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华南理工大学)4.ppt
公共经济学,主讲:郭守前 博士、教授,4 公共选择理论,本章将介绍:公共选择理论概述投票理论官僚理论,4.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4.1.1 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4.1.2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4.1.4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突破,4.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4.1.1 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4.1.2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4.1.4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方法论突破,4.1.1 公共选择与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对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对政治决策过程的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以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为前提,依据自由的市场交换能使双方都获利的经济学原理,来分析政府的决策行为、民众的公共选择行为及两者关系的一种理论。突出特点:将政治过程看作某种特殊的“经济活动”,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政府是“生产者”、选民是“消费者”、选票是“货币”,而选举制度则可等同于“市场制度”。,4.1.2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4.1.2.1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凯恩斯主义指导下国家干预的失败 政府经济理论的缺乏 新福利经济学的影响 4.1.2.2 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过程发源阶段:20世纪50年代 逐渐形成阶段:20世纪60年代 影响日益扩大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 迅猛发展的阶段:20世纪的8090年代,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4.1.3.1 经济学与政治学的“交易”性质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命题不再是“选择”,而是交换,即不同经济个体之间的交换。公共选择理论最大的突破是,它认为,从交易的角度看,经济学和政治学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政治活动领域里,重要的命题也不是社团、党派和国家等基本行为主体,而是这些行为主体之间及主体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在政治市场上,投票人和政治家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在追逐利益的过程中,行为的本质也只不过是一种交易。在理性经济人本性的驱使下,人们在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上行为的区别仅仅在于,他们追逐个人利益时所选择的方法不同而已。经济过程中的市场决策和政治过程中的非市场决策是存在很大不同,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4.1.3.2 政治规则完善论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为了保证个人的利益追求不受他人的阻碍同时也不妨碍他人对利益的追求,政治过程中理性经济人的交易能够得到顺利进行,一个社会必须制定合理的政治行为规则。具体来说,有三个方面:该规则必须保证个人参加政治交换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收益”之间具有等值性,即个人对于通过纳税所获得的政治环境已经满意;在该政治规则的作用下,良好的社会秩序能够得到保障,即经济方面的繁荣和政治方面的稳定与平等;规则必须具体化,不能过于笼统。,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4.1.3.3“经济人”假定 与经济学一样,公共选择理论也将“经济人”作为其理论分析的出发点,即以人的“自利”为出发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特别是政治家的行为。对于“经济人”假定的具体分析,布坎南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一是“个人的行为天生要使效用最大化,一直到受他们遇到抑制为止”;二是“只要有适当的法律与制度构架,个人追逐他们自己利益的行动可以无意识地产生有利于整个社会利益的结果”。