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就是对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写出景物的特征.ppt
景物描写就是对自然风景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是写出一时一地的景物与它时它地景物的不同之处。,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此话有理。虽说“杏花春雨江南”与“骏马秋风塞北”本来就景色迥异,那么即便同属江南名湖,也有西湖明丽,太湖浩淼,玄武清秀之别;单说同是一个绿色,也会在人们的眼中人们的心里唤起各自不同的感受,不是吗?梅雨潭的绿奇异且醉人,虎跑寺旁的“绿”浓艳略带俗气,西湖的绿波多有明亮让人觉得浅薄,秦淮河的绿水又深暗厚重令人莫测其实,这只不过就是一个“绿”,几处景罢了。,试想一想,这“绿”如果不是这般多姿多彩呈现在作家笔下,我们读者的眼中这几处名胜不就都一个样了吗?因此,观察不出特点,描写不出特点,此物与彼物的区别就将被泯灭,景物固有的个性就将丢失。所以,我们描写景物而未能突现其特点,就无法发挥描写的作用,不能突现特征的景物描写,也决不会精彩感人。,要写出景物特征,要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与季节的特征地域与风俗的特征景物与动物独具的特征,景物与动物独具的特征达到上述目标的主要措施: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一切都要从主题出发。描写要抓住特点,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描写要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充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要生动,自然,使读者得到生动,具体的形象。,主要问题,问题一:写景目的不明确,不明写景目的表现主要在于“为写景而写景”,这样的写景往往与叙事表情达意之间或缺乏必要的有机联系或者脱节。,病例:,光阴的故事春风又绿,多么令人心旷神怡的字眼!没错呀,当你在寒冬的某一天,突然打开窗户,柔柔的春风扑面吹来,抬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映入眼帘记得小时候,有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每天总爱坐在台阶上,看邻家的鸽子飞来飞去。,后来我看了一部电视剧,剧终时有一个场景:在虽然凌乱破旧但安静详和的老四合院上方,一群鸽子在碧空中飞行而过留下了长长的鸽哨在空中回荡太美妙了,刹那间,我想起了那句歌词“平平淡淡才是真”。原来总觉得人活着就该大红大紫,干嘛要平平淡淡呢?现在我才明白:此平淡非彼平淡。人是要有理想、有目标的,但人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一个安静和平的梦想在心里。也许在年轻的时候,也许在夕阳临近的时候,他们会找一片自己的世外桃源来享受那份四岁以前,久违了的安静平和的氛围。人生几何,我们会怀着一份甜蜜去追寻光阴的故事,病例分析:,这篇文章毛病不少,单说开头一段的写景吧,就游离在叙事抒情之外.好象勉强摆在那里似的。其实,文章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就会使文章生动、形象,犹如开水中冲了咖啡,令人兴趣盎然。这篇文章如果在结尾处再能有一段景物描写,就能把“光阴”的意义加以丰富,使全文的气氛得以烘托,从而表现出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题。,我们需要记取的教训是:任何时候在我们作文时都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而要根据你的写作目的决定要不要进行景物描写与如何进行景物描写。这样你的文章才可能中心意思突出,形象生动、具体、鲜明,具有吸引力。