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一办公! | 帮助中心 三一办公31ppt.com(应用文档模板下载平台)
三一办公
全部分类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
  • 建筑/施工/环境>
  • 毕业设计>
  • 工程图纸>
  • 教育教学>
  • 素材源码>
  • 生活休闲>
  • 临时分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三一办公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教育传播学复习.docx

    • 资源ID:5305669       资源大小:206.52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1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1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教育传播学复习.docx

    第一章绪论、传播1. 概念:传播是人们通过符号、信号,传递、接收与反馈信息的活动(本质);是人们彼此交 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功能)世界处处充满了传播现象, 生命的每时每刻都在进行传播活动,生命不息,传播不止。(普遍性)2. 注意点:传播一般是在两个以上的若干人中进行。 传播是一个过程。 传播是一种互动。 传播必带信息、必经通道。 传播以符号、信号为中介。 传播可以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等手段传递。 传播的目的在于分享信息、互相影响。 广义的传播还包括:自然、机器、动物传播等。3. 构成要素:信息传播行为的内容。流动传播行为的方式。因此,传播, 就是信息的流动过程。L人际传播t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教育佳播二、传播的类型一自然的传播一动物的传播一人对人的传播一人的传播-匚人的内在传播L机器的传播(1)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2)组织传播: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3)大众传播:传播者通过专门编制的内容,通过媒体,对广大受众进行信息交流的活 动(4)教育传播:是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5)人的内在传播:是在人体内部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人的思维活动,是人脑对感 性知觉和表象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概念和推理,形成思想的过程三、传播的功能1、拉斯韦尔的传播功能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监视环境(认识世界的功能)应付环境(改造世界的功能)传递遗产(教育功能)2. 施拉姆的传播功能说: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3. 一般来说,传播的功能是:沟通(通过传播,可以使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 体之间沟通信息,使之互相了解)、协调(通过传播,可以协调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教育、 娱乐四、教育传播1. 概念: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 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2. 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点:相同点:两者都是人的传播活动,都是以信息传递为核心。不同点:a.大众传播的目的,主要是通报消息、提供娱乐、宣传教育。教育传播的目的,主 要是培养合格公民,造就优秀人才。b. 大众传播的对象,主要是成年人为主体的一般大众。教育的传播对象,主要是正在成长的 年轻一代。c. 大众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的编辑、记着和节目的制作者。教育 传播的传者,主要是教师、教育管理者、教材编制者。d. 大众传播主要是一种间接的传播,是作者通过媒体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教育传播既可以 是通过媒体的间接的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传播。e. 大众传播中的反馈过程,一般迂回缓慢,具有更多的单向传播特点。教育传播能较快的收 到反馈信息,具有更多的双向交流特点。f. 在大众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很大的随意性。教育传播中,信息的选择,有严格的规定 性,要求高度的科学性。教育传播的基本特点:明确的目的性 内容的严格规定性受者的特定性 媒体和 通道的多样性3. 教育传播的构成要素教育传播是一个系统,任何系统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二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三要素说: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四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本书采用四要素说)任何一个都是必不可少的,环境是外部条件,效果是系统的产物五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六要素说: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4. 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贤无盼世钮 束以朱世 宏年代中荆迅速增信 垸匿.*!擂比T枇i'L 上怆.成丸序到4序海景增率,股字化20抛笙知年 代后舸至今方式口耳用恃另加诙七讥通 秘堂为去的公JLliij 一皿 后一登元 己床5. 互联网引发的教育传播变革:a. 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教育传播观念的变革从主要满足教育者需要走向满足学习者需要 的教育传播观念。b. 教育传播要素的变革:教育者有把关人变成引导者;教育信息一一由模拟信息变成 数字信息;教育媒体一一由单向交流变成双向、多向的交流媒体;受教育者一一由被动变 成主动。c. 教育传播方式的变革:由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成多对多的网络传播方式。