,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4.1.3.4 对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的进一步分析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 在政治市场上,作为投票者的经济人,其个人决策是在给定的选举规则和程序下,依据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从多种候选方案或候选人中,选出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预期的对象来。投票经济人的选择行为可分为四个方面:目标。一是投票者个人所追求的目标,另一是投票人所在或所代表团体的利益候选方案。一般来说,候选方案越多,投票人的选择余地就越大。选举规则和程序。选举规则即人们常说的投票规则,如一致同意规则、多数同意规则等等。选举程序,有直接选举和代表代为选举的间接选举两种主要形式。约束选举人的外部条件。,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作为选民代表的经济人选民代表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他们在代表选民进行决策时,有着什么样的行为特点,以及他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选民的利益,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政治市场的复杂性,使得代理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约束也是复杂多样的。代理人的权力和责任完全分离。现有的制度规范对代理人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代理人的利益与选民的利益密切联系。即使代理者与选民共同分享他的选择所带来的利益和相应的成本。,4.1.3 公共选择理论的理论前提,作为政治家的经济人作为理性经济人的政府官员,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处于国家权力顶层的政治家。拥有很大的权力,甚至代表着一国的形象,但他们首要的目标仍然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二是处于权力中层和基层的官员。他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同时受着上级和下级的制约和监督。政治家的经济人,目标是获得选票最大化,选票最大化可以使他们执政或竞选连任,从而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政府官员的经济人,他们追求的是高薪、特权、权力等,而这些都是与财政预算规模正相关的。所以,政府官员总会千方百计地扩大预算,从而造成公共物品的生产过剩。具有经济人特征的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组成了政府,政府决策和政府行为都是由他们具体实施的,而他们的动机又支配着政府行为和政策目标,4.1.4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突破,4.1.4.1经济人的自利主义本性理性经济人这一概念,既是公共选择学派不可缺少的理论前提之一,同时对该学派来说,又是方法论上的一大突破。公共选择学派创建以来,改变了政治学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首次把经济人假设应用于政府和政治过程的研究,并认为,政府及其官员和经济市场中理性的经济人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利己主义本性的表现。,4.1.4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突破,4.1.4.2个人主义的方法论 传统的经济理论,所坚持的研究方法是个人主义的方法论。与之相比,传统的政治理论则以集体为研究单位,个人只不过是有机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行动的目的和选择行为也都受着集体的制约。公共选择理论把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应用到了政治学的分析过程中,采用了基于“谋求最大发展自我利益”的个人的逻辑演绎方法。公共选择虽然研究的是一种集体决策,但在其政治分析过程中,它所分析的仍然是个人的偏好。布坎南认为,政府只不过是个人集体活动的过程,或者说是集体活动的机构场所。,4.1.4 公共选择理论的方法论突破,4.1.4.3经济人的自利主义本性理性经济人这一概念,既是公共选择学派不可缺少的理论前提之一,同时对该学派来说,又是方法论上的一大突破。公共选择学派创建以来,改变了政治学这一传统的研究方法,首次把经济人假设应用于政府和政治过程的研究,并认为,政府及其官员和经济市场中理性的经济人一样,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利己主义本性的表现。,4.2 投票理论,4.2.1 一致同意规则4.2.2 多数票规则4.2.3 投票悖论4.2.4 投票交易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4.2 投票理论,4.2.1 一致同意规则4.2.2 多数票规则4.2.3 投票悖论4.2.4 投票交易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4.2.1 一致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又称为全体一致投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投票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通过的一种表决方式。