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现代地图制图技术.ppt
第八章 现代地图制图技术,本 章 要 点1.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遥惑制图,GIS制图的基本原理和过程。2.认识地图数据组织结构和数种据库系统。3.了解遥惑和GIS的一般知识。4.一般了解GIS的常用软件。,计算机地图制图是以地图制图原理为基础,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应用数学逻辑方法,研究地图空间信息的获取、变换、存贮、处理、识别、分析和图形输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艺手段。和传统地图制图相比,其制图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制图人员面对的始终是有形的纸质地图,编图工作是在一种现实的可视(可以触摸)环境中进行的;现在制图者主要面对数据,所有制图资料变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形式,制图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数据的编辑处理、管理维护和可视化再现的过程,数据联结各个制图环节。计算机地图制图也称为“数字制图”。但两者在涵义上,数字制图比计算机地图制图包括的范围要大些,但就其实质也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以空间数据作为处理对象。,第一节 计算机地图制图概述,传统的地图制图技术经长期发展,已日臻完善和成熟。但其弱点是:地图编制与生产难度大、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制印技术复杂、专业性强;手工劳动占重要成份;地图产品种类单一,更新困难,不能反映空间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信息难于共享等。因此,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开始引入地图学领域。经过理论探讨、应用试验、设备研制和软件开发等发展阶段,如今,计算机制图已成为地图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即计算机地图制图学。,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与传统的制图方法大相径庭,特别是在地图信息的表达、传输和管理上,完全建立在一种全新的格局上,即地图的计算机信息化。因此,这门技术带来的变革和对地图学产生的影响极其广泛和深刻。目前,随着理论上的不断发展和创新,计算机地图制图已可基本代替传统的地图制图,实现了地图制图技术的历史性变革。,计算机地图制图是以地图制图原理为基础,在计算机硬、软件的支持下,应用数学逻辑方法,研究地图空间信息的获取、变换、存贮、处理、识别、分析和图形输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艺手段。和传统地图制图相比,其制图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制图人员面对的始终是有形的纸质地图,编图工作是在一种现实的可视(可以触摸)环境中进行的;现在制图者主要面对数据,所有制图资料变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形式,制图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数据的编辑处理、管理维护和可视化再现的过程,数据联结各个制图环节。计算机地图制图也称为“数字制图”。但两者在涵义上,数字制图比计算机地图制图包括的范围要大些,但就其实质也有共同之处,即都是以空间数据作为处理对象。,一、计算机地图制图的产生和发展,计算机地图制图经历了不断的发展。,试验探索阶段 1950年第一台能显示简单图形的图形显示器作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旋风1号计算机的附件问世。1958年,美国Gerber公司把数控机床发展成为平台式绘图机,Calcomp公司研制成功了数控绘图机,构建了早期的自动绘图系统。196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了第一套人-机对话交互式计算机绘图系统。1964年牛津大学首先建立了牛津自动制图系统,用模拟手工制图的方法绘制出了一些地图作品。几乎同时,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绘图实验室研制成功了SYMAP系统,这是以行式打印机作为图形输出设备的一种制图系统。两者对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发展阶段 上世纪70年代,制图学家对地图图形的数字表示和数学描述、地图资料的数字化和数据处理方法、地图数据库、地图概括、图形输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许多国家相继建立了软硬件相结合的交互式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并进一步推动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80年代各种类型的地图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都相继建立,计算机地图制图得到了较大发展和广泛应用。