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第五章人类活动地域格局课件.ppt
1,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自从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就同其栖息的自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着。,第一节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 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 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 第四节 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世界地理电子教案,2,第一节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类的文明。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标准方面存在的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一、种族,(一)种族的划分及其自然特征,1.种族划分,(1)从生物学观点把种族划分为三种,即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2)也有把生活在太平洋中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群岛上以及澳大利亚的原住居民等人划分为第四个种族棕种人。,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4,一、种族,(一)种族的划分及其自然特征,种族划分反映的是人口在自然特征上的相互差异。种族的自然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人的肤色、毛发、身高、头颅形状、五官(鼻形、眼睛)和血型以及指纹等方面。,皮肤的颜色由于最容易辨认,所以常常成为人种辨认的根据。从肤色上我们很容易区分出黄种、黑种和白种人。,不同人种的不同肤色确实与不同种族原始的生存环境有关。如:人类皮肤中色素量的多少和太阳紫外线辐射的强度有关。,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6,7,黑色人种主要特征:,(1)黑种人的肤色是黑的,并且,是最细腻的。(2)毛发呈黑色且明显卷曲、头颅圆滚、身材适中、手臂较长、瞳孔呈黑色、鼻翼较宽、嘴唇宽厚等。(3)黑种人肢体的灵活性和肌肉的爆发力是其他人种所无法比拟的,黑人的舞蹈、体育运动的成就都与他们的自然特征有关。,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白色人种主要特征:,(1)白种人的肤色一般是白色的。他们的毛发可有多种颜色,从白、到黄、棕、黑和红等。第三期毛发相当发育,但是皮肤的表面比较粗糙。(2)瞳孔有黑、黄、蓝和棕等的区别。眼睑普遍的为双层,眼窝深。(3)长头,长鼻且鼻梁高挺,身材一般高大。白种人以欧洲人最为典型。印度等南亚地区和西亚的阿拉伯人在其自然属性上都是白种人,尽管南亚人有着黑色的皮肤。,8,黄色人种主要特征:,棕色人种主要特征:,所谓棕种人在自然特征上界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皮肤黑红,毛发卷曲、身材较高大,但在毛发和五官特征方面更近于黑种人。主要指大洋洲的原住居民。,(1)黄种人肤色发黄,毛发黑色,第三期毛发(成年以后)不发达,圆头,黑色瞳孔,眼睑普遍为单层(单眼皮),眼窝浅,身材适中。(2)黄种人以蒙古人最为典型。,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9,黑种人的聚集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上。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洲。显然,热带非洲的自然条件与黑种人肤色特征的形成是有关系的。黄种人的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在这些地区黄种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分布的密度也是最大的。白种人的分布在几个人种中是最广泛的。欧洲和美洲是白种人的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他们的源地。白种人的迁移是历史上“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但是分布在亚洲(西亚和南亚)的白种人可能是古代伯伯尔人或亚述、闪米特人的后代。,2.种族的分布与迁移,种族的分布,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亚、非、欧三大洲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州的居民是这三大种族自其源地扩散的结果。(见下图),10,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图5.1.1 世界人种的分布,11,关于人种分布格局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比较传统的认识是人类起源于非洲,之后向世界各地迁徙,即一源说;另外也有多源说。人种起源说近年来还在不断发展。,历史上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黑人向美洲和欧洲移动。黑种人向欧洲的移动与殖民地体制下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关。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迁移,有人认为黄种人最初的迁徙是沿着白令海峡和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还有近现代亚洲居民向外移民。白种人的大量迁移是历史上“地理大发现”、近代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欧洲人向新大陆的移民。,亚、非、欧三大洲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洲的居民是这三大种族自其源地扩散的结果。,结 论,种族的迁移,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2,人种形成的原因相当复杂,应是受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及某种历史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那么,全球范围的人类种族分布格局的形成时期:应该说人类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个体差异,随着人类分布范围的扩大,这种差异就表现为种群间的差异。尽管不同的人种在外部形态上存在着差异,但作为现代智人种的成员,所有的人种在用双足直立行走,具有发达的大脑,能够创造各种文化事物,通过有性繁殖而生育出健康的后代等最基本的特点上是完全一致的,不同的人种不存在优劣之分。,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3,3.世界的种族问题,种族是人口的自然属性。不同种族的人口可以有相同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种族问题的表现是种族之间的歧视和矛盾,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始于西方殖民主义。欧洲白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领先条件下,把这种阶段性的领先与种族的区别结合了起来。对相对落后的黑种人和黄种人的掠夺、压迫和歧视在白人殖民的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广泛地流散开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种族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只要这种不平衡存在,总会有人把它归结为种族的差异。因此,种族问题,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经常发生。,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4,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甚至欧洲的白种人中间也出现了“雅利安人”优越于其他白种人的种族矛盾,引发了罪恶的德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侵略战争。