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装配图.ppt
第八章 装 配 图,81 装配图的内容82 机器(或部件)的表达方法83 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84 装配图的零、部件序号及明细栏85 装配结构86 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画法87 看装配图的方法步骤 88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图样称为装配图。在进行设计、装配、调整、检验、安装、使用和维修时都需要装配图。它是设计部门提交给生产部门的重要技术文件。在设计(或测绘)机器时,首先要绘制装配图,然后再拆画零件图。装配图要反映出设计者的意图,表达出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要求、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以及在装配检验、安装时所需要的尺寸数据和技术要求。,第八章 装 配 图,81 装配图的内容,装配图具体内容如下:1一组图形 用一般表达方法和特殊表达方法,正确、完整、清晰和简便地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和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2几类尺寸 根据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以及装配、检验、安装、使用机器的需要,在装配图中必须标注反映机器(或部件)的性能、规格、安装情况、部件或零件间的相对位置、配合要求和机器的总体大小尺寸。,3技术要求 用文字或符号注写出机器(或部件)的质量、装配、检验、使用等方面的要求。4标题栏、编号和明细栏 根据生产组织和管理工作的需要,按一定的格式,将零、部件进行编号,并填写明细栏和标题栏。,82 机器(或部件)的表达方法一、规定画法 装配图的规定画法除在第六章中已作过介绍外,这里再补充介绍如下:1两个零件的接触表面(或基本尺寸相同且相互配合的工作面),只用一条轮廓线表示,不能画成两条线。,2在剖视图中,相接触的两零件的剖面线方向应相反。三个或三个以上零件相接触时,除其中两个零件的剖面线倾斜方向不同外,第三个零件应采用不同的剖面线间隔,或者与同方向的剖面线错开。在各视图中,同一零件的剖面线的方向与间隔必须一致。3为了简化作图,在剖视图中,对一些实心杆件(如轴、拉杆等)和一些标准件(如螺母螺栓、键、销等),若剖切平面通过其轴线(或对称线)剖切这些零件时,则这些零件只画零件外形,不画剖面线,。,二、特殊画法(一)拆卸画法 当某一个或几个零件在装配图的某一视图中遮住了大部分装配关系或其他零件时,可假想拆去一个或几个零件,只画出所表达部分的视图。这种画法称为拆卸画法。(二)沿结合面剖切画法 为了表达内部结构,可采用沿结合面剖切画法。,(三)单独表示某个零件 在装配图中,当某个零件的形状未表达清楚而又对理解装配关系有影响时,可另外割画出该零件的某一视图。(四)夸大画法 在画装配图时,有时会遇到薄片零件、细丝弹簧、微小间隙等。对这些零件或间隙,无法按其实际尺寸画出,或者虽能如实画出,但不能明显地表达其结构(如圆锥销及锥形孔96锥度甚小时),均可采用夸大画法,即可把垫片厚度、簧丝直径及锥度都适当夸大画出。,(五)假想画法 为了表示与本部件有装配关系但又不属于本部件的其他相邻零、部件时,可采用假想画法,并将其他相邻零、部件用双点划线画出。(六)展开画法 为了表达某些重叠的装配关系,如多级传动变速箱,为了表示齿轮传动顺序和装配关系,可以假想将空间轴系按其传动顺序展开在一个平面上,画出剖视图。这种画法称展开画法。