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总览.ppt
外 国 建 筑 史-古代部分,第一篇 原始社会的建筑,*巢居/天然洞穴(穴内有色彩艳丽的壁画,甚至雕刻)*说明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孕育着艺术装饰的萌芽,-人工竖穴居(蜂巢型石屋、圆形树枝棚、帐*蓬、长方形房屋)*参见电影与狼共舞,*法国Lascaux山洞壁画,英国苏格兰Lewis镇的史前石屋,上部已损毁),这种结构在中亚和我们这里是没有的。,*蜂巢形石屋-将石头一圈圈围起来,石圈越往上直径越小,最后合拢。像树枝棚需要骨架一样,他们在石圈内部建造了石墙来起到支撑的作用。,*树枝棚-其形制很像一把半开之后伞尖冲上竖立在地上的油布伞。建筑方法是把差不多长的树枝按圆形栽一圈,然后把树枝顶聚拢在一起,扎起来,形成棚的骨架。再在骨架上铺满由小树枝密密地编成的网,最后用植物树叶和动物毛皮铺成屋顶。,人工竖穴居:,印第安人的帐篷,参见电影与狼共舞,*宗教性/纪念性的巨石建筑:崇拜太阳-整石柱、列石、石环(或译*为石栏、石阵)埋葬死者-石台 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椭圆形庙宇,英国Salisbury的大(Stonehenge),祭祀太阳神。这里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就是那块躺在两根立石上的横石。这种两竖一横的结构可以说是整个人类建筑的象征。参见电影苔丝Tess,第二篇 奴隶社会的建筑,第一节 古埃及建筑一、自然状况与社会背景:位于非洲东北部,气候炎热少雨。尼罗河水定期泛滥,土地肥沃;气候干燥炎热,终年不见霜雪且雨量很少,孕育着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埃及的领土包括上下埃及两部分。上埃及是尼罗河中游峡谷,下埃及是河口三角洲。材料:石头为主要的自然资源,古埃及人在河谷边开采石灰石,砂石,花岗石,玄武岩等,用于宫殿,庙宇等,用质地细腻的泥土制成坚硬抗雨的土坯。社会背景:政教合一,君主独裁的奴隶制国家,国王掌握行政,军事,司法权力,神圣不可侵犯,并尊称为“法老”(意为宫殿),僧侣地位很高,是人民的教师,医生,历史家,艺术家,其次是军官,贫民及奴隶,信奉多神教,主要神有太阳神、月神,最为敬畏的是死神奥雪里斯。,二、古埃及建筑史的三个主要时期:第一、古王国时期 公元前三千纪.这时候 氏族公社的成员还是主要劳动力,庞大的金字塔就是他们建造的。反映着原始的拜物教,纪念性建筑物是单纯而开廓的。第二、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1-18世纪。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有经济意义的城市。新宗教形成了,从皇帝的祀庙脱胎出来神庙的基本型制。第三、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6-11世纪,这是古埃及最强大的时期,频繁的远征掠夺来大量的财富和奴隶。奴隶是建筑工程的主要劳动者。最重要的建筑物是神庙,它们力求神秘和威压的气氛。,早期的建筑材料,主要是利用土坯、芦苇和纸草,后来有了砖和石料,并最早使用了迭涩拱。住宅建筑墙壁很厚,窗洞很小,多用土坯砖制成,有一层或两层楼高,屋顶是用芦苇或草架成的平屋顶,房子前面多半布置有庭院。国王则用石料仿照住宅来兴建他们的宫殿,庙宇。早期的国王陵墓,也是仿效其生前的住宅而建的,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做有很多的墓室。陵墓的地上部分大体都是用砖或石块砌成长方形台状,这种台式的陵墓叫做“玛斯塔巴”(Mastaba原意是凳子,后来他们在平台上再加上几层以显示伟大,一直加上去就成了金字塔),出现了最早的砖。,三、古埃及的建筑特点:,玛斯塔巴,台形贵族墓,昭赛尔金字塔(zoser):,但是,昭赛尔金字塔的祭祀厅堂,围墙和其他附属建筑物还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它们依然模拟用木材和芦苇造的宫殿,用石材刻出那种宫殿建筑的种种细节,不过,这做法也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它们的纤细华丽把金字塔映衬得更端重,单纯,纪念性吏强。昭赛尔金字塔建筑群的入口在围墙东南角,从这里进入一个狭长的、黑暗的甬道,走出甬道,就是院子,明亮的天空和金字塔同时呈现在眼前。这个建筑处理的用意在造成从现世走到了冥界的假象。而死后有皇帝仍然在冥界统治着。光线的明暗和空间的开阖的强烈对比,同时震撼着人们的心,着力渲染皇帝的“神性”。,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萨卡拉的昭赛尔金字塔,大约造于公元前三千年,它的基底东西长126米,南北长106米,高约60米。它是台阶形的,分为6层。周围有庙宇,整个建筑群占地约547278米。