从殖民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帝国主义,它在发展过程中制造的压迫和战争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人类社会必然要彻底地反思种族主义问题。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运动使世界反种族主 义的浪潮走向高涨,到1990年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结束,标志着世界反对种族主义的 斗争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15,二、民族,民族是人口的文化属性。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一般而言,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得以形成的最先条件。所以种族发源的地域集中性决定了民族基本是在种族地域的内部分化形成的。,在世界范围上,与黄种人、黑种人、白种人起源相对应的亚洲、非洲、欧洲三个大洲是世界民族演化、发展和民族人口扩散的核心地。,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6,民族作为地域文化的产物,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目前世界公认的民族有2 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民族有550多个。其中,汉族的人口近10亿,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几百甚至几十人,如生活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明克皮人。受地理环境政治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世界各民族普遍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语言习惯。(表5.1.1)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世界语言分布图),1.世界的民族与民族区域,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7,表5.1.1 世界的主要语言(操该种语言的民族和人口数量,100万,1990年),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8,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19,2.世界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民族的迁徙不是指某些民族的季节性的和有一定地理范围限定的移动,还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我国汉民族因北方的战乱向长江以南地区的迁徙;古代犹太民族因受到迫害从中东向全世界的迁徙;蒙古民族在国家扩张中向欧洲和亚洲的迁徙;斯拉夫民族近代以来随着沙皇俄国的扩张向亚洲的迁徙;西欧的许多民族随殖民主义扩张向非洲和美洲的迁徙;古代波斯人在对东部的战争中向南亚的迁徙,等等。,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都与战争有关,较著名的有:,近100年来,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被民族人口的迁移所取代。人口移动在全世界范围的不断发展使许多地区出现明显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现象。,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20,民族同化,民族融和,民族同化是部分民族的消失,即被同化的那些民族消失了,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了。民族同化又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产物。在世界经济经历了300多年的全球化过程后,面对信息化社会里国际经济贸易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和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域的封闭状态将彻底打破,世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进程将越来越快。,但世界民族的同化和融合将导致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减少。由此可见民族同化和融合既是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世界文明得以继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21,三、世界宗教与文化,(一)世界三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中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22,1.基督教,(1)基督教的起源: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教传播和人口地域差异相结合的必然。,(2)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士坦丁堡,即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各新教的流派。,注: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基督教的前身。后者信奉的圣经就是由犹太教所创立的。但是今天信奉犹太教的人口已不足以使它成为世界性宗教。,圣城耶路撒冷,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23,2.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分布相当广泛,教徒(穆斯林)分布集中的地区有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在历史上对欧洲的征服把伊斯兰教传播到了西班牙的南部、巴尔干半岛。,注:我国的回教即是经演变的伊斯兰教。,3.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后来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而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和日本,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是中南半岛)。小乘佛教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麦加的克尔伯神庙,印度鹿野苑佛塔和寺院遗址,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24,25,26,巴黎圣母院,27,泰国,28,白马寺,29,30,31,布达拉宫,32,33,(二)世界文化的分区,东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在科学上,东方文化追求的是哲理和思辩,在美学上追求的是意境。政教合一是现在伊斯兰教文化的一个特点。由于与维系国家政权有着密切关系,当代的泛伊斯兰主义不仅涉及各国的政治,而且进入了国际政治生活的舞台,成为引起国际政治和文化冲突的因素之一。,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历史基,它首先表现出扩张的特征,宗教生活和宗教建筑占据着居民生活和聚落的中心。随着西方在近代经济上的兴起,这种扩张更加强烈,并且成为工业文明乃至信息文明的代表。由于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和现代文明,西方文化的传播不可避免。,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4,四、世界的国家,1.单一民族的国家,某一个民族的人口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例如亚洲的日本、朝鲜和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2.