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课件.ppt
质性研究方法,郭玉锦讲授对象:研究生,主要参考书:,1 strauss and Corbin 质性研究概论巨流图书公司,(台北)1997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考核方法,出勤考核:占全部成绩的10%。如果全勤将无条件得到10分,可允许2次因故缺课(如因病事先或委托请假);无故缺课将影响成绩,超过3次将视为自动放弃选修,取消全部成绩。平时表现考核:占全部成绩的10%。主要包括平时课堂练习和课后的提问和发言。课题实习考核:占全部成绩的80%。学生将随着教学的进程同步进行一项课题的研究,包括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分析和论文写作。课题实习将以小组为单位,每组4-5人左右。到期末,实习小组交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的成绩为小组内每位同学的课题实习成绩。每个小组必须通过访谈收集资料,访谈样本以平均每人访问一个受访对象计算。访谈资料必须录音,并誊写成文本。誊写的访谈资料将作为研究报告的附件。小组组合以自愿为原则,成员在课题实习期间应群策群力、合理分工、相互探讨和合作。每个课题小组将在教学期间定期进行项目汇报。每个小组将取一个昵称:如:北京组、湖南组、武夷山组。,课程目标,界定质性研究的起源、本质与其范畴探讨质性研究的哲学与理论基础阐述质性研究的设计原则与检视相关的重点议题;了解各类质性研究设计所对应的资料搜集方法与技巧并进行实地演练熟悉各类质性研究数据的分析方法与型态并进行实地技巧演练介绍质性研究结果的诠释与呈现以研究报告之撰写Nvivo8.0软件的基本操作和运用,课程内容,1质性研究导论,(含 量化与质性研究之比较)2理论立场:建构、诠释与批判3方法取向:女性主义、文化与族群观点4生活世界与默会知识:诠释学观点的质性研究5资料搜集(一)深入访谈(Interview)、观察6资料搜集(二)焦点团体(Focus Group)、文本分析 7研究设计(四)民族志(Ethnography)8研究设计(六)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9研究设计(三)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10数据分析(一)田野笔记应用、编码与译码之技巧11资料分析(二)信效度之考虑与检测(三角交叉检测)12Nvivo8.0软件操作期末报告,开头的话:,科学的目的就是要发现,但如何发现,会因所研究材料的性质以及所处时代的不同而有异。在下述引文里,伽利略描写了他是用什么方法有所发现:这个方法是这样的:就好像你要观察某一物品,把望远镜对准太阳。对准焦距而且加以固定之后,在凹镜前约一英尺摊开一张白纸;这时,在这张白纸上就会映出日轮,连同太阳上的一些黑点,都会呈对称位置排列有序的映在纸上。而且,纸若离望远镜筒越远,日轮的环状轮廓就变得更大,而且其上的黑点形迹就更为清晰。(Drake,1957,p.115)就像伽利略研究的太阳星星(我们的研究,包括行动和彼此互动中的个人、团体和集体)。我们也有一套有效的方法帮助发现。但是在讨论此一发现方法的主体,也就是实际分析的程序以前,希望读者能仔细读完第一篇的四章,这几章就是我们提供给研究者用来看的那副“望远镜”。在这四章里,为了使读者了解所做的以及为什么这样做,我们陈述了研究法背后的基本运作逻辑。,第一篇理解质性研究,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理论基础第三章方法主张第四章 生活世界与默会知识,第一章 导论一、什么是质性研究?,质性研究指的是,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续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它可以是对人的生活、人们的故事、行为,以及组织运作、社会运动或人际关系的研究。这里也是有争议的:例如,有些学者使用质性方法常用的一些技术,例如访问、观察来搜集资料,但是随后他们却把这些资料译码再用统计技术加以分析。所以,事实上他们实在以量化方式处理质化资料。请注意,当我们指称一个质性研究时,我们并不是指上述这种用量化方式分析质性资料的过程;我们所指的乃是利用非数学的分析程序,凭借各种方式,包括观察、访问来搜集资料,并且利用例如文件、文书、书籍、录音带,甚至人口普查这种为其他用途而搜集到的量化资料加以分析的程序。,做质性研究需要哪些秉赋与才能?,包括:研究者要能自所研究的情境里抽离出来,并且要能批判性地分析情境,能注意到并且避免个人的偏见,能搜集到真实(valid)并且可靠的资料,以及能抽象地思考。因此,一位质性研究者需要具备对理论以及对社会人际关系的触觉(sensitivity),能一方面汲取过去经验以及理论上的指示来解释所见所闻,而在另一方面又能对所致的保持一种分析上的距离,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以及优秀的人际关系技巧。