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国际贸易学第四章中间投入品贸易与工资.ppt
第四章 中间产品贸易与工资1980年代以来,美国技术工人的收入相对于非技术工人大大提高了。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中间产品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外包或外部采购(outsourcing)活动有关。这种活动对要素价格的影响与最终产品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机制是完全不同的。在最终产品贸易中,影响产业间工人工资水平的变化,出口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报酬会增加,进口部门密集使用要素的报酬会下降。但在中间产品贸易中,影响的是产业内工人的工资水平,具体来说,中间产品贸易将使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水平拉大。,技术工人制造业部门非生产性工人,如研发人员;非技术工人制造业部门的生产性工人,如一线工人可见,美国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的收入差距拉大了。这是否与美国的技术工人短缺,非技术工人过剩有关呢?下表说明问题没有这么简单。,可见,技术工人供给量是增加的,按理说技术工人的相对收入应该下降,但是他们的相对工资却在上升,这应该减少对技术工人的使用,可事实却不是这样。这种矛盾如何解释?唯一的解释是对技术工人的需求大大增加了。,是什么因素导致对技术工人的需求扩张了呢?一个解释是:技术密集部门的产出相对于非技术密集部门的产出增加了,即各部门产出比例发生了变化,这将增加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但是,美国的事实说明部门产出结构并没有发生这样的变化。对技术工人需求的相对增加主要发生在制造业内部,而不是在产业之间的转换。看表4.1,如果SS定理成立,那么当技术密集产品的价格提高时,技术工人的相对价格也会提高。这种情况在美国1980年代并没有发生,这被Leamer(1998)称作是满足SS定理的十年。请看表4.2,第一行是80年代工业品价格变化的加权平均,权重是相关产业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例。第二行是80年代工业品价格变化的加权平均,权重是相关产业非技术工人就业人数在整个制造业中的比例。,For U.S.import prices,for example,we can see that when industries are weighted by their production workers,the average price increase is higher than when they are weighted by non-production workers.The same pattern can be seen by comparing the rows for other industrial countries.这意味着使用更多生产工人(或低技能工人)的产业的产品价格上升的更多。该发现使 Lawrence、Slaughter(1993)认为产品价格变化是由于国际竞争而没有解释了工资的变化。就是说在20世纪80年代SS定理不成立了,使用低技能劳动力生产的产品价格是相对上升的,但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是相对下降的。,这导致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没有对相对工资的变化给出很好的解释。难道真的可以不考虑贸易的影响吗?也可能是这样的情况:HO定理不能解释80年代90年代工资水平的变化,即SS定理不成立了。或者说贸易对产品结构有一个重要的影响,从而对产业内部劳动力的需求有重要的影响。这需要引入中间产品贸易。一些初步的证据显示:贸易改变了产业内部生产活动的配置。一些厂商水平的数据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见表4.3,表4.1用的是产业水平数据,研究结果证实,通过产业内部劳动力需求的转移,贸易对要素需求和工资有着重要影响。这与跨国公司的外包活动或外部采购活动有关。,Trade in Intermediate Inputs:A Simple Model外部采购模型(outsourcing model)三种要素:L,H,K,非技术工人、技术工人和资本L可以代表组装,H可以代表研发、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两种投入:y1=f1(L1,H1,K1)y2=f2(L2,H2,K2)中间产品1是密集使用非技术工人生产的产品中间产品2是密集使用技术工人生产的产品这两种中间投入品既可以在本国生产,也可以进口L1+L2=L,K1+K2=K,H1+H2=HX1为中间产品1的进口,X1 0y1 X1中间产品1的使用量,y2 X2中间产品2的使用量。最终产品yn=fn(y1 X1,y2 X2)其中中间产品是贸易品,最终产品是非贸易品。p1、p2为中间产品价格,pn是最终产品价格。,最优化问题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约束条件:y1=f1(L1,H1,K1)y2=f2(L2,H2,K2)L1+L2=L,K1+K2=K,H1+H2=H p1 X1 p2 X20最后一个约束条件可有可无,但在图形分析时有用。,At initial prices,for example,the industry produces inputs at point A,and then trades to point B.With a drop in the relative price of the imported input,the industry shifts production towards the skilled-labor intensive activity at point A,and then trades to point B,obtaining a higher output yn.