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笔记.docx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概述教育技术巳经从一种视听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发展成为具有较完整的理论框架、实践领域的专业和学科。第一节教育技术学的概述一、技术与教育技术(重在理解)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 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有形的 无形的注意:不能把技术局限于有形的物质方面。技术N媒体“技术的重点在于工作技能的提高和工作的组织,而不是工具和机器。”塞特勒教育技术I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教学媒体)、有形技术(物化形态)方法技能(教学技巧、策略、方法)和知识经验(教学思想、理论)的综合体。无形技术(观念形态)基本含义、规定性定义二、教育技术研究对象及范畴(重在理解并记忆)(一)AeCT 941教育技术领域定义1994 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出版了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 发表了教育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象规定性的定义本书的各章就是根据这个定义而编排的,这个定义及其内容非常重要,是教育技术学的最基础知识。(二)教育技术五个范畴的主要内容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其中,学习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变化。教育技术的出发点、目的和归宿:影响并促进学习。教育技术的指导思想:以学习者为中心:运用系统方法;依靠学习资源。臣习过程包括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是为了达到预定的学习效果而采取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堇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有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之分。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含义如下:P51、设计 design设计是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可分为教育系统设计、讯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四个领域。影响设计范畴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设计者的知识观;学习理论在设计中的运用;新技术对设计过程的影响;系统 方法的影响:设计者的经验。2、I开发 development开发指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其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四个领域。on3、运用 utilizati运用指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媒体的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四个领域。4、I管理 management管理指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分为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领域。但近年来,学习资源的管理、学习过程的管理、项目管理、知识管理构成了当前教育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5、,1 评价 evaluation评价指针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运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 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管理和评价贯穿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总之,这五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线性的管 理,它们都围绕“理论与实践”开展工作,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思考:(1)你认为这个定义在哪些方面对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2) 结合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特点和中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现实,你认为在94定义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在哪些方面需要更加强调?三、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的两种起源1、可追溯到希腊雅典城邦的辩论学家们,他们首先使用了 “技术”这个术语。2、二战中,视听教育技术迅速发展。3、20世纪60年代,三方面相继发展一教育技术学4、5、1970 年,DVAI (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更名为 AECT。1972年,AECT对教育技术进行了定义,标志着教育技术学研究和实践领域开始形成。我国到1993年才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课程结构。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教育技术学1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指导下,开发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系统考虑以取得最优 教育效果的一门学科。教育技术总体发展都是:从强调硬件建设到软件制作乃至过程与资源。四、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衡量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教育科学是否成熟的标准:(1)理论方面;(2)实践方面。P12(一)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有两种错误认识:属于教育手段或教育方法;属于现代科学技术。教育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本身远远超出了这些范畴,其理论巳深入到教学过程和资源的各个环节。教育技术关注的焦点也不是科学技术本身,而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时所蕴涵的教育、教学规律。因此,教育技术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二级学科,是连接教育科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桥梁。理由:从发展历史看;从学科内容和知识结构来看;从学科内容和知识结构来看。(二)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教育科学研究存在三个层次:教育哲学的研究:在于对教育本身进行反思,探讨教育的本质、价值、目的;教育科学研究:重在研究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关系和规律;教育的技术学层次:在于探索如何分析、解决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办法,获取改善教学的处方;可见,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研究中技术学层次的学科。(三)是具有方法论性质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目标是影响并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特点在于达到这个目标而采用的方法,教育技术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思想就是“系统方法”。(四)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五、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一)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如辨证唯物主义方法2、一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方法;量的研究方法;综合方法3、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等。