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高级中学俞静娟09.ppt
江阴高级中学 俞静娟2015.04.09,问学施教 执简驭繁谈高三历史复习策略,本人近年发表的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章,时间紧离高考不到2个月!每周只有3节课时!课外时间不保障!,得A率!达B率!匹配率!,任 务,如何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提高得A率、达B率,胸中有标目中有人问学施教执简驭繁,总体思路,着眼于最好 着手于可行,一、我们的复习目标到底是什么?,课程目标学什么?考核目标考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历史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上述课程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连续过程和有机整体。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既有能力的训练,也有对史学方法的了解和运用,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江苏卷)的命题将遵循“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新增),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内容的选择,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实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考核目标与要求(能力、素养立意),1获取和解读信息 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调动和运用知识 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描述和阐释事物 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4论证和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加大学习和研究方法考查;加大对学生的阅读习惯与能力的考查;重视对基本历史理论理解和运用的考查;重视对学生“史识”的考查。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主任:刘芃,读懂材料和要求前提下,在一定史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调用学过的知识,对相关问题进行判断、辨析、推理、分析、说明、比较、概括、论证。,做历史!,重视对于三维目标中体验性目标的考查例如全国卷2010年40题“恩格斯所说历史前提”、11年41题西方崛起、12年41题冲击反应、13年41题比较两地图 都典型体现了对于过程与方法的考查。2013年江苏高考23题加强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2)材料二认为罗斯福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材料二以人物心理活动的哪种表现来说明罗斯福让人们重拾信心的?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材料二的研究视角有何新意?(3分)因素:罗斯福优秀的人格魅力。表现:乐观情绪。新意:注重人文精神,使历史形象更立体、丰富(或开阔史学研究的视野)。,猜题已经过时!唯有按照课标和考核目标为目标,以能力素养为核心,才能以简驭繁,取得好成绩!,知识记得准吗?(描述和阐释、客观叙述、解释)会调动和运用知识吗?(新情景下辨别?理解?说明和证明?)能力 方法?(材料看得懂吗?判断、比较、归纳?会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认识?(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学生复习的现状如何?,学情的问题分析,1.知识掌握方面存在历史概念不清,知识零碎、乱,不系统。抓不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材料看不懂,特别是文言文、图表题。3.答题方面存在审题不到位,迁移知识能力差,答题抓不住重点,答题语言表达不到位等问题。,普遍问题,精度(点、线、面、立体框架)高度(史观)深度(现象和实质、内在联系)角度(结构、层次)灵活度(方法、能力),学生还缺什么?,三、如何做到复习备考与高考测试要求的切实对接?,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高学生对新情景新材料的认识理解帮助学生熟悉各种题目的要求和应答方法,后阶段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学科教学的三个方面继续下功夫,重在研究提高学生对史实、史法、史观、史识的把握能力的教法和学法!(夯实)重在研究提高学生对试题的理解和应对能力的教法和学法!(转化),(一)多角度整理知识:夯实基础。,考核目标: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考查内容:以课程标准的模块“学习要点”为依据,结合教学实际和学术标准。,复习过程中注意帮助学生在知识之间建立起各种联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结构化的知识最容易被理解掌握和在新的情景下被运用。知识融会贯通;挖掘内涵、弥补知识缺漏。学会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的结合;古代与近代的结合;中外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史实、史法、史观、史识的结合。,1、专题型2、时序型3、地域性4、比较型5、立体结构型(层次角度)6、思辨型(问题型)7、概念型8、史观统领型7、热点型9、史法引领型10、史学新观点与思维定势突破型,(一)多角度整理知识:夯实基础。,1.专题型以专题为单位构建网络(最基本)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背景(理论来源:韩非的法家思想;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需要小农经济需要封建王权的保护;政治基础:巩固政权的需要)*两对基本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各阶段有所侧重;发展特征也不同)*演变:建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加强西汉(中外朝制、推恩令);完善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发展宋元(分割宰相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行省制);强化明清(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需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观点加以评价,注意阶段论*影响: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每一个试题都是围绕一个主题或者专题,针对其中的一个方面或者一个层面、一个点。近年试题的特点以专题内整合为主。专题主题、中心(是什么)(概念、内容、实质、特点)教材每一个单元就是一个专题,一课就是一个中心主题。,时代性、继承性、发展性等,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文主义,信仰得救,理性主义,专制王权和教权,自然和神灵,基督教神学体系,教会的神权统治,2、时序型纵向的阶段、过程、脉络。如:经济全球化的历程;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人文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和发展成熟,小的时序,如解放战争的经过、抗日战争经过,两极格局的形成演变。,3、地域性以海洋、河流为线;以一个城市为线;以一个区域为线等。