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ppt
第七章,逻辑基本规律,一,逻辑基本规律含义二,同一律三,矛盾律四,排中律五,充足理由律,一节 逻辑规律的概述,一、什么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涉及全局的并且是各个局部必须首先遵守的规律就是这一门科学中的基本规律。普通逻辑所研究的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它们的作用范围是不一样的。有的只涉及局部;有的则涉及全局,并且是各个局部必须首先遵守的,这就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二、思维的确定性1.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都是思维确定性的表现,并服务于思维确定性的实现。充足理由律所要求的思维论证性是以思维确定性为前提条件的。思维确定性是逻辑思维的最基本的特性。,2.什么是思维确定性如果一个思想是有意义的、有真假的,我们就说它是确定的;反之,如果没有意义,无所谓真假,我们就说它是不确定的。【思维训练题】(1)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2)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3)下雨天,留客天,留客不?留。请问:以上三个判断的所表达的意义是否确定?,三、逻辑规律的客观性1.逻辑规律虽是思维规律,但它跟事物规律一样,也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是思维规律,思维规律的形成离不开客观事物,但它不等同于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本身并不存在是否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律的问题。所以,不能把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混同于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2.逻辑规律、规则不同于交通规则、体育比赛规则。,3.逻辑规律的发现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思维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它成为人们思维活动的一种规范,遵守它是认识真理和准确地表达思想的必要条件。,一个姑娘说非百万不嫁,人家说她是高价姑娘,她说,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第二节 同一律一、同一律的内容1.同一律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任一思想与其自身是同一的。2.是什么就是什么,是怎样就是怎样,这就叫保持思想的同一性。3.用公式表示:A就是A;A=A。A表示任一思想。4,是思维内容暂时不变性和暂时稳定性在思维中的反应,二、同一律的要求1.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人们在运用概念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不是饭桶,留下了手迹2.在命题方面:同一律要求人们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命题的同一性苏东坡的肚子,1.在概念方面:同一律要求人们在运用概念时必须保持概念的同一性。违反这一要求就会犯“偷换概念”或“混淆概念”的错误。混淆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由于认识不清,无意识地、不自觉地把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概念,当作相同的概念来使用;或者是把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含义下使用。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世界观小孩子,司马光夫人看灯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本来不同的概念混同起来,故意制造概念混乱。(与混淆概念不同的是,混淆概念是无意的,而偷换概念则是有意的)打扫卫生,汽水的故事,扬长避短,2.在命题方面:同一律要求人们在运用命题进行推理或论证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命题的同一性。违反这一要求就会犯“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的错误。混淆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把有某些联系或有某些表面相似之处的不同判断,当作相同的判断来使用。(有时是无意)从而使本来应该得到证明的论题得不到证明。活到老,学到老,雨果卖笔杆子偷换论题或转移论题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用一个完全不同的判断去替换原来的判断。也使本来应该得到证明的论题得不到证明。