多民族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重要课题。,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5,3.跨国家分布的民族,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即国家疆域的改变,使一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几个国家,如欧洲的德意志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亚洲的泰米尔人、哈萨克人,非洲的班图人、祖鲁人、刚果人等。这些跨国家分布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6,4.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及其文化的产物,国家对于世界来说更重要的是它相对于国际社会和其他国家的政治与经济的地位、作用和他们相互间的影响。,国家按政治、经济的划分,(1)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按经济或政治体制划分: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3)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虽然这种划分是针对当时美苏两国霸权主义争夺条件下的世界政治地理的格局,与今天的国际政治形势不尽一致,但“第三世界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内涵仍然被普遍的接受)。,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7,联合国的形成和职能,它最初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国解决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一个协商和发表见解的舞台,力求以和平的方式协调国家间的冲突。很多年以来,联合国没有什么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资源、贫困、人口与发展问题使它越来越多地讨论和介入国际经济发展问题。,形成: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应该说是国家间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积极结果。,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8,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规模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自然属性需要繁衍,同时和它的社会经济属性需要发展,两者均促使人口的数量在总体上必然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这种供养能力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提供食物和其他生活、文化产品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克服疾病、灾害能力的加强和人类崇尚文明、拒绝战争杀戮的社会水平提高。,至1999年,世界人口的数量为59.78亿,而1820年时为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75年为40亿,预计到2010年可以增至80亿。在历史上,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过几次跃升,分别是进入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见图5.2.1)。,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9,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图中说明,生产力的阶段性发展所产生的人类供养能力的革命性变化是使世界人口大规模增长的根本性原因。,40,有人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与人口数量翻倍所需要的时间做过分析,提出下列数据:,表5.2.1 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翻倍所需时间,从1990年到1995年,世界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1990年世界人口总数为53.2亿,1995年为57.1亿,按上述经验推算,50年以后世界人口规模应该达到110亿。但是,实际上在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却在下降。这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类在供养能力提高的同时,对数量的控制能力也在加强。这在人口统计学上称为“人口增长的过渡”,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率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41,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42,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分异的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A.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的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B.当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云贵高原肥沃土地,撒哈拉贫瘠土地,43,表5.2.2 世界人口的分布(1996年),资料来源:朱之鑫,国际统计年鉴2000,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第5页,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这是与亚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自然条件相对较好有关。美洲的自然条件也是较好的,但是作为移民的地区,人口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是在加勒比地区形成了密集的分布。,44,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人口增长有阶段性的“过渡”规律,总体来说,供养能力的提高会带来人口增长的加快,而当供养能力进一步提高,人类对人口数量的增长会产生控制,即控制能力在提高,此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将放慢。,从“费用、效用”角度理解,当人口的生产成本用于生育、居住、食物、教育、卫生、娱乐乃至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费用低下,而他们所能产生的效益(效用)劳动收入高于上述费用时,人口有加快增长的要求;反之就有放慢速度的要求。,从“恩格尔系数”的内涵理解,人口需求的层次应该是不断上升的,也就是人口的“费用”是不断增加的。愈是经济发达,人口消费的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与总支出的比值)就愈低。因此一方面看到我国城市人口和发达地区人口增长速度下降,但另一方面一些贫困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却遇到很多困难的现象。这也就是人口增长的区域差异。,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45,(1)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2)高出生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3)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世界人口的区域增长可以分为三个类型:,(1)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2)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3)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可以用人口构成的金字塔来表现人口增长的不同类型(见下图)。