如1982年美国地质调查局建成了本国1:200万地图数据库,用于生产1:200万-1:1000万比例尺的各种地图;1983年开始建立1:10万国家地图数据库。,应用阶段 90年代计算机地图制图技术代替了传统地图制图,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图设计与生产的工艺流程,进入了全面应用阶段。各种地图制图软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出现了制图专家系统;地图概括初步实现了智能化,形成了完整的电子出版系统。多媒体地图信息系统的设计成为计算机地图制图发展的重要方向。电子地图产品成为这一时期地图品种发展的主流与趋势,它也是多媒体地图信息系统的雏形。计算机制图技术已由原来的面向专家,转变为面向广大用户。现代地图制图技术吸取和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库和图形图像处理等信息技术,形成了以桌面地图制图系统(Desk Top Mapping System)为代表的高度集成的商品化软件。多种计算机出版生产系统在地图设计与生产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如美国的“INTERGRAPH地图出版生产系统”、比利时的“BARCO GRAPHICS电子地图出版系统”。实现了地图设计、编辑和制版的一体化。,我国计算机地图制图从70年代中期开始设备研制与软件设计,速度发展很快,到80年代后期建立和完善了计算机制图软件系统。采用计算机制图技术完成了中国人口地图集、中国国家地图集等。采用计算机地图出版系统完成了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的设计、编辑和自动制版。同时还研制出统计制图专家系统、地图设计专家系统。从1989年出版第一部京津地区生态环境电子地图集以来,电子地图集的研究、设计与制作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网络地图制图系统、网络地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大型网络(Internet/Intranet),开放式的软件开发工具,数据仓库图形解决方案,空间和属性数据的统一数据库管理等技术应用于地图制图,计算机地图制图将朝着更广、更深、更快、更大众化、更方便的方向发展。,二、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原理,计算机地图制图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为了使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贮存和制作地图,关键是要把地图图形转换成计算机能识别处理的数字(或称数据),即把空间连续分布的地图模型转换成为离散的数字模型。事实上,地图本身就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经过地图概括,运用特有的符号系统将地球表面上的事物显示在平面图纸上的一种“图形模型”。地图要素在由空间转绘到平面上之后,仍然保持着精确的地理位置和平面位置,而且图面上所有要素的空间分布,都可以理解为点的集合。因为图上的面状符号主要有其轮廓线构成,而线状符号和轮廓线关键是确定其特征点的位置,所以,点、线、面状符号都都变成如何确定点的空间位置。既然地图组成要素的基本单位是点,因此可以把地图上所有要素都转换成点的坐标(x,y和特征值z),这样就实现了地图内容的数字化。,这些经数字化的地图内容被记录下来,即构成了地图数字模型。因此,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原理就是通过图形到数据的转换,基于计算机进行数据的输入、处理和最终的图形输出。地图编制过程就是地图的计算机数字化、信息化和模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计算机具有高速运算、巨大存贮和智能模拟与数据处理等功能,以及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因此能代替手工劳动,加快成图速度,实现地图制图的全自动化。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直至80年代末,计算机地图制图还不能解决所有的制图问题,一些非数学性的地图内容尚不能自动绘制出来。因此,计算机地图制图也曾被称为计算机辅助地图制图(Computer-Aided Cartography),简称“机助制图”。计算机地图制图最主要的技术有:图数转换的数字化技术,生成、处理和显示图形的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技术,地图概括自动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三、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过程,与常规地图制图相比,计算机地图制图在数学要素表达、制图要素编辑处理和地图制印等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基本工作流程可分为四个阶段。1.