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方法张彦.ppt
社会研究方法张 彦,目 录前言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选题与准备第三章 抽样与抽样调查 第四章 问卷法 第五章 访谈法第六章 观察法 第七章 实验法第八章 文献法第九章 社会研究的分析方法 第十章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撰写,附录,范文一 苏南乡镇企业改制的考察报告范文二 社会转型期城市非正规就业及其社会政策范文三 网络道德教育与青少年健康成长范文四 农村计生家庭夫妇“体面保”养老制度及可行性分析范文五 社区慈善超市如何做久做大范文六 计算机犯罪多因素分析与犯罪社会学发展范文七 论同行评议的改进范文八 论科学规范结构的重构范文九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范文十 论财富的创造与分配,社会研究方法,选题,计划与准备,收集资料的方法(实事)(采蜜),整理资料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方法(求是)(酿蜜),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文献资料,原始资料,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文献法,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个案调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普查,统计调查方法,考虑资料来源,考虑调查对象,第一章 导论,1.自然研究(1)认识对象是自然界的万事万物(2)基本认识手段是观察,2.社会研究(1)认识对象是人世间的万事万物(2)基本认识手段是社会调查,在社会研究中重要的有四件大事:选题、调查、分析、总结。因此社会研究方法除了要讲如何调查,还要讲如何选题、如何分析、如何总结。这四件事又可以精炼地概括成为“实事”和“求是”,亦可与蜜蜂的“采蜜”和“酿蜜”相类比。蜜蜂整天忙着采蜜,可采蜜并不是蜜蜂的目的,蜜蜂的目的是酿蜜。而蜜蜂要酿出好的蜜就必须采到好的蜜。社会研究的目的是写出好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好的研究报告和论文不是杜撰出来的,也不是七拼八凑出来的,而是像蜜蜂那样是精心“酿”出来的。没有“采蜜”哪来“酿蜜”?因此要“酿”出好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又要有好的选题、好的调查、好的分析。本书要循着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将如何选题、如何调查、如何分析、如何总结一一道来。,“看”,“看、听、问”,第一节 社会研究及其特征一、什么是社会研究“社会”从最大上说,是与自然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特指地球上以人为基本单元构成的系统。在这个大框架下,社会在社会学中按研究需要是可以权变的,一般来说它满足于: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处在特定的时期和区域,享有共同的文化;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一定行为规范相互联系。“研”指审查、细磨;“究”指穷尽,追根究底。这样一来,“研究”是指要以科学态度披露真相、认知真理。,本书不纠缠于诸如“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是无人能给出标准说法的。什么是“社会调查”?什么是“社会研究”?什么是“社会调查方法”?什么是社会研究方法?只要满足合理、清晰、严密三个条件,笔者认为就可以以学以致用为原则,怎样容易为读者所接受、怎样容易为读者所掌握就怎样定义。,按研究过程之逻辑顺序,在本书给出的体系中:社会调查和社会研究不是一回事,它只是社会研究的第二个环节,社会调查被定义为“就社会研究之选题对所需资料进行系统收集”。与此相对应,社会调查方法被定义为这一环节各种收集资料方法的总称,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等等。社会研究则是比社会调查更宽泛的概念,它的起点是选题,终点是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中间包括的两个核心环节是调查(实事)和分析(求是)。社会调查的目的是为社会研究提供尽可能系统的准确资料。社会研究的目的则要高得多,它旨在为所研究问题给出正确的认识(包括描述、解释、预测、对策、理论)。社会研究方法是指社会研究所有四个重要环节方法的总称,当然调查方法就内容而言在其中占有最大权重。,二、社会研究的特征 同为科学,社会研究和自然研究的共同点是:实证和逻辑。实证意味要用事实来说话,真理最终要靠实践来检验。同为科学,社会研究和自然研究有着共同的科学规范。第一类规范有: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诚实(honesty)第二类规范有:公有性(communism)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主义(organized skepticism),社会研究特征:社会活动是由人参与的,这就造成了社会研究和自然研究的极大的差别。研究者自己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既是观众又是演员”社会规律除了适用条件能得到严格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是“随时间空间而转移”的。社会规律也有因果性,但一定是总体而非个人的,允许例外。社会研究以经验性和实证性而区别于哲学研究。,第二节 社会研究的一般程序,科 学 环,一、“科学环”与路线图,理论,假设,经验概括,观察,社会观察:概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产”人生产的并非都用于自己消费人消费的并非都出于自己生产“交易”,假设:社会经济生活也与自然界运动那样是有规律的,即“无形之手”假设。,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理论,假设,经验概括,观察,概括:人们总是以最小的支出试图获取最大的收益。,在下图中,华莱士用方框表示五个知识部分:()理论,(2)假设,(3)经验观察,(4)经验概括,(5)被检验过的假设。