(二)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取向历史演变:描述与观察研究一一媒体功效比较研究一一ATI研究一一开发研究一一实验研究一一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相对应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任何不是经由统计程序或其他量化手段而产生研究结果的方法。 主要目的是为了发现新的问题,寻求复杂性,进行解释性理解,关注过程,进行整体研究。思考:教育技术学研究取向的演变对当前的教育技术研究有何启示?(三)教育技术研究的元方法亓方法:也称“关于方法的方法”、“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 元方法是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具体方法逐渐积累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方法本身的认识再认识,思考再思考、评价再 评价教育技术的元方法就是,教育技术学作为方法论层次的学科,寻找归纳设计、开发、管理、评价学习过程和资源的理念、 模式、方法、分析框架(等)适用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思考的方法。包括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教育技术研究问题、教学任务的价值取向、理想的教学系统设计理念、各种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取 向等。第二节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一、教育技术学的哲学基础(一)技术主义1、19世纪末诞生标志 德国E.卡普1887年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看作“人类器官的投影” 带有机械论色彩。2、科学的技术哲学观:马克思在本体论上把技术看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延伸;在价值论上把技术看作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的“双刃剑”;在未来观上反对一味悲观,在矛盾中发展。3、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持有积极、支持的态度;避免犯技术决定论的错误;不仅要遵循技术发展的规律,而且要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二)人本主义*1、始于19世纪,认为人应是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主体的创造作用。2、20世纪上,存在主义(法国 萨特)A、基本观点:“存在先与本质”。认为人有绝对的自由,强调人要自由地进行选择,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B、人本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教育目的上;师生关系上;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上。C、带来积极影响D、不足: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倾向;否定教师作用;否定知识的真理性。(三)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之协调1. 人本主义者对技术在课堂中应用的指责2 .所谓的技术主义,其根源不在于使用了媒体。3 .技术主义和人本主义可以以各种方式共存或各自独立存在。二、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一)|系统论*1、I系统科学|是研究一切系统的原理、模式和规律的横断科学。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要素组成的具 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包括: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新三论)等。2、基本原理A、整体原理系统的本质特征,系统理论的核心:整体性;要素应置于系统中考虑,系统应置于环境中考察;整体功能=各部分功能总和+新结构功能。'整体功能在教学中的应用:要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体等要素的关系。B、反馈原理要形成一个闭合回路;有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反馈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正确运用正反馈和负反馈。C、有序原理有序是系统组织程度的提高,信息量的增加,熵的减少;两个必要条件:开放;有涨落。有序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3、系统方法定义: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步骤:系统地分析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研究、收集,提出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最优方案的系统;进行系统的研制、试验和评价;应用推广。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系统方法在美国得到广泛应用。70年代,在教学媒体设计、个别化学习过程设计、教学系统设计中广泛应用,使得三者综合为一个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整体教 育技术领域。(二)传播理论*产生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20世纪50年代形成一个学科。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 定对象的一种活动。1、揭示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 ”模式布雷多克who;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 why; where.2、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递;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递。3、揭示了教学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实现机制通过三种教学信息流实现:教学信息的传递与接受;学习者反应信息的传递与接受;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加以评价后再传给学习者。4、教学传播的基本规律共识律;一一共同的知识技能基础是教师与学习者之间得以交流和沟通的前提。谐振律;一一教师或信息源的传递速率和传递容量,必须符合学习者的认知速率和可接受水平。选择律;一一教学媒体的选择匹配律。一一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使各种相关要素的特性组合起来,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特性。5、发展纸质一一电波一一图像计算机网络扩展知识点:香农一韦弗模式;贝罗模式(三)学习理论教育技术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定要理解)学乖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概论。重点研究学习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1、I行为主义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华生、桑代克、斯金纳主要观点: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变化,常用“刺激一一反应一一强化”来概括。认为学习的起因在与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而不关心刺激引起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与内部心理过程无关。将人类的学 习过程归结为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教师程任务只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学习者的任务则是接受和消化。根据其理论,教学旦的就是根据特定的刺激,以便引起学生特定的反应,因此,教学目标越具体,越精确越好。如布鲁姆等 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优点: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性训练、作业操练、行为矫正中确实 有明显的作用。不足: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实践应用:“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根据强化作用理论而来的。