,The truth of the matter is that we see with different eyes at different times.We see things one way in the morning and another in the evening,and the way we view things also depends on the mood we are in.That is why one subject can be seen in so many ways and that is what makes art so interesting(Munch,1981),研究的想法,研究的本质乃在探讨一事件或一现象之真实情况为何?或事实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根据Munch(1981)的阐述:事实乃不同个人于不同时空背景下所见之汇集。我们无时无刻凭借感官接触与接收到存在于个体以外的种种讯息,而我们对许多所见所闻往往也因为心境的转变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与感受;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事件或对象的全貌可以用各式各样的方式呈现之,而这亦是艺术之所以好玩、有趣之处。,这两条线?,二、质性研究由哪些部分所组成?,基本上,质性研究是由三个主要部分所组成。首先是资料。资料,可通过各种来源取得;其中最常见的是经由访问与观察。其次是各种不同的分析或解释程序,研究者才得以发展理论或整理出发现来;译码是其中之一,它是将资料转化成概念的一种技术及过程,虽然在做法上会因研究者不同的训练、经验,以及研究目的而有异,但大体上总得有这么一个步骤。此外还包括进行非统计性抽样、写备忘录,以及图示概念间的关系等程序。最后,质性研究的第三个主要部分是口头所作的报告或写成的文章。这些文章会在学术期刊或在研讨会上按不同的阅听人,或因要拟发展某一部分的发现或理论,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呈现。例如,某位学者可以用一种鸟瞰方式披露全部的研究发现,或针对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予以深入讨论。,研究的强调,质性研究所强调的重点乃在于探寻事实的本质与探索现象的各种面向,并以个人与自身以外的种种所产生之互动来进行符号诠释,所以基本上质性研究是凭借人、情境与时空三个坐标轴架构所得的三次元角度来检视各个存在的现象。,1.本体论:定量研究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质性研究则认为世界是属于人类主观认知的观念,可以透过研究者加以诠释的。2.知识论:定量研究认为人们是站在客观的立场来发现这个世界;质性研究则认为研究者必须亲自参与或体验才能获得真正的了解。3.方法论:定量研究是经由资料化来发现其间的共同性关系,强调异中求同;质性研究则强调研究者应深入探讨来发现事物的异质性,强调同中求异。,三、实证研究之背景假定,演绎型研究,理论,假设,收集证据,证实或证伪,四、两种逻辑形式的社会研究,从理论到假设再到验证或证伪定量研究倾向于演绎型研究,完全归纳与不完全归纳:从有限或N个个案中归纳出某种共同属性或规律。质性研究倾向于归纳型研究,归纳型研究,五、质性研究与计量研究的对称性?,计量与质性研究方法名称上似有明显的对称性。其实,计量研究较宜视为一般经验研究中的一种特例。一般经验研究没有理由排斥计量研究,但是也没有理由独尊计量研究。独尊计量研究,是实证主义(positivism)思维下产生的态度,以计量标榜客观性、标准化性与可概推性。关于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不能忽视行动者的主体性(subjectivity),这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最不同于社会科学的地方。从而行动者会对于自身的行动与其它事物进行诠释,并赋予主观意义(subjective meaning)。这种主观意义并非真相(reality)之外的添加物,而是真相的重要构成部分。,1 定量研究典范,定义研究问题,文献探讨,形成假设,研究设计,抽样与测量,修正假设,资料搜集,资料分析,提出结论,定量研究典范:一定的步骤阶梯,(1).事物之间存在实质的因果关系,是可以客观的发现,且可用简洁的方式加以表现。(2).定量研究是用来解释更具包含性及精致性之因果律(3).强调”异中求同”之事物一般性,是要能放诸四海皆准,2 定量研究的哲学基础,(1).我们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其意义是经由研究者所赋予的,非客观存在的,事物现象不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它是一种感觉。