一致同意规则实行的是一票否决制,按照该规则取得的集体决策能够满足全部投票人的偏好,也就是该决策可以满足至少一个人的偏好而又不损害其他任何一个人的偏好。,4.2.1 一致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的特点选择结果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对选择结果的任何改动,都会使一部分人受益的同时,损害到至少某一个其他参与者的利益。所有投票人的权利都能平等地得到保障。可以有效地避免“搭便车”行为的发生。需要全体参与者的一而再、再而三地协商与讨价还价才能最终达成。,4.2.1 一致同意规则,一致同意规则的缺陷这种制度的交易成本很高。对于每一个投票者来说,最后一个投票者的否决权给予了他过大的讨价还价的能力 该规则忽视了投票人的偏好显示难题,4.2 投票理论,4.2.1 一致同意规则4.2.2 多数票规则4.2.3 投票悖论4.2.4 投票交易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4.2.2 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是指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必须经至少一半以上投票人同意才能通过和被采纳的一种投票规则。多数票规则又可分为简单多数票规则和比例多数票规则。按简单多数票规则,只要赞成票超过半数集体选择方案就可以通过。按比例多数票规则,赞成票高于半数以上的比例(如23,34等),方案才能获得通过。,4.2.2 多数票规则,多数票规则的特点具有节约集体决策成本的优点。因为,顾及大多数人的偏好总比照顾全体参与者的偏好容易得多。会导致“多数人强制”。“多数人强制”可能会把某些规则强加于少数人而使他们遭受损失。布坎南和塔洛克把这种损失即集体决策结果与个人愿望不一致时对个人的损失称之为决策规则的“外部成本”。,4.2 投票理论,4.2.1 一致同意规则4.2.2 多数票规则4.2.3 投票悖论4.2.4 投票交易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4.2.3 投票悖论,投票悖论:多数票规则下存在的导致议案相互循环、最终结果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称为“周期多数现象”或“投票悖论现象”。它表明在运用多数票规则进行集体选择时,如果议案能在投票人中做出修改,将会出现投票的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变化,导致这些选择方案在分步骤的部分方案比较过程中都有机会当选。,4.2.3 投票悖论,阿罗不可能定理:阿罗在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有关社会选择普遍认可的公理,然后用逻辑推理方法给予公理以数学论证,以寻求满足这些公理的规则或条件,最后却证明一个相反的结果:不可能存在满足这组公理的投票规则。阿罗的证明被人们称为“阿罗不可能定理”。,4.2.3 投票悖论,阿罗提出的公理:公理 1:连贯性(完全性)在x和y两项选择共存时,下面的某种情况将永恒成立:x大于或等于y;y大于或等于x。即在每两个选择中,总有一个比另一个更理想或两者没有差别。选民的选择的任何一种排序都是允许的。公理 2:可递性 在有x、y、x三项选择时,若xy;yz,则xz。,4.2.3 投票悖论,阿罗认为,奠定这两个公理基础的社会福利函数与他所谓的民主主义的诸条件不相称。民主主义的诸条件包括:条件1:个人排列顺序的普遍容许区间 作为个人来讲,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选择值序列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允许个人按照自己意愿排列选择值顺序。条件2:社会评价与个人评价的正态相关 假如有5个人来选择x、y,当其中3人为xy,另外两人为xy时,则5人多数表决的结果必然是xy,而且,即使出现少数派中的一方改变主意也同意xy时,xy的社会全体的多数表决结果仍将依然如故,不会发生改变。,4.2.3 投票悖论,条件3:与无关的选择对象无关的独立性 在x、y、z三项选择值之间,假定选择顺序为xyz,那么即便y选择值已不复存在,剩下x和z的xz之关系依旧不发生变化。条件4:公民主权 个人的选择顺序与社会结果无关。条件5:非独裁 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当只有特定的个人选择xy,其余个人选择xy的顺序时,社会的结果不会为xy。即不存在某人对选择结果的垄断或独裁。,4.2.3 投票悖论,投票悖论举例 假如有三个投票者(甲、乙、丙)就三个方案(A、B、C)进行投票。甲认为AB(表示方案A优于方案B),BC;乙认为BC,CA;丙则认为CA,AB。如果按照多数票规则从A、B、C三个方案中任选两个,即三个人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支持某方案,某方案就可当选。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循环现象:认为AB的人有 23;认为 B C的人有 23;同样认为 CA的人也有 23。结果,此时的投票结果完全取决于三个方案的排列次序,而不是方案本身的优劣。在最终的选择过程中,如果按照投票者对三个方案偏好的显示强度,就会产生ABCA如此不断的循环现象,也就是所说的投票循环即投票悖论现象。,4.2.3 投票悖论,投票悖论的消除从理论上,公共选择学派提出了两种方法:如果使参与投票的总人数为单数,则简单多数规则就可以产生惟一的集体选择方案;而且,该方案所达到的决策结果与中间投票者偏好一致。所谓中间投票者,指的是对议案或公共产品的需求选择持中间立场,或者说是偏好中性的人。另一个理论假设是,如果每个参与投票人的偏好排列都呈单峰状态,循环周期现象就不会出现。所谓偏好单峰状态,指的是个体对多个选择方案的偏好排列顺序如同一座只有一个顶峰的高山,具有同质特性。