,麦登金字塔(Pyramid at Meydum)建于第三王朝末朝,塔底边144.5米见方,高约90米,塔身下部斜度呈51。达舒尔金字塔(Pyramid at Dahshur)建于公元前2723年。塔底边187米见方,高约102米。塔身下部斜度呈43,上部斜度呈5415。,达舒尔金字塔,麦登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 公元前三千纪中叶,在三角洲的吉萨(Giza),造了三座大金字塔,是古埃及金字塔最成熟的代表,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大金字塔,在今开罗近郊,主要由胡夫金字塔(Khufu)、哈夫拉金字塔(Khafra)、孟卡拉金字塔(Menkaura)及大狮身人面像(Great Sphinx)组成。周围还有许多“玛斯塔巴”与小金字塔。,吉萨金字塔群总平面,三座金字塔位于同一条对角线上;每座金字塔所配属的祀庙与堤道都位于朝向尼罗河的一侧;而在金字塔的西侧,则是埋葬法老重臣们的梯形墓地。,胡夫金字塔,是其中最大者。形体呈立方锥形,四面正向方位。塔原高146.4米,现为137米,底边各长230.6米,占地5.3公顷,用230余万块平均需约2.5吨的石块干砌而成。塔身斜度呈5152,表面原有一层磨光的石灰岩贴面,今已剥落,入口在北面地17米高处,通过长甬道与上、中、下三墓室相连,处于皇后墓室与法老墓室之间的甬道高8.5米,宽2.1米,法老墓室有二条通向塔外的管道,室内摆放着盛有木乃伊的石棺,地下墓室可能是存放殉葬品之处。这座灰白色的人工大山,以蔚兰天空为背景,屹立在一望无际的黄色沙漠上,是千百奴隶在极其原始的条件下智慧和劳动的结晶。,金字塔结构图,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在戴尔埃尔巴哈利造的曼都赫特普三世的墓,开创了新的型制。一进墓区的大门,是一条两侧密排着狮身人首像的石板路,长约1200米。然后是一个大广场,它当中沿道路两侧排着皇帝的雕像。由长长的坡道登上一层坪台,坪台前缘的壁前镶着柱廊。坪台中央有一座不大的金字塔,它正面和两侧造着柱廊。它后面是一个院落,四面有柱廊环绕。再后面是一座有80棵柱子的大厅,由它进入小小的圣堂,是凿在山岩里的。,峡谷里的陵墓中王国时期,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峡谷窄狭,两侧悬崖峭壁。在这里,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完全不适合了。皇帝们仿效当地贵族的传统,大多在山岩上凿石窟作为陵墓。于是,就利用原始拜物教中的山岩崇拜来神化皇帝。在这种情况下,皇帝陵墓的新格局是:祭祀的厅堂成了陵墓建筑的主体,扩展为规模宏大的祀庙。它造在悬崖之前,按纵深系列布局,最后一进是凿在悬崖里的石窟,作为圣堂。整个悬崖被巧妙地组织到陵墓的外部形象中来,它们起着金字塔起过的作用。,西方的强国每次征服埃及时就会拉一块方尖碑回国作为炫耀,比如罗马人和拿破仑。说到纪念物,还不能不提美国华盛顿纪念碑,很明显是在模仿方尖碑。后世西方建筑中,追随金字塔和方尖碑脚步的极少(最有名的是贝聿铭在卢浮宫前的天才设计),所以在建筑史上它们的地位只是奇观而已。真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是埃及的神庙。,方尖碑(Obelisk):,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常成对的竖立在神庙的入口处。其断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顶部为金字塔形,常镀合金。高度不等,已知最高者达五十余米,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的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贝聿铭在卢浮宫前的天才设计,太阳神庙:,到了新王国时期,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皇帝崇拜的纪念性建筑物,占了最重要的地位。庙宇有两个艺术重点:一个是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前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另一个是大殿内部,皇帝在这里按受少数人的朝拜,力求幽暗而威压,和仪典的神秘性相适应。,牌楼门 两座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矩形门洞,形体简单而稳重,墙上刻有程式化的人物与象形文字图案,并嵌有石制旗杆。为了加强门道对石墙的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石墙上满布着彩色的浮雕,圆雕也着彩色。这大门的景象是喧闹的,热烈的,皇帝在这里被一套套仪式崇奉为“泽被万物的恩主”。,卡纳克 阿蒙神庙(Great temple of ammon)阿蒙神庙 新王国时期,皇帝们经常把大量财富和奴隶送给神庙,祭司们成了最富有,最有势力的奴隶主贵族。