(2).不同时空的感觉可能不同,自己才能感受。(3).其”意义”不限于语言所可以表达,此种意义植基于研究的目的、研究者的背景、历史、风俗和与语言、社会阶层等。(4).目的不在解释(explanation),而在诠释(interpretation),其结果是特殊的。(5).重质不重量。,3质性研究的哲学基础,4 定性与定量研究综合比较,小结:质性研究强调的是理论应自数据产生而非预设理论。,六、质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性:,自然性:注重自然情景与真实世界的复杂性,开放性思维。与定量方法的变量简化和控制形成鲜明对照。理解性:从主观的角度理解当事人的生活世界。反省性:研究者本人的主观性以及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交流是研究的构成部分,它们是不可避免的。研究者对它们的反思本身就是一种资料,成为研究的一部分。归纳法:通过对定性资料进行归纳从而发现新现象或提出新的理论。互动性:强调研究是嵌入在真实世界的社会互动,研究者是一种社会角色,因而要遵循社会互动的逻辑与规范。做人与做学问的统一。,七、常被介绍的质性研究方法,访谈法、观察法、焦点团体讨论(focus group discussion)、文献法、民族志(ethnography)、历史研究、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方法、叙事分析(narrative analysis)、行动研究、多元方法(multi-method),其它,符号互动论、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现象学的社会学(phenomenological sociology)、诠释学(hermeneutics)、俗民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第二章 质性研究方法的理论立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结构主义,第一节主观意义:符号互动论,质性研究方法作为主观意义的探寻与重构,一、符号互动论:源流,源于美国实用主义的哲学传统:皮尔士芝加哥学派(H.W.I.Thomas,Robert Park,Charles Horton Cooley,George Herbert Mead)正式命名:Herbert Blumer(1938)扎根理论的创始人Anselm Strauss,Barney Glaser与质性研究方法权威 Norman K.Denzin 均受其影响,二、符号互动论的三个理论前提,Herbert Blumer(1969:2)概括了符号互动论的三个理论前提:人们根据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而对事物采取行动;事物的意义来源于个人与他人的互动;这些意义是人在与所遇到的事物打交道的解释过程中而得到处理和改变的。,三、符号互动论的方法论原则,托马斯定理(Thomas theorem):When a person defines a situation as real,this situation is real in its consequences.例子:鬼神迷信,宗教,谣言,健康信念符号互动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研究者必须从被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世界。因此,符号互动论为经验研究所提供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研究者要去把握被研究者所赋予他们的行动、事件和经历以及周围环境的主观意义。,四、质性研究的目标与任务,用不同的方式重构被研究对象的观点重构被研究对象用来解释世界的主观理论。例子:重构人们关于健康与疾病的主观理论。重构自传性叙事或传记性经历。这些重构必须考虑时间与本地的情景。,五、符号互动论的最新发展,在社会学领域的发展:理解性互动论(Interpretive interactionism):由 N.K.Denzin 创立。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主观理论作为研究纲领:日常生活中的个人,如同科学家一样,形成关于世界以及他们的活动如何起作用的理论。他们在活动中运用并测试这些理论,并在必要的时候修改这些理论。主观理论研究就是运用特定的访谈方法收集资料从而重构这些主观理论。,六、符号互动论的局限,忽略了主观意义形成的文化、历史和社会根源;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心里积淀,对同样的事实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忽略了意义形成的具体情景之外的宏观社会结构和背景的作用;极权社会的个体与民主社会的个体面对同样的情景,会赋予不同的意义和解释。