,4.2.3 投票悖论,现实方法,塔洛克等人通过对实际选举的研究发现,投票悖论现象出现的可能性与投票人的数量和可供选择的方案数量成正比。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了一些仿真计算,例如:如果是三人三种选择方案,出现循环周期现象的概率是5.7;而当参与投票的总人数增加到15人,供选方案的个数增加到11个时,循环周期现象的概率就会猛增到50;等等。,4.2 投票理论,4.2.1 一致同意规则4.2.2 多数票规则4.2.3 投票悖论4.2.4 投票交易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4.2.4 投票交易,投票交易,是多数投票规则中的合作行为。即一投票人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同时,也赞成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稍有损害而对另一投票人至关重要的议案,以换取该投票者对自己强烈偏好议案的支持。举例:表 4.1 给出了在多数规则下,三个投票者甲、乙、丙由于议案A和B通过所得到的效用的变化。,4.2.4 投票交易,表4.1 多数规则中投票行为分析,4.2.4 投票交易,若两个议案分别决定于过半数规则,由于各投票者对不同议案的偏好强度不一,两个议案都得不到过半数投票者的赞同。投票结果难以做出。但从表中可得知,议案A可给甲带来160个单位的福利增益,给乙带来60个单位的福利损失,给丙带来的福利损失则是55个;同样,议案B也具有这样的性质。显然,在各自独立投票的多数规则下,甲和乙都将会失掉可能得到的净收益。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甲和乙可以通过互相交换选票的方式,即甲投乙的票而乙投甲的票,来使这两个议案在甲和乙相互获利的基础上得到通过。,4.2.4 投票交易,没有交易,多数派就会在那些对少数派具有更大相对收益的议案上进行强权压制经过投票交易,这些少数派就可以互相协助以表达自己的偏好强度,最终使其总福利得以改善。它也改变了社会总资源的分配状况。但另一方面,投票交易也影响着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4.2 投票理论,4.2.1 一致同意规则4.2.2 多数票规则4.2.3 投票悖论4.2.4 投票交易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亦站在个人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利益集团是由各构成主体的自发意志所形成的,目的则是为了获取“准竞争性的公共财富”。利益集团在社会生活中谋求发展、获得利益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对立法机关实施影响和对行政机关的影响。利益集团对竞选活动的影响主要依靠的是利益集团的财力优势,如对竞选人提供政治捐款等。利益集团对立法机关的影响,往往通过游说来鼓励议员将该利益集团支持的立法草案送上立法议程。,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在实践中,常用做法是,或者在国会的两院中争取议员为自己的利益说话、出力;或者亲自参加有关议案的拟订,并力争使议案的内容符合自己的要求,等等。利益集团对选举活动影响力的大小,与该利益集团在候选人或政府官员心目中的地位有直接关系,并从而决定着该利益集团成员从中所获收益的多少。,4.2 投票理论,4.2.1 一致同意规则4.2.2 多数票规则4.2.3 投票悖论4.2.4 投票交易4.2.5 利益集团的影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加权投票规则根据利益差别将参与人进行“重要性”程度的分类,再按照这种分类分配选票,相对重要者拥有的票数较多,反之,则较少。在此基础上所做的多数规则选择方案,其选票是实际赞成票数的多少,而不是实际参与人数的多少。加权投票规则承认了不同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差别,因此,在实际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否决投票规则 此方法分两步进行:让参与投票的每个人都提出一个对自己最有利的可供选择的方案,并加以汇总。每个成员再从汇总后的方案中否决掉对自己最不利的一个方案。其中,各个成员的投票次序可以随意确定,这样,最后剩下的没有被否决掉的方案就是全体成员最终所做出的集体选择结果。,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好处:有待于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互相沟通及各自真实偏好的表达。最后获胜的议案所含的收益最大,将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缺陷:它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对这一问题都有兴趣,并且利益相关;随着投票人数的增加,耗费会增加,并且可能得不出选择结果。,4.2.6 其他偏好显示方法,征税投票规则又称为收费投票制,是指在选举时设定对每个投票人征收一定的税收或费用,促使他们在投票决定公共产品需求量时所显示的偏好为真实的,从而最终抉择出偏好强度最大的议案。做法:对每个投票人的偏好进行考察和比较,看他的存在对投票结果是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有影响,就向他征税,该税应等于不同议案给他人所带来的预期净收益的差额;反之,就不征税。如此就可有效地防止投票人的偏好表示虚假情况。