,(七)简化画法 1在装配图中,零件的工艺结构,如圆角、倒角、退刀槽等允许不画。2在装配图中,螺母和螺栓头允许采用简化画法。当遇到螺纹连接件等相同的零件组时,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允许只画出一处,其余可只用点划线表示其中心位置。3在剖视图中,表示滚动轴承时,允许画出对称图形的一半,另一半画出其轮廓,并用细实线画出轮廓的对角线。,83 装配图中的尺寸标注 装配图中应标注出必要的尺寸。这些尺寸是根据装配图的作用确定的,应该进一步说明机器的性能、工作原理、装配关系和安装的要求。装配图上应标注下列五种尺寸。一、性能尺寸(规格尺寸)它是表示机器或部件的性能和规格的尺寸,这些尺寸在设计时就已确定。它也是设计机器、了解和选用机器的依据。,二、装配尺寸(一)配合尺寸 它是表示两个零件之间配合性质的尺寸。(二)相对位置尺寸 它是表示装配机器和拆画零件图时,需要保证的零件间相对位置的尺寸。三、外形尺寸 它是表示机器或部件外形轮廓的尺寸,即总长、总宽、总高。当机器或部件包装、运输时,以及厂房设计和安装机器时需要考虑外形尺寸。,四、安装尺寸 机器或部件安装在地基上或与其他机器或部件相连接时所需要的尺寸,就是安装尺寸。五、其他重要尺寸 它是在设计中经过计算确定或选定的尺寸,但又未包括在上述四种尺寸之中。这种尺寸在拆画零件图时,不能改变。,84 装配图的零、部件序号及明细栏,装配图上对每个零件或部件都必须编注序号或代号,并填写明细栏,以便统计零件数量,进行生产的准备工作。同时,在看装配图时,也是根据序号查阅明细栏,以了解零件的名称、材料和数量等,有利于看图和图样管理。,一、零、部件序号 1 序号(或代号)应注在图形轮廓线的外边,并填写在指引线的横线上或圆内,横线或圆用细实线画出。指引线应从所指零件的可见轮廓内(若剖开时,尽量由剖面处引出,并在末端画一小圆点。序号字体要比尺寸数字大一号或两号。若在所指部分内不宜画圆点时(很薄的零件或涂黑的剖面),可在指引线末端画出指向该部分轮廓的箭头。,2指引线尽可能分布均匀且不要彼此相交,也不要过长。指引线通过有剖面线的区域时,要尽量不与剖面线平行,必要时可画成折线,但只允许弯折一次。同一连接件组成装配关系清楚的零件组,允许采用公共指引线,常用于螺栓、螺母和垫圈零件组。3每一种零件在各视图上只编一个序号。对同一标准部件(如油杯、滚动轴承、电机等),在装配图上只编一个序号。4要沿水平或铅垂方向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次序排列整齐。,5编注序号时,要注意到:(1)为了使全图能布置得美观整齐,在画零件序号时,应先按一定位置画好横线或圆,然后再与零件一一对应,画出指引线。(2)常用的序号编排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一般件和标准件混合一起编排;另一种是将一般件编号填入明细栏中,而标准件直接在图上标注出规格、数量和国标号,或另列专门表格。,二、明细栏 装配图的明细栏画在标题栏上方,外框为粗实线,内格为细实线,假如地方不够,也可在标题栏的左方再画一排。明细栏中,零件序号编写顺序是从下往上,以便增加零件时,可以继续向上画格。在实际生产中,明细栏也可不画在装配图内,按A 4幅面作为装配图的续页单独绘出,编写顺序是从上往下,并可连续加页,但在明细栏下方应配置与装配图完全一致的标题栏。,一、接触面与配合面的结构 1两零件的接触面,在同一方向上只能有一对平面接触,这样,既保证了零件接触良好,又降低了加工要求。若要求两对平行平面同时接触,会造成加工困难,实际上也达不到,在使用上也没有必要。,85 装配结构,3对于锥面配合,锥体顶部与锥孔底部之间必须留有空隙。,2对于轴颈和孔的配合。,4 为了保证接触良好,接触面需经机械加工。因此,合理地减少加工面积,不但可以降低加工费用,而且可以改善接触情况。(1)为了保证连接件(螺栓、螺母、垫圈)和被连接件间的良好接触,在被连接件上作出沉孔、凸台等结构。