6. 教育传播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性质:是交叉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它是教育学和传播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它属于 社会科学。它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 是综合运用传播学 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过程与规律,以求得最优 化的教育效果对象:教育传播现象及其规律,是整个传播系统和教育信息传播活动的全过程。7. 教育传播学和视听教育学、电化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的异同点:区别点:视听教育学以教育媒体为核心,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媒体为核心,教育传播 学没有核心,同等对待教育系统中所要的组成要素。教育传播是从整体(所有教育资 源)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视听教育学和电化教育学是从 局部(教育媒体或现代教育媒体)出发,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以达到优化的教育效果。 教育传播学主要研究“是什么”、“为什么”,而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做什么”、“怎么做”。相同点:它们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在探索新的教育方式,都是为了改进教 育,实现教育过程的优化。它们在研究中,都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第二章教育传播过程和模式、传播过程1. 教育传播过程:在教育传播中,当教育信息通过教育媒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进行 传递时,则产生了动态的过程,这就是教育传播过程。2. 教育传播过程构成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编码、译 码、噪声、反馈、效果编码过程包括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3. 编码:把信息转换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信道编码。4. 译码:译码过程包括信道译码和信宿译码,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把 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叫信宿译码。5. 噪声:在传播过程中,除了传播有目的的信息外,还会出现各种干扰信号,这种干扰信 号被称为噪声6. 效果:传播在受教育者身上引起的变化,称为传播效果。7. 反馈:将传播效果传递给传播者的过程称之为反馈。8. 阶段:确定教育传播信息阶段、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阶段、通道传送阶段、接收与解释阶 段、评价与反馈阶段、调整再传送阶段二、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1、教学信息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1)分析内容,找出知识点。2)组 织内容,安排顺序。教学内容的组织策略:1)先行组织者策略:提出先行组织者一一逐步分化一一综合贯 通2)五段教学策略:激发动机T复习旧课T讲授新课T运用巩固T检查效果3)A九段教学策略(加涅):引起注意T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前提性的学习T呈现 侧记材料T提供学习指导T引出作业T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T评价作业T促进保持和迁 移2、受教育者特征的分析:一般特征分析;学习风格分析;初始能力分析。3、教学媒体的设计:真实性情境意境性情境示范性情境原理性情境探究 性情境4、教师与学生活动的设计:问题/项目的设计:问题重要性。学生自主学习策略的 设计: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 协作学习策略的设计:竞争、辩论、伙伴、设 计、问题解决、角色扮演。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信息海洋的导航者、情境观察的引导 者、问题的设计者、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辅导者。三、教育传播模式1. 模式: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的形式。结构性模式:用来描述某种事物或现象; 功能性模式:对事物发展过程、因素与结构的相互变动、作用的一种总体性把握2. 教育传播模式:它是对教育传播现象的概括和简明表述,是对教育传播过程的各要素的 构成方式与关系的简化形式,它反映了教育传播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特征。原则:a.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所依据的理论是正确的,必须科学的反映教 育传播的规律,揭示教育传播各要素的关系。b. 现实性模式要来源于现实,对现实的归纳,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出来的,要有一定的现实 基础,反映现实情况。c. 简明性模式是对现实的一种简化形式,要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而不是面面俱到。d. 操作性构建的模式应思路清晰,符合逻辑,所需的条件应容易实现e. 创见性新的模式要比原有的模式更能反映现实,发现事物的新的联系;好的模式不仅 要反映现实,而且要高于现实,体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3. 亚里士多德模式:演讲者为了取得不同的效果,要在不同的场合、为不同的听众构思其 演讲的内容。评价: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这类传播过程,虽然列举出了传播的要素,但是对传播过程没 有明确说明。4. 拉斯韦尔模式:用文字形式阐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式:这便是著名的“5W ”模式°“5W ”模 式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基本内容,影响极为深远°“5W ”模式是:谁(Who)-说什么 (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评价:它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的先河。