编辑准备根据编图要求,搜集、整理和分析编图资料,选择地图投影,确定地图的比例尺、地图内容、表示方法等,这一点与常规制图基本相似。但计算机地图制图本身的特点,对编辑准备工作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如为了数字化,应对原始资料作进一步处理,确定地图资料的数字化方法,进行数字化前的编辑处理;设计地图内容要素的数字编码系统,研究程序设计的内容和要求;完成计算机制图的编图大纲等。,2.数据获取,实现从图形或图像到数字的转化过程称为地图数字化。地图图形数字化的目的是提供便于计算机存贮、识别和处理的数据文件。数据获取的方法常用的有手扶跟踪数字化和扫描数字化两种。这两种数字化方法获取的数据的记录结构是不同的。手扶跟踪数字化仪获得矢量数据,扫描数字化获得栅格数据。把地图资料转换成数字后,将数据记入存贮介质,建立数据库,供计算机处理和调用。,3.数据处理和编辑,这个阶段是指把图形(图像)经数字后获取的数据(数字化文件)编辑成绘图文件的整个加工过程。数据处理和编辑是计算机地图制图的中心工作。数据处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据预处理,即对数字化后的地图数据进行检查、纠正,统一坐标原点,进行比例尺的转换,不同地图资料的数据合并归类等,使其规范化;二是为了实施地图编制而进行的计算机处理,包括地图数学基础的建立,不同地图投影的变换,数据的选取和概括,各种地图符号、色彩和注记的设计与编排等。地图数据处理的内容和处理方法,因制图种类、要求和数据的组织形式、设备特性及使用软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处理方法,4.图形输出阶段,图形输出是把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转换为图形形式,即通过各种输出设备输出地图图形的过程。对于高级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来说,常采用彩色喷墨绘图机喷绘出彩色地图,供编辑人员根据彩色样图进行校对,彩喷输出还可满足用户少量用图的需要。图形编辑与图形输出常是交互进行的。对于大多数的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来说,由于实现了编辑与出版的一体化,因此输出四色分色胶片可以直接制作印刷版,上印刷机进行印刷。该法已成为主要的地图输出方式。此外,通过编辑制作并存贮于光盘上的电子地图、电子地图集也是一种重要的输出形式。,四、计算机制图的特点与发展趋势,1.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特点计算机地图制图可方便地应用计算机进等读取、分析、管理和输入地理信息。易于校正、编辑、改编、更新和复制地图要素。用数字地图信息代替了图形模拟信息,提高了地图的使用精度。数字地图的容量大,因此包含比一般模拟地图多得多的地理信息。增加了地图的品种,拓宽了服务的范围。计算机制图不仅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减少了制图过程中人的主观随意性,这样就为地图制图的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加快了成图速度,缩短了成图周期,改进了制图和制印的工艺流程。地图信息能够进行远程传输。,2.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发展趋势,多元数据采集手段一体化 集成野外实测数据采集,现有地图数字化采集,遥感影像数据采集,GPS数据采集,数码像机数据采集,音频数据采集等,使数据采集手段一体化。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的研究包括数据采集编码的标准化、数据格式转化的标准化、数据分类的标准化等。实现数据标准化是计算机制图系统普及和应用的必要条件。,数据库集成化 在计算机地图制图系统中引入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并实现其共同管理与相互查询。地理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地图制图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其大多数分析功能都是建立在图形元素的拓扑关系基础之上。因此,建立获取数据的拓扑关系是计算机制图系统向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主要环节。地图产品多元化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和形成多种测绘数字产品的出现,地图将不拘形式,形成多元化格局。,第二节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硬设备,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硬设备有:计算机硬件设备、地图数字化输入设备、地图输出设备(图8-1),图8-1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硬设备,一、计算机硬件设备,计算机是数字制图的核心设备,一般由中央处理机(CPU)、内存储器、外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等五部分组成。中央处理机包括运算器和控制器。