2、I认知主义1 20世纪70年代到整个80年代奥苏贝尔等认为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认为人的认诅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批判行为主义,在个 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认为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被注意 或加工,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因此,学习的基础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而不是刺激一一反应联结的 形成。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爱好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学习者的外界刺激做 出的主动地、有选择地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是首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再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原 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习者也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发现法: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内在动机;强调信息提取。认知彳丁为主义学习理论加涅主要观点:主张既要重视外部刺激的作用与外在的反应,又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 件和内部条件。(1)学习是人的倾向或能力的变化,但这种变化要能保持一定的时间,且不单纯归于生长过程。(2)学习的结果即教学目标,可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等五大类。(3 ) 的发生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3、建构主义 20世纪90年代开始(1)代表人物:维果斯基、布鲁纳、皮亚杰等。(2)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 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 主动建构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因而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一一反应过程。而且,每个学习者都在以 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 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是新、旧经验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 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呈现者,不是简单的“告诉”就能奏效的。(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4)建构主义模式下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通达教学(5)对学习有以下几点共识: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要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学习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建构;学习需要交流与合作;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强调资源的重要性。(四)教学理论*有较大影响的三种教学理论:1、赞可夫的发展教学;“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2、布鲁纳的结构发现3、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课程论是教学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开发的主要模式:目标模式(影响较大);过程模式;情境模式后现代课程观:课程设计遵从四个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因此建立在这个范式上的课程模式是非线形的,非序列性的。复习建议:这一章是本书的基础章,也是重点章,尤其是AECT1994定和-些SSO其他的知识点则需要深刻理解。总之,本章需要大家字斟句酌地看,同时多思考,当然,也要有重点.第二章教育技术的发展历史第一节教育技术发展鸟瞰一、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发展(一)教育技术发展的两个主要方向:物化形态的教育技术 和 观念形态的教育技术观点:媒体论过程论教育技术发视听媒体系统方法展史上的核心概念:(二)教育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传统教育技术;视听媒体教育技术;信息化教育技术手工技术机电技术信息技术(三)教育技术发展的“ 2*3 ”模式表2.1需要记忆。传统教育技术:教育者的言语技巧和教学技能以及黑板、粉笔等的运用机由教育技术I: 硬件一一软件;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教学系统设计学科产生。 信息化教育技术:包括硬件、软件和潜件。特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直接促进学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企业培训。二、教育技术发展特点(一)非替代性,而表现出一定的累积性一一导致教学内容越丰富,手段愈多样,教学更灵活(二)选择性,即“适者生存”(三)对人的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一一技术固然重要,但不可能代替,要重视人的因素。(四)需要新的观念,并且要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的整体改革才能获得快速发展。第二节国外教育技术的发展演变一、媒体教学技术一一从直观教学到视听传播*(一)直观教学教育技术先声(17世纪)育美扭斯直观教学观点:直观教学;直观教具直观教学是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其实质是一种传授观察经验 的直观技术。世界图解第一本带有插图的教科书(二)视觉教学教育技术发端(20世纪初,1918-1928年)1、视觉教学的背景2、1923年 成立了 “视觉教学部”1928年第一本有关视觉教学的教科书问世。3、霍本等人在课程的视觉化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教材的分类模式和选用原则。该模式以教具为基准,越向上,具体性逐渐减少而抽象性逐渐增加。言语最抽象,实地见习最具体。在选用视觉教材时有四个方面值得考虑。4、评价:视觉教学和直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三)视听教学媒体教育技术研究的主体192819421955背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经验之塔” ”理论要点: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 具体;位于中间部位的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不足。不但延续了霍本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细论述了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西,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的学习经验为基 础。3、 1947年,“视觉教学部”改名为“视听教学部”4、评价:与视觉教学没有太大差异。(四)一一教育技术观念的媒体论向过程论和系统论过渡195519651、 传播理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媒体论一一过程论表现在四个方面2、早期系统论对视听教学的影响媒体论一一系统论表现在四个方面视听传播的理论框架和定义开始出现一一教育史上第一次重要的理论变革1963年视听传播定义二、个别化教学技术*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戴尔(一)早期的个别化教学技术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温内特尔计划” “道尔顿制” 特点:教学目的明确;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骤模式,学生自定学习进度;但必须达到一定教学 要求才能转入下一步学习;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由学习者自主学习。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等。斯金纳设计了便于及时强化的程序教学机器和便于进行程序教学的程序。