但这一模式过于简单,具有以下明显缺 陷:首先,它忽略了反馈的要素,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其次,没有重视“为什么''或 动机的研究问题;最后,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的地 位。5. 香农-韦弗模式该模式中,信息源从许多可能的信息中确定要传播的讯息,发射器将讯息转换成适合于通 道使用的信号形式。通道即将信号从发射器传递到接收器的媒体。接收器的任务是将信号 转换为讯息,并发送到传播目的地即信宿。信宿是讯息所要到达的人或事。干卧I 一I评价:该传播模式系统地考虑了“信息”与“信号”之间的转换关系,运用数学模式测量信息 量、信号与通道容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一一噪音的问题,唯一的 不足是它将传播描述成一种直线的单向传播过程6.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这就内含了 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 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 下的局面。完全平等的。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 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同时,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 况不符合7. 德弗勒的互动传播模式又称大众传播双循环模式。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提出。在闭路循环传播 系统中,受传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于传播过程中的各 个环节。此模式突出双向性,被认为是描绘大众传播过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模式评价:模式的优点是:它克服了单项直线模式的缺点,明确补充了反馈的环节和渠道,使 传播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拓展了噪音的概念。显示了传者与受者含义不一致的原 因,就是噪音的干扰。该模式的缺点:对大众传播过程要素的众多性和复杂性反映不够, 有简单化倾向。对人类传播的新媒介和新技术未能足够重视。8. 贝罗的S-M-C-R模式这一模式把传播过程分解为四个基本要素:信源、信息、通道和受传者。贝罗模式也叫 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 M代表信息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 R代表 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实现其传播功 能的条件II源岫Mil碰C) 师®评价:原本是一般传播的模式,由于其揭示了教育传播的规律,后来被人们认同为教育传 播模式。这个模式的出现,把人们的注意力从“物”引向人,从信源引向受传者,是一个了 不起的贡献。然而,由于该模式是单向和线性的,缺少一定的反馈环节,仍然有所不足9. 加涅的学习信息流程结构模式人类的所有学习过程都是通过内在的一系列心里操作,对外来信息或已存在人类记忆中的 信息进行不断的加工而完成的。评价:充分分析了信息在人脑中的加工处理和储存强化的过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 的信息加工的机制与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而至今尚未被人们彻底弄清的过程,加涅的传播 理论仍有一定的片面性四、教育传播学的基本模式教师根据某种需要,选择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并通过媒体将教育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主 动地接受通过教育媒体传来的信息并进行反馈,教师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育信息与媒 体,达到优化传播过程、提高传播效果的目的。/ 教育环境 、A 教教kb教受育P育育教者信媒育息体者反馈典型模式:(1)师生面对面教学传播模式2)远程教学传播模式(3)个人自主利用媒体自 学的教育传播模式(4)协作互动传播模式网络教育传播模式(1)基于网络的课堂讲授型的2)基于网络的个别辅导的(3)基于网络的讨论式(4)基于网络的探究式(5)基于网络的专题网站式第三章教育传播信息和符号一、信息1. 信息的含义:(1)指消息、知识和情况(2)是减少或消除某种情况不确定性的东西(3) 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2. 信息的特征:信息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信息具有知识的秉性。信息可以传输 和存储。信息可以提取和加工变换3. 信息的产生:(1)信息是在物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2)相互作用的方式:物质直接作用方 式、物质场的作用方式、发射与接收方式(3)作用的痕迹信息4. 信息的形态:(1)信息体:自然物信息体、机器信息体、人类信息体(2)信源物作用于不同类型的信息体,呈现出信息的集中不同形态:自然信息、机器信息、 人类感知信息、人类思维信息5. 育信息的概念(P63)信息:自然信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方式与变化的信息)、社会 信息(人类社会中的人们之间传递与交流的信息)。狭义教育信息:教育内容(知识、技 能、思想、观念)。 广义教育信息:包括与传递教育内容有关的其他所有信息。6. 教育信息的特征(P64-P65):科学性(教育信息是已为前人所提取、处理并转化为人的科 学认识的一部分)、目的性(教育活动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活动)、系统 性(教育信息是经过专家精心编制的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知识体系)、共享性(不同于某些 社会信息,不存在保密性与限制性,可以为人类广泛地共享)、多样性(教育信息蕴藏在各 种载体中)7. 教育信息的主要来源:教师、客观事物、教学信息体 二、符1. 符号的含义:符号是人类传播活动的要素,符号代表事物,它能脱离参加传播活动的双 方而独立存在。2. 分类:口处诙&自然齿古眄白特号书巾1诀古符号的分染AliBA泊花的税筋询。