如长江经济带、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大西南地区、“一带一路”,4、比较型同一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进行整合;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现象或事件进行整合;贯通古今中外;,大河文明,海洋文明,君主专制的萌芽,公民集体民主制,商鞅变法等,梭伦改革等,农业经济,工商业经济,重农抑商,重视商业发展,百家争鸣,人文精神的起源,5、立体结构型社会转型时期发展特征,抓角度。社会的变化起因总是由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化发端,又表现在这些方面。对这种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的考查可以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进行对社会全貌的透视分析。14年江苏卷综合考查维新志士“主掌上海致格书院课士题表”体现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就是以文化现象作为切入口考查时代特征。,近代前期中国社会(1840-1919的中国),中国现代化痛苦的起步与发展,思想上:鸦片战争后,有识之士开始关注世界,向西方学习新思潮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经济上: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内忧外患的促动和欧风美雨的刺激,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步伐。虽然步履维艰,终究有了一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发展、社会风尚都有了变化。,政治上: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侵略的不断加强,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华民族不断觉醒,反侵略求独立;反封建求民主逐步成为时代的旋律。,中国史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明清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全面近代化的展开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世界历史中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1416世纪的欧洲社会转型1718世纪的欧美国家资本主义发展18世纪末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6、思辨型是什么(概念、内容、实质、特点)?为什么?怎么样?,整体解读“历史事件”,界定其发生的历史坐标:时间与空间;明确其背景和参与者;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及后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技术、劳动力、市场、原料),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进入蒸汽时代*生产关系变化*经济结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自由主义政策确立;*经济危机频繁出现;生态环境被破坏。,进一步巩固资产阶级统治,*两大对立阶级形成*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形成;*民主制度发展;,意识形态资本主义化,*三大思潮出现(民族、自由、社会主义)*家庭、婚姻、服饰的变化,*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殖民体系初步形成。,世界面貌改变,理清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抓层次、角度,7、概念型这类整合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历史概念,在历史知识间建立起内在联系,避免死记硬背。,经济政策,联系相应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道路、经济体制、影响等方面分析其不同,并概括各自的特点;同时理解认识各国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不同,要注意坚持改革和调整,要立足国情,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经济模式。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世界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重商主义政策、自由主义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策、混合经济政策、福利国家政策20世纪的三大经济模式经济体制创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模式),8、史观统领型多角度看问题;思路清晰。,唯物史观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因素,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合理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进步、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原来合理的生产关系也会逐渐落后,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生产关系就必须作出调整或变革(表现为统治者的改革或剧烈动荡的社会变革)(2)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近代以来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三个方面,其中生产工具(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2阶级斗争理论(1)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的相应的对立阶级。(2)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阶级利益和阶级立场;任何阶级的措施、观点都是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注意选择题中的“根本目的”)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工业文明自欧美向全球不断扩展的过程,就是 的过程。,文明史观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现代化,全球化,现代化(近代化)史观认为:人类近代历史就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表现为经济:工业化(机器化)、市场化、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世俗化、科学化、理性化;核心:工业化和民主化。,全球史观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个整体。全球史观就是从全球视角和整体上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认为世界历史就是世界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统一的历史。肯定了文明的多元。,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强调革命斗争在历史上的作用)。,生态史观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社会(生活)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用近代化史观整合甲午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1.