,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从1990年到1995年间,人口年自然增长率超过2%的均为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有36个,亚洲20个,拉丁美洲有十几个。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除德国以外都是近几年来经济衰退的东欧国家,还有俄罗斯。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在0.2%以下。我国在0.8%左右。,46,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图中的肯尼亚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即它们在独立以后,生产力的水平得到发展,供养能力提高,使得人口出现高速增长,但是老龄人口很少,儿童占很大比重,对教育、卫生和就业等的压力是很大的。,法国代表着发达国家类型。在其人口构成中,老龄人口的比重很大,儿童的数量不多,说明增长率低下,但是众多的老龄人口成为社会问题。,中国处于两者之间,人口构成和增长速都有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表现。,47,四、世界人口的城市化,城市是先进文明的代表,城市化是经济地域发展的高级产物。,(一)世界人口的城市化概述,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流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工业经济,或知识经济都以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方式。,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48,(二)世界人口的城市化表现为:,1.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据统计,1900年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3.6%,1980年上升到39.7%,1995年45.3%,2000年世界上已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49,2.大城市的发展 19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1个,1975年有181个,1995年达到200个。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型城市已经有17个。我国的上海、北京,韩国的首尔,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孟买,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和法国的“大巴黎”等是人口超过1 000万的巨大型城市。(见下图: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大城市分布图),纽约,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0,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1,表5.2.3 世界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变化位次,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2,3.大型的都市地带 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等。(见下图:世界六大城市群区位图),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3,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4,(三)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欧洲从工业革命时期便开始了这个过程。著名的发生在英国的“羊吃人”现象,就是因纺织工业的迅速崛起,将大量的耕地转为放牧的草场以及工厂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从而导致农民破产、进入城市的过程。,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是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原因。,在拉丁美洲形成的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则是因为城市加工工业对大农场的需求和大农场挤压小农户破产,进而引起破产农民进城进入加工工业。,1.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5,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人口迁往到城市的原因示意图,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6,这个时期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是城市的绝对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随着工业的进步,发生在城市的绝对贫困现象从19世纪末期开始好转,城市工业的收入开始超过农业的收入,因此世界人口的城市化逐渐转变为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农民陆续放弃农业而进入城市寻找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业职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增加的简单劳动力,成为该时期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原因。这种过程在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了,因为那里的城乡收入水平比较接近,并且发生了“逆城市化”现象。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却正在进行,最典型的是中国。,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7,城市景观的扩散包括具有“城市”特征的城市建成区(城市基础设施)的扩散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城市化除了农村人口机械移动引起城市人口增长外,它自己人口的自然增长也会引起对住宅、交通、各种服务和各种公共设施的要求,城市的建设用地因此不断向周围的农村发展。,发生在发达国家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因城市人口把他们的住宅移往农村而在农村地域扩散,这些城市人口沿袭的是上下班、休息日、工资收入和频繁的社会交往,因此“逆城市化”实际上仍然是城市化的发展。,2.城市景观的扩散,新城区,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8,弊端:城市建成区的扩散势必占用大量农用地,城市规模的控制几乎成为不可能。,建成新城区,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9,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原来小城镇发展同大城市有联系(居民的就业、上学和就医等)的卫星城,成为城市景观扩散的又一种形式。,上海市主要卫星城镇,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0,(1)铁路、公路和内河运输的发展使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间的交通距离不断缩小,城市建成区沿交通通道不断扩展,以至于城市和乡村连为一体,城市和城市连为一体。美国、欧洲、日本的大城市地带的交通网络基本上属于城市交通的一部分。中国铁路在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和穗深港地区的城间运输,就是大城市带形成的必然要求。