符廿福业13非诺希玲非讷自布号师讪牲"祜土柯专日惟产藉褂勺其的Lis吉苻号3. 本质:(1)符号代表事物(2)符号的意义来自经验(3)符号的意义因环境而异,因时 间而异(4)符号具有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4. 教育传播中的语言符号及其作用:(1)教科书(文字教材)中的语言符号。 (2) 教师语言-教学语言、提问与讨论语、评论语。(3)校园广播语。5. 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运用的原则:(1 )目的性;(2)针对性;(3)强化性;(4)调整性;(5) 整体性i褂的taw里is*簿享竟性非语言符号坏萱的机克丰诰吉荷¥非语言等导|案语言听竟推丰和博号一菖它的尊两百科号一耳宜音符号6. 非语言符号的类型:动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运动画面、人际距离静态的视觉非语言符号:象征符号、实义符号、环境、静态、图片听觉性非语言符号:(1)类语言 声音要素:音调、音量、音素、音质 功能性发声: 哭、笑、哼、哈、呻吟、口头语其他声音符号 自然界;动物;火车、轮船;上下课铃声;人的脚步声;音乐7. 非语言符号的功能:(1)传播态度与情绪、(2)补充与强化语词、(3)代替词语8. 特性:(1)普遍性(广泛存在与人类传播活动)(2)形象性;(3)多维性(可以在同一时 空内同时刺激人的多种感官);(4)整体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性的符号系统)9. 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的应用:(1)教师的非语言符号:象征性、说明性、表露性、体调性非语言符号、空间的非语言符 号、类语言符号、副体态语言(2)教材的非语言符号:标本、模型与演示实验;插图、挂图与简画;电子教材中的非语 言符号(3)教育传播环境10. 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原则:辅助性(非语言符号在教育传播中只是一种重要的 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只能少而精)、准确性(在教育传播中,非语言符号的价值就体 现在能准确的表达出确定的意义)、适宜性(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不 同的教学情境等选择不同的非语言符号)、稳定性(教育传播中的一些基本非语言行为应当 是相对稳定的)、情感性(非语言符号在沟通师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方面确实有 明显的独特之处,因此在教育传播中应发挥它的长处)第四章教育传播通道和媒体一、传播通道1. 传播通道的含义: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的途径。构成要素:编码(把信息转化为符号叫信源编码;把符号转化为信号叫信道编码)、译码 (把接收到的信号转换为符号叫信道译码;将符号转换为信息意义的过程为信宿译码)、 信道(是信号传送的渠道)信息 符号 信号 信号 符号 信息据 |H 帆_H fnifi dH 住揩2. 教育传播通道:是教育信息传递的途径。构成:(1)学生-教师通道;(2)学生-媒体通道;(3)学生-实际事物通道;(4)学生- 家庭通道;(5)学生-学生通道3.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1)来自信源的干扰:信源混乱、质量不高;三人成虎、谣言 等。(2)来自编码的干扰:用词不当、用语含混等。(2)来自信道的干扰:线路不 佳;设备不良;环境不好;(3)来自译码的干扰:如学生有生理缺陷或知识、经验有局限4. 如何保持教育传播通道的通畅:(1)让校园充满信息(2)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3)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5. 教育传播媒体:媒体用于储存与传递以教学目的的信息;媒体用于教学活动类型:(1)按教学发展的先后分类:传统教学媒体、现代教学媒体;(2)按教学媒体的 印刷与否分类:印刷媒体、非印刷媒体;(3)按感官分类:听觉型、视觉型、视听型、 相互作用型;(4)按教学媒体的物理性质分类:光学投影、电声教学、电视教学、计算 机教学;(5)按技术特点分类:数字教学媒体、非数字教学媒体。6. 麦克卢汉的媒体观:(1)媒体是人体的延伸(2)媒体就是信息;(3)媒体有冷热之分(冷媒体:对象参与度大的媒体,如电视电影,因为他需要受传者很大程度想象力参与;热媒体:对象参与度小的媒体,如报纸、书籍、广播)(4)媒体是导致社会变动最强大 动力 评价:有许多合理的部分,也有不足之处。他强调媒体本身的重要性,他的看法对研究 和认识媒体有积极意义;但过于强调媒体作用,从而使自己走进了“技术决定论”的队伍。 他的冷热媒体理论是缺乏科学性的、7.戴尔“经验之塔''的基本观点:塔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越抽象。教育、 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 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 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位于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起到桥梁的作用。应该不应该把 直接经验过分看重?从具体情况出发。8.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功能:传递信息(呈现刺激、提供信息是教学媒体最基本的功能)、 存储信息(各种教学媒体都有此功能)、控制学习(各种教学媒体都有要求学生做出反应 的功能,也都有控制学习环境的功能,但在控制的程度方面有所不同)。9. 教育传播媒体的一般作用:给教学提供具体的经验、使学生思维活动正确、改善学生行 为态度、优化教学、教育过程。10. 教育传播媒体的特性:(1)呈现力:媒体呈现事物信息的能力重现力:对信息的重 现能力;(3)传送能力:媒体把新系统是传送到接受者的空间范围;(4)可控性:使用 者对媒体操纵控制的难易程度;(5)参与性:利用媒体开展教学活动时,学习者参与活 动的机会。11. 不同教育传播媒体的特点:(1)印刷媒体的特点:可大量复制、可反复阅读、使用方便、价格便宜、要求读者有 一定的阅读能力;(2)电子视觉媒体:能使学生观察静止状态下扩大了的图像、能将某些实物、标本、 实验放大显示、排列和数量可以调整,比较灵活(3)听觉媒体:能够录取,可根据需要重放、能将声音放大,扩大教育面、传递信息 迅速、方便失明,阅读有障碍的人、携带方便、听觉材料的表述顺序基本是固定 的(4)视听觉:形象生动、有速报性,同时性,广泛性、受时间限制、操作比较复杂, 价格较高(5)综合媒体:综合上述,提高教学效率12. 