,4.3 官僚理论,4.3.1 政府失灵论4.3.2 政府规模4.3.3 寻租,4.3 官僚理论,4.3.1 政府失灵论4.3.2 政府规模4.3.3 寻租,4.3.1 政府失灵论,4.3.1.1 官僚机构的缺陷 对官僚机构评价的三种观点:西方的官僚机构有低效率的寓意;我国的官僚机构则常常与官僚主义、官僚作风联系在一起;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则带有褒义和赞扬的意思。公共选择理论与之相比,对官僚机构的分析没有褒贬的意味。认为,官僚机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组织形式,对它的界定是,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的非盈利的公共部门官僚机构,主要指的是政府机关。,4.3.1 政府失灵论,官僚机构效率的测量问题 政府官僚机构的产出具有非市场性,即政府提供的某些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衡量。从目的看,允许一个机构对特定服务的提供进行垄断,通常是为了避免重复生产及社会需求短缺现象。但是,实际上远没有达到如此目标。从政府支出的资金来源看,其主要来源于税收,但缺乏完善的监督渠道。政府活动产出的多样性和追求的社会效益性,用通常的方法难以衡量一项支出是否值得、是否具有效率,对公共部门的供给效率难以监督。,4.3.1 政府失灵论,官僚机构的双边垄断性质 按照社会契约论的观点,政府和公民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但这种契约是不对等的。政府机构具有双边垄断的性质:一方面,政府处于卖方垄断地位,即政府是提供公共产品的惟一单位。即使允许某些私人提供,但具体采购哪家单位及款项的支出等也都需要政府来定夺。另一方面,如果把代表全体投票人的国家或政府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与具体组成和执行政府事务的各行政机关分别开来,政府又处于买方垄断的地位,也即政府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是供求关系,作为生产者的官僚机构,总是从政府那里获得预算拨款。,4.3.1 政府失灵论,激励机制的缺乏 原因在于,一般行政机构中官员的劳动补偿与其劳动成果和效率联系不大,或者说联系不紧密。具体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政府官员的劳动成果和效率缺乏明确的衡量标准;二是政府给予官员的报酬也并非根据其工作绩效,更大程度上依据的是职位的高低和制度上的硬性规定,而且一旦做出规定往往很难改变。,4.3.1 政府失灵论,4.3.1.2 官僚的经济人特性 追求预算最大化的官员尼斯坎南指出:“可以进入官僚的效用的因素函数中的因变量有如下几个:薪水、职务、津贴、公共声誉、权力、任免权、官僚的产出、易于更迭与易于管理的官僚机构。我坚决主张,除最后两个以外的所有这些变量,都是官僚在办公室任职期间总预算的一个单调正相关函数。”政府官员作为理性经济人,追求预算最大化是主要目标。这是因为,预算最大化不仅可以提高他们金钱上报酬,更重要的是预算的扩大标志着这些官员有更大的行政权力和相应的所属机构规模上的增大。,4.3.1 政府失灵论,逃避错误的短视倾向在政治市场中,无论是选民、政治家还是利益集团,在处理公共产品上都有短视的倾向。选民,他们在进行集体决策或选举哪个候选人时,往往考虑的是与自身至关密切的眼前的需要,所以在公共产品的提供为他们带来的利益难以估计,甚至微乎其微时,他们就缺乏为其所受的损失进行监督的激励;政治家,他们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或者是被利益集团收买,对远期的于社会有利的东西兴趣不大,此外,当选的压力所造成的短浅和近视的眼光,也会使他们为了避免风险和错误而不考虑选民的利益。,4.3.1 政府失灵论,对信息敏感度的缺乏在官僚机构中,由于公共产品的提供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来表现的,决定了官僚往往缺乏对市场信息的敏感度。而在官僚个人影响力较大时,他个人的好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4.3.1 政府失灵论,4.3.1.3 制度缺陷选举制度的缺陷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已说明,在民主制度下几乎不存在一种完全公正和有效率的选举制度。这也是选举制度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多数规则下的选举结果往往只反映中间立场的那部分人的利益,甚至有时会连这部分人的利益也不能顾及到。正是由于选举规则本身的问题,使得最终的结果往往难以达到最优。此外,利益集团对选举过程的介入以及互投赞成票等问题,也说明了选举制度存在的缺陷。,4.3.1 政府失灵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或不完全信息仍然存在于政治市场。选民在选举政府领导人和集体做出重大决策时,他们对于这些领导人和所做出的决策是否会充分地实现他们的预期,只是处于一种理想状态。提供决策参考和监督信息的机构恰恰是这些政府机构,它们垄断了信息,使得选民在“无知的面纱”底下只获得十分有限的信息。即使选民们较为准确地表达了他们的利益需求,也会由于时间和其他政治因素,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与理想预期发生偏差。,4.3.1 政府失灵论,垄断配置低效率 从官僚机构运作的制度来看,官僚机构的垄断性质和社会需求的显示方式必然造成社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公共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一方面,公共产品的总的需求是由众多的各不相同的个人需求按照一定的政治过程汇总而成的,其结果往往反映的是中间人的偏好;另一方面,提供公共产品的政府机构,往往也会为了政治利益,过多或过少地提供公共产品,甚至提供完全没有用的公共产品。