革命史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从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再到国民革命运动(百折不挠争取民族独立);从改良主义到旧三民主义再到三民主义的发展(与时俱进与民主理念)2.现代化史观:中国现代化的光辉先驱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及临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构成了中国近代化的里程碑(临时约法的突破:法国思想、美国体制、中国国情)3.文明史观:中国近代文明的杰出建设者 建构五权分立学说,规划建立民主政治三个步骤(军政、训政、宪政);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五族共和、反帝联俄,联合平等待我之民族)充满理性色彩。4.整体史观:影响亚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杰出政治家推动亚洲觉醒、开创亚洲第一共和国。5.社会生活史观:断发易服改称呼、平等礼节现代化。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自觉运用、科学运用、综合运用,用多元史观评价孙中山,典题,9、史法引领型整理,方法+典型例题,加强史学研究方法的教学,区分基本的史学要素,如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认识历史的途径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第一手史料与第二手史料),具备实事求是的史学精神,依据充分、真实、可靠的材料和通过严谨、科学的论证,来得出客观、恰当的结论。,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如史论一致、孤证不立、原始史料、直接推理等。,学会历史地看问题,把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考察。,史料的分类,1.表现形式: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地位:比文献资料可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局限:(1)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2)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文献(文字)史料: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志、传记、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纸、杂志、信件等。地位: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局限:个人因素(立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篡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口述史料: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如: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局限: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2.史料价值: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含义:(1)第一手史料: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2)第二手史料: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是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研究对象的情况。,价值: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三类史料的关系: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影响史料运用的因素,研究者的立场不同;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时代的局限性等。,史料运用的方法或原则,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研究。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例12010年全国卷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八年海战史称:7点45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开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例3(2013年高考全国卷24题)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答案】B,例如:高中历史课本(人民版)提到:“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权利,提高了人们参政议政的意识。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了进一步了解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甲乙两位同学分别收集到一则史料:材料一(甲)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乙)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个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请回答:(1)甲乙两位同学依据各自所得的材料,分别得出怎样的结论?(2)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你能得出什么新的结论?(3)你认为在运用史料解释时应该注意什么?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大大提高了国民的参政意识。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现状等。(2)辛亥革命对城市和乡村的影响是不平衡的。(答出材料一中的报纸主要是在城市发行,材料二中的老农生活在农村同样给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有一个过程,辛亥革命只是个开端。(3)注意:证据要全面,不要武断一结论;孤证不立。或只答出“收集证据要全面,运用分析史料要辩证”。,高考“考试说明”上的“典型试题示例”中,开放性试题选用了2011年高考历史科江苏卷第22题和2012年全国高考文综第41题。,历史小议论文,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10、史学新观点与思维定势突破型对最新史学成果的吸纳如: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教材观点:片面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绝对化倾向。学术观点:并未绝对否定传统文化,只是针对性批判其糟粕。,2007-2013年高考国内学者学术成果引用次数排名(表一),教学视野的边界,2007-2014年高考国内学者学术成果引用次数排名(表二),教学视野的边界,2007-2014年高考国外学者学术成果引用次数排名,教学视野的边界,(二)有效性把握内容呈现:读懂材料。,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1、材料呈现方式文字、图片、表格、地图2、材料内容组成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3、材料所述主题事实、观点、问题。