教育传播媒体的选择利用:施拉姆的九个原则:我们(1)可以使用任何媒体学习;(2)向经验学习,媒体派不上用 场;(3)会从媒体或直接经验中不自觉地学习(4)没有一种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全 能媒体”(5)有一种或一组媒体直接经验对某种教学工作来说,会比别的媒体更有效;(6)教课包括先后顺序,需多种媒体来配合(7)混合使用媒体比只用一种好(8)混合 使用媒体来配合教学工作(9)将媒体与教学次序做最适当的配合第五章教育传播中的教师和学生1. 把关人: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处理、加工与传递信息,被称为把关人;信息 传递线路上有权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2. 教师传播行为: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的基本传播行为包括教育信息的收集、加工与 传递。教师的传播行为:1、教育信息的收集:明确目标和内容;选择信息源;考虑 收集方法:文献/访谈/测验/仪器;2、教育信息的加工:去粗取精、去伪成真,选择性整理;变无序为有序,有序 化加工;转换与再组织,优化编码;3、教育信息的传递:传递的信息要有针对性。传递的信息应该是完备的。要 注意信息的时效。 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要注意克服信息传递中的干扰3. 学生的传播行为:学生的传播行为主要表现为接受传播信号、进行译码、输出与反馈信息4. 教师的传播心理:主要指教育传播中教师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能力、教师威信5. 教师威信:指通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尊敬和信赖。6. 选择性理解:根据经验来接受传播内容接受合乎于自身信念的传播内容,排斥 或歪曲与观念相反的内容 喜欢接受容易理解的内容; 优先接受能帮助自己解决 困难的内容7. 遵从性,心理:指个体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 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所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8. 教育传播中教师、学生扮演的角色教师:是教育信息的主要“把关人”,在教育传播中,传播什么,通过什么渠道传播,主 要由教师决定;是教育信息的发送者。学生:是教育信息的接收者,选择与接收教育信息,对收到的信息进行译码;是反馈信 息的发送者,对教育信息进行译码和处理后,发送反馈信息以帮助教育传播者调控教育 传播过程。9. 合格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热爱教育传播事业、具有比较渊博的知识、掌握教育传播技 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10. 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能、和思想品德素质要求:生理:要求学生的感官器官发育要正常;,心理:应该积极地、主动地去接收与加工信息知能:具有社会经验、基础知识、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 组织性,纪律性、尊敬师长,热爱团结同学。11. 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因素:影响教师的:(1)政治法律因素,教师传播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的政治制度的约束,法律 是现代社会影响与制约人们行为的一种有效的规范体系,教师的教育传播行为也必须遵 守法律;(2)社会文化因素,教师的教育传播行为受到所处社会的价值标准的影响(3) 其他因素:信息价值、组织因素(所在学校的办学方向等)、受传者因素、技术因素、传 播者个人因素学生:(1)社会文化(2)知识 心理(4)其他12. 影响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心理因素:教师:(1)动机与兴趣动机是推动教师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原因,兴趣是激励教师从事 教育传播更积极更活跃的因素(2)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个人需要之间关系的体验过程。(3)意志任务繁重艰巨的教育传播活动要求教师有顽强从事教育传播的意志(4)能力:全面掌握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方面的良好 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教育机智(5)教师威信指通过教师一贯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受到学生尊敬和信赖学生:(1)选择性心理:a.选择性注意受传者的注意是选择性的,选择和注意和自己有 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b.选择性理解(1需要2态度3情绪4习惯)c.选择性 记忆 人们容易记住自己愿意记住的事情,而容易忘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2)遵从性,心理:个体在传播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 在知觉、行为或观点上所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引发受传者遵从性心理的因素:a.群体因素b.个体因素(1个体的威信2个体的心理特征3个体的性别 特征)13. 师生互动过程及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类型与特点:师生互动过程:教师具有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师生互动过程对学生施加影响;教师与学生是 相互作用的两方,每一方都包含着认知和行为两个侧面。师生互动机制的类型:(1)假相倚型双方都我行我素,均按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2)非 相对称性相倚型一方采取真相倚,另一方采取非相倚(3)反应性相倚型人们对带入情境 的预定计划不去注意,只对他人正在说或正在做的事情做出反应(4)彼此相倚型相互配 合特点:依存性(师生之间存在互为条件的关系)、差异性(是维持师生互动的纽带)、互补 性(学生向教师的反馈信息坑会激发教师产生新的看法、观点,或修正教师的错误)第六章教育传播环境1. 环境:指主体周围与主体密切相关的一切要素构成的体系2. 内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3. 自然环境:包括森林、湖海等天然物和房屋、街道等人工物4.