狗是你的父亲,你该拿小的,五个苹果的故事,3,偷换语境,如阶级斗争是绝对错误的,3.应注意的问题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它的逻辑要求的关系 规律的基本内容是指规律自身的客观内容,是人们在思维中的反映。规律的逻辑要求是人们根据这些规律的内容为保证思维的正确性而提出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规律的内容体现了规律本身的客观性、必然性,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在人们进行思维的过程中,它总是起作用的。而规律的要求,人们可以遵守它,也可以违反它。这就涉及到违反思维规律的逻辑错误问题了。”,实例分析1:在“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香港中文大学)与“发展旅游业弊多于利”(上海复旦大学)的辩论中,正方香港中文大学一辩是这样开头的:“主席先生、评委先生、各位”,今天的辩题是: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我是正方,我将首先说明发展旅游业的定义。旅游业基本上是一种吸引外国人来消费的行业,它的发展帮助国家吸取外汇。”请分析上面这段文字有无逻辑错误?如果有,犯的是什么逻辑错误?反方一辩一针见血地指出:“听了对方辩友的发言,我倒有几个问题想请教一下第一,旅游、旅游业。发展旅游业是不是一回事?第二,旅游业是不是主要吸收外国旅游者的消费行业?,实例分析2:有则外国笑话:有个人在饭店吃饭,看到菜盘子里有一只苍蝇。便叫来侍者问道:“怎么菜盘子里有只苍蝇?”侍者回答说:“你花5块钱还想吃什么?”请问:侍者的回答是否诡辩?实例分析3,无理的报怨,大鱼与小鱼,伦理学困境,有一种观点认为,到21世纪,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人死于艾滋病。其根据是:据统计,艾滋病毒感染者人数在发达国家趋于稳定或略有下降,在发展中国家却持续快速发展;到21世纪,估计全球的艾滋病毒感染者将达到4000万至1亿1千万人,其中,60%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因为,同样权威的统计数据表明,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从感染到发病的平均时间要大大短于发展中国家,而从发病到死亡的平均时间只有发展中国家的二分之一。,以上哪项最为恰当地概括了上述反驳所使用的方法?A.对“论敌”的立论动机提出质疑。B.指出“论敌”把两个相近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C.对“论敌”的论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D.提出一个反例来否定“论敌”的一般性结论。E.指出“论敌”在论证中没有明确具体的时间范围。,三、同一律的作用1.同一律的作用同一律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2.同一律的作用范围同一律要求思维具有确定性是就同一思维过程而言的。所谓同一思维过程,是指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关系。这“三同一”也叫做“三节法”,是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来的。这是对同一律作用范围的一种限定。正是有了这一限定,也就把同一律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区别了开来。,思维训练题1:缅甸南部有个名叫缅尔古的群岛,这里的居民计算年龄的方法很特别。婴儿一生下来,就算60岁。以后每满一周岁,就减去1岁,活了60年,竟变成0岁。往后,先加10岁,再逐年减。于是,岛上出现了这样的怪事:一位3岁的老婆婆送她52岁的孙子上学去。请问:为什么会觉得“怪”呢?,思维训练2:用同一律分析以下蟠桃献寿笑话,你知道为什么富翁家会合家欢喜?江南才子唐伯虎被邀到一个富翁家里为富翁之母生日绘画题诗。他挥豪而就一幅蟠桃献寿图后,紧接着信笔题诗,并边写边高声吟诵:“这个婆娘不是人,”这第一句吟完,满座宾客皆惊,富翁也做出愤怒已极的样子。“不是人”,这还了得,竟敢在老母亲寿辰时当众辱骂之!刚想发作,但唐伯虎又高声吟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为喜,富翁也随之喜形于色。谁知第三句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又使得大家惊得发呆,富翁又转喜为怒。当富翁正要下逐客令之际,唐伯虎又高声读完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奉至亲。”这下子,满座宾客赞叹不已,称唐伯虎真不愧是能画善诗的江南一流才子。富翁也对诗话赞不绝口,于是合家欢喜。,思维训练题3:用同一律分析以下幽默妈妈:“这小伙很帅,人品好,收入也高,你偏不同意,你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对象?”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某公安人员需查清甲、乙、丙三人谁先进办公室,三人口供如下:甲:丙第二个进去,乙第三个进去。乙:甲第三个进去,丙第一个进去。丙:甲第一个进去,乙第三个进去。三人口供每人仅对一半,究竟谁第一个进办公室?