通过对照、比较,肯定、赞扬了坚持真理的革命战士,否定、斥责了诬蔑革命的反动奴才。又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白居易卖炭翁)这两例,是两种事物的对比。例通过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奢极欲的愤怒,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它使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例,“一车炭,千余斤”,说明物质之多,“半匹红绡一丈绫”,说明价值之少,两相比较,揭露了宫使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二)两面对比,就是把一种事物的相反或相对的两面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例如:这些人,马克思主义是有的,自由主义也是有的: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他把手放在小宝的“和尚头”上摩着,他的被穷苦弄麻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担负主要领导责任的观点上说,如果我们党的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这些例子,例非常具体地批评了自由主义者的两面性;例用“老”心理以突出“新希望”;例将志愿军战士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举出来,赞美我们战士爱憎分明;例“系统”与“零碎”、“实际”与“空洞”这些两相反对的概念对比着说,否定一面,肯定一面,使得观点更鲜明、意思更突出。对比根据结构标准,参考传统分类法,又可分为平比与差比两小类。(三)平比,指两件事物平等并列地比较,往往采用并列句式。例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毛泽东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今天,我们对人民,温驯得像对母亲;明天,才会用严酷的炮火,把入侵的敌人烧成灰烬!(李瑛雪夜)例用并列句式对比“虚心”与“骄傲”的不同结果,利弊立显。例句式相同,通过对比,揭示了战士对人民温顺,才会对敌人严酷的道理;使战士性格的两个方面更加鲜明。,(四)差比:指两事物有轻重差别地比较。差比常常采用转折句式,或递进句式。例如: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杨朔荔枝蜜)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例用“转折句式”差比,揭示了蜜蜂的工作与生活貌似“渺小”,实则“高尚”的普遍真理。例用“不及”关联词语表示差比,强调后者程度上比前者更深一层。综上所述,衬托与对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甲乙对比,同时又互相衬托,甲衬乙,乙也衬甲;甲乙衬托,也含有某种程度的对比。也正由于它们有联系,所以有些修辞著作中将它们合为“比衬”或“映衬”。但是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从甲乙两者的地位来讲,甲乙对比,一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明突出。甲乙衬托,并不是所谓一半对一半,而是有主次之分,乙衬甲,甲为主体,乙为衬体,通过衬托,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这是对比与陪衬的主要区别。从甲乙两者的隐现来说,凡对比,两者必须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甲乙衬托,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从甲乙两者的类属来讲,凡甲乙对比,两者要么同一物体,要么同一方面,否则便不可比;而甲乙衬托,两者可以是同类属的,也可以是不同类属的,如以景衬情就是言此而意彼。对比与衬托,不仅是修辞方式,也是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戏剧、电影、绘画、摄影、雕塑和音乐等,都经常用到它。如果运用恰当可以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9观察角度的变化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 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 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 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描写要有层次性由 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苏轼的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 各不同。”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 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 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在描写紧十八盘时,运用的便是这种手法:远眺“紧十 八盘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匐在山峡当中”;仰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 在南天门口”;近看“新砌的石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俯视“低头望着新整然 而长极了的盘道”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 摹,才能塑造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10色彩的渲染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 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 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就是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却是为写下文勾起漂 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通 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了色彩的明亮度,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 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 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 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 可谓状物如在目前。,11虚实结合“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和“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运用比较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类型:虚幻世界和梦境。例如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 景与醒来时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体味出诗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 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 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想象和回忆。例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属虚写,表明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后两句属实写,具体描写了满西湖荷叶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写。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此时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阕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