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通史复习课件).ppt
经济: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北方经济恢复。采用均田制。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民族: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文化:科技领先,思想出现新格局(道教官方化和佛教广泛传播),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异彩。,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基本特征: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政治:,1: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2: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选官九品中正制度,4:形成士族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魏,蜀,吴,西 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北魏,东魏,西魏,宋,隋,220年,589年,北齐,北周,齐,梁,陈,(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266-316,北魏北周:439581,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西晋(266-316)的短期统一,民族迁徙,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北方十五个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统称为十六国,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陈,齐,周,突厥,契丹,隋,(一)社会经济特点,(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四)手工业的发展,(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一)社会经济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备选理由】本题利用图文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思维含量较高,涉及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故备选。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A项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不符。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二)江南农业的开发,1、迅速开发时期:,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六 朝,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2、开发进程、范围:,大量土地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多;农作物品种多;单位面积产量高。,3、开发的具体表现:,最发达的地区:,4、发展不平衡:,重要产粮区:,三吴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有利于统一。,5、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对经济格局),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6、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南方政局相对稳定.(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新农具、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龙骨翻车(灌溉工具),牛 耕,牛耙图,、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出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四)手工业的发展,(3)、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东晋青瓷羊形烛台,青釉碗,南朝莲花尊,(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乡村出现“草市”,金元宝,银元宝,曹魏五铢钱,(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吗?,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民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原因,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措施,改革的影响,改革成功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知识建构,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知识建构,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探究问题: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哪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意义,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布局和规划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极大。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3、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说汉语,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知识建构,: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03上海)(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 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B 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C 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 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知识检测,: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考古断定,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你会得出什么结论?,汉人胡食画像砖,席地而坐(跪),胡床,中原汉族人也吸收鲜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知识拓展,关于古代民族融合的几点认识,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知识建构,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合作探究,温情提示:注意以规律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知识建构,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知识建构,: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知识建构,少数民族封建化,政治上:采用汉族的封建制度(官制、法律等)经济上:采用封建的生产方式(剥削方式等)思想文化:尊儒,接受儒家思想文化,均田制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目的:保证政府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内容: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性质: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作用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徭役,局限性: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抑制土地兼并。,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桑田,露田,麻田,国家所有,农民所有,思考:政府分配的土地是不是全部归农民所有?,禁,禁,限,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实行三长制,作用:,4、推行新的租调制,内容: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含义: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作用:A、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B、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缴税,徭役,服兵役,.实行新的租调制,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租是农民以户为单位或按人口多少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调是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作用:,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请问:从这张示意图上,你看出了什么?,江南经济发展趋势示意图,落后期,开发期,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历史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齐民要术,崇佛与反佛,道教、佛教的传播,诗歌与骈文,雕塑与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四、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科学技术的进步,贾思勰,裴秀,郦道元,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绘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著水经注,价值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北朝,西晋,北魏,(二)道教、佛教的发展、儒学的发展,1、道教的发展,、道教兴起于东汉民间;,、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生变化和发展,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道教经典增多,陶弘景吸取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2、佛教的盛行,佛教盛行原因,社会动荡,民生疾苦。灵魂不灭、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说教为百姓找到精神解脱。适合统治者需要,统治者提倡。,佛教盛行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许多人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尼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佛教盛行的危害,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压迫,安于现状。统治者广修寺塔,施舍钱财,浪费了社会财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争夺劳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3、反佛斗争,、思想理论上反佛,、政治上反佛,代表人物:范缜,南朝齐梁之际杰出的思想家。