,4.3 官僚理论,4.3.1 政府失灵论4.3.2 政府规模4.3.3 寻租,4.3.2 政府规模,4.3.2.1 公共选择理论关于政府行为的假定 公共选择理论看来,政府是由政治家和官僚组成的。其行为动机,在主观上,他们是理性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客观上,具有知识与能力的有限性,在极复杂的现实社会里,出现错误决策也是避免不了的。公共选择理论把西方政府行为界定为一种“准民主模式”。从政治家对民主决策规则和程序的依赖性来看,选民对政治家有着一种制约。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政治经济行为直接受到民主投票行为的约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政治家作为经济人,其自利动机决定了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政治家作为政府的一分子,其理性决定了只有借助于政府这个组织,才会有效地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4.3.2 政府规模,4.3.2.2 政府行为的自我扩张 一般分析 政治家由于受自身利益的驱使,常常会采取扩张政府部门的形式来扩张自己的权力,从而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伴随政府机构的扩大,政治家的预算资金越来越多,津贴提高,还可从中获得晋升的机会。选民也会错误地认为扩大政府机构于己有利。他们在从政府支出的增加中享受更多公共产品的同时,忽视了税收等各种负担的增加。或者说官僚阶层在有利于其成员的福利,而不利于其他阶层福利的情况下征收的财富,超过了他们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实际价值,国家从公众那里取的多而给的少。因此,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政府部门这种内在扩张的趋势,是一种客观存在。,4.3.2 政府规模,4.3.2.2 政府行为的自我扩张 财政扩张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财政扩展政策,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忽视的是,随之而来的是财政赤字和政府规模的扩张。研究表明,财政赤字与政府部门扩张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第一,财政赤字在短期内能给人们带来直接的利益。第二,政治家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有增加财政支出、扩大政府规模的要求。财政支出的增加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是短期的。根据税收学的原理,它只不过是花了将来要缴的或后代人的一部分税收而已。伴随着财政支出的增加,也就增加了政府的机构、人员和职能,从而促成了政府规模的扩张。,4.3.2 政府规模,官僚机构与政府扩张在官僚机构运行机制下,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时,往往是由该部门领导人根据自己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来决定的,其结果不一定真正符合最大限度增加公共利益的目的。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不在于人,而是官僚机构内在的运行机制使然。由于委托代理关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往往不得不更多地消费他们并不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4.3.2 政府规模,4.3.2.3 政府规模的合理标准与有效控制 考察政府规模可遵循两种标准,即数量指标和规范指标。数量指标公务人员的数量。政府规模是与之成正比的。人们常常采用政府工作人员占社会总人口的百分比或者占就业人口的百分比来比较政府的规模。政府机构的数量。政府内部所设的机构越多,政府相应的规模也就越大。财政支出的数量。政府总支出越多,政府规模就越大;政府总支出越小,政府规模也就越小。公务指标。即政府日常活动所处理的公务数量。,4.3.2 政府规模,规范指标确定政府规模的规范指标,通常是从市场、社会的角度,即政府干预经济应遵循的原则这一角度来讲的。政府对经济干预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政府干预的范围应是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在市场能发挥高效配置资源的领域,政府就不要介入;政府干预的目的应是促使市场机制恢复功能,而不是去替代市场。政府的规模大小与政府本身的能力又是密切联系的。政府的能力越大,其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越强,,相应地,边际收益也就大于边际成本,政府的规模也就可以越大。,4.3 官僚理论,4.3.1 政府失灵论4.3.2 政府规模4.3.3 寻租,4.3.3 寻租,4.3.3.1 什么是寻租 租金:现代经济学中,租金进一步被用来表示由于政府的干预形成的垄断所带来的超额利润。寻租的定义 戈登塔洛克(Gordon Tullock,1967)在关税、垄断和偷窃的福利成本中认为:寻租是为了获得垄断或取得政府其他庇护而从事的一种活动,并指出以寻租方式使用资源纯粹是一种社会浪费。