神庙遍及全国,底比斯一带神庙络绎相望,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卡纳克(karnak和鲁克索(luxor)两处的阿蒙神庙。,Karnak阿蒙神庙,在卡纳克神庙的周围有孔斯神庙和其他小神庙,宗教仪式从卡纳克神庙开始,到鲁克索神庙结束。二者之间有一条一公里长的石板大道,两侧密排着圣羊像,路面夹杂着一些包着金箔或银箔的石板,闪闪发光。这些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这些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始点,这也就是卡纳克阿蒙神庙艺术构思的基点。,卡纳克的阿蒙神庙:是在很长时间陆续建造起来的,总长336米,宽110米。前后一共造了六道大门,而以第一道为最高大,它高43.5米,宽113米。主神殿是一柱子林立的柱厅,宽103米,进深52米,面积达5000平方米,内有16列共134根高大的石柱。中间两排十二根柱高21米,直径3.6米,支撑着当中的平屋顶,两旁柱子较矮,高13米,直径2.7米。殿内石柱如林,仅以中部与两旁屋面高差形成的高侧窗采光,光线阴暗,形成了法老所需要的“王权神化”的神秘压抑的气氛。,以太阳神霍鲁神庙Horus(平面图见右)为例,神庙正面一般是高大的塔门(Pylon,译成“牌楼”)-巨大的梯形石墙中夹着矩形门洞,石墙上有巨型浮雕。塔门后面是露天的内院,两侧有柱廊。内院后面是大厅。大厅的面积一般很大,但由于这么大的石屋顶需要支撑,大厅里密集地排列着一排排的石柱,所以也叫柱厅(Hypostyle Hall)。屋顶只能由几根长10米左右的石料共同构成。既然每块石头只有10米长,那么要在它们两端撑住它们,柱子之间的间隔最多就只有10米左右。这样,一个大厅就不得不需要许许多多的柱子。,埃及人这样频繁地使用柱子的结果就是他们有了一套完整的关于柱子型制的理论。比如柱高和柱径的比、柱径和柱间距离的比等等就是他们首先尝试确定下来的。这对后世希腊神庙的柱式有不小的启示。一直到现代建筑兴起之前,希腊柱式(经罗马人总结)一直是被神化的对象,是每个建筑师的圣经,对柱式掌握的好坏直接决定其设计的成功与否。,*柱子的外形的象征意义:纸草象征下埃及(左数第1、2个)莲花象征尼罗河上游的上埃及(右图中左数第3个)赋予柱子某种象征意义的做法对后世建筑师也有不小的启发。,建阿斯旺大坝时为了避免被水库淹没而被搬迁,我们在外面能看见的是照片中的塔门。有关这座著名建筑的故事很多,比如夏至的时候日光可以从门口直射到密室等等。,新王国时期Abu Simbel的Ammon神庙:,布局与前面提到的类似,不过是在一座山中凿出来的。也就是从山的侧面挖进去,内院、柱厅和密室全部是在山的内部。很明显这样可以减少柱子的数量而保证厅的大小。,结 论,古埃及是人类最早文明的摇篮之一,它在建筑史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筑成就:(1)雄伟的金字塔和神庙,其庞大的体形,纪念性的形象,至今令人折服。(2)居住建筑中,其庭院式住宅的形制,成为后世独院式别墅的先驱。(3)石建筑技术当时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并为早期注视系统奠定了基础。建筑艺术:(1)室外:应用大量的独立雕像和外墙浮雕,(2)室内:应用了鲜艳的色彩和图案,第二节 古代西亚建筑,一、古西亚的自然环境及社会背景:古西亚包括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等地区。两河流域(又称美索布达米亚Mesopotamia)的南部为巴比伦,北部为亚述,气候干燥,上游积雪融化后形成每年的定期泛滥,土质肥沃。夏季炎热,多蚊虫;冬季寒冷,气候潮湿,所以西亚建筑大多先筑一高土台,其上建房屋,土台周围有可通上下的大扶梯。自然资源:少木材,石料;长期以来是用土坯和芦苇建房;后来西亚人用优质粘土制成日晒砖、窑砖等,砌砖的粘结材料早期用当地的沥青,后来用含有石灰质粘土制成的灰浆,从而发展了制砖和拱券技术和穹隆结构。宗教:原来信仰多神教,后来君主制将国王神话了,崇拜国王和崇拜天体结合起来,所以将宫殿、星相台和庙宇联系在一起。,社会背景:公元前四千纪,在这里建立了许多个小的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9世纪之初,巴比仑王罕默拉比统一了两河下游,甚至征服了上游。公元前900年左右,上游的亚述王国建立了版图包括两河流域、叙利亚和埃及的军事专制的亚述帝国(Assyrian)并开始兴建规模宏大的城市与宫殿。公元前625年,迦勒底人征服亚述,建立新巴比仑王国,巴比伦城重新繁荣,成为东方的贸易与文化中心。公元前539年被波斯帝国所灭。,BC4000 苏马连文化(两河下游),BC1785 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BC900 亚述帝国(两河、叙利亚、埃及),BC625新巴比伦王国(征服亚述),B539 波斯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二、古西亚建筑的典型实例:(一)、乌尔城观象台 观象台(Ziggurat):又称山岳台,是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崇拜天体,观测星象的塔式建筑物。