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PPT文档下载  

    第八章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1.ppt

    • 资源ID:5306111       资源大小:10.64MB        全文页数:210页
    • 资源格式: PPT        下载积分:10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0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第八章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1.ppt

    第一节 中国区域人口 第二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三节 民族与宗教 第四节 区域文化 第五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第八章 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回总目录,教学重点,关键词,中国区域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阐明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境及空间进程。了解中国区域文化的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区域人口(people)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时空环境(temporal and spatial environment)中国文化(Chinese culture)区域文化(regional culture)文化结构(culture structure),内容结构,区域文化,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民族与宗教,中国文化产生的时空环境,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下的中国文化结构,统一多民族格局的形成,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空间差异,区域文化特征,区域文化的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区域人口,第一节 中国区域人口,一.有关人口的几个重要概念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四.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五.当代中国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六.中国人口的老龄化七.中国妇女状况,一.有关人口的几个重要概念,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过程:人口过程就是人口在时空上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它大致包括:自然变动、机械变动和社会变动三中过程.年龄结构:总人口中各种年龄组的分布情况,或指各年龄组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年龄金字塔,人口增长具有继承性和惯性作用。公元前,大约在1 000万的水平。公元初至17世纪中期,中国人口约在5 000万6 000万,占当时世界人口的110。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中国人口突破1亿。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中国人口突破2亿。从17601900年,经过140年由2亿增长到4亿。从19001954年,经过54年由4亿增长到6亿。从19541969年,经过15年由6亿增长到8亿。从19691982年,经过13年由8亿增长到10亿。2000年,全国人口12.95亿人。,二.中国人口的发展,(一)中国人口的增长概况,第1次人口增长高潮是国民经济恢复和第1个五年计划时期(1949 1957年)。人口出生率在30以上,平均每年净增1 311万人。主要原因是解放后人民生活温饱而安定,受“多子多福”的传统生育观影响。,人口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二高(高潮期)一低(低谷期)一下降四个阶段。,19581961年,是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低谷期,由于“大跃进”“人民公社”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影响,人民生活困难,出生率18.02。而死亡率却开始回升,1960年高达25.43,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4.6。,中国人口数量在世界人口总数中的比例,(二)新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原因的分析,人口增长具有强大的惯性。我国控制人口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所造成的惯性有关。其一,中国人口基数大;其二,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三)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严峻,1973年以后,明确计划生育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人口自然增长率进入下降时期,19741984年10年中,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69。,19621973年在我国产生了长达12年之久的第2个生育高潮。人口从6.7亿增到8.9亿,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平均达到25.6,19621965年的出生高峰是对三年困难时期人口下降的补偿,而19661973年人口增长高潮则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人口失控的必然恶果。,三.中国人口的基本特点,1949年中国人口数量为5.4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14。新中国人口是在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且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995年为2.1个,比很多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一)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年份 少年儿童比重/成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1953 36.3 59.3 4.41964 40.4 56.1 3.51982 33.6 61.5 4.91987 28.7 65.8 5.5 1990 27.7 63.71 8.59 2000 22.89 70.15 6.96,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1953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1964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1982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 1990年全国人口年龄结构,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953年107.6、1964年105.5、1982年106.3、1990年106.6、2000年106.74,呈现一种逐渐平衡的趋势。