运算器是数据处理部件,其主要职能是实现算术运算、逻辑运算以及信息的传递;控制器是发布输入输出命令的构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指挥中心。内存储器是用于完成记忆、存储程序和数据的设备。内存储器直接和运算器配合工作,中央处理机在执行程序时能随时访问这些数据和指令。因此,内存储器也称随机存储器。外存储器亦称辅助存储器,其特点是存储量很大。磁带、磁盘、光盘、活动硬盘是最常见的外存储器。计算机本身所带的输入输出设备负责数据的传递和转化,是人机联系的必要工具。,二、地图数字化输入设备,地图数字化输入设备主要包括键盘、鼠标、磁盘(软盘、光盘、活动硬盘等)、数字化仪等。键盘用于数字、文字的输入。鼠标用于人机交互操作及屏幕数字化时图形数据处理。磁盘、光盘和活动硬盘用于存贮输入已有的地图数据,或接收从其它设备或仪器接收的数据,如接收GPS测量数据以及全站仪测量数据等。数字化仪是一种将地图图形转化成数据的工具,是最主要的数据输入设备,也称图数转换仪。数字化仪有跟踪数字化仪和扫描数字化仪。,1.跟踪数字化仪,跟踪数字化仪是以跟踪单要素线划的原理进行图数转换,能把地图图形全部转换为以矢量方式表示的数据。根据采集数据的方式,跟踪数字化仪按结构可分为机械式、超声波式和全电子式三种,其中全电子式数字化仪精度最高,应用最广。按自动化程度可分为手扶跟踪、半自动跟踪和全自动跟踪三种。,数字化仪由电磁感应板、坐标输入控制器和相应的电子电路组成(图8-2)。这种设备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在电磁感应板的(x,y)方向上有许多平行的印刷线,每隔200m一条,游标中装有一个线圈。操作时使用者在电磁感应板上移动游标到图件的指定位置,将十字丝交点对准数字化点位,按动相应的按钮,线圈中就会产生交流信号,十字丝的中心就产生一个电磁场。当游标在电磁感应板上移动时,板下印刷线就会产生感应电流,而印刷板周围的多路开关等线路则可检测出最大信号位置,即十字丝中心所在位置,从而得到该点x,y坐标值。跟踪数字化是初期的图数转换设备,工作效率不如扫描仪高。,2.扫描数字化仪,扫描数字化仪能将原图分解为许多很小的栅格像元,并能把每一像元的地图图形转换成数字,从而实现数字化。扫描数字化仪有平台式扫描仪和滚筒式扫描仪两类。平台式扫描仪主要由扫描头和平台组成,被扫描的图纸通过真空吸附装置固定于台面上,由扫描头作逐行扫描。滚筒式扫描仪由旋转滚筒和光学扫描头两个主要部件构成,工作时,在上面安置图纸的滚筒作y方向的旋转,而装有扫描显微镜的扫描头在x方向沿导轨移动,分别通过圆光栅和长光栅控制栅格的大小。扫描头通过记录装置记录色彩或灰度。扫描数字化仪的工作原理是:光照射到待扫描资料上后,被反射到电荷藕合器CCD的光敏元件上,完成光电转换。不同的反射光亮强度,CCD器件都能将其转变为数字信息,达到数字化目的。,扫描数字化速度快、精度高,是地图生产中普遍使用的数字化方法。随着大幅面扫描仪成本的不断降低,扫描和矢量化技术的不断完善,跟踪数字化方式可能成为自动扫描数字化的一种补充。目前,常见的大幅面扫描仪品牌有:CONTEX、VIDAR、ANAtech等。衡量扫描仪性能最主要的技术指标包括扫描速度、光学分辨率、扫描宽度和扫描方式等。,三、地图输出设备,实施制图数据到图形转化的设备称之为地图输出设备,主要有打印机、图形显示器和自动绘图仪等几种。1.打印机打印机是最基本的在纸上输出文字和图形的设备,是栅格输出设备。早期的计算机地图制图常采用行式打印机作为最终的图形输出设备。行式打印机是根据计算机处理的数据,利用每台计算机必备的行式打印机上的符号,按程序编排好的位置打印或重叠打印一些数据、符号或它们的组合图形,以制作分级统计图或类型图等。,现在,行式打印机制作地图的方法已被替代。机械式打印机适用于精度要求不高的地图输出;激光打印机的特点是分辨率高,噪声小;喷墨打印机有墨白和彩色两种,其中彩喷采用黄、品红、青、黑四色输出。,2.图形显示器,计算机显示输出设备主要是图形显示器,其大多采用阴极射线管(CRT)作为显示器件。电真空器件CRT主要由电子枪、偏转系统和荧光屏组成。电子枪利用静电场来使电子流聚焦和加速,产生精确聚焦和高速度的电子束。当电子束打到荧光屏的荧光粉上时会发出辉光(光点)。电子束按某种轨迹扫描荧光屏,使光点构成荧光屏上图形的每一点而显示出图形。微型计算机上一般采用图形显示器并配置相应的图形显示卡,图形显卡类型有CGA、EGA、VGA和SVGA等。图形显示的分辨率、色彩数等性能主要取决于显示器及图形显示卡的质量,分辨率目前有640480、1024768、14001050和16001200(可显示行数每行光点数)等几种,色彩主要有256色、真彩色(16M色)等。,3.自动绘图仪,自动绘图仪可以在纸或其他介质上绘制或刻绘地图图形,产生“硬拷贝”。自动绘图仪按外形可分为滚筒式绘图仪和平台式绘图仪;按绘图方式可分为笔式、光学式、静电式、喷墨式等类型;按绘图仪接受的图形数据格式可分为矢量绘图仪和栅格绘图仪。,矢量绘图仪(笔式绘图仪)是接受矢量坐标形式数字信息,并以一定速度和精度绘制线划图形的输出装置。矢量绘图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台面形状、驱动方式、传动机结构、绘图精度、速度、绘图方式等,但最主要的性能指标是步距和精度。步距是指绘图仪每接受一个脉冲,绘图笔在x或y方向上可移动的距离。步距越小,所绘图形在视觉上越显光滑。低精度矢量绘图仪的步距为0.05-0.3mm,精度为0.07-0.5mm,可用于一般地图或审校用地图。高精度矢量绘图仪的步距为0.0125-0.02mm,精度在0.03-0.06之间,可满足高精度地形图的绘图要求。矢量绘图仪有平台式、滚筒式绘图仪两种主要类型。,将计算机处理并存贮的栅格数据仍按照栅格方式变成图形并绘制在感光胶片、图纸等绘图介质上,则需用栅格绘图仪。