当地居民崇拜天体,但从东部山区来的居民带来了崇拜山岳的信仰,他们认为山岳支承着天地,山里蕴藏着生命的源泉,天上的神住在山里,山是人与神之间交通的道路。他们把庙宇叫做“山的住宅”,造在高高的台面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对集中式高耸构图的纪念性加深了认识,终于形成了叫做山岳台的宗教建筑物。后来,当地居民的天体崇拜也采用了这种高台建筑物,它的型制同天体崇拜的宗教观念也是适合的。山岳台是一种多层的高台,有坡道或者阶梯逐层通达台顶,顶上有一间不大的神堂。坡道或阶梯有正对着高台立面的,有沿正面左右分开上去的,也有螺旋式的。古埃及的台阶形金字塔或许同它有过联系。,乌尔(UR)的月神台:公元前三千纪,几乎每个城市的主要庙宇都有一个或者几个山岳台或者天体台。残留至今的乌尔(UR)的月神台,是夯土的,外贴一层砖,砌着薄薄的凸出体。第一层基底面积为6543米,高9.75米,有三条大坡道登上第一层,一条垂直于正面,两条贴着正面。第二层的墓底面积为3723米,高2.50米,以上残毁,据估算,总高达约21米。,萨艮王宫(The Palace of Sargon Chorsabad),城市平面为方形,每边长约2公里。城墙厚约50米,高约20米,上有可供四马战车奔驰的大坡道,还有碉堡和和种防御性门楼。宫殿与观象台同建在一高118米,边长300米的方形土台上。从地面通过宽阔的坡道和台阶可达宫门,宫殿由30多个内院组成,功能分区明确,有房间200余。,平台的下面砌有拱券沟渠。王宫正面的一对塔楼突出了中央的券形入口。宫墙满贴彩色琉璃面砖,上部有雉堞,下部有高3米余的石板贴面。其上雕刻着从正、侧面看起来均形象完整,具有五条腿的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大门处的一对人首翼牛像高约3.8米,它们象征着智慧和力量,守护着宫殿。,人首翼牛像(Winged bull)人首翼牛像是萨艮王宫宫殿裙墙转角处的一种建筑装饰。它们的正面表现为圆雕,侧面为浮雕。正面有两条腿,侧面四条,转角一条在两面共用,一共五条腿。因为它们巧妙地符合观赏条件,所以并不显得荒诞。它们的构思,不受雕刻体裁的束缚,把图雕和浮雕结合起来,很有创新精神。人首翼牛像是亚述常用的装饰题材,象征健壮,可能和埃及的狮身人面像有联系,通过喜特人和腓尼基人传来。,叠涩拱:就是渐次接近的两排砖的系列(如右图的上半部)。把它按其对称轴旋转得到的三维结构就叫叠涩穹窿。前一章提到的欧洲最早出现的石头房屋其实就是一个叠涩穹窿的结构。很明显叠涩拱能支撑起的重量主要是由那悬空的两排砖决定的。砖的强度(坚硬程度)和砖粘合的程度越强,拱能承受重量越大,这两排砖的系列也可以往下排得越远,这样就能在叠涩拱的下方给出一个更大的空旷的空间了。,空间营造对比:两竖一横结构(梁柱体系)埃及:柱厅,拱(或者叫券)arch 建筑学 architecture,拱券,真拱 叠涩拱形状 一段弧线 一段拐了弯的直线 砖 圆环 方形(重力+推力)跨度空间 更开阔,真拱,从萨尔贡宫看,亚述人确实发明了叠涩拱。而那张人首翼牛像照片的右上角也告诉我们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拱。但他们只是用砖砌出了真拱的样子,而使用的砖还是四方的,可见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重量传递。真拱的真正发明还要等到希腊人来完成。更可惜的是后来他们自己好象也忘记了这些发明。到公元前5世纪,和希腊大打了一仗的波斯王大流士(Darius)和薛西斯(Xerxes)父子建造的帕赛波里斯宫殿就完全是在模仿埃及神庙了有门楼、柱厅,但没有一个拱,而且布局依旧杂乱。右图为大流士宫的遗迹。,帕赛波里斯宫殿,公元前518-前460年,波斯王大流士和泽尔士所造的宫殿。建筑群倚山建于一高15米,面积460275米的大平台上。入口处是一壮观的石砌大台阶层,宽6.7米,邻近两侧刻有朝贡行列的浮雕,前有门楼。中央为接待厅和百柱厅,东南面为宫殿和内宫,周围是绿化和凉亭等,布局整齐但无轴线关系。伊朗高原盛产硬质彩色石灰岩,再加上气候干燥炎热,所以建筑多为石梁柱结构,外有敞廊。,帕赛玻里斯宫(Palaces of Persepolis)波斯人曾创立横跨亚,非,欧的伟大帝国,他们信奉拜火教,露天设祭,没有庙宇。按部落特有观念,皇帝的权威不是由宗教建立的,而是由他所拥有的财富建立的,波斯皇帝的掠夺和聚敛不择手段,他们的宫殿,极其豪华壮丽,却没有宗教气氛。,新巴比伦城 亚述和波斯之间的王朝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76世纪)的首都,曾经令希罗多德(Herodotus)叹为观止的地方。考古者已经恢复了那著名的令历史之父折服的Ishtar门。虽然它明显有模仿埃及的门楼的痕迹,但上面用琉璃砖拼出的神兽图案依然代表着这方面他们的不朽成就。对比上图就能发现后来的波斯人已经不会用拱搭门了,他们的门都是矩形的,和埃及的一样。