著作:神灭论思想:针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存神存,体亡神灭。意义: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重大发展。,原因:加强统治代表人物: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内容:没收寺院财产,僧侣还俗,焚烧佛经、捣毁佛像。作用影响:增加了劳动人手和财政收入,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但灭佛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损失。,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发展1.儒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严重挑战的原因: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的传播。儒学本身的问题和缺陷。2.儒、佛、道三家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情况:魏晋时,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不同于先秦西汉的新道家学说即玄学。佛教也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许多佛教徒竭力调和佛、儒两家,“内(儒)外(佛)兼修”。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三)承上启下的文学,1、诗歌的成就,、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形成建安文学,成就突出。,、陶渊明田园诗成就突出。,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等。,、山水诗开始兴盛,代表作:谢灵运登池上楼、鲍照拟行路难等。,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诗人写出的诗内容充实、风格苍凉而又富有生气,史称建安文学。代表作:曹操蒿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等。,2、南北朝民歌,、南方民歌:,、北方民歌:,特点: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如采桑度等。,特点:慷慨激昂,有恋歌,也有牧歌、战歌。代表:如敕勒歌、木兰辞等。,3、中国小说(志怪)的兴起搜神记,(四)大放光彩的艺术,1、书法,、魏晋书法开始进入自觉阶段。东汉末: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是当时著名书法家。,、曹魏: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代表作:兰亭序、黄庭经。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王羲之兰亭序帖卷,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相关问题,书法艺术发展的两个阶段:自发阶段(魏晋前)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自觉阶段(魏晋后)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形成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成为艺术,士人群体的思想处于比较自由的状态,于是形成不拘一格的行书和草书。,2、绘画,绘画艺术:士大夫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特点:绘画理论的总结“以形写神”文人画出现绘画往往带有宗教色彩,历史原因:“魏晋风度”,注重个性。,女史箴图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汉代画家地位不高,无论宫廷画家和民间画家,姓名都少有流传。魏晋以下,出身于士大夫集团的专业画家登上画坛,代表人物为“六朝三杰”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三杰”当中,仅顾恺之有作品摹本传世。,女史箴西晋 张华的一篇文章。女史,指的是官名,她是掌管皇后礼仪、史书典籍的官员。“箴”是一种讽谏规劝的文体。女史箴其实是一篇规定了各种封建女德规范的读本。张华原为讥讽贾后专权而作。顾恺之根据这篇文章创作出女史箴图。,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原长572厘米 高27厘米,顾恺之画长于运用细线条,元人汤垕画鉴评为“如春蚕吐丝”。,3、石窟艺术,、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石窟是在山崖或河岸开凿的洞窟式寺庙。利用自然地势修建,便于雕刻体积宏大的佛像。国内现有石窟遗存100余处,大部分分布在北方。最著名几处石窟的开凿都始于十六国北朝。,敦煌位于今天甘肃省的西部,是内地通往西域的门户。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中外交往频繁,敦煌因此汇聚了东西方的多种文化。规模宏大的莫高窟石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899年,在敦煌石窟中发现了大批写本残卷。这批珍贵文书被闻讯而来的英、法、俄、日等国的所谓探险家劫走,仅有小部分留存于国内。文献时间跨度从晋到宋,唐朝的最多,总数在四万件以上,被称为敦煌文书。其内容以佛经为主,也有大量的儒家经典、官私文书以及道教、摩尼教、基督教的经典。除了汉文文献外,还有丝绸之路上许多民族多使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献,如藏文、梵文、于阗文、粟特文等文献。敦煌文书、敦煌石窟以及相关考古发现,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学者,在20世纪形成了一门世界性的学问-敦煌学。-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敦煌学所依靠的资料。(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学成为一门世界性学问的原因。,答案(1)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雕塑;敦煌出土文书;相关考古资料;现存汉至唐五代中外相关文献。(2)敦煌是汉唐间东西文化交汇地;各种文化遗存为研究古丝路上民族、语言、宗教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资料宝库;敦煌文献资料散藏世界各地,20世纪世界联系与学术交流加强。,请你分析这两尊佛像在体貌、服饰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请你当专家,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大佛,变得温和可亲。,大同(平城)云冈石窟,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改革中为进行其它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均田制B、宗主督护制C、三长制D、整顿吏治、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C、避免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D、减少变法的阻力,、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B、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C、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有人认为:“北魏建国后,部落解体进入奴隶社会。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奴隶制度使中国北部的经济生活倒退二千年。”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不同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条件。,拓拔珪、拓拔焘等的汉化改革,开启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顺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孝文帝进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采纳汉族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等,加速了北方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改革使北魏适应了黄河流域的封建生产方式。,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人民生活大大丰富,人民生活大大加强,使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主要指芜湖 南京一带,也可指以芜湖为轴心的长江上下游南岸地区,文化意义上也包括江北临江的滁县、六合、来安等地,即今皖南、皖东、苏南、浙江以及今江西赣东北(东部)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关外】指 函谷关 或 潼关 以东地区。战国策秦策三:“秦王 惧,於是乃废太后,逐 穰侯,出 高陵,走 泾阳 於 关 外。”唐 岑参 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请君时忆 关 外客,行到 关 西多致书。”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一带地区,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内容:一、设置中正:这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二、品第人物:依据1、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于是就行成了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士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地主阶级中部分享有政治、经济特权的家族所构成的一个特殊阶层。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门阀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从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的系统,其实际影响造成朝廷国家重要的官职往往被少数氏族所垄断兴衰过程:东汉雏形,西晋兴起,南北朝兴盛,唐末衰弱。,东床袒腹 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江郎才尽 皮里阳秋 中流砥柱 闻鸡起舞 东山再起木犹如此,人何以堪 南柯一梦步步莲花 黄粱一梦 骑虎难下,以下是与这个时代有关的成语故事。你知道是哪个时代吗?,你对这个时代 还知道些什么?,花木兰 孔雀东南飞 梁祝 驸马 门神王羲之 顾恺之 祖冲之 陶渊明 谢灵运 郦道元 九品中正制淝水之战 北府兵 麦积山石窟 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莫高窟 少林寺齐民要术 说文解字 文心雕龙,这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加强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最终融于汉族之中,有力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南北之间民族隔阂的消除,北方经济的繁荣,为隋唐时期国家的重新统一奠定了基,民族的交流与融合1、鲜卑族的汉化(1)鲜卑人成为农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完成了封建化过程;(2)鲜卑贵族转化为封建地主,有的兼营工商业;(3)汉族的风俗习惯成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2、鲜卑文化融入汉族文化(1)汉族学习到鲜卑族的畜牧生产经验和技能;(2)汉族服饰也受到鲜卑族影响。认识: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统一体,民族融合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