用椭圆表示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六套方法:(1)逻辑演绎方法,(2)操作方法,(3)量度、测定与分析方法,(4)检验假设的方法,(5)逻辑推论的方法,(6)建立概念、命题和理论的方法。各个知识部分通过各种方法转换为其他形式。箭头表示知识形式转换的阶段。华莱士还从另外两种角度对其“科学环”进行了分析。中心线的右边一半是理论演绎的过程,即从理论出发,通过演绎,应用理论于观察中,进行理论检验。中心线的左边一半是理论建构的过程,即从观察和对观察的理解中进行归纳和理论建构。在横剖线的上方属于理论研究层次,下方属于经验研究层次,换句话说,图中的水平虚线将抽象的理论世界与经验的调查世界区分开来。,社会调查研究的路线图,理论,假设,概括,问题,检验,解释,收集资料,问题,在现实提出的许多问题面前,社会调查有两条基本研究路线:一条是“问题 理论 假设 收集资料 检验 理论”,即左循环:另一条是“问题 收集资料 概括 理论 解释 收集资料”,即右循环。具体来说,在研究的问题确定后,前者是从现有理论入手,运用演绎从一般到特殊,得出假设,再通过调查之实证资料来检定假设,最后回归理论层面,充实理论或者修改理论;后者是从具体的调查(收集资料)入手,通过经验概括,运用归纳从特殊到一般,上升到理论层面,再用相关理论来对所了解的经验事实作出说明、解释。,1.选题,二、社会研究的基本步骤,5.分析,3.调查,2.准备,6.总结,社会研究在具体实施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研究路线。研究路线虽可不同,但社会研究的基本步骤是相同 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右边六个阶段:,4.整理,问题和思考:为什么资料经整理后,其信息量将有所减少?马克思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势,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之后,现实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请问,马克思的这段论述涉及了社会研究的哪几个阶段?,第三节 研究假设的提出,一、量化研究与研究假设在社会学研究中,受到自然科学量化研究方式的影响,实证研究范式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假设检验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比较突出反映了社会学研究的这种定量化取向。凡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社会调查,都要先针对研究课题提出具体的研究假设,然后通过所收集的资料检定假设,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解释和说明。研究假设也叫理论预设,是在研究之前提出的有待调查检验的命题。由于假设是预先提出来的,因此它需要在调查中加以检定,即用调查结果来决定是接受它还是不接受它。,研究假设的具体提法可正可反,假设以“城乡居民收入有差距”这样的命题预先提出和以“城乡居民收入没有差距”这样的命题预先提出都可以。如果假设以“城乡居民收入没有差距”这样的命题预先提出,而社会研究之后的经验事实在我们所选择的0.05或者0.01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之不符,我们就有95%或者99%的把握拒绝这个假设。这就是说,我们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有差距”这样的结论。如果假设以“城乡居民收入有差距”这样的命题预先提出,而社会研究之后的经验事实在我们所选择的显著性水平上与之没有不符,我们就保留这个假设。这就是说,我们也可以得出“城乡居民收入有差距”这样的结论。显然,这两种做法并无什么大的不同(参照第九章)。,二、构成假设的基本术语,概念:是综合概括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名词。概念具有不同的抽象层次,抽象层次越高,其覆盖面就越大,特征也就越含糊,反之,其覆盖面就越小,特征也就越明确。变量:概念有两种类型:一类概念仅标识某类现象,如“水”、“天空”。另一类概念则包含一个以上范畴、亚概念。变量是对后一类概念的具体化。命题:是多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例如,“互联网消除了时空障碍”就是关于“互联网”和“时空”两个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具有不同的类型,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假设是最常用的命题形式。,三、变量的关系,相关关系:变量X与Y存在某种关联性,变量X有变化,变量Y也有变化,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但无法确证谁是因,谁是果,两者互为因果。因果关系:因为变量X的变化会导致变量Y的变化。因果关系成立的三个必要条件是:变量X、Y有相关关系;变量X的转化在时间上先于变量Y的转化;变量X与变量Y之间的相关性不是因为第三个变量的存在而存在。虚无关系:就是指变量X、Y之间的关系是不存在的或不真实的。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一旦需要对虚无关系的假设进行检验,只要这一假设被调查结果所否定,那么原来两变量之间的关系就得到了承认(参见第九章第三节)。,四、假设陈述的方式,条件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如果A,则B”或者“只要A,就B”。比如,研究“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娱乐开支”的关系,可以提出假设:“高收入家庭在教育娱乐上花费较高”。差异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A不同,B也不同”或者“A不同,B相同”。比如,同样是研究“家庭收入”与“家庭教育娱乐开支”的关系,假设可以陈述为:“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不同,家庭教育娱乐开支也不同”。或者“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不同,但家庭教育娱乐开支相同”。函数式陈述的表达形式是:“A是 B的函数:A=”。这种形式的假设实际上是在陈述变量与变量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它在自然研究中比较常见,在社会研究中则很少见到这种完全以数学公式表达的假设。,