认识写景目的:文章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可以再现环境、烘托气氛、塑造形象、连接情节,从而表现人物的品格,突出文章的主题,因此我们作文不能为了写景而写景,而要根据你的写作目的去恰当地运用景物描写。,问题二:不会抓景物特征,病例:,现在正值春意浓浓,阳光明媚时节,春风已经吹进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小树脱下了金装,换上了绿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柳树摇摆着绿绿的枝叶;花儿也含苞待放;池塘的水化了,鱼儿开始了快乐的嬉戏。一切都从死气沉沉的冬季走了出来,在生机勃勃的春天自由自在地忙碌着。,病例分析:,以上例段的第一句写“春意”为“浓浓”,足见此时己不是早春时分,可是后面描写的具体景物的某些特征却与此相悖,例如“钻”,分明是小草在早春时分的动态;“绿绿的枝叶”在风中摇摆,是暮春时节柳树的明显形态;而池塘中冰的融化则出现在大地春气萌动之时。如果需要描写的是“浓浓春意”时的景色,那么,就应是“小草偷偷地挺起了腰背,个头见长”,“池塘里的水澄清碧透”“柳絮飘飞”一类的情态啦。学习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前提是:首先要学会认识景物之间的差异。天下的景物千差万别、千姿百态,各有自己的特点。比如花,有的艳丽多姿,有的清香四溢;比如水,有的汹涌澎湃,有的水平如镜,是什么使它们各不相同呢?时间、地点是最基本的两大因素。因此认识景物之间的差异时先得究其因,再来查其形。,问题三:不善“移步换形”,病例:,颐和园游记地处北京的西面的颐和园,我去的次数不多(我家住在南城),可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却很深。,春天的颐和园格外美丽。在春风中,玉兰花朵朵盛开洁白高雅。慈禧太后囚禁光绪的院子和其它院子是隔开的,透过窗上的玻璃,你就能看到后面砌死的砖墙,防卫还是挺严密的看来,光绪是没有办法去其它地方的。大戏台很气派,这里的人比乐寿堂的多多了。戏台雕梁画栋色彩鲜艳,上下有三层,高高的立在那里,演戏的舞台面积挺大,只是不像一般戏院一样有一大片观众席,病例分析:,例段的主要毛病是“不善移步换形”。写游记一般使用移步换形的方法是因为读者要通过文章了解记游者的清晰的游踪顺序与所见的具体景物。可是我们有的同学在写游记文章时,往往忽略了观察点的交代,给读者造成不知所游或只见景物不见游的印象。如果给读者的印象是不知所游,那此文就无法称其为游记:如果读者读游记只是读到一些平面的景物画片,那也不能达到游记写景的目的了。因此,写游记,使用移步换形,就必须明确步移而景换,景换形变只因为步移。,例段就是未能做到“移步换形”而显得混乱的证明。段中“玉兰花朵朵盛开洁白高雅”一句写的是哪里的玉兰花?颐和园并不是到处都种玉兰花的,由于没有交代游人的行踪,此句给人的感觉是颐和园到处是玉兰。还有,游者从玉澜堂囚禁光绪的院落,直接跳到了对大戏台的描写,显得突兀。,如果例段采用了移步换形的方法描写所见的景物,文章就可以清楚明白许多。因为对景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描写,即便是同一个景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印象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景物首先要把观察点和立足点交代清楚,使读者明白你所描述的景物形象是从哪一个角度看到的。否则,很容易把读者搞胡涂。其次,采用移步换形法描写景物时,一定要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的特征来写。如果采用面面俱到的方法来描写,文章容易变成一本流水账。,解决的主要方法,解决写景目的不明问题的主要方法挖掘法;解决不会抓景物特征的问题的主要方法对比法;解决不善“移步换形”问题的主要方法动态追述法。,主要方法一:挖掘法,解决写景目的不明问题的主要方法是深入挖掘法。