例子:对违背人权现象或不文明现象(如:不排队)的容忍程度,在不同社会的人那里是不一样的,因为它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不同的解释和理解。,第二节社会现实的制造:常人方法论,质性研究方法:发掘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构造社会现实的规则与方法,一、常人方法论:源流与方法,创始人:Harold Garfinkel(1967)作为本体论,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在并通过互动过程来构造社会现实。社会是由无数互动构成的,而互动是有一定规则和方法的。作为方法论,它关注的是研究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用来构造社会现实的方法。作为研究方法,主要运用对话分析。,二、常人方法论的三个理论前提,Heritage(1985:1)概括了常人方法论的三个理论前提(1)互动是有结构地被组织的;(2)互动所起的作用既是由情景决定的,同时也更新了情景;(3)这两种属性隐含在互动的细节中,因而对话互动中的细节不能看作是无序的、偶然的和不相关的。所以,互动是社会现实的基础。互动是有序地产生的。情景是互动的框架,它在互动中、并通过互动而得到再造和更新。,三、常人方法论的质性研究方法的目标和任务,不同于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认为,质性研究不是要去关注互动参与者的主观意义及其内容,而是要关注互动是如何被组织的。因而,常人方法论要去研究日常生活的程式(routines)。这些程式构成宏观制度的基础。常人方法论的冷漠:放弃被研究对象的角度,放弃先验或先入为主的解释。研究的关键任务是要关注互动所发生其中的情景的作用,以及它如何同互动参与者相关。咨询对话分析:咨询对话作为互动是如何被组织的;制度性情景(心里诊所)如何影响咨询对话,以及如何通过这种对话再造或更新这种情景。,四、常人方法论的最新发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80年代以前,常人方法论主要限定在对话分析上面。从80年代以后,它的另外一个主要焦点是工作研究,如实验室的科学工作过程。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叙事心理学,兴起于英国的社会心理学领域。它主要研究互动中的传播与建构过程(日常对话、媒体),分析话语参与者如何运用“解释库”来制造并宣称特定版本的现实。,五、常人方法论的局限,第一,忽略了互动参与者的主观意义;第二,忽略了预先存在的情景(如特定的文化)在构造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第三节社会与主观现实的文化框架:结构主义模式,质性研究是要去发现支配意义形成的深层文化系统,一、结构主义:源流,人类学:列维-斯特劳斯心理学:弗洛伊德、拉康语言学:索绪尔、乔姆斯基,花瓣在动吗?,二、结构主义模式的理论前提,表层与深层:人的体验和活动是表层,它同行动的意图和主观意义相联系,是行动者可以意识到的。与此相对,存在着一个深层,即深层文化模式。它是意义的隐性结构,不为行动者所意识,但却支配着人们意义和行动的产生。客观解释学:质性研究是要去发现文本与互动后面的客观意义结构(Oevermann,et al.1979)。,三、质性研究方法的目标和任务,透过表层意识、体验与活动发掘深层无意识文化模式或客观意义结构研究手段:语言学分析,表述与活动的顺序分析,心理分析。,四、结构主义模式的最新发展,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后结构主义。自从德里达以后,“解构”成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方法论原则。用于分析的文本,或作为研究结论的文本,既符合研究者的利益,也符合被研究者的利益。因此,文本不是一个独立世界,也不是世界的客观再现。而是产生于那些制造或阅读文本人的利益。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方式来消除包含在文本中的模糊性和模棱两可。因此,深层和表层的区分是有问题的,文本是可以解构的。在心理学领域的发展:社会表征研究。这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纲领,它研究这样的问题:社会和文化共享的知识如何影响个人的感知、体验和行动。在这里,“社会表征”就是一个价值、观念和实践系统。例子:健康与疾病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技术变化研究。,五、结构主义模式的局限,所要发掘的深层结构与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还不清楚。