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害的概念.ppt
第二章 林木病害的概念 第一节 林木病害的定义1.定义 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有害生物的侵袭或恶劣条件的影响,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被干扰和破坏,细胞、组织、器官和形态特征产生一系列反常变化,甚至引起植株死亡,造成经济、景观或生态上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正确理解林木病害的概念,需要注意两个要点:1)病害的发生是林木产生一系列病变的结果,在时 间上有一定的病理程序。害虫和动物咬伤、机械损伤、风折、雪压和火灾等伤害没有引起林木发生病理过程,不能称为病害。2)病害的定义是从人类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对于那些不引起经济损失,反而有利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特异性变化,也不能称为病害。如林木菌根菌在侵染根部后形成的菌套,豆科植物的根瘤。,茭白黑粉病,二、林木病害发生的因素1.寄主(host):遭受病原生物侵染的植物称为寄主。2.病原(pathogen)(病原物或病原菌):直接导致寄主发病的因素叫 做病原。其中,生物性病原称为病原物;引起病害的真菌和细菌统称为病原菌。3.诱因(environmental factors):间接引起寄主发病的因素。4.生产活动(peoples activities):种苗调运、耕作、抚育、施肥等。,三、发病因素之间的关系1933 林克(Link)提出病害三角学说(Disease Triangle):感病的寄主植物、具有致病性的病原物和有利于发病的环境构成病害三角形的三个边,三角形的高度或面积代表病害严重度,各边的长度影响三角形的面积。1976 鲁滨逊(Robinson)提出植病四面体学说(Disease Tetrahedron):农业生态系内除了寄主、病原物和环境外,应加上人类干预这个重要因素,从而形成植病四面体学说。人类 环境 寄主 病原物 寄主 病原物 环境,第二节 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林木病害的种类多,按病原分类:一、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 disease)1.定义: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2.特点:1)发生通常由点到面,表现出明显的发病中心;2)能够传染蔓延;3)在病部可见病原物的营养体或繁殖体。,3.病原种类真菌 80细菌 5病毒 5植物菌原体、类细菌、类病毒 5线虫、螨类、寄生性种子植物和寄生锈藻 5%,二、非侵染性病害(physiological disease)1.定义:由非生物性病原引起的病害,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2.特点:1)成片发生,比较均匀;2)不能够传染蔓延;3)在发病植株上无病原物。3.病原种类 这些病原包括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光照、水分、空气或营养物质等因素。,第三节 林木病害的症状1.定义症状(symptom):林木发病后,病部表现出的综合特征,是病状 和病症的总称。病状(abnomality):发病林木本身表现的不正常形态特征,称为病状。病症(sign):在林木病部病原物产生的营养体和繁殖体。,2.病状类型(1)变色(discoloration)。林木感病后,由于叶绿素的形成受到抑制或破坏而使叶片表现出不正常的颜色,称为变色。花叶(mosaic):叶绿素减少,不均匀变色。如杨树花叶病。黄化(yellowing):叶绿素减少,均匀变色,变黄。如杉木黄化病。,苹果花叶病,(2)坏死(necrosis)。病部组织局部或大片死亡。因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多种形状,林木上常见的有:斑点(spot):叶片、果实或种子局部坏死。如松苗叶枯病、松针锈病和杨黑斑病等。,腐烂(rot):组织受病菌的酶和毒素的作用,果胶质和细胞壁被分解,细胞被破坏,使组织解 体。如板栗疫病和苹果树腐烂病等。溃疡(canker):果实或枝干皮层受害后,形成凹陷病斑,周围常开裂,并有愈伤组织产生,如柑桔溃疡病和猕猴桃溃疡病。,(3)萎蔫或枯萎(wilt)。病原物侵入林木后,根部或茎部维管束组织坏死,使水分输导受阻,地上部枝叶出现萎垂的现象。如桉树青枯病,香石竹枯萎病。(4)畸形(malformation)。林木局部组织受病原物激素类物质的刺激作用而表现的异常生长,林木上常见的有:,癌肿(tumor):如杨树根癌病和松瘤锈病。丛枝(witches broom):林木顶芽生长被抑 制,侧芽大量增生成簇状,节间缩短,叶片变小,如竹丛枝病、泡桐丛枝病和枣疯病。变形(deformation):如桃缩叶病和油茶叶肿病。,疮痂(scab or scall):林木叶片或果实上局部组 织增生形木栓化突起,表面粗糙,如柑桔疮痂病。(5)流脂或流胶(resinosis)。针阔叶树被害后,树干或枝条流出树脂或胶液,如柑桔树脂病和桃(李)树流胶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