其主要类型有静电、扫描和喷墨绘图仪等,其中大幅面(A0)彩色喷墨绘图仪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一种绘图仪。这种绘图仪的结构与激光扫描绘图仪相似,但它不是用光束在感光胶片上曝光,而是同时用品红、黄、青、黑四种色液从四个喷嘴喷出雾液,并按不同比例混合后在图纸或胶片上喷绘出图形和色彩。,第三节 计算机地图制图的软设备和数据库,1.图形处理功能软件图形处理功能软件是在计算机系统软件和高级语言基础上形成的,其功能包括:图形处理的输入输出管理;文件和数据库管理、绘图程序的编辑与调试;图形数据和字符的处理等。,2.图形处理应用软件图形处理应用软件是在图形处理功能软件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领域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软件,如各种地图制图程序(绘等值线程序、绘立体图程序、绘面状晕线程序、绘晕渲程序等)都属此类。它是利用一种高级语言及库函数程序,加上一些图形处理的功能模块扩展而成的。,3.绘图控制程序绘图控制程序是指控制绘图机基本工作的程序。在整个绘图系统中,绘图控制程序是自动绘图的组织者,它接受命令和数据的途径,一是来自操作员,二是来自中央处理机或外围设备。绘图控制程序的主要功能包括:接受操作员的指令,设置绘图参数;解释、处理各种指令;形成和发送绘图指令;人机对话、故障通知等。计算机地图制图软件系统的组成如图8-3所示。,图8-3 绘图软件系统,国内制图软件目前主要有MAPCAD、MAPGIS、GEOSTAR、SUPERMAP、SITYSTAR、北大方正技术研究所研制的方正智绘等。其都是基于Windows的彩色地图制图、排版系统,具有点、线、面编辑功能,可自动处理拓扑关系,达到了多窗口同步、所见基本即所得的效果,能进行幕数字化、地图投影转换、图像配准、符号编辑、颜色管理等操作。国外的制图软件大型的如美国Intergraph公司的MGE,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的ARC/INFO等,其注重空间分析及属性数据管理,制图系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小平台如Mapinfo,AreView等桌面地图系统,其功能虽不如大型系统完善,但它面向大众、操作简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地图数据结构,地图基本要素所能提供可见的、有形的“图”的信息,是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单元,称之为实体。特定的实体往往有很多属性与之相对应,通过对实体相对应的,能代表地理实体类型、等级、数量等特征的属性分析,又能得出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地图实体和属性经转换后输入计算机,成为计算机可识别的图形和文本数据,就构成了数字地图。根据地图数据所反映的信息以及地图实体和属性的概念,可以将地图数据分为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两种类型。,1.空间数据及其结构空间数据也叫图形数据,用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形态、大小、分布等各方面信息,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具有定位意义的事物和现象的定量描述。根据空间数据的几何特点,地图数据可以分为点数据、线数据、面数据三种类型。在地图制图系统中,空间数据必须按照一定的结构描述地物的空间位置信息。典型的空间数据格式有矢量结构和栅格结构,它们都可用来描述地理实体的点、线、面三种基本类型.,用矢量结构表示空间数据时常用的表示方法是:在点数据上给出表示其位置的坐标值,如x、y平面坐标等;线段定义为两个端点范围内的点组;面定义为构成其边界线的线段组,然后加上表示这些点、线、面属性的特征码,如图8-5所示。,栅格数据表示方法是: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格网,在各个格网上给出相应的属性。图8-6即为这种方式,它与数字影像的表示方式相类似,只是将数字影像的灰度值换成目标的属性值。对于地图而言,点状符号以其中心处的像元表示;线状地物则以中心轴线的像元连续链构成;而面状符号则为其所覆盖的像元集合。按一定像元对地图扫描后,即得到可以用 0、1表示的二值地图栅格数据,然后再加上它们的特征码和属性。,空间数据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有拓扑关系,即网结构元素(境界线网、水系网、交通网等)中结点、弧段和面域之间的邻接、关联、包含等关系。拓扑关系数据从本质上或从总体上反映了地理实体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不重视距离和大小,其空间逻辑意义比几何意义更大。因此,在地图空间数据处理、地图综合应用以及地图制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非空间数据及其结构非空间数据主要包括专题属性数据和质量描述数据、时间因素等有关属性的语义信息。由于这部分数据中,专题属性数据占有相当的比例,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非空间数据直接被称为地图属性数据。