模式:直线式程序:由浅入深,一对一的方式组织。缺点:比较机械;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缺乏挑战性。分支式程序:允许学习者对学习单元进行选择。优点:有利于学得快的学习者发展。(三)其他个别化教学形式的发展(四)计算机辅助教育 始与1958年1、早期计算机辅助教学遵循程序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一一主要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计算机辅助教育的理论基础转向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到90年代,随着整合技术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育这个概念巳不能完全反映计算机在教育中的作用。因为 计算机不再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导师、伙伴等存在。三、教学系统方法的形成(一)夸美扭斯: 归纳方法(二)斯金纳: 程序教学 促成因素(三)60年代后发展四、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的发展演变(大致把握一下发展脉络和趋势即可)另外,AECT77与1994新定义的区别应理解、了解。五、教育技术定义演变的原因及启示(一)主要因素1、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一技术支持2、相关理论一一理论支持3、实践 促进(二)启示1、有利于教育技术的发展2、既能反映教育技术实践的现状,又具有构建理论体系的作用开发和使用各种学习资源、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通过追求教学的最优化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始终是教育技 术的本质特征。第三节 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电化教育概念和教育技术概念*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1919年运用幻灯来教学“电化教育”一词来源有三种说法;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出现。我国较正式地使用该词在1936年。当时的电化教育专门指电影教育和播音教育。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的11个定义。(大致把握一下发展脉络、分类和趋势即可)二、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一)教育技术理论框架南国农1“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我国电化教育得以存在的立足点:现代教学媒体的开发与应用。这也是我国电化教育区别于国外教育技术的根本点。(二)学科建设教育技术专业始自1984年;巳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科专业体系。(三)组织机构的发展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教馆一一各级电化教育机构三、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观念上的误区1、重“电”轻“教”2、重“硬”不重“软”3、重“教”不重“学”4、偏科技轻人文(二)存在问题1、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科学规划独立学科2、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复习建议:这章也属于基础章,是阐述教育技术的发展状况。学完此章后,大家应做到不看书本就能叙述出教育技术发展 的大概过程学习不能断章取义,要能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联系在一起。时间顺序表19世纪50年代初19世纪60年代后期19世纪50年代、60年代1877 年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到70年代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20世纪初1958年20世纪60年代以来产生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教学系统设计学科产生程序教学风行一时60年代末开始衰落技术哲学诞生视听媒体教育技术时代姗姗来迟人本主义思潮系统方法在美国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媒体教学、个别化教学和教学设计三者综合为一个以系统方法为核心的整体教育技术领域在美国产生了传播理论传播学形成一个学科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风行一时美国“视觉教学”运动一一教育技术专题研究的开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和应用开始第三章学习资源第一节学习资源概述教学设计逐渐形成和发展、学习资源的涵义指在学习过程中可学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People;capital;information;material;device;setting。二、学习资源的类型*(一)按学习资源来源分:设计的资源(专门预备的)和可利用的资源(可以用的)(二?按学习资源表现形式分:1、硬件资源: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设备2、软件资源: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内容特定的软件资源、内容相关的软件资源);支持学习的工具性软件(认知工具cognitive tools、交流工具、问题解决与决策工具、效能工具producivitytools)(三)按学习资源所涉及懂得人与物的关系划分1、人力资源!教师(最主要的)、同伴、小组。2、非人力资源I:由教育信息、学习媒体和学习场所共同构成的学习资源。教育信息分五类:教育内容信息(最重要、最基本的)教育控制信息(调节、反馈)教育政策法规信息;教育管理信息;教育社会信息。学习媒体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学习场所在学习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第二节媒体资源学习媒体的含义I媒体:指信息的载体如文字、语言、图象等;存贮、加工、传涕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挂图、磁盘等。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为教学媒体或学习媒体。学习媒体既是教育信息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是最基本的学习资源,又是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四次飞跃:教科书的产生,直观教具的使用,音像材料的涌现,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的发明。二、学习媒体的分类按媒体表达手段:口语媒体、印刷媒体、电子媒体;按媒体作用的感官和信息的流向: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三、学习媒体的特性固定性得以保存、记录、储存信息);散播性一一距离;重复性使用多次;组合性一一能组合使用;工具性一一与人比,从属地位;能动性一一特定条件下,能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起作用。四、几种新型教学媒体(一)多媒体,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Htypertex)超文本是按照人脑的联想思维方式非线性地组织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人们很少对多媒体和超媒体进行区别。(二)虚拟现实(VR,Vi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 真实的感觉。也可以将它看做一种媒体。虚拟现实参与者可以自己控制体验的进程和顺序,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环节而略过其他部分。(三)流媒体(Streaming Media)流媒体技术使得多媒体文件在网络上,在既无下载等待要求又不占用客户端硬盘空间的情况下保证实时播放。最大特点是允许播放器即使反应而不用等待整个文件下载。流媒体技术在促进教育电视发展和推动现代远程加以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几种常用学习媒体教学特性比较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超级媒体,各类媒体有不同的教学特性,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发挥其长处。“没有一项研究证明某一种媒体永远优于另一种媒体,也不存在能解决一切教育难题的媒体。”六、学习媒体的选择依据(一)学习者的特征一一年龄、兴趣、动机、认知风格和认知技能等。(二)根据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的性质;采用的学习方法(三)客观条件一一媒体的易获性、适用性;经济能力,师生技能等。