,(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四)不均衡的人口分布,1.东南地区人口稠密,西北地区人口稀少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我国人口具有明显低地指向性特点,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口密度分布,(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 765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5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6.1,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6.1,1982年为6.7,1990年为8.0,2000年为8.4。,(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990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为15.88,1990年降低为6.72,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西南和西北地区文盲率仍较高。,2000年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 611人,高中程度的11 146人,初中程度的33 961人,小学程度的35 701人。,中国各地文盲半文盲率,中国各地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四.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 平、经 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3.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五、中国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一).中国人口结构(二).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三).调整人口结构,促进可持续发展,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一.当代中国人口结构,1949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人口增长、人口构成、人口素质、人口流动等方面。,中国人口变动情况(单位:万人,),(一)人口增长及其增长模式的变动,导致人口规模扩张的原因有诸多方面。最直接的两大因素是人口生育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变动,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中国人口增长模式,我国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关于城乡人口增长差异城乡之间在人口生育率上的较大差距,而死亡率并没有表现出这种较大的差距。再加上政策执行的因素,这使得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远高于城市。,不同职业差别生育率,关于区域之间人口增长差异,在人口自然增长率方面,东西部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西部大大高于东部。,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区域差异,(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及老龄化,年龄中位数上升劳动年龄段人口比重持续上升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呈现出鲜明的特点:,中国老龄化速度及老龄人口规模居世界第一未富先老经济社会发展是人口老龄化的部分原因,另一重要原因是政策干预人口老龄化呈现区域特征,(三)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及问题,1、人均接受教育年限提高,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2、全国有文化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率也有较明显的提高,3、文盲、半文盲人数及比重下降,我国1545岁青壮年文盲率(单位:),人口文化素质在城乡间和地区间的差距,城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3183,而农村这一数据为612城镇文盲率为544,乡村文盲率达到115城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1年,乡村则为679年,(四)人口流动及其模式的变化,1、流动类型发了改变计划性流动自发性的流动城市流向农村农村流向城市东部流向西部西部流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向落后地区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间,农村间流动),2、人口流动规模日益扩大,1982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约为3000万人1985年升至5000万人1988年增至7000万人1992年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人口流动又有了快速增长,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在8000万人至1亿人之间,并每年10的年递增率增长,3、人口流动主要是从事经济活动4、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平均年龄有所下降我国人口流动特点呈现为:增长速度快,规模大。造成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经改革开放以来,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和城乡间收入地扩大,二.当代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结构受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同时又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适度的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人口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活跃和社会的开放,等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动,是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有力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体制与结构的原因,中国人口结构与转型时期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客观存在着不合理的方面。