(2)通讯、电力、管道等网络的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3)企业的跨城市的组织系统,如它们的营销、生产、交通(物流)和技术联系大大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使城市连绵成片。,3.各种形式网络的扩散,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1,驶过富士山的新干线,南京管道运输,民航,宁夏公路建设,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2,(四)世界城市化问题,1.城市贫民,主要发生在各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这个时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比较明显,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别明显,因此农民向城市迁移。,长期的失业、不稳定的就业和与之相关的低收入家庭成为不可避免。这些城市贫民的集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即城乡结合部。那里居住环境恶劣,缺乏道路、自来水、电力、煤气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那里还是火灾、洪水、泥石流、地震等灾害的破坏作用最严重的地区。,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3,2.城市犯罪,与城市贫民相联系的就是城市犯罪。低收入和失业是激化社会矛盾的根源,社区环境的恶化和城市管理的薄弱是滋生犯罪的土壤,因此,大城市犯罪现象相当普遍(见表5.2.4)。,表5.2.4 10万人口以上城市5年中不同犯罪受害者占城市人口的比重,数据表明,美洲和非洲的城市犯罪相对严重,与城市贫民形成的两种类型是相符的。,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4,3.城市交通,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城市初期形成的道路街区格局成为城市交通量增长的障碍,城市的道路在已有的城市建筑格局下很难扩展;早期由铁路及其车站构成的市区平面格局现在成了分割城市(平面)交通的因素。交通堵塞成为越来越严重的城市问题。(城市拥挤的交通图),在发展中国家,上述交通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巨额投资是无法解决的,因此其城市交通问题十分突出。,在发达国家,城市交通走向立体化和多元化,即由地铁、地面和高架路组成的立体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车辆为辅,机动车与自行车和步行相结合的城市交通体系。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地区居民相对较少,也是可以缓解交通流量的条件。,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5,城市拥挤的交通,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6,4.城市环境问题,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是空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和噪音污染等。,(1)空气污染造成城市居民疾病的增加(少年人口呼吸道疾病、老年人口的哮喘等)。(2)水污染使城市居民饮用水质量下降,从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或者造成城市可用水资源的短缺。(3)固体垃圾则是恶化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处理它时所采取的燃烧方式会使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大量增加,而掩埋方式又会占用大量土地,并且破坏土壤环境中的物质循环。(4)城市噪声来自城市建筑施工、城市交通、城市工业和铁路机场的运行,噪声达到70分贝便酿成危害,目前世界城市人口中有上亿人受到的污染,有几千万人的健康受到了伤害。,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7,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一、陆地高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二、陆地中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三、陆地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8,一、陆地高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一)陆地寒带(含南极大陆)的人类生产活动 及其空间格局,1.范围:由于陆地寒带自然条件严酷,绝大部分地区并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具体的说,包括美国的阿拉斯加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等地。而南极大陆则是目前唯一没有定居人口的陆地(科学考察营地除外)。因此,陆地寒带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稀疏的地区。,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69,2.人类活动: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1)北极冰原带的当地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旧称“爱斯基摩人”),据说是亚洲蒙古人向美洲迁移途中定居在极地地区的一部分。他们生活在加拿大北极群岛沿岸和格陵兰岛。渔猎是其主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家族或部族为其主要社会组织方式。(2)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苔原带中,生活着拉普人、雅库特人和楚科奇人,他们除了渔猎之外,还赶着大群的驯鹿游移在苔原上,夏天向北移动,采食苔藓之类的食物,冬天则返回南方的森林,并住在森林里。他们还用钩针捕鱼,也用枪械等猎获野鹿、狐、白鼬及野禽等。在西伯利亚几条大河的下游和楚科奇半岛,驯鹿游牧业相对发达。在其他冰原地带和岛屿,人们也猎获白鲸、海豹、驯鹿、北极熊和北极狐等。,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0,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同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但这里的矿业开发则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如巴芬岛的铁矿开发(加拿大),格陵兰岛的铅矿开发(丹麦),通古斯、勒拿、太梅尔的煤田开发(俄罗斯),以及瑞典北部的铁矿和挪威斯瓦巴德岛的煤田开发。,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1,(二)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1.范围: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从森林资源上看,陆地亚寒带的针叶林是世界上两大木材产区之一,1994年森林面积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42%(见表5.3.1)。,表5.3.1 陆地亚寒带所在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情况表 单位:108 hm2,资料来源:根据“Geography of the Worlds Major Regions”和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张同铸主编)整理而来。表中森林面积为郁闭森林面积,下同。,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2,2.资源状况及产业发展,.加拿大地盾区,由于前寒武纪岩层广泛出露,矿藏组成的基本特点以金属矿产为主,较为重要的有铁、金、铂、镍、铜、铅、锌、银等,这里有北美的大铁矿区拉布拉多魁北克铁矿区和苏必利尔湖铁矿区,还分布有具世界意义的萨德伯里镍铜矿床,以及北美最大的铀矿。.在阿巴拉契亚古生代褶皱带还分布有各种金属矿和煤矿;北欧地台区同加拿大地盾一样,在芬诺斯堪地亚前寒武纪地区拥有众多不同的矿产资源,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加东里褶皱山脉区也是如此,整个北欧地区主要矿产资源为铁、铜、铅、锌、钍等。.