结构的形而上学:结构几乎成为自主行动的东西;未解决结构的社会来源问题简单地把文本等同于社会世界,六上述各种研究视野的综合,研究对象A及其观点,研究对象B及其观点,分析互动与话语,研究社会实践的文化框架,上述各种理论立场的共同特征,理解(verstehen)作为认识论原则重构个案作为出发点建构现实作为基础文本作为经验材料,七、质性研究的发展脉络质性研究的七个阶段:,1 传统阶段(1900-1945):马林诺夫斯基,芝加哥学派。2 现代主义阶段(1945-1970s):形式化,规范化,严谨化,Glaser and Strauss(1967),Strauss(1987),Strauss and Corbin(1990),Miles and Huberman(1994).3 模糊风格阶段(1970s mid 1980s):社会科学各学科以及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界限模糊了,各种新的理论和方法并存,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论、现象学、符号学和女权主义成为新的研究范式。4 表征危机阶段(crisis of representation)(mid 1980s-1990s):知识的展示成为关注的焦点。质性研究被认为是不断地建构各种版本的现实。(1)受访者在访谈中所再现的版本未必就是当事人所经历的实际情形,受访者会面对不同的听众提供不同版本的“故事”经历。(2)而研究者对访谈资料的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则是一个全新版本的现实。(3)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个研究成果会作出不同的解读,从而进一步形成新版本现实。5 叙事阶段(1990s):叙事取代了理论,理论被当作叙事来解读。叙事要符合特定的、有限的、本地的、历史的情景和问题。6 后试验写作阶段(1990s-2002):把质性研究同政策运用联系起来。7 未来阶段。,质性研究的学科领域及研究范畴,第三章 方法取向,不同学科取向各种质性研究方法的讨论层面三种路径质性研究的优缺点一般步骤几个典型特征,一、不同学科的质性研究(1/2),不同学科的质性研究(2/2),二、各种质性研究方法及其主要讨论层面,三、三种研究取径以下的三种研究取径,目前尚处于彼此争议不休的阶段,还没有一种超越的综合理论,能将三者统一。这也使得研究者常被迫要采取某种取径,并在研究中为自己的立场进行自我辩护,尤以诠释取径为然。,社会真相的本质,做研究的理由,发现自然法则,以便人类可以进行预测与控制,有既存的稳定模式与秩序,俟人们去发现,了解与描述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对情境的定义是流动性的,透过人们的互动而创造,打破迷思与赋予人们能力以根本改变社会,充满冲突,由潜藏的结构所主导,实证取径实证主义基于其思考逻辑,自然倾向计量性的研究。因为计量较能避免主观的、感性的特质掺杂在研究过程中。故能符合实证的客观性要求。但是,部分实证研究仍然可能采取质性的方法,换言之,选择质性研究方法并不必然是非实证主义取径的。实证取径的研究者会选择质性研究方法,常因为研究所处的阶段尚不便实行计量的方法,或是研究者的条件尚无法进行计量的研究。这些方法常被视为研究的前导部分。整个研究最后的目的也仍然是在于找到法则,或对事物提出因果性的说明。诠释取径质性研究与诠释取径更具有选择的亲近性。质性研究适合展现诠释取径所欲展现的社会世界的形貌。对诠释取径的研究者而言,社会研究的目的是在发展对社会生活的了解,以及发现他们在自然状况下的人们如何建构意义。他们想知道,对被研究者而言,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他们所关切的,或者个人如何经验日常生活。诠释研究者研究有意义的社会行动,而不只是外在的、可客观观察的人类行为。社会是人们附上主观意义的行动,是带有目的或意图的活动。研究者必须将行动者的理由以及行动的社会脉络纳入考虑。人类行为是在人群互动的过程中获得意义。那些人共享一个意义系统,使他们能把人类行动诠释成某个具有社会关联的暗语或行动。关于意义的陈述,显然不是数字所能充分传达的。它必然要依赖叙述,而且要通过脉络的呈现,才能将意义展现。所以,诠释取径的研究对于质性研究方法觉得较能亲近。批判取径的经验研究也较常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不过,其主要理由可能不同于诠释取径。诠释取径是为了便于掌握意义而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而批判取径则较常是为了发掘社会的深层结构,以便进行批判,而采取质性研究方法。,计量研究可能通过数量分析而发掘到行动者未能意识到的因果法则。不过,计量研究所揭露的结构特征,常是外部的、型态学的结构。计量研究在揭露整体结构或深层结构上,有相当的局限性。它往往会将脉络抽离,致使结构变得过于抽象、空洞,以致不但事情变得不易理解,甚且形成曲解。