深入挖掘首先是指写作前,我们要慎待思考过程。思考时应尽力去挖掘作文题目、题材等方面的内涵,通过合理的想象,寻找所要描绘的景物的外在特征;下笔后要以自问的形式考察自己描写景物的目的是否达到。例如,决定或检查一段景物描写时,就应该问一问自己“这里需要景物描写吗?”“这段景物描写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等问题,这样不断强化自己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意识,以避免为写景而写景。,举例说明。文章雪后的作者便是通过对雪景的描绘抒发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的。你看“大雪过后,万物洁白,房上,地上,树上全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玉衣。远眺天地相连处,太阳正要升起,红彤彤的彩云不断扩散,使这遍野的大雪越发显得明净。冬小麦盖着雪姑娘亲手缝制的软乎乎的大棉被,安安稳稳地睡了,心里默默念着:明年的麦穗,一定结得又大又饱满。雪花无私地滋润着大地,大地正做着温馨的梦,构思着春天的绚丽图景。”,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将大自然这神功妙笔所绘出的北国风光图再现给读者,就为的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自己内心的爱雪之情。他写到:“我多么希望这雪景永在,永远停留在这辽阔无垠的土地上,来装饰祖国壮丽的山河,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是不可能的。雪花,似乎一出生就是为了粉身碎骨,装饰大地那只是它一生中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而更重要的则是牺牲自己,滋润大地,来孕育一颗颗丰满的种子,酝酿一个生气勃勃的象我梦中一样的丰收场面。”,显然,小作者是不满足于对壮丽雪景的描绘的,他在进一步地挖掘雪的作用,并通过对雪的作用的描写赞扬一种精神,一种从一出生就是为了他人粉身碎骨牺牲自己的奉献精神。这样的写景就是有明确目的的,深化了主题的。,主要方法二:对比法,所谓对比法,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情况加以对照、比较,从而突出它们的差异点的方法。在一些同学的眼里,似乎什么景物都是一样的,原因是他们只看景物的一时而不见景物的另一时。建议同学们使用对比法来认识景物的特征。例如,写校园,我们就可以关注一下清晨时的校园与黄昏时的校园的不同,并且静下心来细细想一想不同与相同的具体原因,这样把握景物的特征就比较容易了。,景物描写要真实、准确,观察者的心理也起很大作用。同是一片山林,在一位同学笔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高低低、林木阴森的山岭、叫人有点害怕。”而另外一位同学同样写这一山林就是“这里山环水绕,绿树成阴,哗哗的流水声好象在为婆娑起舞的枝条轻轻地伴奏,简直是个绝妙的仙境。”短短一句话就不仅把山势水情描绘了出来,而且也传达出自己当时的快乐心境与对山林的热爱之情。总之,我们在动笔前总要进行一番对比,通过对比,来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决定景物描写的对象、方法和语言。,主要方法三:动态追述法,动态追述法指的是在写作游记时,要尽量回想当时游历的情景如何走的路,怎样看的景(角度),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等等。一俟游历的情景清楚之后,再考虑布局;文章写成之后,还要检查文章是否用了适当的语词交代了观察点的变化;还要检查观察的角度与描写出的景物的特点是否具有一致性等等问题。,在进行景物描写时要有点有面,突出重点。我们说每一处景点都少不了有山水、有花草、有树木对于这些我们不能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一一罗列出来,逐一描绘。