(四)媒体自身的特点。第三节 媒体资源因特网上的教育信息资源因特网硬件资源因特网人力资源因特网软件资源、因特网学习资源环境:各种硬件设备:网上教育教学机构的所有人员:教育信息资源占一小部分二、因特网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概述(了解即可)三、因特网教育资源的分类(一)按教育信息资源的存在形态分:在线数据库;新闻组与电子公告牌;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电子新闻和信息服务;电子书;教育网站。(二)按因特网教育信息资源发布者身份分:政府教育机构信息;企业集团的教育类信息;科研院校的教育科研信息;信息服务机构的教育信息;个人主页。四、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特点形式的多样性;获取的便捷性;共享性;时效性;交互性;内容的丰富性。五、因特网上教育信息的组织管理方式(一)Internet一次信息的组织与管理经过加工、组织入网的信息文件方式;数据库方式;超媒体方式;主页方式。(二)I二次信息I一次文献经过替换、重组、综合、加工以后1、搜索引擎方式:一次检索便是超文本信息2、指示数据库:存贮的是有关网上一次信息的地址以及相关的信息的描述。3、主题树方式六、因特网上教育资源的获取(一)搜索方法1、利用巳有的网上检索工具2、权威站点推荐3、印刷媒体介绍(二)基本策略(略)第四节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参考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一、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概述2000年5月,公布了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从资源的技术开发方面,提出了最低的技术要求;从方便用户使用方面,对属性的数据类型及编写类型进行规范从管理者角度,提出了对资源管理系统以及远程教学支持平台所应具备功能的要求。二、网络教育系统体系结构网络教育系统建设包括四个层次: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库建设;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通用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开发。其中前两个是重点和核心;后两个属于工具层次所有教学资源的建设应围绕课程这个核心来组织。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一)各类教学资源建设的技术规范1、题库(Item Bank)2、多媒体素材:文本、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类素材3、网络课件库4、案例库(Case)(二)网络课程的建设规范按一定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三)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功能要求(四)网络教学支撑系统功能要求复习建议:本章我认为只有部分重点,如学习资源、学习媒体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点。而如第三、第四节则属于了解性 的知识,这些并不是说不需要看,而是需要知道的,有些知识也需要理解,会运用。第四章学与教的过程第一节学习过程一、学习的涵义(一)广义的学习人类以经验的获得去适应其周围不断变化环境的过程。(二)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三)各派学习理论对学习的界定1、行为主义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认知主义 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3、建构主义指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二、学习目标的分类(一)Bloom等人教学目标分类1、认知领域目标:知道(记忆);领会(转换、解释、推断);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 情感领域目标: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的组织;价值的个性化。3、 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联系;复杂的反应;创作。(二)加涅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事实、名称、原则、概括2、智力技能: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问题解决)3、认知策略:与一般的智力技能有区别。外部世界vs内部世界4、动作技能5、态度(三)两者比较同:1、都把学习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态度、动作技能。2、认知领域所涉及的范围一致,都把智力技能分为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3、另外两个领域的观点也一致不同:认知领域内部各个亚类的划分标准和目的不同测量学vs同时考虑每类学习结果的学习过程、条件机器相互间的层次关系。三、学习过程模型(一)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过程模式认为学习的过程类似于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学习者通过大脑输入一系列的信息,然后经大脑存储、转换、加工和输出,实 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每一个学习行动都可被分解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注意);习得阶段(编码);保持阶段(记忆);回忆阶段(提取);概括阶段(迁移);操作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绝大部分都是采用此模型来指导其操作的流程。缺陷:对如何通过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考虑得少;对于某些心理能力研究不够;难以在非结构化的学科中应用。(二)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式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是指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认知策略对当前环境中的感觉信息产生选择性注 意,获得选择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建构该信息的意义。从而获得新知识、新经验的过程。1、倾向进入短时记忆2、形成动机和注意3、与长时记忆联系“语义编码”4、检验刚建立的联系5、失败返回6、成功意义理解7、短时一一长时记忆“同化”此模式对于帮助我们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对网络教学有重要指导意义。四、影响学习过程的主要因素(一)身心发展状况(二)巳有的认知结构水平认知结构:广义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个体关于特殊知识领域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特性: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三)学习策略1、认知策略cognitive strategies: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2、元认知策略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一个人如何形成关系自己学习的元认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 resource management strategies是对学习时间,学习环境,自己努力程度的控制,寻求他人支持的管理。(四)学习风格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动成分,生理性倾向成分,社会性倾向成分。心理性层面社会性层面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具体型和抽象型(采用概念水平的高低)冲动型和沉思型(反应的速度)(五)学习动机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从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划分)2、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六)外部环境(主要是学校环境)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涵义及其要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过程;表现为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双边活动。要素:学生;教师;学习内容;学习媒体。二、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