沉孔的尺寸,可根据连接件的尺寸,从有关手册中查取。,(2)为了减少接触面,轴承底座与下轴衬的接触面上,开一环形槽;其底部挖一凹槽。轴瓦凸肩处有越程槽是为了改善两个互相垂直表面的接触情况。(3)为了使具有不同方向接触面的两个零件接触良好,在接触面的交角处不应都做成尖角或相同的圆角。,二、螺纹连接的合理结构 1被连接件通孔的尺寸应比螺纹大径或螺杆直径稍大,以便装配。,2为了保证拧紧,要适当加长螺纹尾部,在螺杆上加工出退刀槽,在螺孔上作出凹坑或倒角。,3为了便于拆装,必须留出扳手的活动空间,和装、拆螺栓的空间,,4螺栓无法上紧,须加手孔或改用双头螺柱。,三、定位销的合理结构 为了保证重装后两零件间相对位置的精度,常采用圆柱销或圆锥销定位,所以对销及销孔要求较高。为了加工销孔和拆卸销子方便,在可能的条件下,将销孔尽量做成通孔。,四、滚动轴承的固定、间隙调整及密封装置的结构(一)滚动轴承的固定 为了防止滚动轴承产生轴向窜动,必须采用一定的结构来固定其内、外圈。常用的固定滚动轴承内、外圈的结构有:1用轴肩固定。,2用弹性挡圈固定。弹性挡圈为标准件。弹性挡圈和轴端环槽的尺寸,可根据轴颈的直径,从有关手册中查取。,3用轴端挡圈固定。轴端挡圈为标准件。为了使挡圈能够压紧轴承内圈,轴颈的长度要小于轴承的宽度,否则挡圈起不了固定轴承的作用。,4 用圆螺母及止动垫圈固定。,5用套筒固定。,(二)滚动轴承间隙的调整 由于轴在高速旋转时会引起发热、膨胀,因此在轴承和轴承盖的端面之间要留有少量的间隙(一般为0.20.3mm),以防止轴承转动不灵活或卡住。滚动轴承工作时所需要的间隙可随时调整。常用的调整方法有:更换不同厚度的金属垫片,用螺钉调整止推盘。,(三)滚动轴承的密封 滚动轴承需要进行密封,一方面是防止外部的灰尘和水份进入轴承,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轴承的润滑剂渗漏。常见的密封方法。各种密封方法所用的零件,有的已经标准化,如皮碗和毡圈。有的某些局部结构标准化,如轴承盖的毡圈槽、油沟等,其尺寸要从有关手册中查取。,五、防松的结构 机器运转时,由于受到振动或冲击,螺纹连接件可能发生松动,有时甚至造成严重事故。因此,在某些机构中需要防松。1用双螺母锁紧 它依靠两螺母在拧紧后,螺母之间产生的轴向力,使螺母牙与螺栓牙之间的摩擦力增大而防止螺母自动松脱。,2用弹簧垫圈锁紧 当螺母拧紧后,垫圈受压变平,依靠这个变形力,使螺母牙与螺栓牙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和垫圈开口的刀刃阻止螺母转动而防止螺母松脱。,3用开口销防松 开口销直接锁住了六角开槽螺母,使之不能松脱。,4用止动垫圈防松 这种装置常用来固定安装在轴端部的零件。轴端开槽,止动垫圈与圆螺母联合使用,可直接锁住螺母。5用止动垫片锁紧 螺母拧紧后,弯倒止动垫片的止动边即可锁紧螺母。,六、防漏的结构 在机器或部件中,为了防止内部液体外漏同时防止外部灰尘、杂质侵入,要采用防漏措施。用压盖或螺母将填料压紧起到防漏作用,压盖要画在开始压填料的位置,表示填料刚刚加满。,86 部件测绘和装配图画法,一、部件测绘 部件测绘可按下述步骤进行。1对部件全面了解和分析 2拆卸部件 3 画装配示意图 4 画零件草图,二、装配图的画法(一)拟定表达方案 表达方案包括选择主视图、确定视图数量和表达方法:1选择主视图 2确定其他表达方法和视图数量,(二)画装配图的步骤 说明装配图的画图步骤:1定方案,定比例,定图幅,画出图框。2合理布图,留出空隙,画出基准。3.画图顺序。目前画图顺序有几种不同方案,下列两种供学习时参考:(1)从主视图画起,几个视图相互配合一起画;(2)先画某一视图,然后再画其他视图。,不论运用哪种方法,在画图时都应注意以下几点:(1)各视图间要符合投影关系,各零件、各结构要素也要符合投影关系。(2)先画起定位作用的基准件,再画其他零件。这样画图准确、误差小,保证各零件间 的相互位置准确。基准件可根据具体机器(或部件)加以分析判断。,(3)先画出部件的主要结构形状,然后再画次要结构部分。