否则就会给人流水账的感觉,令人乏味、厌看。那么为了突出中心,吸引读者,我们应该选择最有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一处或几处来具体描绘。其它则可简略叙述一笔带过。写文章也正如我们旅游一样要有走有停。文中的走则是略写,是面的体现,文中的停则是浓墨详写,是文章重点的突出。如果文章详略得当,点面适宜,那么读者看后会产生与你同游的感觉。另外,在写游记时,将动态与静态穿插着描写,效果会更好。,片段作文一:,1.题目:日出,2.提示:写日出的文字,同学们见的不少了,不知你注意了没有,这类文字的成功都在于动静的完美结合。对于日出来说,静止的是城市、群山、原野、大海,活动的是冉冉初升的朝阳,3.例文:,雪山日出雪山日出,比平地来得早。当红日从万山丛中冉冉升起,万道霞光染红天空的时候,那银白色的雪山,好象少女点上胭脂的面颊,显得格外娇嫩。当红日的万道金光射到冰峰上的时候,又像给银光闪闪的冰峰戴上了镀有黄金的桂冠。在夜雪晨晴、云雾弥漫的时候,雪峰高出浮云之上,你仿佛踏上浮云,向云海飘然而去,去追赶那初升的旭日。当红日高照,云海渐消时,你又会感到像巨龙奔腾,遨游山谷。就在这时光,你也许会听到一声巨响,这响声犹如山崩地裂,远达几十里地;随后,只见雪山上乱石崩云,雪花舞飞。那一堆堆崩起的雪柱,犹如海上龙卷风卷起的水柱,在雪山上开放着朵朵冲天银花,这就是雪山日出时罕见的雪崩。(节选自张孟良的雪山景物记),4.评析:在这段描写中,有静止的景:山、峰、谷;又有变化的景:日升、霞飞、雾漫、云消、雪崩。作者描写成功的原因首先是景物的静态与动态巧妙结合,它具体表现在:一、山虽是静止的,但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出的过程渐次展开,在霞光照射下的山的视觉形象也在变化,时而像这时而像那,这就是静中显动;二、“乱石崩云,雪花舞飞”的雪崩是动态景象,面对“那一堆堆崩起的雪柱”作者却觉得它是“雪山上开放着朵朵冲天银花”,犹如一幅图画,这是借助想象;另外,文中作者使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就把雪山日出的奇伟瑰丽的景象描绘的如在眼前。,片段作文二:,1.题目:夜景片段(不超过100字),2.提示:写夜景,关键在“夜”字,能否抓住景物特征,取决于对“夜”的观察把握;写夜景,使人容易在感觉神秘的时空中放飞精神,所以,应注意在“夜”的描写中表达情感,挖掘主题。,3.例文:猪场西侧,沿小河飞着越来越多的萤火虫,闪闪烁烁的,把猪场前的空地布置得像是真的舞台。田野上,蛙鼓虫鸣,一阵阵如潮涌起。月亮这时悄悄爬上了天空,村民们都沐浴在银辉之中,久久不愿散去,把乡村的夜晚闹成了我至今难忘的狂欢节!作文通讯乡村狂欢节,4.评析: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郑板桥写过这样的诗句:“一枝一叶总关情”,强调的就是以情带景。郑板桥的这句诗是在赠给一位巡抚的风竹图上题写的。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图上数竿墨竹,迎风而动,一枝一叶都好象竖起耳朵在倾听民间的疾苦。你看,即使是画风竹也要动之以情,抒发作者关心人民疾苦的心情。这种在艺术上对“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追求,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的同学在作文时也喜欢写景,总想把景物写得美一点。,不少同学备有描写辞典、写作辞林。那里面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春夏秋冬的各式各样的景物描写。在作文的时候,就“对号入座”,到里面去抄录。这是要不得的!因为那里面的景物描写,在原作者的文章里是“活”的,是情景交融的。把它们硬搬到你的文章里,就成了“死”的,和你的感情没有联系的了。一切与文章的情感没有联系的“景”,即使词语再漂亮也不要硬塞进作文。看来,例段的作者是明白此法的,无论是闪闪烁烁的萤火虫的舞阵;还是如潮似水的蛙鼓虫鸣,都是为了表情所设,为了达意所用。