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章节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ppt
第九章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根源,一,研究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的意义 一部资本主义经济史就是经济危机周期发生的历史 有助于加深对世界经济及其运行规律的了解 有助于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 了解世界市场行情,做好对外经济与贸易 尽管国内外经济学界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在随着经济情况的变化而时起时伏,时冷时热,但历史证明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根源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可泛指各种经济形态下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济困境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则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发生的生产过剩危机。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三,经济周期的定义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是总体经济活动有规律地扩张与收缩的交替波动过程。它表现为总体经济活动在活跃与呆滞之间的循环交替的过程。经济收缩也就是 Recession,现在西方国家通常将国民生产总值连续下降两个季度作为一次衰退发生的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个经济周期一般包括危机(recession)、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高涨(boom)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前的时期构成一个周期。,三,经济周期的种类1,长周期(Kondratief Cycle-康德拉杰夫周期),平均长度约50年2,中长周期(Simon Kyznets Cycle库兹涅茨周期),因其与建筑业的伸缩关系密切,故也有人将其称为建筑周期,平均长度约1520年3,中波周期(Clement Juglar Cycle-尤格拉周期),平均长度约为910年4,短波周期(Joseph Kitchin Cycle-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的特点,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周期概况 迄今为止,战后西方发达国家所发生的Recession:1,19481952年,非同步 2,19571958年,几乎同时发生 3,19691970年,非同步 4,19731975年,几乎同时发生,危机发生后各国 均陷入经济滞胀 5,19791982年,几乎同时发生,W型,以此次危 机为代价各国先后摆脱经济滞胀 6,19901992年,非同步 7,20012002年,非同步 8,20082009年,几乎同步,由金融危机所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周期的特点特点之一:各国发生危机的次数不等,危机同步与非同步现象交替发生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不一战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尤其是政府对经济调节和干预的目标、方式、力度不同,特点之二:危机程度一般都比战前轻(从生产下降幅度、失业、企业破产等指标来衡量战后的危机都不如战前危机严重)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战后科技革命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新兴产业,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小,对整个生产的下降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调节和干预,对经济周期波动具有“熨平”作用 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加强,对经济周期波动具有缓冲作用,因为服务业在危机期间一般并不出现下降或降幅很小,特点之三:所谓周期变形现象普遍存在“变形”的主要表现:1,衰退阶段物价往往不降反升或只是物价上涨率的降低,原因是政府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使物价上涨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加上垄断资本实力加强,在衰退期间它们宁可削减产量也不降价销售 2,最近几次衰退阶段期间并未出现存货大量增加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运用现代存货管理技术(Just-in-Time)的结果 3,萧条与复苏阶段难以区分最重要原因是政府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一旦经济不景气政府便采取人为刺激经济措施,使经济较快摆脱危机,特点之四: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财政金融危机交织 所谓财政危机是指各国财政出现巨额赤字,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并因而导致国债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弥补巨额财政赤字,各国政府不得不扩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造成经常性的通货膨胀,很显然,这主要是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加强对经济的调节和干预的结果 金融危机则往往表现为银行破产倒闭,信用链条断裂,利率、汇率急剧变动,金融秩序混乱等 战后西方各国经济衰退期间往往同时伴随着财政金融危机,特点之五: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发生 结构性危机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国民经济结构和部门结构的急剧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长期、严重的比例失调,使某些经济部门长期处于生产过剩之中。结构性危机和周期性生产过剩危机相比,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具有不同:引发原因-系由经济结构变动所引起 时间跨度往往会跨越几个周期,当周期性危机来临时它会被掩盖下来,成为周期性危机的一部分,而当周期性危机过去,整个经济进入其他阶段以后,它会作为单独危机而显露出来 克服方式在为新的结构取代以前很难克服,第三节 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 资本主义经济最规则有序的现象是经济危机(衰退)周期发生,而资产阶级经济学中最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的大概就是关于周期的学说,(一)古典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周期理论 基本观点: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能够通过经济体系本身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均衡。