安妮克鲁格(Anne O.Krueger,1974)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中,把寻租定义为:那种利用资源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的伤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4.3.3 寻租,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下把寻租定义为:人们凭借政府保护进行的寻求财富转移而造成的浪费资源的活动,是人们在某种制度环境下的行为,它产生的不是社会剩余,而是社会浪费。托利森(Tollison)认为,寻租是为了争夺人为创造的收入转移支付而浪费稀缺资源的活动。斯蒂格里茨认为寻租一般是用于描述个人或厂商投入精力以获取租金,或者从政府那里获得其他特殊好处的行为。,4.3.3 寻租,从上述对寻租定义的多种解释中可知寻租的基本涵义是:第一,租金来源于供给不足而产生的差价收入。第二,寻租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有关,与政府规制及垄断有关。因为政府干预、规制和垄断抑制了竞争,扩大了供求差额。第三,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第四,寻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五,寻租往往是钱一权一钱的增量。,4.3.3 寻租,4.3.3.2 寻租与寻利寻利是经济人对生产性利润的追求。是作为生产者的经济人通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而取得的超过生产成本的收入的活动,是“看不见的手”引导经济人去从事既利己又利社会的活动。寻利是物化在生产过程中的,是以创造财富的生产过程为基础的,能增加全社会商品和服务的供给量。寻利者在创造财富中既实现了自己获利的目的,又以商品或服务的增加而有益于社会,具有正的外部效应。,4.3.3 寻租,寻租属于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是“看得见的手”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看得见的手”所提供的特殊垄断地位,租金便无从寻求。寻租游离于生产过程之外,没有生产出任何商品和服务,只是对既定财富的再分配。寻租只有益于寻租者和给租者,对整个社会是有害的,影响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停滞,因而具有负的外部效应。,4.3.3 寻租,4.3.3.3 寻租活动的层次第一层次:对政府规制产生的额外收益的寻租。第二层次:对政府肥缺的寻租。第三层次:对政府收入的寻租。布坎南以政府限制出租汽车数量中的寻租活动来说明上述三层次的寻租活动。,4.3.3 寻租,一个城市的政府为了防止交通拥挤,用限制发放营业执照的方法来人为地限制出租汽车的数量。那么市场上的出租汽车数量就少于自由竞争市场的均衡水平,出租车业主就能赚取超额利润(租金)。人们受这种超额利润的吸引会千方百计从主管执照发放的政府官员那里得到营业执照。如果执照的发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管官员的个人意志,寻求执照的人们就会争相讨好、贿赂这些官员,从而产生第一层次的寻租活动,即寻求营业执照的寻租行为。,4.3.3 寻租,由于第一层次的寻租活动使官员们能享受到特殊的利益(分租),会吸引人力物力财力去争夺主管官员的肥缺而产生第二层面的寻租竞争,即寻求决定发放营业执照职位的寻租行为。如果部分或全部的出租车超额利润通过拍卖等途径以执照费的形式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收入,那么社会上各个利益集团又有可能为了这笔财政收入的分配而展开第三层次的寻租活动,即寻求政府拍卖营业执照收入再分配的寻租行为。在这三个层次上,一旦政府规制人为制造出稀缺,寻求租金就能产生。,4.3.3 寻租,4.3.3.4 寻租的社会成本为获得垄断权,寻租者所进行的努力和支出。即这些企业和个人向政府开展各种游说活动的支出费用等。“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即政府官员为获得潜在垄断者的支出或对这种支出所作反应的努力。一方面,想利用政治权力获得好处的人,会主动地寻找能带来租金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所花费的努力,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对政治权力扭曲;另一方面,如果政府及其官员很廉洁,但他们对寻租行为的反游说、反行贿仍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寻租结果所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也是一种社会福利的净损失。对消费者来说,寻租企业会把其寻租成本化入产品成本中,从而强加给消费者;而对于其他企业,他们为了也从政府政策中捞取好处,必然会展开寻租竞争,即会引发第三方资源配置的扭曲。,4.3.3 寻租,4.3.3.5 创租政治家和政府官员为了获得选票、捐款和其他形式的报酬,积极地为私人或利益集团创造租金。这种创租行为就是“政治创租”。政治创租的概念首先是由麦克切斯内提出的,指的是政府官员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主动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来创造租金。,4.3.3 寻租,4.3.3.5 创租 实际政治经济生活中,政治创租有以下三种情况:政府无意创租。政府无意创租是政府为了解决市场失灵而进行规制时所产生的租金。该租金产生于政府良好的主观愿望,是作为政府规制的一种副产品出现的,政府在实施规制时没有预料到自己的规制行为会导致寻租活动。导致政府无意创租的主要原因有:政府掌握的信息不完全、政府规制的过度、政治家和政府官员的道德风险等。