而那一句写沐浴在月亮的银辉之下的村民,为自己的狂欢节而不愿散去,不就是这情酣畅淋漓的具体表露吗?,片段作文三:,1.题目:风,刮起来了(不超过200字),2.提示:这几年,风越刮越大了。用描写的方法写出你印象中刮得最有特点的风;注意写景状物绝不可表面化,而是要去深层开掘他们的内涵,通过景物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含义,这就叫做“写出物中意,表达景中情”吧!,3.例文:放学了,走出教室,便看到浑然一体的天与地,朦胧之中的树与屋。池塘里的水显得异常激动,动员起满塘的浪花去顺随春风的呼啸。路上的行人们奇怪地将身子倾斜成60,脚一步一步地向前挪,他们身上的一切似乎都被一只巨手紧紧揪住向上拽着头发、围巾、衣襟,然而他们似乎顾不得那许多,只用手把嘴捂住,捂住呀,这春风分明未“滤”啊!,4.评析曾几何时,沙尘暴已经成为京城的一场灾难。上段就是一个学生放学时的所见。这段文字描写有序,形象具体。尤其是对行人捂嘴的描写,尤其突出了风中带沙的特点,这样就不仅写出了人们的在风中的艰难,而且还写出了人们对风沙肆虐的无奈。,整篇作文整篇作文一:,1.题目:我漫步在金色的校园,2.提示:写“漫步”一类的文章,容易走马观花,游到哪写到哪,缺乏特色,因此审题时就要慎重仔细。,文题是我漫步在金色的校园,扣住了“漫步”写文,就是“移步”;既然是“移步”就必然要“换景”,看来写此文不仅一定得有一个清楚的“游踪”,还要有清楚的立足点,只有这样,才能或平视、或仰视多角度展示校园的风貌。扣住“金色校园”写文,就要描写傍晚时分校园的风光与在校园开展活动的人们这时同学们结束了紧张的学习,大都在休息嬉戏,应该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力求描摹形象具体生动。尤其要注意挖掘“金色”的含义,在这个题眼上注入情感,才能是文章情景交融。,3.例文:,我漫步在金色的校园里傍晚,我带着紧张学习后的疲劳,走出了教学楼,来到布满金色阳光的校园。向西望去,只见水池中的喷泉涌出高高的水柱,周围的小喷嘴喷出的水柱也都向中间聚拢,形成默契的配合。在夕阳的映照下,水柱披上了金色,远远地就给人以清爽的感觉。走到近前,溅出的水雾扑在脸上,仿佛蒙蒙细雨从天而降。水池周围繁花盛开,喷红吐绿,绚丽多姿。球形的麦冬青,朴实庄重;粉红色的鸡冠花昂首挺立;菊花、串红在晚风中摇来摇去深深呼吸这凉爽、清新、芳香的空气,感到沁人肺腑的惬意。水池旁还有几个辛勤的园丁正在为花朵修枝叶,正是他们用汗水打扮着我们美丽的校园,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看看南北两旁,在乳白色的建筑上有两幅巨大的壁画。北面是一个人蹲在那里若有所思,谁也猜不透他在想什么,或许他正思考。南面那幅庞大、复杂的几何空间图形,在探求其中奥妙,或许他是在深沉地望着每个人,提示人们要学会运用头脑 我离开了喷水池,沿着洁净的大道向东南来到科技楼,这是同学们做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开阔眼界的地方。楼是曲形的,最引人注目的是东边楼顶的半圆形顶部的天文台。往上望去,显得那么高大。就是在那里,同学们的视野扩大到浩瀚无边的宇宙中,那突出的圆球,仰望蓝天,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对科学事业的追求,我登上楼顶,来到宽敞的平台,轻松愉快,仿佛一个没事人一样。俯视周围景致,只见万道霞光为整个校园披上金色,乳白色的建筑群错落有致,小巧的花坛点缀其间,由六边形的教室组成的教学楼稳坐对面楼呀,树呀,路呀,都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走下科技楼,来到图书馆门前的方砖路上,立刻感到一种清爽庄重的美。两边是绿茸茸的草坪,周围是松柏围成的墨绿色的围墙,在这红围翠绕之中的便是披着乳白色外衣的图书馆。里面一定有不少同学正在安静地学习,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图书馆西面有一条长长的走廊,像一条纽带把各自南北的楼房连接起来。雨天,它为师生们挡雨;夏日,它为师生们遮阳。瞧!不少人正在这儿促膝谈心,有的在欣赏景致,有的在复习功课,真是乐在其中。