在俄罗斯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及地槽区内,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床,也蕴藏着巨大的能源矿藏。这里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以及乌拉尔、西伯利亚铁矿区。.煤炭主要分布在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的伊尔库次克、坎斯克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及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以北的寒带区域的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最大)及伏尔加乌拉尔区。,(1)矿产资源:陆地亚寒带主要为加拿大地盾、北欧地台、俄罗斯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分布区及地槽褶皱分布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3,在土地资源基础上发展农业:如:俄罗斯的亚寒带地区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中东部,受海洋调节较小,因而气候相对寒冷,该地带的农作物主要是大麦、黑麦、亚麻、马铃薯等;加拿大的亚寒带受海洋调节较大,气候较为温暖,以小麦种植为主,并且乳、肉产品丰富,成为世界上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北欧各国家除丹麦耕地占国土面积的60%左右外,其他国家的耕地占国土面积都不足10%,其主要农产品为大麦、燕麦、小麦、裸麦和马铃薯等。,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2)土地资源:陆地亚寒带地区主要为针叶林所占据,因此相对于针叶林带的幅员面积而言,耕地面积不大,但由于俄罗斯和加拿大都是世界领土大国,且人口密度低,所以该带人均拥有耕地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农业用地总面积因人口稀少与此带的陆域相比较仍属有限开发,所以农业对原生环境的破坏作用不大。值得指出的是,随着热量条件的改善,从此带向南,人口及农业的规模扩大,原生的自然环境大大萎缩,且受到严重干扰。,74,(3)林业资源:由于森林资源丰富,陆地亚寒带的森林资源一直是世界原木和木材加工产品的原料基地。(下图为亚寒带针叶林),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5,亚寒带各国在其林业资源基础上发展森林年采伐业状况:.俄罗斯的森林采伐工业历史悠久,20年世纪50年代之前主要集中在中央区 和西北区,目前采伐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其原木采伐量仅占世界的6%左右(1993年),与其占世界约30%的森林面积相比采伐量并不大。.加拿大在20世纪6070年代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林产品出口国。原木采伐量占世界的5.3%,低于其森林面积占世界的9.2%的水平。.北欧国家的森林采伐业也由来已久,森林大量采伐的原因是纸浆工业和其他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其原木采伐量占世界的3.3%,虽然高于其森林面积占世界的1.6%的水平,但与其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约2.2 hm2)相比并不高。,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近期报告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寒带针叶林面积非但没有缩小,却增加了2%;而阔叶林的面积却下降了2%。这主要是因为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其比较注意采育平衡和人工造林的发展。而人工抚育阔叶林的生长量要明显小于因市场对硬阔材种的需求而产生的采伐量。,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6,温带干草原,温带荒漠,温带湿润草原,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7,亚寒带针叶林,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表5.3.2 陆地亚寒带所在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情况表 单位:108 hm2,78,(4)采掘业:是陆地亚寒带又一传统产业部门。a.俄罗斯的采掘业集中于能源矿产和金属矿产的开发上。俄罗斯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是能源自给有余的国家。但能源矿藏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西部地区(主要指乌拉尔山以西的欧洲部分)拥有全国人口的4/5和工业产值的4/5及能源消耗量的4/5,经济不发达的东部地区却占全国能源资源的90%。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俄罗斯能源产量的绝大部分产自西部,到80年代,东部的能源产量全部超过西部。b.加拿大的采掘业也很发达,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原料净出口国之一,金属矿和有色金属出口值占世界首位,其能源资源也十分丰富,是世界上重要油、气生产国之一。加拿大采矿业基本由外国资本控制,20世纪60年代以来其3/5的采矿业来自外资,其中美国资本占80%。C.相对于俄罗斯和加拿大而言,北欧采掘业地位较低,主要以铁矿开采为主。,资源加工型工业:如在俄罗斯的亚寒带地区就形成了以能源工业、冶金机械工业、石油化工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地带。,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79,3.人地关系,陆地亚寒带虽然有比较大规模的人类资源开发活动,但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带广为分布,相对低温使蒸发不旺,又使地表水积留形成大面积湿地,加之北冰洋水系在此带形成广阔的河口低地,与冰期遗留下的水面一起形成大面积的湖沼,从而大大限制了人类的农牧业开发。低温虽然会使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相当脆弱,但水分条件好和有限的人类开发则使这里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发达国家足够的经济自给、技术开发能力和较早形成的保护环境的传统,也对亚寒带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从亚寒带向南,我们会看到随着热量条件的变化,传统农牧业开发的强度在增加,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中国家的数量在增加,各个自然带的生态环境问题随之增加。,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80,二、陆地中纬度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地理范围: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带。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地域差异:由于陆地中纬度地带的自然环境和地理区位客观存在着地域差异,从而也影响到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81,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发展,新的产业的产生、新的资源的利用等,又使人类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趋于复杂化。,在农业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集中于农业生产,农业自然条件是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基础。在工业社会,人类的生产活动集中于工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