即当非技术密集的进口中间产品价格下降时,国内的产出会增加。,切线的斜率是什么意思?,SS效应当进口中间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时,对要素价格会生产何种影响呢?当完全竞争,并运用Jones algebra时:为i活动中j要素的成本份额,满足有两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所以增加一个假设,has equal cost shares in the two industries:,假设中间产品1密集使用非技术工人生产,所以,因此,有也就是说,当进口中间投入品相对价格下降时,导致非技术工人相对工资下降。见下图,注意两条成本曲线的相对位置,为什么?,假定资本报酬相同,中间投入品1价格的相对下降对最终产品价格有什么影响呢?由于所以 其中 是中间投入品i在最终产品中的成本份额,这样最终产品价格变化是两种中间投入品价格变化的加权平均。当 时,此时最终产品价格将相对于中间投入品1的价格上升。,Continuum of Inputs令z0,1代表生产最终产品所需要的一种诸如研发、生产和运输方面的投入。它们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而是按照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令x(z)代表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数量 aH(z)、aL(z)分别表示生产单位z产品所需要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数量。则aH(z)/aL(z)就代表生产z产品时技术工人的密集程度,假定它是按照非降序排列的。,假定生产函数满足Hicks-neutral 其中代表生产单位中间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力成本份额。并假定外国的生产函数与之相同,但生产率参数为A*。单位成本函数最终产品生产函数是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终产品的生产不需要劳动,且规模报酬不变(?),动态生产函数为:Y=F(L,K,t)这种生产函数又分为3类:(1)中立的技术进步,又称希克斯(Hicks)中性的技术进步,生产函数形式为:Y=A(t)F(L,K);(2)劳动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又称为哈罗德(R.F.Harod)中性的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F(A(t)L,K,);(3)资本节约型的技术进步,又称为索洛(R.Solow)中性的技术进步,生产函数的形式为:Y=F(L,A(t)K)。,在技术劳动力和非技术劳动力上满足列昂惕夫技术,与资本满足柯布道格拉斯技术,不是劳动力数量,而是以不同类型工人生产的投入,假定要素价格满足该假定说明本国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低于外国,或者说本国有大量的技术工人。这个假定允许本国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上升。后一个假定说明本国的资本租金低于外国,即本国也是一个资本丰裕的国家,在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资本可以跨国流动的情况下,将导致资本的流出。两国的单位成本函数如图:,所以,外国将专业生产0,z*,本国将分工生产z*,1,在本国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为:,为什么D(z*)是向下倾斜的?假定本国劳动力的相对结构是不变的,由此可决定相对工资。,由于劳动成本在总成本(产出)中的比重是,所以有:在资本存量不变的情况下,租金r可由此决定。现在假定资本可以跨国流动,当本国r低于外国r*时,资本从本国流向外国,所以K减少K*增加,导致r上升和r*下降。r上升使CC曲线上升,r*下降使C*C*曲线下降,见下图。在工资不变时,均衡点从z*移动到z,此时外国的生产扩张,本国的生产收缩。这将会对每个国家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产生影响。,对本国来说,(z*,z)的生产活动转移到了国外,这些相对于仍留在国内的活动来说是低技能密集的。这将会产生这样一种效应,即减少本国对非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或者增加对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发生了图4.8的情况,劳动力相对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同样的道理,外国接收的却是相对高技能密集的产业,所以外国对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也在增加。两个国家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曲线向右移动意味着两个国家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都在上升。这一结论在H-O模型中却得不出相对工资有如此变化的结论。,实际工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Feenstra、Hanson(1996)认为,即使两个国家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都下降,他们的实际工资也不一定下降。在外包活动中本国的非技术工人情况最糟,不过他们也可能因为最终产品价格的下降而受益。另一个问题是,当要素增加和减少,或者贸易壁垒的降低如何增加贸易。Yi(2002)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能够解释1962年以来美国的贸易规模增长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