,4、如何有效地读懂材料,(1)重视对材料引言的阅读。(中心、主题)(2)分析材料间的相互联系(段与段之间;句子与句子之间关联词、标点符号)。(3)寻找材料与课文的关联点(关键词、时间等要素)。(4)仔细审读设问的要求,带着问题阅读材料。(5)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计量史学(Quantitative Method of History)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计量史学研究方法,史法引领,今天,计量史学的研究方法不仅在经济史领域,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包括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等领域都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1、以数字信息材料和表格、饼状图、柱状图、曲线图为载体,要求学生将数字信息转化成为历史知识和文字信息。2、表格内不同栏目之间具有比较和归纳的功能,需要学生对此进行加工、提炼。3、材料信息呈现方式比较隐蔽和多样,需要在表中挖掘有效信息,抓住关键环节。,命题特点,计量史学研究方法,1、重点关注图表的标题、图注。2、不同栏目之间具有比较和归纳的功能要认真审读数据和图表,关注数据的变化。其中:数据注意大小;表格注意横纵栏间的数据大小变化;饼状图注意各项数据的比例关系;柱状图注意相互间数据的高低变化;曲线图注意与时间联系反映的高低起伏。3、学会用自己语言文字表述以标题为中心的数字变化,数字信息转化成为历史知识和文字信息。4、学会用定量分析进行定性分性、定位分析、特点分析,应对策略,计量史学研究方法,(三)规范性掌握答题要领:有效答题。,考试题目怎么出?1、确定主题。2、选择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五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3、创设情景(用文字史料、图表等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等。)(蕴含主题、角度、要素、观点)各种类型情景文字式材料题图表示材料题史实型材料题史论型材料题4、巧妙设置陷阱和障碍在题干:在材料阅读部分(抓主题和历史要素,句子、句子中的关键词、根据标点符号判断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整个意思),5、题型特点(1)选择题 情景题干+指令+备选项(2)主观题 引言+材料+问题问题组成:中心、内容、条件、回答方式,如何答卷?(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已知XXX 求XXX),(1)选择题 题干+指令+备选项判断情景,转为知识点(主题或者角度)、明确人物,选择武器。题干转换用自己的话来问,意思不变(正、反?)阅读材料获取信息(主题或者角度 九字真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五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和历史评价)技巧:时间的判断很重要、比较备选项获取天机、发现关键词很重要、可先看指令再看材料备选项,选基法、代入法等。(2)主观题(引言+材料+问题)阅读材料的技巧用好标点符号,注意关键词、关联词。问题组成和审题技巧:中心、内容、条件、回答方式步骤:浏览、联想、细读、简答定主题、定角度、找答案、规范写。,掌握各种命题用语内涵及其答题要领:,重点在课堂!打造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课堂!,知识整理课主题、主体、核心概念、逻辑框架、问题、认识。试卷讲评课问题诊断(知识、能力方法、认识)、纠错、提高(补救、变式再练)。,“不忘初心”:从能力素养视角审视考点,设计课堂!,学什么=考什么?难?,用让学生“做历史”的方式教!,【例1】创设情境的体验式学习:高中学生体验自由市场、计划经济的模拟活动。学生进教室前,老师事先在教室里某处放了一堆写着“免除回家作业”字样的“证件”,哪个学生拿到了回家就不用做作业但数量只有学生数的一半。上课了,学生们一进来就看到了这些证件,于是纷纷争抢。此后老师问:“谁对这种分发证件的方式满意?”学生的反应在如下两个阶段不太一样:第一阶段 学生们的态度分为两种:(1)抢到了证件的倾向于用“适者生存”观点为自己辩护,认为生活就是竞争、胜者获利,这种自己抢的方式是公平的,因为任何学生都有可能抢到的可能;(2)没抢到的则认为这种方式不公平,因为抢到的人违反课堂纪律、在教室里奔跑、站到椅子上、很自私,遵守纪律的人反倒得不到证件、被欺骗了!此时老师注意到:学生们讨论时把“公平”与“平等”混同了,而这两个概念的不同恰恰是理解自由市场和计划经济的基础。为了弄清这两个术语,便要求学生围绕“怎样分发才平等”、“怎么定义公平”等问题展开讨论并解释理由。第二阶段 学生们的观点分为三种:(1)主张根据优点分发,或认为抢到的人靠的是主动进取精神所以得之有理,或认为学习努力、成绩好的人才该分得证件,总之他们关注公平和平等的机会,担心每人平分会破坏积极性并滋生平庸,而且成绩为“A”的人不必为成绩为“F”得不到证件的人负责;(2)主张平等分发,类似马克思的“资源应当从按能力分配转为按需分配”,不应通过不发证的办法来惩罚那些欠缺能力或进取心的学生,因为这样可使社会稳定;(3)主张像征收累进税那样(按:累进税指收入越多的人要交更多的税、以保护收入少的人),有证的人应对整个社会负责任、让其他人也得到一部分证。此后教师让学生们对三种观点投票表决。最后,教师帮助学生正式定义和评价“资本主义”、“自由市场”、“计划经济”等名称,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按:上述做法的好处是:第一,让学生经历真实情境,对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形成体验、产生观点,而不是教师主观灌输;第二,不把“哪种分配制度最好”的片面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比较多种制度的优缺点;第三,指导学生从事实入手、升华出带理论性的观点,使“史实”与“史论”自然结合。)【例2】“学做历史学家”的历史探究:9-11年级学生取得了震惊世界的一个瓶子里的生命课题研究成果。来自堪萨斯乡间的几位学生发现了一位叫伊瑞纳辛德勒的妇女在二战期间拯救犹太儿童的故事:她是一位信奉帮助他人的社工,1942、1943年间,她为身处险境的人们制作假文件,并在一张25人组成的网络的帮助下,营救了华沙少数民族聚居区的2500名儿童,然后参加了波兰的抵抗组织;为将来找到这些孩子并了解他们的真实身份,她制作了一份有这些孩子真实姓名的名单,藏进大口瓶并埋在一个花园内;为此她曾被纳粹逮捕并严刑拷打,幸好被波兰地下党营救出来。老师给这几位学生(三个9年级、一个11年级)提供了一份剪报,上面有对上面故事的简短报道。然后鼓励他们从事为期一年的“国家历史日”项目,指导他们展开实地调查、寻找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最后完成了这项课题在华沙找到了伊瑞纳辛德勒,把她的事迹编写成剧本一个瓶子里的生命并亲自上台表演,一直演到整个北美和欧洲至今不断有学生通过戏剧、网络等形式继续叙说着这段历史,以伊瑞纳辛德勒为原型的故事还被拍成了电影。(按:可见中学生也是可以发现历史、研究历史的!),波利亚说过:“适度紧张可促使学生提高反应速度,促进大脑的思维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积极的作用。”而气氛松散,学生慵懒,不仅会造成课堂的低质化。,加大课堂学习的紧张度,提高课堂复习的效能,少讲精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讲什么?为什么讲?讲多少?怎么讲?,讲:,评:,讲评及时到位,“四讲”:共性与个性;题型与技巧;思路与规律;发散与变化。“四评”:错误解答,防重蹈覆辙;优秀解法,培创新能力;新题生题,强应变能力;旧题新考,增忧患意识。,关键在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计划性针对性反复性,读:看书,以提高自学效率,读有目标,读有方法,读有层次。,练:,精选,重视主观题的训练,返璞归真 重视学科课程知识结构温故知新 用好错题资源 积累答题经验,把握高考命题的要求,作为高考复习的目标。,找到学生目前的短板,实现高考复习的突破。,分析高考可能的变化,提升高考复习的效益。,感谢各位聆听 敬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