,(一)人口规模及其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人口规模依然呈扩大的趋势,人口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主要机构组织关于中国人口数量发展预测(单位:亿人),2020年平均预测值为1451亿人,1、人口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人口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其次,中国人口规模过大,与经济发展不协调,客观存在着矛盾。就业问题突出 阻碍经济发展,2、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适度的人口数量是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但是当人口数量过多时,就会转变成社会发展的阻力。中国现阶段人口规模过大,数量过多,已经成为社会负担,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由于人口规模大,使得人均占有资源下降,教育事业、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发展受到制约,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人口规模过大使得社会发展转型和调整阻力较大,如城市化是当前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任务,这涉及到几亿农业人口的转移和安排,使得复杂并且困难重重。,3、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环境、资源是人口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环境改造能力的加强和人类的繁衍,环境、资源的人口容量日趋紧张,也使得人类自身可持续发展面临尖锐的挑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口增长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之间不协调问题越来越突出。以我国环境资源的人口容量为例,按目前大多数研究者的估计,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有利、资源利用最有效的人口容量约为710亿人之间,而我国最大的人口规模约为1516亿人左右。,(二)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说,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可以预见,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将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社会发展也在逐步跟进,人口老龄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将是我国未来人口结构变化中突出的特点之一。,中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及老龄化预测(单位:亿人、),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1、劳动力相对减少和劳动力平均年龄提高,劳动生产率下降。2、经济年龄人口的老人负担系数提高。3、政府和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沉重,主要表现在养老和医疗方面。由于中国是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而且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财政压力将更大。4、引发社会问题,如老龄人口生活相对贫困化,情感上孤独无助等。为了消除人口老龄化的消极作用,要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积极发展老年事业。,(四)人口文化素质结构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如青壮年文盲率在下降,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提高,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有了提高,等等。这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地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智力支持和合格的劳动力。但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还是比较低的,是“人口大国”而不是“人才大国”。根据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的文化素质还不足以支撑起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一,人口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第二,人口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发展的模式。第三,人口素质不高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第四,人口素质不高影响着我国走新型工业道路。,(五)人口流动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活跃的因素,在促进经济社会中,人口流动的积极作用主要有:1、人口流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繁荣。2、人口流动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3、人口流动有利于促进城市化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4、人口流动有利于经济社会事业的改革发展。5、人口流动有利于人口素质地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但是,人口流动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系列的冲击:第一,由于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滞后,没有从制度层面上保障流动人口的权益,如户籍制度、教育制度,保障制度,由此衍生出一系社会问题,进而引发出有关社会公正公平合理的问题。第二,人口流动加剧了交通运输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如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民工潮”使我国交通运输面对巨大的压力。第三,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如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问题、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以及由人口流动引发的环境卫生,传染病预防等问题越来越明显。,三.调整人口结构 促进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如何调整优化人口结构,对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重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与措施。