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他们或者否认危机的存在,或者将其归因于外部原因。其中主要的学者及其观点包括:1,萨伊“销售原理”(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2,杰文斯“太阳黑子”说 3,熊彼特(Schumpeter)技术创新周期理论(周期不是自生的,而是由于创新力量的周期性活动。)4,西斯蒙第的“收入不足”或“消费不足论”1930年代大危机的发生使上述周期理论陷入困境,因此产生了“凯恩斯革命”,(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凯恩斯证明了周期性生产过剩和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常态”,并建立了一个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国民收入用于消费的支出用于投资的支出=消费投资 国民收入要素收入之和 消费储蓄凯恩斯主义的周期理论与此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的周期理论相比具有两大鲜明特点:研究的重点从寻求有规律的外部冲击转到寻求不稳定的内在结构,认为正是这种不稳定的结构本身能产生周期性震荡,而不管有无外部冲击以及这种外部冲击有无规律性 寻找稳定性政策成为多数周期理论的目标,凯恩斯的基本思路 就业水平和产量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水平。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中,有效需求包括:消费需求由人们的消费倾向决定 投资需求决定于 资本的边际效率(主要取决于对未来利润的预期)利率(利率的高低要看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求状况)无论以上哪一因素变化都会引起就业和收入的变化,都会导致经济的周期波动。但凯恩斯本人更倾向于将周期波动归因于资本边际效率的波动,考察私人资本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仅仅是凯恩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他接着考察的是:有没有办法消除或减轻这种不稳定性。其结论是:政府积极主动的明智政策,也就是扩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也就是说当私人资本主义不能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时,就需要政府出面来对经济实行调节和干预,这样就能够熨平经济波动的作用。凯恩斯主义的继承者们大多采取首先说明经济系统的不稳定性,然后寻找或提供稳定化的政策建议 1970年代经济滞胀的发生,使凯恩斯主义不能自圆其说,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因而发生了“对凯恩斯革命的革命”,(三)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周期理论 包括奥地利学派、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他们的周期理论与凯恩斯主义周期理论的不同在于:凯恩斯主义一方面把经济的波动归因于私人部门的内在不稳定性,另一方面又把私人部门的不稳定归因于实际因素而不是货币因素,而政府总是作为起稳定作用的力量而出现;新自由主义正好相反,是把经济的周期波动归因于政府,特别是归因于政府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的周期理论 Milton Friedman在研究美国货币史时发现,从18671948年间,187379,189294,190708,192021,192933,193738年货币供应量绝对下降时期恰好是美国历史上发生大的衰退的时期。是货币供应量的下降引起衰退?还是衰退引起货币供应量的下降?通过考察这六个时期货币供应量绝对下降的原因,他得出结论引起货币供应量下降的大都是金融方面或政治方面的因素,与经济活动没有密切联系,因此他否定了是经济衰退引起货币供应量下降。他继而发现在18691948年间所有23次小的衰退发生之时,美国的货币供应量都是上升的,但在其发生之前其增长率却都在下降,因此他认为,如果M供应量绝对下降造成大的衰退的话,M供应量的增长率的下降就可能造成经济的小的衰退,货币主义的结论: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货币数量的波动,当货币当局偏离货币供应稳定增长率的途径时,经济周期便产生了。由于货币主义认为M供应量的不适当缩减造成了衰退,M供应量不适当扩张造成了通涨,因此要使经济既能稳定增长又无通涨,关键在于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Friedman对美国的具体建议是M供应量每年固定增长45),新自由主义各派周期理论的共同之处:私人资本主义具有内在的稳定性,市场机制能导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 经济波动的根源在于货币的波动 政府刺激需求的政策是无效的或有害的 减少政府干预,回到自由放任,成为其共同主张,在以上新自由主义的、强调货币作用的周期理论被提出以后,西方学者对其作了许多检验,其中有一些人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最后有人甚至得出更为极端的看法:货币不但不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甚至它本身的变化也是由经济内生的。由于理论上的缺陷和实践上缺乏支持,自198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学者又转向用实际因素去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因此又产生了所谓“实际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该理论认为经济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这种理论声称,他们原则上不排除货币对产量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小得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他们的模型往往不涉及货币因素。他们认为经济波动本身不足以构成政府干预的理由。为此,他们也被称为新一代新古典主义者。从以上所述可见,资产阶级经济周期理论本身也在经历周期循环,参考文献,陶季侃,姜春明:世界经济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池元吉:世界经济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季铸:世界经济导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琮:世界经济学新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郭吴新等:世界经济,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本章思考题:,1、经济危机与经济周期的含义。2、经济周期的类型。3、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及其特点。4、马克思及西方经济学者论述经济危机及经济周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