,4.3.3 寻租,政府被动创租。政府被动创租是指政府受私人或利益集团的左右而制定和实施一些能给私人或利益集团带来巨额租金的规制法规和政策,从而使政府成为某些利益集团牟取私利的工具。政府被动创租是由事前的寻租活动引起的,其产生的内因是政府权威和政府能力的下降,外因是各种利益集团力量的壮大。,4.3.3 寻租,政府主动创租。是指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利用规制手段来增加私人企业的利润,人为地创造租金,诱使私人或利益集团向他们“进贡”作为获得这种租的条件。政府主动创租时,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就是出卖规制政策的企业家。政府主动创租的实质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利用其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为自己谋取经济利益,是公共权力的商品化和资本化,因而导致公共权力的行使与公共利益相背离。产生政府主动创租的原因是政府官员的理性经济人本性、公共权力的滥用及个人化使用倾向、缺乏有效监督约束公共权力使用的机制等。,4.3.3 寻租,4.3.3.6 寻租行为的几种类型政府经济管制中的寻租随着政府干预的加强,政府对经济的管制也越来越多,这无疑给寻租行为提供了契机。从本质上来讲,政府每一项政策的实施都是一个利益分配过程。在政府管制的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是对立的,追求选票最大化的政治家必然将提高某些受管制产品的价格,从而服务于这些利益集团。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国政府对价格实行的行政管制。,4.3.3 寻租,通过关税和配额的寻租提高某些商品的进出口关税、控制某些商品的进出口配额也就成了政府外贸部门和公司进行寻租的主要对象。通过政府特许权的寻租政府的特许权指的是政府对某类商品发放的特别生产许可权或特别销售许可权。特许权常常被人为地制造短缺。人们就会尽力得到特许权来达到获得垄断租金的目的。,4.3.3 寻租,政府定货由于政府能力和技术的限制,公共产品常由私人提供,政府进行定货或采购。政府定货是一种政治决策和垄断行为,它本身是一种稀缺产品。这种稀有的盈利机会给那些寻求政府定货者创下了租金。贿选贿选又称“黑金政治”,是发生在选举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寻租行为。,4.3.3 寻租,4.3.3.7 寻租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制造垄断或限制本身需要消耗大量资源潜在的垄断者谋求垄断地位的支出垄断和限制导致资源利用的扭曲政府官员接受或抵制潜在垄断者的支出利益集团为了避免垄断或限制损害自己的利益而展开反对垄断或限制的活动,即避租活动要耗费资源利益集团进行院外游说活动需要耗费资源获得垄断或特权的组织往往采用低效率的生产方式寻租制度会严重阻碍资本投入到生产技术的改进上,4.3.3 寻租,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降低了经济效率寻租活动严重削弱了市场运行的平等竞争这一基本条件,并试图通过各种非生产方式来改变产权的分配,造成产权关系的混乱,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寻租造成了资源的错误配置,阻碍实施更有效的生产方式,排斥有效率的企业,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成本。通过寻租获得政府特许的垄断企业没有动力去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造成经济效率低下。,4.3.3 寻租,对政治生活的损害 寻租总是与政府的政治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在扭曲资源正常配置的同时,对政治生活也有着严重的负面影响。寻租行为对于政治权力而言,是对政治权力的一种异化和蜕变,从本质上讲,它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利用。对于政府来说,它也是政府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毒瘤,如果任腐败发展,将会导致政府的灭亡。对此,詹姆斯哈林顿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政府的腐败将意味着另一个政府的诞生。”。,4.3.3 寻租,降低了社会公共道德水准寻租活动毒化了社会风气,败坏了社会正当的价值观念,破坏了社会公平的基本原则,孕育了“特权型商人”和“商人型政客”。“特权型商人”的成功将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源转向寻租,使更多的人背离公平竞争的市场道德准则。“商人型政客”降低了政府的道德水准,使社会公众失去了对政府的信任。总之,寻租对社会的不道德示范,会导致只讲权力和个人利益的道德观念盛行,降低社会公共道德水准。,本章基本概念,公共选择 一致同意规则 多数票规则 加权投票规则 否决投票规则 投票悖论 投票交易 寻租 寻利 创租,思 考 题,什么是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在经济人假设上,公共选择理论在投票者、选民代表和政治家三者上是如何分析的?在公共选择的投票规则中,一致同意规则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多数同意规则的优点是什么?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公共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