非空间数据是对空间信息的语义描述,反映了空间实体的本质特性,是空间实体相互区别的重要标识。典型的非空间数据如空间实体的名称、类型和数量特征(长度、面积、体积等),社会经济数据,影像成像设备、像幅、分辨率、灰度级等。时间因素也就是GIS中的时间序列。,传统的地图制作由于地图制图周期长,再加上显示动态变化困难,所以时间因素往往被忽视。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地图实时动态显示的实现,使得时间因素在地图显示过程中的表示成为可能,且十分必要。非空间数据的组织方式受通用数据库技术的影响较大,因为在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连接之前,非空间数据可以看作是通用数据库的应用,因此现代通用数据库技术在属性数据的组织时,几乎全部能够实现。,地图数据库中非空间数据的表示有如下几种模式:(1)简单表格结构 简单表格结构把数据看成由行(记录)和列(字段)构成的一批表格的汇集。它允许把属性代码与地理要素连接起来。其主要缺点在于不能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因为每个表格是独立的,两个不同表格用到相同的数据时就得重复,从而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此外,它也不能提供良好的存储效率和必要的灵活性。但是这种数据结构易于编程并且易于系统的转换。,(2)层次结构 层次结构在专题数据处理中应用较少。这种是面向极为稳定不变的数据集的,即数据间的联系很少变化或根本不变,数据间的各种联系被固定在数据库逻辑观点之内。此外,对双亲数目的限制也不能满足实际地理数据处理的要求。最后,查询语言是过程化的。要求用户知道DBMS实际使用的存贮模式。(3)网络结构 这种结构在专题数据的处理中的应用并不比层次结构多,在灵活性方面它与层次结构具有相同的限制。但是,它在表示地理数据联系中更为有力的结构,使得它能对地理数据进行更好的构模。网络数据库的查询语言仍是过程化的。,(4)关系结构 在关系数据结构中,数据也是用表格的形式组织的,但与简单表格中的结构有本质的区别。这里的表格具有更严密的定义,如数据类型一致,数据不可再分割,两行数据不能相同等。关系数据结构具有简单、灵活、存储效率高等特点,因此在地图非空间数据的组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三、地图数据库,1.地图数据库的概念地图制图是一种信息传输过程,也是地理数据的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以数据库为中心,以便更有效地实现地图信息采集、存储、检索、分析处理与图形输出等的系统化。地图数据库是计算机制图系统的核心,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图数据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把它看作软件系统,即“地图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同义语;一是把它看作地图信息的载体-数字地图。对于后者可以理解为以数字的形式把一幅地图的诸多内容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存储在具有直接存取性能的介质上的一批相互关联的数据文件。,从应用方面来看,地图数据库主要有两种类型,即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图数据库和计算机制图系统中的地图数据库。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为信息检索服务,并对专题数据进行覆盖分析和其它统计分析评价等,而后者主要为自动化制图以及其他方面的地图数据处理服务。2.地图数据库的组织,在数据库系统中,图形数据与专题属性数据一般采用分离组织存贮的方法存贮,以增强整个系统数据处理的灵活性,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机时与空间上的开销。然而,地理数据处理又要求对区域数据进行综合性处理,其中包括图形数据与专题属性数据的综合性处理。因此,图形数据与专题属性数据的连接也是很重要的。,图形数据与专题属性数据的连接基本上有4种方式:(1)专题属性数据作为图形数据的悬挂体。属性数据是作为图形数据记录的部分进行存储的。这种方案只有当属性数据量不大的个别情况下才是有用的。大量的属性数据加载于图形记录上会导致系统响应时间的普遍延长。当然,主要的缺点在于属性数据的存取必须经由图形记录才能进行。(2)用单向指针指向属性数据。与上一方案相反,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属性数据多少不受限制,且对图形数据没有什么坏影响。缺点是,仅有从图形到属性的单向指针,互相参照非常麻烦,且易出错。,(3)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具有相同的结构。这种方案具有双向指针参照,且由个系统来控制,使灵活性和应用范围均大为提高。这一方案能满足许多部门对建立信息系统的要求。(4)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自成体系。这个方案为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彼此独立地实现系统优化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能更进一步适合于不同部门对数据处理的要求。