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问题.ppt
世纪之交的中国教育改革走向:教育与市场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 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一、问题的提出,教育关系的分化和改组教育系统外部形成了影响未来教育发展路径及其基本面貌的三种力量,这就是政治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学校的力量。教育系统内部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这就是举办者、办学者和管理者。在这一变化中,长期隐蔽在幕后的教育公益性问题正在凸现出来,开始触及到权利和利益的重新分配问题,给法制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分化和改组,使教育成为一个利益冲突集中的领域,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试图通过教育实现不同的目的。同时,它又是一个涉及社会公平的敏感领域,人们关注着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教育的公益性问题,关注着教育的普及化或大众化问题。可以这样说,不同利益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教育领域中开始突显出来。这时,传统的理论显然已经失去了它昔日的理论解释力。,教育消费的双重特性作为一种公共消费,教育通常都是由国家免费提供或不以成本价格提供的。鉴于人力素质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国都把一定程度的教育当作个人的基本权利,因而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在大多数国家中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作为一种私人消费,教育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正在培育一类新型的消费者,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影响着学校,促成学校根据不同的需要和兴趣实现培养目标、教育形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以便适应这些消费者,并且以某种市场化的方式来向社会提供。,二、学校市场化运作的若干形式,局部市场化的学校运作形式,学校的象征性市场化运作公立学校的局部运作市场化学校“一校两制”的市场化运作转制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实质性市场化的学校运作形式,私立学校的市场化运作股份制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合伙人制学校的市场化运作中外合作办学的市场化运作教育集团的的市场化运作各种职业和语言培训、学习辅导机构的市场化运作教育中介组织的市场化运作,三、重新审视教育的公益性,市场化公益行为 就教育而言,市场化公益行为是指办学主体通过某种市场化的方式来获得社会的教育资源,以一种与公共途径相平行的市场途径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为此享受教育服务的人必须交纳一定的学费,而投入教育资源的人则必定要获得一定的经济回报。市场的有限介入既实现了一部分人的私益,同时又满足了社会成员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因而实现了公益。与政府所提供的教育不同,市场化公益行为意味着把教育这种公共物品经过转化,进入市场,并通过市场运作来向社会提供。,教育的自愿交易关系 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或其家长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作为消费者一方,学习者或其家长有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满意度来选择某类学校、某类教育内容、甚至选择某位教师。与之相对,学校和教师作为这项服务贸易的提供者,有义务按照国家的教育标准和自己对学习者的承诺,来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教育的市场有限介入实际上存在着极大的方法论困难。因为教育的市场介入必然伴随着教育这种公共物品向私人物品的转化。当教育由公共物品转为私人物品或准私人物品向社会成员提供时,资本就会介入,通过市场运作的规则,实现自己的私益。从而导致教育公益性与资本寻利性之间的矛盾。,四、试析教育凭券制,教育凭券制之利弊走向教育的理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