,据说,在这次美国攻打伊拉克的战争中,存放在巴格达博物馆的Ishtar门上的琉璃砖残片在美军入城之后的混乱中已不知去向。对于伊拉克人民来说,对全世界来说,我认为这都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另:空中花园,小 结建筑成就:古西亚两河流域(1)创造了以土作为基本原料的结构体系和装饰手法,从夯土墙开始至土坏砖和烧砖,并用沥青做粘结材料,发展券、拱和穹窿结构。(2)随后又创造了用来保护和装饰墙面的面砖和彩色琉璃砖。(3)这些使材料、结构构造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的成就,不仅影响东方并西传到小亚细亚、欧洲和北非。对后来的拜占廷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影响很大。伊朗高原的波斯 继承了两河流域的高台传统,又吸收了埃及及希腊的建筑文化,融合而成自己独立的建筑体系,使其创造了规模巨大的,艺术精湛的建筑成就。,第三节 古代爱琴海地区的建筑,古代爱琴文化(公元前3000年前1400年)古代爱琴地区是以爱琴海为中心,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中各岛屿和小亚细亚西海岸的地区。是著名的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的故事发生的背景。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希腊半岛的迈西尼和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建立了早期的奴隶制王国。由于手工业和海上贸易的发达,以及克里特岛同隔海的古埃及在文化上的交流,先后出现了以克里特和迈西尼为中心的古代爱琴文明,史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也被一些人视为希腊早期的文化,曾繁荣了好几百年。公元前15世纪左右,由于外族入侵,克里特迈西尼文化受到破坏和湮没。它和后来的古希腊文化之间有过一个中断时期,两者各有很不相同的特点,而且希腊文化是从远比爱琴文化为低的状态下发展出来的,所以,爱琴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对于它的存在,人们是通过19世纪末的考古发掘才知道的。,克里特 岛上的建筑,全都是世俗性的,主要的类型有住宅、宫殿、别墅、旅社、公共浴室、作坊等等。遗址中比较重要的有克诺索斯和费斯特的宫殿,占地都在一公顷左右。,克诺索斯国王王宫:始建于约公元前1600年-前1500年,依山而建,规模很大。中央是一东西27.4米,南北51.8米的长方形院子,周围分布着各种房间。院子东南侧是国王起居部分,有正殿(也叫“双斧殿”,双斧是米诺斯王的象征),王后寝室(是一Megaron)、卧室、浴室、库房与大小天井等;西面有一列狭长的仓库,西北面有独立的长方形露天剧场(最早的露天剧场遗迹),东南角有阶梯,直抵山下。王宫内部空间高低错落,楼梯走道曲折离奇。克里特岛气候温和,宫内厅堂柱廊布局开敞。柱子上粗下细,比例匀称,挺拔俊秀。壁画风格写实,色彩丰富。墙角用大石块砌筑。该宫在约公元前1400年突遭袭击中被破坏后随即湮没,直到19世纪末才被发掘。,克诺索斯 米诺斯宫殿,美加仑(Megaron):近似方形的房间,通常内部有四根柱子,中间设有一圆形或方形火塘,前端为双柱式门廊,它可以是一座建筑或建筑中的半独立部分,是贵族起居,活动,待客的场所。后来影响到了希腊庙宇的形制。建造于1300 BC的提林斯(Tiryns)卫城的Megaron厅形制非常明确。,米诺斯迷宫的神话就源自其宫殿内部没有明确的房间排列的主线和层次感。要知道没有人是故意将自己的家建成迷宫的。,米诺斯迷宫复原模型,著名的迈锡尼狮子门,迈西尼(Mycenae)在希腊半岛上,它和它附近城市的文化略晚于克里特的。它们的主要建筑物是城市的核心-卫城。卫城里有宫殿,贵族住宅、仓库、陵墓等等,外面围一道或几道石墙,有几米厚,石块很大,常有5-6吨重,得名为大力神式砌筑。迈西尼卫城有个3.5米宽的狮子门,门上的过梁中央比两端厚,结构上是合理的,它上面发了一个叠涩券,大致呈正三角形,使过梁不必承重。券里填一块石板,浮雕着一对相向而立的狮子,保护着中央一棵象征宫殿的柱子,也是上粗下细的。,阿托雷斯宝库“Arteus宝库”(截面图见右,实际上这是迈锡尼诸王的陵墓,一共有6座),整个就是内空的叠涩穹窿的结构,大墓室平面圆形直径14.6米,净高有13.4米。从截面图可以看出越往上石块越小,他们就这样来解决叠涩拱承重小的问题。至于真拱,他们还根本不知道。,第四节 古代希腊的建筑,公元前8世纪起,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的岛屿上建立了很多小小的奴隶制国家,他们向外移民,又在意大利、西西里和黑海沿岸建立了许多国家。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总称为古代希腊。属于亚热带气候,平均温差不超过17摄氏度,适宜于户外活动,运动的盛行带动了体育建筑的发展。