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的一般检查.ppt
第二章 临床血液学检验第一节 血液一般检验,血细胞的生成 红细胞 中性粒细胞 血细胞 白细胞 嗜酸粒细胞 血液 血小板 嗜碱粒细胞 血液系统 血浆 淋巴细胞 造血器官 单核细胞,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验红细胞的生成(EPO)HSC 髓系干细胞 CFUGEMM BFUE CFUE 原始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参考值: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成年男性(4.0 5.5)1012/L 120 160g/L 成年女性(3.5 5.0)1012/L 110 150 g/L 新生儿(6.0 7.0)1012/L 170 200 g/L,临床意义(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是指单位容积血液中RBC及Hb高于正常参考值高限。具体为男性RBC6.01012/L,Hb170g/L;女性RBC5.51012/L,Hb160g/L1相对增多2绝对增多 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二)RBC及Hb减少(贫血)贫血的程度,贫血的分类1生理性减少:婴儿、儿童、孕妇、老人2病理性减少:根据病因和发病机理分类,(三)红细胞形态学改变1正常红细胞形态:呈双凹圆盘形,在涂片上呈圆形,大小较一致,直径69m,中央厚1m,边缘厚2m,用瑞氏染色后周围呈浅桔红色,中央为淡染的苍白区(中央淡染区),直径为细胞直径的1/32/5,2红细胞大小异常小红细胞大红细胞巨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一,3红细胞形态异常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红细胞横径缩短,长径增大,横径长径0.78,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巨幼细胞贫血,靶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中心部位血红蛋白减少。,口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呈裂缝状镰形红细胞:主要见于血红蛋白病S(HbS)棘形红细胞:细胞外形有锯齿状突起,主要见于棘形细胞增多症脾切除、酒精中毒红细胞形态不整:红细胞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三角形、盔形等,见于DIC、TTP、溶血尿毒综合征等,泪滴形红细胞:红细胞呈泪滴状或手镜状,见于骨髓纤维化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红细胞互相重叠似缗钱状,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4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淡染区扩大,主要是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见于IDA、海洋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高色素性红细胞: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血红蛋白含量增高,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球形红细胞,嗜多色红细胞: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而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主要见于溶血性贫血及其他增生性贫血,5红细胞结构异常:红细胞中出现了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染色质小体(Howell-Jolly body)卡波环(Cabot ring),有核红细胞,二、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白细胞的组成 中性粒细胞 粒细胞 嗜酸粒细胞白细胞 嗜碱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白细胞计数:测定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数量白细胞分类计数:在血涂片上计数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数,参考值:白细胞计数: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个月2岁(1112)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嗜酸粒细胞:(0.55%)白细胞分类:嗜碱粒细胞:(01)%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38)%,临床意义:白细胞增多:WBC10109/L,白细胞减少:WBC4.0109/L.(一)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1生成:HSC CFUGM CFUG 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晚幼粒细胞杆状核粒细胞分叶核粒细胞2功能:中性粒细胞的功能主要是防御和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可通过趋化作用、变形功能、粘附作用、吞噬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生理增多:下午、饱餐、情绪激动、剧烈运动、新生儿、月经期等,为暂时性、无质量异常;粒细胞白血病:AML、CML 异常增生 骨髓增殖性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性增多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MF 急性溶血:中性粒 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的原因,以化脓性球菌最 明显细胞增多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外伤、烧伤、冻伤等 病 反 急性中毒:内源性及外源性 理 应 急性失血:特别是内出血,12h升高,是早期诊断 性 性 内出血的参考指标 增 增 恶性肿瘤:非造血系统肿瘤:肿瘤分解产物刺激;多 多 肿瘤产生粒细胞刺激因子;肿瘤骨转移破坏 骨髓对粒细胞释放的调控 其他:严重缺氧、AIHA、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G细菌、严重感染、抵抗力低下(WBC低,N百分数高,预后差)中性粒 血液系统疾病:AA、MDS、粒细胞缺乏症、巨幼贫、PNH细胞减少 理化因素:放射性核素、化学物品、药物等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脾亢、Gaucher病、Niemann-Pick病 其他:SLE、自身免疫性疾病,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概念:核象:是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 成熟情况,其变化可以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 预后 正常核象:中性粒细胞以3叶居多,杆核与分叶的比值 为1:13 核左移:杆状核细胞增多,杆核与分叶核比例增大,甚或杆状核以前更幼稚阶段的粒细胞 核右移: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超过 3%时称为核右移,临床意义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核左移:轻度核左移:杆状核粒细胞6%中度核左移:杆核10%伴有晚幼粒细胞 重度核左移:杆核25%伴有更幼稚粒细胞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而白细胞数不高甚至减少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和抗代谢药物应用后,在感染的恢复期亦可出 现,如在疾病的进展期出现则表示预后不良,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中 中毒颗粒:细胞浆中出现的粗大的、大小不一的深紫色或蓝黑色毒 颗粒性 空泡形成: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而出现的大小不一的改 空泡变 核变性:包括核溶解、核固缩、和核碎裂 细胞大小不均:细胞大小悬殊,相差1倍以上,(二)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来源于CFUEo(嗜酸粒系祖细胞),在血中的比例为(0.55)%,绝对值0.5109/L。E和免疫反应有关 变态反应:哮喘、荨麻疹、血清病等,E轻、中度升高 寄生虫病:以肠道寄生虫为主,E10%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等,E轻度升高临 E 血液病:CML、淋巴瘤、嗜酸粒细胞白血病等床 恶性肿瘤:见于有转移或坏死的恶性肿瘤意 某些传染病:猩红热急性期是唯一E有升高的传染病义 高嗜酸粒细胞综合征:是一组特发的E增多性疾病 其他:风湿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等 E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伤寒极期 等,(三)嗜碱粒细胞(Basophil,B):胞浆中含有嗜碱颗粒,占白细胞总数的01%,主要功能是参与超敏反应。增多见于CML、MF、嗜碱粒细胞白血病等;减少无意义。,(四)单核细胞(monocyte,M)单核细胞增多见于:某些感染:疟疾、结核病、SBE;血液病:M4、M5、MH、ML;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单核细胞减少无意义,(五)淋巴细胞(Lymphocyte,L):淋巴细胞不是一种终末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有增殖能力(母细胞化),是重要的免疫活性细胞 临床意义 感染性疾病:病毒、百日咳、结核、弓形体等 血液病:淋巴细胞白血病、ML淋巴细胞增多 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移植排斥反应:GVHD或GVHR淋巴细胞减少:肾上腺皮质激素、烷化剂、ALG、放射线等,附:类白血病反应1定义:是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液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