三种研究取径都可以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不过,从诠释与批判取径出发,质性研究方法的独立性与优越性才获得充分的肯定。拟采取质性研究方法的研究者应该能充分认识这三种不同的研究取径,以便适切选择质性或计量方法,并能真正了解所选择的方法在研究上的意义,从而使研究方法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开展。,质性研究的优点,资料的搜集与分析不必受数量化的限制,可配合访问对象及问题性质做动态调整:优点一:获得的资料较丰富优点二:给研究者较大的诠释空间,质性研究的缺点,质性研究强调主观性与参与性特点,偏重个案,受到下列质疑:1.不够客观的结论,有内部效度问题2.对少数个案研究,有外部效度问题3.无法概推到一般,较欠缺实用价值4.没有明确的指针,来判断研究质量,四 质性研究的优缺点,1.质性研究追求主观了解,重视研究者亲自参与之同理心、感同身受。2.质性研究重视质的存在,而非量的多少。判定存在什么事情,而不是存有多少这些事情。3.质性研究重视完整性而非程序,易言之,质性研究是从不同抽象层次的理论来组织大量的非结构化数据,使其成为有意义的数据。4.质性研究着重发现,而定量研究则重视验证研究假设及理论。,质性研究的特色,五,扎根理论是质性研究法中最科学的方法,它强调由数据来发展理论,采取归纳法来发展一组命题,并用来解释某一个现象的整体。人们要发现新东西,不能先有理论与定见(成见)。扎根理论源自希腊神话中神的信差,他能传达上天的讯息,上天的讯息必须经过神的信差的诠释才能告诉人类。质性研究认为科学研究是需要研究者亲自的参与,并经感同身受及主观的诠释,以产生知识。扎根理论的发展步骤质性研究很多是采用扎根理论为基础,步骤如下:1.先由数据中寻找事例2.将事例分门别类3.对分类后事例诠释4.以其它数据再一次验证此诠释5.将低层次的分类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 类型6.提出一个深入且整合良好之观念系统,六 质性研究的理论发展及步骤,八、质性研究的特征(以民族志为准)(一)深描(thick description):,质性研究的关注焦点必须先确认是在于对人的世界。人的主体性成为最被关心的部份。关心主体性便是关心意义的建构。因此,研究者的研究过程是一个理解的历程。因此,诠释学(hermeneutics)与现象学(phenomenology)成为质性研究在哲学方法论与知识论的基础。质性研究的表述应包含经验的脉络、组织经验的意向与意义(而非仅独立的意向或状况)、呈显过程性的经验。韦伯(Max Weber)曾指出,人是被悬挂在意义之网上,这个意义网是主观构造的,深描则将此意义网加以呈显。,(二)自然主义(naturalism):,质性研究以民族志为例,通常抱持自然主义的态度,换言之,在研究过程中以不操弄(manipulate)被研究者为原则。被研究者基本上是以其原有生活方式参与研究。至于研究者是否应该以中立、不介入、不涉入感情的方式进行研究,现有不同的主张。,(三)反身性(reflexivity):,检视what was happenning外,也必须检视how people know what was hap-penning;检视被研究者所持的观点,也必须检视研究者自身所持的观点,及研究者所处身的环境,并予以表述。研究行动本身也是一种社会行动。,(四)重视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默会知识是指未明言的知识,常存在于以下的认识状态中:可行动而未具备可明言的了解,有了解却无完整连结,懂得结论却无论证等。默会知识扮演构成性(constitutive)角色,也就是构成人们的经验认识的基础,特别是在情境释义中的基础。忽略默会知识,将无法充分掌握人们构成其经验的过程与方式。,(五)多元方法(multi-method)原则,质性研究作为一般经验研究方法,倾向采取多元方法,也就是不只一种数据搜集与诠释、分析的方法,多元方法可促成交互检证(cross-validation),可提升研究的效度或trustworthiness。研究者应避免自我设限,先行排除所谓前科学(pre-scientific)的概念与非标准化的数据,如日常生活经验或内省所得。这些经验、前理解对于描绘出事物完整图像都有帮助。,九、效度问题计量研究中,对于研究有效性(validity)-或称效度-的问题最后几乎都集中到以下几个效度问题上:内容效度、效标(criteria-related)效度、建构(construct)效度、内部效度、外部效度等。Lincoln与Guba早期曾指出质性研究的三种基本效度,分别是:(一)可信度(credibility),即内在效度,指研究者真正观察到的希望观察的;(二)可转换性(transferability),即外在效度,指被研究者的经验能被有效地转换成文字陈述;(三)可靠性(dependability),即内在信度,之后Lincoln与Guba的态度有所转变,开始强调研究者对自身视角的的自省、自觉、注重被研究者和读者的声音,以及研究成果的行动的意义,特别是对人类尊严、正义的正面意涵。