盛产大理石和陶土,作为雕刻和贴面装饰。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古希腊的建筑同样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的一些建筑物的型制和艺术形式,深深地影响着欧洲两千多年的建筑史。但古希腊建筑毕竟还处在“萌芽和胚胎”时代。它们的类型还少,型制也很简单,发展的速度也很缓慢。它的艺术的完美同这一点有很大关系。在几个世纪的时期中,在型制和形式大致相同的建筑物上,反复推敲,反复琢磨,终于达到了精细入微的境地。马克思说:“.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这句话适用于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文化历史分期,荷马文化时期:公元前11前8世纪,无建筑遗迹。古风文化时期:公元前8前5世纪,建筑遗迹以石砌神庙为主。古典文化时期: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霸权时期,实行平民民主制度,建筑有*神庙,露天剧场,竞技场,广场和敞廊。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后,城帮制没落,北方马其顿(今南斯拉夫)一统希*腊,建立了马其顿帝国,希腊的古典文化随马其顿的远征传到了北*非和西亚。所谓希腊化建筑,即希腊古典建筑风格和当地传统相结*合。希腊古典时期的建筑,对后来的古罗马建筑与19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的复古主义思潮都有很大的影响。,圣地建筑群 在氏族制时代,部落的政治、军事和宗教中心是卫城。部落首领的宫殿里,正厅中央设着祭祀祖先的火塘,它是维系全氏族宗教的象征。在小亚细亚、爱琴和阿提加地区,许多平民从事手工业、商业和航海业,他们同氏族的关系薄弱了,地域部落代替了氏族部落,民间的保护神崇拜就代替了祖先崇拜,守护神的祭坛代替了正室里的火塘。同时,民间的自然神圣地,也发达起来,有一些圣地的重要性超过了旧的卫城。在有些圣地里,定期举行节庆,人们从各个城邦汇集拢来,圣地周围陆续造起了竞技场、旅舍、会堂等公共建筑,而在圣地的中心则建有神庙,它们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鉴赏的中心。德尔斐(Delphi)的阿波罗(Apollo)圣地就是这类圣地的代表。它顺应地势、修建了曲折的道路,沿路布置了许多小小的建筑物,组成了一幅幅富有变化的,然而各自完整的画面。,柱式的演进,希腊早期的建筑也是木构架的,易于腐朽和失火。古希腊的制陶业发展较早,技术很高,从公元前7世纪起,已经开始使用陶器来保护木构架,到公元前7世纪之末,除了屋架之外,已经全用石材建造了。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型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子(柱础,柱身,柱头)和檐部(额枋,檐壁,檐口)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庙宇的面貌。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它们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的做法,这套做法以后被罗马人称为“柱式”order。有两种柱式同时在演进。一种是流行于小亚细亚先进共和城邦里的爱奥尼式(Ionic),一种是意大利、西西里一带寡头制城邦里的多立克式(Doric)。爱奥尼式比较秀美华丽,比例轻快,开间宽阔,反映着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平民们的艺术趣味。多立克柱式粗笨,有古埃及建筑的影响,反映着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奥古斯都(Augustus)时代的一位叫维特鲁威(Vitruvius)的罗马建筑师的著作建筑十书。作者本人也许并没有什么创造力,但他记录了很多现在已经失传的建筑方法。到文艺复兴时代之前,这是西方关于建筑的唯一一本著作。正是在这本书中,后来无人不知的三种主要希腊柱式被确定了下来: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1,山花上部饰座 2,山花面的主要雕饰 3,山花下部饰座 4,檐壁三陇板及陇间*壁雕饰5,柱廊内墙壁上端雕*饰6,回纹饰7,檐口排水槽兽头8,柱头上的毛茛草饰9,柱头上的涡卷及蛋*形饰10,个别柱子下部的*雕饰11,门套挑檐的支撑*牛腿12,线脚中的叶饰及*蛋形饰13,线脚中的甘菊花*饰14,圆形雕饰,古希腊建筑中的雕刻装饰:,多立克式是三者中最早产生的,没有柱础,柱高约为底部直径的46倍,柱头(柱子和檐部结合的地方)是一个简单的圆盘,粗壮而简朴,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4,而柱子之间的距离,一般为柱子直径的1.2-1.5倍,十分协 调、规整而完美通常被认为象征男性。