分析(用同一律思路推理);,这个问题也可以不列表而用同一律推理。甲的话第一句对,第二句错,则丙第二,乙不是第三,又不是第二,自然乙第一,甲第二,这个结论与丙说的话“半对半错”不符。因此,有甲的第一句错,第二句对。即乙第三个进去,丙不是第二个,自然是第一个。这个结论与乙的话“半对半错”相符:甲不是第三,丙是第一。并且这个结论与丙的话“半对半错”也相符:甲不是第一,乙是第三。,从前一个国家里住着两种居民,一个叫宝宝族,他们永远说真话;另一个叫毛毛族,他们永远说假话。一个外地人来到这个国家,碰见三位居民,他问第一个人:“请问你是哪个民族的人?”“匹兹乌图。”那个人回答。外地人听不懂,就问其他两个人:“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凡是所有来稿,不用的皆退稿,除了油印复印电子版,第三节 矛盾律打电话与修电话,不吃马屁,与卖高帽一、矛盾的内容1.矛盾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真,必有一假。2.矛盾律用公式表示:不能A并且非A;(A A)3,不能有矛盾的概念和判断,方的圆,没来的请举手,二、矛盾律的要求1.在概念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概念指称同一个对象。万能溶解液,长生药2.在命题方面: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同时肯定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命题都是真的。,无人开门,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具体有如下4种表现形式:(1)自相矛盾的概念一般表现为所使用的概念本身蕴涵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万能溶液(2)自相矛盾的判断指判断本身包含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上帝(3)自相矛盾的思想体系指在一个思想体系中既肯定一种思想,同时又在否定这种思想。上帝存在的证明(4)自相矛盾的言行,嗜酒者,和手举不起来,指一个人说的是一套,做的则与自己所说的矛盾。实例分析1:“说谎者悖论”:这是逻辑史上最古老的悖论,可以简单地表述为:我正在说谎。从这句话引出了一个问题:说自己正在说谎这句话本身是不是谎话?如果他所说的“我正在说谎”是真话,那么他就正在说谎话,那么“我正在说谎”这话就是假的;如果他所说的“我正在说谎”是谎话,那么他就没有说谎,那么“我正在说谎”这句话就是真的。,“理发师悖论”一个乡村理发师出了一个通告:本理发师只为本村所有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这里引出的问题是,该理发师给不给他自己理发?如果他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该村不给自己理发的人,那么,按他的通告,他就得给自己理发;如果他给自己理发,他就不属于该村不给自己理发的人,按他的通告就不能给自己理发。悖论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永假命题,是矛盾律要加以排除的。一般因语句涉及自身而产生,说谎者悖论的产生就是因为涉及到“我正在说谎”这句话本身,理发师悖论也是因为涉及到理发师本人,所以避免悖论的一个方法就是避免涉及自身这种情况。,实例分析2:在一起强奸案中,被害人指控被告人捆绑其双手将其强奸,在法庭上被告人的辩护律师为了证明被告人不是强奸而向被害人作了如下提问:律师:“请被害人回答,你于被告人在案发前就熟悉吗?”被害人:“只见过一次面,谈不到熟悉。”律师:“在被告人将你双手捆绑之前,你有没有打过或掐过被告人?”被害人:“没有,他身高马大,我怎么敢打他呢?”律师:“这就怪了!那为什么被告人身上有一块紫色的斑痕和一块红色的斑痕”被害人连忙说:“那是他身上原来就长的胎记,不是我打的。”律师:“你连他身上长胎记都知道,你还说你对他不熟悉?”被害人吞吞吐吐,不能自圆其说。,请问:律师是怎么揭露被害人的谎言?三、矛盾律的作用1.矛盾律的作用矛盾律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无矛盾性,或者说首尾一贯性。2.矛盾律的应用(1)发现并排除科学理论中的逻辑矛盾,是推进科学理论发展的重要途径。(2)根据矛盾律揭示对方的逻辑矛盾,是驳倒谬误的重要手段。(3)矛盾律是间接反驳的逻辑基础。(4)不否认辩证矛盾、修辞矛盾,例如:臧克家有的人一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从生命同精神对照入手,写“虽生犹死”和“虽死犹生”两种不同的人【思维训练题1】请用矛盾律分析以下情书:一个叫小军的小伙子给他的女朋友小红写信:“亲爱的,为了你,我准备不顾身地横渡大洋,毫不犹豫地跳进深渊;为了见到你,我要克服任何困难星期天我准时到你那里,如果不下雨的话”,【思维训练2】在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波西娅有三只盒子:金盒、银盒、铅盒。其中一只里有波西娅的肖像。每只盒盖上各有题词一句,她在盒子上写了如下题词:金盒:肖像在这只盒里。银盒:肖像不在这只盒里。铅盒:肖像不在金盒里。波西娅交了底:这三个陈述中至多有一个真。你能根据矛盾律说明肖像为什么不可能在金盒和铅盒吗?,第四节 排中律,生死阄,既不谎人也不挨打,好好先生,人家死了人,却说好,妻子说你是疯子,他说好好一、排中律的内容1.