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政治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等5. 教育传播环境:围绕教育传播活动四周的一切事物,使教育传播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全部外部条件的总和6. 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物质环境(校舍建筑)、校园社会心理环境(学术风气、社会意识、 集体观念、文明礼貌、求实精神)7. 社会信息:包括社会思想意识信息、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信息8. 校风、班风:是学校或班级所有人员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 向和行为风尚、9. 影响教育传播的主要环境因素:校园环境;教室环境;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电、光、色、空气、温度10. 环境与人的关系:环境影响人:狼孩、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改造环 境:人类是能动地积极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也给环境以反作用,改变环境。11. 施穆克的教室原则:目标性、整体性、时效性、整体性、自主性12. 教育传播环境的功能:扩展、激励、陶冶、益智13. 教育传播环境对教师和学生的作用:教师:(1)扩大教师采集和选择教育信息的范围;(2)为教师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使 教师有可能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进行教育传播活动;(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与学生接触、 与社会交往的机会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2)促进智力发展3)培养学 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4)有助于身心健康14. 教育传播环境的优化:(1)精心设计各种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教育传播场所和设施,是构成教育传播物质 环境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直接影响人的传播行为,或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从而影 响人的传播行为。(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2要符合学校卫生学的要求3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已有优势)(2)认真筛选各种社会信息,实现信息优控 (1建立严格的审查和把关制度2不断 提高教育者的理论修养和识别能力3注意对社会信息的及时筛选和处理)(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校风班风(1遵循平等原则和相容原则2消除自傲、 自卑、猜疑、嫉妒等心理障碍3加强爱国主义和爱校的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4)重视培养学生自己控制、管理环境的能力(1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对自控自理环境 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自控自理环境重要意义的认识。2让学生组织自己的全部活动。3 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第七章教育传播效果1. 教育传播效果:过一定的传播教育过程之后,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和行为等方面所发 生的变化。2. 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的变迁:1910-1930最早的“子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百发百中的无 敌威力;1940-1960“有限效果论''对子弹论''提出质疑,认为大众传播效果相当有限;1970以来,对大众传播可能产生的效果重新评估,产生了“适度效果论”、“强效果论"3. 早期的传播效果理论:子弹论(皮下注射论):大众传媒具有改变和塑造人们观点、观念的强大威力。基础:贝罗:SMCR模式,是一个典型的线性传播模式;特点:夸大,不合实际;例 子:传销与洗脑;疯狂英语4. 有限效果论:传播效果是大众传媒和种种社会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效果 内容:社会系统的制约作用;使用与满足论;5. 强效果论:大众传媒能产生强大的影响,但必须根据传播理论的原则去指导节目的制作 与运用6. 传播效果研究的未来走向:传播效果的研究经历了从一个以媒体为中心的、从上到下的、 单向线性的刺激-反应模式到以受众为中心的、多向多维模式的发展过程;未来的研究 将超越以媒体为主导,以媒体对受众的影响为着眼点的研究框架,进而研究媒体发挥社 会整合功能的效果,更加注重传播在增进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共享知识方面的 效果。7. 教育传播效果的特征:特定的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对象(3)采用多种教育传 播媒体(4)特殊的效果评价方法8. 表征:(1)教育传播阶段性效果的表征(1达标程度2教学时间3教学规模)(2)教育传播远期效果的表征:(1毕业生的工作性质2毕业生的工作能力3毕业生 的工作成果)9. 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途径:(1)明确目标确定预期的教育传播效果(2)系统分析掌握 潜在的瓶颈,并且对症下药,使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协调(3)科学运用根据预定的 目标,具体客观条件等,选择信息内容、传播媒体和教学方法(4)量体裁衣按照实际情 况实施既定的教育传播计划(5)最大优化及时评价和反馈是这个过程朝着最大优化结果 发展的保证

    注意事项

    本文(教育传播学复习.docx)为本站会员(小飞机)主动上传,三一办公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三一办公(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

    三一办公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