爱奥尼式出现得稍晚,柱础是三层或多层圆盘,高径比约为10,柱头呈波浪状,檐部高度约为整个柱子的1/5,柱子之间的距离约为柱子直径的两倍,十分有序而和美,优雅,具有女性的魅力。科林斯式出现得最晚,和爱奥尼式相近,但柱头为花篮形,被认为象征着清秀的少女。,多立克柱式 爱奥尼柱式,雅典卫城 公元前5世纪中叶,在希波战争中,希腊人以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战败了波斯的侵略,作为全希腊的盟主,雅典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建设的重点在卫城,在这种情况下,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庙宇、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卫城建在一个陡峭的山岗上,仅西面有一通道盘旋而上。建筑物分布在山顶上一约280130米的天然平台上。卫城的中心是雅典城的保护神雅典那.帕提农的铜像,主要建筑是膜拜雅典那的帕提农神庙,建筑群布局自由,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无论是身处其间或是从城下仰望,都可看到较完整的丰富的建筑艺术形象。帕提农神庙位于卫城最高点,体量最大,造型庄重,其它建筑则处于陪衬地位。卫城南坡是平民的群众活动中心,有露天剧场和敞廊。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雅典卫城山(Athens):建于公元前437432年,位于卫城西端陡坡上,是卫城的入口,为了因地制宜,做成不对称的形状。主体建筑为多立克柱式,当中一跨最大,为3.85米,突出了大门。屋顶由于地面倾斜分为两段处理,以使前后两个立面造型一致。内部采用爱奥尼柱式,装饰华丽。外观简洁朴素庄重。北翼是展览室,南翼是敞廊。两翼体量较小,是山门更显壮观。从山门口可以看见卫城的中心-雅典娜女神铜像。在山门的中央区设计一条专为马车和供祭祀用的牲畜通行的道路,由沿道排列的爱奥尼柱引向西面。这是该时期一种典型的设计风格,同时也相当实用;圆柱高度逐渐增加,掩饰了地面高度的变化,而小直径圆柱所占据的地面面积也更少。,雅典卫城山门平面、剖面,北,帕提农神庙 形制为希腊神庙中最为典型的长方形平面的列柱围廊式,建在一个三层台基上,(30.9m x 69.5m);正殿向东,内有双层叠柱式的三面回廊,加强了置放神像的空间中央轴线感。后面是国库和档案馆,内有四根爱奥尼柱子。应用了视觉矫正法以加强效果。材料除屋顶用木以外,全部用白色云石,还用了大量的镀金饰件。云石局部饰以鲜艳色彩,具有节日气氛。,北,(a),(b),(c),古希腊神庙平面布局形式:,图(a):圆形神庙 图(b):上-前后廊端柱式 下-端柱式 图(c):上-前后廊列柱式 下-列柱式 图(d):上-假双排柱围廊式 下-假列柱围廊式 图(e):上-双排柱围廊式 下-列柱围廊式,(d)(e),视觉矫正法:1,未经视差矫正时的效果2,经校正后的效果3,视差矫正法4,由明暗引起的效果:左 边的柱子感觉比右边的 柱子粗壮,檐部也较有力5,帕提农神庙的角柱有侧角,檐部略向内倾,以校正视差6,柱子有卷杀,避免中部显细的错觉,帕提侬神庙采用了全方位的纠视差技术。比如每根柱子都不是简单的直上直下的,而是中间稍微鼓出来一点。这样在灿烂的蓝天的背景下,柱子不会因为明暗的反差显得过细。正面两侧的柱子都稍稍向内倾斜,神庙中间的地基其实比两边的略高,这样就给在正面观察的人超过神庙实际尺寸的高大感觉。不要以为他们是无意间这么做的,柱子的加工的一致性精确到了毫米量级。,伊瑞克先神庙:,伊瑞克先神庙 位于帕提农神庙之北,根据地形高差起伏和功能需要,运用不对称构图手法成功地突破了神庙一贯对陈的格式,成为一特例。它有三个小神殿,两个门廊和一个女神柱廊组成。东面门廊是爱奥尼克柱式,风格轻快。南面的女神柱廊为一片白色大理石墙所衬托,并同帕提农神庙相望。,伊瑞克先神庙以小巧,景致,生动的造型,与帕提农神庙的庞大,粗壮,有力的体量形成对比。它不仅衬托了帕提农神庙的庄重雄伟,也表现了神庙本身的精巧秀丽。整座建筑用白色的云石建成,其比例和谐得体,构图生动独特,柱头,花饰,线脚雕饰精细,也表现了古代建筑高超的艺术。,北,胜利神庙 建于雅典与斯巴达争雄时期,用以激励斗志,祈求胜利。神庙位于卫城山门左翼,庙很小。其形制属前后廊端柱式。在其前后的门廊上各有四根爱奥尼柱子,高4米,底直径533毫米。它的体量与形象同峭壁,山门组成为一个统一均衡的构图。,埃比道拉斯剧场 公元前350年建造,其中心是圆形表演区,叫歌坛,直径约20.4米。歌坛前面是建在自然山坡上的扇形看台,直径约为118米,由34排座位,以过道相连,后面是后台。剧场是希腊人文化生活的中心。,阿索斯广场 是一梯形广场,两边有敞廊,空间较封闭,在广场较宽的一端有庙宇,它只在面对广场的立面上才有柱廊。广场布局反映了希腊化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达的经济文化特点,对后来的罗马广场有一定影响。