排中律的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2.排中律的公式是:或者A或者非A;A A,二、排中律的要求1.在概念方面:排中律要求对任一对象,或者用A这一概念去反映它,或者用非A这一概念去反映它。2.在命题方面: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具有矛盾关系的命题不应该都否定,而必须肯定其中一个是真的。违反排中律的要求就会犯“模棱两可”(“模棱两不可”)的错误。,实例分析1:“模棱两可”一词来自旧唐书苏味道传。据说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有一位宰相,名叫苏味道。他对问题的正反两方面意见,从来都是不表示任何明确的态度。他曾对别人说:“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为此,当时的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苏模棱”。因此,“模棱两可”即指对事物的认识这样也可以,那样也可以,含含糊糊,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主张“似乎此,似乎彼”。,实例分析2:某单位有个职工经常违反劳动纪律,单位领导讨论对他的处理问题。领导甲主张正面教育,领导乙主张给予处分。甲乙两人争执不下,征求领导丙的意见,丙说:“动不动就给人处分,这不好吧!”甲问:“你同意不给处分?”丙又说:“我也不同意不给他处分,对这种违反纪律的人不处分是不行的。”请指出以上言论是否违反排中律?三、排中律的作用,1.排中律的作用排中律的主要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明确性。2.排中律的应用(1)当我们面对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的时候,根据排中律即可断定二者必有一真。(2)排中律是间接证明的逻辑根据。,【思维训练题1】一家珠宝店的珠宝被盗,经查可以肯定是甲、乙、丙、丁中的某一人所为。审讯中,四人是这样说的: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是罪犯。”丁:“我不是罪犯。”你能根据排中律迅速找到切入点,指出谁是罪犯吗?,【思维训练2】老师在一张纸条上写了甲乙丙丁四个人中的一个人的名字,然后握在手里让这四个人猜一猜是谁的名字。甲说:是丙的名字。乙说:不是我的名字。丙说:不是我的名字。丁说:是甲的名字。听完后,老师说:“只有一个人说对了。请再猜一遍。”这次四个人都很快同时猜出了这张纸条上写的是谁的名字了。问:这张纸条上究竟写的是谁的名字,他们四人是怎样猜出来的?,四、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是一切思维活动首先必须遵守的最起码的逻辑准则,在传统逻辑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复合命题之间的关系看,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这三者是等值的,可以互相推出;从表述思维确定性的不同侧面来说,同一律是从肯定方面表述思想的自身同一;矛盾律是在同一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指出既肯定又否定的思想是逻辑矛盾,不能同真;排中律又比矛盾律深入一层,从另一个侧面指出两个互相否定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2区别(1)逻辑内容不同;逻辑要求不同。(2)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别适用范围不同所犯的逻辑错误不同作用不同,张先生买了块新手表。他把新手表与家中的挂钟对照,发现手表比挂钟一天慢了三分钟;后来他又把家中的挂钟与电台的标准时对照,发现挂钟比电台标准时一天快了三分钟。张先生因此推断:他的表是准确的。以下哪项是对张先生推断的正确评价?A.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这,说明手表准时。B.张先生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手表是新的。C.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应该把手表和挂钟比,应该直接和标准时间比。D.张先生的推断是错误的,因为挂钟比标准时快三分钟,是标准的三分钟;手表比挂钟慢三分钟,是不标准的三分钟。解析:答案是D。,第五节 充足理由律登徒子好色,不肖子辩解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1.内容:在论断过程中,任何一个论断被确定为真的,必须具有充足理由。2.公式: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二、充足理由律的要求1充足理由律要求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推断之间要有必然的联系2充足理由律的逻辑要求在论证问题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理由充足不充足的争议违反充足理由律,会犯“虚假理由”或“推不出”的逻辑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