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结构也必须与之协调的调整发展。我们认为应围绕“数量控制、素质提高、结构调整”的思路,综合运用教育、法律、经济等手段,发挥政府宏观主导作用,使人口结构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一)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控制人口增长,中国在实行或不实行人口控制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来看,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2020年我国要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在小康社会指标中,一个关键的指标是人均GDP要达到3000美元,这取决于两个变量:一是GDP增长,按经济发展速度要求,2020年的GDP要比2000年番两番,达到35万亿元;二是人口数量必须控制在14亿左右。因此在未来时期,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好人口增长,对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中国在实行或不实行人口控制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二)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文化素质,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实现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其应有的题中之意,而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则是人口与发展诸多方面中最值得关注的。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应当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积极发展教育事业,要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化是未来我国人口的发展趋势。应当积极地应对这一趋势。第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解决老年人口各种福利和服务的问题。第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老龄人口的健康水平。第三,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过大,并且又进入老龄化阶段,因此不适合机械效法国外老龄化国家的做法,即鼓励生育。第四,在相关政策上适应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进行调整。,国外退休年限比较,(四)制定相应人口流动政策,促进人口有序流动,第一,要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第二,改革户籍管理制度,保障公民正常迁移和择业的权利,促进人口在城乡、区域间的合理流动与分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第三,在管理体制上,应当以属地管理为主,形成有效的管理和服务网络,为流动人口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第四,加快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人口自由流动配置。,六、中国21世纪老龄化影响一瞥 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一)、前 言,站在全球高度观察,在人类长达400多万年的历史长河中,人口的生产和再生产绝大部分时间处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状态。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发生后逐渐转入高、低、高阶段,20世纪开始后发达国家总体开始了向着低、低、低阶段的过渡,并在后半叶完成这一过渡,步入老年型社会。,随着出生率的下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了这种过渡,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于世纪之交率先完成这种过渡,从而对世界人口转变和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纵观过去100年和未来100年的人口变动,可以说20世纪是全球人口暴涨的世纪,21世纪则是人口年龄结构走向老龄化的世纪。,以往的研究更多侧重于老龄问题的解决上,忽视或很少注意到老龄化可能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学术界存在“加速老龄化”与“延缓老龄化”不同观点的争论,实质是如何看待和估量老龄化的利弊得失问题。笔者主张,研究人口老龄化不仅要研究老年人面临的各种问题,而且要关注老龄化对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影响,抓住21世纪前半叶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推进过程中,从“人口盈利”到“人口亏损”的基本走势展开。,(二)、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与特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课题组,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资料作基础,做出21世纪人口变动低、中、高三种方案的预测:,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1、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2、老龄化在时间上推进不平衡,呈先扬后抑走势。,3、老龄化在空间上推进不平衡,形成地理分布上的差异。2020年以前城市化加速发展,农村老龄化程度要比城镇为高的“反转”态势;三四十年代这种“反转”态势才能从根本上纠正。西部和中部的老龄化程度趋于接近,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差距拉大,老年人口比例由西部、中部、东部“三大平台”演变为东部和中西部“两大平台”。,(三)、老龄化与人口发展战略,老龄化对人口的数量变动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一定程度的老龄化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需的,是实现人口零增长必须经过的一个阶段。老龄化要限定在合理范围之内,保证人口再生产合乎规律地进行。,老龄化的这种双重作用,足以影响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抉择:考虑尽快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不可避免地经历较长时间的低生育水平过程和老龄化过程;考虑低生育水平必须控制在合理限度之内,防止超高老龄化的发生。,按照国家“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达到发达国家一般水平,基本的态势是“未富先老”,老龄化“警戒线”应设在不超过届时发达国家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26%的水平。