,叠柱式:许多敞廊是两层的,采用叠柱式,即下层用比较粗犷质朴的多立克柱式,上层用比较欣修华丽的爱奥尼柱式。上层柱子的底径等于或略小于下层柱子的底径。上下层柱子都具有完整的三部分,不因叠置而省略或简化。,集中式纪念性建筑物,列雪格拉德音乐纪念亭 希腊本土后期的作品,早期科林斯柱式的代表。圆亭立于一2.9米见方的基座上,顶上为得奖奖杯。从杯底至地面为10米多,造型秀丽,装饰自下而上渐丰富。集中式向上发展的多层构图,是纪念性建筑物的很有效果的构图。容易造成一种卓然逸群的气概,冲向云霄,引起人的敬仰崇拜之情。,雅典风塔:建于公元前48年,希腊本土在希腊化时期的建筑实例。建在雅典中心广场上,是一座观测气象的建筑物,内有滴水式时钟。顶上有风标,平面八边形,高21.1米,四面朝向正方向,东北、西北各有一门廊,门前有两个科林斯柱子。檐壁刻有风神,日晷。由于檐部石块雕刻过大,使建筑尺度比例失调。,古罗马广场,真正开始整体地安排一个城市的布局,以广场为中心,对庙宇、房屋、道路、水道等民用建筑进行全面的规划的,君士坦丁凯旋门(Arch of Constantine)中央是一个大的拱,两侧是两个小拱,三个拱除了大小不同,其它完全一致。而两个小拱的拱顶正好是中央大拱的起拱处。四根同样的科林斯式柱(罗马人在三种柱式中似乎偏爱科林斯式,这和其象征意义倒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同样的柱径,它的柱式允许的总高度最高),既把三个拱分割开又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每根柱子从柱础到上面的楣结构仍然完全符合柱式。而拱的上方,为了避免显得太平淡,又有一排可供雕刻铭文的石壁,四根柱子的顶端也正好可以放置雕像。这种aAa结构以后也被文艺复兴时的建筑师经常使用,我们可以称之为凯旋门母题。,罗马的水道工程(Aqueduct)在很多民族尚不知道什么叫卫生的时候,罗马人已经为城市的供水问题大兴土木了。从建筑的角度上看,水道是连拱,并无特别之处。但从不同大小的拱给人以不同的感觉上,我们能体会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初步含义:建筑有其节奏。,卡利卡拉浴场 洗热水浴的大厅倒罢了,一个直径35米的大穹窿,和万神庙相仿。但洗温水浴的中央大厅(右图)用三个连续的十字拱撑起了一个56米24米的,没有柱子的空旷的空间,这在以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我们可以想想埃及的百柱厅),建造难度也远小于万神庙。有趣的是虽然浴场曾经盛行后来的基督徒一直鄙视的享乐,他们却把比卡利卡拉浴场更大的戴克里先浴场(均得名于主持建造的皇帝Caracalla和Diocletian)改成了教堂。,中古封建制国家的建筑,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地中海国家奴隶制度的结束,封建制度的开始,也显示着亚洲西部和南部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历史上一次座位上古语中古的分界线。初期:510 世纪 中期:1015世纪 后期:1518世纪11世纪(基督教)西欧(天主教)罗马 东欧(正教)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的建筑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建筑有城墙、宫殿、广场、输水道和蓄水池等。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什么新的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建筑是古西亚的砖石拱券、古希腊的古典柱式和古罗马的宏大规模的别具特色的综合。特别是在拱、券、穹隆方面,小料厚缝的砌筑方法使他们的形式灵活多变。教堂格局大致有三:巴西利卡式:集中式(平面圆形或多边形,中央有穹隆):十字式(平面十字形,中央有穹隆,有时四翼上也有)。此外用彩色云石琉璃砖镶嵌和彩色面砖来装饰建筑也是其特色。东欧和俄罗斯国家的建筑在风格上同拜占庭建筑接近,又各具特色。中古俄罗斯建筑 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基辅-罗斯国家的建筑(1114世纪),教堂常有浑圆饱满、富有生气的葱头形穹顶;以及莫斯科公国的建筑(1516世纪),除了穹顶外还有来自民间建筑的帐篷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并对后来的俄罗斯的教堂建筑、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建筑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第二个特征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构图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