(4)画零件时,随时检查零件间正确的装配关系。哪些面应该接触,哪些面之间应该留有间隙,哪些面为配合面等,必须正确判断并相应画出;还要检查零件间有无干扰和互相碰撞,及时纠正。,4标注尺寸。5编件号、填写明细栏、标题栏和技术要求。6检查、描深、完成全图。,87 看装配图的方法步骤,一、看装配图时要了解的内容 1机器或部件的性能、功用和工作原理;2各零件间的装配关系及各零件的拆装顺序;3各零件的主要结构形状和作用;4其他系统,如润滑系统,防漏系统等的原理和构造。,88 由装配图拆画零件图,一、对拆画零件图的要求(一)画图前,必需认真阅读装配图,全面深入了解设计意图,弄清楚工作原理、装配关系,技术要求和每个零件的结构形状。(二)画图时,不但要从设计方面考虑零件的作用和要求,而且还要从工艺方面考虑零件的制造和装配,应使所画的零件图符合设计和工艺要求。,二、拆画零件图要处理的几个问题(一)零件分类 按照对零件的要求,把零件分成四类:1标准零件 标准零件大多数属于外购件,因此不需要画出零件图,只要按照标准件的规定标记代号列出标准件的汇总表即可。2借用零件 借用零件是借用定型产品上的零件。对这类零件,可利用已有的图样,而不必另行画图。,3特殊零件 特殊零件是设计时所确定下来的重要零件,在设计说明书中都附有这类零件的图样或重要数据,如汽轮机的叶片、喷嘴。对这类零件,应按给出的图样或数据绘制零件图。4一般零件 这类零件基本上是按照装配图所体现的形状,大小和有关的技术要求来画图,是拆画零件图的主要对象。,(二)对表达方案的处理 拆画零件图时,零件的表达方案是根据零件的结构形状特点考虑的,不强求与装配图一致。在多数情况下,壳体、箱座类零件主视图所选的位置可以与装配图一致。这样做,装配机器时,便于对照,如减速器座。对于轴套类零件,一般按加工位置选取主视图。,(三)对零件结构形状的处理 在装配图中,对零件上某些局部结构,往往未完全给出;对零件上某些标准结构(如倒角、倒圆、退刀槽等),也未完全表达。拆画零件图时,应结合考虑设计和工艺的要求,补画出这些结构。如零件上某部分需要与某零件装配时一起加工,则应在零件图上注明。当零件上采用弯曲卷边等变形方法连接时,应画出其连接前的形状。,(四)对零件图上尺寸的处理 装配图上的尺寸不是很多的,但各零件结构形状的大小,已经过设计人员的考虑,虽未注尺寸数字,但基本上是合适的。因此,根据装配图画零件图,可以从图样上按比例直接量取尺寸。尺寸的注法可按以前讨论过的方法和要求标注。尺寸大小则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1装配图上已注出的尺寸,在有关的零件图上直接注出。对于配合尺寸,某些相对位置尺寸要注出偏差数值。,2与标准件相连接或配合的有关尺寸,如螺纹的有关尺寸、销孔直径等,要从相应标准中查取。3某些零件,在明细栏中给定了尺寸,如弹簧尺寸、垫片厚度等,要按给定尺寸注写。4根据装配图所给的数据应进行计算的尺寸,如齿轮的分度圆,齿顶圆直径尺寸等,要经过计算,然后注写。,5相邻零件接触面的有关尺寸及联接件的有关定位尺寸要协调一致。6有标准规定的尺寸,如倒角、沉孔、螺纹退刀槽、砂轮越程槽等,要从有关手册中查其他尺寸均从装配图中直接量取标注。但要注意尺寸数字的圆整和取标准化数值。,(五)零件表面粗糙度的确定 零件上各表面的粗糙度是根据其作用和要求确定的。一般接触面与配合面的粗糙度数值应较小,自由表面的粗糙度数值一般较大。但是有密封、耐蚀、美观等要求的表面粗糙度数值应较小,表面粗糙度可参阅附录选注。(六)关于零件图的技术要求 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中占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零件的加工质量。但是正确制定技术要求,涉及到许多专业知识,本书不作进一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