,据此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提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点是: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的合理变动,积极稳妥地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不同 战略重点不同战略目标不同,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的合理变动,积极稳妥地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并以数量控制为重点,(四)、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与影响,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直接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年龄组群人口的变动上,特别是15-59岁或15-64岁成年人口、0-14岁少年人口以及6-11岁、12-17岁、18-21岁各年龄组群的变动。,未来15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充裕、从属年龄人口比处在低谷的“人口盈利”期,“人口盈利”期过后就是从属年龄比上升较快的“人口亏损”期,在“盈利”期就要筹划如何以“盈”抵“亏”、以“利”补“损”的方略,不能只分享眼前的“红利”而不顾及日后的“亏损”。,人口老龄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几点最重要的发现:1、人口老龄化与储蓄率和储蓄水平 多元回归分析,人均储蓄水平与人均GDP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和线性关系,与老龄化不具线性关系;储蓄率与老年人口比重的双对数模型检验,二者之间的关系较为显著,老年人口比重每增长1%,储蓄率可提高0.37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变动对储蓄率富有弹性,劳动年龄人口每增长1%,储蓄率可提高1.47个百分点。,2、人口老龄化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 双标准化分析发现,我国20世纪90年代劳动参与率的降低,主要是由劳动年龄人口年龄别劳动参与模式的变动引起的,特别是较低年龄组群入学率提高和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引发的。由于未来劳动年龄人口中25-44岁所占比例逐渐降低,45-64岁相对较高劳动年龄人口所占比例升高,即使未来各年龄组劳动参与率保持2000年水平不变,劳动参与率也将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45年以后,这种下降趋势将更加明显。,3、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增长 利用人口-经济动态模型对未来不同人口年龄结构下的经济增长进行模拟,结果显示:老龄化程度较高、上升速度较快,其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比较大,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比较慢;反之老龄化程度较低、上升的速度较慢,对经济增长的阻力就比较小,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比较快。,图7 不同方案人口发展下的未来潜在经济增长趋势,人口老龄化通过对消费的影响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无论在何种消费函数下,都以人口低方案下的高度老龄化的产出能力为最低,中方案次之,高方案为最高。以不含滞后消费变量的消费函数为例,2020年低、中、高三种方案产出之比为1.00:1.35:1.35,2040年为1.00:2.20:2.24。从产出角度看,到2035年低方案与中、高方案相比,其产出值可相差近1倍,2050年可相差1.5倍,时间越长落差越大。,4、老龄化与收入分配 国际社会一般将支付老年的退休金等费用占到国民收入的10%或工资总额的29定为“警戒线”。中国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险福利费用占国民收入的比例,1980年为1.4%,1993年为3.7%,预测2025-2030年可超过10%,占工资总额可达30%左右,逼近或突破上述“警戒线”。然而此时距离老龄化峰值的到来尚有20多年的时间,足见问题之严重,对“人口亏损”必须有足够的估量。,(五)、老龄化对社会发展的制约与影响,1、老龄化对构建养老保障体系的制约与影响 基于我国“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提出走渐进式、逐步扩展的养老保障路子。21世纪前20年内逐步形成包括集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于一体的养老社会保障框架;20202040年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和制度建设;20402050年对养老保障制度个别不适宜部分做出相应的调整。,具体建议:建立农村责任田养老基地创建城镇房产养老保险 出让式 房屋作价入股 期货式 典当式,2、老龄化对科技进步的制约与影响老年人才不断增多,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具有不需要培训、成本较低和实用性较强等优点。老龄化的加深和用在老年人口上面投资的不断加大,会影响到科学、教育、技术改造投资的增长;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知识、技术的老化,阻碍着技术的进步。,3、老龄化对社区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社区是除家庭之外老年社会生活最主要的场所,无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还是精神慰藉、文化生活,都离不开社区,老龄化呼唤社区加快发展,当前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老年住宅建设和社区环境改造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服务试验和推进“时间储蓄银行”,4、老龄化对老年婚姻和家庭的制约与影响高丧偶率高再婚需求率高离婚率同居补充式的婚姻、“走婚”式婚姻家庭不稳定、小型化导致家庭赡养功能的弱化,5、老龄化对文化发展的制约与影响 反映老年生活题材的各种形式的文化作品大量产生。老龄化的加速推进,带动老年教育和终生教育的迅速发展。老龄化加速发展提出重新认识和评价“孝文化”问题。,84,七、全球目标与妇女儿童发展,85,国际社会对妇女儿童发展高度重视,妇女儿童生存、发展与保护作为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国际社会普遍重视。国际社会为促进妇女儿童发展,多次召开会议,达成协议,形成公约。,86,40年代90年代初期,国际社会关于妇女儿童问题的认识主要是在人权领域,关注的重点集中在妇女儿童的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由于妇女儿童的权利逐渐受到广泛的重视,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开始采取一系列改善妇女儿童状况的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妇女儿童的发展对世界和一国经济及社会全面发展的能动作用逐渐显现出来,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各国开始将妇女儿童发展纳入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87,妇女儿童的权利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男女受教育程度带来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劳动者每增加 一年的教育水平所带来 的资本增长率,女性高 于男性。