但这里假设属性数据有其专用的数据库系统,且它能够建立属性到图形的反向参照。,3.地图数据库的管理与设计,(1)地图数据库管理系统就功能而言,与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一样,其在数据库中对地图数据的输入、存贮、维护、操作等进行管理。但是地图数据库作为一种用于专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其管理系统仍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目前地图数据库的管理方案有以下几种:对不同的应用目的,建立不同的管理系统;对通用DBMS进行功能附加,就可达到管理空间数据的功能;建立空间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及属性数据管理子系统,共同受控于总的DBMS;建立真正的DBMS,直接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进行管理。,(2)地图数据库系统中的坐标体系地图数据库中涉及多种数据源,这些数据往往具有不同的坐标体系。由于地图数据库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又涉及多种技术,如数据输入及转化、数据存贮、数据显示等技术,为了解决多方面的问题,在地图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坐标体系:用户坐标体系 用户坐标体系就是平时使用地图时的各种坐标,如地形图上的高斯克吕格投影坐标,小比例尺地图中所采用的各种特定坐标,以及某些区域范围使用的没有经纬网控制的地方坐标等。在用户坐标体系中使用较多的是直角坐标系,即笛卡尔坐标系,坐标系参数由用户自行设定,与设备无关。,设备物理坐标体系 设备物理坐标系就是地图数据在输入、输出(显示)时,根据所使用的设备而采取的坐标体系。虽然设备坐标系采用的也是直角坐标系,但各种设备都有其独特的坐标参数或规定:数字化仪和绘图仪的坐标原点均在其板面的左下角,而图形显示器的坐标原点大都在左上角。在数字化仪上对地图进行数字化时,由于数字化仪采集点给出的是设备物理坐标,而不是地图所依据的地球投影坐标,所以在一般情况下都要进行从设备物理坐标到用户坐标的转换,使得一幅图或多幅相关联的地图始终在同一种参考坐标系中;当地图数据库中的数据在显示器上显示或在绘图仪上输出时,设备所需求的是设备坐标。,数据库标准坐标体系 数据库标准坐标体系实际上是由用户定义的一种坐标体系。地图数据的特点就是具有大量的图形坐标点,在计算机内存贮时要占用极大的存贮空间。虽然现在的硬盘存贮空间越来越大,但为了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又不损失地图数据真实度,应采用两个字节的整型数来表示地图的图形坐标。所以在地图数据库中,把两字节整型数的值域确定为标准坐标。在地图数据入库时,用户坐标借助于一定的设备坐标,并转化成数据库标准坐标体系存贮在计算机存贮空间中。这样,采用一种标准的坐标体系,不仅可以节约存贮空间,更重要的是优化了地图数据库中数据的定位功能,方便了数据库中数据的检索。,在整个地图数据库的建库、维护和使用过程中,三种坐标体系的关系可以相互转换如图8-7所示。,(3)地图数据库的功能设计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的互相检索 地图数据库建成后,并不是简单地将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自成体系地存放起来,而是要在数据使用时,做到空间数据和非空间数据能互相定位,也就是说,当选择了空间数据库中的一条记录时,能够在非空间数据库中迅速找到相对应的非空间数据。选择了非空间数据中的一条记录时,也能迅速在空间数据库中找到所表示的空间数据,并同时以某种形式予以显示。,空间数据的自动概括 地图数据库的出现是地图数字化的一次革命,其深层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以数字的形式表示地图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逻辑的方法,对地图内容进行自动化处理,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地图概括增强了客观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使制图人员从繁琐枯燥的手工编制中解脱出来。这不仅有对空间数据“形”的概括,更重要的是结合非空间数据库中的属性特征,结合专家知识系统,从而力图达到模拟或接近人脑思维的地图概括水平。,专题地图的自动生成 地图生产的趋势就是利用电子技术生成专用的地图数据库,每次更新和修改地图数据时只需要修改地图数据库中的数据,利用地图数据库的功能,生成和输出新的专题地图。所以专题地图的自动生成就成了地图数据库的一个重要功能。地图数据库中存放的专题地图数据,有经常变更和相对稳定两类:相对稳定的就可以直接以图形的形式存贮起来,在每次有生产任务时稍加改动;经常变更的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指标等数据。