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ppt
第十二章 社会规范学习 与品德发展,第一节 社会规范学习与 品德发展的实质,一、社会规范学习的内涵1、含义:个体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相应行为方式与习惯的过程。社会规范:一定社会用来调节人的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约定俗成的或明文规定的标准。2、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人的社会规范的学习是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 下,社会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个体自身的行为规范的过程。通俗讲,它是把“别人的规则”变成“自己的规则”。,二、品德发展的实质1、品德发展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人品德的过程品德:个体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道德: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2、品德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品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过程,第二节 儿童品德发展的理论与教育,一、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与道德认知教育1、皮亚杰的道德判断二水平论皮亚杰运用“临床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进行研究,提出儿童道德认识发展经历三阶段:(1)前道德阶段(45岁):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不能对行为作出一定的判断。(2)他律道德阶段(4、5 8、9岁):遵守规范,重视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意向。(3)自律道德阶段(910岁以后):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不盲从权威。,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六阶段论 柯尔伯格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道德认知水平进行研究,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9岁)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主义阶段第二水平: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第四阶段法律和秩序定向阶段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道德原则定向阶段,3、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实践意义(1)为了解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提供视角与工具道德认知理论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儿童研究和广大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得到证实,较为科学地解释了儿童品德发展过程,为我们了解儿童品德发展过程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同时,对偶故事和道德两难故事已成为了心理学工作者和广大一线教师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普及性工具。(2)提示教师重视道德判断和儿童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3)提供了两种有用的道德教育方法一种是“小组道德讨论”法;另一种叫“公正社区法”。,二、社会学习理论与道德行为培养1、社会学习理论的要点班杜拉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的方式学到的,通过观察学习,学习者的道德行为会受到榜样的多种影响,具体有四个方面:(1)形成新行为。通过对榜样行为的观察模仿建立起新的行为。(2)消退已有的行为。假如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学习者可以消退原先具有的行为反应。(3)抑制已有的行为。(4)解除对已有行为的抑制。,2、社会学习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1)合理地说明儿童的复杂道德行为的学习过程(2)提示教育者重视榜样和“替代强化”的作用(3)提供了一系列实用的道德教育的操作技术使用榜样的技术。第一,选择典型的榜样。第二,榜样扮演。第三,榜样目标分步呈现。促进模仿的技术。第一,反复示范。第二,主动复演。第三,及早反馈。第四,提供模仿的心理安全。促进迁移的技术第一,适量的练习。第二,提供变式的情境。,第三节 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与条件,一、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1、社会规范学习的三阶段论(1)服从服从是个体按照社会规范行事。服从是规范学习的低层次水平。(2)认同认同是个体自觉自愿地在思想上、情感上、行为上接受榜样所代表的社会规范的影响。(3)内化内化是社会规范学习的最高阶段。学习者对社会规范及其价值原则有深刻的理解,使之成为自己的信念,并和自己原有的态度体系融为一体,此时的行为规范已成为个性的一部分。,2、小学儿童社会规范学习的特点(1)认知与行为不同步一种情况是行为先于认识;另一种情况是认识先于行为。(2)从外控到内控与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由服从到内化相对应,儿童道德行为的控制明显表现出由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的特点。(3)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 当儿童的社会规范学习进入认同和内化阶段后,儿童的自我教育就成了可能。教师应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条件让儿童在自我教育中成长。,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1、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2、教育者的信服度3、信息的可信度4、学校教育以外的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与大众媒体(2)家庭(3)同辈群体,四、助人行为及其培养1、助人行为的涵义:使他人受益而非自己受益的亲社会行为。2、助人行为的形成(1)人类助人的天性(2)个人规范(3)情感唤起和移情(4)道德责任的内化程度社会责任规范互惠规范3、代价和回报分析,3、助人行为的培养(1)提高助人着者的素养形成负责的个人规范观察与移情能力与自信(2)社会规则的支持(3)榜样与环境熏陶,第五节 侵犯行为及其控制,一、侵犯行为的涵义:针对企图避免受伤害的他人的身体或心理的伤害行为。侵犯行为的三个特征:1、包含有意的企图,即它是故意的。2、针对企图回避伤害的人,即它是违背对方意愿的。3、侵犯所造成的伤害不仅限于身体上的伤害,心理和情感的伤害也是侵犯。言语性伤害、剥夺某人所需要的东西、故意的傲慢等都是一种侵犯,如用粗话辱骂别人、冷嘲热讽、夸大地模仿别人的生理缺陷、给别人取侮辱性的绰号等。,二、侵犯行为的产生原因1、心理根源(1)“本能释放”假说(2)“挫折侵犯”假说(3)社会学习假说(4)榜样示范(5)攻击与挫折2、诱因释放机制,三、侵犯行为的预防1、儿童侵犯行为矫正的一般原则(1)情感接纳(2)了解侵犯动机(3)培育人际关系和舆论环境(4)因人因时因地开展创造性工作,2、儿童侵犯行为矫正的具体策略(1)行为后果评价与移情儿童很难有意识地去预见自身行为的伤害性后果以及缺乏足够的移情能力是其侵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与儿童共同参与行为后果讨论是侵犯行为矫正的常见策略。而利用角色扮演训练来提高其移情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矫正手段。(2)防范协约儿童自愿或认可的协议可以帮助他们抵制环境的诱因以及调动他们自身的自控力来矫正侵犯行为。(3)奖励与惩罚(4)榜样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