这意味着投资女性人力资本的收益率大于男性。,男女受教育年限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提 高1个标准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 0.2-0.4个百分点。男性只提高0.1个百分点。,88,89,妇女儿童的权利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男、女童是否接受同等教育与婴儿死亡的关系:其它条件同等,女童入学率低于男童50%的国家,与男女童入学率相同的国家相比,婴儿死亡率比后者多21.1个千分点,男女初级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女性初级教育的入学率相对于男性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就提高0.012%。注:据世界银行报告,90,性别不平等阻碍经济社会发展,降低生产力妇女占世界农业劳动力的51%以上严重的贫困最贫困国家1/4农村家庭户主是妇女营养失调和疾病影响儿童成长影响腐败程度(男性经营的公司行贿的可能性是女性的两倍)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2000,91,A.涉及妇女儿童发展的国际会议,1968年 联合国第一次国际人权会议1993年 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确认妇女和女童的人权是普遍性人权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并促请各国和联合国将促进妇女儿童充分平等地享有所有人权列为“优先事项”。提出将妇女儿童人权纳入联合国人权领域重申妇女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充分和平等地参与政治、公民、经济和文化生活,消除基于性别的歧视是国际社会的主要任务。,德黑兰宣言,在促进人权的途径和方法方面对妇女人权给予了深切关注,9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首次将环境和发展联系起来作为一项国际协议,会议口号即可持续发展。妇女问题与环境及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93,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21世纪议程,“妇女在管理和保存自然资源方面有相当多的经验”但是“歧视和妇女缺乏受教育机会,没有土地和平等的就业机会,限制了她们在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号召各国政府:消除障碍:法律、文化、社会参与决策:官员、科学家、技术顾问、推广人员改善教育:扫盲到中学后的科学学习创造条件,增强作用:保健、计生、减负、信贷、消暴可持续消费:环境,94,妇女与环境环境退化怎样影响妇女 妇女权力的缺乏 及其影响让妇女参与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决策 构筑新型关系,95,妇女与环境,“通过消除导致妇女没有发言权和地位的各种经济和社会的障碍来提高性别平等,是保护环境和遏制过度拥挤等与人口压力有关的危险和灾难的最好方法之一。妇女的声音对于世界的未来至关重要而不仅仅关系到妇女的未来。”Amartya Sen,96,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赋予妇女权力,提高她们的地位,对发挥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全部潜力至关重要。赋予妇女权力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目标,随着妇女获得同男子一样的地位、机会及社会、经济和法律权利,人类的福祉将会得到增进。,97,1995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妇女问题正式列入议程,妇女权力问题成为妇女问题特别会议的主题,并被承认为是解决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98,1995年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将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并使我们的经济更有效地满足人类的需求。没有妇女的充分参与,社会和经济就无法获得可持续发展。男女平等及公正必须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心。,99,B.联合国的妇女会议,1946年 联合国成立妇女地位委员会1975年 第一次世界妇女大会(墨西哥),将19751985年定为“联合国妇女十年”,并制定了世界行动计划。,墨西哥宣言,提出“平等、发展、和平”三个口号第一次将男女权利、地位的平等与 男女作用的平等联系起来。,100,1979年 第二次世界妇女大会(丹麦 哥本哈根)联合国妇女十年:平等、发展与和平后半期行动纲领1985年 第三次世界妇女大会(肯尼亚 内罗毕)到2000年为提高妇女地位前瞻性战略1995年 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 北京)两个文件 北京宣言 行动纲领 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确定了提高妇女地位的12个重大关切领域2000年 妇女问题特别联大(美国 纽约)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提高妇女经济地位的责任和承诺,包括在全国性预算中运用性别分析,制定法律制度,增强社会责任感等。,北京宣言行动纲领,101,2000年联合国妇女问题特别会议,2000年6月59日在纽约召开,审议全球执行北京宣言行动纲领情况会议主题:妇女2000年:二十一世纪的性别平等、发展与和平通过政治宣言和成果文件,102,北京宣言 行动纲领执行情况,成 就120国家制定计划135国家回复:更健康、长寿、教育程度提高、就业机会增多、决策影响力增强制定妇保法、反暴法、修宪,挑 战机制保障消除贫困中东:和平 非洲:贫困、艾滋病、妇女参与决策 拉美:暴力、教育 东欧:艾滋病、拐卖 亚洲:贫穷、拐卖,103,C.联合国有关妇女的人权文件,1952年联合国妇女政治权利公约1967年消除对妇女歧视宣言1979 年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91年消除对妇女暴力宣言,104,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79年12月18日第3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已有177个缔约国,是妇女权利的国际法案。公约由序言和6部分30个条款组成,规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公众事物等所有领域,妇女与男子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中国1980年7月签署,9月批准公约,105,对妇女的歧视,基于性别而作的任何区别、排斥或限制。其影响或目的均足以妨碍或否认妇女(不论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的认识,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权和基本自由。