,专题制图时可以在空间数据库系统中,先读取非空间数据,而后在空间数据系统中,生成代表非空间数据库中具有数量或质量意义的空间数据,并以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地图中道路的自动生成,在空间数据库中为节约存贮空间,可以只存贮道路中心线的空间数据,但是在生成地图时,必须表示出道路的等级,所以建立的地图数据库就需要能在空间数据库系统中,先读取非空间数据库中有关道路等级的数据,然后在地图空间数据库系统中,直接生成以道路宽度来代表道路等级的地图空间数据。,第四节 计算机地图制图中的编辑和制作,一、数学基础选择地图投影是一种数学模型,它把地球表面的特征换算成一个二维表面的位置,即以平面地图的形式表现地球对象。坐标系则用于创建地理对象的数字表达,它把地理对象中的每一个点表示为一对数字。这些数字称为该点的坐标。在地图制图中,投影和坐标系密切相关,坐标系通常是通过为投影参数提供特定的数值来创建的。一个坐标系由一组参数来定义,它说明如何判读对象的定位坐标。,1.地图投影选择在桌面数字制图环境下,用户同样需要根据地图的用途、制图区域的地理特征和形状等多种因素,为新编地图选择合适的地图投影。所不同的是,用户初选的地图投影并不一定就是最终成果图的地图投影,通常只需令初选投影和资料图(包括地图资料和影像资料)的投影相一致。因为,不管在哪一种投影下进行地图编辑,最终利用制图软件都可方便地实现投影的转换,这是数字制图的优越性。,2.坐标系选择,坐标系可以明确制图对象的空间定位坐标,它包括一组参数,如坐标系名称、投影类型、基准面等,投影只是其中的一个参数,是坐标系的一部分。现有的许多桌面GIS软件大多提供多种不同坐标体系(基准面)供用户选择,少数软件还允许用户建立自己的坐标系。以MapInfo为例,它以两级目录菜单的形式提供了300多个预定义坐标系,当用户要使用其他坐标系或创建新的坐标系时,可以通过修改投影参数文件Mapinfow.prj来实现。这个数据文件以分行记录每一个预定义坐标系的参数表,如坐标系名称、投影代码、椭球体、坐标单位、原点经度、原点纬度、标准纬线、方位角、比例系数等。,MapInfo系统还定义了50个基准面代码,如果用户需要采用其他的基准面,且知道该基准面的数学参数,则可以使用代码在该投影参数文件中定义这个基准面。,二、地图数字化,地图数字化是地理空间数据输入的重要途径,图形经过数字化处理后,传统的纸质地图可转换成数字地图产品。地图数字化的方法分为两种类型:手扶跟踪数字化和光学扫描仪的栅格扫描。对于地图制图来说,使用手工和自动方法进行地图数字化,是一切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开始。早期,地图数据的输入以手扶跟踪方法为主,特别是对矢量数据,如河流、道路网等。现在,数据的扫描技术日新月异,速度和精度有了明显的提高,日益广泛地被采用。,1.手扶跟踪数字化手扶跟踪数字化仪工作量非常繁重,但它仍然被一些行业部门或图种数字化时采用。手扶数字化的精度受三种情况的影响:控制点的数量;地图纸张的伸缩程度和操作者的技术。手扶跟踪数字化操作的第一步是在数字化地图区域之外的三个角上,分别选取三个参照点,这些点确定了数字化文件相对于数字化板的位置。如果数字化图件从数字化板上取下,后又贴在板的不同于原来的位置上,当对该文件进行新的数字化或者编辑操作时,只需将上述选取的三个参照点重新数字化。虽然,在不同的数字化阶段,数字化文件相对于数字化板的位置可能发生几次变化,但是,由数字化软件在不同数字化阶段生成的结果平面坐标数据将保持一致性。,第二步是确定几个控制点并将其数字化,这些控制点的位置用来确定从平面坐标到输入地图的投影坐标的转换参数。如果知道了地图的投影参数和投影类型,这些控制点的位置就可以用地理坐标的形式确定下来,由此可以进一步计算出控制点的东移和北移。控制点的选择对于空间实体地理位置的确定,即空间坐标数据的地理编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地理编码数据是不同来源的地图之间以及地图数据和其他类型数据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的基础。,第三步是确定数字化模式。通常,数字化仪采用两种数字化模式:点模式(Point Mode)和流模式(Stream Mode)。在点模式下,地图上点的坐标通过将光标定位于点位上,并按下相应的按钮予以记录。输入孤立的点状地物要素时必须使用点模式,而线和多边形地物的录入也可以使用点模式,但在输入时操作员必须有选择地输入能够反映曲线特征的采样点。在流模式下,线和多边形曲线的坐标是以时间或距离的规定间隔自动采集而得到的。流方式录入能够加快数字化的速度,但其采集的点的数量往往要多于点模式,造成数据量过大。因此,在流模式下,大多数系统采用两种采样原则,即距离流方式(Distance Stream)和时间流方式(Time Stream)。,时间流方式的特点是当数字化曲线比较平滑时,可以加快鼠标移动的速度,使采样点的数目相对减少;而当曲线比较弯曲时,鼠标移动较慢,采样点的数目就多。距离流方式的特点是容易遗漏曲线拐点,从而使曲线失真。因此,在数字化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数字化方式。2.扫描数字化,扫描数字化采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形、图像扫描后形成栅格数据文件,再利用矢量化软件对栅格数据进行处理,将它转化成为矢量图形数据。矢量化过程有两种方式:交互式和全自动。影响扫描数字化数据质量的因素包括原图质量(如清晰度)、扫描精度、扫描分辨率、配准精度、校正精度等。,扫描获得的栅格图像数据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对图像作增强和分类处理后进入栅格型的空间数据库。也可不作处理,仅用于显示,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