走出长廊,顿时让人感到充满活力。东边体育馆里传出“嘭嘭”的声音,那是篮球队的同学在刻苦训练。北面是宽阔的操场。400米的跑道上,同学们个个似马奔驰;球场上,人人如猛虎下山,奔跑跳跃。好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4.评析:本文采用移步换景以游踪为序的写作顺序,紧扣“漫步”写文:从教学楼出发,先向西再折向东南,逐个描写了水池、壁画、科技楼、楼顶平台、图书馆、长廊、体育馆和操场等景观;立足点交代清楚:或平视,后仰视,从多角度描绘傍晚时分金色校园的美丽风光。在写景的同时,作者还注意描述了人的活动,展现了同学们在美丽的校园里刻苦学习的精神风貌。文章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力求描摹景物形象具体,且特别注意融情于景,尤其是几处对“金色”的描写,较好地体现了作者对校园无比挚爱的情感。,整篇作文二:,1.题目:在青山绿水之间,2.提示:“青山绿水”大自然的怀抱!题目是一个介宾短语,要求将人写在其中,也就是“我在青山绿水之间”了。既然是“我在青山绿水之间”,那么我必有许多所见,这就要求写出见到的山水“青”“绿”的特点;有所见必得有所感,所感应是在其“青”“绿”特点上升发感慨。因此,写此文一定要:紧紧抓住景物特征。,3.例文:在青山绿水之间久居都市,过惯了紧张的生活,呼吸着三级污染的空气,整个人好像也成了灰色的。就像鱼儿需要水,我渴望拥抱大自然的青山绿水。一个假日,我们驱车来到位于京郊的怀柔。黄昏时分,我们到达驻地。一下车,一阵清新的晚风和着淡淡的花香扑在脸上,柔柔的像缎子滑过肌肤。我精神一振,贪婪地吸吮着清新的空气,情不自禁地沿着小路走了下去。,这里三面环山,剩下的一面是水。远眺,溪水从西北的山林里钻出来,在乱石嶙峋的谷里蜿蜒,穿过山岩,淌过草地,流过郁郁葱葱的芦苇滩,一直汇入茫茫的湖水。突兀的山岩从山腰里探出来,松柏从岩石的缝隙里挤出来,伸展开腰身,像饱经沧桑的老人迎候着我们。苍翠的青山掩映着波光粼粼的湖水,美得像垂首梳妆的妙龄少女,而修在山脚下的公路恰似少女那条白亮亮的裙子的花边。山是一望无际的绿,与天相接的地方,绿映着蓝,蓝衬着绿,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舒服。,我一路走下去,不觉到了溪边。溪水好清,淙淙地穿过乱石,像光芒四溢的水晶。我高兴地追逐着溪水,偶尔掬一捧水扑在脸上,那种感觉好清新,像一串美妙的音符淌过耳畔。有人说:“水是山的魂魄。”不错,有水的地方总有那么一种灵气,让人不由自主地爱它、亲近它。可是,水又何止是山的灵魂?它简直就是大自然的生命。看,远远的,几只牛羊在芦苇滩上漫步;湖面上,隐隐现出一群水鸟,激起片片的水花,有几只也许受了惊,“扑棱棱”直冲向青山,融入那一片赏心悦目的绿色中。,溪水在山脚下曲曲折折,渐渐离开了山影树影的遮蔽,眼前顿时开阔了:好大的一片湖水啊!夕阳西下,波光摇曳着红彤彤的晚霞,金光闪闪的湖水荡漾在风儿的欢唱里。浪花轻轻拍打着我脚下的碎石,溅起一串串雪白的“珠花”。芦苇轻轻摇摆着,与浪花的每一次起伏应和出一段轻柔的舞曲。,不由记起一首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眼前是一条小溪,汇入的也只是平静的湖,自没有长江雄浑的气势。我也自认不及周公瑾,没有羽扇纶巾和雄姿英发。我有的,只是一颗追求自然、追求清新、追求青山绿水的心。坐在岩石上,任手中的芦苇一根根顺水漂去。一抹夕阳把湖水辉映得像撒金的织锦,青山倒映在湖面上,起起伏伏,映出一片挥之不去的绿,4.评析:写景散文最难避免的弊病是:一是写景平板表现不出特征;二是为写景而写景,目的不清。本文的作者紧紧抓住景物特征,通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以形象、丰富、充满活力的语言描摹了眼中的“青山绿水”,并且在描写的基础之上,夹叙夹议极抒自己对青山绿水的眷爱,使每一处景物都如同一幅华丽、鲜活的画卷,尽展于读者眼前,真有“挥之不去”之感。,作文:1、晴窗远眺2、走向(辽阔、碧绿、深邃)3、夜的诱惑4、久违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