,106,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涉及:法律上对妇女的不公正对待 文化形式的歧视 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 平等地受教育和工作的机会 妇女保健和生殖健康权利 妇女贫困,107,中国与消歧公约,1980年7月签署 9月批准1982年提交第一次国家报告,1984年审议 1989 年提交第二次国家报告,1992年审议 1997年提交第三、四次国家报告,1999年审议 2003年提交第五、六次国家报告,108,中国与消歧公约,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已连续五次当选为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成员1982年以来,中国专家连续五次当选为联合国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委员,109,中国与消歧公约,1999年审议 39个问题 维权 执行公约 改革开放中面临的下岗、土地、教育、扶贫等问题 妇地会第43次会议、第45次会议 介绍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成果、国务院妇儿工委、妇幼保健、等情况 2002年第46次会议 讨论“通过给妇女终生授权而消除贫困”和“环境治理和减少自然灾害中的性别视角”。介绍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110,D.联合国涉及儿童的人权文件,1959年 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集政治权、文化权、经济权、社会权和民权于一身的权利公约,全方位关注儿童。四项权利: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 四项原则:18岁原则、无歧视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尊严原则 提出了各国政府为本国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教育、法律和生活服务方面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明确各国儿童应享有的各项基本权利,111,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1990年9月2日生效 192国家签署1990年8月29日中国政府代表签署,1992年3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1992年4月1日在中国生效从1995年起,中国每五年提交一次执行报告。,四 项 权 利,生存权:每个儿童都有其固有的生命权和健康权发展权:每个儿童都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受保护权:每个儿童都有不受危害自身发展影响的、被保护的权利参与权:每个儿童都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113,儿童权利公约,无歧视原则:不管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国籍、民族、种族、贫富、性别、正常或残疾、父母的宗教信仰,都应得到平等的对待,不受歧视或忽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任何事情凡是涉及儿童,必须以儿童利益为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权利,任何事情涉及儿童,应当听取儿童的意见。,114,E.涉及儿童的国际会议,1990年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制定了90年代儿童发展的24项全球性目标,形成两个文件: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执行90年代的行动计划,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115,2002年儿童问题特别联大,2002年5月810日在纽约召开 60多个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并发言 180个国家、400名儿童代表、800多个非政府组织约6000多人参会 一般性辩论、圆桌会议 123场平行会议,116,2002年儿童问题特别联大,审议1990年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所通过的两个文件执行情况确定今后10年全球儿童发展的战略和目标通过了成果文件一个适合于儿童的世界,117,九十年代的主要成果,192个国家批准加入或签署了儿童权利公约155个国家制定了国家行动计划全球儿童死亡人数比十年前减少了300万消灭了小儿麻痹症食盐加碘,每年保护9000万新生儿免受碘缺乏危害,118,面 临 的 挑 战,每年仍有1000多万儿童死于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亿儿童失学1.5亿儿童营养不良数百万儿童遭遇贩卖、虐待、剥削、暴力的危害艾滋病也对儿童造成极大威胁,119,主 要 目 标,将婴儿、5岁以下儿童、孕产妇的死亡率(2015年减少3/4)和5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2015年减少2/3)、没有卫生设施和安全饮水的家庭减少三分之一加强和改善儿童的早期保护和早期教育适龄儿童的失学人数减少50%,小学净入学率和享受高质量的小学教育人数达到90%到2005年,消除中小学教育中的性别差别,到2015年,在初、中、高等教育中达到性别平等到2015年,成人识字率达到50%保护儿童免遭任何形式的虐待、剥削、暴力、贩卖或受武装冲突和流离失所的影响,消除童工到2005年,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婴儿的比例降低20%,到2010年,降低50%,120,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八项目标,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普及小学教育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降低儿童死亡率 改善产妇保健 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确保环境的可持续能力 全球合作促进发展 联合国189个会员国已承诺最迟在2015年实现上述目标,121,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四十八项指标,1、消灭极端贫穷和饥饿 靠每日不到1美元维生的人口比例减半挨饿的人口比例减半 2、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男童和女童都能完成全部小学教育课程 3、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最好到2005年在小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中消除两性差距,至迟于2015年在各级教育中消除此种差距,122,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四十八项指标,4、降低儿童死亡率 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降低三分之二 5、改善产妇保健 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 6、与艾滋病毒/艾滋病、疟疾和其他疾病作斗争遏止并开始扭转艾滋病毒/艾滋病的蔓延 遏止并

    注意事项

    本文(第八章中国区域人口与文化1.ppt)为本站会员(sccc)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