Lincoln扬弃实证主义者关于内部效度、外部效度、信度、客观性的原则,而转为高举公平性、真实性(authenticity)的原则。总体而言,则是以值得信任(trustworthiness)的原则取代效度的原则质性研究者在方法的讲求原则与研究伦理上的看法,仍然存在着极大的歧见。不过,诠释学取径的立场似乎已逐渐成为质性研究的主导方向,特别是结合着知识论上的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与实践上带有批判理论色彩的诠释学取径,更是隐然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发展,十、资料来源常见的质性研究资料来源,可包括书面文献、观察、访问、声音与影像记录等。书面文献除历史文献外,日记、书信,或各种有文字、图像的书面记录也都可能成为研究资料。对于各种不同的数据搜集方法,需要有相联的一组程序或原则。但是,基于研究者背后所依循的取径的不同,质性研究者间未能建立清楚、一致的程序与原则。有人依循实证主义取径,而有其自认为较严谨的的程序与原则要求,但是,在扬弃了实证主义取径后,并没有一种独属于质性研究而有别于计量研究的资料与分析的方法。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本来就没有某一套固定的方法,而要视研究的目的、条件与研究者的构思、设计而随时调整。不论是计量或质性方法,都没有理由被先验的排斥。而在质性研究的范畴内,各式各样的方法也都不宜在研究进行之前就决定取舍。,要描绘出较完整的意义结构,一套限定的(即使虽然是严谨的)方法所得到的数据常是不够的。而且,研究者的前理解(pre-understanding)或前观察也不可能不渗透进来。何如减少自我设限,将数据的使用范围扩大,尽量搜集丰富的材料。这并非说数据不需要做取舍,然而是在研究过程中去斟酌。既有的理论、多人的经验、资料间的比对、被研究者的共鸣等,都可以是取舍的考虑。总之,研究者必须在资料的选择、搜集过程中,努力去辩护各种来源数据使用的适当性,十一、分析与撰写在质性研究中,分析与撰写其实很难说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因为分析无法从撰写过程抽离。而分析也就表现在描述之中,而非在描述之外另有分析质性研究者在撰写报告时,可能要抉择:究竟要以被研究者的报告作为撰写的主轴,或是由研究者以一种超然、客观的语调描述现象。前者的优点是维护被研究者的主体地位,避免研究者的主观,但却容易使描述缺少条理性而显得支离破碎;更可能因为受研究者表达语言工具的限制,使某些面向无法充分被呈现。但是,如果被研究者的报告只是作为描述时的脚注,其意义就大受限制。,十二、自我辩护自我辩护(self-justification)应该是质性研究者必须致力的一项工作。辩护自己所选用的方法,辩护所选用的观点等等。需要辩护多少意味着标准(程序、观点的标准)尚未统一。然而,事实上所有的研究者多少都面对着同样的挑战,只是对标准的共识程度或许有别。,一、理解理论,1、意见/知识意见common sense:发表意见是容易的,但不是知识。受过严谨训练的人,应该将意见表达成知识。区别:(1)是否关心理论解释;(2)是否通过证明或演绎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3)是否采用共识性的方法和逻辑,需要学术共同体的共同同意;(4)是否用简化的方法(比如模式、模型、范式)来得出结论;因为知识必须要清晰和简明,并能够被他人接受和使用,并且必须在具体问题上明确层次,与类型学有关。,2、学术/政策,学术研究是政策研究的基础;前者关心是什么和为什么,后者比较关心怎么做;中国二者相互歧视,但在正常社会中,二者应该密切沟通;3、证明用事实说话,而不是用别人的话来证明。规范的研究/实证的研究前者要依赖信念、信仰;后者要依赖事实;,4、什么是解释?怎样做解释?,由果索因;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不同,无法像自然现象那样清晰地解释;但解释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去寻找因果关联;(1)因果解释需要寻找到两个变量,用一个去解释另一个;(2)二者之间要是因果的联系,而不是其他的联系;这无法用统计去证明;问题是否重要,取决于你是否往因的方向去探索。(3)要达到某种程度的抽象性,才是一个好的解释。,5、有关解释的角度,怎么进行因果分析?,分析因果之间的中间变量。AB|abA、B是宏观层面,a、b是个体层面。马克思主要是解释A-a的机制,韦伯解释了A-a-b,a-b是行为层面的机制,但解释b-B转换机制的学者比较少。,6、方法的选择,定性方法用于确定假设和问题;定量方法用于测量和检验假设和问题;7、社会研究法中的质性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关注行动与意义问题;行动和意义建构的过程、原因;如何发生,原因如何;8、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